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沙漠
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荒漠
大沙沙漠(英文名:Great Sandy Desert),位于澳大利亚西部,金伯利高原(Kimberley Plat)以南、皮尔巴拉地区(Pilbara region)以东,一直延伸到北部地方边界以东。大沙沙漠的面积约为41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是沙丘,只有中部地区有岩石裸露。大沙沙漠是澳大利亚(Australia)西澳大利亚州北部的荒漠地带,西起印度洋(Indian Ocean)岸边绵延80英里的滩涂,向东穿越北领地,直至庆伯利丘陵(Kimberley hills)的边缘。大沙沙漠的最南边与南回归线和吉布森沙漠(Gibson desert)相连。
大沙沙漠位于南回归线穿越的区域,气候干燥,降水量稀少,蒸发强烈,土地严重缺水,自然植被难以生长,形成了沙漠的景观。地势高低落差大,山脉的遮挡使得气流无法带来足够的湿度,同时地表水也难以聚集,导致水资源更加稀缺。沙子是由风化后的石头矿物质经过漫长的时间累积而成,成分比较单一,容易形成沙漠。过度的放牧、过度的采伐树木等活动都会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沙漠化的加剧。大沙沙漠的气候具有典型的沙漠气候的特征,这里年降水量非常少,甚至有些地方几乎没有降水。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低,气候非常干燥。缺乏植被覆盖和水分蒸发,地表温度非常高,白天可达到122华氏度。等到了晚上,由于缺乏云层等遮挡,热量容易散失,昼夜温差往往很大。植被的缺乏,大沙沙漠是一个风沙活动频繁的地区,极容易形成大面积的风沙暴。大沙沙漠的植被稀疏,仅有少量植物集中在绿洲和河谷地带。这些植物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通常具有较深的根系和较低的水分需求。大沙沙漠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煤、铁矿石、铅、锌、铜等重要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尤为丰富,探明储量达到656亿吨,主要分布在沙漠的中部和西部。此外,大沙沙漠还拥有一些金矿铝矾土资源,储量分别达到一定规模。
大沙沙漠的人口密度极低,只有25万人口,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不到0.4人。该地区的农牧业以小麦和养羊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其中有一半种植小麦,天然牧场占全国面积的55%。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其次是大麦、燕麦;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甘蔗,最后是亚热带水果。大沙沙漠的景观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浩瀚的沙丘、草地、盐沼等自然景观,以及长达1600千米的牲口道,这些景观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1873年4月,彼得·沃伯顿(Peter Wopperton)成为第一个成功穿越大沙沙漠的欧洲人。
命名
大沙沙漠的命名是根据地形地势的特点所决定的。大沙沙漠的地形地势特点非常明显,沙丘起伏,沙丘群连绵不断,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景观。这些沙丘的高度和大小因地形和气候条件而异,有些沙丘可能高达几十米,而另一些可能只有几米高。1845年,英国人约翰·麦克道尔(John McDowell)率领探险队从阿德莱德(Adelaide)出发,到达大沙沙漠后他发现这里气候干燥,寸草不生,沙丘连绵所以称此地为大沙沙漠。
位置境域
澳大利亚大沙沙漠经纬度在地球上所处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澳大利亚西部沙漠北带,境域面积约41万平方千米,从西北部的印度洋海岸线向内陆延伸,东南方向绵延超过8000米,位于东北部的坦纳米沙漠(面积为71,000平方千米)和南部的吉布森沙漠(面积为155,399平方千米)之间。大沙沙漠区域四至是从金伯利高原以南、皮尔巴拉地区以东,伸延至北部地方边界以东。
历史变迁
大沙沙漠是一片广袤而荒凉的沙漠,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厚厚的沉积岩,主要是砂岩,覆盖在松散的沉积物上,这些沉积物主要是由风吹沙丘和水移冲积层构成。大沙沙漠的形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南回归线横贯澳大利亚大陆中部,使得该地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不易降水,导致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澳大利亚大陆轮廓比较完整,没有大的海湾深入内陆,这种地形特点使得回归高压带控制的面积得以扩大。此外,高大的山地大分水岭紧靠东部太平洋(Pacific Ocean)沿岸,缩小了东南信风和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范围,使得多雨区局限于东部太平洋沿岸,而广大内陆和西部地区则降水稀少。西部印度洋沿岸盛吹离陆风,沿岸又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的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这进一步加剧了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的干燥。人类活动也对大沙沙漠的形成产生了影响,过度的放牧、过度的采伐树木等活动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沙漠化的加剧。这些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沙漠的形成和扩张。此外,大沙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小、蒸发强烈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使得植被稀疏,土质松软,一些沙漠地区的沙子是由风化后的石头矿物质经过漫长的时间累积而成。这些沙子成分比较单一,容易形成沙漠。
地理环境
气候
大沙沙漠属于典型的沙漠气候,具有极端的干旱和高温特点,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是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较低造成的。沙漠的降水主要受到夏季季风模式的影响,每年的变化都很大。年平均降水量非常稀少,有些地方甚至几乎没有降水。由于缺乏植被覆盖和水分蒸发,沙漠地区的地表温度往往非常高,白天可以达到122华氏度。然而到了晚上,由于缺乏云层遮挡,热量容易散失,导致沙漠地区的温度骤降,因此昼夜温差往往很大。在炎热的夏季,白天的平均温度能够达到约105华氏度,而在短暂的冬季,温度通常为68华氏度(但在高海拔地区偶尔会有夜间霜)。这里的湿度通常在10%到20%之间,蒸发速度相当快,每年约为10到12英尺,大约是每年平均降水量的15到20倍。
地质
大沙沙漠(面积约41万平方千米)在它的东北部几乎没有沙垄而是分布古构造平原上具有薄层风成沙的沙质平原,大沙沙漠也是澳大利亚唯一一个靠近海洋的沙漠。大沙沙漠所在澳大利亚西部高原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部分,和古陆台范围大体相符。它原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古陆基底由前寒武纪花岗石闪长岩辉绿岩等组成有20-30亿年的历史,大洋洲(Oceanian)形成后,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古老的山系被蚀低、夷平地表上还残留一些孤立山地。第三纪末期,西部高原抬升且遭受切割,局部地区有火山活动形成玄武岩被。自更新世后半期起,气候开始变干,西部高原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广阔的沙漠。大沙沙漠最常见的沙丘类型是宽丘脊线形沙丘,而沙垄高度一般在25m以下,高的可达35m。
矿产资源
大沙沙漠中部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656亿吨,煤田面积达5.5万平方千米,占澳大利亚煤炭储量的15%。同时,该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石,总储量超过350亿吨,主要分布在沙漠西部的地区。此外,铅、锌、铜等金属多产于共生矿中,金矿储量丰富,是世界主要产金朝之一。铝矾土储量约62亿吨,主要分布在沙漠的达令山脉,居世界前列。石油储量约2340万吨,主要分布在南部。天然气储量5500多亿立方米。此外,探明储量30万吨。磷酸盐分布在西北部。除此之外,大沙沙漠还蕴藏着、锰、、、钒、铍、锆、钛、金红石等金属。
地形地貌
大沙沙漠的地貌以坎宁盆地(Kanning Basin)和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Basin)侏罗系和白垩系砂岩上覆盖的第四纪红砂沙丘场为主,这些沙丘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在一些地方,砂岩形成平缓起伏的红土高地,这些高地与封闭的古排水系统相关,而钙质蒸发岩表面则穿过撒哈拉沙漠,形成了盐湖和盐田链。
大沙沙漠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西部地区靠近印度洋,东部地区则靠近太平洋。西部地区的地势较高,多为山地,而中部和东部地区则地势平坦,没有明显的抬升作用。大沙沙漠还有沙海这一地貌,沙海的地貌是由长时间吹向同一方向的强风雕刻而成的线性平行沙丘。沙丘覆盖了大沙地的大部分地区,长度达40至48千米或更长,海拔高达15米,朝向西北偏西。
水文
河流
大沙沙漠唯一的现代河流——鲁德尔河(Ruder River),发源于高地,为沿途的湿地提供水源,流经沙漠,最终流入伊娃布罗德赫斯特湖(Eva Broadhurst Lake),该湖位于卡拉米伊国家公园的中心。
湖泊
大沙沙漠的地形起伏平缓,植被稀疏,其显著特点包括短暂的排水现象、几个湖泊和湿地、红沙沙丘以及残余的岩石露头。大沙沙漠作为全球典型的沙漠之一,它的小溪和河流仅在暴雨后才会流动,有时会形成短暂的干涸湖泊,被称为普拉亚。许多寿命较长的湖泊和湿地则主要是由泉水和渗水形成的,它们的起源要归功于古老且不活跃的河流系统,其中一条流经沙漠的北部,另一条流经沙漠的南部。
沙物质
澳大利亚大沙沙漠中的沙物质确实可以分为河砂、沙丘砂和下伏砂三种类型。沙漠的矿物成分众多,其中轻矿物的含量一般都在90%以上,而重矿物的含量只有约5%左右。这些重矿物可以进一步分为不稳定、中等稳定和稳定一极稳定三类。在沙丘砂中,氧化铝氧化钾氧化钠等物质的含量较多。而在河砂中,氧化铁氧化镁等物质的含量较多。此外,长石、云母等矿物中氧化铝,氧化钾等物质的含量也较多。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大沙沙漠植物群落以“沙漠草原、低林地和灌木”为主。大沙沙漠北部的植被主要是由柔软的刺蓬(Triodia pungens)和羽毛尖刺(Triodia schinzii)组成的开阔丘陵草原,这些草原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在这些草原的上层,散布着沙生异木麻黄(Allocasuarina decaisneana)、本地核桃(Owenia reticulata)和血木(Corymbia spp)等植物。在南部地区,主要植物为相思树属和维吉尼亚紫葳属灌木,其中包括维克汉姆紫葳(银桦属 wickhamii)和银叶紫葳(Grevillea refracta)等,它们在南部地区的生长十分繁茂。
动物
大约36种哺乳纲原产于大沙沙漠,少数入侵物种在被引入后已经适应了这一地区。较小的长耳蝙蝠(Nyctophilus geoffroyi),飞狐(Pteropus scapulatus)和袋鼠大袋鼠属 红棕逍遥蛛)等都是这片沙漠的本土哺乳动物。鲁德尔国家公园是澳洲野犬(Canis lupus dingo)、小毛足鼠(smminthopsis youngsoni)、刺跳鼠(Notomys alexis)、石丘鼠(Pseudomys chapmani)、沙地内陆鼠(Pseudomys hermannsburgensis)和古尔德的棘蝠(Chalinolobus gouldi)的家园。大沙漠中的入侵哺乳纲包括野猪、狗、猫、马、驴、骆驼、兔子和狐属。乌鲁鲁地区约有21个物种被认为受到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有袋类鼹鼠(Notoryctes caurinus)列为濒危物种,将袋狸(Macrotis lagotis)列为易危物种
大沙沙漠中有数百种鸟类,仅在乌鲁鲁国家公园内就发现了近180个物种。沙漠中常见的鸟类包括条纹草鹪鹩(Stipiturus ruficeps),棕冠鸸鹋(Amytornis striatus),红胸鹦鹉(Neophema splendids)和灰蜜雀(Conopophila whitei)。不同的鸟类在沙漠中有不同的栖息地。例如,彩火尾雀(Emblema pictum)和暗色草鹪鹩(Amytornis purnelli)栖息在到有刺的平原上,而栗子背荆莿鸟(Acanthiza uropygialis)、内陆刺鸟(Acanthiza apicalis)和刺颊蜜雀(Acanthagenys rufogularis)则栖息在在乌鲁鲁公园(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成团生长的树上。
大沙沙漠中爬行纲和两栖动物种类繁多,西澳大利亚有记录的沙漠爬行动物达75种,其中澳大利亚独有的带刺魔鬼龙以其独特的外表引人注目。许多铅山壁虎物种,如光滑节尾壁虎,也是该地区特有的。无毒和有毒的蛇类都以沙漠为家,包括隐居的沙漠死亡蝰蛇。青蛙也适应了撒哈拉沙漠的生活,有些能够在体内储存大量水分以应对干燥环境。
大沙沙漠生物保护区
大沙沙漠生物保护区位于澳大利亚东部的昆士兰州东南生物群区,以其文化和生态意义而闻名,生物圈保护区包括大沙浅滩、拉姆萨尔名录中的湿地和弗雷泽岛,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该保护区有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岛和海岸沙体。
生物圈保护区有一个火山腹地,其中莫塔山海拔最高(海拔450米)。六大河流系统流经大沙沙漠——努沙河、玛丽河、苏珊河、伯勒姆河、伊希斯河和查威尔河。该地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最高的热带雨林,生长在沙滩上。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贯穿整个保护区,从沙丘系统中可以看到,沙丘系统重叠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以众多的植物物种为重点。此外,保护区内还生长着2843种不同的植物。保护区中存在的稀有和受威胁的植物物种包括黄茎和球坚果,特色树种有冠榕和相思树属。虽然沙质土壤含有很少的营养物质,但仍存在各种以沙质为基础的森林,包括红树林、桉树林、河岸雨林和干燥雨林,其中沙堤和松节油物种主导了大多数森林。保护区共有96个区域生态系统。该地区包括澳大利亚49%的鸟类栖息地,而世界上40%的栖息湖泊位于大沙沙漠。动物群物种的例子包括南极洲粘鲨(Mustelus antarcticus)和白腹杜鹃科伯劳鸟(Coracina papuensis)。伍恩加拉海岸包括澳大利亚东部大陆最南端的海岸边缘珊瑚礁,是鱼类的重要栖息地赫维湾(Hervey Bay)的特点是生物多样性显著,包括稀有的海洋动物、珊瑚礁和海草床,它也是大翅鲸的重要栖息地,这里每年有95万人来大沙沙漠和普纳国家公园进行观光活动。
生物入侵威胁
大沙沙漠面临生物入侵的威胁,引入的捕食者如赤狐和野猫,是澳大利亚干旱内陆小型至中型哺乳纲灭绝的主要原因。这些捕食者与野狗一起,对澳大利亚所有沙漠生态系统的哺乳动物、爬行纲和地面鸟类构成重大威胁。此外,引入的食草动物如骆驼、驴、马和兔子也对沙漠生态系统造成重大损害。在干燥时期,它们往往会聚集在水源附近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的破坏和水源的污染。骆驼会污染水坑,对脆弱的盐湖淡水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另外,一种叫做假马燕麦的入侵物种对澳大利亚沙漠生态系统构成最大威胁。这种植物能够迅速成为植被地层的优势种,并且比本地草燃烧得更热、更迅速。布福德草的入侵与气候变化引起的更大、更强烈的野火相结合,有可能摧毁干旱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大沙沙漠中发现扁轴木(Parkinsonia aculeata),这种植物能在水溪周围形成密集、无法穿透的灌木丛,可能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类活动
考古研究
澳大利亚大沙沙漠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人类文明尚未发展的时期,大沙沙漠是一片广袤的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物种类相对较少。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欧洲殖民者在18世纪后期开始进入澳大利亚,大沙沙漠的历史开始发生变迁。欧洲殖民者带来了新的农业技术和生活方式,对当地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大沙沙漠的某些地区开始被用作牧场,用于放牧牛群和羊群。同时,一些矿产资源也得到了开发,如金矿铁矿等。
历史沿革
大沙沙漠是一片广袤而荒凉的沙漠,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厚厚的沉积岩,主要是砂岩,覆盖在松散的沉积物上,这些沉积物主要是由风吹沙丘和水移冲积层构成。最古老的人工制品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永久居住始于大约3000年前,西元前2000年,模里西斯的铜就已经进入地中海的青铜器时代文明。1770年,詹姆斯·库克(Captain James Cook)是第一个踏足该地区的欧洲人,随后又有一批欧洲定居者来到这里,开创了木材和金矿开采行业。游牧民的大迁徙为他们卷入全沙漠的贸易提供了便利。然而,沙漠中的绿洲居民容易遭到桑哈亚人(柏柏尔族)和其他骑骆驼游牧民的袭击。许多人为了逃避北非古罗马(拉丁语:SenātusPopulusqueRōmānus)末期的混乱和战祸而进入沙漠。
人口和语言
大沙沙漠是一个广袤而荒凉的地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厚厚的沉积岩,尤其是砂岩,覆盖在松散的沉积物上。这些沉积物主要是由风吹沙丘和水移冲积层构成。根据估计,该地区的居民数量约为25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不到0.4人。尽管这个地区空旷无人,但只要有稀疏的植被能够供养牲畜,或有可靠的水源,人类就能生存下去。因为文化差异,人们将沙漠的人分为牧人、定居的农夫或专业人员(如铁匠、牧工和耕作者)。图阿雷格人(他们自称为塔马什克〔KelTamasheq〕人)以好战和狂热的独立性而闻名。他们虽然是伊斯兰教教徒,但保留了女族长的组织,而且图阿雷格妇女享有不同寻常的自由。西面的摩尔人(Moors)集团最初拥有强有力的部落联盟。提贝斯提及其南部边境的特达人(Teda)主要是骆驼牧人,以独立性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澳大利亚西北部撒哈拉沙漠主要使用一种名为旺卡章加语(A grammar of Wangkajunga)的语言。
经贸来往
在沙漠范围内,固定职业主要限制在绿洲中。这里的灌溉条件允许有限地种植海枣、石榴及其他果树;谷物如黍类、大麦、小麦、蔬菜;以及诸如散沫花这种特殊作物。然而,水源的严重限制使得绿洲的扩展变得困难。在某些地方,水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水位严重下降。大沙沙漠农牧业以种植小麦和养羊为主。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6%,耕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其中一半种植小麦。天然牧场占全国面积的55%。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其次是大麦和燕麦;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甘蔗,其次是亚热带水果。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墨累河达令河流域以及西南部地区。1993年小麦产量达到1610多万吨,是世界主要小麦输出国之一。
牧羊区与小麦分布区基本一致,有羊17000多万只,绵羊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羊毛产量居世界首位。澳大利亚的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日本、英国以及一些共同市场的国家。出口以农畜产品为主,约占出口总额的7%,其中又以小麦和羊毛最为重要。其次是矿产品,约占出口总额的4%。进口的物品主要包括机器、石油、汽车、纸张和纺织品等。矿井中最有名的是特尔弗(Telfer)小镇的金矿,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金矿之一。未开发的铀矿床位于特尔弗以南。
交通运输
澳大利亚的公路网络发达,尤其是大沙沙漠地区,公路运输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自驾穿越沙漠也成为一种独特的体验。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大沙沙漠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草牧场退化、沙化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大沙沙漠位于一个地势较高的地区,地下水位较深,土壤贫瘠且保水能力差,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植被的生长。此外,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大,极端天气现象频繁,这些都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植被的生长。大沙沙漠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且不均匀,这使得当地的水资源非常有限。而且,沙漠地区的风力较大,风蚀作用强烈,这也加剧了土地的沙化和退化。大沙沙漠的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系统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和过度放牧等因素的影响,当地的草牧场退化和沙化现象日益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环境保护
大沙沙漠是澳大利亚沙漠的其中之一,它位于西澳大利亚州,是世界严重沙尘暴的多发地区之一,再加上其干燥的气候让大沙沙漠成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自然环境。在历史上,大沙沙漠曾经发生过多次严重的沙尘暴,给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澳大利亚在防沙治沙方面制定了相关管理法规、提出以生物措施为主、利用植树种草等多种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治沙的战略、开展“绿色澳大利亚”运动、免费发放树苗、精心种植花草树木、控制草场载畜量、实施轮牧和圈养制度、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等。同时,澳大利亚还通过推广沙漠知识经济战略,鼓励公民在沙漠地区开办生态农业私人农场,推广和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建立沙漠电视广播网等公益机构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些措施使得澳大利亚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从而改善了环境和生态。
风景名胜
卡塔丘塔
卡塔丘塔(在土著语言中是“许多头”的意思)由大约36个光秃秃的红色沉积岩圆顶组成,这些圆顶耸立在撒哈拉沙漠东南部的沙漠地面上。卡塔丘塔(Kata Tjuta)圆顶是众多神话人物的家园,对澳大利亚各土著部落来说,它是神圣的,大约有22000年了。
艾尔斯山
艾尔斯山(Ayers Rock)又称乌鲁鲁,是世界上第二大巨石,或称“岛山”,仅次于同样位于澳大利亚的奥古斯都山。乌鲁鲁也是土著人的圣地,它比周围的沙漠高出1148英尺,是澳大利亚最具标志性的自然地貌。它和卡塔丘塔是该国乌鲁鲁-乌卢鲁-卡塔·丘达国家公园的中心景点。
沃尔夫克里克陨石坑
根据澳大利亚内陆旅游指南,沃尔夫克里克陨石坑(Wolfe Creek Crater)标志着大约30万年前,一颗重达5.5万吨的小行星以每秒10英里的速度撞击了这里。这个陨石坑的直径为半英里。它的边缘高出周围沙漠约80英尺。它的底部位于边缘以下约150至200米。位于澳大利亚中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和塔纳米沙漠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个陨石坑是沃尔夫溪国家公园的主要特征。根据原住民的信仰,这个陨石坑标志着彩虹蛇从地面出现的地方。
卡塔曲塔文化中心
卡塔曲塔文化中心(Uluru-Kata Tjuta Cultural Centre)位于澳大利亚乌洛陆国立公园(Ulolu National Park)内,这里曾是阿那古人生活的圣地。文化中心的设计以阿那古人的生活和信仰为中心,运用传统和低技术的方式建造,注重生态和环保。它展现了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澳大利亚北部土著居民传统生活的再现。
相关文化
文化作品
我独自穿越沙漠》(《Tracks》)是澳大利亚女作家罗宾·戴维森(Robyn Davidson)的纪实性旅行文学作品,她在1977年的冒险中,牵着4匹骆驼和一只狗,行走了1700多英里横穿整个澳大利亚沙漠。这部作品详细描绘了她在大沙沙漠中的旅程,展现了大沙沙漠的壮丽景色和严酷环境。
影视作品
《沙漠驼影》(《Tracks》)是一部由澳大利亚See Saw Films制作的110分钟传记影片,该片由约翰·卡兰执导,米娅·华希科沃斯卡(Mia Wasikowska)、亚当·德赖弗(Adam Driver)、艾玛·布斯(Emma Booth)、杰西卡·托维(Jessica Tovey)、梅拉妮·萨内蒂(Melanie Zanetti)等主演。这部影片改编自罗宾·戴维森所著自传体小说《我独自穿越沙漠》,讲述了一个年轻女人在四只骆驼和一条忠诚的狗的陪伴下徒步1700英里穿越澳大利亚沙漠的故事。
参考资料
Great Sandy Desert.wiki.2024-01-31
Northern Territory.Britannica.2024-01-29
沙漠驼影 Tracks (2013).豆瓣电影.2024-01-29
目录
概述
命名
位置境域
历史变迁
地理环境
气候
地质
矿产资源
地形地貌
水文
河流
湖泊
沙物质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动物
大沙沙漠生物保护区
生物入侵威胁
人类活动
考古研究
历史沿革
人口和语言
经贸来往
交通运输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风景名胜
卡塔丘塔
艾尔斯山
沃尔夫克里克陨石坑
卡塔曲塔文化中心
相关文化
文化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