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瓶山(英文名:Huping Mountain),位于中国湖南省石门县境内,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经纬度范围东经110°29′~110°58′,北纬29°50′~30°07′,于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5.68平方千米。主峰高达2098.7米,被称为“湖南屋脊”。壶瓶山旅游开发区面积达1200平方千米。
壶瓶山属
亚热带山地气候区,为典型性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偏低,春迟冬早,雨量充沛,湿度较大的特点。该区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褶皱带
东山峰复
背斜西翼的壶瓶山
向斜,属典型向斜中山、山原地貌网。地势总体由西向东倾斜,四周高、中间较低,形似“壶口”。境内各水均属于
澧水支流
渫水的上源江坪河和南坪河两支水系,主要次级支流有北溪河、金家河、龙池河及深溪河、水打溪、黄连河等。壶瓶山有生物物种8760余种,其中,有
林麝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猕猴、
豹猫、
亚洲黑熊、
中华鬣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3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银杏、
连香树、
厚朴等29种,有香果树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71种。
壶瓶山曾为
湖南省、湖北地区的宗教圣地,被称为“中武当”,是人们修真炼道、健身养生的场所。主要景点有壶瓶飞瀑、黄虎啸天等自然景观和宜沙老街、剩头吊桥等人文景观。1982年经
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2021年前后,
壶瓶山镇政府引资上亿元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形成了以综合旅游体验项目为主,展馆、演出、休闲活动为辅的旅游产品业态。2022年,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单”,获评“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
命名
壶瓶山因其山顶四周高中间低,形如壶囗,故名壶瓶山。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壶瓶山地处
湖南省石门县境内,经纬度范围东经110°29′~110°58′,北纬29°50′~30°07′,北有三峡,南有桃花源,西有张家界,东有洞庭湖,区位优势明显,乃“控引鄂黔、接纳三湘”之域,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石门县的太平镇、所街乡、罗坪乡、东山峰管理区及南北镇接壤,北与
湖北省的五峰县、鹤峰县相毗邻,总面积665.68平方千米。
气候
壶瓶山属
亚热带山地气候区,为典型性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该地处于西部
云贵高原与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气候明显受太平洋暖气流的影响,夏热多雨,冬冷多雪。
气温
壶瓶山多年平均气温9.2℃,变幅在8.3~13.1℃,极端最低气温-15.0℃,极端最高气温38.2℃;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9℃,7月平均气温均为20.5℃。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以上低于0℃的严寒每年都有,最长达38天,-7℃以下的温度出现的几率达24%,大约4年一遇;海披1000米处地带,日平均气温3℃以下的天数年均为64.3天,最多为83天,最少为44天;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方,每年都会出现零下10℃的低温及冰冻,历年平均57.3天。区内地势高度由北向南递减,年平均气温变化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升高面降低。冬季气温随高度变化0.45℃/100米,夏季阳高度变化0.59℃~0.65℃/100米,平均为0.55℃/100米。
降水量
壶瓶山地处湘北多雨区,由于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南方来的暖湿气流沿迎风面山坡上爬,造成大量
降水多在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1898.5毫米,最大可达2500毫米以上。区内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其递增率为:300~1000米,每上升100米增加17.1毫米;1000米以上,每上升100米增加50.2毫米。全年平均降雨日数在140天以上。
降雨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春夏两季雨水多而集中(3~8月),占全年总量的73%,是丰水期,也是洪涝多发季节,主汛期6~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6.9%。秋冬两季雨水极少(10月至翌年2月),仅占全年的27%,是枯水期。
蒸发
由于受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蒸发量比降水量要小,壶瓶山多年平均水面蒸发一般在900毫米左右,平均陆地蒸发量为689.9毫米。
降雪
壶瓶山冬季皆降雪,初雪日高山早、低山迟。平均初雪为11月3日~11月28日,平均终雪日为4月10日~4月25日。平均雪期5个月左右。雪期长达160天左右,平均雪日42.2天。区内雪日长,雪量大,积雪日数较多,积雪早,结束迟,平均始日11月20日,平均终日3月28日,平均积雪54天,可能雪期达4个月以上最大积雪深37厘米。其东山峰最低气温可达到-17℃,每年积雪时间在100天左右,适合开展滑雪活动。
日照
由于壶瓶山境内山峦叠峰,高山峡谷纵横交错,云雾及阴雨天数较多。日照时数山顶与峡谷差异明显,日照辐射分配不均。据石门气象站1960~1989年资料统计,年均日照为1509.9小时,最多可达1950小时,最少可达1141小时。一年中以8月日照最多,平均204.7小时;2月最少,平均68.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2%~30%。日照的垂直变化规律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日照减少35.7小时,在海拔900米左右,达到最小值;然后随着
平均海拔,每上升100米,年日照增加35.6小时,群山之中的开阔盆地和向阳坡地比深山峡谷和背阳坡的日照要多。
风
由于壶瓶山属于
亚热带山地气候,风向应该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但由于受东南向或东南西北向山脉的影响,其风向均因山脉阻挡而改变其流向,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东,出现的频率达14.14%,次主导风为西风,频率为11%;且区内全年多为静风,静风占58%,年静风频率65%,东南风及东偏东南风各占8%。7月南风及西南风频率,各占8.5%,其他月主导风向为东偏东南风或南风。
因受地形影响,区内平均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为2.1
米每秒,最大风速为13米每秒。区内冬季平均风速较小,月平均最小风速出现在12月,平局风速为1.7米每秒;春季风速较大,季平均风速2.2米每秒;夏秋季平均风速均为2.1米每秒。
地质
地质构造
壶瓶山属新华夏系构造第三隆起带南延部分,同时还受到东西向构造干扰,构造线由北、北东转为近东西向、构成了保护区内特殊构造型式。东山峰
背斜,核部为震旦系
地层,南翼为泥市—清官渡断裂切割。六里荒——李家坪
向斜、轴部由三迭系
大理石构成,南翼产状较陡,倾角由45°~75°,北翼产状平缓,倾南15°~35°。茶蛊坪——竹根坡背斜,轴部为志留系下统地层,产状平缓。壶瓶山向斜,产状十分平缓(5°~10°),抗风化力很强,出现地形倒置,成为区内乃至省内最高峰,同时向斜被梯儿岩
断层切割。有四条大断层:白果园正断层,东西向延伸;梯儿岩正断层,呈北东向延伸;清水湾断层,呈北东向;泥市——清官渡大断层,呈东西向。
地层特征
壶瓶山从元古界板溪群到新生界第三系,几乎各个时代地层均有出露,以下古生界寒武系出露面积最广。
板溪群分布于泥沙至杨家坪一带,因江坪河切割而出露于河谷地带,以灰色千枚状黑云
板岩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夹变细
砂岩和条状板岩为主,厚度1000米以上。
震旦系分布东山峰
背斜北翼,西起南北镇,经后路坪中岭等地,东延至泥市一带。上统以碳酸相为主,下统主要由碎屑组成。
寒武系分布于
东山峰背斜南北两翼,从南镇大城湾至
壶瓶山镇后路坪一直延至南坪一带。该组
地层底部为
碎屑岩,中下部为薄层
大理石及
白云岩,上部为厚层白云岩及灰岩,总厚度大于600米。
奥陶系分布在唐家坪、江坪及南坪一带。主要特征是上部为紫红色、黄绿色龟裂瘤状灰岩,中部为
页岩夹薄层灰岩。下部为结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厚约大于600米。
志留系分布于六里荒、壶瓶山
向斜两翼、江坪、南坪、白果园、茶盅坪等地,灰绿、紫红、黄绿色砂页岩,以页岩为主,出露广泛,面积较大,上统缺失,厚度大于1500米。
泥盆系分布于六里荒、壶瓶山向斜两翼、江坪、南坪、白果园、茶盅坪等地,范围相对较小。下统缺失,中统为石英砂岩,上统砂页岩为主,顶部有一层赤铁矿,厚150米。
二叠系分布于大
安吉金竹、寒池坪、六里荒、壶瓶山等地,主要
燧石结核,燧石
团块大理石,厚层块状灰岩,底部含煤一层,厚0.2~1米。
三叠系分布于杨家坪、六里荒、壶瓶山等地,主要是
碳酸岩相的灰岩、白云质灰岩,厚大于500米。
白垩系为紫红色、砖红色钙质
粉砂岩;黄绿色黏土细
砂岩,局部含
泥灰岩团块,厚200米。
第四系分布较广,成因类型复杂,为
冰川相、冲积相等
沉积物。沙砾堆积,分布于河流两岸。残坡积层,分布于山坡地带。
岩石特征
壶瓶山区出露的
地层,为全套古生界地层及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其中以浅海相碳酸盘类岩石及砂
页岩为主,各种地层因其整体岩性特征及内部层组差异。壶瓶山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但因岩性、构造及山区气温条件限制,并未形成大面积的峰林、
天峻石林等地表正向岩溶形态,却保存着若干典型的溶蚀剥夷面,其上多溶洼、漏斗等负向形态。
矿产资源
壶瓶山矿产资源种类较多,金属矿产有
铜矿、
铁矿及钒、钻、、钛、等,其中以钒、镍、钛品位较高,储量较大;非金属矿产有
黄铁矿、
磷矿、
矽砂、粘土矿、
石灰岩矿、白云矿、
方解石、砂砾等,其中以磷矿、石灰岩矿储量最大;可燃性有机矿有
石煤、烟煤和无烟煤等,但一般煤层厚度不大,
含硫量高,不宜开采。钒主要分布于壶瓶山西南部,储量约70万吨;石灰岩矿分布广泛,主要产层有寒武系、奥陶系和二叠系,储量丰富。矽砂主要产沙层中泥盆统的云台观组,云台观组石英砂岩较纯,陆源石英砂的含量可达90%左右;烟煤和无烟煤主要储存在江坪、南坪等地带,储量2000万吨。
地形地貌
壶瓶山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
贵州高原向东南丘陵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属典型
向斜中山、山原地貌。地势总体由西向东倾斜,四周高、中间较低,形似“壶口”。区内高山峻岭,河沟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6座,主峰壶瓶山2098.7米,为最高峰。坡向具有半阴坡、半阳坡特点。由于新构造运动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年轻的地貌景观,呈现出多级的剥蚀夷平面、深切峡谷和明显
断层网。这种地形条件导致土壤产生后容易剥蚀与堆积,形成的土壤厚薄不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山原地貌
河流下切,形成幽深峡谷:上、下深溪河、高桥河及其上游纸棚河的支流四蹬溪、石碾子沟、金家河的干流上、下游等,均为下切很深的峡谷深涧。谷底几乎全部为河床所占据,宽度不足100米,有时10~20米宽。就境内在多数山峰与附近河谷的高程对比,可知本区河流下切的深度已达700米以上。如纸棚河与石碾子沟汇合处现代河面高程仅485米,而其南岸上黄连棚
大理石山原面高程1200~380米,垂直切割深度达715~795米;高桥到失妻河汇合处现代河面高程295米,而东南岸洞上和大瓜溪一带高程达1100米左右,垂直切割深度超过800米;杨柳河与上深溪河汇合处河面高程457米,而其西北岸桐木山高程1242米,垂直切割深度达785米;云麓附近的深溪河面高程363米,而附近紫高山东南峰顶高程1158米,垂直切割深度795米。在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下切是随流域
地壳抬升而加强的,故河流垂直深度反映了地壳抬升的幅度,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推知保护区大部分地区在
第四纪时期内(而且仅在现代河流形成之后)地壳抬升的总高度估计达800米。另外,由于境内多数河流的峡谷段,在现代河面以上400米内均为陡立的谷坡,所以地壳最近的抬升幅度即达400米。
河谷地貌
按河流流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境内的河谷常见为两种类型:纵向谷和横向谷。前者为河流顺岩层走向或岩层走向形成较小交角流动时所发生的河谷,后者为河流流向与岩层走向垂直或以较大角度相交时所发育的河谷。此外,由于本区
地壳抬升强烈,河流下切中还常形成套谷及深切曲流。
境内北溪河、金家河高桥及其上游纸棚河、龙池河、黄连河、水打溪及锅铲湾以下的上深溪河等,均属于这一类型的河谷。由于河谷两岸的构造(岩层向一侧倾斜)、岩性(两岸由不同
地层组成)差异的影响,河流横剖面以“不对称谷”形态居多,但有时也形成对称的峡谷形态。
上述纵向谷的许多支流,以及南坪河上、下游的下深溪河、毛竹河,江坪以下的渫水,回打坡以下的下黄连河等,均属这一类型。由于河谷横剖面上两岸的岩性、构造完全对称一致,通常发育了对称的峡谷,但因河流沿途穿行于不同岩层组成的地段,故顺河而下出现宽谷与峡谷相互交替。
套谷地形是河流下切侵蚀中发展阶段性的反映,当河流下切作用由强转弱,又由弱再次增强,形成的新河谷就镶嵌在老河谷的底部,成为“谷中谷”,也就是“套谷”地形。高桥河及其各主要支流中常可见到这种套谷地形。如在枫林湾与大坡之间,可以见到沿高桥河两岸的套谷:上部为宽浅的“U”字形谷,下部为嵌在此谷底部较为深窄的小“U”字形谷,而高桥河又在此小“U”字形谷底进一步下切成为更深窄的“V”字形峡谷或嶂谷。纸棚河在阴坡和泉坪之间亦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大小“U”字形谷再套“V”字形峡谷的多层套谷地形。上部宽浅“U”字形谷底,约高出现代河面以上450米,中间“U”字形谷底,约高出现代河面以上300米,其下即为两岸近乎直立的深窄峡谷。上述宽浅的老“U”字形谷在冲天浪一带,保留在高桥河南岸的支谷上部,也相当清晰。
深切曲流可以在纵向
谷地出现,也可以在横向谷中出现。它是原先弯曲的河道,在
地壳抬升时保持原先流路垂直下切后形成的一种叠置地形。上深溪河的弯把潭,两岸受基岩约束,悬崖紧逼河面,谷底极窄,常有从谷底坡上崩的落石、岩屑堆积在河边,汹涌的水流却在坚硬的基岩中形成曲折流路,连续转折了4个锐角形的弯。毛竹河自长岭头——泥沙公路分道南去,穿行于万山丛中,两岸以陡壁直落河,谷肩以上保存着较完好的海拔900~1100米夷平面。此外,紫高山东麓的后山溪,自冬竹林以下,河流切过下志留系和泥盒系
砂岩,形成“V”字形峡谷。两学石崖交错,自云麓以下才奔腾而出。这段曲流长不到2千米,但落差竞达109米,河床仍在不断深切过程中。
岩溶地貌
壶瓶山
大理石、
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层分布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且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岩溶地下水交替强烈,是岩溶作用发生的有利条件。但因可溶性岩石纯度不高、岩层产状起伏变化大、新构造运动抬升强烈等因素影响,又使岩溶作用的充分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现。
为古岩溶作用形成的准平原经
地壳抬升所形成的耸立于周围地区之上的较平坦山原面,
平均海拔900~1900米范围内均有,以顶坪和
黄连棚等地保存的古准平原面较为完好。
古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盆地,随地壳抬升到不同高度,通常中间低平、周围为高耸的山峰或陡坡包围,后期地表流水的切割使一面敞开,呈倾斜的围椅状地形,分布在海拔700~1700米的范围内,面积大多在1平方千米左右,低洼的盆地底部通常堆积着第四系洪坡积物及风化残积物。本区这类盆地主要有李坪(海拔700米)、大洞坪海拔(1000~1100米)、寒池坪海拔(1100~1300米)、大小黄连坪海拔(1400~1500米)、鸦雀坪海拔(1700~1900米)等处这些残留的溶蚀洼地,除鸦雀坪因地高天寒而寂无人居外,其余均为本区居民和农田较集中的地方。
本区峰林和峰丛均见于河谷陡立的谷坡上,因为这里受河流及溪沟切割强烈,重力崩坠作用较易发生,当岩层产状较为平缓时,常保留着一些孤立的岩柱,表面受溶蚀作用修饰后,就形成各种奇特的
大理石峰林及峰丛。
溶沟和石芽是地表流水对可溶性岩石表面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在保护区境内许多灰岩类分布地区均可见到,尤其是在各溶蚀盆地中,可以见到发育比较充分的溶沟和石芽,它们乃是古岩溶作用和现代地表水溶蚀作用而成的遗传形态,大多属于半裸露型。
溶洞属地下岩溶地貌形态。原先发育于溶蚀基准面附近的水平洞穴,因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被抬升到不同的高度。以神景洞;深溪河西的滴水潭溶洞、月亮洞、猪娘洞;毛竹河、下深溪河东岸的谷坡溶洞群以及管山和窝坑一带的群仙洞(笮背洞)和水屋坑洞等为代表。
水文
河流
壶瓶山具有充沛的水资源,量大水急,溪河年径流量19亿立方米,系
洞庭湖区水第二大支流
渫水的上游区域,境内各山溪均属于渫水上源的江坪河和南坪河两条水系,主要支流有北溪河、高桥河、金家河、龙池河及深溪河、水打溪、黄连河等。这些河流大多河床深切,雄
天峻石林立,峡谷幽深,水流湍急,
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属于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渫水河于
石门县三江口俞家河汇入
澧水,流经湘鄂两省,全长162千米,流域面积3125.5平方千米。
江坪河为渫水正源,发源于金河村龙门洞,出水口有两泉,北为鲤鱼泉,南为白竹泉,中以单薄的风岗岭相隔。出口附近峭壁千仞,水由
石灰岩溶洞喷涌而出,下流为前、后两河,至两河口汇合为金家河,龙门洞地下水不源于湖北
鹤峰县境的地表水补给,其补给源有远近两处,近则为龙门洞以北鹤峰板庄坪、牛洞湾、金竹圆等岩溶洼地中潜入地下之水;远则为保护区西北顶坪以南曾家湾下流的溪水,该水经鹤峰香日坪南流转东,至下洞坪西南进入落水洞,而形成断头的“
盲谷”,水流在地下潜行约2千米,复进入
湖南省境内,成为“龙门出水”的奇异景观。该河年径流量25.4立方米每秒,丰水期平均流量37.9立方米每秒,枯水期平均径流量6.6立方米每秒。
金家河向东北流至石兰山北与卿家小河汇合后,称为“失妻河”;失妻河至李坪东北与发源于高家界东流的高桥河汇合,东流出龙洞峡,进入江坪河谷地。东南流至龙池口与发源于老木坪西南的龙池河汇合后,始称“深渫水”,由黄虎港出保护区境。由龙门洞至石板滩、金家河及江坪河干流总长22千米,总落差750米,河流平均比降3.5%。
北溪河为
渫水的北源,出源于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香日坪,称“北溪河”,自湖北省后河保护区流入
湖南省石门县北溪河村,在神景洞村的神景寨与渫水正源金家河汇合。
南坪河亦为渫水源头之一,发源于壶瓶山西角大洞坪,出锁封峡后称“唐家河”,亦称“三河”,懒板墩以下水势渐大,称为深溪河;深溪河至锅铲湾附近曲折东流至大棚附近与杨柳河汇合,又东会后山溪水、白岩门水后转为西流,称下深溪河。下深溪河南流至南坪河谷地,与发源于上延河高家河的水打溪汇合后,称为南坪河,南流至鸡公嘴以下称毛竹河,毛竹河西南流至梯儿岩,下游又称石家河,西南流至两河口与由黄连河下流而成的平洞水汇合,南至下磨山东南麓合入深水。
黄连河发源于老木坪东南,与江坪河支流龙池河同出一山而分流,循六里荒南麓东流,南岸为上八峰山东延的四姊妹尖、三望坡等保护区境内山脉,与上深溪河夹六里荒山脉南北两坡,形成典型的平行岭谷地形。黄连河东至回打坡以下折而南流,出保护区境进入泥沙,为下黄连河,形成曲折多弯的深切峡谷,然后西南流至平洞桥以下,称为洞水,汇入南坪河,毛竹河下流的石家河,南坪河及其上游深溪河,自大洞坪至梯岩的毛竹河口,在保护区境内的干流总长25千米,总落差约1000米,河面比降4%。
湖泊
在海拔1500多米的东山峰峰顶,有一大一小相依的两个高峡平湖,两口天然湖均呈长弯形,故名“大长湖”“小长湖”。大长湖以前湖水不深,长满芦苇,因荒无人烟,历来为飞禽走兽垄断。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有东山峰农场利用这里的高水位优势,在湖水出口处筑坝引水,使湖水深度达到4米以上,蓄水量为120万立方。小长湖仍保留着原始生态风貌,大长湖四周青山环抱,湖周山岭海拔1355~1485米,因植被保存完好,无任何环境污染,致使水色常年碧绿。
地下水
岩溶分布面积较大,地下水主要为裸露型岩溶水。地表岩溶形态为溶沟、天坑、
溶洞、溶蚀裂隙,有溪河明流一段后进入天坑,有的还发展为
暗河,如龙门出水。含水岩组主要由寒武、奥陶、二叠、三叠系灰岩组成。地下河强烈发育地带的泉流量为2.5~35升每秒,中等发育地带2.5~33.5升每秒,不发育地带为0.7~10升每秒。地下水以地下暗河及岩溶泉为主要排泄方式,补给地表径流。区内咸泥村还发现有地热水,
地表水温度在21℃~32.5℃。
土壤
壶瓶山地区土壤垂直分布较明显。海拔550米以下为红壤、红色石灰土、旱耕土和水稻土;550~800米地段,土壤发育程度地低,地带性不明显;800~1500米为山地黄壤、黄色石灰土、旱耕土;1500~2000米为山地黄棕壤、黑色石灰土;20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该地区土壤厚薄不一,岩石碎屑量较大。在低海拔带,土壤
紧实度较高,而中、高海拔带土壤疏松。土壤温度状况以海拔600米为界,其下为热性,其上为温性。土壤质地为壤土类,属一等水平,随着海拔升高,黏粒含量升高,土壤质地的垂直带空间分布规律为:壤土——粉壤土——粉粘壤土。土壤pH值变化大,呈酸性、中性或弱碱性反应。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海拔升而增加。土壤磷素含量在中、高海拔带相对较高,但钾素含量在中、高海拔带相对较低。
生物多样性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
湖南省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2%,区域内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大量的珍稀动植物物种及其
种群与群落,已记录
维管植物3119种,
脊椎动物620种,昆虫4700余种,被誉为“
华中地区的物种基因库”,2022年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
动物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记录的哺乳类动物64种,鸟类179种,
两栖纲25种,
爬行纲47种,其中
林麝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
猕猴、
豹猫、
亚洲黑熊、
中华鬣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3种。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内兽类动物资源丰富,有55种,隶属于8目23科,食虫目3科5种,翼手目3科5种,灵长目1科2种,鳞甲目1科1种,食肉目5科19种,偶蹄目4科9种,兔形目1科1种,啮齿目5科13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兽类动物有16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3种。
区内鸟类记录已达376种,
湖南省大约82%的鸟类都可在壶瓶山看到。截至2020年底,已记录到鸟类367种,隶属于18目64科,其中繁殖鸟类(
留鸟和
夏候鸟)261种,占鸟类总种数的71.3%,冬候鸟66种,占18.0%;旅鸟40种,占10.7%;按鸟类
区系划分,东洋界鸟类214种,古北界鸟类34种,广布种119种。从目级水平上看,
雀形目鸟类最多,为223种,占鸟类总种数的60.9%。显然,繁殖鸟类和雀形目鸟类构成该区域鸟类群落主体。此外,白眶莺、
棕胸蓝姬鹟和
领岩鹨为
湖南省鸟类新纪录。
区内昆虫资源极为丰富,已记录的昆虫有24目265科4500余种,其中叉犀金龟和
双尾褐凤蝶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CITES附录的有双尾褐凤蝶1种。区内已发表的昆虫新种39种,中国新记录种11种,湖南省新记录种81种。该保护区的昆虫
区系属东洋界,具有分布合理、成分复杂、种间共存稳定的特点,且有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
区内已记录的两栖类
爬行纲91种,隶属4目21科。其中,
两栖动物2目9科36种,爬行纲2目12科51种。两栖纲以蛙科物种树最多,有8属14种;其次为
角蟾科和
树蛙科,分别为3属6种和2属5种;数量优势种为中华
中华蟾蜍、
崇安湍蛙、
华南湍蛙、
花臭蛙、
黑斑侧褶蛙、
棘腹蛙、
泽陆蛙、
斑腿泛树蛙。爬行纲以
游蛇科物种数最多,有22属31种;其次为
蝰科、
眼镜蛇科和石龙子科,分别为6属7种、3属3种和2属3种;数量优势种为
多疣壁虎、
翠青蛇、赤链蛇、
王锦蛇、
虎斑颈槽蛇、
乌梢蛇、
吻螅、原矛头蚁。
植物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
湖南省重点生态旅游区,有原始森林4万亩,木本植物831种,药用植物1019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银杏、连香树、厚朴等29种,有香果树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71种,优质珙桐树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桐群落集中地。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由于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侵袭,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大量的珍贵孑遗植物及群落。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中的北部亚地带,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51个主要群系。植被型组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甸。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壶瓶山曾为
湖南省、湖北地区的宗教圣地,号称“中武当”,山顶有始建于清乾隆40年的“南天禅林”古庙、后山坪有供奉药王菩萨的威灵观等,是人们修真炼道、健身养生的不二之地。在古代,人们无法想到健身与养生的关系,便把期盼延年益寿的愿望寄托在上山进香这种形式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壶瓶山道家养生文化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祈福、养性、道生为内容,采用法会、祭祀、献仙茶以及太极表演等形式所展现出来,每逢三月初三,当地信众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来表达自身的愿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丰富了该地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为壶瓶山道家养生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游览简史
安史之乱时,
李白因参加李磷幕府,被流放
夜郎,途径壶瓶山,对这片山水徜徉不舍。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过壶瓶山,曾留下“壶瓶好景看不足,来生有幸再重游”“莫以壶瓶远,江山多神游”的诗句。大革命时期(1928年~1935年),贺龙元帅曾带兵驻扎在壶瓶山一处
溶洞中,徐向前元帅因而亲笔题写“龙王洞”洞名。
景区布局
壶瓶山旅游区包括4个小区,总面积18174平方千米,其中江坪河旅游区为沿渫水河游览的线路,只开展线路生态旅游,不计面积。东山峰旅游区面积5067平米千米,黄虎港旅游区面积6595平方千米,云雾山旅游区面积6512平方千米。
该区位于旅游区的西北部,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0米以上多为峡谷风光,海拔400米以下为溪河漂流风光,整个区恰似一个手掌,有一条长长的手臂,纸棚河、郭家河两侧原始次生林自然古朴。该景区开发了象鼻子沟、石碾子沟景区和枇杷滩生态漂流。
该区位于旅游区的东南部,区内峡谷狭窄幽深,两岸岩石陡峭险峻,绝壁高矗。更有剩头堡铁索桥、黄虎港大桥等,峡谷两岸森林茂密,猴子成群。
该区位于旅游区的东部,区内地势险峻,
云雾山终年云雾缭绕,南天寺雄踞云雾山,终年香火不断,为历代2省9县宗教圣地。黄连河峡谷连绵12千米,两侧悬崖峭壁,顶部原始次生林生长茂密,郁郁葱葱,其中有云雾山道观、大胜寨等景点。
该区位于旅游区的西南面,山上部为典型的山原地貌,坡度平缓,千丘簇拥,起伏连绵不断。区内有在高山云雾茶园、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及东山峰滑雪场等。
主要景观
江坪河旅游区
壶瓶飞瀑
飞瀑,在壶瓶山有数十处。黄连河瀑布在通往壶瓶主峰的山道右侧,高达数百米。在象鼻子沟中,瀑布成群,各具情态。位于沟东侧的仙人潭瀑布,落差60米,水流稳定,长年累月如一位身着蝉衣的仙女翩翩起舞。板桥瀑布位于沟谷源头西侧,谷西坡为一面切削而成的高130米的大陡壁,瀑布从板桥沟悬谷飞流直下,像一匹白布垂直高挂80米,瀑布跌在谷岸的石板上。正沟为大岭瀑,其高度约为豫西淮源的两倍。大岭瀑上还有161米高的唱水瓢瀑布。溜岩瀑布,飞流直下,长达300多米。
壶瓶山漂流
壶瓶山漂流,被誉为“
湖南省屋脊洪水漂流”。漂流游道设在湖南最长的一条峡谷——龙文峡中,全长58千米,开通的漂流线长22千米,即神景寨至文峰一段,河流湍急,20多处急湾、50多个险滩,落差近90米。
龙门出水
龙门出水是
澧水一级支流漠水的源头,以水涌出洞的源头奇观为核心形成的龙门洞风景带,地处
南北镇金河村北端凤冈岭山脚。出水口有二:北为鲤鱼泉,南为白竹泉,中以单薄的凤冈岭相隔。鲤鱼泉出口即龙门出水主体,出口处峭壁千仞,呈月牙形接两壁锁窄,将高70米、宽26米的洞口外壁簇拥。洞的外壁好像城门状,内壁成圈门状,水从圈门中奔涌而出,其俯冲力已将一里多长的外滩冲刷成通畅的河床;再下滩石错踞,水击滩石,雪浪迸溅,至车尔拐后一落千丈,流向河谷,此段称为前河。白竹泉水出洞后急流涌进,直奔河谷,此段称为后河。前河、后河至两河口汇合,称金家河。
黄虎港旅游区
黄虎港大桥
黄虎港大桥是石门前往壶瓶山的必经之路,大桥两边是高数百米的悬崖峭壁,地势艰险。过去这里流传着一段民谣:“走到黄虎港,爷娘都不想,茶儿好吃坡难上”,更有人称:“蜀道难,黄虎港更难。”1959年12月,大桥竣工通车。大桥全长103米,高52米,主孔跨径60米。大桥建成后,是当时中国跨径最大、桥孔最高的
石拱桥,也是
亚洲最高的石拱桥。
黄虎港峡谷
黄虎港峡谷从安溪洪水滩到黄虎港大桥全长31.5千米,另有两条支流相连河、后河“谷中谷”分别为8千米、6.5千米,峡谷总长46千米。
剩头堡铁索桥
剩头铁索吊桥,号称亚洲第一高铁索吊桥,位于壶瓶山镇剩头、耍武两山绝壁之间,长116米,宽2米,离桥下河面高188米。1952年年为隔绝麻风病在剩头山上建立了麻风村,而这座铁索桥是麻风村和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每逢年节,当地供电所工人都会背着礼品货物进村慰问。
云雾山旅游区
云雾山道观
南岳云雾茶山是湘鄂的宗教圣地。山上有南天寺,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分为罗汉堂、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殿,常住道徒20余人,香客来自周边9县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更是热闹非凡,上山打教者达数千之多。
大胜寨
大胜寨原名大乘山,位于
壶瓶山镇东北方向,海拔930.3米,山顶平面东西长450米,南北向最宽处100米,最窄处仅1.15米。三面悬崖峭壁,一面脊岭下延。因山顶形异,风景奇特,被僧人看中。经考证公元1389年始建寺庙。1528年,有个名叫王大胜的高僧率众重修扩建,并将大乘山改名大胜寨。后曾为督军使营盘,有石碑为证。“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毁,庙物受损,沦为荒地,只有天栈依然,古井常在。
高僧墓
从大胜寨庙顶下去30米是一口古井,再下去十来米,便到了王大胜高僧的墓地。它葬于百丈峭壁的岩穴中,和古蜀道上的悬棺相似。这种岩棺葬仪是中国古代南方山区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称为“巴文化岩葬之谜”。墓石碑尚存,碑文依稀可见。
东山峰旅游区
东山峰农场
东山峰农场位于东山峰顶东段,该场是
湖南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拥有高产科研免耕茶园面积超过1500公顷,粗制、精制加工量为3万担、3.5万担。茶园分布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云雾缭绕地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构成了林茶相间的最佳生态环境,是国家认证的茶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所产茶叶品质优良,品味独特,多种名优茶叶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其生产的“东山秀峰”“中国名茶”“云雾绿茶”“
乌沃茶”“红茶”“
茉莉花茶”等系列“东峰”牌名,经检测完全符合国家绿色食品规定的标准。此外,国有东山峰农场利用得犬独厚的生态环境和高山冷凉气候优势,生产无病虫、无污染、无公害的缓季节高山蔬菜,已形成具有万亩以上面积的高科技含量的“环保蔬菜”基地。
东山峰云顶滑雪场
东山峰云顶滑雪场项目投资2亿元,总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采用
德国技术,由加拿大
魁北克省专家团队打造,耗时一年多。滑雪场选址所在地形坡度为2-20°,平均坡度约12°左右,海拔1516米,最低气温达到-17℃,每年积雪时间在100天左右,
雪质好、雪量丰富,形成了特有的东山峰“冰雪乐园”,有狗拉雪橇、雪上飞碟、雪地自行车、雪地摩托、冰上碰碰车等项目。
其他看点
其他景点
泰和合茶号
泰和合茶号位于
壶瓶山镇镇中心,北临
渫水,为
清代砖木结构建筑。主楼三进两层,东侧为制作、储存茶叶的库房和
骡马房。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茶号的门槛、石刻、窗、泥塑、彩绘等工艺精谌,突显了地方民族特点和朴实的建筑风格。茶号为广东商人
卢次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创办,建筑规模宏伟,在当时为湘鄂两省罕见。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宜沙老街
宜沙老街,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宜沙老街全长800米,宽3.5米,以前是
清一色四尺长的青石铺成的石板路,南来北往的茶叶、江盐、
油桐等山货土产均经过这条宜沙老街。
宜沙老街的居民多以
土家族为主,
太平军时,大批背井离乡的
江西省客商涌入石门磨市、水南渡、宜沙等商埠,原来的土家族居民与
江西老表的风俗习惯相互影响,形成了众多独特的风俗,如“拦门酒”,
中秋节月井望福,正月唱官戏等风俗。
植物标本馆
植物标本馆位于湖南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馆内藏有228科、3080种、数万份植物标本。70多岁高龄的护林员杜凡章巡山护林三十余载,亲手打造了这座高山上的标本馆,馆藏植物类标本5万多份,动物类标本五大类400多种。被中科院列为“中国植物标本索引”,极具科研价值。
文化活动
柑橘节
石门的柑橘文化源远流长,截止到2022年已经连续举办22年的柑橘节,它已经成为石门人民的节日,成为石门的文化符号和传统。通过开展系列柑橘节活动,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科普活动
2023年5月,在第54个“
世界地球日”到来前夕,一场以“
湖南省屋脊自然科普”为主题的自然科普活动在湖南省
石门县壶瓶山镇中心学校开展。湖南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自然科普活动,用多种方式引导增强全社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
当地特产
宜红茶
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壶瓶山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壶瓶山镇的“泰和合”茶号是湘鄂西的百年老字号,其宜红茶制作技艺多次参加省、市非遗手工技艺博览会、展示展览活动,已有百年历史。2010年1月,泰和合宜红茶制作技艺公布为
常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所产“宜红茶”享有“北祁红、南宜红”的美誉。
石门柑橘
石门柑橘,出产于常德市
石门县山区独特的土壤气候环境中,不仅果大皮薄,而且柑汁清甜。石门县也先后获得“中国
柑橘之乡”“全国早熟
蜜橘第一县”“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全国
园艺产品(柑橘)出口示范区”“国家级食品农产品(茶叶、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和称号。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06年,
国家电网成立壶瓶山供电所,实现了壶瓶山通电任务。
2021年前后,壶瓶山镇政府引资上亿元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先后开发了象鼻子沟、石碾子沟两条线路,以及鱼洞探险、峡谷漂流等游览项目,兴建了一批星级宾馆,加上村里的民宿,每天的承载量达到4000人。壶瓶山镇积极挖掘开发境内旅游资源,形成了以综合旅游体验项目为主,展馆、演出、休闲活动为辅的旅游产品业态,形成了湖南屋脊漂流登顶游、壶瓶山大峡谷游和人文资源体验游三大旅游产品。
保护
1992年原国家林业部与
WWF(WWF)将壶瓶山定为中国40个具有国际意义(I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2006年,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被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全国首批51个国家级示范保护区单位。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镇政府联合成立的资源保护社区共管领导小组,领导37个村居的社区共管委员会,让社区居民参与
森林资源调查、巡护、监督、建设等工作,实现兽类、鸟类、两栖
爬行纲、鱼类、昆虫、植物样方、植物物候、环境因子和疫源疫病等9项常规性监测与
熊瞎子、大型猫科动物
栖息地等6个专项监测。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拯救
华南虎基金会(SCT)、中美华南虎栖息地考察评估组等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壶瓶山大型猫科动物及其栖息监测、资源考察、鸟类多样性研究、兽类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等,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出版了《湖南壶瓶山科学考察报告》等书籍。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印壶瓶山珍稀动植物挂图挂历、
生物多样性宣传手册、生态知识读本、自然保护法律法规,定期送到全区8000多个农户手中;建强学校教育阵地。与学校联合开展“绿色小卫士”“笔下家园”“环保知识竞赛”“观鸟比赛”等活动,编印《绿色壶瓶我的家》中小学生乡土环保教材进入课堂,开辟《嫩姜报》绿色文化阵地,全面实施学生环保教育;建成科普宣教中心、游客中心和青少年自然教育体验营地、生态科普小径,开通“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网”“微信公众号”,积极配合
湖南省林业局、
湖南师范大学等共建全省生态教育基地、全省林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基本形成科普馆——活动营地——自然教育小径的“三位“体”的自然教育布局。
相关文化
文学作品
诗词歌赋
唐朝大诗人
李白曾在此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
桃花。虎港流碧水,大胜耸丹霞”的诗句。
清
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时到过壶瓶山,曾留下“壶瓶好景看不足,来生有幸再重游”“莫以壶瓶远,江山多神游”的佳句。
影视作品
2019年,由导演
管虎拍摄的网剧《鬼吹灯之怒晴湘西》中瓶山的原型就是
湖南省极北之界山——壶瓶山。
著名人物
卢次伦
卢次伦,广东商人,于1858年8月15日出生于翠亨一个中等农民家庭,18岁那年跟英国人学工商。1887年,卢次伦取道石门宜市(又名宜沙、泥沙、泥市,
壶瓶山镇)回家,发现宜市一带茶叶多,且质量上乘,口感极好,便以宜市为据点,深入石门、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鹤峰县一带踏勘,发现湘鄂边界普遍种植大叶茶,能制优质红茶。随后,卢次伦回广东香山,变卖家产,筹得一千两银子,然后取道安徵
祁门县,请动两位红茶师傅,回到石门宜市将绿茶改成白茶,白茶改成红茶,又将红茶品牌定为“宜红”,即宜市之红茶。1889年,石门“宜红”在汉口一炮打响,从此,石门“宜红”名声雀起。
贺锦斋
贺锦斋(1896—1928),
桑植县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贺龙手下担任师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贺龙回湘鄂西创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贺锦斋担任第一师师长。1928年10月21日,在泥沙(今
壶瓶山镇)同叛匪罗效之激战,壮烈牺牲。
康祖杰
康祖杰,壶瓶山人,现任湖南省常德市
石门县壶瓶山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是湖南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30年来,他踏遍壶瓶山6.6万公顷山林,150多次登顶壶瓶山主峰,发现几十种
湖南省动植物新纪录种,被誉为壶瓶山的“动植物百科全书”。
重要事件
1994年,壶瓶山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
1998年,壶瓶自然保护区山被列为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2006年,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列入全国51个“国家级示范保护区”建设单位。
2022年,湖南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单”,获评“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
参考资料
保护区简介.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08-31
壶瓶八景.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