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府
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
嗣汉天师府,又名正一大真人府,也可简称为天师府或大真人府。府第地址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龙虎山上,古倪阳市。地处龙虎山中部,南朝琵琶峰,背靠华山,门临泸溪河;截止2013年,天师府总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天师府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但宋朝规制已无可考。元世祖忽必烈封龙虎山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真君”,圣旨中正式称天师为“嗣汉天师”,天师府因此称为“嗣汉天师府”。元延六年(1319年),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迁宋代天师府于长庆里(今府门西)。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龙虎山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授正一教主嗣汉天师大真人”,太祖朱元璋赐予四十二代大真人张正常白金以修缮府第,嗣汉天师府改称"正一大真人府"。清朝时期因为战火多次被焚毁后重建。民国时(1927年)63代天师张恩溥维修天师府,并将“大真人府”改为原名“嗣汉天师府”。天师府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格局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有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局、提举署、万法宗坛等建筑。
1983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7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
名称由来
嗣汉天师府之名,来源于元朝至元年间,元世祖忽必烈封龙虎山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真君”,圣旨中正式称天师为“嗣汉天师”,其意为自东汉,代代相袭,道脉悠长,正因如此,天师府称"嗣汉天师府"。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龙虎山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授正一教主嗣汉天师大真人",太祖朱元璋“赐白金五十,新其第”,于是嗣汉天师府改称“正一大真人府”。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御赐“大真人府”匾额。民国时(1927年)63代天师张恩溥维修天师府,并将“大真人府”改为原名“嗣汉天师府”。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于东汉和帝时(89-105年)在江西龙虎山炼丹得道,之后才于顺帝年间(126-144年)创立五斗米教,故此龙虎山便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第4至63代世袭天师遵祖之嘱在江西龙虎山传道布教,历时1800余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宗派,因其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故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
历史变迁
宋元时期
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嗣汉天师府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由于道法高深,医治瘟疫有功,得到赵佶的赏识和嘉奖,遂敕建天师府于关门口(今天师府府门东)。元延祐六年(1319年),道教正一派龙虎宗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迁宋代天师府于长庆里(今府门西)。
明朝时期
明初,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明太祖朱元璋发告天文书有功,朱元璋便于洪武元年(1368)封张正常掌管天下道教事务,扩建天师府,此次扩建使天师府初定规模。明宪宗成化丁亥年(1467年)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应诏对答于大善殿。元吉向圣上劝以护国安民之道,遂被赐号“正一嗣教大真人”,天师府第遂又赐名为“大真人府”。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朝廷命守臣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朱厚熜命中官吴同江西抚按根据洪武年间的建置对嗣汉天师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
清朝时期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恰逢“三藩之乱”,上清屡遭兵火。大堂、穿堂、赞教厅、东西厢房、耳房俱被毁,只有后堂五间保存下来。大门、仪门毁后重建。私第则后堂、敕书阁及后堂之东西厢,与私第东之家庙、家庙后之后殿、书院厢庑也都被毁。万法宗坛毁后重建。而真武殿东西庑已不存在。玄坛殿虽存,而两庑只存一庑。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根据明朝的建置进行重建。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队攻占上清,天师府又遭兵火之灾。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道教正一派龙虎宗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再次仿照明时的建置进行维修。重建二门三间。敕书阁东新修“味腴书屋”,分上下两层,共九间,前后二进,后为正屋有楼,中有天井两厢。同治六年(1867年),又建头门一座,东西耳房二间,大堂三间。堂后东西鼓楼各一座,宅门一座,东仓房十间,西门房三间,东西耳房各八间,保安楼西廊房五间,小屋三间,东耳房十间。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保安楼,上下两层共十间。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三省堂(今天师殿)五间。
新中国时期
1950年,嗣汉天师府内设贵溪县上清区粮管所。1953年,鹰厦铁路铁道兵后勤部占用嗣汉天师府。1961年,上饶地区教师进修学校设于嗣汉天师府内。1978年,上清师范学院设于嗣汉天师府。1982年,贵溪三中设于嗣汉天师府。1983年起国务院逐年拨款,江西省省政府配合拨款对天师府进行修复。1985 年起修复小组即着手在天师府原建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重建与扩建。1986年2月5日,成立了贵溪市上清嗣汉天师府管理委员会。1993年9月18日,嗣汉天师府划归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1998年5月,嗣汉天师府划归鹰潭市宗教局管理。截止2002年,天师府头门、玄坛殿、法箓局、敕书阁等建筑修复均已完成,天师府以中轴线为基准的全面修复工程基本完成。2013年底,完成修复后的嗣汉天师府为前宫后府式徽派建筑群,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南北向,共分四进院落。
地理环境
嗣汉天师府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境内龙虎山上,龙虎山丹崖碧水,飞瀑流泉,疏松翠竹,景色以“奇”“秀”“幽”为胜,地形高差虽小,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道教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嗣汉天师府临水而建,居上清镇中正之位,南为朱雀琵琶峰,北为玄武九头岩,西为白虎冲天峰,东为青龙上清宫、应天山。府外诸山环抱拱卫,泸溪穿流而过,泸溪河顺流而下,成玉带之状,天师府中部有灵泉古井,府后为真武大帝池,以水为脉,贯穿全园。
景区布局
空间布局
嗣汉天师府依功能划分为前衙、中宫、后苑三部分,共五进院落,虽在上清镇中央,但府内古木垂荫,清幽雅静。
前衙(第一进、第二进)
前衙由前导过渡的庭院和管理道教事务的院落组成。府门至仪门为第一进院落,百余米卵石甬道经仪门至二门,并将庭院一分为二。第二进院落为仪门至二门,呈中轴对称式布局,为道教办公之用。东西两侧分别设玄坛殿、法箓局小院,呈“田”字形中庭。
中宫(第三进、第四进)
中宫由二门起,经玉皇殿,至灵芝园前。第三进院落为二门至玉皇殿。二门为门楼三间,东西建两厢,进二门便是玉皇殿,殿西侧为碑亭,亭中有仁靖真人碑,又称玄教大宗师碑。第四进院落为天师私第。入私第门可见四字门额“相国仙府”,左右门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其北为主体建筑三省堂,分前、中、后三厅。前厅原为客厅,乃主教议事之所,中厅为接待贵宾之处,后厅为天师起居之所,通以木楼,连以天井、厢房,围合成典型的江南四合院。
后苑(第五进)
后苑是由灵芝园、百花塘组成的休闲游憩后花园。灵芝园即为第五进院落,为历代天师种植药草之处,园内主体建筑为敕书阁,院北侧为百花塘,因水域周围遍植花草数十上百种而闻名。
建筑特点
嗣汉天师府为四进前宫后府式古徽派风格建筑群,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一体,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特色。依山傍水,府内豫樟成林,荫蔽日,鸟栖树顶。因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道士追求超凡脱俗、清静无为的境界,因此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暗寓仙境。
天师府在清朝时期曾先后两次遭兵火毁,天师府院内除古树外,大部分明代建筑已被毁坏,故现存建筑大多为晚清建筑,只是在布局规制和少量建筑物上仍保留着明代痕迹。
重要景点
府门
天师府府门系1990年重建,坐北朝南,宽18.9米,高10.35米,正门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钢筋水泥仿古建筑。正门上悬"嗣汉天师府"直匾,正门两旁挂有“江西省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江西龙虎山道教协会”、“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管理委员会”三块木牌标志。府门东侧红墙上镶有1983年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的黑色大理石牌。府门廊柱上有抱柱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对联系明嘉靖年间在朝礼部尚书、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作,意为天师府既是汉代麒麟殿上神仙客人留侯张良后代的家,又是具有宰相之尊的龙虎山中38代天师张与材(元武宗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赐金印,视一品)的家。府门前院水泥板块地面正中有一个直径3.3米的先天八卦太极图,图的东西两边有一对高大的石麒麟守护着大门。
仪门、甬道
进入府门,有一条百余米的鹅卵石铺成的宽阔甬道直通二门,甬道正中有仪门。仪门是明清两代官署大门之内的门既取“有仪可象”之意,又表示“列仪迎送”,甬道指庭院中居中的通道,有“官道”的意思,古代文武官员至此都要下轿、下马,张道陵则根据客人的身份在此迎送。
玄坛殿
玄坛殿为历代天师登坛授箓旧地,位于甬道东侧,有正殿三间,东西屋各三间,前有院门廊房,呈四合院式,背东朝西,占地492平方米,是天师府中三件绝世文物之一,这里原先是天师筑土为坛、讲经说法、祭祀天地的地方。明初改建为殿堂,几经毁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仍然幸存,现在的玄坛殿是1999年修复的。玄坛殿正殿三间奉祀三位财神爷赵公明、关羽、陶朱公;左配殿为救苦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吕洞宾、黄鼬;右配殿为文昌殿,奉祀的神仙有文昌帝许逊葛仙翁。
法箓局
法箓局原是明初兴建的两个机构法箓局和提举署,位于甬道两侧。法箓局是张道陵掌管法策的办事机构,正一派的符箓在法箓局制作、盖印,提举署是历代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的办事机构,署中设有提点、提举,为正、从六品,他们是协助张天师管理道教事务的政府官员。提举署和法策局始建于明嘉靖五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上清发生动乱时烧毁,后被改建为嗣汉天师府的领导办公之地。
法箓局供奉的是道教中地位较高的九位女神,正殿供众星之母斗姥元君、太阴之精,女仙之宗王母娘娘和道教“三清四御”中的“四御”之一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娘娘。左配殿奉玄女妈祖魏华存。右配殿“慈航殿”供奉“慈航道人”何仙姑碧霞元君
二门
二门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为木质,1996年改为钢混仿木建筑,有正门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两壁砌上青石版刻的老子道德经》。六扇门上分别绘有隋唐名将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单雄信罗成杨林的神像,喻示道教对忠孝、仁、勇、信、义的崇拜。正门两旁有书画家彭友善教授题书的"道教圣地龙盘虎踞千古胜,人间仙乡鬼斧神工十分奇"门联。门上方高悬“敕灵旨”三字。“敕旨”指帝王的诏旨。 “敕”为命令、敕命;例如:敕书,敕封,奉敕,宣敕。同时有告诫、申敕、戒敕之意。古同“饬”,整顿。 “敕灵旨”三字整体意为天师敕命,告戒鬼魅的威慑之意。门前抱柱楹联“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这是一幅古联,何人所撰已无从查考。这幅对联是当代道教大师、上海道协原会长陈莲笙书写的。
玉皇殿
进入二门敕灵旨,坐落正中的便是玉皇殿。嗣汉天师府玉皇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殿高19米,是目前天师府内最高的建筑,殿内供奉有9.99米高的玉皇大帝金身神像,左右有金童、玉女,东西有岳飞、朱彦、苟兴、宠乔、张骄、邓忠温元帅殷郊、毕环、刘甫、陶荣辛环等十二天将;殿中,八根大柱上雕塑着八条盘龙;殿门两旁置有钟、鼓,殿门廊柱上有张贵华道长题书对联“金童玉女侍九龙十二天将扬道法,暮鼓晨钟震四海九五仙尊布玄机”。玉皇殿前有平台,平台正中摆有大型看炉与烛台,香炉前斜放有双龙戏珠石雕。玉皇殿西沿院墙上砌有一排“道教箴言荟萃”石刻,石刻前地面上置有上清宫大钟和仁靖真人碑及道教正一道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的神道碑和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上清宫碑记”石碑。
天师私第(三省堂)
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位于玉皇殿后,是历代张天师的生活区,名“三省堂”,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63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白金(即银子)十五镒(约合360两)重建。明嘉靖五年(1526年)又进行了大修。门额“相国仙府”四字,其中“国”字由“西、国、人”三字组成,是道教独创的一个字。门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为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给道教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对联,因此便有皇帝口谕肯定了南张北孔的宗教地位。
天师私第分前、中、后三厅,面阔五间,占地1100平方米,私第门内有一堵古老的照壁,宽4米,高3.5米,厚0.4米,由整块大石砌成,将门路左右分开;照壁面外绘有道教标志阴阳太极图,图上方书有“道长存”四个金字,图左右配有对联“道贯古今包宇宙,法遵自然驭人神”;照壁面内是一副自然风光图,雕塑有鹤、鹿、蜂、猴、梅、兰、竹、菊、松柏野生灵芝、山川、阳光等表达了道教徒对光明、永生、祥瑞的追求。
前厅(天师殿)
私第前厅本为客厅,又称三省堂《张天师的都省、许真君的泰省、葛仙翁的玄省),是张天师掌教后的主教议事之所,后改为天师府道士早晚诵经、演练法事、斋醮祈的主要活动殿宇。始建于明,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1985年改成天师殿。
天师殿内供奉着五尊神像,正中仗剑危坐的是张道陵张道陵,东西端坐的分别是《水浒传》中描述的30代天师张继先和明代永乐时编写《道藏》的43代天师张宇初,祖天师前东西持剑、捧印而立的分别是与祖天师同时得道的王长和赵丹,玉皇大帝分别封他俩为左、右侍宸真人。厅堂的旗幡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排开,分别绣有“泰玄上相正一真君”“虚靖元通守悟真君”“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等三位天师的赐号。天师殿东西两旁摆有九种兵器,喻示传闻天师享受半副銮驾的待遇,东西厢房分别置有明清时嗣汉天师府的规模沙盘图和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龙虎山大上清宫的规模沙盘图。
中厅
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前、中厅搭接处,东有紫气门,西有金光门,中厅门上石刻“道自清虚”四字,提醒世袭天师依道传教。私第中厅原为天师府内客厅,系接待贵宾之处,誉称“壶仙堂”,堂有木楼与后厅木楼贯通;堂东西各有套房两间;壶仙堂堂壁上挂有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画像,下有供桌,堂的东西板壁上配有当今书法家书写的张继先的诗词名作。
天井
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中、后厅之间有一个40余平方米的天井,天井东西建有厢房,厢房之外廊房四周贯通;在天井四周的廊房木板壁上,分别挂有《龙虎山张天师世系表》《张天师的世传稀宝─法印、法剑》《斋醮和符箓》,龙虎山、上清宫、天师府、正一派等文字和图片资料;天井前上方(中厅堂壁后)还挂有“宗传”金匾,原为玉刻,系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十一月万历皇帝诏书恢复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正一真人”封号时御赐。
后厅
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后厅也叫“上房”,是历代天师食宿生活之处;后厅中堂原是天师餐厅,清时两旁有太师椅四把,茶几四个,四壁贴有名画诗词,房门用珠帘装饰;后厅中堂后壁悬挂着祖天师张道陵的画像,香案上有屏风、净瓶、时钟、灯台、香炉供器等,故天师私第后厅既可以叫迎客宴宾厅,又称供奉祖先之堂;现中堂堂壁上挂有号称“列仙之儒”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神像;神像上方挂有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赐给第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的匾额“教演宗传”;中堂前穿枋上挂有民国时江西省督军陈光远题赠给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的花甲寿匾“壶天春永”;中堂东西木板壁上贴有古代名人诗作,东西有穿房各二间;后厅木楼西有天师的观星台。
灵芝园
嗣汉天师府灵芝园位于天师私第后厅,是历代天师栽花种药之地,也是天师茶余饭后的逍遣场所;园门为八卦形,正面为先天八卦,并配有鹤、鹿、松、梅、灵芝等吉祥图案;反面为后天八卦,左右配有门联“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上面为大型的双龙戏珠浮雕;园为四合院式,东西庑各四间,后为敕书阁残垣围墙。
敕书阁
嗣汉天师府敕书阁位于灵芝园后,面阔五间两层,是天师府存放重要函件、经典、书籍的场所。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历朝均有修缮,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和咸丰七年(1857年),两度毁于兵火。2002年于原址恢复重建,作为道教文物文化展览陈列及库房使用。
纳凉居
嗣汉天师府纳凉居位于敕书阁,建于清同治年间,三室一厅,临真武池东岸,是历代天师纳凉、品茶,观月赏花之处。
真武池
天师私第后的真武池因位于府的最北端,又在真武殿后而得名。池的水面约1700平方米,古时四周有松篁花卉,池中有亭、桥,水面比如今也大得多。
天师私第东
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东面原建有天师家庙和味腴书院,后改建为道士客观。
天师家庙
天师家庙是天师家人在府中祭祖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有享堂五间,东西庑各五间,正殿三间,后殿五间,庙内供奉有得道飞升诸天师的神像,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焚毁。
味腴书院
味腴书院位于天师家庙后,又称味腴书院,是天师眷属子弟读书之私塾学校,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四年(1865年),第六十一代天师重建,上下两栋共九间,分前后二进,中有天井两厢构成四合院式,占地540平方米;石门上凿有“泮芹蔓衍芹期来,丹桂花开栏可攀”对联。
万法宗坛
龙虎山天师府“私邸门”西侧有一座万法宗坛,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是历代天师奉旨祀神演法之所。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是道教正一天师道最高的法坛,也是张天师作为道教教主以及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象征。元时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包括净明宗坛)符箓,遂改龙虎山的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坐北朝南,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前有门屋,组成四合院;嘉靖皇帝御赐三清四御、三官五老、南北二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将等138尊铜像供奉在坛内。万法宗坛内还保留着清同治年间修建的门屋,上有原中原地区道协会长黎遇航题书的“万法宗坛”匾,坛中还有东西对峙的千年雌雄罗汉松‚传为南宋绍兴年间赵构亲手所栽。
三清殿
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正殿为三清殿,整体朱垣碧瓦,面阔五间,殿内供奉着三清四御、三官五老共15尊神像,且配有法坛、神幡;殿外正中廊柱上有抱柱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东配殿为灵官殿,面阔三间,坐东朝西,木质结构,殿内供奉着道教护法神都天灵官王善;殿外廊柱上有篆书对联“慧眼穿射尔肺腑,孽徒莫怪我金鞭”。
财神殿
西配殿为财神殿,建筑与灵官殿相同,方向相对;殿内供奉着骑虎举鞭托宝的财神赵公明,殿外廊柱有对联“莫笑我泥塑偶像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
财神殿南侧有土地庙,庙内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
真武殿
嗣汉天师府真武殿遗址位于三清殿后,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有正殿五间,东西屋各三间,殿后小屋九间,内祀真武大帝铜像及龟蛇二将神像。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毁于兵火,仅存小屋三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在此建“绣像宝阁”,供奉御赐宫绣老君像。清咸丰七年(1857年)宝阁被清末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队烧毁。现真武殿遗址成为天师府后花园的一部分,为世人修炼精神理想之地。
文化活动
张天师庙会
农历五月十八是天师圣诞,明嘉靖年间在天师府“东建家庙以纪历代真人,西建万法宗坛以奉上帝列真”,龙虎山成为“福地之冠”。张天师庙会到万历初逐渐成为定式,清末由于列强入侵,多年战乱,庙会遂止。2013年6月25日(农历癸巳年五月十八),中断百年之久的张天师庙会在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首度恢复,并确定每年农历五月十七、十八、十九三日定期在天师府举行。庙会活动内容包括祈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社祭”和祈求平安、延寿、添禄的大型法会,以及其他传统的宗教文化活动。
正一道授箓活动
符箓斋醮是正一派的主要文化特色,1991年10月,天师府首次恢复对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此后每年举行一次,形成定例。1995年,天师府恢复了对内地正一派弟子的授箓科仪。经过多年实践,授箓科仪不断完善,科书经籍得以重新整理,受箓弟子已经超过8000人,而接纳皈依弟子近5万人。
2013年11月9日至13日(农历癸巳年十月初七至十一),由中国道协主办,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的内地道教正一派授箓活动在鹰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市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00名箓生参加了授箓。活动期间,嗣汉天师府法务组依祖制分别进行了“开坛请水”,“安监斋”等传统科仪,期间还进行了“箓坛演礼”,“参神祖”,“诵经”,“讲经说诫”等。
其他看点
千斤钟亭
仪门右侧不远处的巨钟系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40代天师张嗣德会同上清宫提点戴永坚,提举龚同德等人在杭州市制造的。钟用赤金九千斤,钟高一丈,钟围一丈八尺,钟厚三寸八分,上有双龙戏珠钟挂,铭文称“凡用赤金九千斤”,钟身周围四行篆文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大道兴行,皇图巩固”,铭文为临川进士朱夏所撰,文字则由龙虎山道士元代著名画家方从义书写。
仁靖真人碑
仁靖真人碑是道教玄教创始人张留孙贵溪市人)的功德碑。张留孙的弟子吴全节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奉赐立碑于龙虎山上清宫。碑文系赵孟频所书,计1648个字,详细地记载了张留孙的生平事迹,高12米,清咸丰时被损,1979年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把它修整后移天师府保管。
灵泉井
玉皇殿门前的“灵泉井”相传是南宋高道、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大师与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共同开凿的。公元1225年,白玉蟾从武夷山下山来到天师府,拜谒第三十六代张宗演天师,张天师把他迎为上宾。当时白玉蟾建议:“水为道家之本。”意思是说,炼丹、画符、修道、治病以及禳灾求雨等,都必须有一定的法水,才能宣扬道家之旨。这年初冬,白玉蟾陪同天师选择地点,亲自率领民工修建水井,并取名为“灵泉井”。据《龙虎山志》记载:“灵泉井,在真人府(即天师府)月台之前,甬道之中,白玉蟾真人所开,泉甘香清冽,有异诸井。”
七星古樟
玉皇殿前左右两侧种植有樟树,并树有大石块假山。与天师府西南角宫保第门宕上阴刻的“斗转南屏”相一致,宫保第东侧与玉皇殿西侧间的空地上种植有七棵古樟。七棵古樟连线则成为北斗七星,为“斗转南屏”样式。据各树下石块的阴雕介绍:这七棵古樟树龄“八百余年”“六百余年”不等。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85年落实宗教政策后修复了1927年遭到损坏万法宗坛,根据原貌修建了三清殿、灵官殿、财神殿和土地庙。
1992年演法大堂破损拆除,改建为玉皇殿。1996年,天师府二门拆除重建,同年竣工,为“歇山式” 仿木结构,保持了明朝的建筑风格。
2000年11月,重建的玄坛殿、法箓局同时竣工。2002年10月,重建敕书阁与重塑六十甲子神像同时竣工并举行了开光醮仪。
2010年,天师府内铺上了青石甬道,各配套设施如水、电等进行了重新布置。
2018年,为建设龙虎山道教学院的配套图书馆,江西慈爱公益基金会与龙虎山道教协会,启动了天师府敕书阁改造工程,2019年初,改造工程完成。
保护
1979年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将仁靖真人碑修整后移天师府保管。
1983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
1983年,贵溪县成立 了“天师府修复领导小组”,以天师府二门外筑墙为界,门外为学校区,门内为宫观区,并从1983年起由国务院逐年拨款,江西省政府也配合拨款进行修复。
1985年落实宗教政策后修复了1927年遭到损坏万法宗坛,根据原貌修建了三清殿、灵官殿、财神殿和土地庙。
1992年,天师府头门修复完成。
2002年,天师府修复工程对原有的天师殿、天师居室等进行了修缮加固和防蚁防火处理。
相关文化
授箓
在道教的内部传说中,张道陵就最初就于鹤鸣山太上老君,得传授“正一盟威法箓”,世人所称的“五斗米道”只是外界的一种称呼,而张陵所创之教更应被称为“正一盟威道”,在“正一盟威道”中箓生所受之箓与其法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就是最早的授箓之事。东汉末年(约215-220年),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自汉中市迁还龙虎山,在天师草堂处建起了传箓坛,遇三元日升坛授箓,开创了龙虎山天师道升坛授箓的先河。
《正一修真略仪》说法箓是:“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将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罪福,考明功过。”天师道认为法箓是“从凡入圣之门,助国治身之业”修道学真之士,欲从俗登真,必须得到真师传授,依科次第修行,逐次接受法箓。因此授箓一事对于所有道教徒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正一道士只有在授受符箓之后,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职,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得到神灵护佑。
斋醮科仪
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举行一项斋醮科仪,往往要通过建坛、设置用品、诵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即祭祀时洁整身心的行为,如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等,以示祭者庄诚。道教沿袭了传统的斋俗,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南北朝时道教更加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斋仪。“醮”的原意指古冠礼、婚礼所行的一种敬酒仪式,也成为一种祭礼。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醮”亦有“醮法”。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
道医文化
道医是对道家医学或道教医家的称谓,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道医是一支重要分支。中国的道医与中医二者同源于上古原始巫术文化,商周以后,在上古文化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医术得到了重大发展,以道家黄老学说、《周易风水》及阴阳五行等理论作为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哲学基础。道医虽与中医有着很深的渊源,但道医并非简单地借助使用中医的技法,而是将中医药与道教思想主张、在特殊修炼状态下对生命的独特认识和体悟相融合而形成的医学体系。传统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不但收入《道藏》,而且首先注释、整理者如王冰陶弘景孙思邈等,也都是著名的道医人物。
影视作品
《龙虎山张天师》一部讲述道教文化和正一盟威道创始人张道陵的影片,由樊少皇、张冬、苏茂李璐兵等人主演,许多重要场景均在龙虎山景区取景,拍摄人员更是实地考察“道教祖庭”天师府。
参考资料
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朝圣交通指南.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8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道教在线.2023-07-18
道教祖庭 嗣汉天师府.鹰潭市人民政府.2023-07-18
“正一宗坛”龙虎山天师府.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2023-07-13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的沿革.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0
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道音文化.2023-07-17
道教祖庭——上清古镇嗣汉天师府.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8
特色活动.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弘道研究院.2023-07-17
泛谈道医的发展历史.嗣汉天师府道医研究院.2023-07-17
道医,适合普通人学习吗?.嗣汉天师府道医研究院.2023-07-17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历史变迁
宋元时期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新中国时期
地理环境
景区布局
空间布局
建筑特点
重要景点
府门
仪门、甬道
玄坛殿
法箓局
二门
玉皇殿
天师私第(三省堂)
前厅(天师殿)
中厅
天井
后厅
灵芝园
敕书阁
纳凉居
真武池
天师私第东
天师家庙
味腴书院
万法宗坛
真武殿
文化活动
张天师庙会
正一道授箓活动
其他看点
千斤钟亭
仁靖真人碑
灵泉井
七星古樟
开发与保护
开发
保护
相关文化
授箓
斋醮科仪
道医文化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