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
福建省)人,郑彦华子。太平兴国八年
进士,师事
徐铉,仕
南唐为
校书郎,历官
陕西省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
欧阳修、
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
南唐近事》等。其文多见《皇朝文鉴》《温公诗话》。
生平简介
郑文宝,生于
郭威广顺三年(953),卒于
赵恒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十一岁,系
五代十国南唐左
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之子。郑文宝从小受业于当时能诗又善工小篆的著名诗文书法大家、南唐吏部尚书徐,不仅诗文出众,书法也独树一帜。他所写的小篆小至一片中指指甲大,颇具匠心。
徐铉曾得意地向人夸耀说:“篆字难于小而易于大,文宝的篆书小字胜过
李阳冰(著名书法家),大字则与之不相上下。”同时,郑文宝又向
崔遵度学琴法。
南唐时,郑文宝在20岁左右以其父荫授奉礼郎,后迁
校书郎。
北宋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为广文馆生。太平兴国八年(983),郑文宝参加北宋朝廷举办的科举,中
进士,被授与
修武县(今河南获嘉)主薄。
淳化二年(991),郑文宝调任殿中丞,并奉命出使
四川省、
陕西省负责清理整顿税收。当时四川、陕西一带地方官为了增加税收,规定登口岸经商的商人要交纳“到岸税”,商人们苦不堪言。郑文宝奏请朝廷免除商人的“到岸钱”,促进了当地商贸的发展,深得百姓拥戴。郑文宝在川、陕期间,正逢州广武驻军叛乱;叛军四处抢劫,惊扰百姓。郑文宝作为朝廷钦差大员果断担负起平叛重任。他当机立断,率军乘船顺流而下,一夜行程数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一举歼灭叛军。因此,他获得朝廷嘉奖,赏赐五品朝服,升任
陕西省转运副使。郑文宝在陕西任职期间,正值闹灾荒,庄稼歉收,灾民流离失所。他为灾民计,诱劝当地豪门富商捐出3万粮食赈灾,使8万多灾民暂时得救。郑文宝先后12次亲自带队从
环庆(今
环县与
庆阳市一带)穿过沙漠,督运粮草到
灵武市(今宁夏灵武县)。郑文宝为了详细了解民情,努力学习当地语言,尊重当地风俗,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的欢迎。他每到一处少数民族区都受到当地酋长的热情款待,有的酋长还认他当干父。
咸平年间(998~1003)西部边境经常遭受以
李继迁为首的
党项族地方武装的侵扰。他们抢夺朝廷钱粮,掠夺百姓财物,使这一带老百姓陷入战乱之中,居无定所,民不聊生。一次,李继迁劫走
宋朝廷运往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粮草;并且攻占
清远市(灵武东南),围困灵武,直接威胁到整个西部边境的安全。朝廷委任郑文宝以
工部员外郎兼随军
转运使之职负责平乱。郑文宝受命后,冒雪率精兵轻装奔袭清远,一举击败李继迁,解除了
灵武市的危急。当时,守卫环庆的龙猛卒部士兵7年未换防,又常常不能按时领到军晌,遂产生思乡和不满的情绪,逐渐酿成谋乱。郑文宝得知后,他体恤和同情士兵的处境,果断决定先借库银发放军饷,以安定军心;然后上奏朝廷,并且表示支取的库银由他偿还。朝廷体谅到郑文宝的良苦用心,便下诏免除库银的偿还。朝廷为了表彰郑文宝的政绩,赐予他黄金和紫袍。不久,郑文宝转任
刑部员外郎。
景德三年(1006)郑文宝奉诏回京时在途中染上疾病,留居在他儿子任职的
襄城县养病。大中祥符元年(1010年),朝廷任命郑文宝为兵部员外郎、暨忠武军行军
司马。郑文宝因病未能到职。
大中祥符六年,郑文宝逝世于襄城,后归葬
宁化县故里。
郑文宝有三子:长子
郑云龙留居宁化;次子郑云虎随父入朝,解职后卜居永安桃源洞;第三子郑云熊游学
连城县后卜居连城表籍里,其裔孙郑国瑚于明
永乐八年(1409)迁居宁化安乐新村里三大村。
文学成就
综述
郑文宝留居襄城养病期间,除了写大量诗词歌赋之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修
南唐国史。他是由南唐入宋的,目睹了南唐辛酸的国运和国史,有必要为后人留下这段真实的史事。于是,他收聚了大量的、丰富的史料。并于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写成《江表志》3卷。《江表志》记叙了南唐各代的朝廷大政,弥补
徐铉、汤说《江南录》的许多缺漏,多为后人研究南唐史所采用,后来
陆游作《南唐书》就采用其中不少内容。尔后,郑文宝又以丛谈琐事缀辑成《
南唐近事》1卷,类似小说体裁,富有史实。
郑文宝一生著作颇丰,除《江表志》《南唐近事》之外,留传下来的还有《历代帝王谱》《谈苑》《玉玺记》《郑文宝集》等著作。
代表诗作
【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书法成就
郑文宝从小聪明好学,深得
徐铉真传。曾亲自去
峄山访求秦刻石,未果。便于
北宋淳化四年(993)以其师徐铉(916一991)摹本刻于
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长安本”,又名“陕本”。因郑文宝不明形制,将其刻为“碑”形,即后世所称的《峄山碑》。此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第五室。宋代
欧阳修撰《集古录跋尾·泰山刻石》记述了郑文宝访求刻石和刻碑的情况:
右《秦峄山碑》者,
秦始皇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
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
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
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余家《集录》别藏
泰山李斯所书数十字尚存,以较摹本,则见真伪之相远也。
治平元年六月立秋日。
右《峄山碑》,盖宋
淳化四年郑文质以徐兹所授《峄山》摹本刊置于
长安学中者。
文质,兹之徒也。今泰山有秦刻,
李斯真迹尚在,但磨灭多矣,间于邹侍讲家见摹本止九字,其去此甚远也。
又碑后附有郑文宝跋,碑字雄浑温雅,无一笔开后人恶道,《石鼓》后无可比肩,汉印之传于后者,皆步其轨蹰。跋曰:秦相李斯书《峄山碑》,迹妙时古,殊为世重。故
散骑常侍徐公枯,酷耽玉著,垂五十年,时无其比,晚节获《峄山碑》摸本,师其笔力,自谓得思于天人之际。因是广求,己之旧迹,焚掷略尽。文宝受学徐门,粗坚企及之志。
太平兴国五年春再举
进士,不中。东适齐鲁,客邹邑,登
峄山,求访秦碑,邀然无睹。逮于旬决,险怅于棒芜之下,惜其神踪将坠于世。今以徐所授摸本,刊石于长安故都国子学,庶博稚君子见先儒之指归。
淳化四年八月十五日,承奉郎守
太常博士、陕府西诸州水陆计度转运副使、赐排鱼袋郑文宝记。
秦峄山碑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
秦始皇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
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宋史文载
郑文宝,字仲贤,右
千牛卫大将军彦华之子。彦华初事
李煜,文宝以荫授奉礼郎,掌煜子清源公仲寓书籍,迁
校书郎。入宋,煜以环卫奉朝请,文宝欲一见,虑卫者难之,乃被蓑荷笠,以渔者见,陈圣主宽宥之意,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煜忠之。后补广文馆生,深为
李昉所知。
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除修武
主簿。迁
大理评事、知梓州
录事参军。州将表荐,转光禄寺丞。留一岁,代归。献所著文,召试翰林,改著作佐郎、通判
颍州区。丁外艰,起
知州事。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授
陕西省转运副使,许便宜从事。会岁歉,诱豪民出粟三万斛,活饥民八万六千口。既而李顺乱
谯蜀,秦陇贼赵包聚徒数千,将趋剑阁以附之。文宝移书
蜀郡,分兵讨袭,获其渠魁,余党歼焉。
文宝前后自环庆部粮越旱海入灵武者十二次,晓达蕃情,习其语。经由部落,每宿酋长帐中,其人或呼为父。迁
太常博士。内侍方保吉出使陕右,颇恣横,且言文宝与
陈尧叟交游,为荐其弟尧佐。驿召令辨对,途中上书自明。
李世民察其事,坐保吉罪,厚赐文宝而遣之,俄又召至阙下,文宝奏对辩捷,上深眷遇。俄加工部
员外郎。时龙猛卒戍环庆,七年不得代,思归,谋乱。文宝矫诏以库金给将士,且自劾,请代偿。诏其所费。
先是,诸羌部落树艺殊少,但用池盐与边民交易谷麦,会馈挽趋灵州,为继迁所钞。文宝建议以为“银、夏之北,千里不毛,但以贩青白盐为命尔。请禁之,
许商人贩
安邑县、解县两池盐于
陕西省以济民食。官获其利,而戎益困,继迁可不战而屈”。乃诏自陕以西有敢私市者,皆抵死,募告者差定其罪。行之数月,犯者益众。戎人乏食,相率寇边,屠小康堡。内属万余帐亦叛。商人贩两池盐少利,多取他径出唐、邓、襄、汝间邀善价,吏不能禁。关、陇民无盐以食,境上骚扰。上知其事,遣知制
钱若水驰传视之,悉除其禁,召诸族抚谕之,乃定。
朝廷议城古威州,遣内侍冯从顺访于文宝,文宝言:
威州在清远军西北八十里,乐山之西。唐大中时,
灵武市朱叔明收长乐州,宁张君绪收六关,即其地也。故垒未,水甘土沃,有良木薪秸之利。约葫芦、临洮二河,压明沙、萧关两戍,东控五原,北固峡口,足以襟带
武威郡,咽喉灵武,城之便。
然环州至伯鱼,伯鱼抵
青冈,青冈拒
清远市皆两舍,而清远当群山之口,扼塞门之要,车野宿,行旅顿绝。威州隔城东隅,竖石盘互,不可浚池。城中旧乏井脉,又飞乌泉去城尚千余步,一旦缘边警急,贼引平夏胜兵三千,据清远之冲,乘高守险,数百人守环州甜水谷、独家原,传箭
野狸十族,胁从山中熟户,
党项族孰敢不从,又分千骑守北清远军之口,即自环至灵七百里之地,非国家所有,岂威州可御哉?请先建伯鱼、青冈、清远三城,为顿师归重之地。
古人有言:“金城汤池,非粟不能守。”俟二年间,秦民息肩,臣请建营田积粟实边之策,修五原故城,专三池盐利,以金帛党项酋豪子弟,使为朝廷用。不唯安朔方,制竖子,至于经营安西,绥复河湟,此其渐也。诏从其议。
文宝至贺兰山下,见唐室营田旧制,建议兴复,可得稻万余斛,减岁运之费。
清远市据积石岭,在旱海中,去灵、环皆三四百里,素无水泉。文宝发民负水数百里外,留屯数千人,又募民以榆槐杂树及猫狗鸦乌至者,厚给其直。地卤,树皆立枯。西民甚苦其役,而城之不能守,卒为山水所坏。又令宁、庆州为水硙,亦为山水漂去。
继迁酋长有嵬啰嵬悉俄者,文宝以金帛诱之,与手书要约,留其长子为质,令阴图继迁,即遣去。谓之曰:“事成,朝廷授汝以
刺史。”文宝又预
漆树酸为函,以备驰献继迁之首。又发民曳石碑石诣清远军,将图纪功。而嵬啰等尽以事告继迁,继迁上表请罪。上怒文宝,犹含容之。既而文宝复请禁盐,边民冒法抵罪者甚众。
太常博士席羲叟决狱
陕西省,廉知其事,以语中丞李
王昌龄,昌龄以闻。文宝又奏减解州盐价,未满岁,亏课二十万贯,复为三司所发。乃命盐铁副使
宋太初为都
转运使,代文宝还,下御史台问,具伏。下诏切责,贬
蓝山县令。未几,移
枝江市令。
赵恒即位,徙
京山市。
咸平中召还,授殿中丞,掌京南货。时庆州发兵护刍粮诣灵州,文宝素知山川险易,上言必为继迁所败。未几,果如其奏。转运使陈纬没于贼,继迁进陷清远军。时文宝丁内艰,服未阕,即命相府召询其策略。文宝因献《河西陇右图》,叙其地利本末,且言灵州不可弃。时方遣大将王超援灵武,即复文宝
工部员外郎,为随军转运使。至环州,或言灵州已陷,文宝乃易其服,引单骑,冒
大雪,间道抵清远故城,尽得其实,遂奏班师,就除本路
转运使,上疏请再清远军。都部署
王汉忠言其好生事,遂徒河东转运使。尝上言管内广锐兵万余,难得资粮,请徙置近南诸州,又欲令强壮户市马,备征役。宰相
李沆等以为广锐州兵,皆
本州岛守城,置营必虑安土重迁,徙之即致纷扰。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上曰:“前令团并军伍,改置营壁,欲其互移本贯,行之已久。”而文宝确陈其利,因命
钱若水详度以闻。若水所对与沆等同,遂罢之。
先是,麟、府屯重兵,皆河东输馈,虽地里甚迩,而限
河津市之阻。土人利于河东民罕至,则刍粟增价。上尝访使边者,言河裁阔数十步,乃诏文宝于府州、
定羌军经度置浮桥,人以为便。会继迁围
麟州,令乘传晨夜赴之,围解,迁
刑部员外郎,赐金紫。顷之,
寇凖荐其熟西事,可备驱策,因复任
陕西省转运使。尝出手札,密戒令边事与僚属计议,勿得过有须索,重扰于下。后有言其张皇者,诏徙京西,以
朱台符代之。
景德元年冬,
辽朝犯边,又徙
山西省。文宝安辑所部,募乡兵,张边备,又领蕃汉兵赴
河北省,手诏褒谕。未几,复莅京西。契丹请和,文宝陈经久之策,上嘉之。三年,召还,未至,遇疾,表求藩郡散秩。诏听不除其籍,续奉养疾,以其子郓州
推官于陵为大理寺丞、知
襄城县,以便其养。
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员外郎。车驾祀汾阴还,文宝至
郑州市请见。上以其久疾,除忠武军行军
司马。文宝不就,以前官归襄城别墅。六年,卒,年六十一。
文宝好谈方略,以功名为己任。久在西边,参预兵计,心有余而识不足,又不护细行,所延荐属吏至多,而未尝择也。晚年病废,从子为邑,多挠县政。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