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亦作“嫫姆”,传说为黄帝次妃,民间将嫫母与钟离无盐、
孟光和
阮氏女并称为“四大丑女”。
嫫母样貌丑陋而富有才干,黄帝纳其为妃并使管理后宫。她极具智慧,是
织布机的发明者,被后世人尊称“先织嫫母”。黄帝
元妃嫘祖在出巡时去世,黄帝以嫫母貌丑可以镇压邪祟而用其为方相氏,后世以此典故将嫫母神化为
道教的开路神。嫫母貌丑而品德高尚的形象为后世文人所崇尚,
屈原写下:“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李白作“嫫母衣锦,
西施负馨”之句。在文学中,嫫母还被泛指为丑女。
在传说故事中,嫫母还是镜子、
发射药的发明者。
南宋罗泌评价嫫母:次妃嫫母,貌恶德充。在
黄帝故里
新郑市,嫫母与黄帝一起受后人的供奉祭祀。
基本情况
身份
唐朝司马贞为《
全本史记》所做的
索引中提到:“黄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同时还提到
三国西晋时期的学者
皇甫谧记载,
黄帝除了
元妃嫘祖,还有方雷氏女、鱼氏女和嫫母三位次妃,嫫母排在另外三个妃子之下,位列第四。学者
朱芳圃等人认为,嫫母来自于
王母娘娘一族,即西族。
样貌
唐代《玉集·卷十四·丑人篇》记载了嫫母的样貌:锤额頞(音‘促俄’),形(音‘路’)色黑。即嫫母的额颅像秤锤,塌鼻紧蹙,体肥如箱,貌黑似漆。意思是说嫫母额头突出就像是一个
纺锤,鼻子从脸部塌了下去,身体就好似箱子一样肥胖,面色皮肤就好像被涂抹了黑漆一样。
性格
《
列女传》记载,黄帝妃嫫母貌甚丑而最贤。即嫫母虽然貌丑但品德贤淑、德行高尚。嫫母勤劳坚强,是当时的女性道德和行为的楷模。如
屈原在《楚辞•九章•惜往日》写下:“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姆母姣而自好”就是指姆母的品德。
司职
嫫母与黄帝成婚后,后者发现她很有管理才能,就让嫫母管理后宫。曾有一次,黄帝到崆峒山向
广成子问道,嫫母把后宫管理得井然有序。黄帝看到后非常高兴。
嫫母和
元妃嫘祖随同黄帝出巡,嫘祖不幸死于途中。因嫫母长相丑陋,她被
黄帝任命她为“方相氏”,走在嫘祖灵柩的最前面监护开路。
传说黄帝
元妃嫘祖教授民众种桑养蚕,制丝织绢的技术。蚕茧丰产之后,存在抽丝和治帛的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嫫母日思夜想,发明了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
织布机,解决了由丝到帛的问题。
关联人物
黄帝是
中原地区古代部落联盟首领,
姬姓,被称为
黄帝、帝鸿氏、归藏氏等,父亲为
少典,母亲为
附宝。嫫母为黄帝的次妃。
据《汉书·古今人表》记载,嫫母的儿子名叫苍林。令据
南宋《
路史》记载,嫫母还有一儿子,名叫禺阳,有祖孙名叫
始均,居住在北狄,为始氏。
起源演变
形象起源
西貘族
为了考证嫫母的丑女之说的起源,学者闫咚婉从嫫母的族源进行考证分析。嫫母出自于西貘族,即
王母娘娘一族。学者
朱芳圃对“西王母”考证后认为,西王母是西貘族的首领,具有貌如虎豹,形状如人的样貌特征。所以,西王母的外貌应是对西貘部族
图腾的描绘。又通过嫫、母、貘的音义考证,得知嫫母与西王母具有密切关系,朱芳圃进一步将“嫫母出于西王母一族”的说法推进为“嫫母形象由西王母演化而来”。因貘与母同音通用,流俗相传,乃并二名而称为嫫母。但其“貌如虎豹,形状如人”的形象特征经民间的流传演化为貌丑的女神。故嫫母之“丑”本不为丑,仅仅是对其族源的追溯,即图腾形象的拟人化具现。
苗族
学者李丰认为,根据相关传说记载,嫫母出自于苗族。
形象演变
学者闫咚婉认为,嫫母之“丑”真正演变成为丑,是经历了
图腾之状经过“拟人化”而转化为人貌之丑的演变过程。经过战国时期的演化,后世嫫母的形象逐渐丰富,逐渐衍变为方相氏、丑妇等多重形象。
貌丑德充
在春秋战国时期官方典籍中,将嫫母之丑与德相结合,塑造出一位有德无貌的上古帝妃形象。当时,
黄帝崇拜兴盛,为了宣扬妇德礼法,遂将嫫母之“丑”与德结合,同时将图腾形象的拟人化演变为真正的面貌之丑。在《荀子·赋篇第二十六·诡诗》有语句“嫫母、力父,是之喜也”。该文将嫫母与黄帝重臣
力牧并称,意在表明嫫母是有德行之人。在《吕氏春秋·遇合》中,嫫母作为黄帝丑妃的形象首次出现。及至后来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言嫫母“貌甚丑而最贤”,将嫫母塑造成面貌丑陋而贤能的形象。
方相氏
随着世俗妇德观的变化,嫫母的形象由貌丑德充演变为丑德分离,“丑”作为独立的元素,衍生出嫫母新的社会身份——方相氏。在
唐朝《玉集·丑人篇》引晋
皇甫谧《帝王世家》记载为,唐代之头是嫫母遗像。此说逐渐演绎,在后来的文献记载中,嫫母直接成了方相氏。宋代的
道教类书《
云笈七签》记载:“(黄)帝周游行时,
元妃嫘祖死于道。令次妃嫫母监护于道,以时祭之,因以嫫母为方相氏。明代《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认为嫫母即是最早担任方相氏之人。其篇目“开路神”条概述为,开路神就是方相氏,是
黄帝次妃嫫母。方相氏俗名
郁保四,一名阡陌将军,一名开路神。在明朝,《
三教同原录》记载黄帝次妃“召募长勇人方相氏,执戟防卫,封阡陌将军”。至此方相不再是嫫母本人或其画像,而是嫫母所招募的“长勇人”。
四大丑女
在民间传说中,嫫母是个面貌丑陋的女子。
黄帝所处的时代,各部落“抢婚”盛行,容貌出众的女子抢者众多,斗殴流血事件频起。
黄帝决定改变这种陋习,他宣称,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同时,
黄帝身作垂范,迎娶了容貌丑陋的嫫母,以鼓励百姓不要看重女子的外貌,而要注重品性。
唐朝以前,人们作出评选,将远古的嫫母和战国时期的
钟无艳,
东汉时的
孟光,
东晋时的
阮氏女评为“四大丑女”。嫫母被称为四大丑女之首。嫫母与其他丑女因德行高洁而被后世景仰,名声和事迹流于后世,至今不磨。
先织
为了纪念嫫母和
嫘祖教授养蚕、织丝、发明
织布机的功绩,自
南北朝以来,历代都设先农坛,尊嫫母为“先织”,尊嫘祖为“先蚕”,加以香火祭祀。
相关传说
解毒救人
民间流传着嫫母为采桑女解治蛇毒的故事。
黄帝巡游途中,看见一群村女在采桑,其中一女被毒蛇所伤,众女皆手足无措。一位容貌极丑的女子极为镇定,她指派二女去取清水,又说出几个草药名称.让别人去寻找。接着,丑女从裙脚撕下一条布,把受伤村女的伤肢上部缠紧,又用髻针挑开伤口,用嘴从伤口中吸吮
毒液。黄帝见状.一边命人速去救治.一边暗暗观察这丑女,发现她不但见义勇为,而且颇有组织能力,人们莫不听从她的调遣。问后得知其为丑女嫫母。
嫫母制镜
传说嫫母是镜子的发现和制作者。嫫母所处的时代,还没有镜子,人们只能通过水面来观察自己和整理装束。嫫母因为自身貌丑而从来不去水边,某天她在挖石头,突然发现一个发亮的石片。嫫母拣起后观看,发现自己的脸孔全部映照在石片上。于是,嫫母找来磨石,将石片磨得光滑,映照效果更好。一次,嫫母与
黄帝次妃彤鱼氏女一起作烤肉,火力将石头烧裂,溅起的
砾石擦伤嫫母的脸。嫫母取出石片,照着自己的脸孔敷药。黄帝发现了嫫母使用的镜子,把自己的妃子
嫘祖,
方雷氏,
彤鱼氏都叫来一起见识这块能够映照人像的石片。自此,人类开始使用镜子。
女子国
据《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有一个被称为“女子国”的地方,有两个女子作为当地的最高领导。这两个女子关系十分友好,甚至同住在一个房间内。据后人推测,这两个女子应当就是嫘祖和嫫母。由于当时
黄帝要带领部落中的男性外出巡游、打仗或是狩猎,女性就留在部落中从事生产,因此黄帝的妻子就成为留守在部落中的人们的头领。
辅助黄帝作战
黄帝与蚩尤在
冀州作战,蚩尤做法请来
风后、
雨师两族,呼风唤雨。风雨使得黄帝的人睁不开眼睛,根本无法作战。嫫母见状主动请缨,她告诉黄帝自己可以做法,黄帝按照嫫母的要求搭建了高台。高台建成后,嫫母扮成旱魅模样登台做法。整个
斋醮科仪持续了四天。第五天凌晨,风停雨歇,而嫫母已经因为做法而精疲力竭。
黄帝见风雨止息,立刻率军与蚩尤展开大战,获得了战斗的胜利,将蚩尤逐出冀州。
发明火药
嫫母料理家事,做些烧火做饭之类活计。她发现木炭、
硫、
脂松香都是助燃的东西,就把这些东西放在一个罐中保管起来。一天,嫫母做完饭,抱着罐子走路,不小心摔倒在地,罐子滚到火堆上发生爆炸。黄帝听见以后赶快出来看,见嫫母倒在地上,却没有受什么大伤,只是受到了惊吓。黄帝一边安慰她,一边思索这个问题。后来,黄帝请了几个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研制出火药。
民间信仰
先织娘娘
嫫母除了丑女形象广为流传,其发明
织布机的功绩也得到了后世的尊崇。嫫母发明的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织机,提高了由丝治帛的生产效率。她与
嫘祖解决了人们穿衣的问题。后世尊嫫母为“先织”。
娘娘庙
北顶娘娘庙位于
新郑市辛店镇西约一公里娘娘庙水库北边。这是古时人们在悬崖绝壁上凿挖的大石洞,内供有
嫘祖、嫫母
塑像。
庙宇在1958年建猪场时被拆毁,在1993年九月重建这座庙宇,至1994年正月十九落成。
黄帝故里
位于新郑的
黄帝故里祠,正殿供奉人文初祖
黄帝,东配殿供奉黄帝
元妃“先蚕娘”嫘祖像,西配殿供奉黄帝四妃“先织娘”嫫母像。
研究书目
《荀子·赋》
《路史后记》卷五
《轩辕本纪》(唐王著)
文化内涵
嫫母的样貌和她的品德为后世文人所眷注,将其名字引用于文章诗作。用以说明面貌是美丑与品德高下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抒发作者追求高尚品德,不愿与旁人同流合污的情怀。如
屈原在《楚辞•九章•惜往日》写下:“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意思是嫫母的样貌与她的德行有很大发反差。所以人们应该追求高尚的品德而不是美妙的容颜。如
刘安的《
淮南子》“嫫母有所美”来说“嫫母虽丑,也有美丽的地方”。又如
于濆诗作《辛苦吟》:“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表达诗人希望燕赵两地的女性,都变成像嫫母一样,虽然面貌丑陋但是品德高尚,这样也就不会再发生一笑千金的荒唐事。
李白诗作《鸣皋歌送岑徵君》中词句:“嫫母衣锦,
西施负馨。”诗人用面貌丑陋的嫫母穿着锦衣和面貌美丽的西施背着木柴来比喻是非黑白颠倒。
嫫母的“丑”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内涵。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很多诗歌中,“嫫母”已演变为纯粹的丑妇代名词,用“嫫母”一词来泛指丑女。如
葛洪的《抱朴子·博喻》“嫫母有所善而不能救其丑者,丑笃也”来讲述“嫫母的德行不能挽救她丑陋的外貌,美丑是
客观性的”;
王褒的《王谏议集》“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来说明“嫫母长得很丑,很会说话的人也没办法遮掩她的丑陋”。在
郑谷诗句“若教嫫母临明镜,也道不劳
氧化铁施”,以嫫母照镜而不知其丑,讽刺那些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人物评价
唐代《碉玉集》评价嫫母:嫫母,黄帝时极丑女也。
民间评价嫫母:嫫母与战国时期的钟离无盐、
东汉的
孟光、
东晋的
阮氏女。并称为“四大丑女”。
人物争议
关于黄帝之子苍林和禺阳,苍林是否为嫫母所生,以及有关禺阳的身世,在诸多古籍的记载各自不同。比如在晋
皇甫谧所著《
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次妃
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即夷鼓和苍林是黄帝之子,由彤鱼氏女所生,书中没有禺阳是黄帝之子的记载。而在
南宋罗泌著《
路史·卷十四·黄帝纪上》记载着,次妃嫫母,是生苍林、禺阳。禺阳最少,受封于任,为
任姓。即该书记载苍林和禺阳是
黄帝与嫫母之子。此外,在《汉书·古今人表》记载,嫫母生苍林。即该书记载苍林是黄帝与嫫母之子,书中没有禺阳是黄帝之子的记载。
艺术作品
小说形象
民国二十三年,清末
举人钟毓龙著述了《
上古神话演义》一书。该书将嫫母描述为似人似兽的怪物,面作黄金之色,长了四只眼睛,有祛除疫鬼之能。书中有嫫母辅助
大禹除疫的情节。
戏剧形象
傩戏是以驱鬼与娱人结合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戏曲。戏中就有嫫母作方相护丧的神话表演。后来戏曲中有
黄帝必有嫫母。如依据《开辟演义》编演的
京剧《
开天辟地》和
翁国生编导的戏曲乐舞《龙腾仙都》。
其他戏剧
电影形象
参考资料
黄帝故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