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1965年6月28日--),女,
汉族,北京人,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二级教授,电视策划人,文化学者,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等职。
于丹出生于北京,父亲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家庭的文化熏陶和严格训练之下,于丹从小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于丹于1980年进入北京四中高中部学习,1982年考入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中文专业,进而考获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她于1989年9月进入中国文化研究院工作,历任印刷厂工人、总编辑。1995年10月,于丹调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影视专业系主任,随后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历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等,兼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于丹在高校主要从事影视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和
北京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授课,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以及参与创办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数字”实验室等多项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她参与了
中国中央电视台12个电视频道的近50个电视栏目的策划工作,以及2003年北京市迎战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大型专题节目《非凡抗击》总撰稿、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申奥片策划等,担任中国新闻节目奖、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等评委。她还为中国多个城市提供城市整体品牌规划及城市形象战略方案,以及专题讲授文化体制改革研究。
于丹的社会兼职主要有
中国伦理学会网络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首席专家等,她还曾担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并且以文化艺术界人士当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栏目主讲《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并在中国内地、港台地区以及多个国家,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获得高度关注,多次受邀担任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的重要嘉宾,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所编著的《于丹〈论语〉心得》等书在中国国内累计销量逾600万册,多次再版,并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世界多国发行。于丹先后获得中国最佳公益传承教育家、亚洲品牌十大杰出女性等荣誉及奖项。她被称为中国电视业的“
军师” “电视
学术明星”“学术超女”等,在中国社会文化领域形成了“于丹现象”,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5年6月28日,于丹出生于北京。于丹的父亲于廉曾在国学大师唐文治门下读书,后来担任中华书局副总经理,而且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在“文革”后期,由于父母被下放,作为独生女的于丹就跟随姥姥一起生活在老北京四合院里。姥姥是个要求很严格的旗人,平时教年幼的于丹背诗词,学习毛笔字。于丹上小学前,基本都是封闭在四合院里生活,没有小朋友一起玩,缺乏与人沟通,由此形成了孤僻、多愁善感的性格,从小学到中学都很自闭、少言寡语。在家庭的文化熏陶和严格训练之下,尤其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于丹四岁读《
论语》,八岁读《
红楼梦》、巴尔扎克的《
贝姨》、
莫泊桑的《
漂亮朋友》等名著,还学习书法等。在此期间,于丹对唐诗宋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小时候就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还确立了自己的诗人偶像
李商隐。
求学经历
于丹初中时读的是北京按照居住区划分的一所普通中学,但语文老师是毕业于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引导于丹多读书,并且开发了她的才情。1980年,于丹从初中毕业,考入北京四中高中部,并且性格随之逐渐有了很大改变。于丹上中学期间,除了语文成绩好,数学、外语和历史勉强及格,体育不及格,高中老师给她的评语是:能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对人文明有礼貌,为人老实,生活严肃,平时很少言笑。
1982年9月,17岁的于丹从高中毕业,考入
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后为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大学里,于丹的学习成绩优良,爱好广泛,而且担任校学生会主席,还成为同届学生中的第一名共产党员。1986年6月,于丹从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毕业,从1986年9月开始攻读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在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时,于丹最初凭着自己的爱好选择了研究唐诗宋词,但在父亲的建议下,改为古典文学硕士。
工作及社会活动
1989年8月,于丹以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至中国文化研究院工作,随后被派到位于北京南郊柳村的中国文化研究院下属印刷厂车间上班、锻炼。在业余时间,于丹与同为硕士生的同事合伙校对了一本医古文,还和一帮同学合写了一部书《东方闲情》,于丹写的那一章是论述昆曲的《红曲书上》。
在印刷厂工作了一年半后,1991年初,于丹调回中国艺术研究院,随后担任总编辑。1995年10月,于丹调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影视专业系主任,直至2002年8月卸任 。在此期间,1998年9月至2006年1月,于丹攻读并获取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学位。2007年10月,于丹升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于丹到灾区参加抗震救灾诗歌朗诵会、给帐篷小学的学生上课、到
四川大学举行“阅读经典,感悟成长”演讲会等。2008年8月6日,于丹参加了
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为158棒
火炬手,在北京市钟楼北桥段传递奥运圣火。她还与
成龙、
谭晶一起,参加了北京奥组委开展的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中国故事”的主题曲《
中国看见》音乐电视场景拍摄。2011年3月,于丹应邀担任
河北省承德市元宝山风景区大型实景演出《
康熙大帝》的艺术顾问。
2012年7月,于丹兼任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同月,兼任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2013年5月,于丹担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直至2018年11月卸任。2018年12月,于丹兼任北京师范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教学科研
1995年开始,于丹从事高校影视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先后执教本科生课程《影视学概论》《经典名片分析》《电视新闻采编》《中国古典文学》及研究生课程《电视理论思潮》等,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研究生班固定授课。同时,于丹作为骨干教师,参加了“
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参与创办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数字”实验室,参与策划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方案”等多项教育教学工作。2003年4月,于丹促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澳洲知名学府
南澳大学的联合办学,主持开设省市电视台·电视频道总监高级研修班并授课。
影视传媒
于丹自2000年开始,先后担任
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多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担任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
今日说法》《
对话》《
艺术人生》等栏目策划,共为中央电视台12个电视频道的近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参与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音乐频道筹建,担任光线传播中心《中国娱乐报道》栏目总策划;担任1993年中央电视台青少部
春节晚会《红红火火迎新年》策划人和撰稿人、2003年北京市迎战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大型专题节目《非凡抗击》总撰稿、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申奥片策划等。
于丹还应邀为
中国中央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等四十余家省市级电视台主持“生存策略研究”,并提供内容完备的建设发展方案。为2003北京国际电视周首届DV影像国际观摩论坛、
天津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2004天津国际电视娱乐周”、2004首届
沈阳市“清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策划、设计建设运营方案。于丹还先后受邀为
辽宁省、
河北省、
浙江省等省级电视台,
大连市、
青岛市、沈阳等市级电视台做业务培训。2012年12月,于丹受聘担任
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特约评论员,首次担任新闻评论类节目的评论员。
传统文化传播
2006年7月,于丹受邀成为
中国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于丹在《百家讲坛》栏目讲解《
论语》,向大众分享心得感悟,获得众多好评。2007年2月
春节期间,于丹再上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解
庄子。2007年,于丹受
河南卫视与
爱奇艺联手打造的中国国内首档大型网台联动的文化综艺节目《
汉字英雄》邀请,成为“汉字先生”,这是于丹在综艺节目中的首秀,在《汉字英雄》第一季、第二季和第三季节目中担任评委。2012年春节期间,
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于丹主讲的《文化讲坛 · 丹韵词音》,讲解唐诗宋词元曲。
城市形象策划
2001年开始,于丹深入研究城市品牌资源整合及城市形象战略,先后为
重庆市、
珠海市、
桂林市等多个城市提供城市整体品牌规划及城市形象战略方案,先后在重庆、
丽江市、沈阳市委多次授课,并专题讲授文化体制改革研究,2012年受聘为
山东省曲阜市 “文化发展顾问”。
国际社会活动
书展
2011年10月中旬,于丹参加全球最大书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并受邀出席“蓝沙发”访谈。
2012年4月,世界第二大国际图书版权交易会--英国伦敦书展上,《于丹〈论语〉心得》是中国出版集团对外推介和版权输出书籍之一,于丹到场并接受了记者采访。
2016年4月,于丹受邀再次参加英国伦敦书展,并参加纪念
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活动,代表中国用汉语朗诵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随后赴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Goldsmiths)学院做了主题为“让梦想照进现实”的讲座。
2018年9月,于丹出访
俄罗斯、
吉尔吉斯斯坦,参加第31届
莫斯科国际
书展,出席“中俄汉学家对话暨《于丹〈论语〉心得》(俄文版)新书首发仪式”活动,举行读者见面会,并与中俄汉学家及众多中国文化爱好者进行人文交流。
国际会议活动
2008年,于丹在
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期间,进行了两场大型讲座,并与日本的企业家、国会议员、早稻田大学校长等会晤,受到时任日本首相
福田康夫的亲切会见。
2009年4月,作为
上海市世博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形象大使,于丹赴日本参加上海世博会“爱城市,爱生活”世博青年论坛,发表了题为《用东方智慧建构人生价值》的主旨演讲。
2012年4月,于丹应邀参加亚洲博论坛,为“释放文化的潜力--传承与创新”分论坛的演讲嘉宾;2013年4月,为亚洲博鳌论坛“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分论坛的对话嘉宾。
2016年10月,于丹受中国驻东盟使团邀请,赴印尼
雅加达邀参加“中国--东盟对话关系25周年主流媒体研讨会”并发言。
2017年8月,于丹受邀参加在中国
泉州市举行的“
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并围绕“以文化共识为基础推进金砖国家建设”发表了演讲。
2017年12月,由中国共产党和
自由民主党、
公明党在中国
福建省共同举办的“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七次会议”期间,于丹受邀参与“
武夷山市茶会”中日执政党高层交流活动,并做了“志诚之道 协和万邦”专题讲座,对中日文化共同点“和”进行阐释,提出传播策略。
文化交流
2008年7月底至8月初,应
中国海外交流协会邀请,于丹参加了美国亚洲文化传媒集团推出的“文化中国 名家讲坛”系列讲座,在美国纽约、
波士顿、
西雅图、
旧金山、
洛杉矶举行巡回讲座。
2010年10月,由中国文化部、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办,
中国艺术研究院、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承办的“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跨文化双边对话”学术研讨会在旧金山召开,于丹受邀作为嘉宾做了发言。
2010年11月,作为俄罗斯“汉语年”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国电视日”论坛暨中央电视台俄罗斯中心记者站揭牌仪式在莫斯科举行,于丹受邀作为嘉宾参加了论坛交流活动。
2011年10月,第三届新西兰读书文化节暨2011全球百家华文书店中国图书联展澳新站启动,于丹作为本届读书文化节的文化大使,参加了在奥克兰举行的开幕式。2012年10月,“2012新西兰中国文化周”活动期间,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2012全球百家华文书店中国图书联展暨第四届新西兰读书文化节”在奥克兰举行,于丹作为百家书店联展新西兰站中国主题文化周大使,参加了开幕式,随后在奥克兰市中心的Aotea Centre举行了题为《感悟中国智慧》的演讲活动。
2015年1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所和
东道品牌创意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欧洲时报承办的“活化汉字”研讨活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于丹主持。
2015年12月,于丹应邀参加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互联网文化与传播论坛--中国文化网络传播”上,用“怎么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了她理解的“中国文化网络传播”。
2017年8月,由
澳大利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办的“关乎人文 化成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国学讲坛在
悉尼举办,于丹受邀做了演讲。
国内社会活动
2024年5月4日,于丹参加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
个人成果
教学科研
影视传媒
传媒研究
于丹在传媒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形态学、广播电视频道研究。2002至2004年,于丹以首席研究员的身份主持中央电视台研究处科研项目《电视频道包装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等科研课题,并主持编撰《2004中央电视台制片人手册》。作为骨干成员,于丹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中国影视民族化理论研究》和国家级青年科研课题《电视栏目化研究》。于丹还在《
中国社会科学》《
文艺研究》《
现代传播》《中国社会科学》《
南方电视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关于电视理论、新闻与传播、传媒产业等领域论文十余万字,并曾任《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
传媒实践
于丹曾任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西部频道、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顾问,
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等,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
凤凰卫视、各地上星卫视,以及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央视网、
新华网、
爱奇艺、
腾讯控股、
优酷等新媒体平台创作、策划了大量文化传播类视频节目,成为资深电视策划人,被称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于丹多次担任中国新闻节目奖、
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社教节目奖、中国谈话节目奖、中国电视法制节目“金剑奖”、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年度评委等。于丹还曾先后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社教频道、法制频道等拍摄多条公益宣传片。于丹还参加了教育部与
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
开学第一课》、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演播室谈话节目《
首席夜话》、
北京电视台大型文化纪事片《百花》、大型文化传承类节目《念念不忘》《
北京记忆》,南瓜视业、
灿星文化和南方周末共同制作的原创文化公益类节目《同一堂课》,以及《斯文江南·经典围读会》等节目的录制出演。
传统文化传播
于丹先后在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
英国、法国、
德国、
西班牙、
意大利、
日本、
韩国、新加坡、
马来西亚、巴西、
秘鲁、
新西兰、
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讲座,获得高度关注。于丹的文化讲座论坛,以现代思维解读中华传统经典,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国学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引起了海外学子的内心共鸣,掀起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得到政府和社会广泛的好评。她多次受邀担任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的重要嘉宾,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于丹的书籍,通过通俗易懂的解读,引领大众回归古代先贤提供给世人的生存智慧,其中包括生命价值、人生态度、
道德理想、境界情操等,这些内容不单是知识和趣味,而是现代人寻求心灵安定所亟需的精神力量,由此带动了国学的悄然兴起,掀起了社会对于中国人古典生活方式和艺术审美的广泛探讨和关注。
论文
于丹在重要学术刊物累计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书籍作品
2006至2015年,是于丹作品出版的主要时期,经历了井喷期、理性回归的市场期和细分化深入期阶段。2006年11月26日,《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
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当天店面销售12600册,于丹签售10600册,创下新中国图书史上单店单品种零售和现场签售的新纪录。2008年3月,英国麦克米伦公司以10万
英镑买下中华书局《于丹〈论语〉心得》全球英文版权,这一数字打破了2005年企鹅公司购买《狼图腾》时10万美元的中文版权输出纪录。《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多次再版,并被译为28个语种文字,32个版本在全球发行。
参考资料:
担任职务
于丹曾以文化艺术界人士当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并且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重要事件及争议
博士团队针对于丹的学术争议
2007年2月23日,
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了于丹主讲的《〈庄子〉心得》的第6讲《总有路可走》,结果当天就有一些网民指出于丹的多处错误,例如把成语“美轮美奂”用错对象、把“狡”的“黠”念成了“jie”、把“心自问”的“扪”声调读成第四声,把“秽”念成“sui”等。
2007年3月2日,中山大学博士
徐晋如和
清华大学、
暨南大学等大学的六名博士等人联名,在
天涯社区“天涯杂谈”版发帖,发表了《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进行到底》的文章,反对于丹讲述《
论语》《
庄子》的方式,并呼吁《
百家讲坛》栏目让她“下课”。2007年3月中旬,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重庆高校的十位博士联名,发表了《我们的一些看法--关于“于丹现象”和“抵制事件”》的声明,支持于丹。2007年4月,徐晋如等10位博士联合推出了一部深入批驳于丹现象的书《解“毒”于丹--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与庄子》,并在
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了该书的首发式。
签售书创造记录被质疑
2007年3月3日,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的《于丹〈庄子〉心得》签售会上,于丹连续9小时签出15060册新书,创造了国内作者单日签售的最高纪录,然而对这个数字的质疑却成了网上热门话题,一些网友认为实现平均2.15秒签1本书不太现实。
访问日本被吹捧为“女孔子”
2007年5月,首届世界孔子学院论坛在日本京都召开,于丹出席并在“全球化时代下的语言与多元文化共生”的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演讲,就其对多元文化共生下的
儒家思想阐述观点。随后,有媒体报道称“于丹‘论语热’烧到日本”,还报道日本人称于丹为“女
孔子”;而《
日本新华侨报》刊文提出质疑,认为或许有日本人称于丹为“女孔子”,但这种最多也就是社交礼节上的客套,日本人能否接受于丹的这种“解读”还是一个未知数,根本就没有必要将这当回事,拿起放大镜大吹特吹。
访问英国“耍大牌”风波
2009年5月5日,一位自称为于丹英国之行做翻译的网友,发帖《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披露于丹在《于丹〈论语〉心得》英文版
欧洲首发的行程中“换房耍大牌”“呵斥助理”“辱骂翻译”等行为,于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宾馆换房确有其事,但事出有因,“呵斥助理”“辱骂翻译”纯属子虚乌有。
与孔健的出版纠葛
2010年,
日本《中国聚龙新闻报》总编辑、自称
孔子75代孙的孔健出版了《于丹的天空》一书,2010年5月,《
青年报》以一篇《〈于丹的天空〉尽刮“吹捧风”》报道了此事,于丹则称该书刊登了大量未经她授权的演讲内容,要求孔健立即停止侵权行为。2010年5月底,于丹委托律师给全国各地新书书店发出律师函,孔健的《论语力》(与于丹合著)、《
于丹的天空》《
左手孔子右手庄子》《新论语》四本书侵犯了于丹的民事权利,要求
新华书店总店将以上图书下架,孔健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于丹此举没有法律依据。
进入中国作协会员名单引争议
2012年6月,中国作协公布了2012年拟发展会员的公示名单,于丹名列其中,不少网友对于丹加入中国作协一事争议不断,有网友直接质疑于丹没有文学作品,无资格加入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协会新闻发言人
陈崎嵘对媒体透露,于丹是作协会员提名推荐加入的,她的作品不好归类,所以放在“其他”类里。诗人、学者
叶匡政认为,从于丹出版的图书来看,她的作品多数为电视讲座的讲稿文本,可以归入大散文的范围。
在北京大学被观众哄下台
2012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的“2012中国昆曲名家年度雅集暨厅堂版《牡丹亭》600场纪念”系列活动中,于丹作为主办方邀请的嘉宾上台致辞时,被观众哄下台,此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北京青年报》评论员张天蔚针对此事评价于丹:她在北大被嘘,关键不在于她当时说了什么或曾经说过什么,而是她一向的言行,过度透支了公众对她的兴趣--时时说、到处说、什么都说。
微博引山寨“光绪讲话”
2015年9月4日,于丹发出了一条微博,援引清朝光绪皇帝在京师大学堂的"开学讲话",勉励今年入学的新生要破除伪善和守旧,致力于国家的强大,但随后就有网友指出这篇"光绪讲话"是假的,来源于一部网络小说。
亲属关系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学术方面
正面评价
曾在《
百家讲坛》讲解历史的
易中天,评价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
论语》心得: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
哲学家
李泽厚评价:“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一座桥”,于丹的古典今读,可以说是完成了众多国学家的一个心愿,即让经典走近时代,贴切人心,发挥其应有的道德教化、启发民智的作用--她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洛杉矶加大李经浩基金会主席李经浩表示,中国大陆对外开放后,20余年来他接待了无数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但还从未见到过像于丹教授这样学识渊博、口才好的学者。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蔡义江认为,于丹对如何普及经典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尽管学术界对她非议重重,但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
中国新闻社在报道中评价:于丹是从
中国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走出的现代女
孔子,是博闻强记的“国学超女”,说论语,论
庄子,从儒家之道、庄子之道、心灵之道、家长之道、理想之道说到人生之道,如潺潺流水,中华文化的千年经典化为港人的心灵甘泉,抚慰都市的躁动。
《
光明日报》评价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她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阐释《
论语》《
庄子》,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身处漩涡之中,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回馈赞许者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 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2008年1月,“回响中国”2007中国教育年度盛典授予于丹“年度十大教育人物”,授奖评价为:于丹用知性美征服了网友,她口中不是遥远的教条,而是可以践行的朴实道理。
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又方认为,“于丹”现象有打开并鼓励大家重读《论语》风气之功。
负面评价
文化评论家“
十年砍柴”认定于丹为娱乐人物,她是通过《
百家讲坛》走红的,她的成功是现代传媒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达到了这么大的影响。
有“巴蜀鬼才”之称的魏明伦评价:于丹的姿色和才能都属于中等资质,是个“口才”>“人才”的女人,口才顶呱呱,文才一般般,媒体和粉丝放大,自我放大,把一个中等资质的女人无限放大成绝对佳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朱维铮评价于丹:她讲的那个《
论语》,用的一些基本概念,都说明她不懂《论语》。
清华大学教授
肖鹰评价于丹:于丹之所以能暴得大名,一方面来自于她以媒体中人的敏感捕捉到了当时受众的普遍心理需要,并以煽情蛊惑的演讲加以迎合(“心灵鸡汤”),另一方面是,她由中国受众最广的电视媒体捧出。于丹以“国学”行市,但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恐都有难以弥补的局限,她对《论语》的解说错误百出,而讲《
庄子》更是臆断妄议,基本文理不通。实在讲,于丹讲国学,犹如没有根底的票友在“曲苑杂坛”里充大师。
作家红荷评价于丹:她是人造的所谓大师,被人轰下台是早晚的事,课讲得好不等于学问高深,于丹充其量就是个老师,站在讲台讲课就行了,何苦到处扮大师状。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认为,于丹讲解《论语》,只起到了宣传《论语》的作用,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学孔子是好的,学孔子是有用的,其它的谈不上了。
作品方面
正面评价
2007年2月,时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
顾青评价《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它符合老百姓的心灵渴望,满足了百姓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的回归和认同,于丹让《论语》在当代发挥了塑造心灵的功能和作用。
2008年11月,时任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评价《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它在中国出版界乃至中国社会都堪称现象级的事情。
人民网认为,于丹的书通过对《
论语》《庄子》的解读,引领大众回归古代先贤提供给世人的生存智慧,其中包括生命价值、人生态度、
道德理想、境界情操等,这些内容不单是知识和趣味,而是现代人寻求心灵安定所亟需的精神力量;于丹的这些著作力图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当下价值的建构,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负面评价
哲学家、作家
周国平评价于丹的作品:“你真正想了解
孔子和儒学的话,就去看原著,不要看于丹的书,她无非是用自己的一些语言来说一些励志的事情,讲的一些励志的,不是国学。”
品行方面
“2007中国最美50女人”评比活动主办方对于丹的颁奖评价是:“内涵之美,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带你穿梭那段本来不属于女性的历史,并以女性字句为钢铁般的历史附上温柔的注脚。”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我认识的于丹和传播链中的于丹不像同一个人,我眼中的她无比热爱生活,热诚地帮助陌生人,拒绝掉无数赚钱的机会,对别人批评敏感而焦虑。
参考资料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23-11-01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3-10-15
于丹.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2023-10-30
机构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