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镇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距县政府驻地东南23公里,地处苍南县东南部,濒临
东海,是一座千年古镇和抗倭卫城。截至2022年,金乡镇镇域总面积5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9万人。截至2023年,金乡镇共辖5个社区、30个行政村。金乡镇先后被授予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生态镇、省级森林城镇、省级文化强镇,4A级景区镇等称号。
金乡镇古称洲。晋
太康四年(283),瀛洲属
始阳县,后属横阳(今
尧都区)。
金乡县称乡,始于
南宋建炎三年(1129),时名金舟乡。相传古代闽奥诸侯纳贡中原,船载金银珠宝经此北航,触礁覆舟,故名。后金舟乡自宋初沿用至明末。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金乡卫。清康熙八年(1669)废卫为镇,属军事建制。民国以后沿用金乡镇名,民国年间称金乡镇。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分为
大渔镇、小渔,大沿用旧名。1950年金乡区设立,1958年称金乡管理区,1961年改称金乡公社,1966年置建制镇,1981年建县时定名金乡镇,新中国成立后,习惯上称金乡,1981年
苍南县建立后,归苍南县,1987年3月为县直属镇。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大渔镇、
炎亭镇、石砰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金乡镇,设城区、郊外、老城、湖里、炎亭、大渔、石砰7个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城区、郊外、老城、湖里、炎亭、
大渔镇、石砰7个社区。2019年7月11日,社区更名为片区,镇政府驻东门大街60号。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增设炎亭镇、大渔镇。
金乡镇是
苍南县重点工业乡镇之一,有国家台挂历生产基地的金字招牌。截至2022年,金乡镇有规上企业6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7家,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0.4亿元,财政税收达1.6亿元。
历史沿革
金乡县濒海,远古时,这里是一片海洋。后随海岸线的外移,逐浮出水面,首先浮出水面的是瀛岭(今狮山)。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筑城时发现的一块碑碣中有“大地原从海上来”之谶语,也准确而艺术地道出了自然界沧海桑田之变迁。
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秦时隶属闽中部。汉代至晋康前,先后属
闽越、东海王辖地及回浦、
章安街道、康宁、罗阳、
安阳市、安固等县。
太康四年(283)后,除很短时间属
瑞安市、
永嘉县外,均属
平阳县。平阳初名始阳,后曾称横阳,梁乾化四年(914)改名平阳。
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成城垣,置金乡卫,为浙南海防要地,下辖
马站镇、壮士、沙园3个所。金乡镇名,最早见于明
隆庆(1567-1572)《平阳县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
金乡县等沿海居民内迁十余里。
康熙帝九年(1670)复金乡界,居民陆迁回。
宣统三年(1911),易名金镇乡。
民国二十一年(1932),称金乡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第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6月属江南区,民国二十九年属宜山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南区,1950年5月属金乡区。1958年3月称管理区,同年9月改称大队,属金乡人民公社。
1962年1月易名人民公社,属金乡区。1984年2月,建立金乡镇,辖
大渔镇、石砰、
炎亭、湖里、老城、郊外6乡。1985年2月属金乡区。1987年2月,为县直属镇,辖湖里、老城、郊外3个办事处。2005年辖城区、郊外、老城、湖里4个办事处,61个行政村。全镇总户数20022户,73105人。
2011年,撤销
炎亭镇、大渔镇、石砰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金乡镇。调整后,金乡镇辖7个居民区、79个行政村。镇政府本驻迎旭路,后因建造原因部分迁至五一村。
2016年,调整金乡镇管辖范围,增设
大渔镇、炎亭镇。调整后,金乡镇辖石砰、城区、湖里、老城、郊外等5个社区(7个居民区,6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搬迁至五一村文苑路,原址(方宅)腾空修缮金乡博物馆。
金乡古称瀛州,瀛洲系三国时代
周瑜训练水军的“横屿船屯”范围之内,属“回浦地”。“小金乡”浮起于唐末。250年后,
赵构赵构
建炎三年(1129),建置了金舟乡,隶属于
平阳县。至于为什么叫金舟乡,有人说是金舟乡从海面浮起时,有沉船之骸附金银珠宝;有人认为是因为金舟乡南面有金字山和复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从涌泉寺的兴衰、黄泥岙的石马、石翁仲陪葬饰物及梅岭的
梵文摩崖石刻,可知唐末至宋期间已商贾云集,逐渐繁荣。
金乡县地域在三国时期,隶属“
罗阳县”。清光绪年(1894),云岩乡
鲸头村村民在山麓挖掘墓时发现“朱曼妻地”,石质,刻有文字。“莂”就是“契约”和“合同”的古代用语,也就是朱曼买地安葬亡妻的地契。朱曼是晋
咸康四年(294)的立节
都尉,可以推断他当时是驻在鲸头本附近的的。鲸头离金乡不过30多里地,可见晋时,这一带地方已有人居住。此外,1997年6月调查发现了
钱库镇桐桥村有古代石棚墓群。
石棚墓又称
支石墓,普遍出现在新石器晚期至
铁器时代早期。这就佐证了远在
商周之前,已有先民在江南一带生息,繁衍,把
金乡县周边地区的历史向古代远溯了上千年。至于现在的金乡城内,那时是否时有海水冲击或者时不时地被淹没,无文字可考。
至
陈叔宝祯明年间(587——589),金乡北郊灵峰建有“金寺”,俗名外寺,是金乡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寺院;据
乾隆县志记载,唐
咸通年间(860——874)在灵峰建凌云寺(俗称东寺)。始建于
北宋元丰二年(1079)的金乡梅峰涌泉寺和“四顾屏尼庵”,据传,历史上曾有过“一千和尚、八百尼姑”的鼎盛而名闻遐迩,后在清顺治时焚毁于一旦。近期为保护历史文物,已予以重新修建。在迁移古代墓圹时,发现被烧的尸骨,可作为“焚毁于一旦”之物证。可见金乡周围地势较高的一些地区在商、周至晋、
南北朝、隋、唐时,就陆续有人居住,至宋代已相当繁荣了。梅峰古道上的马相公
摩崖石刻确凿地证明了那时有众多商贾过往。
北宋时,县以下置乡、都。从
北宋末至
南宋金石文字等有关著述,已见“金舟乡”,隶属于
平阳县,是为“
金乡县”之名由来之始。至于为何叫“金舟乡”,据说是金乡地域从海面浮起时,有沉船之骸附金银珠宝;也有人猜度是“金舟乡”南面有金字山和复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
明洪武二十年(1387),
朱元璋朱元璋为抗御倭寇侵扰,命
汤和汤和在金舟乡置卫筑城,改称金乡卫。清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实行“禁海迁界”政策,金乡蒲门一带居民内迁十里,木为界,界外沿海房屋全部烧毁,居民一律从界外迁至界内。被迁之处,哀鸿遍野,渔盐之利尽失。
康熙帝九年(1670),朝廷下令“展界”,恢复
金乡县等界外地,并称金乡卫为“金乡寨”。后至清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有
李庚的“金镇图记”。可见在
清代时,并无“金乡镇”的名称。
民国时,始有“金乡镇”之称谓,一直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不变。1981年,“
平阳县”析县,新建“
苍南县”,金乡镇隶属“苍南县”。
金乡镇自北至东至南至西依次有巴、
炎亭、石砰、
大渔镇、小渔诸多渔港。鳗苗、
对虾属、鱼、
锯缘青蟹、黄花鱼、梭子蟹科等,应有尽有,以至于最名贵的
黄唇鱼(俗称黄干)也时有在菜市场出现(现在已极罕见)。海涂还有
竹蛏科、
文蛤、
大弹涂鱼、岩奶、
泥螺等鲜活味美的海产品。“涂头跳鱼烧菜干”“清水蝤爬菜篮”等顺口民言,是海产品丰盛的真实写照。
金乡县是抗倭的历史名城。虽然,
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的高潮掀起于明代中叶的嘉靖年间,其代表人物为
戚继光。而序幕则在明代初叶的洪武年间,其代表人物即为
汤和。汤和早于戚继光160余年。
抗倭,这是一场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长期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
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在
日本国内混战中失败的武士沦为海盗,他们在一部分封建主与寺院大地主的支持下,勾结我国的土豪、流氓、海盗,频频进行走私劫掠,成为我国沿海人民的一大祸害。
从史书上看,早在明代初年即有倭寇来犯的记载,明代中叶尤甚,其中嘉靖三十一年以后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杀害的达数十万人。沿海地区以
江苏省、
浙江省、
福建省受害最烈,波及
山东省、
广东省。面对着倭寇的侵犯,沿海军民奋起抗倭,演出了一幕幕威武悲壮的活剧,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明代初年,对于外敌的入侵,在朝廷上层人物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出于民族大义,坚决予以抵御,例如
汤和。另一种则企图利用外部的敌对势力,为一己的私利和政治阴谋服务,当时的
丞相胡惟庸就是一例。胡惟庸引狼入室的可耻行径,更加衬托出汤和抗倭的凛然正气。
信国公汤和设计并监督建成的金乡卫城有两大特点:一是军卫化;二是按刘基建南京紫禁城的“八卦乾坤布局。”朱洪武建国后的定国方针是
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战略国策,也是
朱元璋命令汤和“并海置卫”,在
浙江省沿海置五十九卫的历史背景。南京紫禁城的布城格局与金乡的格局如出一辙,也就是
刘基的八卦城格局。南京有“
玄武区门”、“
玄武湖”,就是采用八卦中的“
青龙、朱雀、
白虎、玄武”作为城门称谓的命名方式。所以,
金乡县“掘田河”已巳年改建成池,金乡中学教师夏守安命名为“坎池”,也是取八卦中“南离北坎”之义,又暗含消防之意,亦遵循了金乡是八卦城的宗旨。
古镇金乡,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城称卫以来,至今已六百余年。历经时世变乱,
清代顺治的十里迁界,卫城曾成为一片榛莽之地。后
康熙时“展界”重建,主建筑逐渐恢复。
洪武十七年(1384)
朱元璋命
汤和汤和在金舟乡置卫筑城,改称金乡卫。明代的金乡卫,统率
平阳县所有的水陆关寨,南至
马站镇、壮士千户所;北至沙园(现属
瑞安市)、宁村(现属于
瓯海区)、海安(现属
乐清市)千户所。
金乡卫共设十一寨、十五。
十一寨为:庙后寨、屿门寨、巴艚寨、大岙寨、
炎亭寨、大寨、小镬寨、石塘寨、石坪寨、
大渔镇寨、小渔寨。
十五堠为:半塘堠、尖山堠、白崎堠、马迹堠、凤凰堠、猴头堠、上洋堠、毕湾堠、东冈堠、岭门堠、东山堠、蒙湾堠、兰头堠、巴艚山堠、奠山堠。
堠下还有许多墩。如现存的大烟墩山古烟墩,位于大渔镇小岙村墩山巅,海拔约250米系明代抗倭的报警设施,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高约7米,极目海天,颇为壮观。现保存基本完整,是明代抗倭斗争的珍贵实物。1988年列为
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金乡卫城墙周长9里30步,计1420余丈,墙高1.9丈,趾厚2丈,1650口,窝铺43座。有城门四座,东,迎旭门;南,靖海门;西,来爽门;北,望京门。各设城楼。水门原有四座,现剩两座。城体结构用不规则条石垒迭,内夯黄土和
砾石。因历史变故,今仅存部分城基、北、西城门和南、西水门及西水门之上的
魁星楼。城墙外有完整的30至50米宽的
护城河围绕。城内小河通过水门与护城河相通。护城河上有
悬索桥。
卫城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卫部队厅前面有广济大仓和小仓,计二十余间,收支卫所俸粮。卫厅在卫山(即狮山)上,设有了望台,既远眺海防,又近廒仓。仓前仓后还设
土地庙,意为土地公公保佑仓储大事,平安无恙。
从金舟乡始,至
金乡县建卫,有数百年的历史。建卫筑城至今又有600多年的历史。十里迁界,“渔盐之利尽失”,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康熙帝九年“展界”后,金乡人民逐渐恢复生计,主要从事于农业、商业、手工业和
渔业。
在农业方面,宋元的自然灾害,或大风雨、或大水海溢,人们与自然界的抗争,集中在筑堤、建陡门上。
南宋孝
淳熙八年(1181),金舟乡廿二都夏口林仲彝主持兴建“乌屿陡门”,这是有志可考的最早陡门,地点在灵峰东北、
马鞍山市以南的乌屿山麓。并有铭文镌刻于乌屿山岩石上:“陵谷变迁、沧海桑田;人用智力,复归其天。之为渊,决之为川;泽润斯民,于斯万年。”二十七年之后,县令
汪季良偕同林仲彝之子林居雅,兴筑著名的阴均陡门,影响更为久远。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建“阴匀庙”、立汪季良像以奉祀。
林居雅继承父愿,舍己居筑堤,防盐潮水涝,为耕耘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城墙建成后的600多历史中,
金乡县很长一段时间,是个以农业为基础,“工农商学兵”皆有的城镇。城内的农民的其本良田均在城外四周,但由于人多地少,所以城内居民,除了务农,还有不少从事其他行业。
在手工业、轻工业方面,
清代乾隆末,有殷氏南立公挈家迁居来金乡后创制的殷大同蜡烛、菸丝品牌,曾闻名浙闽。陈荣斌、陈陶奄等在民国六年(1917)和八年先后创办陈太和、同春酱园。打造了名闻遐迩的
七星、甘露
酱油等品牌。抗日战争时,金乡还有振星酱园。1953年,同春酱园划出部分资本与
太和县、振星、益利、联春等酱园合并,建成金乡酿造厂。颇负盛名的鞋靴头盔制作,为江南之祖传独家手艺;此外,民国二十五年(1936)陈翔先生创办的丰顺碾米厂等均为当时推动
金乡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
在商业方面,潘氏家族、袁义成、胡广和、余广和、沈太丰等从事南北货等买卖,生意兴隆,财源不断,富甲称雄,在江南垟以至温地区名闻遐迩。袁义成在富甲一方时,建造一批“布施坟”的善举,至今传为美谈。
1949年四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首次进入金乡。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恢复与发展,但由于人均耕地仅有1分多,又限于当时的形势,虽经努力,始终摆脱不了贫困与落后,1978年对16——40岁的人进行调查,待业人员达3757人,占总劳力的一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
金乡县人民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后,家庭工厂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金乡人大胆探索,善于实践,在全国率先实行浮动利率和挂户经营方式,成为“温州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到1986年底,全镇有2931户,即总户数的70%办起了家庭工厂。挂户的企业75家。其中
狮山镇村的立新五金日用品厂,挂户达242家,86年产值351万元。南门金星的文具用品厂创办最早,在经营管理上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金乡科技服务公司等都是当时颇负盛名的挂户企业。现在比较有名的
金乡县企业主,绝大多数是当时家庭工业的主人,开始积累了“第一桶金”。
家庭工业的发展,需要向全国各地组织原料、推销商品,反馈信息。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专业的供销员,为各行各业采购原料,为千家万户推销产品,搞活流通,传播信息。他们为市场的开拓与发展,为金乡“小商品、大市场”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后,许多家庭工厂又采用了信函推销的方式。1986年,每天经过金乡邮局寄出的业务信,多达11万封。据估算1981年至1987年,业务信总量达1亿6千万封。为了更好地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镇政府及时引导组织成立了农村集镇中第一家“科技信息协会”。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逼使一些专业大户,寻求新的开拓,以应付这场挑战。最早是
叶文贵联合创办了“金乡延压薄膜厂”。1985年又新建了包装材料厂。缪存良、缪心宽在取得挂户经营的“第一桶金”后,也开始创办金乡涤纶塑料厂(
温州市新丰复合材料公司的前身)。以后杜成德、张祥富、林尔川等创办不干胶系列产品的龙头企业“
丰华股份实业公司”。这些都是随着
金乡县商品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早的股份制私企。
金乡人从“四小商品”起步,逐步壮大规模,形成了“
复合材料、包装印刷、塑料薄膜、商标标识”等四大支柱产业和笔记本、台挂历、文具盒等三大全国性生产基地,经济总量实现了跳跃式增长,年均增幅为20%。金乡人以优良的声誉和工艺,制作了江泽民访美纪念章、
杭州第19届亚运会、
国际足联世界杯纪念章、驻港澳部队、美、英、俄及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服饰徽章;以
浙江省省丰华实业公司为龙头的不干胶系列产品,几乎主宰了全国各地的市场。以“富康”为龙头的印刷业,也迅速形成规模,成为
金乡县工业经济的后起之秀。至2003年,被评为镇十佳企业的是:……
六随着金乡经济的全面发展,交通和邮电建设亦令人瞩目。
在交通方面,古代的金乡与外地的交往,十分不便。一是去南方必经的横阳古道(包括梅峰古道),这条崎岖的山道千百年来,一直是金乡经小濩、沙坡、赤溪等地再至
福建省的必经之陆路。二是东面的海路。辽阔的海面上,南来北往本应是通行无阻的,但实际上以往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只有出没风波里的小
渔船,还不时有遭遇海盗袭击的危险,再一条就是北面的
江南运河与羊肠小道了。直至解放初期,去
温州市,往往是半夜乘小船,经过四小时吱吱呀呀的划浆,第二天凌晨到方岩下(现在的龙港),过渡,乘小河轮至
平阳县,上岸后从铺南走到铺北,再乘小
轮船至瑞安南码头,过
飞云江,再穿过瑞安的一条中心长街至北端,再乘4小时
内河轮船经
温瑞塘河至温州。可谓千辛万苦。那时去温经商和一些在温就读的莘莘学子都有这种体会。
解放后,直至1973年,建成了灵溪至
金乡县(
炎亭)的首条公路。长44公里,路面4.5米。
1986年,金乡至石砰公路建成。长3.7公里,路基6.5米,路面4.5米
1987年,龙港至金乡的公路建成,长27.82公里,路基8.5米,路面7米。
矾山镇至金乡50.75,路基6.5,路面4.5,建成时间1987。
2002年底,
龙港区至金乡的
龙金大道建成,宽30多米,基本上按高速高路的要求建设,路两旁有铝合金栏杆,路中间有花坛,间隔相向行驶的车辆。此大道建成,大大改善了
金乡县的交通环境。
邮电方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设立金乡邮政代办所。民国23年(1934)成立金乡乡村电话代办所。民国35年7月起,电话所兼办电报业务。民国30年,乡村电话代办所改为乡村电话分所。1954年设邮电营业处,1956年月11月改称邮电支局。1970年,邮政、电信分开各设立支局。1974年重新合并。1978年以后,当地业务信激增。为适应社会需要,1984年,建成823平方米邮政生产用房,次年又建成1473平方米的四层邮电综合楼。1987年,安装开通1000门机电式纵横制自动电话,1989年扩容1000门。
1990年,支局有职工89人,设有营业、封发、投递、包裹、报务、话务、机务、办公室8个班组,协管大渔、郊外,巴艚、炎亭、老城、新城、厂砰、大岙、内岙、合作、渔岙11个邮电代所,担负金乡区9个乡镇128个行政村的通信工作。有四十八路载波机1部,有农村邮路15条,单程总长度266公里,共设信箱、信筒52个。全年寄发平信2015万件(其中业务信函1992万件),包裹12.07万件,业务收入442.18万元。
1998年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电信大楼,建筑面积为5200平方米,同时引进价值2000多万元
美国5ESS程控交换设备10112门,并于同年6月安装竣工投入运行。对电力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
发动机采用大功率的美国卡特发电机组,噪音远远少于污染指标。2000年7月,电信大楼落成,并正式开张营业。
金乡县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两个文明齐头并进,协调发展。1987年,金乡镇成为第一个产值超亿元镇,
浙江省首批工业卫星镇,是
温州市文明镇。1993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温州市综合经济实力三十强镇,并被列为温州市现代化示范试点镇、浙江省级中心镇和面向21世纪的中国标牌包装制作营销中心。
(七)金乡人文鼎盛,宋元以来,人才辈出。
清代的《金乡图记》中有“世尚渔樵之业,俗尚淳良;向称
邹鲁之邦,民敦儒雅”。并言“山川秀美,昔聚贤才……”。元代金舟乡咸通里(现属项桥)人
陈高与何岳、林齐被
乾隆时期的《平阳县志》誉为“瀛洲三杰”;宋代水军将领陈文之子
陈鳌、
陈鹗均考中武状元,先后仅相隔四年。兄弟状元,至少在江南一带,绝无仅有。兄弟状元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此外,在军事、政界、文学戏剧、教育、医学、经济、为民告贪、忠孝节义等诸多方面均出现了不少名人。
关于艺文方面,散文与诗词创作的数量均很可观。如夏克庵先生编的《金乡志》(只有数万字,比较简要)中的就有《文昌阁记》、《金乡困城记》等,而流传下来的诗词有数千首,最早的是见于林仲彝在建乌屿陡门后,铭刻在乌屿山摩崖上的诗。在漫长的岁月中,诗词创作成就最高,作品最丰的,要首推陈高、
何岳、林齐的“瀛州三杰”。
在明洪武二十年建卫后至清康熙九年废卫近三百年中。吟诗作赋的两类人物:一是戍守卫城的部队官兵,其中较为突出的有
吴川市和丘一龙;二是卫城内的文人墨客,其中诗词造诣较高的要算陈宪邦了。他“性情宕迭,文彩陆离”,“澈如寒潭映月,华彩如金谷飞霞”,单七言律诗就有百余首。
历史上随着康、乾盛世的出现,金乡人文荟粹也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以灵峰为中心的“文学社”;
夏口的“少有园”;城内以“消俗园”为中心的
顾姓兄弟诗人及夏梅泉一家的父子诗人,可谓“-秋日登高,仙人床名流作赋;西华硐,林泉托趣;吼球砰,花目邀朋。”“尝鲜鳞之味,思夺宦情;采佳茗之香,歌惊客梦!”之后,郑家楼的“花楼”亦璨若明珠。更值得一提的是,
平阳县在析县前有五位女诗人,
金乡县就占三位。一位是
嘉定区姑娘,远嫁金乡陈振孟为妻的钱惠纕;一位是殷执中的爱妾
郑蕙,她“幼徵玉燕,慧过金銮。桃李映其浓姿,芷茝播其芳质”。可叹的是才女命薄,死时仅二十三岁;还有一位是殷执中的小妾
许琼,亦有不少的诗词问世。
在文化教育方面,金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据民国县志和坊下陈氏族谱记载,生于
南宋嘉定年间
陈力修,从小聪慧过人,就读于太学(古代大学),以上舍第一人于绍定年间(1226——1230)赴京殿试,榜上有名,入仕多年,后荣归故里,致力于教学,作崇文教院于灵峰。灵峰崇文教院是记载中金乡历史上最早的书院。
咸淳元年(1265)吴俊臣,字时衡,登
进士入仕,解甲后于夏口筑“明远楼”,用于教学。明朝
汤和在金乡卫筑城时,曾来夏口,亲笔将“明远楼”改为“文苑楼”。“文苑楼”遗址现为夏口村办事处所在地。这也是记载中金乡较早的教学楼之一。在清光绪二十年,有《
金乡县文成碑记》,记述了师山书院的创建经过;记述了捐田出资奖励贫困学生就读和提供学业优秀者赴省京考读路费及膳食之义举,实可与现代的“希望工程”媲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迪秋创办醒狮学堂于文昌阁,为金乡小学办学之始。金乡小学的发展史上,历任校长、朱秋帆(苏渊雷之外祖父)、黄群觉及至解放后的殷惠中、张立启等,均先后在不同历时期为金乡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名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史学家苏渊雷少年时曾就读于金乡一小)。至1987,随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诞生金乡二小。而金乡中学最初始办时,首招3个班,学生168人,借
金乡县小学的分校(民间称小学分校为“新学堂”)为校舍。1972年,开始招高一新生,后随学生的增加,1973年,县拨款拆除与“新学堂”相邻的“关老庙”、“道人堂”,建成两幢教师宿舍楼和礼堂、食堂、会议室。八十年代,镇上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教育事业备受有识之士关注,至1990年,社会各界人士、华侨、在校师生共损资80万元,区镇及县委拨款45万元拆除学校旧建筑物,先后建成“实践楼”、“求知楼”、“校友纪念馆”、“知识长廊”等设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金乡中学。此后金乡又创办了二中、三中。1992年,金乡中学初中部划归金乡三中,金乡一中向
高中过渡。1995年秋,经
温州市市政府核准为
苍南县金乡高级中学,此时已有36个班。后因局限于校园占地范围,难以容纳班级数扩充,中共苍南县委、苍南县政府和中共金乡镇委、
金乡县镇政府为金乡高级中学选址新建。新址择西郊五一村地段,占地108亩。新学校综合楼于1996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其他建筑设施在后几年内逐步完善。
(八)金乡人虽“俗尚淳良,民敦儒雅”,但不乏斗争精神。
北宋的
彭仲刚,
南宋的
陈力修,为官时,均刚正不阿。彭仲刚在任上曾“自行削减州郡开支,规定商税只取正钱”等利民措施,深受百姓爱戴。并在大门口贴上“报国正当无事日,监州不是徇情官”条幅,意为即使在国泰民安的和平时期,无缘沙场,但决不徇私枉法。后告老回家,仍不忘兴办教育。
金乡县人大都是明洪武年间抗倭官兵的后代。从
洪武至嘉靖,中经200余年,倭寇不时上岸劫掠,百姓深受其害,奋起抗击。
汤和奉命在浙江沿海59个卫城。金乡卫城即其中之一。金乡卫首任指挥使张候麒,也是金乡张家最早的祖先,以抗击倭寇,铭记在金乡人的心中。金乡陈家、李家、夏家、王家等家族的祖先,皆是明时抗倭的官兵。金乡卫指挥事,察罕贴木儿,有勇有谋,在一次与炎亭登陆的倭寇战事中大胜,“擒斩甚众”,成为抗倭史上的名篇。
在抗击倭患中,
戚继光曾于嘉靖年间先后两次带兵到金乡卫城、
马站镇所部署抗倭,在离开浙东南之前,为巩固已得胜利,留部分士兵在
金乡县卫,实行军垦屯田,寓兵于农。解放后,曾发现戚继光在金乡卫城西郊练兵时遗下的石质关防一枚——《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州永平定海总兵关防印》。金乡人为纪念他在浙南平定倭寇,于上世纪90年代在狮山上建立
戚家军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以反清与收复宝岛台湾著名的爱国将领
郑成功也曾一度在金乡筹饷。
夏口书香门弟
吴荣烈等控告黄梅贪赃实案,为
清代平阳三大案之一。他们誓死抗争,结果黄梅处斩,以胜诉告终。这段史实家喻户晓,吴亦成了
金乡县人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榜样。
在近代史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金乡小学师生上街游行,宣传演讲,开展抵制日货活动。1920年,
陈式纯、苏渊雷等人在金乡成立“反日救国会”。民国十五年(1926),
平阳县境内开始有共产党人的活动。也就在这一年,金乡人陈式纯,在
洛阳市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为了党的事业奔走于河南、湖北、
武汉市、
上海市等省市,曾遭反动政府数次逮捕,最后一次是1932年10月关押于上海。1935年受折磨死于狱中。他的遗孀解放后也没有要求政府给予特殊的照顾。一直住在第四巷口中所庙一间十多米的平房内,卖蛎灰度日。当然,党并没有忘记她丈夫对党的事业的贡献。60年代初,曾受党中央的邀请,去北京受到了党中央的领导接见和宴请。
1947年,
平阳县委派黄加斌、
卢声亮、苏尔启多次来金秘密活动,十一月成立金乡小学党小组。吴芳庆、殷惠中为正副组长。党员发展至9人。(后由于史定枢错案的发生当时县委决定停止该党小组活动。1948年八月县委委派林克己同志到江南区接替黄加斌同志继续开展党的地下斗争。由陈明球、陈启汉同志在金乡太和酱园介绍蔡勤霖、林文浩、顾仁杰三同志入党,并于1948年12月建立了
金乡县党支部,由林文浩任支部书记。从此党的地下活动重新在金乡札下了根。并于1949年六月上旬,在工人和贫苦农民中吸收新党员。第一批入党的有蔡益友、余乃西等,第二批有林绍刚、沈宝昌。并介绍殷惠中、章景丽二人重新入党,七月份又介绍了施树明、蔡勤水、郭志坤等同志入党。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
长江占领南京
中国国民党总统府,百万在军乘胜挥师南下,浙南地下武装也奋起追剿国民党残兵。四月二十三日上午,一小股国民党残余部队从
敖江向金乡方向逃窜,在蔡里
地方武装追击下进
金乡县北门向南门方向逃跑。金乡民兵闻讯追击至南门大街发现一些敌兵还在街上觅食,村民陈玉龙一个箭步上前夺下敌兵枪支,随即扣动板机,打响了古城解放的第一枪!1949年4月23日,金乡成为江南第一个宣告解放的重镇。
解放后,在剿匪、
抗美援朝战争,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也有不少金乡的儿女参战,为捍卫祖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金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
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在新的形势力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迈向新的目标。“
油桐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风声”,有志于开拓前行的全镇人民,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创造出无愧于祖辈的更加辉煌的业绩。
文化
抗倭事记
金乡县卫设置前后,倭寇为患金乡沿海,有三个阶段特点:
一、
洪武五年(1372)至嘉靖廿二年(1543),历一百七十一年。这时期倭患特点,为“群盗窃海隅为奸利,都是乘不备为乱耳”。抗倭的对策,取
刘基的军卫法,筑城置卫以防御,使海疆有“备”而无“患”。因为倭寇是“乘不备”而扰乱的,所以,这时期骚扰特别频繁。明太祖大明江山虽已打定,但还有“要害地”,必须“并海置卫”。
二、嘉靖廿三年(1544)至四十二年(1563),不到二十年,大规模侵入多次。这时期,由于土地兼并,军卫制受破坏,内地奸商勾结海盗,倭寇侵犯特别猖。他们据海岛设巢穴,大舰直入沿海内地,烧杀劫掠,无所不施其极,造成村落变废墟,百姓罹大难。
三、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
崇祯十五年(1642),近八十年。这时期,由于
戚继光给倭寇以毁灭性打击,连续水陆交战,基本上剿平残寇,海上安静。偶有骚扰,只是余波而已。
倭寇侵扰金乡海疆,前后历二百七十年。二百七十年的倭患史,不仅当时村舍冷落,生灵涂炭,人口稀少,生产停滞,而且,也涌现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抗击倭寇的战役。
据记载:
洪武十六年(1383)倭寇侵犯
金乡县、
平阳县,被官兵击退。
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倭寇船数十只包围炎亭,金乡卫指挥佥事察罕贴木儿,领兵抗御,倭寇大溃。
建文三年(1401)十月,倭寇窜犯炎亭,杀守军,伪装官兵布阵
海口市,金乡指挥佥事戴顺中计战死。
永乐十五年(1417)倭寇侵犯金乡,被出使西洋回国的中官张谦击败。
嘉靖二十七年(1548)倭船泊南麂山女儿礁、洞门、青奥。六月二十日,金乡卫指挥
吴川市追攻于近山海洋,贼船撞礁覆没,擒许栋、许社武二人。九月,
朱纨讨温磐、南诸贼,连战三月,大破之。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犯金乡,被指挥王希禹、陈区击败。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倭寇船泊于南麂。十一月,经将军岭至芦蒲,又从白沙至北港麻园。闰十一月初三,官兵出哨被袭,死60余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三月,倭寇人南北港劫掠烧杀,三日后始退去,死者无数,一些地方无法春耕播种。
是年,设温处参将,统陆兵九总,其中后营、中营、前营、珠明营、炎亭营五把总,分驻
蒲壮所城、金乡、仙口、珠明岭、炎亭等要冲,以防倭寇。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濒海余贼来犯,官兵迎战于连屿、陡桥、石坪,杀死敌人百余。倭寇又侵犯石砰,被官军歼灭。
镇内方言
镇内主要有蛮话、金乡话(吴语太湖片)、闽南话(闽语泉漳片)三种方言。
金乡建卫前,通行蛮话(
平阳县土语)。建卫后,迁来浙北、苏南等地的人,说的是
吴语,各种吴语融合后,加上蛮话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金乡话。清朝,一大批
闽南地区的移民来到温州地区,主要在苍南山区定居,他们带来了闽南话。如今,金乡镇三种方言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镇内文化
城池风貌,有清末
民俗音乐(
金乡县话)代代相传至今。民谣以
自然数列为顺序:
一亭二阁三牌坊,
四门五所六庵堂,
七井八巷九顶桥,
一亭即为丰乐亭。丰乐亭原名消夏亭,始建于
朱棣永乐年间(1403——1424)。清顺治迁界时,毁于兵火,重建后又遭遇台风。
咸丰年间(1851——1861),西门余家昆仲助资再建,并改名丰乐亭。
二阁为文昌阁、
魁星楼。两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迁界。
康熙帝四十七年(1708)重建,1709年四月竣工。但文昌阁已在1948年
元宵节毁于火灾,现仅遗存石柱龙门。1964年
金乡县小学在文昌阁原址盖建教学大楼。至于现在北门外的文昌阁为群众集资新建,非原址原貌。
魁星阁位于西水门洞上。阁前河道宽阔。阁内有魁星爷
塑像,手执朱笔,脚踏
鳌鱼,笔点三元四方英才,形象栩栩如生,极逗文人遐想。80年代,又经地方贤士修,妥善保护,成为金乡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
三牌坊,分别在城西街北首伊家巷口、凤仪街北安息日会西侧和凤仪桥南水作社旁。牌坊都是
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时钦赐,均属贞洁牌坊。
四门是:东迎旭门,南靖海门,西来爽门,北望京门。
五所是卫城内五个千户所。前所、后所、中所、左所、右所。
六庵堂,以宦隐庵为最。
宦隐庵原名“荷庵堂”,因庵中荷花池而得名,位于东门大屿山(狮山)麓。明代卫族始迁祖王贵的七世孙——
王之猷辞官退隐,居荷庵堂,改名“宦隐庵”。原庵始建于明
洪武年间,清乾隆、光绪年间两度重修。近年有善男信女复修葺一新。正厅为木质平房,硬山顶,凤头屋脊。后厅新建,边有厢楼。庵前古井一口,深丈余,水碧清,有“荷庵泉”志书。历代文人墨客,游庵留诗甚多。
宦隐庵之外,另五所庵堂是:
圆通庵、福聚庵、玉泉庵、西林庵、水月堂。
七井,都是泉水,布于大屿小屿两峰之下。
大屿山岛下有“三皇庙”、“玉泉庵”、“义仓南”、“广济庙”四口井,小屿山峰下有“西林庵”、“万善堂”、“沐泗庙”三口。此七井的位置排列像北斗,大屿山下之四口为斗魁,小屿山下之三口为斗杓。
八巷是刘基的“八卦乾坤布局”中的核心部分。八卦中有“一卦六爻”,建城时只有六条巷,后加马巷、牛巷,共八条。保存完好。
九顶桥,架城内九曲河之上,分别有定远桥、凤仪桥、张家桥、鲁公桥、
木桥、大苍桥、火神桥、驿馆桥。(城内河道现均已成为地下暗沟,故九桥仅有遗址而已)。
大仓桥地处仓桥街、俞巷街、城西街、城北街之十字路口,历来为闹市。
人口民族
2008年末,人口7.40万人。
根据温州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金乡县镇常住人口为74216人。
行政区划
城区、老城、湖里、郊外
位于
苍南县东部,距县城23.3千米。面积43.55平方千米。辖凤凰、丰乐、球山、茶亭、七星、卫前、海晏7个居民区,金星、城中、五一、星光、狮山、黄坭岙、梅岭脚、梅岭头、十八步、凉亭、甘溪、牛卧龙、龙蟠基、湖里、珠梅岭、倒桥、桥头连、溪头、瓦窑、前堡、张良山、坎头、半浃连、河尾、郑家楼、郑家垟、南垟、东店包、黄金河、珠照垟、
吴家堡镇、戴家堡、东埭头、蔡家、东田、洪岭下、池心、东山蔡、苏家、前张、余庄、大桥头、阳美、黄家宅、四代徐、林家硐、上乾头、坊下、底店、汤鉴垟、上堡、冯店、河头、大处基、灵峰、灵峰黄、夏八美、前半垟、后半垟、下泽汤、夏泽61个行政村。
1958年称金乡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1年设镇,1987年老城、郊外、湖里三乡并入。1997年,面积43.6平方千米,人口7.6万。
石砰社区
位于
苍南县东部,东面临海,距县城27千米。面积10平方千米,人口1.34万人(2008年末)。辖坑南、坑东、凤水湾、兴渔、兴澳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坑南村。 【沿革】1958年成立石砰管理区。1961年建公社,1984年设乡。1997年,面积10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外湖、坑东、埠头、坑南、宫后、横山、北山、桥南、风水湾、
拱桥10个行政村。
经济
金乡县是“温州模式”发源地之一,是苍南县经济强镇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该镇以浮动利率、挂户经营等大胆的改革举措名扬全国。20世纪80年代商品经济刚起步时,金乡人就广发业务信做生意。互联网络出现后,又第一个建起乡镇网站,在网上发布企业信息搞经营,“中国数字第一镇”之称。1983年,评为“温州市文明镇”。1993年以来,连续数年列为温州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镇,进入千强镇行列,并被列为温州市现代化示范试点镇。1981年,农民人均收入203元。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224000万元,财政收入5668.2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50元。2005年与200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由84943万元增至126407万元,增长48.81%;工农业总产值由147581万元增至340175万元,增长130.5%;财政收入由4000万元增至7921万元,增长98.03%;农民人均收入由4917元增至6350元,增长29.14%。
2007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6.04亿元,同比增长13.10%;工农业总产值43.62亿元,同比增长13.89%,其中工业总产值42.75亿元,同比增长14.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6亿元,同比增长58.94%;外贸出口供货值5.27亿元,同比增长20.63%,其中外贸自营出口6017万美元,同比增长39.61%;财政税收8373万元,同比增长19.12%,其中国税收入5544万元,同比增长19.17%,地税收入2829万元,同比增长19.02%;农民人均纯收入7380元,同比增长8.00%。
“率先跨越”内动力显著提升。深入实施产业布局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开发商标印刷材料园区规模面积0.688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计168家,工业总产值达22.42亿元,园区规模效应初显。狠抓工业项目,共落实供地项目3个,开工项目3个,供地率、开工率达到100%,5个续建项目全部竣工投产,竣工投产率达100%;积极推进工业性投资,完成工业性投资1.493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2亿元的124.5%。加强技术改造,全镇技改投入资金6031万元,比2006增加2431万元,增幅达67.5%,超额完成县下达年度任务数的20%。强化品牌创建工作,新增市名牌产品1个,新增市级企业信息化试点企业1家,
中原地区台挂历礼品生产基地区域品牌优势突出。做强优势企业,培育大企业,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新增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3家,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35亿元,同比增长21.72%。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成效突出,规模以上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1609吨标准煤,比去年下降7.37%。加大对重污染企业、行业的整治力度,基本完成对“十五小”
造纸行业的整治工作,有2家纸厂实现污水“零排放”。
交通
该镇过去对外交通,主要是直通方岩下的石板古道和
木船水运。1973年,建成通往灵溪公路。1986年,
金乡县至石坪公路建成。1987年,建成金乡至龙港、金乡至矾山公路。2002年,金乡至龙港的
龙金大道建成通车。2004年,投入500多万元,建成通村公路7条计16.29公里。2005年,向外辐射的公路,有至石坪、炎亭、艚、大渔、
矾山镇和至龙港、县城公路与
104国道连接,通往省外。全镇设3个汽车站,拥有客货运车500多辆,中型拖拉机150多辆。镇内交通,有客运三轮车530辆。邮电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设立
金乡县邮政代办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
设金乡至
平阳县无线电电报电路一条。民国二十三年(1934),成立金乡乡村电话代办所。民国三十五年(1946)7月,电话所兼办电报业务。民国三十年,乡村电话代办所改为乡村电话分所。1954年设邮电营业所。1956年11月,改称金乡邮电支局。1984年,在南门建成823平方米邮政生产用房。翌年,建成1473平方米的4层邮电综合楼。1987年,安装开通机电式纵横制自动机电话1000门,供电式记录台400门。1989年,扩容自动交换机1000门,供电式记录台120门。1998年,引进价值2000多万元的
美国5ESS程控交换设备10112门,于同年6月安装竣工投入运行。并对电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发动机采用大功率的美国卡特发电机组,噪音远远小于环境污染指标。1990年,有四十人路载波机1部,十二路载波机2部,三路载波机7部,长途电话半自动对端设备1部,汉字电传机和备用55型电传机各1部。2000年7月,投资1000多万元在北门外新建的电信大楼落成,开张营业。1994年在镇内增设移动基站一个;翌年新建移动电话B网,开设信道24个。至2005年,全镇装有固定电话18652部,移动电话21031部,互联网7660多户(入户率为38.3%),其中宽带4132户。金乡邮件转运原先依附水运。1980年开通
金乡县至平阳汽车邮路,1982年改开金乡至
温州市邮路。1990年,负担金乡区、镇9个乡镇128个行政村的通信工作。有农村邮路15条单程总长度266公里,共设信箱、信筒52个。
商业
金乡商业历来较繁荣,是周边4个乡镇的商贸中心。
清代就出现了当铺这一早期形式的
金融业。清光绪年间(1875年左右),镇上开设了殷大同
典当和许永丰代当。民国时期开设的有傅宗源的永源昌、许式鹏的许允丰和江裕朋的大桥头代当。
民国十三年(1924)
上海市至
鳌江镇航线开辟后,市场日渐繁荣。民国后期,镇上有南货、绸布、百货、医药、
酱油、苎麻等各类商店200多家。
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三十六年(1947),镇上开设的有陈太和、鲍亦远、壬康钱庄。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4月设立
中国人民银行平阳县支行金乡营业所;同年10月,设立了金乡、湖里农村信用社。苍南建县后,先后设立了农业银行营业所,工商、建设、中国银行办事处,邮政储蓄所和人民保险公司办事处、人寿保险公司营销服务部。1990年,镇内有商店245家,小商品市场和专业市场各2个。
1988年6月,创办金乡农村金融服务社,1993年升格为金乡城市信用社。1994年创办金都农村金融服务社。还组建了银洲、金乡镇
农村合作基金会。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均先后于1999至2001年撤销和并入农村信用社。2005年,共有
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分理处各1个,农村信用社及分社6个,邮政储蓄所1个。年末,各项存款余额65582万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50716万元,人均6917元;各项贷款余额29444。全年,货币净投放31459万元,占全县净放的14.17%。
工业
民国时期工业,有酿造业、印刷业、粮食
加工业和家庭工业。民国六年(1917)和八年,先后创办
太和县、同春酱园,生产的甘露油、七星油,远销温州、
福建省、台湾、
香港特别行政区。抗日战争期间又创办振星酱园。民国二十四年(1935)前后,金乡文具店备有脚踏园盘印刷机,印刷信笺、信封、帐册、学生作业薄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创办了多家碾米厂,其中较大的长川碾米厂后改为丰顺碾米厂,1956年公社合营后称地方国营金乡粮食
加工厂。家庭加工业,主要是手摇机织制棉纱和花炮作坊。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同春酱园与太和、振星、益利、联春等酱园合并为金乡酒类酿造厂。1982年9月兴建啤酒车间,翌年改名
苍南县青岛啤酒,既生产啤酒、又生产
酱油、黄白酒。所产甘露油,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一级酱油标准;所产金舟城啤酒,1987年获
哈尔滨啤酒博览会荣誉奖。20世纪70年代初,生产贝雕的金乡工艺厂,曾被列为省定生产企业,其产品在1977年全国
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列为国家名牌产品。1967年,金乡纸盒厂开始以铝片制作毛主席语录牌。1972年,金乡商标塑化厂生产塑料饭菜票。以后,铝片、塑料制品生产逐渐成为家庭的工副业。1977年,小塑料、小五金生产从“地下”转向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形成铝质徽标、硬塑料片、塑料红膜、纶商标的“四小”商品市场。1982年,列为
温州市十大小商品市场之一。1986年,全镇家庭工厂2931家。1987年,成为温州第一个产值超亿元镇、
浙江省省首批工业卫星镇。1990年,全镇企业和家庭工业产值达11147万元。1992年,
苍南县人民政府命名金乡镇为“商标文化城”。1995年以来,该镇先后有苍南四洋彩印厂、金乡凤凰彩印厂等开始从事挂历生产,产品质量达到粤广地区的先进水平。从此,逐渐开始从台挂历销售基地向生产基地转变。1999年,完成印刷量1500万色令,实现年产值3亿元,利税3000万元以上。随着生产的发展,形成了
复合材料、包装印刷、塑料薄膜、商标标识四大支柱产业和笔记本、台挂历、文具盒等3大全国性生产基地,成为
浙江省级中心镇和面向21世纪的中国标牌包装制作营销中心。2003年,与
洛杉矶温州商会会长李社潮、副会长潘松林签订协议投资近亿元,建设占地230亩,建筑面积121499平方米的“中国台挂历商贸城”。2005年,全镇以纸制品(包括不干胶)、印刷品(包括台挂历)、塑料制品、文教用品为主的企业1934家,其中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的37家。全镇工业总产值从1981年12531万元,增到1992年16747万元。2005年与200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由140463万元增至332436万元,增长136.67%。乡镇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培养造就了一批土生土长的企业家队伍。如20世纪80年代联合创办金乡延压薄膜厂,后又集股创办包装材料厂的
叶文贵,1987年当选为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
农业
该镇耕地,以水田为主。民国时期,水稻种植是间作、一年两熟制,产量很低,早稻亩产100公斤,晚稻亩产150公斤,算是“年成大丰熟”。
新中国成立后,改间作为连作,单季改为双季,高杆改为矮杆,
常规稻改为
杂交水稻,产量大大提高。1981年,该镇有耕地面积3116亩,其中水田2136亩,粮食总产量2121.15吨;1992年,耕地面积26996亩,其中水田23823亩,粮食总产量16413吨;农业总产值2780.29万元。随着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耕地面积日渐减少,对此,该镇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田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科技兴农,实施良种工程,改变种植模式,发展城郊型农业。2000年,在9个村建成1200亩标准田,修建机耕路5000米。全镇耕地面积25350亩,其中水田22293亩,粮食总产量14534吨。畜牧业逐步向经营规模化、品种多样化方向发展,蔬菜、
甘蔗、水果、
肉鸽、
新西兰免、美蛙、中华鳖、
三角帆蚌、
盱眙龙虾等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继续壮大。农业总产值7118万元。2003年,形成了千亩经济作物和淡水养殖基地、千亩
雷克斯兔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和千亩蔬菜生产基地。2004年,投入676万元完成土地整理300亩,建成标准田7000亩,修建机耕路10公里。2005年,耕地面积24055亩,其中水田21578亩,粮食产量8088吨。是年,发展蔬菜6612亩、西瓜2708亩、
甘蔗1390亩,生猪、牛、羊年末存栏数分别增加到3067头、250头和2734头,兔6万头、家禽7万多只。全年农业总产值7749万元,比2000年增长8.86%。
社会
教育该镇教育事业历来比较发达,早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就创建了师山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金乡镇第一小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三月,创立
金乡县女子初等小学堂,为苍南境内第一所女子学堂。1952年春,设立金乡附中。1956年,开办金乡区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1990年,全镇共有小学5所,初级中学3所、中学2所。2005年,共有幼儿园17所,84个班级,在园幼儿2611人,教师148人,保育员105人;小学5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2所、高中2所,共有266个班级,在校学生12776人,教职员工831人,其中专任教师705人。学校占地面积96867平方米。文化该镇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早在民国十一年(1922),就由宋亦祈、
陈式纯等人成立了新曦书报社,民国十七年改称金镇书报社。1952年,镇内成立金乡区文化站图书馆。1951年,在该镇建立金乡区文化站。1985年,在狮山公园创办“园中园文化中心”,开展文化经营,1987年被评为省、市群众文化先进单位。1989年,该镇被
浙江省首次文化站考评定级为省一级文化站。1990年春,镇上出现了
苍南县第一家卡拉OK厅。至2005年已发展到23家。
迎会灯彩自民初金乡建卫后,至今遗留下来一年两次的庙会风习。时为春耕前的
清明节和秋收后的古历九月半。两次庙会,城内张灯结彩,争奇斗艳,历来有东门拔大龙、南门扎大凤、西门抬高阁、北门舞狮子的习惯。同时在庙会前后三天,进行物资交流,文艺表演,热闹非凡。金乡的抬阁以高阁为主。高阁下盘是坚固木架,中竖铁骨为龙心,直立三层,由高而低分别称上盘、中盘、下盘。每盘由10岁左右的孩子装扮成戏曲中的人物。各盘约3—5人,或坐或立或转动、翻腾。孩子在四五米高的上盘做各种看似惊险的动作。
2007年新农村事业扎实推进。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生产监督机制,全年粮食作物面积为25417亩,比2006增加4%,粮食总产量9377.6吨,比去年减少3.43%,畜牧业增长势头看好。加强农业基地建设,经济作物种植和淡水养殖、
雷克斯兔养殖加工出口、蔬菜及设施农业等三个千亩农业生产基地效益明显,中华鳖
繁殖场获“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产地”称号,南洋种植场被列为市级扶贫示范基地,榜峰水产品
加工厂创市百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并获县科技
创新型企业称号,“汤记码头”
鱼饼获国家级绿色产品称号及省特色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县农业龙头企业1家。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受教育人数达550多人次。加强村级规范化管理,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财务清理,61个村账务进入镇代理中心。
地理环境
气候特征
金乡镇气候宜人,属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主要自然灾害:台风。
代表人物
倪正茂
苍南县金乡镇人。现定居上海,
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兼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命法研究中心主任。
殷汝耕
殷汝耕(1889~1947),号亦(侠)农。浙江省平阳金乡镇人。
殷汝骊之弟。中国的财税官僚与近代政治家,并曾出任日本扶植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主席.
殷汝骊
殷汝骊(1883—1941),字铸夫,号柱公,北洋军阀与
中国国民党人联合组成
段祺瑞内阁,殷汝骊任财政部次长。民国11年,任《
中华新报》经理,13年冬,受聘为
河南省银行总理。16年春,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盐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