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遗址位于
新吴区鸿山街道,是我国
长江下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类遗址,分布范围7.5平方公里。
遗址介绍
2003年-2005年,经过对其中7座墓葬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出土
珍贵文物2300余件。
因鸿山遗址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先后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十一五”全国100项、“十二五”全国150项重点保护
大遗址工程之一。2010年11月,鸿山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首批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自2008年以来,相继完成
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邱承墩本体保护展示、农业生态展示区、湿地生态展示区等文化、生态保护展示项目,成为
苏南乃至长三角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区。鸿山遗址“统筹兼顾、科学共赢”的保护利用工作经验,得到国家文物局肯定,被称为
大遗址保护“无锡模式”。
考古工作
发掘经过
1992年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无锡市博物馆、
无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
宁沪高速公路无锡段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即在后宅镇一带发现
土墩墓群,由于墓群不在高速公路施工范围内,故未进行考古发掘,因而对于土墩的年代、墓葬的性质等亦未作进一步的了解。
2000年,因后宅镇修筑公路在老虎墩取土,挖出大量战国时期的青瓷和陶瓷碎片,其中有部分十分完整的小件青瓷乐器。
2001年初,
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得知消息后,即对老虎墩进行了调查;之后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
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对老虎墩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对老虎墩墓葬的底部进行清理,出土了玉璧、玉等随葬器物;同时对散落在老虎墩四周的和填埋在附近水塘里的陶片、瓷片进行清理、采集。经过两年的整理,共计修复了青瓷乐器和硬陶礼器、乐器、生活用品300余件。根据对墓葬和随葬器物的分析,初步确定老虎墩为战国时期的
高等级的
越国墓葬墓群。为了对这一地区墓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2003年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
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古队,在老虎墩的北面选择了2座最小的土墩——老坟墩和邹家墩进行了考古发掘,同时对周边地区的土墩再次进行调查,并进行了
测绘学。由于当年流行“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邹家墩发掘完毕,而老坟墩仅发掘了一半即被迫停工。邹家墩出土的
玉龙、
玉龟等随葬器物证明,此土墩亦为
越国贵族墓。
2004年初,后宅镇与鸿声镇合并,成立鸿山镇。根据镇政府的规划在墓地的范围内建鸿山开发区,
春节前后已在墓地的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施工。为了及时有效地保护地下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
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古队,对鸿山开发区范围内的墓葬、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工作从2004年4月开始,至2005年6月结束。在鸿山开发区的范围内,发掘了战国时期的
越国贵族墓葬5座;连同2001年、2003年发掘、清理的2座,共计发掘、清理了墓葬7座;此外还发掘了
马家浜遗址至
良渚文化时期的邱承墩遗址。7座墓葬按土墩由南向北依次为老虎墩、老坟墩、曹家坟、邹家墩、
杜家坟、万家坟、邱承墩。(引自《鸿山越墓发掘报告》)
2010年,委托
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开展对鸿山遗址本体规划范围内136个土墩及土墩周边区域的勘探工作,勘探范围包括东至后港路,西至环鸿东路,北至
伯渎河一线,南至新宅路的约7.5平方公里的区域。
2011年4月中旬,为配合鸿山
遗址公园物联网建设,委托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按照物联网建设涉及土墩范围及今后遗址公园进一步建设的游览道路安排,选择鸿山遗址内的万家坟、
杜家坟等十个土墩进行了详细
钻探。
2013年,为加强推进无锡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建设工作,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项目需要,
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针对鸿山遗址本体规划内土墩及土墩周边区域进行勘探,勘探范围包括东至后港路,西至环鸿东路,北至
伯渎河一线,南至新宅路约7.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距
中国吴文化博物馆较近的九个土墩墓葬及周边。
2014年,为进一步了解土墩墓葬的形制结构,解析文化内涵,委托无锡市
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对遗址区内37座土墩的原始轮廓、
壕沟、封土、墓室进行细致探查,基本掌握土墩各项数据信息。
总体保护规划
《鸿山墓群本体保护总体规划》延请
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编制,2007年获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2010年由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纳入无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总体规划。该规划在评估鸿山墓群文化遗存的价值、保存状况、破坏因素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鸿山墓群保护利用的原则、策略,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功能分区,并提出了建设鸿山
遗址公园的建议,将
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旅游休闲、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
规划原则
1、整体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2、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3、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发展相和谐。
基本策略
1、把遗产保护与
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协调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农业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遗产资源、土地资源和
水资源等综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探讨整体保护方式,实现遗产的整体保护。文物保护区划的范围应能满足文物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和完整性。3、强调文物环境保护,尽最大可能修复历史环境,整治危害文物安全、破坏文物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
4、不改变文物原状,实施原址保护,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措施应提高科技含量,尽可能减少干预,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谋求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区划分级
1、根据保护要求,规划将保护区划分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控制区3个层次;总占地面积748.97公顷。2、其中保护范围不分级;建设控制地带划分为2类;环境控制区划分为3类。
重要文物
礼器
礼器主要出土于特大型墓邱承墩和大型墓老虎墩、万家坟,中小型墓中亦随葬少量礼器。所有墓葬的礼器皆为明器,即仿青铜器的青瓷器或陶器。仿铜的礼器不仅造型与青铜器一致,还贴有青铜器常见的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流、兽面耳或
铺首,而
纹饰则以戳印的“C”形或“S”形纹模仿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蟠纹或蟠虺纹。
邱承墩随葬青瓷礼器500余件,包括盆形鼎、形鼎、兽面鼎、豆、壶、盒、盆、鉴、、、、冰酒器、温酒器、吊釜沥水器、角形器、璧形器和盘蛇玲珑球等。
出土礼器数量最多的是邱承墩,而且全部礼器均为青瓷制作;其次为老虎墩,随葬的礼器为硬陶制作;而万家坟出土的礼器少数为硬陶,大部为泥质陶制作。
鸿山遗址出土礼器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
吴越文化系统和
中原文化系统。
仿中原文化系统的礼器有鼎、豆、壶、盆、盘、匜、鉴、盉等,基本组合为鼎、豆、壶。
吴越文化系统的礼器有越式鼎。常见的礼器有罐、盆、盘、碗、角形器、璧形器等。而温酒器、冰酒器、吊釜沥水器、扁腹壶、炙炉、虎子和盘蛇玲珑球都是新发现的礼器。
青瓷温酒器、冰酒器首次发现。温酒器由炉盘、温酒器组成,炉盘内置炭,有的底部还有细条形镂孔,温酒器内置水,小孔内置酒杯,以火温水,以水温酒,科学合理;
ICE WINE器与温酒器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下为承盘,内可置冰,冰酒器内置水,小孔内置酒杯,冰降水温,水降酒温。
青瓷吊釜、沥水器是在吊釜内烧水用以烫碗、烫酒杯的卫生器皿,吊釜的两耳外有半圆形的立耳,当釜吊起烧水时可挡住上窜的火焰,而不至烧断吊釜的绳索;釜内的水烧开后,将碗或酒杯倒扣在底部有孔的沥水器内,置入釜中烫碗或酒杯,沥水器提起后,碗、杯上的水便自然沥下,卫生而科学。
虎子为卫生洁具,鸿山遗址出土的
青瓷虎子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瓷虎子,其造型与江苏丹徒王家山出土的
青铜虎子相同,然流上有缺,显然为溺器。可见虽在蛮荒之地的
越国贵族,其生活十分讲究。
角形器、璧形器也是越国贵族使用的礼器,以往发现的皆为陶质,但由于所发掘的墓葬多被盗掘,加之陶质易碎,其具体数量不清,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青瓷角形器
和氏璧形器为首次发现,并单独置放在墓室中部,且各为18件,这为探讨角形器、璧形器的用途提供了可能。
乐器
鸿山遗址已发掘的7座
土墩墓中国共产党发现乐器380件,主要出土于大型墓葬老虎墩、万家坟和特大型墓葬邱承墩。乐器的质地皆为青瓷或硬陶,1:1仿制青铜乐器,造型逼真,组合完整,可谓是先秦时期
打击乐器大观,因此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
吴越地区乐器的种类和组合乃至礼乐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出土乐器中,以特大型墓邱承墩为最,乐器全部为青瓷制作,数量达140件,器形有甬钟、
镈钟、
编磬、句、
錞于、丁宁、振铎、三足、悬鼓座和悬铃等十类。除和悬铃置放于墓葬西部的后室外,其余乐器均置放于墓道南侧的壁内。
其次为老虎墩,出土乐器既有青瓷制作,亦有硬陶制作。共计119件,器形有甬钟、钟、编磬、句鑃、錞于、丁宁、悬铃等七类。
大型墓万家坟出土乐器全部为硬陶制作,计121件,器形有甬钟、镈钟、编磬、句鑃、錞于、丁宁、悬鼓座和悬铃等八类;另将出土的一件堆塑的硬陶蜥蜴与邱承墩出土三足缶上的堆塑蜥蜴对比,推测也应有缶。
根据乐器质地分析,特大型墓皆为青瓷乐器;大型墓葬老虎墩中青瓷乐器和硬陶乐器参半,而万家坟皆为硬陶乐器。因此随葬乐器的质地也是划分墓葬等级的依据之一。
出土乐器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即
中原文化系统和
吴越文化系统。中原文化系统的乐器有甬钟、
镈钟和
编磬,为常见乐器。吴越文化系统的乐器有句鑃、
錞于、丁宁、振铎、三足缶、悬鼓座和悬铃。
句鑃放置方式与甬钟相反,即于朝上,柄朝下,自大至小插于架,以枹击之。“句鑃”之名不见于文献记载,为青铜器上自名,如
绍兴市出土的“配儿句鑃”、
德清县出土的“其次句鑃”,
常熟市出土的“姑冯句鑃”。
錞于、丁宁在
吴越地区常见,往往成组出土,镇江王家山、丹徒北山顶等
春秋晚期墓中皆出土过
青铜錞于和丁宁,一般三件錞于配一件丁宁。
錞于未见有铭文,更无自名,然多见于文献记载。《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
郑注:“錞,
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下小”;《
国语·晋语》:“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丁宁又名镯、钲,《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镯节鼓”,郑注:“镯,钲也。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说文·金部》:“镯,钲也”。除文献有记载外,钲还有自名,“徐茜尹钲”,“
余冉钲铖”等,均自名钲铖。
振铎为首次发现的越铎。《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铎通鼓”,
郑注:“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贾疏:“此是金铃金舌,鼓曰金铎”;《说文·金部》:“铎,大铃也。
两司马执铎”。《国语·吴语》:“昧明,既陈。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
錞于、振铎,勇怯尽应,
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所以,铎应有两个不同的系统,即“执柄振之”的
中原文化系统和“悬而扣之”的
吴越文化系统。
据我国古代乐器
八音分类法,缶属土类乐器。但其在古代早已失传,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也从未出土或从未确认过乐器缶。乐器缶究竟是何种形状,已不得而知。无锡鸿山墓群的考古发掘解开了困惑人们千年的谜团。在鸿山墓群邱承墩特大型墓的
壁龛中发现了3件青瓷缶。
3件缶均为青瓷质地,内外施以泛青或泛黄的釉,整个器形作深腹盆形,底部还有三个矮蹄形足,造型古拙,色调纯朴。其中一件青瓷缶的口下贴有对称的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状耳,耳上戳印“C”形纹,腹部饰“S”形纹,另两侧有对称的蜥蜴,蜥蜴匍匐在缶的上腹部至口沿,两前肢攀在口沿上,口咬住缶沿,头大目圆,栩栩如生。
缶为扣击乐器,其扣击部位为宽沿,宽兽面耳的背面与口沿之间用圆柱形泥条相连,从而使另一半口沿不产生
共振;而三足使底部悬空,缶又为深腹,这样扣击时底、腹可产生共鸣和共振。
玉器
鸿山遗址出土玉器数量众多,种类复杂,工艺精湛,
纹饰精美,对于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
吴越地区的佩玉制度和丧葬用玉有着重要意义。
鸿山遗址出土乐器共计48件,以特大型墓邱承墩出土最多。
葬玉有玉覆面、带钩以及石璧。葬玉的主要特征为单面纹饰,与佩玉有明显的差别。
佩玉皆双面有纹饰,制作精美。根据佩带的方式和佩带部位的不同,佩玉还可分为正佩与杂佩。正佩象征身份、等级和地位,佩带在胸前,为条形的和圆形的璧(环),间以管形或动物造型的佩饰。杂佩主要有削形、形等与兵器有关的佩饰,佩带在腰间或身体的其他部位,或有
辟邪之意。
玉飞凤,共出土三件,造型稍有不同,均作振翅欲飞状,雕琢工艺精良。其中一件白玉凤双目及冠减地成高浮雕,正反两面均阴刻极浅极细、肉眼几乎看不出的羽纹,堪称是精美绝伦的“
微雕”作品。2007年,以“玉飞凤”为造型主体,山水、
市花共同构成的文化符号成为无锡城市
logo,喻示无锡人的聪慧灵秀、无锡山水的秀美,以及无锡城市的祥瑞腾飞。
双龙管形玉佩,雕刻
纹饰非常漂亮。中部为方形管,一孔上下贯穿,两侧各有一
透雕的龙,龙回首张口,身体弯曲呈“S”形。
五环五璜,代表了墓主的身份尊贵,鸿山遗址出土大小有序的五对璜与一对,表明墓主生前使用的是“五璜佩”。龙形璜、龙凤璜、云纹璜、双
龙首铜像璜、龙首璜加上云纹觿组成的五璜佩是成对的,应佩带在胸前两侧。璧形或
环形的佩饰自小而大是
蟠螭纹璧形佩、螭凤纹璧形佩、
谷纹环形佩、绞丝纹环形佩和出郭龙纹璧形佩。另有双龙管形佩一件。璧形、璧形、环形、环形、出郭璧形佩加双龙管形佩组成的“五环(璧)佩”,应自上而下佩带在胸前中部,即两列玉璜之间,与两侧成对的璜和觿组成一套完整的“正佩”。
镇馆之宝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鸿山遗址邱承墩特大型
战国贵族墓共出土4件,均位于墓室东部。其质地为泥质灰白陶,总体呈球形,中间镂空,下部为矮
圈足,圈足内侧有单向凹槽。整个球身由盘曲的八条蛇互相交叉缠绕组成,有的蛇用口紧紧衔住另一条蛇的尾或身体,有的蛇则上扬着蛇头,紧睁着圆目,口微微张开,蛇身盘成圆圈状,生动形象。蛇头和蛇身饰点状的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不见于文献记载,在考古发掘中也为首次发现。其特有的造型、红白蓝三色的制陶工艺、点状
琉璃的施釉技法,使其成为
中原地区古代陶器的珍品,为研究中国釉陶工艺的起源和发展、古代琉璃起源、
越国贵族丧葬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至于其用途,有学者根据玲珑球的器形、置放位置和出土墓葬的等级,推测其可能为王权或神权的象征。但其究竟有何功用,则还是个谜。
历史价值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的考古发掘,是继
绍兴市印山越王陵之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春战时期越国考古资料的空白,同时为重新审视越国的历史,为全面而系统地进行越国埋葬制度、礼乐制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研究方向。
邱承墩为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陵的春秋战国时期
越国的第二大墓,其出土的大量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越王勾践时期的强盛和辉煌,为越国史乃至百越
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考古资料。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的埋葬制度和
等级制度,首次揭示了越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社会性质;而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的完整性和随葬礼器、乐器的完整性,尤其是礼乐文化中和谐地融入中原礼制,对于越国礼乐制度与中原礼乐制度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乃至先秦史的综合研究,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鸿山
越国贵族墓地的发现是
江浙在战国时期越国考古上的重要突破,其考古发掘的重要意义可归纳为:
一、鸿山贵族墓地的埋葬制度、等级制度和出土的成组成套的越国随葬器物,可以系统地对越国的埋葬礼制、埋葬习俗、礼乐制度及与中原礼乐制度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地综合研究;
二、墓地出土的大批精美的越国玉器,为更加深入地进行越国佩玉制度和对玉器的制作工艺尤其是玉器的
微雕工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三、鸿山越国贵族墓地青瓷器和的出土,更是研究和探讨我国瓷器的起源和发展的珍贵资料;首次发现的
战国早期的低温
琉璃釉陶器对于研究我国陶瓷史更是弥足珍贵;
四、鸿山
越国贵族墓地出土的组合完整的
打击乐器,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乐器的特征和组合,乃至全面地研究中国音乐史,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空间;
五、鸿山越国贵族墓地出土的大量礼器,还出现在
西汉的
闽越和
南越国。因此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的发现与发掘,不仅对于於越文化的研究,而且对于百越文化的研究也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博物馆
无锡市中国吴文化博物馆位于
江苏省新吴区鸿山街道,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山墓群为依托,倚特大型墓葬邱承墩原址而建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分为两馆一址进行展示,即
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和邱承墩
战国贵族墓原址。
中国吴文化博物馆作为全面展示吴文化历史发展进程和突出成就的主题展馆,为鸿山遗址博物馆提供全方位的历史人文背景,包括先吴文化和吴文化两大展示板块。先吴文化板块系统展示了从
马家浜遗址、泽、
良渚文化到
马桥文化时期发现的
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吴文化板块主要通过雕塑、油画、电子沙盘模型、图片等场景复原手段,并结合出土文物的展示,综合展示了
吴国由建立、崛起到称霸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在
青铜冶铸、造船水利、渔猎农桑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中国吴文化博物馆主要展示鸿山遗址出土的精品文物,分为古墓惊现、等级之尊、奢华生活、贵族玉礼、乐库华章、千古之谜、社会影响七大板块,详细叙述了鸿山遗址的发现、发掘、保护及利用的过程,着重通过陶瓷礼器、乐器、釉陶器、玉器、
琉璃器等
珍贵文物,全方位展示吴越时期贵族的精致奢华生活和当时严谨的墓葬
等级制度、礼乐制度,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吴越地区高超的陶瓷和玉器的制作技艺。
邱承墩
战国贵族墓原址全面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墓葬形制和等级规格体系,两侧辅以发掘前原貌、墓葬结构和出土文物的大型图片,再现了考古发掘过程,普及了文物考古知识,增强了观众文物保护意识。
无锡市中国吴文化博物馆自2008年4月落成开放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一睹文物风采,领略到历史文化的无限魅力,成为了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的优秀历史文化和深厚人文底蕴的重要展示窗口。
参观指南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后停止入场)
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50元/人
免票优惠对象:1.2米(含)以下儿童;记者、残疾人、现役军人、离休干部、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人员、70周岁以上老人(凭本人有效证件)
半票优惠对象:学生(凭本人有效证件)市民(凭无锡园林
智能卡)60周岁至69周岁(凭本人有效证件)
参观须知
1、禁止携带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及宠物入内。
2、禁止吸烟,禁止使用明火或可能导致火患的物品。
3、禁止拍摄。
4、请爱护公共设施,禁止爬靠、挤压玻璃展柜,禁止触摸展品、模型、雕塑和其他设备。
5、请保持良好秩序和环境卫生,不要乱扔果皮、纸屑、
口香糖等。
6、请保持馆内安静,禁止追逐打闹、大声喧哗。
7、雨雪天进馆参观时请您在入口处将雨具套进
塑料袋,以免弄湿地面。
8、未成年、行动不便、身体有疾病者需有监护人陪同方可入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