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苏藏族研究
尔苏藏族研究
《尔苏藏族研究》是2010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德和。
本书希望将各种零星分散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一起,为人们了解和进一步研究尔苏藏族提供方便。全书大约45万字。
作者简介
王德和 男,藏族。1956年生。中共党员,西昌学院副研究员。西昌学院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凉山藏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尔苏藏族文化。近一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六篇。出版专著《尔苏藏族文化研究》。
主持四川省重点社科基地西昌学院彝族文化中心的一般课题《藏彝走廊尔苏藏族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参研省民族研究所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藏彝走廊:多民族和谐共居问题研究》;在凉山藏学会参编《凉山藏学研究文集》(上、下册)。获得2010年凉山州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奖二等奖。当前,潜心研究尔苏萨巴图画文字,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创作背景
民族学与民族史学术上的“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一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北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在横断山脉地区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六条由北而南的大河纵贯其间,故习惯上又称这片区域为“六江流域”。但它并非六江流域的全部,而主要指几条江的上游。具体而言,这一区域,包括藏东高山峡谷区、川西北高原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以及部分滇西高原区。就行政区域而言,藏彝走廊主要包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族自治州和丽江市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等地。
在这片区域中,现今居住着藏缅语族中的藏、彝、羌、傈僳、白、纳西、普米、独龙族、怒、哈尼族景颇族、拉等民族,而以藏缅语族的藏语支和彝语支的民族居多,故从民族学而言称之为“藏彝走廊”。但在此一区域的南部,同时还居住着壮侗语族中的傣族壮族、苗瑶语族中的苗族,乃至汉族回族以及孟高棉语族中的一些族体。同时,这条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藏缅甸语族诸民族先民南下和壮侗、苗瑶语族诸民族先民北上的交通要道和众多民族交汇融合之所。该走廊现今共有人口1000余万,其中有530余万是少数民族,其余的是汉族。
在这条走廊峰峦重叠、河谷深的群山峡谷中,不仅居住着若干少数民族,而且至今还保存着即将消失的被某一民族语言淹没的许多基层语言,同时还积淀着许多至今还起作用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保留在他们的信仰、文艺、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从石器时代起直至现在,众多民族都在此留下了自己活动的实物证据,其内容之丰富丝毫不亚于中原地区。这些宝贵资料,对于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乃至中南半岛各民族的起源与迁徙、融和与分化,以及各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经济、宗教、文化诸方面均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而这一研究同时对于我国边防的巩固、边区的开发、民族团结的增进和实现当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亦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藏彝走廊研究,费孝通生前曾经作过五次阐述,是他为我国学术界所留下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第一次,是1978年9月,费孝通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的一次会议上,以《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为题的发言中,首先提出了藏彝走廊的概念问题。他指出:“要解决(民族识别)这个问题需要扩大研究面,把北自甘肃省,南至西藏自治区西南的察隅县、珞瑜这一带地区全面联系起来,分析研究靠近藏族地区这个走廊的历史、地理、语言并和已经暴露出来的民族识别问题结合起来。这个走廊正是汉藏二彝藏接触的边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过政治上拉锯的局面。而正是这个走廊在历史上被称为羌、氐、戎等名称的民族活动的地区,并且出现过大小不等、久暂不同的地方政权。现在这个走廊东部已是汉族的聚居区、西部是藏族的聚居区。”接着,他指出:“我们以康定市为中心向东和向南大体上划出一条走廊。把这走廊中一向存在着的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连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联,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在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他还指出:“如果联系到上述甘南藏族自治州川西的一些近于羌语和独龙语的民族集团来看,这一条夹在藏彝之间的走廊,其南端可能一直绕到察隅县和珞瑜。”
第二次,是1981年12月,费孝通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座谈会上,以《民族社会学的尝试二》为题的讲话中,再次论及藏彝走廊研究的重要性并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民族走廊学说。他说:“西边从甘肃省南下到云南省西陲的这个走廊,历史上系属不同的集团曾在这里建立过一个或几个强大的政治势力。它们正处在汉藏之间。这几个大民族在这地区你去我来,我去你来搞了几千年。来回的历史流动,都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冲积和沉砂。所以,我在前几年曾经指出过,这是一个极值得研究的地区。”此中费先生所说藏彝走廊中历史上系属不同集团建立的强大政治势力,当主要指自唐朝以来政治势力覆盖该走廊的吐蕃南诏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几大政权。这些政权在历史上都曾一度影响到整个中国发展的进程。费先生又接着指出:“最近听说西南几省的民族研究工作者联合起来一起攻关,要把藏汉之间的走廊地区进行一次调查,那是很好的。”费先生还指出:“从宏观的研究来说,中华民族所在的地域至少可以大体分成北部草原地区,东北角的高山森林区,西南角的青藏高原,藏彝走廊,然后云贵高原,南岭走廊,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这是全国这个棋盘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这个棋盘上的演变来看各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微型的调查。”②费老对中华民族分布格局勾画出的板块与走廊,涉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而对其研究则涉及民族学、民族史、民族关系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为此,必须进行民族学科及其他社会学科的综合研究。
第三次,是1982年4月,费孝通在昆明市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召开的座谈会上,以《支持六江流域民族的综合调查》为题的讲话中,着重就藏彝走廊的调查研究讲述了意见。他说:“1978年那次讲话我提出民族研究要提高一步,怎样才能提高呢?我觉得今后需要进行宏观的研究,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联系,研究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研究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几千年里各民族来来去去不断流动的状况和趋势,不要仅限于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的研究。今后中国的民族还是要变的,不会永远是这样的,变化的方面是什么呢?社会主义民族之间关系是怎么样呢?它本身规律怎么样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他接着说:“根据我们30多年的经验,需要重新考虑民族研究下一步怎么搞。现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组织六个省、区的有关同志对岷江大渡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澜沧江、雅江、金沙江这六江流域的民族进行考察,这是很好的。好就好在,第一条它打破了行政上的界限,第二条它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进行综合研究。”他再次鼓励和要求大家:“我们不要一个虚名,不要人家拍手,不要搞得
热闹,要扎实地工作。现在的名声比我们实在做的超过很多,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去做,慢一点不要紧,不要急躁,不要踏空。”①
第四次,是1982年5月,费先生在武汉社会学研究班和中南民族大学部分少数民族同志座谈会上,以《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二》为题的讲话中,再一次深入地阐述了藏彝走廊研究与民族走廊学说的理论问题,他说:“那个地带就是我所说的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我也曾称它作藏彝走廊,包括从甘肃到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珞瑜地区。珞瑜地区的民族构成,外国人搞不清楚。这里发现有水田技术很高的阿帕达尼。他们从哪里来的呢?我从照片上看,他们头上也有一个髻,同彝族的‘英雄髻’很相似。语言我们还不清楚,没有材料作比较研究。再下去到缅甸北部、印度东部的那加地区。这一带都是这一相似类型的民族,看来都是这条走廊里的民族,都在藏族和彝族之间的地区里。藏族是从拉萨市为中心,慢慢扩大的。……假如我们能把这条走廊都描写出来,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诸如民族的形成、接触、融合、变化等。我是在1979年提出这个问题的。现在四川省昆明市的同志准备开始研究这些问题了,西藏自治区也参加了。调查的地区称作六江流域,就是长江上游金沙江等六条江;从甘肃省下来一直到云南怒江、西藏的珞瑜地区。这就不是一个省,而是几个省几个自治地方联合调查了。这个计划,领导上很支持,说很好。但是不那么容易,要做很多工作。……以上讲的,是西南的那一条走廊。”接着他说:“另外一条是中南的走廊。”当他在分析了这条走廊中的苗瑶、壮侗语族复杂的情况后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广东省这几个省区能不能把南岭山脉这一条走廊上的苗、瑶、、壮、侗、水、布依族等民族,即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这两大集团的关系都搞出来。这里各种民族有其特点。山区民族就同傣语系各族不一样,今后的发展问题也不同样。”他继续谈到:“西北还有一条走廊,从甘肃省沿‘丝绸之路’到新疆。在这条走廊里,分布着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等,他们是夹在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中间。有的信藏传佛教,有的信伊斯兰教;有的讲藏语,有的讲蒙古语,有的讲突厥语,也是很复杂的,不容易处理。有些民族讲两种语言。上述几个复杂地区:一条西北走廊、一条藏彝走廊、一条南岭走廊,还有一个地区包括东北几省。倘若这样看来,中华民族差不多就有一个全面概念了。所以,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来,我们需要一个宏观的、全面的、整体的观念,看中国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成分在历史上是怎样运动的。”
出版信息
本书的编辑及出版,是近年来我们开展藏彝走廊研究的成果。石棉县是藏彝走廊东部边缘的一个重要区域,在历史上,就是藏彝走廊中藏缅语族各民族互动的结合部,频繁的民族互动,形成了今天复杂的民族分布格局。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石棉县总人口1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万余人。主体少数民族为彝族藏族,彝族1.3万余人,藏族1.2万余人,建有10个民族乡,是四川省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
在石棉县的蟹螺、先锋和草科三个藏族乡,分布着藏族的两个支系——尔苏藏族和木雅藏族。而在蟹螺藏族乡,尔苏藏族和木雅藏族的文化都保存得比较好。2005年夏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接受雅安市民族宗教局的邀请,对该市民族乡进行一次经济社会发展调查。调查中,课题组对居住在石棉县的尔苏藏族和木雅藏族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时,石棉县也正在进行蟹螺藏族乡的民俗活动“环山鸡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双方当即商定继续共同开展对尔苏藏族和木雅藏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调查研究工作。
2005年9月和11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科研人员率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分两次到蟹螺藏族乡进行调查,在向石棉县领导汇报了调查成果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与石棉县商定,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在石棉县建立“尔苏木雅藏族研究中心”,由双方共建共管。这一合作意向得到了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雅安市民族宗教局的肯定与大力支持。2006年5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尔苏木雅藏族研究中心”在石棉县正式成立。中心成立后,经过认真考虑,反复商议,确定了2006年的工作计划。此工作计划分为两部分,一是继续进行蟹螺藏族乡的田野调查工作,二是将散见的尔苏藏族资料及论文集结为一本,以供更多的学人进行研究,这就是大家见到的本书。
尔苏藏族是整个藏族中的一个支系,人口3万人左右。他们讲尔苏语,分三个方言区。操东部方言的自称“尔苏”,分布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汉源县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越西县冕宁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县。操中部方言的自称“多须(续)”,分布于凉山州冕宁县;操西部方言的自称“里汝”,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和凉山州的冕宁、木里等县。
尔苏藏族情况相当复杂、仅以自称“尔苏”的这一支系而论,居住在石棉县境内蟹螺藏族乡的是讲东部方言的尔苏,这一支系的总人口约1.2万人,居住在石棉县境内的约8000人。尔苏又自称“鲁苏”,都是“白人”之意。附近彝族称他们为“俄竹”,意思是“土地的主人”或“山主”之意。也就是说,他们先于彝族来到这里。民族史的研究成果证明,彝族是唐朝中叶来到这里居住的,因此,尔苏居住在这里最迟是在唐代初期以前,即距今1200年以前,应该是史书中称为唐之“东蛮”的两林、勿邓、丰琶之属中的部分,但不可确指。宋代记载大渡河南有“蕃田”,有汉族往垦,应指这些部族的土地。唐代中叶,大渡河以南为唐朝的领地,后为南诏政权所据,吐蕃与南诏联合攻唐,尔苏之地受吐蕃及南诏统治,也是两方力量拉锯之处。宋代尔苏地方归大理白族自治州政权统治。元代这一带归罗罗斯宣慰司统辖,这里的情况才较为清楚。明清时期,这一带尔苏的管辖情况为:汉源县石棉一带归松林地土千户王氏所辖,清末土千户王应元因擒石达开有功,由土千户升任为土都司,统辖6个土百户。今石棉县城周围、汉源县城到瀑布沟一带都是尔苏居住区。至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谷之尔苏,由苏州市土千户姜氏及其所属9个土百户统治。而“里汝”支系则为木雅土司及木里土司所管辖。
因此,从史籍上看,尔苏从未有过统一政权。安宁河流域的尔苏由于处于汉彝之间,其文化受到汉彝影响较大。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尔苏文化亦受当地主流文化影响较大。相反,蟹螺乡由于较为偏僻,其传统文化保留较好。
藏族的众多支系中,尔苏藏族的研究一直很不够。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1961年和1979年,四川民族识别调查组两次进入该地调研;1982年4月,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派人赴冕宁泸宁区调查;1982年5月,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六江流域民族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冕宁县调查;1986年,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派人赴越西县汉源县石棉一带调查,五次调查均产生了一批调查成果。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调查过尔苏语言及习俗。日本的学者西田龙雄著有《“多续译语”研究二》一书,在日本出版。这些研究成果,只有一部分公开发表,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仅是内部出版,加上时间过去多年,尔苏藏族研究的资料的检索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了保护尔苏藏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推动尔苏藏族研究,我们特意编辑了本书,希望将各种零星分散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一起,为人们了解和进一步研究尔苏藏族提供方便。全书大约45万字。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编人的研究成果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此次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清末、民国以来的一些历史档案资料、新中国建国后的社会调查资料以及学术论著等。内容涉及尔苏藏族的族源、历史、语言、社会、宗教、习俗等诸多方面。是学术界对尔苏藏族研究资料的总汇。它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时间跨度上看,都全面反映了此前尔苏藏族研究的进展和成就。
第二,编辑的资料学术价值高。此前,学术界尚未对尔苏藏族的研究成果进行过系统的梳理。本书公开了一批未公开发表的档案资料和调查资料,辑录了大量零星分散的科研成果。在尽可能全面搜集的基础上,系统地分类集结了尔苏藏族的研究成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尔苏藏族奠定了基础,也会成为人们了解尔苏藏族的一个窗口。
本书是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和石棉县共建的“尔苏木雅藏族研究中心”的成果,作为中心共建单位,石棉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和民族宗教局的全体同志都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目 录
总序…………………………………………………………………(1)
前言…………………………………………………………………(1)
内容提要……………………………………………………………(1)
第一部分川西南藏族综论
(一)调研报告
冕宁县和爱公社庙顶地区藏族
社会历史调查……………陈明芳王志良刘世旭(3)
冕宁县庙顶地区藏族墓葬及碑刻调查简报……刘世旭(55)
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泸宁区藏族调查笔记……………杨光甸(65)
九龙藏族社会的历史考察………………………伍呷(253)
西番…………………………………四川省编辑组(293)
(二)学术论著
彝族史稿》中关于川西南藏族的论述……方国瑜(311)
川西南藏族史初探……………………………何耀华(324)
川西南散居藏族概况…………一……………·马文中(345)
凉山境内的“西番”及渊源探讨……………龙西江(350)
浅谈川西南藏族的族源与族称………………黄约布(381)
第二部分尔苏藏族
(一)综论及历史
越西县甘洛县地区彝、藏各族人民反抗子末乌甲
的斗争………………………………四川省编辑组(387)
太平军经过越西新民、保安、梅子营、海棠等地
的情况………………………………四川省编辑组(398)
“多须人”起源及其他………………………何耀华(403)
有关清代四川松林地土司的一些材料………张弗尘(406)
西蕃秧田姜家跑马道…………………………姜明荣(414)
浅议凉山的藏族“尔苏人”…………………黄约布(417)
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历史因素……………巫达(422)
(二)语言
六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及其系属分类——兼述嘉陵江
上游、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孙宏开(437)
川西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孙宏开(458)
尔苏语概要……………………………………刘辉强(462)
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巫达(501)
一部罕见的象形文历书——耳苏人的
原始文字……刘尧汉宋兆麟严汝娴、杨光才(514)
尔苏沙巴文字的特征及其在比较文字学上的
认识价值……………………………………王元鹿(527)
尔苏沙巴文字字素研究………………………郑飞洲(536)
尔苏语动词趋向前缀和体标记………………宋伶俐(549)
(三)习俗
石棉县尔苏藏族传统节日烧子……………钱安靖(563)
尔苏藏族丧葬词二则…………………………钱安靖(569)
藏族尔苏人婚礼仪式中饮食文化的族群性……巫达(573)
石棉县尔苏藏族婚丧习俗调查………刘俊波(598)
江流三曲地带的古建筑——………………马文中(607)
(四)宗教
川西南尔苏藏族宗教习俗调查………………钱安靖(613)
冕宁藏族苯教送魂九路初探…………………陈宗祥(636)
冕宁藏族“赞克”与《开路图经》…………马文中(647)
冕宁县藏传佛教寺院觅踪………………………马文中(659)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出版信息
目 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