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中国现代女作家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张,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今唐山市丰润区)人,在上海出生,是中国现代女作家。
张爱玲1920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取名张煐,一直随父亲居住,十岁时才将名字改为张爱玲。1932年张爱玲便在圣马利亚女校校刊上发表作品,1937年从该校毕业,两年后进入香香港大学学就读,之后凭借《天才梦》在文坛崭露头角。之后因为战乱,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返回上海市报考上海圣约翰书院,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次年,她所著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一举成名,在之后两年期间,接连发表《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等小说。张爱玲曾和胡兰成有过两年的短暂婚姻,因胡兰成的出轨最终离婚收场。
1955年,张爱玲移居美国,为了生计,张爱玲编写电影剧本,先后编写了《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财两得》等剧本,之后相继被聘为迈阿密大学驻校作家、马萨诸塞州德克利夫大学朋丁学院驻校作家。到美国后张爱玲结识了赖雅并结婚,结婚仅两个月赖雅就中风处于半瘫痪状态,张爱玲一直将赖雅照顾到他去世。1967年张爱玲任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驻校作家,开始翻译《海上花列传》。1969年,张爱玲任职于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1971年,张爱玲从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离职,便开始了隐居生活。在此期间,她的长篇小说《怨女》《半生缘》《张爱玲小说集》《流言》先后在台湾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
张爱玲的小说常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挖掘女性在情欲上的痛苦和体验,展现物欲对人性的异化;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把中国古典小说风格与现代西方写作技巧进行有机融合。她小说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借鉴她的手法理念进行创作的作家为数不少。美国汉学家夏志清在他所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官宦家庭,原名张煐,两岁时,随父亲张廷重迁居天津,母亲教她背诵唐诗。四岁时在姨奶奶的看管下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在私塾读诗背经时开始写小说。1928年,张爱玲的父亲辞去天津的职务搬回上海,母亲也返回上海后,于是她开始在上海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张爱玲曾写过一篇乌托邦式的小说《快乐村》。1930年,插班到黄氏小学上六年级,并改名张爱玲。同年,父母离婚后,张爱玲和父亲一起生活。1931年,十一岁的张爱玲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结识了好友张如瑾。
崭露头角
1932年,张爱玲在校刊上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1934年,张爱玲14岁,父亲再婚,张爱玲有后妈一起生活,她写了几编文章,有《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但是张爱玲并未发表。1937年,17岁的张爱玲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张爱玲提出留学的请求,遭到父亲的拒绝,后由于和后母发生了争执,父亲将她拘禁了半年。
1938年,张爱玲逃出父亲家,随母亲和姑母生活,在英文报纸《大美晚报》发表被禁及出逃的经过,这是首次发表英文文章还得了五块钱稿费。同年,伦敦大学在上海设置远区考区入学考试,张爱玲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939年,由于战乱,张爱玲持伦敦大学的成绩单进入香港大学读书,并在这里结识挚友炎樱,次年,以《天才梦》在上海《西风》杂志征文,并获得第十三名的荣誉奖。同年,张爱玲获得香港大学两项奖学金。
1941年12月18日,香港沦陷。张爱玲经历了香港被围的全过程,她参加“守城”工作,休战后在大学临时医院做看护。次年日军占领香港,张爱玲中断学业和她的好友炎樱回到上海市住在姑母家中。她报考圣约翰大学,但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张爱玲开始以投稿为生,为《泰唔士报》和《二十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赚取稿费来维持日常生活。
创作巅峰
1943年,张爱玲结识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编辑周瘦鹃,周瘦鹃很赏识张爱玲,之后张爱玲便在周瘦鹃任主编的《紫罗兰》杂志连载她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因此在上海的文坛崭露头角。之后继续发表《沉香屑:第二炉香》,并结识了柯灵,此后在《杂志》月刊刊载《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金锁记》《倾城之恋》,《万象》月刊刊载《心经》《琉璃瓦》《天地》月刊刊载《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古今》月刊刊载《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在英文杂志《二十世纪》上发表文章及影评,张爱玲发表了一系列小说、散文等,张爱玲由此在已经沦陷的上海市引起轰动,一举成名。这一年张爱玲推出的作品都是在上海有名的杂志上刊出,也是张爱玲最杰出的作品。
1944年,张爱玲在《万象》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天地》发表《烬余录》,后又发表《花凋》《谈女人》《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和散文。九月,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出版,并在四天后再版,轰动一时。《杂志》编辑部多次举行《传奇》座谈会,张爱玲也出席了一系列作家交流会。十二月,《倾城之恋》舞台剧在上海上演,反响热烈。这一年胡兰成因在杂志上读到张爱玲的小说《锁爱》而对张爱玲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交往,胡兰成是汪精卫伪政权的宣传部次长兼作家,有家室的胡兰成和妻子离婚,八月时和张爱玲结婚,他们没有举办正式的婚礼,仅是举办了简单的仪式,只有炎樱和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场见证,他们签订了婚书:“胡兰成和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不久,胡兰成前往武汉办报,他们分隔两地。
1945年,张爱玲在《杂志》上发表《留情》《我看苏青》等小说、散文,出版了散文集《流言》。同年,《倾城之恋》同名话剧上演。三月的时候,胡兰成上海市坦诚他出轨的事情并再次离开。日本投降后,抗战结束,胡兰成化名张嘉仪,逃亡至浙江温州在一中学任教。1946年,张爱玲前往温州市探视胡兰成,发现胡兰成有情人后发生争吵并分手。同年,张爱玲应桑弧邀请,进行剧本创作,成为《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编剧,由此两人结识成为密友。1947年,张爱玲在《大家》月刊上发表小说《华丽缘》和《多少恨》,《多少恨》改编成电影上映,这一年张爱玲写分手信与胡兰成正式离婚,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两年。
1950年张爱玲以梁京为笔名在《亦报》上连载长篇小说《半生缘》(后改名为半生缘),中篇小说《小艾》,并在同年应夏衍邀请,参加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两个月。这一年桑弧也结婚了,两人结束密友的关系。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去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为香港美国新闻处翻译作品,并结识了宋淇邝文美夫妇,成为好友。在宋淇的力捧下,张爱玲成为电懋的编剧主力之一。1953年,张爱玲的父亲在上海病逝,迫于生计压力,她出版了两部英文本和中文本的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转年,她将《秧歌》寄给胡适,请求胡适给予点评,并与胡适结下友谊,这部小说是以土改为背景的,在内地被称为毒草受到批判。
移居美国
1955年,张爱玲离开香港特别行政区前往美国,借住在纽约救世军办的女子宿舍,遇到好友炎樱。次年,张爱玲去纽英伦州的麦克道威尔艺术营居住,开始写英文小说《Pink Tears》,在此期间,结识了美国剧作家赖雅,两人频繁交往,互生情愫,建立恋人关系。赖雅离开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转往纽约州耶多文艺营后,张爱玲得知自己怀孕,告知赖雅,并在他的陪同下做了流产手术。当年8月二人举行简易婚礼结婚。婚后两个月,赖雅就因中风处于半瘫痪状态,一直由张爱玲照顾。1958年,张爱玲为香港电影公司编写《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财两得》等剧本。1960年,张爱玲取得美国公民身份,但迫于生计,次年,张爱玲回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结识了白先勇王祯和等青年作家,完成了《全本昆曲《红楼梦》》《南北一家亲》等剧本,直至1965年,完成了多部剧本。
1966年,张爱玲的长篇小说《怨女》《Pink Tears》中文版在香港《星岛日报》连载,还将小说《半生缘》更名为《半生缘》。1967年张爱玲任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驻校作家,开始翻译《海上花列传》,同年,赖雅去世。1969年,张爱玲任职于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1971年,张爱玲从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离职,此后的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隐居生活。
晚年岁月
1972年后,张爱玲研究《全本昆曲《红楼梦》》,并在《皇冠》是发表《红楼梦》的评论。1977年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1979年以后先后发表小说《色戒》《惘然记》《余韵》《对照记》等小说。1992年2月14日,张爱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贝弗利山立了一份遗嘱,遗嘱内容只有三点事项:张爱玲去世后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张爱玲的遗体焚化,骨灰散在荒芜的地方;张爱玲委托林式同先生为这份遗嘱的执行人。
1995年9月8日,邻居向警察报告,长时间没见到张爱玲。洛杉矶警署的官员在打开张爱玲公寓的门,发现张爱玲身穿赭红色旗袍,安静地躺在一张行军床上,她已经死了。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玫瑰岗墓园火化,生前好友美籍华人夏志清张错、林式同、张信生等为她举行了追悼会,9月30日将她的骨灰撒入太平洋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社会关系
个人作品
小说
散文
电影剧本
学术论著
翻译作品
创作特点
小说特点
人物塑造
张爱玲擅长刻画女性形象,有女奴型的女性,她笔下的白流苏王娇蕊是女奴型女性的代表,她们在新式家庭中却过着旧式生活。有疯癫变态的病妇型女性,她笔下的曹七巧和梁太太就是代表,曹七巧的一生经历了“被食、自食与食人” 的过程,她有走向疯癫的驱动力。梁太太是一位为弥补失去的情欲而癫狂的病妇型女性。有身心分裂的童女型女性,这类女性是少女和女人的结合体,许小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身体是少女,但是心理年龄却是成熟女性。张爱玲的小说,与丁玲、等女性作家的作品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张爱玲写作表达了婚姻、爱情、家庭、女人的挫折、女人的处境,一个充满女性气息的世界。张爱玲从女性本体出发,通过对一系列女性殊途同归的可悲命运的描写,既揭示了男权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及习俗对女性的摧残,更将笔触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从女人原罪意识出发,对女性自身的人格弱点进行了思索与批判,开启女性批判立场。
语言叙述
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具有直觉化、可视化的特征。张爱玲对都市环境的描写栩栩如生,如《半生缘》中描写叔惠家,房客的晾衣绳、几方尿布等事无巨细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生活气息。《金锁记》在刻画姜家宅院,语言中整合声音与色彩元素,创造了内视可观的都市,增强语言冲击力。学者王晓侠认为张爱玲运用视觉化的写作方式,丰富小说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得以窥探老上海的变迁和发展。学者李佳佳认为张爱玲语言的总体风格是冷的。她的小说语言色彩化表达,注重细节的描绘,注重语言的比喻的使用。在作品中体现了对中国城市、中国文化、社会人群深入的理解和人文关怀。张爱玲的小说描写细腻,尤其是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上,对物象的描写等都很细腻。
思想表达
张爱玲处于时代变革阶段,受“五四”新浪潮影响的第一代女性作家们接受了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理性观念,强调金钱对妇女解放和独立所起的重要作用,质疑新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解放这些女性等。她们用文学作品来宣传新思想、表达新观念,因此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是“五四”时期的弄潮儿。张爱玲对时代、历史和人的理解深刻地影响到她的小说创作,在1942至1945年上海沦陷时,她的创作个性极端多元化的今天仍然相当独特且富于文学价值。由于战乱,张爱玲也没有如愿留学,她渴望和谐社会,她的创作习惯以悲壮、素朴、苍凉为主,体现普通人的人生。她把自己的文学目光投向软弱和不彻底的平凡人,关注他们被忽略和被压抑的常态人性,更加贴近历史文化的主体及精神世界。她的写作是对左惭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某种反拨和启示,也是她在新旧文沉迷传统之间的衔接。张爱玲写作中强调苍凉之美,它是介乎崇高和优美之间,也是当时历史环境下大众的恐惧和忧伤。张爱玲的小说在意读者的接受能力,对作家与读者理解与尊重。
散文特点
散文题材
张爱玲的散文用时代大事为背景,内容聚集在城市里的小人物身上,写的也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散文中描写的每一个场景都不完整,没有故事情节,只有小市民的生活琐事,这些小市民生活串连起来,形成市民阶层的众生相。她的散文取材于自己,将她自己的个人生活描写贯穿在她的散文里面,她的散文里她的家庭,还有家庭中的各色人物,这与她的成长环境、童年创伤有关,散文《对照记》将她的生活搭配文字解说的方式,把她的人生经历分成三个队段,写出了她人生不同期的不同的生活画面,既概括了她的生平又记录了张姓家族的百年兴衰史。谈论女性、女性生活或妇女问题也是她散文的题材之一,如《有女同车。《谈女人》《更衣记》等,张家玲散文中对女性的书写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
散文语言
张爱玲的散文语言,极端的自由和越轨的创造,自由与创造是张爱玲语言追求的两面旗帜,她大胆创造,敢于创造,创作的自由。她的散文语言直率、新奇、亦真亦假,敢于直面生活的阴暗,带有思想,反对文学的功利性。如她在《童言无忌》里坚持说自己是“拜金主义”,《烬余录》里说“我是一个不负责的,没有良心的看护。”张爱玲的散文语言勇于创新,更能够做到亦真亦幻让人捉摸不透,亦雅亦俗,给人诙谐却又痴迷的感觉。她的散文中的比喻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没有常理也没有规律可言。
散文文体
张爱玲的散文文体丰富而多样,涉及到自传性散文、游记、杂记、生活随感、艺术论、民俗论等,学者余斌把张爱玲的散文分为“张看体”和“ 私语体”,“张看”是客厅中的侃侃而谈,“私语”是在私室中面对知己的促膝长谈,前者偏外向,后者偏内向。学者周芬伶将张爱玲的散文文体分为“流言体”和“张看体” ,“流言体”的内容多是从自身生活和身边的人事环境取材,分为自传体、生活随感、语录体、杂体四类,具有私语性。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拥有独语式的个体语境,不顾及与倾听者交流,只注重自己孤独的内心世界,具有幻美色彩的审美追求。张爱玲认为时代是仓促的,她的散文有一种苍凉美的美学品格,她笔下的苍凉感是一个孤独女性对生存其中的艰难岁月的深刻感受和对时代特征的总体领悟。张爱玲自称自己是一个俗人,她的散文正是对世俗生活的了悟与沉浸的结合体,也是对身边的人生琐事的感悟。
电影剧本创作特点
人物形象
张爱玲电影剧本创作选择中产阶级做电影的主人公,以中产阶级的爱情生活、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为表现题材。比如她在上海推出的《不了情》中的女主人公家茵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做了家庭女教师后成为中产阶级有薪阶层,男主人公是是一家工厂的经理,也是典型的中产阶级。这些中产阶级在公寓式的人生单元中,在那个不大的空间里经历着不同的人生,在中产阶级人物形象中,张爱玲又将女性放在主体位置上,确立了中国女性电影体裁。
叙事特征
张爱玲的电影剧本叙事是喜剧的形式,也是中国电影题材中独特的一种喜剧形式。在《太太万岁》这部电影剧本中,对白设置幽默且具有讽刺意味,使这部电影的喜剧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幽默且疾风感十足的对白设置,增强了整部电影剧本的喜剧性的效果。张爱玲的电影剧本,有许多夸张、滑稽的动作描写,会让人忍不住笑起来,角色间的对白,也有新意,构成了她电影剧本的喜剧。张爱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她的电影剧本中,不但有着好莱坞电影里的爱情桥段,也有着好莱坞电影里面的故事模式,用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引起大家的共鸣。
剧本风格
张爱玲写作剧本时,她认为中国电影受到西方电影影响,但她创作的电影剧本体现民族性格和风俗人性为主,通过普通人的普通事,把中国人的特质显现出来,同时主张人性中的伦理问题。她的剧本大部分是通俗剧本,以家庭为焦点,将普通人的生活戏剧化。
翻译作品特点
张爱玲翻译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原作风格上最大程度的接近,二是对历史人物及地方等专有名词考证似的注释。张爱玲翻译的散文代表作《爱默森选集》里面还包含诗歌翻译,语言简练,文笔流畅,且有非常准确而详细的注解。在翻译时,张爱玲准确地把握了诗歌的内蕴及语音节奏之美,并恰当地予以转换,使译文颇合原文神韵,显露出其独特的译语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张爱玲于1941年完成第一篇译作《谑而虐》,该书原名暗含英国人对美国人的偏见和批评,而她的书名翻译则是从成语“谑而不虐”转化而来的,只是省略了否定词“不”,意思是变为又戏谑而伤害,极尽讽刺幽默之能事。同时,她还将较为恰切的文言文语体以及成语表达运用到自己的译文中来,不但表达其意思,且语调神态逼真。
成就与影响
文学成就
张爱玲的代表作品《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五四遗事》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上海市文坛引起轰动。她的小说在表现技巧上大胆创新,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张爱玲文体,开创了女性批判文学的新视野及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张爱玲从女性本体出发,当时的女性对经济和精神都缺乏独立自主,张爱玲怀着对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将女性悲惨命运的融于写作之中,揭露封建社会思想对女性心灵的荼毒。张爱玲的作品中的文辞,以及其对色彩、绘画和音乐的领悟能力,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美学的新天地,对后世作家的作品影响深远。
张爱玲的小说既继承传统又能超越传统,在小说表现技巧的运用上大胆创新,还有一定突破,她的小说有说书人的构思、冷静的叙述心态、参差对照的写实手法、感觉外化的心理描写、突出的个性化的直觉意象以及苍凉的美学意境,共同组成了独一无二的张爱玲文体,张爱玲文体对后世人创作小说起着文本示范的作用,对现代小说有很大的贡献。张爱玲的写作信奉“文学是人学”的创作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大多数人对人的本性和命运不会过多的关注,张爱玲的小说却充分展现了日常生活中人的欲望和生存困境,关注了普通人的生活,由此张爱玲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爱玲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
创作影响
张爱玲小说因其独特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许多的作家借鉴她的手法理念进行自己的创作。香港电台作家、内地作家都有不少的模仿者。台湾曾禁印大部分五四以来的文艺,没有书看的台湾半个文坛被张爱玲影响,台湾作家在张爱玲的影响下形成张派派系,形成了张爱玲现象,刘绍铭王德威苏伟贞是三个重要的节点式人物,刘绍铭赋予张爱玲“祖师奶奶”的尊称。自20世纪60-70年代至今的“张爱玲热”造就的“张迷”队伍中,有不少的男性读者男性作家,但更多的是女性的读者和作家,形成一批“私淑张腔”的后辈女性作家。而施叔青在其早期作品如《约伯的后裔》中,继承了张爱玲《金锁记》中的超写实特点,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特别行政区钟晓阳以《停车暂借问》振动读者,写出了张爱玲《金锁记》的翻版,但之后难有突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台湾有一批青年作家接受张爱玲的影响,更别有门径,包括朱天文朱天心丁亚民蒋晓云等。张爱玲的成就给读者带来了福气,却给创作者带来了负担,使得他们难以超越或形成自己的特点。
人物评价
胡兰成在《杂志》刊载《评张爱玲》中评价张爱玲,见了人,很重礼数,很拘谨似的,其实这礼数与拘谨正是她所缺乏的,可以看出她的努力想补救,带点慌张的天真,与被抑制着的有余的放恣。有一次,几个人在一道,她正讲究着礼数,却随即为了替一个人辩护,而激越了,几乎是固执地。她是倔强的。
当代作家夏志清评价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评价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其人生观是“严肃而悲剧式的”。
当代作家贾平凹评价表示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当代作家王安忆评价表示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当代作家王小波评价张爱玲,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当代作家余秋雨评价张爱玲,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市风韵永存。
人物轶事
张爱玲改名
张爱玲原名叫张瑛, 在张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想把她送进学校念书,去黄氏小学小学时要填写入学证,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她的母亲觉得张煐这个名字一点也不响亮,就想给张爱玲重新取一个名字,可是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要填什么名字,想了一会儿也没有想到好的名字,便想着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自此之后便叫张爱玲。
张爱玲的恋爱
张爱玲在1944年和汉奸汪精卫政府任职的胡兰成恋爱。张爱玲不管他汉奸的身份,也不介意胡兰成已经结婚了。抗战胜利后汉奸胡兰成潜逃到温州市的一个中学教书,张爱玲知道胡兰成藏身之处后便千里迢迢找到他,胡兰成却结识了范秀美。张爱玲面对已经另结新欢的胡兰成,她说自己也将像花一样萎谢。而如她自己所说,往后的她再也没有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后世纪念
张爱玲作品改编
张爱玲旧居
张爱玲曾和父亲在天津市居住,小时候居住在天津英租界31号路61号,31号路现在的位置是睦南道,经考证张爱玲天津旧居现在是赤峰道83号。
张爱玲故居
张爱玲故居位于上海常德路的七层欧式建筑风格的小楼,外墙的粉色已被岁月风化得颇具文艺韵味,带有老上海风情的年代感,早期叫“爱丁顿公寓”,现在易名“常德公寓”。现今已是私人住宅,不允许旁人进去参观了。
纪念音乐剧
《张爱玲》是为纪念张爱玲诞辰九十周年而创作的音乐剧。2010年10月21日至10月31日登陆北京朝阳9个剧场。2013年5月14日至23日,受邀第二届国际女性戏剧节,在北京大隐剧院连演10场。该剧由闫月导演、作曲,是中国第一部人物传记音乐剧,也是第一部以张爱玲为主角的张爱玲相关题材的作品。
纪念图书馆
2002年4月,张爱玲纪念图书馆在上海正式开工,位于上海市打浦桥街道地区的“东泰花苑”高级住宅小区内,占地1500m,3层高,由台湾建筑设计师登琨艳设计。张爱玲纪念图书馆是上海第一个以文化名人,该馆内有张爱玲的手稿、文字版本的小说、散文以及后人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张爱玲本人的平面影像,受张爱玲影响的出版物、有关张爱玲的媒体报道与评论资料。
纪念文献展
2020年9月28日,“百年爱玲,人文港大”张爱玲百年诞辰纪念文献展在张爱玲母校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官网上线,该文献展由香港大学文学系、文学院及美术博物馆合办。该纪念文献展展出的资料大多是首次面世,这些珍贵的文件及图片来自香港大学档案馆和其他公众及私人藏品,此次在线展览的资料将帮助更多研究者重新定义张爱玲在现代中文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位置。
参考资料
《倾城之恋》.豆瓣.2023-12-18
《怨女》.豆瓣.2023-12-18
《红玫瑰白玫瑰》.豆瓣.2023-12-18
《半生缘》.豆瓣.2023-12-18
《半生缘》.豆瓣.2023-12-18
《金锁记》.豆瓣.2023-12-18
《色,戒》.豆瓣.2023-12-18
《倾城之恋》.豆瓣.2023-12-18
《第一炉香》.豆瓣.2023-12-18
《情深缘起》.豆瓣.2023-12-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崭露头角
创作巅峰
移居美国
晚年岁月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社会关系
个人作品
小说
散文
电影剧本
学术论著
翻译作品
创作特点
小说特点
人物塑造
语言叙述
思想表达
散文特点
散文题材
散文语言
散文文体
电影剧本创作特点
人物形象
叙事特征
剧本风格
翻译作品特点
成就与影响
文学成就
创作影响
人物评价
人物轶事
张爱玲改名
张爱玲的恋爱
后世纪念
张爱玲作品改编
张爱玲旧居
张爱玲故居
纪念音乐剧
纪念图书馆
纪念文献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