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城市博物馆,是
河南省内成立最早的地市级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7月,原址位于郑州
碧沙岗公园内北伐军阵亡将士烈士祠,1999年12月搬迁至
嵩山南路168号。2021年4月30日,
郑州博物馆新馆文翰街馆正式对外开放,形成了两馆并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文翰街馆位于
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核心区,
中原区文翰街9号,占地112.71亩,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62米,为全国特大型博物馆。建筑外观秉承“中华之中,华夏之冠”的设计理念,凝练
郑州市地域特色。馆内有21个展厅,规划各类展览20个,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厅。其中,3个基本陈列郑州通史展,全景式展示郑州历史发展脉络,从
旧石器时代直至近现代;专题陈列分为文物展和文化展两类;3个临时展厅,可承接多种大型展览。
老馆嵩山路馆位于郑州市嵩山南路168号,占地面积14.8亩,建筑面积14200平方米。建筑以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方鼎为造型基础,取“鼎立中原”之寓意,配以圆形碟状屋顶,
隐喻“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其中主展馆8337平方米,常设展览为《长渠缀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
郑州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近6万余件(套),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书画等20多个门类,尤以
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
商周青铜器、唐宋石雕、历代瓷器等最具地方特色。先后荣获“
河南省文明单位”“
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等称号。
历史沿革
建馆初期
1928年,冯玉祥将军为纪念北伐军阵亡烈士,在今郑州
碧沙岗公园修建了烈士祠堂,占地面积4433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郑州市政府决定由郑州市文物部门对该烈士祠进行管理,随后,文物部门在此设立“文物陈列馆”。1965年,更名为“郑州市博物馆”,馆名由郭沫若题写。
郑州地处中原,地上地下文物古迹丰富。随着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 ,原馆已经无法适应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需求。1997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新馆。选址位于郑州绿城广场西侧,
嵩山南路168号,占地14.8亩,总投资3000万 元。1997年12月18日正式奠基。
嵩山路馆以
郑州市出土的青铜鼎为基本造型,寓意鼎立中原,强本固基。
1999年12月28日,嵩山路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08年5月18日,郑州博物馆被评为“
国家一级博物馆”。
建设新馆
随着郑州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2017年6月28日,
郑州博物馆新馆工程主体结构正式开工。新馆位于郑州
常西湖新区西四环东侧、中原路与
郑州陇海路高架桥之间的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四个中心”新建区域,文翰街9号,与美术馆、大剧院共同构成“文博中心”。新馆南北长度138.5米,东西长度192米,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建筑总高67.8米,相当于23层住宅楼的高度,具体由公众区域、业务区域和行政区域三大功能区组成。
2018年8月,新馆项目主体结构完成封顶。2020年
元旦假期,新馆试开放,2021年4月30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嵩山路老馆根据2018年5月
郑州市文物局《关于筹建南水北调博物馆的建议答复》,将被充分利用,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涉及的8个地市出土文物进行永久集中展示。现挂有“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筹)”的牌子,但仍属郑州博物馆,与新馆并行。
建筑布局
建筑特色
郑州博物馆新馆文翰街馆分为地下两层,地上三层(局部五层),占地112.71亩,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62米。建筑外观秉承“中华之中,华夏之冠”的设计理念,凝练
郑州市地域特色。南立面以石材搭配宽百余米长的玻璃幕墙,现代时尚;北立面曲面结构形似宝盆,隐含“聚宝中原”;顶部由南而北以简洁的型材覆盖,南北落差近20米,宛如黄河之水倾斜而下。远观博物馆,如“黄龙聚宝,物博盛天”,彰显
郑州市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勃发的时代气息。
嵩山路馆以郑州出土的
商朝青铜方鼎为造型基础,取“鼎立中原”之寓意,配以圆形碟状屋顶,出檐深远,线条舒展,
隐喻“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建筑风格保存铜方鼎粗狂与精美相统一,是一座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巧妙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
馆内布局
新馆馆内划分为陈列展示、公共服务、文物库房、科技保护、数字信息与办公区等六大功能区。一层由三层通高的中央大厅、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非遗展示区、公共服务空间、观众服务用房等组成。二层由基本陈列展厅、专题展厅、未成年活动中心、4D影院、观众互动体验空间及公共服务空间等组成。三层主要由专题展厅、未成年人活动室、观众休息厅、互动体验室等用房组成。局部四层主要由专题展厅、多功能厅、科技保护中心用房及文物库房组成。局部五层主要由科技保护用房、综合业务办公用房、信息资料中心用房等组成。
场馆陈列展示区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整个场馆一楼到四楼共设置了21个展厅,规划各类展览20个,涉及青铜器、
瓷器、书画等20多个门类,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如
商朝兽面纹铜方鼎、商代牛首纹青铜尊、唐代大海寺石造像等。
嵩山路馆共三层,一楼的第一展厅,有序厅,长渠缀珍主题墙,文物勘探场景还原,南阳展区等。二楼的第二展厅和第三展厅,分别是
平顶山市展区、
许昌市展区、
郑州市展区、焦作展区、
新乡市展区,
鹤壁市展区和
安阳展区。三楼平时做一些
主题展览。
展览陈列
综述
郑州博物馆陈列展示区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21个展厅规划各类展览20个,其中包括基本陈列展览3个,专题陈列展览14个,临时展厅3个。基本陈列展分为“创世王都”“天地之中”“百年史话”三个部分,按时间顺序全景式展示郑州从
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
专题陈列分为文物展和文化展两类,文物专题展有“妙相艺境——馆藏古代
造像艺术陈列”“汉砖意韵——馆藏汉
画像砖展”“刻石隽永——馆藏石刻拓片精品展”“翰墨丹青——馆藏书画艺术展”“土火造艺——馆藏古代陶瓷陈列”“翰墨双璧——《醉翁亭记》与《
瘗鹤铭》
碑刻展”“锦绣云霞——馆藏云肩艺术展”,这些展览以专题形式将历史与美学相结合,搭配声、光、色等辅助手段营造不同的展览主题氛围,带领观众领略文物所蕴含的魅力;文化专题展有“郑地名人——郑州历史文化名人展”“豫声豫调——河南戏曲文化展”“
客家根亲——客家文化展”“千年
中医——中医文化展”等,展览从多角度解读古老的中原文化,突出郑州区域文化特色。
临时展厅坚持馆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精品展览。“
黄河珍宝——沿黄九省(区)文物精品展”,42件(套)国宝重器,掀起“黄河文化月”的高潮;“微观之作——英国V\u0026A博物馆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是吉尔伯特精品系列首次登陆中国;“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集中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百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让观众观赏到多彩的文化面貌。
郑州博物馆嵩山路馆常设展览有“长渠缀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专题展览包括“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搏·艺——华夏体育文物特展”“金色名片”“阿富汗国家宝藏”“天山下的来客——哈萨克民俗风情展”“古都
郑州市”“天工追梦——郑州古代科技文物展”“千秋德化——
福建省德化白瓷窑瓷器展”等。
常设展览
创世王都:郑州历史文物基本陈列
该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为
郑州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2021年4月30日推出,立足于郑州地区
史前文明和
夏商周三代的典型考古遗址及其出土遗物等实物资料,展览分为“文明晨曦”“创世王朝”“巍巍商都”“两周华彩”四个部分,汇聚了郑州地区出土的精美文物一千余件。
天地之中:郑州历史文化展
该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为新馆基本陈列,立足古代
郑州市地区政治、军事、科技、人文等诸多方面,展览分为“
中州要津”和“
华夏族圣地”两大部分,通过百余件文物及复原场景的展示,向观众诉说着郑州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郑州位居
古九州之中,地控八方之枢,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天地之中”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观念。以
嵩山为中心,
夏朝、
商朝、
周朝三代建都立国于此,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刻下了“天地之中”的深深印记,成为华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伴随着“天地之中”观念的深化和引领,中岳
嵩山为历代王朝所尊崇,逐步形成了佛道儒三教汇聚、文人学士群集的繁盛局面。围绕“天地之中”的理念建构,保存至今的代表性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传统建筑群体,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原建筑史的真实映射,也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独特的文化记忆。
百年史话:近现代郑州百年文物展
该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为新馆基本陈列,清末民国
京汉铁路、
陇海铁路开通,
郑州市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
郑州市举行的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新高潮。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受降仪式在郑州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
河南省省会从
开封市迁至
郑州市,进一步促进了郑州的经济腾飞。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世纪身于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之列。
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
此展览为老馆嵩山路馆常设陈列,是系统展示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
河南省域文物保护成果的大型展览,共分为3个展厅,一楼的第一展厅,有序厅,长渠缀珍主题墙,文物勘探场景还原,南阳展区等。二楼的第二展厅和第三展厅,分别是
平顶山市展区、
许昌市展区、
郑州市展区、
焦作市展区、
新乡县展区,
鹤壁市展区和
安阳展区。分别展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沿线南阳、安阳等8个地市出土的文物保护成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
湖北省与
河南省交界的
丹江口水库,北至
北京市和
天津市,跨越四个省、
直辖市。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干渠在河南境内长731公里,约占总长度的58%,穿过河南8个省辖市。为保证南水北调工程进度,河南文物人在河南段的沿线进行了为期10年的文物考古发掘,抢救保护10万余件珍贵文物,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专题展览
妙相艺境:馆藏古代造像艺术陈列
该展览位于新馆一楼展厅,分为“开元寺石刻造像”“馆藏金铜造像”等篇章,重点介绍
郑州市大海寺、开元寺的
唐朝石刻造像,以及
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金铜造像,呈现郑州佛教造像的风格流变。
刻石隽永:馆藏石刻拓片展
该展览位于新馆一楼展厅。石刻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材料,郑州博物馆馆藏石刻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年代跨度上迄
汉朝,下至民国。展览展出馆藏石碑、
墓志铭、
画像砖拓片,带领参观者感受原
碑刻的内容及风采。
翰墨丹青:馆藏书画艺术展
该展览位于新馆一楼展厅。中国书画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历代文人墨客通过书画师法自然,借助画中的物象寄托某种愿望与情感。展览展出郑州博物馆馆藏书画作品,以明清及近现代作品为主,创作者包括
沈周、
董其昌、龚贤、陈鸿寿、
康有为、
徐悲鸿等。
土火造艺:馆藏陶瓷艺术展
该展览位于新馆一楼展厅。主要展品包括郑州新密李家沟、商城等遗址出土的仰韶时期彩陶、龙山时期的灰陶,以及唐宋时期巩义黄冶窑、登封曲河窑、新密西关窑等生产的三彩、
德化白瓷、青花瓷和珍珠地划花瓷等,体现了古代制瓷工匠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诉求。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结晶,是古代
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之一。
郑州市位居中原腹地,早在1万多年前的
中国新石器时代,当地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郑州商城等地出土的原始青瓷,则将中国烧制瓷器的历史提早到了3600年前。
翰墨双璧:《醉翁亭记》与《瘗鹤铭》碑刻展
该展览位于新馆一楼展厅。《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记述了他在
滁州市为官时前往
醉翁亭游玩一事。宋
元祐六年(1091年),
苏轼应
开封市刘季孙之请,以楷、行、草三体兼用的书体写了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清
爱新觉罗·玄烨三十年(1691年),新郑高有闻依此而刻石。《
瘗鹤铭》是原刻于
镇江市焦山西麓崖壁上的楷书书法作品,内容是一位隐士为一只死去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鹤铭并序》刻石共有25块,现存23块。第一块记石刻主人的斋名,第二块为
隶书的“心画”二字,其后记刻石名称、撰者,鹤的年岁、埋葬的情形和铭文等。
锦绣云霞:馆藏云肩艺术展
该展览位于新馆一楼展厅。
云肩也叫披肩,是古代置于肩部的一种绣品,最初只是用以保护领口和肩部的清洁,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物。云肩多以丝缎织锦制作,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上有富贵牡丹、多福多寿、连年有鱼等吉祥命题,明清时期常见于婚庆喜宴等场合。展览展出郑州博物馆藏云肩绣品,以晚清民国时期藏品为主,有图腾神仙、花鸟鱼虫、戏曲人物、草木山水和吉祥符号等,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愿望,展现了
中原地区深厚的
民俗文化风貌。
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
此展览于2019年年8月27日始在嵩山路馆开展,展览展陈面积3100平方米,参展文物1225件(套),其中一、二级珍贵文物达196件(套),共分:证史探源——
河南省考古助力国家重大课题;启封文明——河南考古七十年重大发现;惠及民生的河南考古;走向未来的河南考古等四个部分。展示了70年来河南重大的文物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包括安阳殷墟、
郑州商代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舞阳贾湖遗址等早年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的重大考古项目,以及近年来最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栾川孙家洞遗址、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等考古遗址项目。
古都郑州
此展览位于
嵩山路馆一、二楼展厅,展览时间:2008年-2017年,以"颂"为主题,体现出
郑州市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演进进程以及中国早期国家都城诞生起源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展厅划分为"文明晨曦""创世王朝"两个部分。"文明晨曦"集中展示荥阳织机洞、新郑裴李岗、郑州大河村、郑州西山、荥阳青台等遗址点出土的
旧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物,揭示了原始先民居住形态由穴居野处到地穴半地穴居址,再到地面连间式套房,最后到早期夯土城堡建筑的演变历程;"创世王朝"集中展示
王城岗遗址、新密古城寨、新密新砦、巩义花地嘴等遗址出土文物,突出表现
郑州市地区数量众多的
夏朝古城遗址,以证明郑州地区在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临时展览
黄河珍宝——沿黄九省(区)文物精品展
此展览于2021年5月1日
郑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之际开始展出,6月1日结束。由
郑州市政府和
河南省文物局主办,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协办,共展出16家文博单位共42件(套)文物珍品。展出的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为《
国家宝藏》和《
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中的出镜文物,如
彩陶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胡旋舞石刻墓门、
晋侯鸟尊、
武则天金简和商代青釉瓷尊等。作为
郑州市博物馆新馆开馆的首个重量级展览,该展览向郑州及全省、全国人民献上了一份黄河文化厚礼,为新馆的发展奠定了高标准的展览基调。
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
此展览于2022年8月31日至11月30日在文翰街馆展出,展览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主线,通过
中原地区百年来100处考古发现出土的代表性文物,集中展示中国考古百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此外,同时推出的还有“文明的渊薮——
河南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两个展览汇集全国文博力量,共有79家考古文博单位共同参展,展出来自全国的889件/组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达115件/组,部分文物为考古发现后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千秋德化——福建德化窑瓷器展
此展览位于
郑州博物馆新馆一楼临一展厅,2022年3月31日 - 2022年6月展出,由郑州博物馆、
厦门市博物馆主办,遴选德化瓷精品124件(套),包含
德化白瓷、
青花瓷文化、酱釉、彩瓷,其中以
德化白瓷为主;品类丰富,包含生活用具、文房用具、陈设器及各类塑像。通过“延烧千载 浮槎万里”“瓷国明珠 天下共宝”“千秋瓷业 历久弥新”三个部分,全面展示
德化窑作为一个以外销为主要生产方向的民间窑场的发展历程、 魅力特征及其强大生命力。
德化县制瓷历史久远,从
西周开始
烧造原始青瓷,至宋元时期,德化以青白釉为代表的产品达到较高成就,同时逐步开始向白釉瓷发展。明中晚期至清早期的德化成为中国烧制
德化白瓷的中心,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也大量外销
欧洲。明嘉万时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德化开始烧制
青花瓷文化,到清康雍乾时期达到全盛,青花瓷窑分布范围、产品数量超越了历代白瓷的生产水平。
天工追梦——郑州古代科技文物展
此展览位于嵩山路馆三楼展厅,2016年1月15日展出,是郑州博物馆于2016年精心推出的原创临时展览。展览紧扣中国“科技梦”和“创新”主旋律,按照郑州古代科技文物发展的历史脉络,按照“
陶瓷发明——追逐生活的便捷和美丽”“炉火金——创造着先进的生产力”“测影观星——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营造技艺——构筑人类最美的家园”四个部分进行设计,展出相关文物100余件,另设辅助展品、建筑模型、互动项目等,并以通俗的语言、形象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及现代
多媒体技术等进行综合展示。
馆藏精品
饕餮乳钉纹铜方鼎
该铜方鼎年代为
商朝,高81厘米,口长55厘米,口宽53厘米,重75公斤,1982年出土于
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铜鼎口近正方形,平折沿,方唇,口沿上有圆拱形外槽式双耳,两耳略向外张,内侧素面,外侧耳槽内有一道圆拱形凸棱纹;斗形方腹,平底,下附四个圆柱形空足。腹部饰带状
饕餮纹和乳钉纹,纹用宽线条构成,目鼻凸起,类似浮雕;乳钉纹呈带状饰于鼎腹四隅和下腹部。鼎腹壁和底、足间有烟熏痕。该鼎造型宏大,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极大地开阔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牛首饕餮纹铜尊
该铜尊年代为
商朝早期,高37厘米,口径32厘米,壁厚0.35厘米,重10.5公斤,1982年7月11日出土于
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大敞口,束颈,折肩,鼓腹,圜底,圈足,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形镂孔。尊颈部饰三周弦纹;肩部有三个牛首,眼目突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牛首间饰带状夔纹和联珠纹;腹部饰三组
饕餮纹,线条严谨,纹饰精美,
饕餮纹上下界以联珠纹,圈足上饰三周弦纹。它的发现丰富了
商朝商王礼器的种类,作为盛酒器常与鼎等商代王室的重器组合配套使用,其用途为商王大型祭祀时使用。
"阝舌"铭凤纹提梁铜卣
该铜年代为
西周,通高38.5厘米,口径15.5-12厘米,
圈足径18.2-14.8厘米,1999年出土于
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洼刘。卣呈扁圆体,深腹下垂,下腹圆鼓,低圈足;提梁两端兽首与卣颈两侧半圆环系套合,盖面中间突立四面人首状钮。卣体装饰华丽,四道扉棱等分器体;提梁上面饰两组双体龙纹;盖与卣腹各饰四组凤纹,卣颈部与圈足均饰四组凤纹。卣盖与器底部均铸造有铭文。
青釉瓷尊
该瓷尊年代为
商朝,高27厘米,口径27厘米,出土于郑州十四中。尊口部外撇,颈部内收,斜肩,深腹,底部向内凹陷,造型规整,朴实稳重。尊口沿内侧有清晰的轮制留下的旋纹,肩部拍印有席纹,腹部装饰以篮纹,纹饰清晰。器物表面和内壁施有光亮晶莹的黄绿色釉,釉面均匀,并留有釉滴。尊质地坚实致密,扣击时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科学检测显示,这件青釉瓷尊是以
高岭土做胎,胎骨为黄灰色,表面涂有釉料,经过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胎釉结合牢固,吸水率低。它与后代的瓷器相比,虽带有不少原始色彩,但已基本具备了
瓷器的特征。
青釉瓷尊的发现,使人们对烧制瓷器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之前,一般多认为中国的
瓷器是从
汉朝以后才出现。青釉瓷尊的出土,将中国开始烧制瓷器的时间提前了1000多年,极大地开阔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白釉双龙瓷尊
该瓷尊年代为
唐朝,高51厘米,口径11厘米。盘口,卷沿,圆唇,细颈,深腹,腹上部较为丰满,下部收束,平底。尊颈部饰瓦棱纹,在尊的口沿和肩部附有两个对称的龙首形耳,两条蛟龙弓身游侠而上爬向口部,作探饮状。该器物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从中可以一窥
唐朝制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菩萨石头像
该头像年代为
唐朝,残高42.0厘米,出土于
郑州市荥阳市大海寺遗址,菩萨头束丫形髻,宝缯束发,并饰以大小不同的宝相花装饰,额前发呈花瓣形展开。前额广阔,目长丰颐,微微下视,鼻梁挺直,唇似花瓣,嘴角略微上挑,透露出一种超然的微笑。
扈文顋造石佛像
该佛像年代为
北魏,通高27.0厘米,郑州须水红石坡采集。扈文顋造石佛像为高
浮雕造像。造像背光呈莲瓣形,饰火焰纹。 佛高
肉髻, 眉间白毫, 脸庞圆润,面含微笑。身着通肩袈裟,内着僧衣,袈裟衣褶较稠密,垂搭于方座前。佛结坐,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与愿印”。造像背有刻铭:孝昌三年四月十五日清信士佛弟子扈文顋为忘(亡,下同)妻张融忘息(媳)扈德[ ]忘女扈妨仁造石像一躯愿使忘者脱安洛之处愿愿从心。
徐悲鸿 雄狮图轴
雄狮图轴为纸本,设色,纵107.5、横109.5厘米。绘一雄狮,矫健雄壮,毛发凌乱,双目圆瞪,有傲然不屈之势。该画左上题五言诗一首:"凛凛百兽尊,目中无余子,剧知有长蛇,瑟瑟暗中伺,高行何所畏,浩然气足恃。三年初冬了然仁弟存念
徐悲鸿"。方印两枚,上为"悲鸿之印",下为"东海王孙",均白文;右下角钤"吞吐大荒"方印。
改琦 执扇执莲仕女图
改琦(1773~ 1828) 字伯蕴,号香白、七芗,别号玉壶外史,回族。工诗书画。改琦以仕女画享誉清代画坛,与
费丹旭并称“改费”
秦祖永在《
桐阴论画》中,把改琦的仕女画评为“妙品”, 说他“落墨洁净”,设色妍雅,是一位能脱去脂粉习气的高手。改琦的仕女画继承了唐宋传统,汲取
明朝仇英画法的雅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笔下的仕女勾画精微,线条飘逸简迹,人物纤细清瘦,姿容文雅,深受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和赞赏。
学术研究
郑州博物馆先后完成的学术成果有《纸质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装裱与修复研究》《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博物馆工作》等专著,“三元共聚乳液制备及纸质文物保护应用研究”“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问题研究”“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等课题,以及数十篇学术论文。
郑州博物馆开展系列学术讲座活动,2011年4月17日上午,举办了年度第一场学术讲解,讲解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主讲,内容为“近年中国
瓷器考古新进展”。2012年2月21日下午,由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汪培梓做了题为《馆藏纸质文物的收藏和保护》的报告。
2017年6月21日,郑州博物馆承办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会议的主题是“城市博物馆规划与建设”。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郑州博物馆坚持“用学术为公众服务”的思想,以馆内重大展览活动和文博工作热点话题为主题,开启“郑博讲坛”系列讲座,策划推出了“妙语童心说卫生”“
黄河珍宝之久久寻宝”“我们的节日——
重阳节”“手铲掘星‘棋’妙百年”等社会教育活动。
2021年6月12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天地之中”线下社会教育活动,邀请未成年人参观“天地之中”展厅,共同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魅力。2023年2月22日-3月7日,郑州博物馆携手百花路小学、中原区西悦城第一小学共同开展“
国宝进校园之传承国粹 乐在棋中”主题社教活动。
文创产品
2016年9月20至22日郑州博物馆参加了在
上海市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
东方文化元素国际特展,推出了极富本馆特色的文化衫、手袋、茶具、图书等文化创意产品,并设计有多块展板介绍本馆基本概况和规划中的新馆建设蓝图,以及开放服务与文化创意产品等推介项目。2022年8月25日,郑州博物馆首次推出以馆藏精品文物“
商朝·兽面纹方鼎”为原型打造的
数字化文创藏品。
所获荣誉
2008年5月18日,郑州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6年5月,“天工追梦——郑州古代科技文物展”,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
“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入选
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微观之作——英国V\u0026A博物馆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荣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
“定鼎中原——
河南省古代都城文明展”荣获2021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优秀展览。
2022年5月,“黄河珍宝——沿黄九省(区)文物精品展”荣获2021年度
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
2022年5月,“创世王都——郑州历史文物基本陈列”荣获2022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优秀展览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