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周官》: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
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以除邦国之慝。间问以谕诸侯之志。归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以补诸侯之灾。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大戴礼记。朝事》云,《礼》:大行人以九仪别诸侯之命,等诸侯之爵,以同域国。
隗嚣归
天水市,复招聚其众,兴修故业,自称西州
上将军。
三辅士大夫避乱者多归嚣。嚣倾身引接,为布衣交;以平陵范逡为师友,前
凉州剌史
河内郑兴为
祭酒,
茂陵申屠刚、
杜林为治书,
马援为
绥德县将军,
隋炀帝、王遵、周宗及平襄行巡、阿阳王捷、长陵王元为大将军,安陵
班彪之属为宾客,由此名震西州,闻于山东。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班彪,稚之子也。
3、行海亭:陕西合阳坊镇人,曾与
杨虎城等人结拜为《中秋十八弟兄会》,后随杨虎城从军,抗战中
中条山一战成名,
中国国民党元老
于右任曾题:“杨门虎将”条幅赠之,职至旅长,衔为
少将。
4、北护难村的行知省(1902—1976)先生是誉满
关中的拓碑专家,曾被
西安碑林博物馆聘为“
陕西省金石采访员”、“陕西省博物馆之友”,许多珍贵
碑石靠先生的精拓而得以保存下来。
5、行治民教授。1930年5月出生,
河南省孟州市人。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通信专业本科。曾在中科院计算所、
清华大学等单位进修计算机专业有关课程。兼任
湖南省自动化学会、湖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铁道部自控与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先后在北方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任教。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讲过本科及研究生的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程接交换机原理等课程。从1982年起担任指导硕士研究生工作,先后培养了10多名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有“
多媒体环网系统”,通过湖南省级鉴定,并获科技进步奖;“货运发送及零担配装微机管理系统”,通过省级鉴定;“列车起载、偏载微机自动检测系统”,通过铁道部部级鉴定。主要出版著作有《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主要学术论文有《计算机网络中接口信息处理机结构技术的研究》、《如何提高环网的可靠性》、《网络中信息通过节点无位延时的结构的研究》等10篇,其中有两篇获优秀论文奖。传略被辑入《
中国专家人名辞典》、
中国人事出版社《人才辞书》等典籍。
7、行尚安男,
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
岳阳市优秀教师,岳阳市郊区北港乡一中中教一级教师。1962年师范毕业后,先后在
岳阳县、岳阳市郊区中小学任教。1984年以来,多次被评为乡、区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市优秀教师。1985年开始写文章,曾多次在岳阳市《教育信息》报上发表,荣获优秀通讯员
三等奖。论文《关于曹家衰败的真实原因管见》发表于1987年第三期《
红楼梦学刊》。1990年与人合作,编写《小学生语文趣话丛书》,由
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就全国范围来讲,行(xíng)姓是一个小姓,不载于《
百家姓》,但在
合阳县,有行姓居住的村庄却有好几个。
甘井镇的北护难村、坊镇的赵家村和小伏六村、
新池镇的行家堡和北王庄都有行姓聚居。新池镇还有一个大村子叫行家庄,如今已没有一户行姓,但既以行家庄为村名,想来当年村中的行姓应该占大多数。
合阳民间传说,行姓是被誉为“千秋贤相”的
伊尹的后代。伊尹助汤有功,
商汤封其为阿衡,其后裔遂以“衡”为姓。后来族中有人犯了事,族人恐怕受连累,便去掉“衡”字中间的“鱼”,改姓行。北护难村的行知省(1902—1976)先生是誉满
关中的拓碑专家。今年6月,我有幸在北护难村见到了先生在1963年农历正月亲手续成的《重续行氏家谱》,在其所撰“自序”中说及行姓的起源时这样写道:“吾行氏即商汤伊尹元圣之后,官居阿衡,后人以官为氏,四世之前,皆姓衡氏。因衡中鱼儿反心,唯恐人丁稀少,后辈改衡为行。”这是“改衡为行”的另一种说法,虽与民间传说有异,但两者关于“行姓为阿衡后裔”的认同却是一致的。1996年版《合阳县志》记载,
百良镇的尹庄是
伊尹的故里。在离尹庄五里路的莘村东南方有
伊尹墓。行知省先生家境清贫,靠在四乡拓碑、出售学生仿格贴补家用。有一次转乡来到莘村,见伊尹墓园里的
柏树遭到砍伐,便找到村中
吕姓人家质问:“为何把我先人陵里的柏树砍得不成样子?”因为据说莘村吕姓是为伊尹看守墓园的,代代相传。吕姓人家见先生怒气冲冲的样子,便问:“你贵姓?”行先生答:“我姓行。”吕姓人觉得奇怪了:“你既姓行,伊尹咋是你先人?”行先生便讲了由“衡”改“行”的事,村里人这才明白了,忙向行先生赔不是,保证以后要好好地保护墓园不受破坏。
小伏六村的行海亭(1890—1945)是杨虎城将军的部下,以英勇善战出名。据说其眉毛既长又硬,能搁住一根卷烟,因之人们皆称其为“行长眉”,知道真名的人反而少了。“
西安事变”中,杨将军派他镇守
陕西省的东大门
潼关县,可见对其信任的程度。行海亭晋升旅长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曾专门到莘村的
伊尹墓园祭祖,说伊尹是他们行家的老先人。2005年冬天,笔者曾专门就此事采访了行海亭的堂侄、离休老教师行红先生。年过古稀的行红先生说,确有到莘村祭祖这件事,但他在外上学,没有参加这次活动。他们村的行姓是从赵家村迁来的,他小时候曾在
清明节去那里上过老坟。因为家谱丢失,什么时候迁来的,到小伏六村繁衍到多少代,已经说不清了。行知省先生所续北护难村行氏家谱载,“
明朝末年,吾祖四世,由坊镇赵家村迁至护难村,迄今已历十六世。”北护难村还有一支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而来的行姓,与该村原有行姓同姓不同宗,按迁来的时间顺序分别称为“前行家”和“后行家”。“前行家”的始祖名
丁养浩,三个儿子分别叫
关学曾、学诗和学易。长子与三子没有后代,如今“前行家”均为次子的后裔。后裔中还有一支迁到了
宝鸡市。据今年已经80岁的行德科先生讲,当年“后行家”的先人带着三个儿子定金、定银、定玉来到
合阳县,打听同姓之人,以便互相有个扶帮。找到了北护难村,落脚在相距仅半里的南护难村东坡,依崖打窑而居,因为那里沟地多,便于开荒种粮。后来光景日渐富裕,又移居北护难村。现已有十四世,辈分字为定、垚、维、邦、固、继、尔、建、有、九、衡、道、丙、守。据说后裔中还有移居富平、洛川等地的。2005年冬,北王庄发现一通虽已断成几截,但却字迹清晰、内容完整的祖陵碑,碑文记载行氏迁徙源流,碑阴刻七至十二世世系表。碑立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距今近300年。从碑文可知,该村行氏系明
永乐年间从坊镇赵家村迁来,始祖名好礼,迄今已600余年,繁衍至二十五世,1400余人。但在该村2006年新续《行氏族谱》中十九世孙行方先生所撰序中,对于行姓的来源却有另一种说法。说是百良镇莘村东南一公里处旧名秦庄头,
伊尹墓即在此。
伊尹的“后裔袭封于衡,至周末有衡子,以官为氏,故姓衡氏”。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三月,元军与
朱元璋部激战于
潼关县,元军大败,退至秦庄头,乱兵放火,村毁人亡。孑遗“衡”氏无家可归,乃简为“行”氏,这便是行姓的来源。是年冬,行培元迁至金水沟畔北护难村,行改玉则移至
赵家落脚。在这里,两村行姓均系从秦庄头迁出,而与北护难村“行氏族谱”所载该村行姓系“由坊镇赵家村迁至北护难村”之说不符。
阿衡伊尹的故里在
百良镇尹庄,其墓在莘村,既然行姓是阿衡的后代,为何徐水之阳偌大的百良上却没有一个有行姓居住的村庄?徐水沟南行家庄的行姓人家到什么地方去了?另一个以行为村名的行家堡行姓,又从何而来?北护难村、小伏六村和北王庄的行姓都是从赵家村迁去的,那么赵家村的行姓真的是旧秦庄头劫后余生的衡氏吗?这一切都为我们留下了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而且是研究
伊尹这位历史名人时不能避开的课题。
据现有资料,行氏宗谱显于
山西省闻喜县行(hang)村。行家祖籍是闻喜县
礼元镇行村。当时行村的赵、行两姓不和,行家有迁居史店的,有迁居行家山(紫金山上)的,还有迁居闻喜下寨村的,还有
新绛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