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祖籍真定
灵寿县(今属
河北省),出生于
颍昌府(今
许昌市)。他是
北宋大臣
韩亿的第五个儿子,也是
韩绛、
韩缜的兄弟。韩维凭借父荫起家,担任将作监
主簿,后进入河东安抚幕府。经
欧阳修推荐,担任为检讨、知太常礼院。他出任秘阁校理、
泾州通判,成为王(
赵顼)记事
参军,迁迩英殿侍讲、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宋神宗即位后,韩维担任龙图阁直学士、知
汝州市,兼侍讲、判
太常寺事。他治理
襄阳市、河阳、许州等地,出任
开封市知府。
赵煦即位后,韩维拜为门下侍郎,出知
邓州市、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
绍圣年间,列入
元祐党人,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于
均州,经过诸子乞纳官爵,得以回乡。
元符元年(1098年),韩维去世,享年八十二。他著有《南阳集》三十卷,传于世。韩维能诗,
叶梦得称其“情致风流,绝出时辈”。他的妻子
苏耆是
苏舜钦的姐妹。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景祐四年(1037年)十月,韩维与兄弟三人参加
开封府锁厅试,出榜时,四人都考中了,因为他们的父亲是参知政事
韩亿,于是嘲谤并起。韩亿上书
赵祯,取消了韩维等人的殿试资格。
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十五日,韩亿在京师去世。十一月,韩维同诸兄弟葬父母于
许昌市长社县嘉禾乡先茔,随后在许州服丧。
庆历六年(1046年)十一月,韩维服除,闭门不出仕。
皇祐三年(1051年),宰相
文彦博向朝廷推荐韩维喜好学习和古礼,安于静退,召试学士院,韩维辞谢没有去任职。随后被任命为国子监主簿。
出任礼官
至和二年(1055年)二月,
富弼任
山西省安抚使,在河东建置
幕府,征辟韩维为幕僚,管勾机宜文字(掌机密文件)。不久,富弼拜相,韩维亦随之入京。八月十四日,被任命为史馆检讨。随后又在
史馆修撰欧阳修的推荐下,知太常礼院。
嘉祐四年(1059年)四月十九日,已经致仕的
司徒陈执中去世,议其谥号,韩维认为:后宫
昭懿贵妃去世时在皇仪殿办理丧事、追位册封号,都是陈执中所建议,使朝廷有非礼之举,请求谥号为“荣灵”。但最终
赵祯采纳了判
太常寺孙抃的建议,将其谥号定为“恭”,韩维说:“向君主责难叫作恭,陈执中凭借什么能享受这个谥号呢?”因宋仁宗未采纳其建议,韩维请求免去其
知礼院之职。但宋仁宗没有同意。六月六日,宋仁宗下诏让礼官集议袷祭时太祖的祭祀方位。韩维认为祭祀应东向位,虚室而侍太祖。韩维与同僚
张洞又请求将孝惠、孝章、淑德、章怀四皇后另置家庙祭祀,不合祭,但宋仁宗没有同意。而
张皇后建庙使用音乐,韩维认为不合礼仪,请求全部免去,
赵祯同意了。
嘉祐五年(1060年),约在该年前后,韩维再次请求免去其知礼院之职,宋仁宗同意了,让他以秘阁校理通判泾州。
累迁升官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宋仁宗驾崩,
赵曙即位。九月十三日,封
赵顼为淮阳郡王。九月二十四日,韩维被任命为太子
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为
太常丞,充淮阳郡王府
记室参军。十二月十三日,命韩维以秘阁校理兼充检讨官。
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五日,赵顼由淮阳郡王进封颍王。六月二十四日,韩维又被任命为直集贤院、诸王府记室参军。颍王每次有事咨询,韩维都会悉心回答,至于拜谢立起进退的表情,都体现了他的气节。他曾经与颍王议论天下事,谈到功名,韩维说:“圣人的功名,因事才可显见,不能有获取功名之心。” 十二月十五日,韩维与宋敏求同
修起居注,任迩英殿侍讲。
治平二年(1065年),韩维迁任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八月二十八日,韩维以知制诰身份,同宋敏求同修
赵祯实录。九月十二日,举行制科,韩维任考官。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颍王被册封为皇太子,韩维兼太子右庶子,判尚书兵部。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八日,
赵曙驾崩,
赵顼即位。韩维迁起居
舍人。韩维进言说:“各位执事都有各自的职责,应当各负其责,如果互相代替行事,是最失体的事。天下大事不能仓猝办理,人君所建立的各项制度,自然有先有后。”于是向宋神宗解释
滕文公问
孟子居丧之礼,推论后世礼仪的变化,以便伸张规谏之风,宋神宗都认为好而加以采纳,并升韩维为龙图阁直学士。正月二十五日,韩维与
邵亢并权同知贡举。五月十一日,在韩维的请求下,允其出知
颍州区。还未成行,改为出知
汝州市。约同年末,韩维被召还,命其修撰
朱祁镇皇帝实录,兼侍讲,判司农、
太常。
熙宁二年(1069年)五月,韩维以龙图阁直学士兼充宗正寺修玉牒官。六月,判吏部
流内铨。八月,任翰林学士。九月,权知
东京汴梁。
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八日,韩维仍权知开封府,权
御史中丞,
冯京知开封府。四月十七日,韩维复权知开封府,冯京权御史中丞。九月,任制科详定官。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十八日,韩维自翰林学士,兼翰林
侍讲学士,
刘庠接替韩维权知
开封府。后又权判尚书都省。
出知地方
熙宁五年(1072年)二月十三日,韩维自翰林学士兼侍讲学士、礼部郎中,为吏部郎中、兼
侍读学士。四五月间,韩维兼充
群牧使。七月二十八日,在韩维的请求下,改其为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出知襄州。
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韩维自
襄阳市改知
许昌市。
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四日,韩维改任
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学士、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五月十六日,改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龙图阁学士、出知河阳。十一月六日,被罢去端明殿学士。
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二十九日,韩维复为端明殿学士。
熙宁九年(1076年)二月,韩维改知许州。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九日,升许州为
颍昌府,韩维任
知府。九月二十六日,韩维由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
侍读学士、龙图阁学士、右
谏议大夫,改为
通议大夫、资政殿学士。
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十二日,韩维改知
定州市。六月十三日,复知颍昌。
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十九日,韩维改为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十四日,韩维起知陈州,迁正议大夫。未成行,召赴阙。七月十二日,韩维以资政殿学士,兼侍读学士,仍提举中太一宫
并集禧观事。十月十八日,韩维加
资政殿大学士,仍依守尚书例给俸廪。
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二十八日,下诏命韩维与
吕大防、孙永、
范纯仁一同详定役法,韩维序班在尚书之上。五月一日,韩维兼侍讲守门下侍郎。五月六日,韩维为
明堂仪仗使。七月二十八日,韩维改为明堂礼仪使。九月六日,封韩维为门下侍郎,封赠其三代及已故妻子苏氏、现妻子
张姓。
元祐二年(1087年)七月十五日,因受弹劾,
赵煦下诏韩维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邓州,但诏命被
曾肇封还。七月二十二日,韩维正式以
资政殿大学士、出知
穰城。八月二十一日,韩维改知
汝州市。
元祐三年(1088年),韩维数次上表请求致仕,三月十七日,改为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元祐五年(1090年)六月二十六日,韩维再次出知
颍昌府。
致仕去世
元祐六年(1091年),韩维数次上表请求致仕。
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十八日,韩维以太子少傅致仕,致仕后,居住在颍昌府。十一月十四日,
赵煦在南郊合祭天地。推恩,叙封韩维诸子。
元祐九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而逐元祐旧党。韩维亦在旧党之列,因已致仕,七月十八日下诏不再追究。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四日,韩维被追夺致仕时子孙亲属所得荫补恩例。二月二十五日,降授左
朝议大夫致仕。五月二十四日,再贬谪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在
均州安置。他的几个儿子请求朝廷给予官爵,让父亲住在故里。宋哲宗看了上奏后感到哀伤,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元符元年(1098年)五月,恢复韩维以左朝议大夫之职致仕,让其一
子宫观差遣。七月二十五日(8月24日),韩维卒于
颍昌府宅第,享年八十二岁。
元符二年(1099年)七月十四日,葬
于颍昌府长社县嘉禾乡灵井里。
主要影响
政治
韩维一生,历仕
赵祯、
朱祁镇、
赵顼、
赵煦四朝,一生深陷党争之中,宦海生涯几度沉浮。其为官刚正有度,进止有法,清正不求浮名:
诗歌
韩维的诗歌质朴自然,清新流畅,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游览观光,写景描物,赠答唱和,也有状物抒情、针砭时弊、书写胸臆。
师法陶体、崇尚平淡
打造“平淡邃美”的诗歌韵味,营造“清幽淡远”的意境氛围是韩维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这种诗学观点体现在诗歌创作中便是对陶体的推崇与仿效。韩维曾对陶渊明诗下过研习的功夫,对陶诗的平淡美学价值有清醒的理性认识,并奉之为诗美的极致。
在个别语句上,韩维直接借用
陶渊明的诗句,用陶典故亦复如此,少做曲折变化,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与马。《次韵谢尉公靖同游北园五首》
出憎车马喧,坐厌名利语。《同晏著作饮薛园坐中赋》
渊明亦有言,误落尘网间。《次韵答和乐道侍读给事》
少乏四方志,所怀在林丘。《入都席上答曼叔见送》
陶公爱佳节,对菊愁空杯。《邻几舍对菊无酒》
知君未放狂心歇,兴在陶公
漉酒巾。《寄致仕李洵大夫》
前四首借用或者化用陶诗的语句,浅显而自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陶诗的风味。后两则诗一则把
陶渊明与菊花并举,孤高自矜的菊花早已成为陶渊明的象征,韩维以此表达了对陶渊明人格的倾慕;后一则的典故来源于《宋书·陶潜传》:“郡将侯潜,值得酒熟,取头上葛巾漉(过滤)酒,毕,还复著之。”一个爱酒成癖,嗜酒为荣,真率超脱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韩维在刻画陶渊明以饮酒为荣的时候,读者依稀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韩维性
婚庆酒,在这一点上诗人与陶渊明是相通的,诗人借酒潜入了陶渊明的灵魂。
当然,韩维对陶诗的效仿绝对不仅仅停留在言语、句式、语调等表面形式的模仿,更多的是对陶诗平淡邃美的诗歌意境的追逐。韩维在《览梅圣俞诗编》中说到:“中有冲淡意,要以心志穷。”此诗虽是对
梅尧臣诗歌的赞叹,但也表现出韩维对平淡诗风的见解,诗歌风格是和人的品性密切相关的,要使诗歌体现出“古淡舒畅”的风格,需是深远内涵和平淡形式的自然完美统一。韩维的诗歌,语言看似平易浅显,实则造语惟工;诗歌意境上力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推崇杜体、关注现实
韩维对
杜甫亦是非常倾慕的,他指出
杜诗的题材多是“高言大义”,诗歌情感深厚浓郁,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并对杜诗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诗人对疆土日狭和国运日蹙的忧患意识,是与杜甫其人的忧国忧民和杜诗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一致的。杜诗中那种可贵的社会正义感和历史使命感,深深地感染了韩维。他在诗歌创作中也自觉地仿效杜体。自称“题诗高揖
杜陵翁”(《和永叔雪》),如《又灵沟道中》:
春风来无迹,泱莽天地和。
群生乐时阳,众鸟舞且歌。
嗟尔道旁叟,寒馁独见罗。
短席不自蔽,皮骨撑枯柯。
呼童问所以,口噤不能哦。
所见且如此,况馀生齿多。
吾闻古三代,仁术固匪他。
老幼孤洎疾,饩养平不颇。
斯道久寂寞,吾悲其奈何。
此诗描写道旁老叟,渗透着诗人浓烈的忧民情怀,这与
杜诗“三吏”“三别”中所体现出的那种风格是极其相似的。在诗歌表现手法上,也借鉴了杜诗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借事感怀,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生活和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关爱和同情,是颇得杜味的。
在韩维现存的诗歌中还有明确标明效杜的篇章,如《拟杜子美体赋夏日闲居三章》《和晏相公泛南湖韦家园过西溪至许家园(效杜子美体)》。但这些作品对杜诗的效仿多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并未得到杜诗之精髓。因此,韩维虽倾慕
杜甫的人格精神,认识到了
杜诗内容宏大、笔力遒劲的艺术风格,但因为其才学有限,仿杜的诗作艺术成就并不突出。
散文化的表现方式
韩维的诗歌体现出鲜明的散文化倾向,句式自由,形式活泼,既保留了诗歌的韵味,又注入了散文的活力。其《和仲异在高阳日作诗见怀而不见寄》:
常记当年并马鞍,翛然无事世尘间。
独怜交契如君少,仍喜官曹共我闲。
却顾旧游空岁月,欲传佳句邈河关。
从今会合尤须数,此别相看鬓已斑。
这是一首整饬的七律,诗歌在叙述中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先是回忆曾经在一起的心性相投的过往岁月,接着描写相隔两地友人不得相见的苦闷,再描绘此次相见已是两鬓斑白,最后更是设想将来相会无多,整首诗按照散文的叙述结构组织行文。同时,诗中有“常”“独”“仍”“却”“欲”“犹”“已”这样非标示物象的语助词,使全诗疏朗流畅、意脉连贯。
再如《新植西轩》:
谁谓我圃隘,载插尚盈亩。筑轩西临兑,规地北占酉。
阳条散繁华,怒甲擎故朽。封培童仆劳,窥看孩稚走。
虽非观游盛,要是吾庐有。壤疏人力薄,开发定迟后。
所赖春风意,与物无薄厚。居闲日萧散,对此自成偶。
问我何所为,卦象观六九。问谁之与处,达者二三友。
为生昧机利,于事寡营取。但愿花常好,酌我樽中酒。
此诗在造语上将散文句式巧妙的融合在诗歌中,把日常言语穿插在诗句中,化俗为雅,“要是吾庐有”“所赖春风意”“问我何所为”“问谁之与处”这些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进入了诗歌殿堂。这些语句的出现极大地补充了诗歌所需要的语言材料,扩展了诗歌语言的表意能力,以其非诗化的形态带来一种新鲜的刺激力。
除了运用散文的句式和语词,韩维在诗中还娴熟地运用了虚词,这些词语的存在,使诗歌更加的灵活,更具散文美。如“岂在蓬荜徵,为子驻征鞍”(《送樊进士归宁》)、“勿为少别念,且为会合喜。为我谢亲友,黄鹄今举矣”(《送八哥入都》)、“即此之吾生,安知慕箕颍”(《九日客散西轩》)、“嗟我独不饮,奈此天运为”(《骐骥池上与冲卿同赋》)、“岂无蛇蜮潜,但见沙水清”(《寒穴》)、“使君名是庵,可谓善自谋。”(《寄题黄州德厚庵》)、“流景又逢
金光菊节,狂欢犹记紫荆春”(《寄李公达》)、“乍怜老竹梢云碧,已见新梨着露红”(《和三兄晚饮》)、“向晚低云还作雨,稍寒飞雪又随风”(《后园杂花特献辄书呈子华兄》)。
这些虚词在诗中起到了贯穿意脉的逻辑作用,使全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了
宋诗意义之曲折、层次之丰富、语脉之联属的特点。
历史评价
陈襄:器质方重,学亦醇正,知尽心性理之说,得道于内,则可以应物于外矣。
范祖禹:韩维风节素高,奸邪畏之。若召维以经筵之职,物论必大以为惬。
赵顼:维以文学进,及任烦剧,而皆称职,可谓得人矣。
鲜于绰:公纯明刚大,恭俭笃实,学问深博,究极道德性命之归,持心不欺,终身无一妄语。貌庄而气和,望之者知其为盛德君子也。文章典丽温雅,在王府掌
两宫牍奏,应用敏妙。
朱祁镇称之曰:“记室之文甚善。”典司词掖,䌷绎信史,有古人之风。要其为诏诰,务宣导上旨,尽训敕之意。自为责躬诏,四方迄今传诵。其为诗,句法谨严,平淡清远,有
陶渊明、
韦应物气格。(《韩维行状》)
沈晦:①清夷刚正,高洁静直,虽燕居不妄言笑,见者肃然。其操履施为,常持天下之正,
元祐人物论清正刚直,必以
司马光外祖为称首。②履道不苟合,守正不少屈,求退不愿富贵,不肯挠毫发以就功名。(《南阳集跋》)
叶梦得:韩持国虽刚果特立,风节凛然,而情致风流,绝出流辈。(《石林诗话》)
王称:昔
袁安未尝以赃罪鞫人,史氏以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
韩亿不悦捃人小过,而君子知其后必大,皆盛德事也。亿有子位公府,而行各有适。绛适于同,维适于正,缜适于严。呜呼,维其贤哉!
吴之振:维同时唱和者为圣俞(
梅尧臣)、永叔(
欧阳修),其深远不及圣俞,温润不及永叔,然古淡疏畅,故足为两家之鼓吹也。(《宋诗钞》)
主要作品
韩维现有《南阳集》三十卷传世,因韩维尝封
南阳郡公,故以名集。《南阳集》宋以后不见有复刻本,现在所传均为明、清抄本,据今人相关考证,将《南阳集》现存主要钞本简略整理如下:明祁氏澹生堂本,现存最早的钞本,正集三十卷,附录一卷,装订为十六册,《行状》已脱去,现藏
上海图书馆。清丁氏钞本,诗十四卷,内外制四卷,王邸记室三卷,中阙一卷,奏议五卷,表章、杂文、碑志三卷,手简、歌词一卷,附录一卷,
丁丙跋,现藏
南京图书馆。清
陆心源钞本,依东阳刊本体例,卷二十九补有《程伯淳墓志》,现藏于日本
静嘉堂文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依
江苏省采进本,诗十四卷,《内制》一卷,《外制》三卷,《王邸记室》二卷,《奏议》五卷,表章、杂文、碑志各一卷,手简歌词共一卷、附录一卷,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主要成就
政治方面
韩维一生经历过
赵祯、
朱祁镇、
赵顼、
赵煦四朝,由于受到党政影响,宦海一生,职位有升有降。他为官刚正不阿,敢于积极表达自己的政见,不避亲疏,不避权贵,不留恋权柄,愿意急流勇退,当时朝廷士大夫很赞赏他的“宠禄不可过溢”“知止”的精神。
礼制方面,韩维维护礼制正道,其任职太常礼院时,因对谥号问题表达观点,连上六道奏折,并且坚持到最后,导致被罢免。人才管理方面,韩维主张加强对州县官员的考察和选任,他还向宋神宗举荐了王安石,不过,他自己又对王安石的变法里面表现激进的部分持反对意见,导致为宋神宗所不喜。
赵煦时期,韩维与
司马光一起主持“
元祐更化”,对
王安石变法中可取之处积极争取保留下来,并且对奸邪小人进行弹劾,不过后面又陷入“蜀洛交恶”“元佑党争”问题,再次受到贬谪。直到
宋徽宗即位,才恢复韩维的所有原职,说明宋统治阶级对他的政绩还是认可的。
文化方面
理学方面
韩维与很多理学家交往甚密,其中不乏大家,比如司马光、
程颐、
程颢、
欧阳修、
晏殊、
邵雍等。他自己接受理学思想,并对理学观念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其内容呈现于诗文当中,在宋理学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
宋元学案》中
黄宗羲、
全祖望将韩维列于《范吕诸儒学案》,并且在其后将韩维写为
明道同调,可见其地位。
诗文方面
北宋后期,韩维担任宫观官的时间最久,乃是颖昌耆英会的组织者和核心人物,耆英会是北宋后期颖昌诗坛上具有相当规模和声势的名臣诗人群体,韩维能够成为在其中的组织者,可见其当时的影响力很大。
韩维是宋代桐木韩家的名流,也是诗文兼擅的文学家,在政坛、文坛上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主张师法陶体,崇尚平淡,曾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诗学观点:“论诗爱平淡,语道造冲寞。”不过,宋文坛人才辈出的时代,相对
欧阳修、王安石、
苏轼等大家的作品而言,韩维的诗作显得有些气弱,故而在后世的影响不是很大。
身后荣辱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
赵煦驾崩,
宋徽宗即位。五月二十三日,因
韩忠彦、曾肇所请,追复
文彦博、
司马光、
吕公著、韩维等三十三人官职。五月二十五日,追复
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傅。推恩子孙。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二十一日,宋徽宗追贬司马光等,但韩维、
孙固因为是
赵顼潜邸旧臣,已复职名及赠官特免追夺。九月十七日,
蔡京奉命立
元祐党籍碑,韩维列“文臣曾任执政官”第十四。
崇宁三年(1104年)六月三日,因原
元祐党籍不分三等,诏命重定党籍,得三百零九人。韩维列“文臣曾任宰臣执政官”第十六。
大观二年(1108年)六月十九日,
宋徽宗下诏韩维等九十五人移出元祐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