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式主战坦克
装甲战斗车辆
90式主战坦克是一款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备受瞩目的装甲战斗车辆。它曾在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连续几年位列第一名,直到1994年后,随着德国“豹”2改进型和美国M1A1改进型技术的突破,90式的排名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世界先进坦克的行列。90式坦克以其高昂的价格著称,出厂单价在20世纪90年代为750万至850万美元,这一价格几乎是两辆M1A1M1A2主战坦克的总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昂贵的坦克之一。然而,自服役以来,90式坦克不断暴露出严重的缺点和薄弱环节,受到了士兵和日本装甲车辆专家的批评或质疑。
90式主战坦克的设计与技术特点部分受到了德国“豹”2坦克的影响,但相比之下,90式更为矮小症和轻盈,车体长7.5米,宽3.43米,高2.3米,最大重量为50吨,比“豹”2轻5至10吨。该坦克装备了德国莱茵公司许可生产的120毫米滑膛炮,具有44倍口径的炮管,并配备了热护套和抽烟器。火控系统方面,90式领先于世界潮流,包括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火控计算机和车长、炮长观瞄装置等。此外,90式采用了日本自制的自动装弹机,发射速度相当快,主要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空心装药破甲弹。
90式主战坦克的动力系统由三菱重工生产的两冲程水冷V型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输出功率达811千瓦。传动装置为三菱变矩式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具备灵活的变速能力。坦克采用了液压悬挂装置来控制车姿,有利于在起伏地形上的行驶。燃油储量为1100升,最大速度7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340公里。此外,90式坦克还配备了潜水装置,具备涉水能力,能够在两米深的水域中行驶。装甲防护方面,90式在车体和炮塔前部安装了自制的复合装甲,包含数层金属和陶瓷材料夹层,而在车体其他部位使用了间隔装甲,同时配备了“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激光预警装置。
主要内容
从88式到90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先后研制出三代坦克:61式、74式和90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90式第三代主战坦克。
日本军方在74式坦克列装之后,便立即着手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研制代号为TK-X坦克,主要研制工作由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和三菱重工承担。研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5年到1981年,为总体方案论证和部件研制阶段,即系统研究、试制火炮、试制发动机、试制传动装置和悬挂装置以及装甲结构计算等。
第二阶段,从1982年到1985年,完成了第一次整车试制和样车的行驶试验。这期间试制了2辆样车和2门120毫米滑膛炮。技术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于1985年6月开始了样车的试验,包括行驶试验和射击试验以及寒区行驶试验。2辆样车共跑了11000千米,打了1220发炮弹。
第三阶段,从1985年到1989年,进行第二次整车试制和完成定型试验。这期间共试制了4辆样车,完成了行驶试验和实弹射击试验,共行驶了20500千米,发射了3100多发炮弹。试验的重点是装备的可行性、可靠性、耐久性、可操作性以及生产工艺等。这期间争论的焦点在120毫米滑膛炮上。关于这一点,下面还要详细加以介绍。
按照计划,TK-X坦克应于1988年定型,并按照日本人的习惯定名为"88式战车"。后来,由于定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定型时间推迟到1989年,改为89式战车。可是,直到1989年12月才召开定型会议。获得同意之后,于1990年8月正式定型。这样,最终定名为"90式战车",即90式主战坦克,前后历时达15年之久。
世界上最贵的主战坦克
日本90式主战坦克,号称是"世界上最贵的坦克"。这主要是指它的采购价格而言。它的研制经费也相当可观,整个研制费用高达350亿日元。尽管只相当于M1主战坦克研制经费的一半,但对日本军方来说,投入这么多经费来研制一种陆军常规装备,还是头一遭。
90式主战坦克第一批的采购单价高达850万美元。1亿美元才能买12辆90式主战坦克!实在是太贵了点。价格贵的主要原因是采用了大量先进的电子设备和采购数量低。从年采购数量来看,最多的年份也只有30辆,最少的年份才15辆。生产线开工不足,价格自然要高上去。
从1990年到2004年,日本陆上自卫队共装备了292辆90式主战坦克。加上2005到2009年的"中期防卫计划"中规定采购的49辆,日本陆上自卫队共拥有341辆90式主战坦克。90式主战坦克只装备日军。现装备的90式坦克,主要配属给驻北海道的第7装甲师。
东西合璧
如果说,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有点像德国的"豹"2,那么,90式主战坦克就更像"豹"2了。这充分反映了90式主战坦克的设计广泛吸取了"豹"2主战坦克的优点。同时,也吸取了苏联坦克结构紧凑、外形低矮等优长。可以说,90式主战坦克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不过,90式主战坦克也自有它的外部识别特征。从侧面看,90式主战坦克每侧有6个负重轮,侧裙板的"下摆"平直,仔细观察可发现侧裙板上有便于上下车的脚蹬孔,有6具烟幕弹发射器;而"豹"2主战坦克则为每侧7个负重轮,侧裙板"下摆"呈折线,有8具烟幕弹发射器。从顶部看,位于左侧的炮塔门(炮长用)是方形的,车体后部的长方形进气百叶窗和"豹"2主战坦克的圆形进气口形成明显对照。
从90式和"豹"2、M1A1、"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正面轮廓的比较可以看出,90式主战坦克比起欧美的"钢铁之躯"要小一圈。在这方面,日本军方汲取了苏联/俄罗斯T系列主战坦克的优点。
三人乘员组小车扛大炮
90式主战坦克战斗全重50.2吨,比起60吨级的欧美主战坦克要轻10吨多。乘员为3人:车长、炮长和驾驶员。
在总体布置上,90式主战坦克的最大特点恐怕是"三人乘员组,小车扛火炮"了。在主战坦克上采用自动装弹机,首推瑞典的S坦克和苏联的T-72坦克。但S坦克是无炮塔的固定火炮,易于实现自动装弹。而装自动装弹机的"勒克莱尔"坦克于1991年才定型。如果把日本算作"西方"国家的话,那么,90式便是"西方"最早实现3人乘员组的主战坦克。日本研制自动装弹机历史悠久,早在61式和74式坦克研制阶段,就试制过自动装弹机,有丰富的经验。在90式主战坦克上采用自动装弹机,自然是轻车熟路。
90式主战坦克的自动装弹机采用带式供弹方式,有选择弹种的功能,方形弹舱在炮塔尾部,弹舱装弹数为19发。这种型式的自动装弹机的优点是装弹的运动轨迹较简单,结构紧凑,安全性较好。其缺点是弹舱的装弹数受到限制,火炮必须回到固定的装填角才能装弹。在"勒克莱尔"主战坦克上,也采用这种结构型式的自动装弹机。
90式主战坦克在总体性能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小车扛火炮"。90式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比"豹"2和M1A1要轻10吨左右,但火炮威力是相同的。从这一点看,90式主战坦克吸收了苏联T系列主战坦克的先进设计思想。在TK-X坦克试制阶段,日本防卫厅规定的战斗全重为43吨,后来一再突破,直到50吨大关。这主要是增强防护力所造成的。
从车内的总体布置看,和当代主战坦克基本相同,乘员的分布为:驾驶员在车体前部偏左的位置上,车长和炮长分列火炮两侧,车长在炮塔内右侧,炮长在左侧。
120炮一波三折
前面已经提到,在TK-X坦克研制过程中,争论最大的焦点,大概要算是其120毫米滑膛炮了。问题并不在于是否选用12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这一条是板上钉钉了的。问题的关键是引进120毫米滑膛炮,还是自己研制。当时,德国"豹"2主战坦克上的120毫米滑膛炮已经定型和装车多年,在加拿大"陆军杯"坦克射击大赛中多次夺魁,表现十分抢眼。引进联邦德国的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自然是"信手拈来",可以大大缩短研制周期。但是,日本是经济和科技大国,技术力量雄厚,工艺水平先进,出于民族自尊心等方面的考虑,日本防卫厅果断决定独立研制国产的120毫米滑膛炮,由日本制钢所负责研制,1978年开始正式进入研制阶段。他们采取"分段研制,逐步提高"的稳妥办法,先试制105毫米滑膛炮,再试制120毫米滑膛炮。试制的两种样炮在弹丸初速、膛压等方面均达到了设计要求,但在穿甲厚度和身管寿命上比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要略逊一筹。由于TK-X的定型时间一拖再拖,不能等火炮完全达到指标要求后再定型,只好回过头来先引进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和炮弹,由日本制钢所特许生产。虽然一开始就考虑过引进火炮这一方案,但最终还是用人家的,毕竟是不得已的办法。
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是莱茵金属公司的名牌产品,炮全长5800毫米,身管长为5300毫米,为44.16倍口径,身管材料为专为重型武器研制的铬真空重熔钢,经冷拉成整体无缝管,再经过调质处理、液压自紧等复杂工艺,制成强度和韧性极高的炮管,其拉伸强度高达1230牛/毫米2(即125.5千克力/毫米2),可耐受710兆帕的高膛压。口径的提高和膛压的增大,使它发射120毫米动能弹时的炮口动能达到近10兆焦,比105毫米线膛炮的相应数值提高了60%。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成了"豹"2、M1A1和90式主战坦克上的"一只重拳"。火炮身管的寿命为500发。
90式坦克火炮的高低射界为-7~+10度,加上利用车体的液气悬挂装置俯仰+-5度的结果,火炮的高低射界可达到-12一+15度,这在当代主战坦克中是屈指可数的。火炮的俯仰速度为4度/秒,炮塔的旋转速度为30度/秒。
火炮的弹药基数为40发左右(日本军方一直未正式公布90式的弹药基数),位于自动装弹机弹舱中的待发弹为19发(一说18发)。所用的弹种包括:JM33型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T)和JM12A1型曳光多用途弹(HEAT-MP-T)。请注意!引进的这两种弹在德国的编号为DM型,到了日本就成了JM型了。
JM33型动能弹为钨合金长杆弹,弹芯直径25毫米,长径比约为20,初速为1650米/秒,炮口动能达到了9.9兆焦,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初速为1573米/秒时,可以击穿499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在2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初速为1498米/秒时,可以击穿46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JM12A1型多用途弹的弹头重量为13.5千克,可兼有破甲弹和杀伤爆破弹的功能,初速为1150米/秒,用来攻击装甲目标,可以击穿600-7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在对付非装甲目标时,杀伤半径可达15-23米(视射击距离而不同)。不过,多用途弹的后效远远不如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目前,各国主战坦克的主要弹种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里给出主要国家主战坦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主要性能,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参考。从表中可以看出,JM33型弹和更先进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相比并不占优势,但在现阶段其穿甲威力还是勉强够用的。
此外,日本还独立研制了一种00式训练弹,弹道性能与JM33弹相同,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原来,日本的土地寸土寸金,演习场的场地很珍贵,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最大射程(注意!不是有效射程!)相当大,有时甚至能达到50-100千米(美国军队曾记录到弹芯飞到98.7千米以外的情景)。一旦弹芯飞到演习场外,将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日本军方一向规定坦克射击训练时不允许行进间射击。00式训练弹的特点是,弹体的顶端为低熔点合金制造,在空气阻力作用下能熔化并和弹芯脱离,使弹芯的动能迅速减小,起不到伤害作用。
辅助武器包括:1挺74式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弹药基数分别为4500发和600发。
火控系统"弹无虚发"
90式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一直是日本军方自夸的资本,宣称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火控系统",可以做到"弹无虚发","能在3000米外首发命中1个汽油桶",真是够神的了。那么,结果又是如何呢?让我们详细看一看90式主战坦克火控系统的方方面面吧。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90式主战坦克采用稳像式(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全电式炮塔驱动,具有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射击和夜间作战的能力。整个系统包括:火控计算机,炮长单稳潜望式瞄准镜、车长双稳潜望式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热像仪、炮长辅助瞄准镜、火炮双向稳定器、全电式炮控系统以及多种传感器等。
火控计算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在自动和手动输入各种参数之后,便可以计算出火炮的射击提前角。火控计算机具有使用、辅助瞄准、维护和装弹四种工况。在通常的使用工况下,车长和炮长可以同时对付多个目标,并具有"猎-歼"功能,车长为"猎手",炮长为"射手"。火控计算机具有6种弹种的计算和记忆功能。
炮长主瞄准镜为高低向稳定的三合一潜望式瞄准镜,稳定精度为2密位,左侧细长的通道为光学观察系统和激光测距仪公用通道,右侧正方形通道为热像仪通道,放大倍率为10倍,观察窗口为1倍。当系统出现故障时,炮长可以利用辅助瞄准镜(倍率为12倍,视场角4度)来瞄准射击。
激光测距仪安装在炮长主瞄准镜前部,为掺铝石榴石激光器,测距范围为300-5000米,测距误差为10米。
热像仪为富士通株式会社的产品,由红外热探测器、控制器、图像处理器、制冷器、车长监视器、炮长监视器等组成,具有广视野、窄视野和扩大窄视野3种倍率,并具有自动跟踪系统。自动跟踪功能算得上是90式主战坦克火控系统的一大特色。目前世界上的主战坦克中,只有日本的90式和以色列的"梅卡瓦"3/4主战坦克上有此功能。在使用自动跟踪系统时,炮长/车长只需在目标进入瞄准框后,立即按下跟踪按钮锁定目标即可。此时,即使目标移动到遮蔽物后面,瞄准镜仍然可以以同样的速度继续跟踪目标。当目标再次出现时,炮长只需要作微小瞄准修正,即可按下射击按钮。
有了自动跟踪系统,即使目标坦克采取规避机动,也能够自动跟踪目标,提高射击速度和命中概率。如果自动跟踪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将为车长和炮长"合二为一"创造条件。这也是"双人坦克"实现的条件之一。尽管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国家正在积极进行研究,但距离完全应用,还有相当的路程要走。
火控系统传感器包括:大气温度和横风传感器、炮耳轴倾斜和车体倾斜传感器、药温传感器和炮膛磨损量传感器等。其中,除倾斜传感器的数值自动输入至计算机外,其余的数值由炮长手动输入。整个火控系统具有自检功能。
根据实弹射击的统计资料,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对静置标靶(1.6米x1.6米)射击时,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命中率几乎达到100%;在2000米的射击距离上,也达到了95%。无疑,90式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是一套很先进的火控系统,具有上个世纪90年代的先进水平,具有全天候"动对动"的作战能力。不过,像日本军事记者"3000米开外首发命中汽油桶"的报道,恐怕只是演习场上"静对静"射击的情况而已。
二冲程发动机-东瀛特色
世界各国的坦克发动机,多为四冲程柴油机。采用二冲程柴油机的,除日本外,还有英国瑞典。不过,瑞典的S坦克上用的是英国的二冲程多燃料发动机。英国在"酋长"坦克上采用了二冲程对置活塞发动机,但到了"挑战者"坦克上,又反过来采用四冲程柴油机。这样,坚持在主战坦克上采用二冲程发动机的,就只剩下日本一家了。
日本研制二冲程发动机由来已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人就为其鱼雷快艇设计了ZC型二冲程水冷直流扫气式发动机。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又在74式主战坦克上采用了ZF型二冲程风冷复合增压式柴油机。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军方仍然坚持采用二冲程发动机(ZG型),不过,由于功率增大了1倍,达到1103千瓦(1500马力,2400转/分钟时),热负荷更大,而不得不采用水冷式,整机结构紧凑,升功率高达44.5千瓦,甚至超过了德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制的MT883Ka型柴油机(43.9千瓦/升)。不过,二冲程发动机固有的油耗高的缺点尚未完全克服。
90式坦克的发动机由三菱重工公司研制,型号为10ZG32WG型,这是一种V型90度夹角10缸二级涡轮增压水冷柴油机,带扫气用的罗茨泵,全长1814毫米,全宽1830毫米,高1118毫米,净重2565千克,缸径为135毫米,行程为150毫米,气缸排量为21.5升,其缸径、行程和气缸排量和74式的相同,而最大功率却提高了1倍,达到了1103千瓦,说明其强化程度相当高。最大扭矩高达450千克力米(4410牛顿米)。
这里给出日本学者对90式坦克的发动机和其他各国的坦克发动机的加权比较(见表1),仅供参考。表中比较的5种发动机,第1位的得5分,第2位4分,第3位3分,第4位2分,第5位1分。综合得分最高者为最优。
从表中不难看出,这5种发动机算得上是当今世界上顶级的坦克发动机,"各有各的高招",什么燃气轮机、超高增压柴油机、二冲程柴油机等等,不一而足。比来比去,德国MTU公司研制的新一代MT883坦克柴油机名列榜首,而大名鼎鼎的德国MB873柴油机却当上了"小弟弟"。可见,当今坦克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还是相当快的。
90式坦克的推进系统
90式坦克的MT1500型变速-转向机也是三菱重工的产品,具有变速、转向、制动三位一体的功能。全长1094毫米,全宽1460毫米,全高1065毫米,净重1940千克。这是一种带液力变矩器和静液转向机构的行星式自动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可实现自动变速、无级转向和中枢转向(即中心转向)。制动部分采用液冷、盘式制动器。操纵装置采用电子控制的液压操纵装置,驾驶员利用手柄可以轻松驾驶车辆,和汽车的方向盘一样,比T系列坦克的操纵杆要方便得多。变速器中的离合器为湿式、多片式,功率损失小,磨损小,寿命长。从图中可以看出,前进时,档位处于"1"到"4",右转向手柄向右推,后退时,档位处于"R1"或"R2",右转向手柄逆时针推:中心转向时,右转向情况下,档位处于"N"(空档)或"ST"(Stationary Turn,即中枢转向)位,手柄顺时针推,非常好记,比方向盘还方便。转向手柄可根据驾驶员的身材大小来调节,前后可调节150毫米,上下可调节60毫米。由于采用的是自动变速器,起步时,驾驶员即可挂上"4"档,这时,坦克会自动地从2档起步,再跳到3档,最后跳到4档,无需驾驶员介入。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坦克加速的时间要长些,驾驶员可根据路面情况,先选择"3"档或"2"档。由于没有离合器踏板,驾驶员只需操纵油门踏板、制动器踏板和转向手柄即可,比老式T系列坦克的操纵要轻松得多。采用静液转向机构,取消了离合器、制动器等易损件,使无级转向成为可能。驾驶员和车长都可以操纵坦克的车体姿势(前后俯仰或倾斜),但驾驶员有优先权,而且只用一个手柄便可以实现操纵。
90式主战坦克的行动装置由悬挂装置和履带推进装置组成。悬挂装置为混合式,第1、2、5、6负重轮处为液气悬挂装置,第3、4负重轮处为扭杆式悬挂装置。由于液气悬挂装置的可调性,使得车体前后有+-5度的调节范围,车高在-255毫米至+170毫米范围内可调。采用混合式悬挂装置,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履带推进部分包括:每侧6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主动轮、诱导轮、履带等。其履带为双销、销耳挂胶、端部连接的钢质履带,宽620毫米,冬季冰雪地行驶时可加装防滑齿。履带着地长为4.55米,整个履带着地面积为5.624平方米。侧裙板可以算成是防护系统的,也可以算成是行动装置的部件,每侧有7块侧裙板,厚度为8毫米,有的侧裙板上有登车孔。
坦克的最大速度高达7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320千米(燃油箱的容量为1272升)。比较一下各国主战坦克的机动性可以看出,90式坦克的最大速度要稍高于M1A2和"豹"2A6坦克,而和"勒克莱尔"坦克差不多。在加速性上,0-32千米/小时的加速时间,M1A2、"豹"2A6和"勒克莱尔"分别为7.2秒、6-7秒和5.5秒:日本军方用0-200米距离的加速时间来衡量加速性,90式为20秒,M1A2和"豹"2A6分别为29秒和23.5秒。由此看来,90式坦克在加速性上也要优于M1A2和"豹"2A6坦克,而和"勒克莱尔"差不多。
车上还有辅助起动装置,它由燃料分配器、燃烧炉和喷嘴等组成,用于冬季起动。它相当于T系列坦克上的加温器。电气系统有48伏和24伏两套系统。有12伏防水蓄电池6个,串并联连接。其中的2个汽车电瓶,平常向火控系统供电。
复合装甲地道的东洋货
关于装甲,历来是坦克技术中"机密中的机密"。不过,综合各方面资料,现在对90式坦克的装甲防护,已经可以大体上搞清楚。
90式坦克车体为钢装甲全焊接的箱型结构,车体和炮塔的正面及炮塔前部两侧加装了复合装甲。复合装甲为模块式,用装甲盖板封住。据信,90式坦克采用的是先进的约束型陶瓷复合装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就开始研制复合装甲,但并未装到坦克上。战后,日本人在研制74式坦克时,就研制出称为G装甲的复合装甲,其复合装甲技术已接近成熟。90式坦克的复合装甲,就是对G装甲加以改进后的复合装甲。不过,对于这种复合装甲的详细情况,如装甲厚度、生产工艺等等,日本军方仍然是守口如瓶。这里给出的一些数据,多半是推测数值。
先说说90式坦克的装甲防护所能达到的水平。这是根据日本防卫厅公布的新坦克研制指标推算出来的,分四个部位。
●车体和炮塔正面部位。在想定的射击距离上,被自身的120毫米弹垂直命中,即使中4发弹,坦克也不会失去战斗力。
●炮塔侧面部位。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被35毫米机关炮动能弹垂直命中或30度角命中,即使中弹多发也不会丧失战斗力。
●车体侧面部位。在近距离不被14.5毫米重机枪的穿甲弹击穿。
●车体和炮塔顶部。155毫米高爆弹在10米的上空爆炸时,不被其破片击穿。
可以认为,90式坦克的复合装甲的防护力还是很强的。根据之前介绍的JM33弹和JM12A1弹的穿破甲能力,可以推算出这种复合装甲的抗弹能力超过600毫米轧制均质钢装甲(RHA)。炮塔侧面装甲厚度当在80毫米左右。而车体侧面的装甲为:8毫米侧裙板+700毫米空间距离+30毫米的侧面装甲。顶部装甲当为30-40毫米厚的单一钢装甲板。下面根据外刊的资料,以表格的形式给出90式坦克和M1A2、"豹"2A6、"勒克莱尔"、K1A1坦克装甲面密度的对比,以及90式坦克各部位装甲厚度和重量的关系(推测值)。由于这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一般读者可略去这部分内容,仅供有兴趣的"兵器粉丝"参考。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在当今世界各国的主流主战坦克中,90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面密度数值偏小,说明其装甲防护力整体上稍显弱。具体地讲,90式坦克的正面防护力和其他几种主战坦克相比基本相当,而侧面装甲防护则明显逊于其他几种主战坦克。这从表2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其他防护措施包括:个体式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炮塔尾部的弹药舱和车体后部的发动机舱的隔舱化布置、炮塔顶部泄压板、自动开闭式舱门和激光探测器加自动烟幕对抗系统等。
排行榜上"沉浮录"
许多兵器爱好者对《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十分关注。如果某个国家的一种主战坦克榜上有名,甚至名列前茅,就会对这种主战坦克刮目相看。
其实,这种《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是由美国的一个叫做"国际武器预测组织"的咨询公司发布的。这家公司是美国的一个注册的非官方组织,成立于1973年,后来不断发展壮大。1989年,这家公司收购了曾经是对手的、大名鼎鼎的DMS公司(防务市场服务),名声大噪。目前,这家公司拥有高素质的精英人才56名,有全球性的网络,其触角已伸向包括俄罗斯、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个国家。这样一来,它所推出的《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也就有了一定的影响力。10多年来,这家公司每年(最多两年)推出一份《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成为军界关注的小小热点和兵器迷的谈资。在最近的2004年度《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中(估计《2006年主战坦克排行榜》将在2006年6-7月间推出),美国的M1A2SEP主战坦克雄踞榜首,以色列的"梅卡瓦"4主战坦克拿了个"银牌",而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拿了个"铜牌"。居于第四、第五位的分别是德国的"豹"2A6EX和英国的"挑战者"2E主战坦克。
近年来,90式主战坦克稳居"老三",已属不易。而在1994年至1997年的排行榜中,90式主战坦克曾一度独占头,令人刮目相看。要知道,90式主战坦克是10多年前的产物,这10多年间也未做过任何改进,而其他前5名的坦克都是90年代以后的改进型。尽管某些人对排行榜上的升迁沉浮有所不屑,俄罗斯的一些军事家就说过,"美国人的研究结果缺乏严肃性,充满了对俄罗斯坦克的偏见",但是,排行榜上的沉沉浮浮,总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当然,人们对这种"一家之言"也不必太较真,尽管这种"排行榜"的上榜和排名的顺序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
存在问题
90式主战坦克服役16年来,尽管总体评价不错,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动装弹机的可靠性问题 自动装弹机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是各国坦克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装自动装弹机的坦克,其战术技术性能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一旦在战场上自动装弹机出现故障,坦克的作战性能就要大打折扣。这也是多数西方国家迟迟不在主战坦克上装自动装弹机的原因之一。
T系列的T-72主战坦克的自动装弹机故障较多,是出了名的。在阿富汗战场上,T-72主战坦克上的自动装弹机就故障频发,"装填手不得不用人工装弹,致使射速降低到2发/分钟"。日本90式主战坦克的情况要稍好些,但故障率仍然较高。日本的一位退休将军曾于1998年在《朝日新闻》上撰文指出:1998年在富士山脚下举行的综合火力演习中,参加的4辆90式主战坦克中,"有3辆的自动装弹机出现了故障,使射击无法进行,这种情况在战时就相当危险"。
由于自动装弹机上的运动件较多,有的机件是多自由度运动,加上运动中的坦克颠簸激烈,想让自动装弹机的可靠度达到100%,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可靠度达到90%,这就意味着每发射10发炮弹,就有1发要出毛病,坦克乘员就会叫苦连天。据称,90式主战坦克自动装弹机的可靠度实际水平为95%,已经不算低。但即使如此,也意味着平均每打20发炮弹就要出一次故障,显然,也是很令人恼火的事。而让自动装弹机的可靠度达到98%-99%以上,在技术上相当不容易。
观瞄系统的问题 90式主战坦克观瞄系统的问题是,车长的观察视界受限。一方面,由于炮长主瞄准镜的位置较高,使车长所处位置的左前方有一个盲区:另一方面,炮塔顶部的12.7毫米高射机枪也妨碍了车长的对外观察。
此外,夜视仪的显示器为黑底白画面,长时间观察时,人眼容易疲劳。美、英坦克的热像仪绿底白画面,也有同样的问题。参加过海湾战争的英军第7装甲旅旅长说:"由于沙尘多,坦克驾驶员只能打开夜视仪驾驶坦克。头一天还好,第二三天掉沟和陷入弹坑的事便时有发生,到了第4天驾驶员便几乎丧失了驾驶能力。"这是由于单色的显示器造成的视觉疲劳所致。
机动性方面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90式主战坦克的单位压力较高,达到92.2千帕,而一般的主战坦克的单位压力应在78-82千帕以下为宜。单位压力过高,将使坦克在松软地带的通行能力大大受限。90式主战坦克在机动性方面的另一个不足是没有潜渡装置,涉水深为2米。日本的河流较多,但多是短而湍急的河流,河岸多陡峭,不利于坦克机动。所以,单就日本国内的使用条件来说,没必要安装潜渡装置。但如果出国作战,克服水障碍的能力就显得不足。在夜间驾驶时,驾驶员要使用微光夜视仪,人眼容易疲劳,并且有距离判断上的视差,驾驶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适应。
防护性方面的问题 90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力,尤其是侧面装甲的防护力,比起其他各国的主战坦克的改进型坦克来已显不足。这一点成为近期90式主战坦克改进的重点内容之一。关于这一方面,已经讨论过,这里不再叙及。
最大行程较小 90式主战坦克的最大行程为350-400千米,而当代各国的主战坦克一般为500-600千米。最大行程小,使坦克在执行战术任务的持续能力上受到限制。
此外,在车辆信息化方面、各乘员仪表板的布置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内容还不少。例如,乘员仪表板上的开关和按钮的布置完全没有规律,一个新乘员如果不看仪表板,很难进行操作。
变型车辆寥寥
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不仅没有改进型车,连变型车也少得可怜。这在其他国家的主战坦克上是很少见的。到目前为止,90式主战坦克的变型车只有91式坦克抢救车。
91式坦克抢救车于1990年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研制成功,主要用于90式主战坦克的战场抢救和后送任务。底盘部分同90式坦克,但上部结构有较大变化。旋转吊臂和遥控装置位于车体上部右前方,起吊能力为25吨,液压操纵。行军时,吊臂平放在右侧。乘员4人:车长、驾驶员和2名操作手,均位于乘员舱内,车长处有一指挥塔,其上有1挺12.7毫米机关枪,用于自卫。一排8具烟幕弹发射器布置在车体前部。车体前部还装有推土铲,在抢救坦克时还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主绞盘能抢救和拖动50吨级的90式主战坦克。
91式坦克抢救车的战斗全重为50吨,最大速度为70千米/小时,可实现原地转向。目前的装备数量为15-20辆,仅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
90式的未来
关于90式主战坦克的未来,自然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所谓的日本未来坦克,已由日本防卫技术本部进行了方案设计。大体的设计方向是走"低成本、轻量化"的道路,战斗全重为40吨级,仍采用120毫米滑膛炮(55倍口径或44倍口径),主要通过改进弹药来提高火炮的威力:加装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加装主动防护系统和"板条"附加装甲。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日本陆上自卫队早期的战略是“诱敌深入”,利61式坦克用日本特有的崎岖地形来布阵迎敌,因此以往的61式与74式主战坦克都十分注重以地形为依托的战术(如利用地形反斜面、稜线来隐蔽车体,同时炮管以最大俯角对敌方展开攻击,甚至居高临下射击敌方坦克较为薄弱的上部装甲),作战模式倾向定点射击,而不是在平面的开阔地上与敌方主战坦克作战;在此种方式下,日本坦克部队比较能抵销苏联坦克火炮口径较大、装甲较厚的优势。另一方面,日本本州地形崎岖,平原狭小,而且道路桥梁的宽度与载重量都比较有限,也连带限制日本坦克的体积重量,否则势将难以进行长途部署。
70年代末期随着日本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三菱74式坦克上,日本便开始研究将自卫队的战略转为更从原本“消极专守”改为向外推进的“洋上击破”,即在外洋便将来犯的敌方机舰消灭;此一战略的重点自然是大幅强化日本海上自卫队与航空自卫队的战力,而陆上自卫队为了呼应此一战略、避免遭到冷落,也将过去“诱敌深入”的防守策略改为“水际击破”,将决战区域向外推展至滩岸,企图在敌军半渡或刚登上滩头之际便将之消灭。因此,此阶段陆上自卫队提出许多用于滩岸决战的武器系统,包括购买MLRS多管火箭炮、发展车载反舰导弹系统,以及发展战力更强大、能直接与苏联T-72/80正面一搏的新一代主战坦克。
计划确定
1975年74式坦克的量产仍持续进行之际,90式坦克1、2号原型车日本防卫厅便决定研发一种技术水平与当时仍在测试的美国M1、德国豹2同级的新一代坦克,由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主导,并邀集日本诸多知名民间产业参与,其中三菱重工负责研制车体与发动机,三菱电机和富士通公司负责车上机电设备,日本电气公司(NEC)负责火控系统,日本制钢所负责研发火炮。在1976年,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提出初步设计,代号为STC(日本第三代主战坦克原型车),在1977年进行设计发展,在1980年推出首批两辆原型车。
研制定型
由于日本尽可能在STC上使用自制组件,导自卫队展示中心的90式试验车致研发时程大幅延长,并且遇到若干障碍;例如前两辆STC原型车采用日本自制的120mm滑膛炮,基本上是先前74式坦克的105mm旋膛炮的放大、无膛线版,不过在测试中表现不佳,而且迟迟未能克服问题;此外,STC那具改良自74式坦克10ZF22WT的10ZG32WT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研发也不太顺利,直到1982年才初步完成。在1985年7月的装备审查会议中,当局决定放弃日本国产120mm坦克炮,改向德国引进著名的Rh-120 120mm 44倍径滑膛炮,并依此进行第二批原型车的制造。
STC第二批四辆原型车在1986至1988年间陆土浦武器学校常设展示的90式试验车续推出,换装Rh-120主炮,在1987年9月至1988年12月进行第二阶段的测试。原本STC预定在1988年完成所有测试并正式定型,然而由于进度略有落后,直到1989年2月才交由陆上自卫队进行测试,并在1989年完成全部的激动与射击测试,四辆原型车总行驶里程约20500km,共射击3100发炮弹。STC在1989年12月15日的装备审查会议中正式定型,1990年8月6日正式依照年份命名为90式并投入量产。
设计特点
车体设计
90式坦克方正的炮塔造型与豹2主战坦克十分相90式主战坦克炮塔似,车体与炮塔由钢板焊接而成,炮塔前方与车身正面安装了三菱重工的制钢厂研发的新型复合装甲,其余重要部位则以间隙装甲补强,炮塔顶部也加装特殊装甲以抵抗日渐盛行的攻顶武器。90式坦克的复合装甲以两片冷轧含钛高强镀钢板包夹纤维蜂窝状陶瓷夹层而成,两片外钢板内侧并装有轻金属。日本虽未公布90式坦克复合装甲的技术细节,由于日本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陶瓷科技,故西方观察家多半给90式坦克的装甲技术极高的评价,甚至被认为优于乔巴姆复合装甲。90式炮塔正面仍维持早期型豹2主战坦克的垂直造型,而非避弹性较佳的倾斜型,降低了防护效益。 90式坦克集群
此外,90式坦克的炮塔前方与车体之间存90式坦克正面在了约500px的开口,可能会形成防护死角,让敌弹由此穿入破坏炮塔转动系统。90式坦克的外型紧致低矮,减低了重量与被弹面积(车重仅50吨)。与早期型M-1相同,90式同样采用个人式的核生化防护装置,其进气口设于车体右侧,乘员需透过通气管与面具从中央过滤机获得干净空气;之所以舍弃全车加压式系统是因为这类系统在实用上仍有问题(尤其是车体破损时)。此外,90式的战斗室、弹药舱都设有自动化的灭火系统,采用不会伤害人体的二氧化碳作为灭火剂。
动力设计
动力方面,90式采用一具三菱10ZG32WTV90式四视图型10汽缸二行程涡轮增压柴油引擎搭配三菱MT-1500自动变速箱,采用电子式燃油控制系统与燃油喷射供油系统,双定子和转子增压机提供增压,在转速2400转/分时可输出1500马力最大功率,不过这个功率只能持续输出15分钟,而10ZG32WT发动机的最大持续功率为1100马力(未增压状态的最大功率)。相较于74式坦克的10ZF Model 21 WT发动机,10ZG32WT的排气量与前者相当,但是输出功率则为前者的两倍。MT-5000自动变速箱附有液压变矩器和静液转向机构,共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并具备原地回转能力(双边履带同时反转)。 90式主战坦克开火
90式坦克的动力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引90式坦克涉水擎、变速器与相关冷却系统被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矩形单元,使得吊装、后勤维修作业十分便捷迅速;其中,三个发动机散热器位于变速箱上方,与混流风扇同时使用,风扇由液压马达驱动,可根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的温度进行变速,而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则安装在传动装置的两侧。90式坦克马力重量之比高达30hp/ton,为全球主战坦克之冠,机动性能极为优异。不过实际上,90式坦克的动力系统并非完美:日本业界研制二行程柴油发动机有极长的历史,虽然二行程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较轻、故障率低、容易启动等优势,但也有易过热、耗气量大、高油耗、容易烧蚀等问题。
日本无法像德国MTU厂般,制造出大功率输出又紧急制动的90式坦克能将体积重量控制得很好的四行程柴油机,所以刻意使用重量轻的大功率二行程设计,付出的代价就是极高的油耗,平均每公升汽油只能行驶0.24~0.27公里,燃料使用效率只有德国豹2主战坦克发动机的70~80%,甚至比使用燃气涡轮的美国M-1还糟糕;此外,90式的发动机也颇有冒黑烟的问题。90式坦克发动机的耐用程度也不足,急停、急开或猛踩油门等动作都比四行程柴油机更容易发生黏缸甚至烧蚀。90式开车后,发动机低速运转时间比较长,万一中冷设备的效率降低,就会使机油温度快速升高,因而必须立即减速。
悬挂设计
90式坦克采用与韩国K-1(88式)坦克相似的复合90式坦克内部构造图液气压/扭力杆悬吊系统,这是希望获得液气压悬挂的优异避震性与调整俯仰能力,却不希望成本过于高昂的折衷办法。90式坦克拥有六对承载轮,其中第1、2、5、6对承载轮由液压悬吊支撑,中央的第三、四对则采用扭力杆,如此能节省一些成本。90式与74式坦克的液压悬吊系统都能进行姿态调整,不过90式的液压承载系统并非横向交叉连结式,此外两侧设有顶支轮,因此90式仅能前后俯仰(俯仰各五度,高低升降范围-255~+170mm),而不像74式既能前后俯仰也能左右倾斜;简化系统的理由除了降低后勤负担之外,由于90式的火控系统精良、主炮火力强大,能在行进间对敌进行精确攻击,故可在缺乏地形掩护的地带(如滩岸、平原)与苏联T-72/80等一线主战坦克正面交锋。
武装设计
90式采用一门与豹2主战坦克相同的莱茵金属90式坦克主炮制Rh-120 120mm 44倍径滑膛炮,设有热套筒、炮膛排烟器以及炮身测曲器,日本并获得德国授权自行生产此炮所需的D-13尾翼稳脱壳穿甲弹(APFSDS)以及DM-12高爆穿甲弹(HEAT-MP)。Rh-120为最著名的现代西方坦克炮,除了豹2之外亦被美国M-1A1/A2采用。90式坦克最独特之处,莫过于采用自动装填系统,使得车上乘员减至3人,并且拥有11发/分的高射速。自动装填一向是俄系坦克的专利,同时期的西方坦克除了90式之外,仅有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采用自动装填。不过考虑到120mm炮弹的尺寸与重量对体型矮小的蒙古人种而言负担过大,90式采用自动装填系统可谓务实而明智之举。
90式坦克的自动装填系统由三90式自动装弹机菱重工研发,与勒克莱尔的系统类似,都是炮塔尾舱平推式,采用弹带输送弹药,优于俄国坦克的旋转式自动装填系统。90式坦克共可搭载40发主炮弹药,其中约25发储存于炮塔尾部的自动装填系统中,另15发则位于驾驶座右侧的弹舱内,此种配置也与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类似。自动装填系统由炮手的计算机控制弹种选择,炮弹依照种类摆放在特定弹位;装填时系统依照炮手选择的弹种,将该弹种的弹位转到提取位置并填入炮膛;
次武装方面,90式配备一挺勃朗宁M2重机枪 12.7mm90式炮塔顶部机关枪座口径车长高射机枪以及一挺74式坦克7.62mm口径同轴机枪,两者备弹数目分别为600发与3500发。12.7mm高射机枪设置于车长舱盖与炮手舱盖之间,原始目的是为了让车长与炮手都能操作;然而实际经验却显示这种设计将严重妨碍机枪对左右两侧的射击,这在城镇战中影响至为明显,整体而言并非高明的设计。90式原型车的炮塔两侧各有四具纵列的烟幕弹发射器,不过早期的量产车型仍使用与74式坦克相同的73式三联装烟幕弹发射器,后期型则改为与原型车相同的形式。
火控设计
火控观测方面,拜日本电子科技先进之赐,90炮长用观瞄仪式坦克在这方面拥有先进的水平。90式的火控/观测系统包括一具由日本著名光学厂商尼康株式会社研发的炮手瞄准仪,整合有红外线热影像仪、钕-钇石榴石(Nd-YAG)激光测距仪与稳定系统,以及一具富士公司(Fuji)生产的独立稳定式车长日间全周界瞄准仪,整个系统核心为一具数位弹道计算机。炮塔与主炮的伺服/稳定装置与前述观瞄装置连动,使主炮能追随瞄准仪的视界进行瞄准;此外,炮手还有一具与主炮同轴的备用管状瞄准镜。
弹道计算机是90式坦克火控系统的核心,能依炮长用操作仪据自动由传感器输入或由人工输入的各项信息如横风、气压、目标距离、目标未来位置、视差修正量、炮耳倾斜(相较于水平面)、炮膛磨损、发射弹种等等,计算出火炮瞄准线、前置角等射击参数,并控制瞄准仪的瞄准线自动锁定,遂获得优秀的第一发命中率;此外,由于炮塔、炮身、观测器都有稳定装置,使得90式具备一流的行进间射击能力。炮手热影像仪具有两个荧幕,一个位于炮手席,另一个则设置于车长席,使车长能分享热影像仪取得的影像。
90式在昼间具有猎歼(Hunter-Killer)能力,车长能先以独立瞄准仪进行搜索,搜获目标后便按下炮塔自动定向钮,将炮塔转向新的目标,让炮手以热影像仪、激光测距仪精确锁定并开火,同时刻车长90式主战坦克采用液力机械传动装置继续搜索下一个目标,故多目标接战能力十分出色;此外,即便炮手正在追瞄某个目标,如果车长发现一个优先程度更高的目标,还是能以自动定向功能自动将炮塔转向至新的目标。90式坦克的车长拥有一套特殊的头盔瞄准系统,车长戴上头盔并启动连结界面后,瞄准仪便与炮塔和炮身的服务器连动,使主炮的指向与车长视线一致。
基本数据
衍生型号
由于90式坦克重量远高于74式坦克,使得90式加装92式扫雷套件由74式底盘发展而来的78式装甲回收车无法负荷,因此日本遂以90式的底盘研发新一代的装甲回收车(ARV)。此车基本构型与78式类似,车头有液压推土/稳定铲,车体左前方设有一具挂载能力达50吨的机械吊臂,能处理90式的动力包件,主绞盘则有50吨以上的牵引力,足以回收90式坦克。车上的自卫武装为一挺勃朗宁M2重机枪 12.7mm机关枪。此外,日本也以90式的底盘开发出AVLB架桥车。由于价格昂贵,无论是90式ARV或AVLB都仅少量服役于日本陆上自卫队。此外,90式坦克本身也能在车头加装92式滚轮除雷犁,担任战场前导排雷任务。
90式装甲回收车陆上自卫队所使用以90式坦克车体改装成的装甲回收车。78式战车回收车的后继车,1990年服役。90式坦克的装甲都以保留。调整为拆除炮塔、车轮轮幅间隔调整。车体右前部装有吊车。和旧型78式坦克回收车相同有6档和一个倒车档。车上有机关枪和烟雾弹发射器。所有配备90式坦克的部队都配有本车、陆上自卫队富士学校和陆上自卫队武器学校也有配备。
服役部署
服役初期
日本陆上自卫队从1990年起正式接收首批30辆90式坦克。鉴于美苏冷战时代日本苏联入侵视为最大威胁90式坦克车尾,故90式坦克优先装备驻防于紧邻库页岛的北海道,取代老朽不堪的61式中型坦克。此外,虽然90式的50吨车重相对略低于M-1、豹2主战坦克等欧美同时期主战坦克,但比起先前仅38吨的74式坦克可说大幅跃进;因此,先前配合74式坦克的73式特大半联结车无法直接搭载完整的90式,必须先将其炮塔与车身分离。虽然日本也为90式开发出名为“特大型搬运车”的拖板卡车,但限于日本本州地区住宅建设稠密、道路普遍狭小、地形崎岖、桥梁承载能力不足等诸多地理人文特性的限制,重量过大的90式在本州地区部署时,显然会受到重重限制。因此,日本全境也只有地形平坦的北海道才最适合90式坦克的运用部署,如此就不需要考虑本州的交通运输问题。
依照原始规划,90式坦克优先部署北海道的陆上自卫运输部署中的90式(仅炮塔)队装甲单位,而日本其他地区也将换装;然而随着1990年代初期东西全面和解以及苏联解体,苏联陆军从北面登陆进犯日本的顾虑几乎完全消失,也导致日本防卫厅重整防卫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设定用来与苏联主战坦克正面对决的90式,重要性急转直下,故日本防卫部门大幅放缓了购买与换装的时程。因此,原本“优先”部署北海道的90式,演变成“仅有”驻防于北海道的战备部队才有幸换装,在本州岛则只有富士教导团、武器学校等教学单位拥有这型主战坦克。
成本上涨
在数量删减的情况下,为了维系产能,日方90式坦克集群于富士综合火力演习也大幅放缓90式的生产速率,1990年服役以来,除了第一年交车30辆之外,随后便降至每年生产15至20辆,至2000年代购进一步减缓为每年10辆,至2003年总共只生产了260辆。由于采购进度缓慢,使得90式坦克的批次生产无法达到经济批量,形成“减产导致涨价,涨价又造成产量萎缩”的恶性循环,这也是1990年代服役的日本国产装甲车辆的一贯通病,类似情况亦发生于89式步兵战车、96式轮式装甲输送车、99式自行火炮等武器系统上。此外,过去日本防卫厅编列采购装备时,每年只会编列该年度开工生产的装备的预算,而承包厂商每年也只会采购该年度生产所需的物料部件。
对于量产武器而言,明明每年都会持续生产90式坦克群相同的产品,却硬要逐年编列,而不是一次批量订购横跨数年的产品,自然是违反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原则,原物料只会随着通货膨胀而逐年涨价。90式的造价始终居高不下,1990年刚投产之际单价高达760万美元(11亿日元,1990年8月时美元对汇率为1:144.5),在颠峰时期一度逼近每辆900万美元大关(大约是M-1A2的两倍),年年与以精密复杂著称的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竞逐”全球最昂贵坦克宝座,双方互有胜负;到2000年,每辆90式的报价仍为660万美元之高。
生产停止
在90式坦克服役前,日本陆上自卫队拥有873辆7490式坦克越障式坦克与270辆左右的61式坦克;而依照90式的量产速率,只够被用来全面替换最老旧的61式,而74式坦克在数量上仍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主力车种。在2004年,由于日本已正式决定引进所费不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预算排挤导致许多兵器整备计划跟着调整。在2004年9月14日,防卫厅宣布原则上90式坦克在两到三年内停止采购,以将其高昂的购置经费用于后继车型的开发,不过具体的措施还没有正式确定。至2008年初,日本陆上自卫队拥有的90式还不到340辆,扣除教学单位之外,全部配属于北海道作战部队
即便是北海道的装甲部队也没有全面换装90式90式坦克的炮弹,只装备于向来是日本陆自最精锐劲旅、隶属北部方面队的第七装甲师全部的三个坦克联队(总共15个坦克中队)、第二坦克师的半数坦克中队(三个坦克中队)、第五旅坦克队(三个中队)以及第一坦克群的部分单位;第二坦克师另外三个坦克中队、第一坦克群部分单位以及第11坦克旅团,则还是继续使用74式坦克。在2010年度防卫预算中,日本防卫省订购了最后一批90式的订单,而90式的总产量便停留在341辆,总共连续生产了19个年度,平均每年度生产18辆。在2009年度,90式的每辆平均单价为8亿日元,比起量产之初(1990年度)11亿日元的高峰降低不少。
附录:90年至09年90式坦克各年交付数量列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主要内容
发展历程
设计特点
基本数据
衍生型号
服役部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