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惠芬(1945年12月23日-2014年5月12日),女,
江苏省宜兴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胡演奏家,被誉为“现代二胡演奏皇后”。
1963年,18岁的闵惠芬在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全国二胡比赛中演奏的《
病中吟》获得大赛第一名。1975年10月她在舞台艺术片《百花齐放》片中演奏的《江河水》《
赛马》一下子风靡全国,成了时代金曲。
小泽征尔在听到闵惠芬演奏的《
江河水》后泪流满面,评价其“诉尽人间悲切,令人痛彻肺腑”。1982-1986年,闵惠芬身患重病,暂时离开了舞台。2006年7月,闵惠芬带着她的力作《天弦》出席
广州市高级音响展。
闵惠芬开创了中国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演奏方式,曾获得
上海文学艺术奖、第十二届“上海之春”创作二等奖、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宝钢高雅艺术奖,曾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14年5月12日上午,在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病逝,享年69岁。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闵惠芬1945年12月23日生于江苏宜兴。父亲闵季骞是著名
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再传弟子,二胡、琵琶、三弦等江南丝竹无所不能。受到家庭的熏陶,闵惠芬自幼酷爱音乐。在各种民族乐器中,闵惠芬尤其喜爱二胡,它的魅力在于它特别接近中国人的情感,它的音色像中国人在说话歌唱。8岁时闵惠芬便随其父闵季骞学习二胡,并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不凡的天赋。1956年,11岁的闵惠芬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文化古都南京,进入南京市
鼓楼区少年之家“红领巾艺术团”担任二胡独奏小演员,任该团管弦乐队指挥。
1958年,13岁的闵惠芬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专修
二胡,师从于二胡教育家
王乙和
陆修棠。1963年在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全国二胡比赛中,闵惠芬以一曲《病中吟》征服了观众和评委,获得大赛第一名。
“文革”期间,
上海音乐学院的各种音乐声音销声匿迹,琴被砸了,老师被打成了“双料特务”,关进了“牛棚”。闵惠芬仍然以学为本,不仅练二胡,还练起了
京胡、
小提琴。声乐系的同学张奇松还曾送给闵惠芬民间老艺人
阿炳本人演奏的二胡唱片,但是,闵惠芬没有唱机来听唱片。后来闵惠芬到
上海爱乐乐团排练,在那发现了唱片室,趁大家排练完都走了,把阿炳的演奏唱片拿出来听。一边听,一边揣摩,一边练习,唱片都让她听烂了,后来竟然可以将
二胡拉得和唱片里一模一样、惟妙惟肖。
演艺经历
蓬勃发展
1969年,闵慧芬从
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曾在中国艺术团、上海乐团、
上海民族乐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开始了其演奏生涯。
1973年,闵惠芬随
上海交响乐团赴京演出,然后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的《二胡练习曲选》创作《长弓练习曲》(后易名为《忆江南》)。9月,美国
费城交响乐团首次受邀到中国演出。访华演出期间,乐团指挥奥曼迪评价闵惠芬"是位超天才的演奏家"。
1974年5月,闵惠芬等艺术家为到华访问的前英国首相
爱德华·希斯演出。7月,闵惠芬调入刚成立的中国艺术团,开始随团出访非洲、
亚洲各国。同年,与作曲家沈利群重编《赛马》,移植二胡曲《红旗渠水绕太行》。
1975年3月,闵惠芬移植《
逍遥津》《
卧龙吊孝》等8段
京剧老生唱腔并录制唱片。10月拍摄舞台艺术片《百花齐放》,其在片中演奏的《江河水》《赛马》,一下子风靡全国,成了时代金曲。1976年6月,随中国艺术团赴非洲演出,9月随上海艺术团至欧洲希腊、
卢森堡、
瑞士等国进行文化交流。
1976年10月,闵惠芬用一周的时间,改编完成《洪湖主题随想曲》(根据
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唱段《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改编)。1977年1月1日,在上海文化广场进行首演,6场演奏出中,场场引起观众大合唱。5月,
小泽征尔在上海交响乐团排练厅听到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泪流满面,并评价其“诉尽人间悲切,令人痛彻肺腑”。同年创作《
阳关三叠》。1978年6月,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欣赏闵惠芬演奏后归国撰文称她是“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1979年春,闵惠芬调入重建的
上海民族乐团,4月借调到重建的中国艺术团,7月赴美国演出。10月在
浙江省首演《
宝玉哭灵》。1980年首演
二胡叙事曲《新婚别》。
1981年,开始练习作曲家
刘文金为其量身定作的二胡
协奏曲《长城随想》。
暂别舞台
1982年到1986年的这段时间,对于闵惠芬来说无疑是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她因为不幸罹患癌症,5年中历经6次手术、15次化疗,手术的剧烈疼痛、化疗后强烈的药物反应,给闵惠芬的身心造成了极大伤害,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然而更令她痛心的是,迫于病重她不得不放下形影不离的二胡,暂时告别她挚爱的二胡事业。
重返舞台
1987年9月,闵惠芬重返舞台,应邀参加首届“
中国艺术节”,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演出《长城随想》;1988年1月,应邀参加“龙乐音乐周”,与
上海民族乐团合作首演《洪湖主题随想》
协奏曲。随后她又在上海、
新加坡作了成功的演出。
闵惠芬除了创作演出外,还将许多精力放在了
民俗音乐的普及和新人的培养上。几乎每年她都要举行二十多场民乐普及音乐会。1995年闵惠芬参加上海民族乐团普及音乐会91场,其中独奏讲座音乐会21场;1996年参加演出75场,其中独奏讲座音乐会25场;1997年上半年参加演出45场,其中独奏讲座音乐会19场。
为加强市民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扩大民族音乐的宣传面,闵惠芬还积极策划和参与各类大规模活动:自2004年至今,每两年一次与
徐州市政府、工会、二胡学会共同策划了四届徐州市国际胡琴节;自2005年起与
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一起,连续组织举办了六届长三角地区民族乐团汇演等;自2006年起,闵惠芬与沪、浙、苏三家音乐家协会和
上海音乐学院,共同举办了三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和展演,不仅大大提高了参赛者的演奏水平,起到播送推广的作用,而且诞生了一批优秀新作品和演奏新人。
2006年7月,闵惠芬带着她的力作《天弦》出席
广州市高级音响展。
2014年5月12日上午,闵惠芬在上海仁济医院病逝,享年69岁。
个人生活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闵惠芬苦心钻研各地方的戏曲和地方乐种以及民歌小调如
京剧、
昆曲、
越剧、
沪剧、
粤剧、
黄梅戏、潮州音乐、广东音乐、苏南吹打等,研究每类乐种的咬字、唱腔、韵律,体会其中的 “韵调感”“角色感”“性格感”,在大量的实践中摸索,移植改编创作出大量等风格多样、人物特点鲜明的经典曲目。如《
宝玉哭灵》中,闵惠芬先生通过左手的滑揉和较大幅度揉弦来模仿越剧中尾句的拖腔,左手的各种滑音配合右手弓速的变化来模仿唱段中唱腔的抑扬顿挫和起承转合,完美的声腔化演奏,将该剧中
贾宝玉悲痛哀叹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又如《洪湖人民的 心愿》中,闵先生运用左手多种演奏技法如揉弦、垫指滑音、上下滑音、回转滑音、颤音等,来模仿
王玉珍老师的唱腔,将歌唱的“韵”用
二胡表达出来,为 《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一首乐曲赋予了新的生 命;再如闵先生首演的《长城随想》这首乐曲,通过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以及多年潜心专研的戏曲知识将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演奏时加入了特殊的演奏技法,如大二度、大三度的上下滑音、重揉弦滑音、泛音接空弦、同指异音、异指同音、先慢后快的滑音、配合左手的大小音头、弓速与气息的结合,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的运弓技巧等等,将该作品中的
古琴琴书、京韵大鼓、
京剧、苏州评弹等元素通过
二胡的演奏诠释得淋漓尽致。
艺术主张
充分发挥联想
闵惠芬主张,在演奏中音乐形象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令人叹为观止的技巧,而未对音乐形象有所表现,则不会带给听众更为高级的审美体验。这时,将技术与音乐表现力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她指出将两者结合其诀窍就是联想。在掌握了技术要领后,调动想象与情感,将两者融为一体,才能使听众领悟到某种意境。
掌握艺术气息
闵惠芬认为,虽然二胡发声与歌唱家发声原理不同,但是音乐呼吸与人的呼吸有一致性、同步性与协调性。学会呼吸不仅对于歌唱家、指挥家重要,对于
二胡演奏也尤为重要,即在演奏时,鼻吸(浅呼吸)与胸腹呼吸(深呼吸)相结合。在进行具体音乐处理时,往往在乐句、乐段开始处用浅呼吸,在乐句高潮段落、情绪 高涨处用深呼吸。呼吸并不是简单的生理运动,而是将乐句的语气、情绪、强弱相结合,其最终目的是增强音乐的感染力,以此来更传神的表现音乐形象。
加强民族自信
闵惠芬在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凭借她的钻研精神,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利用丰富的民族音乐语言,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胡的技法。闵惠芬的生前好友著名作曲家
刘文金先生认为闵惠芬区别于其 他二胡演奏家的特点是她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个性,体现出了她对传统音乐的浓厚兴趣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参演作品
参演舞台作品
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闵惠芬开创了
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演奏方式,大大增加了音乐感染力。
二胡声腔化就是这位
民俗音乐名家创造的特殊演奏方式,也使她成为当今民乐界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
1975年3月,闵惠芬先生接到中央通知,为毛主席录制
二胡演奏的
京剧唱腔音乐,中央还派来著名京剧艺术家
李慕良作为她的京剧老师。这一安排,使闵惠芬受益匪浅,更加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对二胡演奏的创新有了新的启迪,开拓了发展二胡的新思路,在“器乐演奏声腔化”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将此作为了终生的研究课题,而器乐演奏声腔化就是将中国戏曲唱腔艺术中的特色运用到器乐演奏当中。闵惠芬先生利用
二胡音色接近人声的特点,将其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她为此创新的曲目有:
越剧《
红楼梦》唱段《
宝玉哭灵》、
粤剧《
昭君出塞》、
顾冠仁编配的
昆曲《
牡丹亭·游园》、云贵花灯《花灯调》、陕北音乐《迷糊调》、潮州音乐《寒鸦戏水》、
京剧《
逍遥津》《夜深沉》《
卧龙吊孝》,古琴曲《
阳关三叠》等。闵惠芬先生曾说:“我将后半生全部贡献给声腔艺术探索。
二胡就是我的生命,二胡就是我。”她通过学习戏曲中的吐字发音、润腔变化,将其与二胡左右手技法结合,大大增强了二胡演奏的多样性与文化底蕴,丰富了二胡语言,更准确地塑造了音乐形象,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演奏风格。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内蒙古晨报评价:她对艺术精益求精,勤学苦练,基本功全面扎实。她更注重对乐曲内涵的深入开掘,并加以细致入微地表现,琴声富有艺术魅力,演奏充满激情。
新华网评价:闵惠芬是“世界最著名的弦乐演奏家之一”,“连休止符也充满音乐”,“奏出了人间悲切”。第一个提着
二胡走进金色大厅,让全世界认识二胡认识中国民乐。
中国泰斗级权威张韶老师评价:将门出虎子, 小小年纪做到刚柔相济实在不容易。
中国泰斗级权威
贺绿汀先生评价:别看她年纪小,可是她最有音乐。
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评论:闵惠芬是“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连休止符也充满音乐”。
日本著名指挥家
小泽征尔,在听完她演奏的《江河水》后不禁伏案恸哭,称赞她“奏出了人间悲切,听了使人痛彻心肺”。
美国
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奥曼迪评价:闵惠芬"是位超天才的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