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
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
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木屐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
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汉晋隋唐时期的,木屐尤其普遍。在汉代,女性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
南梁的贵族也常着高齿屐。
刘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着木屐。
杜牧诗云:“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由木板与木屐带结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两条突起的“齿”,目的是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除了两齿木屐以外,古代行军打仗时也会使用平底木屐,以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不仅仅军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因此
日本称谢公屐为“山屐”。八月十五夜诗(
大江匡房):“山屐田衣三五夜。短低帽放游天。”《宇治拾遗物语・一四・三》:“开レ门て相迎たれば、泥が深きと见へて山屐のには、泥が事外ついたぞ”。《中华若木诗抄・下》:“下踏の歯の谁ころや桥の霜”。
采集
在各种鞋履中,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南朝无名氏《提歌》:“黄桑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就指屐上的绳带而言。三是屐齿,均装在木扁下,其开头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
魏晋之际,木屐有所变化。
东魏《
齐民要术》云:“”,音,又音替,字亦作“屉”,是木鞋。
王筠《
说文句读》:「众经音义云「屧,凿腹令空荐足者也。」然则以木为之而空其中也。」不同于现代的木屐。中国木屐的形制有许多,夹脚只是其中的一种。
发展历史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宽后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个小孔,头部一孔;中间和后跟处各有二孔,两孔间挖有凹槽,槽宽和孔径相同,推测其用途是在绳子穿过小孔后将其嵌入槽内,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时绳带已腐,也不见屐齿(如图)。另一件为圆头方跟,开有六孔,后跟处二孔间也挖有凹槽。据研究,这两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属良渚文化遗物。
据《
庄子》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
晋文公制作了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木屐。《庄子·异苑》云:“
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也。”
刘宋刘敬叔《异苑》提到,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派随臣遍寻吃食不得。就在几近绝望之时,跟随重耳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
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一碗肉汤下肚,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发现所食之肉竟是介子推从自己身上割下的时候,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
晋文公返回
晋国,继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封赏那些以前和他一起逃亡的随从,却忘记了
介子推,没有奖赏到他。而介子推也没有主动请求封赏,认为这只是在尽臣子之责,没必要封赏,之后就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到山里。晋文公发觉后,知道介子推住在山里,就派人去寻找,但介子推有意躲避着,怎么找也找不到,心急的晋文公只好下令烧山,想迫使介子推出来,可大火未能撼动介子推的归隐之心,等到被人发现时,他和母亲已经被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命人将旁边烧剩下的残木劈成板子,做成木屐,穿于脚上。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辙。木屐之声激励着
晋文公励精图治,最终使
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足下”也成为对人的尊称。
吴王夫差得到
越国进献的美女
西施,命人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挖坑,埋下成排陶缸,再在上面铺设一层有弹性的木板,让身系小铜铃佩带种种宝玉饰品衣裙,脚著精巧木屐的西施于廊中翩翩起舞,让长廊发出琴瑟般的节奏,与清脆的铃声、玉佩声共鸣,伴随著西施优美舞姿,使夫差为之倾倒。宋代
王禹偁《游灵岩山·响屐廊》诗云:
廊坏空留响屐名,为因西施绕廊行。
可怜五相终死谏,谁记当时曳屐声。
春秋战国时期,穿屐者日益普遍,据说
孔子当年就穿过木屐。《
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论语隐义注》:“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盗者置屐于受盗家。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异。”⑿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来到
蔡国,投宿于客舍。按当时习俗,鞋履不能穿入室内,只能放在门口,没想来到第二天起来,木屐不翼而飞,原来在半夜里被人偷走了。论者以孔子之屐“与凡人屐异”,故遭失窃,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估计是人们出于对孔子的敬重,故将其所穿木屐当作宝物珍藏起来。《晋书·五行志》中有一段记载,即涉及
孔子之屐的下落:“
刘盈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
张华疑有乱,先命在守,然后救火。是以累代异宝
王莽头、孔子屐、
刘知远断白蛇剑及二百万人器械,一时荡尽。”⒀可见在被大火焚烧之前,孔子的木屐一直被视为“异宝”典藏于库。
汉代男女也以穿着木屐为尚,在
东汉首都洛阳,还流行一种习俗:新娘出嫁,嫁妆之中必备有木屐,考究者还在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绳为系。如《后汉书。五行志》以及应《
风俗通义》所说:“
延熹中,京师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屐,五彩为系。”这种漆画木屐在安徽
马鞍山市市郊
孙吴名将
朱然及其妻妾合葬墓中曾有出土:屐身小巧精致,木扁上凿有三个较小的孔眼,周身施以漆绘,屐底则装有两个木齿,当为朱然妻妾的随葬物品。
三国时代
《神仙传》云:“后出游,谓慈俱行,令慈行于马前,欲自后刺杀之。慈著木屐,持
青竹杖,徐徐缓步行,
常在马前百步,着鞭策马,操兵器逐之,终不能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如《世说新语·忿捐》记晋人
王述性情急躁,用餐时以筷子戳刺
鸡蛋,刺之未破,便大怒掷地,鸡蛋圆转不止,王述便“下地,以屐齿碾之。”⒂这是晋人家居着屐的一个例证。《
晋书·谢安传》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谢)玄等既破(苻)坚,有驿书至,(谢)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说的是
淝水之战期间,
东晋宰相
谢安,亲任征讨
大都督,指挥战事,令其侄
谢玄率兵迎敌,自己却在住所与人下棋。突有前方驿书送至,报告其侄获胜消息,谢安不为所动,依然与棋友对弈,表现出持重沉稳的大将风度。直到棋局结束,返身回房,再也按捺不住激动之情,过门槛时竟忘了抬脚,以至将屐齿折断。这也是晋人家居穿屐的实例。
活络齿屐
南朝活络齿屐:这是一双仿南朝“谢公屐”形制的活络齿屐。
刘宋永嘉太守
谢灵运,是我国山水派诗的鼻祖。性喜山水,根据《
南史》记载,他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为了登山时保持人体平衡,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枝活动齿屐,在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则脱掉后齿,史称“谢公屐”。
后被市井人所模仿,并相沿成习。由于这木屐优点甚多,便很快流传到南方。木屐之声伴随着重耳“悲乎,足下”的叹息,伴随着
寒食节禁烟、伴随着
清明节上墓、伴随着清明植树的风俗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也许是历史的一个巧合,也许是后人接受了
晋文公重耳足蹬木屐“以志吾过”的教训,总之,若干年后,决定唐王朝命运的介休之役就在绵山脚下进行。
刘武周、
宋金刚会同突厥军队数万人与
太原市公子
李世民进行决战。李世民坚壁挫锐,慎择战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此役李世民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礼贤下士,收降了一位割股奉君的名将
尉迟敬德。不过在后来的凌云阁封臣中,李世民没有像晋文公那样
健忘,首先重赏了这位忠义名士,由此传为千古佳话。然而在2017年的世界里,穿木屐最多的当属日本人。在日本传统的节日里,在婚庆、祭典等仪式中,日本人穿着传统的
和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屐式与现代日本民间所流行的木屐十分相似,所以猜测对其产生过影响。除男性外,唐代妇女也有穿着木屐的习惯,尤以江南女子为常用。
李白《浣纱石上女》诗中就有“一双
金齿屐,两足白如霜”的吟唱,清王琦注引《南越志》:“军安县女子赵妪,着金箱(镶)齿屐。”说明当时女子所着之屐形制考究,屐齿还加以镶饰。李白的另一首诗《越女词》也谈到女子着屐的情况,诗中有句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鸦头袜一作“丫头袜”,这是和木屐相配用的一种袜子,制作时将大脚趾与另外四趾分开,形成丫形,以便卡住屐上的绳系。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了解到,当时穿着木屐,既可穿袜,也可赤足。
宋代以后
宋代以后,木屐多用作雨鞋。《宋高僧传·十九丰干传》:“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宋张瑞义《贵耳集》:“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说的是
苏轼冒雨
戴笠着屐而归的情景。《小辨斋偶存·题坡翁儋耳小像》:“东坡一日访
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借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谓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 《张逵东坡笠屐图》「后有
魏了翁、冯子振、邓熙、
李孝光跋语并诗。今录三人。“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中涂值雨,从农家借箬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争笑,邑犬争吠。」穿着木屐的宋人形象,在宋画《归去来辞图》中有所描绘。《奇女子传·双鬟女子》云:“超他日过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三鬟女子,年可十七八,衣蓝缕,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値。”
明清时期将木屐称之为“泥屐”,也着眼于屐的用途而言。如《
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五回:“狄员外打了伞,穿了泥屐,别了薛教授回家。”在缠足之风盛行的明清时期,
广东省、
福建省一带的妇女未染此习,仍为天足。因当地气候比较炎热,那里的女子和男子一样,不论晴天还是雨天,平时家居都以穿屐为尚,只是在屐的装饰上比男子所穿者的略微讲究。如明
谢肇《
五杂俎》记:“今世吾闽兴化、漳、泉三郡,以屐当革及,洗足竟,即而着之,不论贵贱男女皆然,盖其地妇人多不缠足也。女屐加以彩画,时作龙头,终日行屋中,阁阁然。”这个时期的木屐形象,在
王圻《
三才图会》中还有描绘。
清代男女日常家居所穿之屐多无屐齿,以
潮州市一带出产者为上品,由木包木制成,含有微香,着之可除秽气。也有在木屐表面漆,或包裹绣帛、皮革者,多见于女屐。如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记称:“今粤中婢,多着
红皮病木屐。士大夫亦皆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之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或以木包木为之。……
新会区尚朱漆屐;东莞尚花绣屐,以轻为贵。”这种无齿之屐,已接近现代的拖鞋。
近现习俗
旧时,粤东的客家人常穿“木屐”。因地处
亚热带,夏长冬短,气温高,雨季长,春夏间高温多湿,穿着木屐可避湿,洗澡后穿上它即刻就干,尤其适合于夏季纳凉,故人们喜欢穿它。
木屐起源很早,穿木屐属中原风俗,
晋朝末
五胡乱华后,中原汉人纷纷南迁,穿木屐这一穿着文化也先后陆续传入粤东
客家地区。客家人的木屐多用桐木或其他杂木劈成,把一块约一寸宽的橡皮,变成船篷形,钉在前头即成。旧时女子出嫁,“逻妹子”时,要带一双鞋一双屐去。
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梅州市的客家人依然有很多人穿,城镇多有专营木屐生意的店铺,生意兴隆。后来,随着制鞋业的发展,各式海绵、泡沫拖鞋代替了木屐。随后梅州城镇又有不少人穿起了木屐。据穿木屐者说:“春夏期间穿木屐干爽,凉快;走路时穿木屐不会像拖鞋那样把湿沙拖起溅污裤子,同时不会因潮湿而生'沙虫食脚'(又称“香港脚”)等病,在春夏多雨的季节更显示出其优越性。”看来这一穿着文化习俗确有可取之处。
分类
缠足木屐
满清末年距今一百二十年前的古物,清朝女子流行缠足,脚越小越美,大概六岁起就用白布绑紧双脚,再穿这种木屐使脚长不大,木屐要越穿越小。
潮汕便屐
出花园小孩穿的红木屐,是潮汕人日常的一种。《
潮阳县志》(光绪十年,潮阳知县周恒重监修,简称“周志”或“甲申志”)云:“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徼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钱,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南粤笔记》云:屐,“以
潮州市所制拖皮为雅。”这里所说的拖皮屐,就是
林大钦穿的红木屐。
潮州木屐
潮汕木屐的式样与省城
广州市的木屐大致相同,但制作工艺比较精巧、讲究,其形式有:椭圆形,前略宽,后略窄,只适应男人穿的“龙船屐”;分左右脚,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后跟略高的“认脚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涂上红、橙、黑、棕等颜色,绘上花卉、图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脚屐”;用坚韧的木材制成并上漆的称为“漆屐”等等。
潮汕地区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细,屐皮用料考究,
清代以来,已享有很好的声誉。
旧时,潮汕人穿红木屐实为平常之事。我儿曹时,也曾穿过木屐,夜行戏耍,喀喀咔咔,颇有童趣。可在外地人看来,却有一番异味古风。清康熙时曾官至
内阁学士、
刑部尚书的
徐乾学,写有《潮州杂兴》云:
蛮女科头足踏尘,大夫偏裹越罗巾。
天无晴雨穿高屐,岂是风流学晋人。
木屐作为潮汕地区旧时的生活用品,现已被各种塑料鞋类所取代,但现代农村仍有少数人还喜欢使用它。
文昌木屐
中国南部
海南省著名侨乡
文昌市素有穿木屐的习惯,虽然木屐逐渐被淘汰,以布鞋、皮鞋、塑料鞋取代,但是在城乡,还有一些人仍然喜欢穿着木屐。
木屐,是木底鞋子的通称。相传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
晋国贵族
介子推曾随
晋文公流亡国外,回国之后,介子推隐居绵上(今
山西省公休东南)山中,晋文公多次召请不至。后来奉命来召介子推的军士想用
纵火焚山的办法逼他出山,介子推竟抱树而死。晋文公哀叹之余,便用该树为木料做成木屐,每当穿着时就说:"悲夫,足下!"以表示对介子推的眷念。
文昌木屐已有悠久的历史。初时,它的外形宛若一只用木板钉成的小凳子,上面再接合鞋帮,着地的两只脚称为屐齿。由于屐齿的接触面积小,所以能适应泥泞的路面或在雨天行走,人不易滑倒。
后来出于生活的需要,慢慢出现了由整块木料凿成的拖鞋形式的木屐。这样的木屐有更多的优点。
文昌木屐种类颇多,有苦木屐、苦常木屐、江斧木屐等等,特别是用苦楝木料做的用油漆画得很漂亮的木屐,因为苦楝木轻便耐用,着之足下,真是妙不可言。
日本木屐
木屐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木屐在日本又称下駄(geta)。木底通常是用桐木或者
杉木制成。连歯下駄是
指台下前后两片屐齿相同的木屐。只有一齿的称为「一本齿下駄」。「一本
齿下駄」用于山道的步行,特别是在山中修行的僧侣和山间野宿者。一本歯
下駄可能源自谢公屐。台面鼻绪的材质自古多种多样,古代常用布包住的麻、
棕榈、稻草、
竹皮、
蔓草、皮革所制。彩色的鼻绪又称为“花绪”。
晋朝时志怪小说《
搜神记》中描写
中原地区古代木屐云:昔作屐,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而
日本的木屐式样也多为方形,妇女也常用圆头木屐。
荷兰木屐
木鞋(clog)是荷兰服饰中最著名的特点。木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那时皮鞋是达官贵人独享的奢侈品,而老百姓会在农闲的冬季制造经久耐用的木鞋。杨树和柳树的木材成为制造木鞋最好的原料,并且通常是人们在自己的村庄或地区进行相对封闭的木鞋制作。这样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木鞋在兼备了保暖、坚固、
防潮防汗和舒适特性的同时,还显示出不同的地区特色。木鞋在荷兰还是订婚的信物。传统的青年男女订婚时,男方要把自己亲手做的木鞋作为信物送给女方。如果男方送给女方的木鞋精美又很合脚,女方就认为男方能干,心诚,爱她,将来的婚姻一定可靠、幸福。订婚的当天,未来的新娘就可穿上木鞋以示婚约。有时结婚后,她还会继续穿着这双木鞋,但通常因为新娘木鞋太漂亮了,她们舍不得穿,往往会把木鞋挂在新房的墙上,象征生活幸福、吉祥。
如今,
荷兰每年生产300万双木鞋。虽然其中的大部分作为纪念品带出国界,但越来越多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木鞋。据了解,100万以上的荷兰人经常穿用木鞋。这种返璞归真的怀旧,当然是以木鞋本身的优点为基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木鞋的存在显示着它的实用意义,并且在未来还会延续它的生机。
沙滩木屐
夏天啦,海边的活动肯定少不了吧,如何能在沙滩上玩乐的时候留下更多的乐趣?
日本“ashiato”木屐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木屐底部是各式各样的图案,有小猫、猴子、壁虎等小动物的脚印,
小孩子们穿上它在沙滩上跑来跑去,在沙滩上压出的痕迹,看上去
就好像各种小动物在聚会一样,让周围人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吧。
带着孩子到海边,感受海洋和沙滩,感受天然的木质,感受可爱、赋有想象力的动物脚印:恐龙,猩猩,狗狗,猫咪。
制作材料
制作屐的材料主要是木料,故有“木屐”之称。所用木材有一定标准,以质地密致坚韧者为佳,常见者有桑屐,以桑木制成,如《南齐书·祥瑞志》“(世祖)在
襄阳市,梦着桑屐行,度太极殿阶。“有枹木屐,以枹木制成“,如晋稽含《南方草木状》:“抱(枹)木生于水松之旁,若
寄生然,极柔弱,不胜刀锯,乘湿时而为履,易如削瓜。既干则韧不可理也。……夏月纳之可御蒸湿之气。”有棠木屐,以沙棠木制成。
《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林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著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除木料之外,古代还出现过帛屐,以布帛代替绳系。
汉
刘熙《释名·释衣服》:“帛屐,以帛作之,如者,不曰帛屩者,者不可践泥者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故谓之屐也。”又有皮屐,以皮革为之;或削木而成,外裹皮革。如《文献通考·四裔考》:“足履革屐,耳悬金王当。”又有玉屐,以玉为之。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时
襄阳市有盗发古冢者,相传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屐、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编。”又有铁屐,以铜铁为木扁,下施铁钉。
《
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
晋书》:“
石勒击
刘曜,使人着铁屐施钉登城。”这种铁屐多用于武士,着之以便攀登行军。
集安市洞沟第12号墓壁画所绘披甲武士,足部即穿有铁屐。与木屐不同的是,铁屐的屐底不用屐齿,而施以钉。这种铁屐在考古发掘中还有发现,如吉林吉安
高句丽墓出土一件,以铜楹为木扁,表面鎏金,周缘折起,上有可供穿绳系带的小孔若干,底部铆有方柱形鎏金铜钉。后世则将此称之为“钉鞋”。
清
赵翼《余丛书》:“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间多用钉鞋。”
鞋履特色
屐是一种有齿之履。齿被安装在鞋履底部,前后各一,呈直竖状,多用于出行。鞋底设齿,为的是行走方便,因古代路面崎岖不平,有了双齿,就可减少鞋底与路面的接触,行走时就会显得稳当便捷。屐齿通常以木料为之,和一般的麻底之履相比,木齿更经得起磨损,木齿坏了还可以更换,所以特别适合外出旅行。由于装上了双齿,鞋底的高度有所增加,在雨天的泥地或长满
青苔的山道上行走还不易滑跌。汉史游《
急就篇》“屐赢窭贫。”唐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说的就是这种鞋履。
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叶绍翁在《游园不值》诗中也提到: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制作方法
制作木屐的方法可分为三种:
传统做法
先以刀、斧、锯来劈成木屐大小的长度,再分别以大人或小孩的脚型尺寸大小为模制成粗胚,再以刨刀将中间的木材削掉,鞋头底较低,鞋跟处较高,最后钉上屐带完成。
现代做法
木屐的粗胚先由机器做成,再贴上绣面花纹,钉上屐带即成,较为传统式省时省力,但是式样较固定无变化,且少了手工的亲切感,更何况手工还可依左右脚型制作呢!而手工木屐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画:一块木材要变成一双木屐,得先挑选阴乾的木材,然后用模板在木材上画出木屐的初型线,用机器或人工切割,分开时就自然有弧度,且一切就是一双,没有一个部分被浪费掉。
2、晒:用机器锯出初型后,便要拿去太阳底下曝晒一星期左右,使木屐比较不易腐坏。
3、砍:使用斧头,细腻的削出鞋缘的弧度。
4、泡:将木屐初型泡在装满水的桶子中,是为了使木屐在刨的过程中不会因木材乾涩而不好磨。
5、刨:老师傅在特制倾斜的平台上,脚一弯,一顶,就固定木屐开始磨了。
6、再刨:木屐是穿在脚上的,当然要穿得舒舒服服,老师傅细心的修饰,将木屐的表面、稜角或屐跟磨的很光滑。
7、漆:将磨好的木屐鞋台漆上一层又一层的亮光漆。
8、钉:最后在屐面上装钉屐耳,这样一双木屐就大功完成了。
9、屐:素素净净的,就是令人怀念古早木屐的成型。
简易做法
选择木材木材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你不会希望穿上一双满是裂纹和漏洞的鞋子吧。根据脚的尺寸,留出一厘米的余量,因为之后还要修整木屐的。这是还没有处理过的橡木。
开始磨啊磨,你需要做的就是用砂纸将粗糙的木材表面磨光。磨完一只以后,别忘了还有另一只。建议你在制作本项目时,不要使用任何电动工具(除了之后可能用到的
电钻),因为这个项目本来就不是五分钟就能搞定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关键的齿当你准备制作木屐的齿时,提醒你一句。慢——慢——来~首先,在需要安装齿的位置做好标记木屐齿的位置和高度并没有硬性的规定,不过我建议高度不要小于四厘米。这样走起路来更方便。开始做标记这是凿子,在照片里它被木头挡住了看起来很不错首先慢慢地将木屐齿“锯出来”,然后用凿子刨仰视图,这些地方需要修补一下。
磨圆边角、加固木屐齿,该拿起木刀,尽量将边角磨圆了。然后再打磨一遍,让它看起来光洁美观。然后用树脂
芳香油涂抹一遍。完成以后,你需要将木屐齿加固一下。首先,在每个齿上钻两个孔,然后灌入胶水,再用榔头敲入一根塞柱,接着将多余的部分切掉。等待胶水凝固。在等待的时候,你可以考虑一下鞋带孔的位置。将它们钻出来。磨圆边角。油啊油。这样木屐齿就不会断了。
制作工具
制作一双木屐一点也不简单,就以传统手工制作来说,过程看似简单,但是手持五斤半重的斧头,削劈硬度极高的山黄麻木,需要极高的技巧与力道,做木屐像学功夫一样。斧刀大,斧柄短,用虎口一握,大斧就得像小刀一样的动作,细腻到削出鞋缘的弧度,因此,要将山黄麻木劈成木屐雏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双木屐约需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之后开始用刨刀磨起正面和边缘来,然后钉上鞋耳,便完成一双木屐,与传统手工比较起来,真的是快了很多。
制作木屐时所要用到的工具也很多,主要有刀、斧、锯、刨刀、铁、铁钉等等,再配以砍、劈、剁、削、刨、鎚等步骤,便可以制作一双木屐。
传统制作木屐的工具大约有以下几种:
刀:是用来切割木屐最原始的初型。
斧:砍、劈、剁、削等步骤,都是由一只斧头所包办的。
锯:是用来锯成木屐所要的尺寸、形状。
刨刀:主要的功用在於刨平表面、稜角或屐跟,使木屐表面成光滑。
铁鎚:钉屐带时所用。
铁钉:用于固定屐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