闽系海军指1898-1945年间,由
福建省福州市地区人为主组成,并由福州籍将领控制的海军部队,也指掌握闽系海军的军事-政治集团。从清末到抗战胜利,闽系海军构成了中国海军的主体,主导着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成立背景
闽系海军之所以形成,并非偶然,而实有其地理的历史的及人文的种种错综复杂因素。福建省地处于中国东南沿海,位于欧亚大陆的东侧边缘,海岸线复杂曲折,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加以其地山多田少,必须衣食于海,因之自古以来闽人即擅长海上活动,而以精于海战著称。如明代平定倭寇的名将
俞大猷即为
泉州市(晋江)人,其“俞家军”与
戚继光的“
戚家军”几于齐名。其后的
颜思齐、
郑芝龙、
郑成功均曾称雄海上,闻名于时。
台湾省收归大陆后,
清代东南沿海的江浙闽粤各省
北洋水师总兵提督等高级将领,多为闽省的水师将领所出任,诸如
康熙的
万正色(晋江)、
施琅、
施世骠、
施世纶(晋江);
雍正年间的
林亮(漳浦)、
蓝廷珍(漳浦)、
吴英(
莆田市)、许良树(
同安区);
乾隆的
陈伦炯(同安)、
蓝鼎元(漳浦)等人无不来自于
闽南地区的
漳州市与泉州。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著名的海盗,以及平定海盗之乱的
李长庚皆为
福建省的同安人(泉州府),更是一时传为佳话。
降至近代,绿营水师没落,新海军肇兴,海军仍为福建人的天下,所不同的仅是闽南人已为福州人所取代。这自然是因为
福州市船厂与
马尾船政学堂均设于福州之故。近代海军与传统海军的最大不同之处,即在其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具有高度的科技性与机械性,亦即
李鸿章所谓的“西方专门之学”,“须经先在学堂课以测算,再遣出洋精习数年,乃冀有成”的“西人绝技”。这也就是说:新海军,必须要在国内的学堂教育,并且还要出洋留学再加深造,经过西人的长期教导,而透过国际科技转移才可学到或掌握驾驶及操纵此一新海军的能力。因此,乃使近水楼台的福州人得以捷足先登,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先驱。非常不幸的是他们几于一开始就认为海军是一条登龙的捷径有利可图,远于第一批留学英法的“闽厂生徒”回华之前,即表现“一得自矜、贪慕荣利”。声言:“创办铁甲,正我辈富贵之日,苟非高官厚禄,切不可就。”及至回国进入海军服务,逐渐地由偏裨而荐至将校,更是俾倪不可一世。视海军为其专利。尤其是民国初年
刘冠雄出任海军总长时代,先后十年,连任八次(每易阁为一任);
李鼎新继之,又于四年之间连任五次,俨然是海军的不倒翁。他们依附军阀,把持海军,以中央的海军正统自居,排斥异己,遂使闽系海军的势力盛极一时。其后杜锡圭、
杨树庄、陈绍宽继之,虽然不属于“船政系”(或
马尾镇系),但依然同为福州人,闽系的结构并无改变。以海军部的人事为例,根据《大清绅全书》清末时期大体尚为
福建省与
广东省藉者各半,维持一个巧妙的平衡。可是一到民国时代,即大为不同,如在民国二年三月海军部编的《海军部职员录》中,海军部内共有204人,其中福建人即有142之多,约占全数的70%。其他海军总司令及各舰队司令,乃至各海军机构的首长,也是非闽人莫属,其垄断可见一斑。
历史沿革
闽系”一词的由来及其组织成份
“闽系”一词的来源,实以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北洋水师总查
琅威理(William.M.Lang)所用的“Fukienese Clan”(福建帮)为最早。琅氏于北洋海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之初,曾经先后二次受聘自英来华,担任北洋舰队的海军总查,成绩斐然。可是却因遭受军中少壮派将领之反对,而于光绪十六年二月(1890.3)中旬发生香港升旗事件,迫使其愤而辞职。琅氏在向英海军部报告中,认为“升旗事件”乃系
林泰曾(
左派总兵)、
刘步蟾(
右派总兵)以及
李鸿章的英文秘书
罗丰禄和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严复(复)等
福建省人故意排挤他的一项阴谋,故而使用“福建帮”一词。在同一报告中,琅氏并曾指出:福建帮在舰队中的势力极大,一旦使之当权,则海军即可能为他们所毁坏。那时候,“该舰队即将变成福建人家族的舰队,各舰艇即将为他们的亲族所充满,而训练有素的北方人也将要被他们所踢开”。琅氏之所言可能系出于一时的激愤。但从日后闽系海军的表现观之,却多少亦为他不幸所言中。此一特色,也几乎决定了其后数十年中国海军的命运。
论及闽系海军组织的主要构成分子,固以福建人为主,但其中也有一部分非福建人,如
徐振鹏、
吴应科和
程璧光等皆为广东人。不过因其毕业于
马尾船政学堂,仅可称为泛闽系。实则由于省藉不同,彼此貌合神离,终于还是分道扬,而与闽系分离。
其次,闽系海军中由于毕业学校的不同,还可以分为船政系(船政学堂毕业者)与非船政系(船政学堂之外的其他学校,如
广东省的
黄埔水师学堂,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以及天津水师学堂和烟台海军学校等之闽藉毕业生)。船政学堂设立的时间较早,故闽系海军前期的中坚如
萨镇冰、
叶祖珪、
刘冠雄、
李鼎新等皆由此出身。但自李鼎新之后闽系海军的主要领袖即为“非船政”的闽系分子所取代。如杜锡圭、
林建章、
周兆瑞、
陈季良、陈绍宽等皆为江南水师学堂出身;
曾以鼎、
李世甲等皆为烟台海军学校出身;而
杨树庄则为黄埔水师学堂出身。
再次,闽系海军的重要将领虽然多为闽产,但论其中坚人物,却多来自
福州市(
闽侯县),如同早期的
刘步蟾、
林泰曾、萨镇冰、叶祖、刘冠雄、李鼎新、
林葆怿、
饶怀文、
蓝建枢、
黄钟英;晚期的
蒋拯、杜锡圭、曾以鼎、林建章(
长乐区亦属福州)、林用谟、杨树庄、陈绍宽、陈季良等亦皆为福州人。由此可知福州人实为闽系海军的核心。
闽系海军根深叶茂
1866年
左宗棠在
马尾镇设立
福州船政局,中国近代造船业由此发端。设立马尾船政局前后学堂,前者培育造船人才,后者培育驾驶人才。
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清末
北洋水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的发源地。清末民初,全国海军被闽人所垄断,上至总长、司令,下至士卒、杂役多为闽籍,闽系海军成为中国海军的代名词。而所谓“闽系”,实际上又可称为“马尾系”,绝大多数人是受马尾船政前、后学堂教育后步入海军的。马尾船政学堂采用
英国皇家海军学制,招训14岁少年入学,多由海军内闽籍人士推荐,施以8年海军军官养成教育。从清末沿袭至民国时期,始终未变,闽籍人士渐集渐众,闽系海军根深叶茂,他们控制了海军各级权力,以
厦门市、
福州市作为活动中心。至1932年,由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闽系海军的势力:以军官为例,闽籍占710名,
江苏省50名,浙江20名,
广东省19名。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此为中国近代海军统一建制之始,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海军精华
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给中国海军以重创。1898年后,清政府又向英、德两国订购了五艘“海”字号巡洋舰,重建北洋水师。
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任命
萨镇冰为海军大臣,至民国初期,海军已初具规模,
北洋政府政府将原南洋、北洋、广东、
福建省四支水师合并,重组为第一(海防)、第二(江防)舰队和练习舰队,依附北京政府,参加了军阀混战。这一时期有6位海军总长,除
程璧光为粤籍外,
刘冠雄、萨镇冰、
李鼎新、
林建章、
杜锡珪均来自闽省闽侯(今
福州市)或
长乐区;历任海军总司令多是闽人,各级官佐也大多是八闽子弟。从1866年到1922年,50余年间先后又成立了
天津市(北洋)、南京(江南)、
滇池、威海、
烟台市及前期
黄埔水师学堂或海军学校,但各校骨干仍多由闽系把持,闽系海军的影响力并未减弱,并自认为是“正统海军”。
辛亥革命后驱逐闽系
辛亥革命后,闽系海军在1917年发生首次分裂。当时,
黎元洪与
段祺瑞爆发了“
府院之争”,海军总长
程璧光在黎的授意下,赴
上海市策动第一舰队司令
林葆怿举事倒戈。正在上海的
孙中山派人送上军费和开拔费40万元,力促程、林率“海圻”等十艘舰只南下“护法”。拥戴北京政府与跟随孙中山南下的两大海军势力分道扬镳了。南下护法舰只的排水量约占全部海军舰艇总排水量的一半。程必光于1918年2月26日被人刺杀于广州。随后,孙中山也被西南军阀排挤回沪,
护法舰队遂倒向桂系。
1920年10月,孙中山回
广州市发起“二次护法”,力图利用海军力量,秘密召集护法舰队内非闽籍势力
温树德(鲁籍,
鱼雷局长)、
陈策(粤籍,长洲炮台司令)等人商议,决定"驱逐闽系、夺取舰只”。1922年农历四月一日,温树德等突然发动兵变,捕杀闽人,先后制服了各舰,扣禁了包括海军参谋长在内的千余名闽籍官兵,温自任海军总司令,排除闽系,掌控了护法舰队,分化出后来的“东北系”。夺舰事件表明在旧海军内部闽系与非闽系势力角逐已公开化,从而使海军内部分裂进一步加剧。1924年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
吴佩孚战败,
张作霖率部入关,令其海防舰队总指挥
沈鸿烈接收了
温树德的
渤海舰队。1927年成立东北海军总司令部,
张学良自兼司令,沈鸿烈为副司令,下辖两个舰队,其实力与闽系海军不相上下,达到全盛,称为“东北系”。在
广东省,
陈策继温树德后自任海军总司令,形成了“粤系(又称“黄埔系”,因司令部设立于广州黄埔)。至此,原由闽系把持的中国海军实际上“一分为三,三足鼎立”(闽系、粤系、
东北地区系)。闽系海军此时仍顽固依附于
北洋政府,仍以海军正统自居,与广东和
东北海军对峙,期间军饷短缺是各系海军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北洋政府和民国期间,令海军界最为蒙羞的是部分军官与毒贩勾结贩运走私毒品,从中牟取暴利。笔者之先祖父曾任陈绍宽私人秘书长达20年,直到其逝世,在晚年他们常提起这段旧事,谈到这些败类间的罪恶勾当,下级向上级行贿或分利时,常在酒席推杯换盏间进行,上级军官将外衣挂在外间,下级军官将金条、美钞塞进外衣内兜,受贿者常在借解手之机用手掂量掂量上衣的“分量”,确定够份后,就借口“酒足饭饱,不胜酒力”,告辞而去。此类军界败类事发后常被枪决。驻扎在
福建省沿海的民国海军,因军饷不足,也曾强行阻拦
货船,收取“过路费”,充当“海匪路霸”的角色,并多方干预、插手地方政务,强索军饷,引发军地争端。
“四海”角斗不一心
1926年6月,北伐号角吹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浪潮汹涌澎湃。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蒋介石深知海军之重要作用,先后派与其关系密切的原同盟会会员林知渊(
闽侯县人,毕业于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民国首届福建省府委员)和王充恭(福州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到
厦门市和
上海市,策动闽系海军倒戈易帜。在闽系海军与蒋介石达成“统一全国海军;确定海军军费和军舰建造费;闽人治闽”等项条件后,闽系海军即派舰助蒋作战,先后参加了驱逐
孙传芳、1927年8月龙潭战役、1927年10月一次西征、1929年3月二次西征等重大作战,对确保南京安全以及打败孙传芳、打败唐生智、
李宗仁奠定蒋在国民军内的统治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26年3月14日闽系海军正式宣布“易帜”,通电归附国民革命军。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即履行与海军达成的“闽人治闽”协议,任命海军总司令
杨树庄兼任福建省府主席。杨树庄治闽不久就遇上轰动全国的“一六事变”(亦称“六委事件”),
南平市巨匪
卢兴邦策划武力绑架了首届省府的半数委员,此事历时5个月才以武力解决,期间蒋介石动用了闽系海军的关系和力量。闽系海军易帜后,将大部分舰只驶入
长江,助蒋作战。1928年,
中国国民党新军阀进行所谓“
二次北伐”,进占京津。当年12月,
张学良宣布
东北地区“易帜”。此前,
蒋介石吕振羽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同去
北平市会晤张学良。陈绍宽代表中央海军提出恢复原
北洋水师在
北方地区的机构,并接管
渤海舰队,把全国海军统一起来。但蒋介石显然不愿让闽系海军再度“做大做强”,以张学良不同意放弃渤海舰队为由加以推辞,有意让海军东北系、粤系与闽系相互对立,“以便分而治之,从中掌控”。
蒋介石政权下的海军名义上统一为以闽系为主的海军部,实际上原北洋海军的三个派系仍原封不动地保留着,以舰队的形式存在。这三系海军自成系统、互不统领,甚至有各自的海军学校,培养自己的海军人才,在规章制度、薪俸等级、叙规则都不一致,各行其道。海军经费,东北系由
蒋介石直接拨给,不包括拨给中央海军(闽系)的经费以内,粤系海军经费则主要由
广东省地方自筹。海军三系,关系紧张,时有冲突。
20世纪30年代后期,抗战期间,蒋介石着手建立其嫡系海军,于是海军又横生一系:“电雷系”。蒋介石找到闽系海军死对头原
中山舰舰长
欧阳格,拨巨款在江阴构筑船坞、校舍,成立“军政部雷电学校”,由蒋自兼校长。蒋对电雷系百般关照,对其他派系则倾轧打压,克扣军费。这四大派系勾心斗角,难有宁日。迄今在
台湾海军各部队的礼堂里大都挂一块巨匾,上书“四海一心”。其典故就源于
中国国民党海军传统上分成四个派系,即所谓的“四海”,为粉饰太平,强调团结,国民党海军到处挂“四海一心”的牌匾,其 实你争我夺,耍尽权谋诡计,又岂能“一心”?
闽系海军土崩瓦解
蒋介石为达到由他独自控制各系海军的目的,欲撤销海军部,这一做法引起闽系海军将领
杨树庄、陈绍宽、
陈季良(第一舰队司令,原名陈世英)等极度不满,予以强烈抵制,他们拒绝“编遣”,并“拂然退出军事委员会会议,以示反对。”蒋介石软硬兼施,采取怀柔政策,于军政部下设立海军署,任命陈绍宽为
中将署长,以此拉拢分化闽系海军。然而陈绍宽仍坚持和其他闽系将领一道,坚持成立海军部,但从成立到被撤销,海军部仅生存10年。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海军部名义上是全国海军的统帅部,实际上除闽系海军之外,其他三系的海军势力并不受其限制,而是各自以舰队形式独立存在。因此有人戏称海军部实为闽系
国民政府海军部。尽管如此,它的存在对
中原地区现代海军建设还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陈绍宽在严格治军方面成绩可圈可点,有口皆碑。面对海军军费十分拮据的局面,陈绍宽等闽系海军将领一如既往,殚精竭虑,为发展中国海军事业竭尽了全力。期间,日本海军的军费是中国海军的155倍。
抗战期间,中国海军与全国军民一道抗敌!期间,由陈绍宽指挥的江阴阻击战,英勇惨烈。为保卫南京,海军仅留少数舰只防御
青岛市、
闽江口和珠江口,大部分舰只驶入
长江,由于缺乏制空实力,海军部忍痛将最大的巡洋舰“海圻”、“海琛”等35艘舰艇和
商船自沉于江阴,并征集大量民船满载砂石等自沉江底,形成江阴阻塞线,防止日本海军沿江直犯南京。1937年9月22日后,日军出动数百架次飞机猛炸布防江面的
中原地区舰队,中国海军官兵浴血抗敌,可歌可泣,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极其悲壮的一幕,其壮观和惨烈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罕见的。到1937年10月底,中国海军舰艇主力丧失尽,残存的舰只向长江中、下游转移。1938年1月1日,海军部奉军事委员会令“暂行裁撤”,另组以陈绍宽为总司令的海军总司令部,海军部的历史遂告终结。
抗战胜利后,
蒋介石发动内战,陈绍宽等闽系海军将领拒绝参战,将主力舰开离战区修复,与蒋决裂。蒋利用系心腹取代之,在驱逐陈绍宽时,曾令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搜身并踢陈一脚等,予以羞辱,陈极为愤怒。于是,陈解甲归田,避居福州市郊
胪雷村,闽系海军土崩瓦解,走完了由盛到衰的悲痛历程。解放前夕,蒋介石派
蒋经国、
朱绍良等人上门劝说
萨镇冰、陈绍宽等人赴台,均遭到拒绝。萨以“病重”为由住进佛教医院,送“速避”字条给陈绍宽,陈以“农事正忙”与之周旋,并扬言“我已心如死灰,若强行让我赴台,宁愿从机上跳入大海!”随后他们与部分民主人士公开通电,“拥护共产党,欢迎解放军”。福州解放后,他们积极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鲜明态度可见一斑。
蒋介石排除异己打压闽系客观上促进了大批海军的投诚,重庆舰,
南昌号护卫舰等90于艘舰船纷纷投诚。这些官兵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等任职任教,为新中国海军建立了卓越功勋。著名人物有邓兆祥,林遵等。去台的闽系官兵在白色恐怖中受到清洗,命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