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
咸阳市旬邑县原底乡下辖村
赵家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中,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低温欠热,夏季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降温较快。
相传,伯夷的后裔造父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叛偃王有功,被封于赵城镇(今洪洞县北)。宋朝末期,受到金族、蒙古族的侵扰,迫使南迁。元统一中原地区后,南迁稍有缓解,但中原人口仍处于南密北疏状态。约明永乐年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此时,赵氏家族的一小支,从山西省迁至三水县原底乡赵家屯庄沟内,挖掘窑洞而栖,他们历尽艰辛,开垦荒地,一直到了清朝末年人员增多后形成村落,后来经过几次由沟内向平地搬迁,“赵家屯庄”成了正式村名。直至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了简便称呼而得名“赵家大队”。1983年更名为“赵家屯庄大队”。
历史沿革
1928年旬邑县农民暴动失败后,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旬邑特支,整顿党的组织,在旬邑地区发展党员,1930年春,由共产党员潘远志利用亲属关系,在赵家屯庄发展了赵俊儒、赵门儿、赵俊贤、赵进贤(鱼儿)、赵兴林、赵印儿6名党员,建立了赵家屯庄党支部,赵门儿任支部书记;1931年,成立了以赵家屯庄党支部为核心的赵家屯庄游击队,有队员10多人,赵门儿任游击队长,多次袭击敌民团张洪镇据点,并发动民众对中国国民党抗粮抗捐,党支部游击队还昼伏夜出,收集、传递情报,配合旬邑游击队开展打富济贫的斗争。1932年初按上级党组织指示开展了分粮斗争,6月19日党支部游击队的活动被文干卿反动民团发觉,民团包围了赵家屯庄,缴了赵家屯庄游击队的枪,当场杀害了党支部书记兼游击队长赵门儿,对党支部委员、游击队员赵兴林当场严刑拷打,因其拒不承认系游击队人员而被当日释放,赵俊贤、赵进贤被关押2个月后,于8月在张洪镇被杀害,赵印儿去正宁县参加了陕甘游击队,其他队员外逃,党组织受到很大损失,赵家屯庄首次发展成立的支部转入地下秘密活动,归旬邑特支西区(张洪)管辖领导,西区区委书记为第五新堂(又名新书)。
1937年秋,中国工农红军奉党中央命令,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3月间,新成立的旬邑工委以八路军驻旬邑办事处的名义,继续恢复组建党的基层组织,期间,赵家屯庄支部得以恢复,有党员5人,由赵述芳担任书记,所有成员都加入了“旬邑县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归中共西区区委(张洪委员会)、“旬邑县抗日救国会”张洪分会管辖领导,党支部人员负责宣传抗日政策,组织发动广大民众投身抗日,动员群众参加抗日队伍、募捐钱、粮、等物资,支援抗日前线。
直到全国解放后,赵家屯庄党支部一直顺利发展至今,经过几次村庄更名后,现为赵家村党支部。1996年9月,赵家村被评为全省优质苹果示范园第一名。时过境迁,赵家村可能已被人们忘记,随着各级政府政策的实施,周围村庄村容村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家村已经黯然失色,可他曾经带动全县人民群众致富的事实永远不会被历史所忘记。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赵家】现归原底乡人民政府管辖,村庄距张洪镇2.5公里,原底乡3.5公里;西与百子村相连,北与下皇楼村相接,东与张洪村接壤。全村共有耕地2019亩,村民以历史延递,把耕地按照大片区的位置命名称作:“朱家学”、“麻子胡同”、“塔洼”、“城子崖遗址背”、“墙(指旧时城墙)背后”等。全村土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方圆人称为“张洪的白菜芯”。
【赵家】人居住相对集中,居住区基本在全村区划中心。截止20世纪90年代初,全村共6个居住聚居片,村民习惯上把这些居住片称为:“东胡同”、“南胡同”、“前门”、“涝池岸”、“巷子”、“后街”。
地形地貌
【赵家】祖先最早在赵家沟内挖掘窑洞居住、生活,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沟里的土地生产费人费力,便逐渐向平坦地段搬迁,并形成村庄,20世纪90年代以前,住宅形式主要表现为纯土木结构的正房、厢房、厦房,少数家庭则以旧时用生土坯建的窑洞和人工挖掘的地坑窑洞为居。在东胡同与南胡同相接,靠近涝池岸方向有一片空地,村民称之为“前门”。前门很简陋,却一度是村民娱乐、谝闲传、体育运动、文化传播中心,历经近30年经久不衰。前门也是当时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机构所在地,拥有一家商店,一台黑白电视机,村民最早在这里不仅可以获得与中央高度保持一致的政策信息,还可以进行与油盐酱醋及大宗商品相关的生活消费,偶尔甚至可以或站或蹲或坐看几场乡政府下乡的露天电影。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村落居住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迄今为止,原有的东胡同、南胡同、前门、涝池岸、巷子、后街6个居住片的格局不复存在。南胡同和东胡同的格局基本稳定,2010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全村街道路面得以硬化。为了提升村内文化氛围,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增加人文气息,多出高考人才,南胡同和东胡同两条主干道更名为福一路、福二路。原来涝池岸、巷子、后街的居住片几乎搬迁一空,形成崭新的“新农村”聚居片。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所在地,再一次从南胡同迁至村小学的隔壁。新建的村委会门前建有广场,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此后,村委会门前的广场就成为村民新的文化娱乐中心。近年来,村子也安装上了路灯,栽上了绿化,村落格局建设是“旧貌换新颜”。
民居建筑
【赵家】祖先最早居住的窑洞较小,不装饰,后来慢慢用黄土加上麦秸和成泥浆,抹光窑洞内外,再后来发展到有的人用生石灰刷墙面,以图美观。20世纪80年代以后,赵家村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旧时纯土木结构的正房、厢房、厦房、窑洞基本被砖木结构的新居所替代。砖木结构的住房讲究用松属,“以松到顶”成为80年代村民建筑高档住房的代名词,90年代相继有村民盖起了楼房,近十年以来,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全村统一规划,取长补短,避免楼房的上下不便,统一建成标准的关中地区四合院,一户挨着一户,院子干净整洁,房屋巍然挺立,采光是高门大窗。绝大多数村民的住宅早已迈过歇脚住宿的标准,向舒适享受生活的理念进军。值得一提的是,【赵家】人的民居建筑,很注重大门的设计与修建,【赵家】村民习惯上把大门的建筑叫做“门楼”,几乎所有的新建住宅都有气势恢宏、富丽堂皇、阔气无比的门楼。赵家村门楼林立,也是赵家一景。
村容村貌
【赵家】近年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实现农民稳定增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趋于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共服务条件较大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乡风和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主要道路安装照明路灯,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室、休闲公园等文体设施的建设,较好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赵家】在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无污染生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根据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的要求,从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环境入手,集中力量使该村的饮用水源、厕所、道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畜禽养殖、绿化美化和文化基础设施等10个方面达到创建标准。
人口民族
人口
【赵家】共有人口1267人(2013年统计结果),分为4个村民小组,共计267户,均是汉族赵姓是全村主要姓氏,改革开放后,随着婚嫁迁入郭姓马姓袁姓等姓氏,所占比例及小。人口结构表现为:18岁以下约占27%;18岁以上50岁以下约占42%,50岁以上60岁以下约占19%;60岁以上老人约占12%。
民族
【赵家】祖先流传至今,形成村庄后由四大家族组成,按当时居住位置及从事产业形成的传统称为:老屋、粉房、壕里、碾子。(据传,老屋最早,人口增多后,分出了粉房、壕里、碾子三股)。50年代前后,人口继续增加,老屋又分出胡同(窑里)、前门、巷子三股。截至目前,村里最熟知的家族有:老屋、粉房、壕里、碾子、胡同(窑里)、前门、巷子。
经济
农业物产
【赵家】早期收入以粮食为主,养殖次之,养殖牲口主要为耕地攒粪施肥、套车拉犁、协助生产耕种;工匠、制作、商业方面的收入比例很小。
1951年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连年增产。
1953年起推广小麦良种,至今先后引进试种过57个品种,50年代的老红麦、麻1号等;80年代的秦麦4号、和尚头、长武131、秦麦10号等品种产量增幅更大。
1955年至1956年,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
1958年“大跃进”时,由于各级干部出现虚报浮夸、瞎指挥等工作作风,加之自然灾害影响,集体食堂连降粮食标准,最困难时期以食用野菜维持生命。
1962年至1965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撤销公共食堂,分给村民少量自留地和养殖饲料地,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村民生活稍有提高。
1970年本县建起糖厂后,一部分村民种植甜菜,以其取得收益。后来,由于收购中的不正之风,加之价格偏低,村民积极性受到挫伤放弃种植。
1979年9月至1982年本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酱品厂,主要生产红方牌豆腐乳,产品销往咸阳市,西安甘肃平凉等地,3年后因各种因素下马。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大部分家庭有余粮。在此期间一部分村民还种植黄芪,所产黄芪远销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1981年,县果业局科技人员——我村郭民主赴日本研修归国,示范推广苹果树乔化集约高效栽培技术,1983年率先在我村组织十户建立了三十亩示范园,经过努力,达到了三年成园开花,四年结果有收益,五年丰产达3000斤以上,六年亩产上万斤,在我村出现了赵喜峰、赵忠群、赵东京、郭跃进、赵天真、赵相民、赵自民、赵新振、赵益军、赵益纯为首最早的万元户,为张洪地区乃至全县优质苹果基地建设树立了样板、提供了经验,率先开辟了带头致富新典型。
1985年后,响应国家政策,村里群众发展烤烟、地膜玉米、西瓜、香瓜、蔬菜等农副产品种植,还有一部分群众开始下海经商,收益增加。
2000年至2013期间,村里务农和在外创业收入过十万元的家庭相继出现,好多家庭在乡镇、城市购买了私人住房、开回了小轿车,资产过百万的人员也在逐渐增加。
经济特产
80年代开始,苹果成为【赵家】最主要的经济特产,在全县率先发展栽植,全村共计苹果栽植面积1000多亩,是旬邑县第一个种植苹果的小康村,是旬邑县苹果致富的领头羊。
果园起步期间,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吸引了省市电视台和多家媒体的报道,全国各地专家教授以及外国友人的参观学习。时任县委书记贾振为、县长梁凤民、常务副县长许忠信多次亲临赵家村果园指导,并向全县推广。
1990年经省政府检查验收,综合评定为“陕西省首家第一个优质苹果公司基地”
1995年建成了全省第一优质苹果示范园。
1996年9月,在陕西省“苹果质量管理现场会”上,农业厅在全省2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组织评选中,评定出了首批12个“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园”,赵家村优质苹果示范园被评为全省优质苹果示范园第一名。并颁发了证书、奖金,还在果园勒碑树牌。它不仅是对这些优质果园管理者成绩的肯定,而且对其周围乃至全省的果园管理工作,起到辐射和典型带动作用。
文化
节日习俗
(1)春节,即正月初一,赵家村人也叫“过年”。过年是一年的岁始,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早起,人人新衣,开门大吉,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祭司命帝君,烧香蜡表(一种折叠好的黄纸)纸(烧纸),敬祖宗灵位。吃罢早饭,便是拜年,赵家村村民拜年的形式大体可分三类:一是敬祖尊长家族式拜年,小辈必须到奉侍已故先祖灵位的家族中枢家庭为已故先祖磕头拜年。然后依照辈份长晚,由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受拜长辈应当向小孩散发核桃、糖果等。新婚媳妇必须拜家族长辈,受拜者应馈赠礼品。磕头拜年是赵家村村民保持的最完整,最经久不衰的拜年方式。但忌讳未出嫁的姑娘磕头拜年,村民称:未出嫁的姑娘磕的头是“铁头子”。二是给同事、朋友礼节性的拜访拜年,一般是拱手一揖而已。三是感谢性的拜年,对欠人家人情的就带些礼品,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拜年之后,文艺爱好者可参与迎新年的闹秧歌、耍社火等各种娱乐活动。
(2)正月初二,外甥拜舅舅,女婿拜岳丈,出嫁之女拜娘。尤其新婚夫妻这一天必须前往岳丈家给长辈拜年,受拜者家中设宴招待“新女婿”,并馈赠礼品。随着社会礼仪的革新,年轻人为亲戚磕头拜年的习俗逐渐消退,一般走到就行。
初三、初四其他亲友互拜。
(3)破五,即破五节,赵家村人也叫“五穷”,习惯上要吃“饺子”,叫做“填穷坑”。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尤其不能动刀、剪、针等利器,否则新的一年里遇事破败。赵家村人的破五活动主要是震穷,送穷。①震穷,赵家村人也叫“响穷坑”,“炸穷坑”。每到破五,全村燃放爆竹,燃香祭祀,对贫穷表示抗议。②送穷,这一天很多家庭集体洗澡沐浴、洗头发、洗衣服,称为“洗穷垢痂”。洗掉“穷垢痂”,便是容光焕发,脱贫致富。破五活动,就是先祖对贫穷的惧怕,对过上富裕充实生活的向往。
(4)人七日,即正月初七。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相传这一天也是魂魄回归之日,禁忌很多,几乎诸事不宜,尤其不能动刀、剪、针等利器,否则对自己魂灵不利。当天家家户户的饮食以长细面条为主,也叫吃“关魂面”。“关魂”,就是关心魂魄的简称,“关魂面”也是无灾无症,健康长寿的象征。
(5)元宵节,即正月十五,赵家村人叫“过十五”或“花十五”。元宵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赵家村人的“花十五”主要活动有:①清早爆竹,即起床后迎接十五到来的震天通响。②傍晚的祭坟、送灶等祭祀活动。祭坟尤为重要,一般是已故者直系后代,天黑以前带上香表(一种折叠好的黄纸)纸和冥币,在故者坟前跪拜,燃香,烧表纸和冥币,在又一个月圆之夜寄托哀思。③庆十五的爆竹和烟花。④挑挂灯笼,天黑以后,家家户户门前挂灯笼,彻夜不灭。儿童挑灯笼,燃烟花,到处游逛,远看处处红彤彤,蔚为壮观。赵家村过去也是纸质灯笼制作出名的村庄,品种按形状划分大体有:“牛屎坨”,“火罐”,“西瓜”、“莲花”,“灯笼车”等等。⑤耍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耍社火赵家村也很有名。早期曾有乡谚说:“赵家冒子多,当田卖地耍社火,耍到二月半,不种豌豆本屁不淡。”虽有贬义,但足以说明赵家村社火很有名气。近年来,因为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大部分在外工作的人都在十五前上班,学校这一天也让孩子返校报名,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逐渐冷淡。
(6)正月二十四,赵家村人叫“燎干节”。这一天清早,一般是家庭主妇用前一年收割的摘除过麦穗的麦秆,在自家围墙外的水眼(雨水和污水的排水口)口燃烧一堆火,把最近要使用的生活工具等物品在火焰上烤一烤,儿童在火堆上跳过来跳过去,以示镇邪、祛灾、除病,希望家业一切安好。赵家村人禁忌正月二十四以前烙饼、烙锅盔,过了“燎干节”才可动火烙饼、烙锅盔。
(7)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不仅是重要的节日,更是重要的时令节气,“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就是把清明节当做时令节气的。赵家村人过清明节,主要是扫墓、祭坟、植树等活动。祭坟活动细节与元宵节祭坟相同。
(8)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赵家村人过端午节讲究吃粽子、粘饭;门楣上插艾枝野艾蒿,孩童耳朵上夹艾叶,手心涂抹雄黄酒,胸前佩挂香包,手腕脚腕栓花花绳等,以其取得镇邪驱魔,驱虫祛病的作用。端午节儿童一度流行穿“裹肚”。“裹肚”顾名思义是裹在肚子上的小衣服,有利于保护小孩不易受凉。“裹肚”也是临近端午节时,外爷外婆、舅舅妗子应当馈赠年幼的外孙、外甥的礼品。“裹肚”的本身就是艺术品,刺绣的图案栩栩如生,图案有“五毒”、各种花、鸟、鱼、虫、草。赵家村中老年妇女中不乏制作“裹肚”的高手。由于现在穿的人极少,肠胃疾病多发,据说当今世界有名的“505”神功元气袋就是由“裹肚”启示而研发,用来防止常见的肠胃疾病。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赵家村人过中秋节相对比较简单。月圆之夜,团圆的气氛比较浓厚,大多家庭吃“炸油饼”,各种时令水果、月饼摆放在院子献月亮,以庆丰收,秋收秋种,不亦乐乎。但毕竟是农忙之际,好多赏月活动还是被农忙所冲淡。
(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也叫“重九”。汉朝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所以“重九”亦叫“重阳”。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赵家村人大多不过重阳节,流传下来的只是这一天吃“枣子糕”。“枣糕”的“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之后民间才有了吃糕,取“越吃越高”、“福禄寿高”、“人寿年丰”的吉祥之意。
(11)寒衣节,在每年古历的10月1日也是重要的祭祀日。赵家村人把10月1日的祭祀活动叫做“送冬衣”。“送冬衣”就是逝者的直系亲属在冬天到来时,在逝者坟前火化用纸和棉花制作的、形似服装一样的纪念纸品。“送冬衣”是“祭坟”活动的一种形式,都是表达生者对逝者的哀思之情。
(12)腊八节,即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赵家村人过腊八节就是这天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大米、小米、绿豆、赤豆、花生、大枣、核桃仁等八种原料,经大火煮沸,文火熬烂做成的粥,极富营养价值。
(13)小年夜,腊月二十三,也叫“祭灶节”。赵家村人过腊月二十三就是祭祀灶王爷。由于一般家庭在灶台附近贴有司命帝君画像,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火化,贴上新画像,焚香烧纸,甚至杀猪宰羊以供奉,目的是让灶王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大部分人家腊月二十三贴的灶神画像,在正月十五后便揭下,将其火化。又由于腊月二十三接近过年,大多家庭从这天开始清扫室内尘土,大人、小孩都洗浴、理发。乡谚曰“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14)除夕
除夕是指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赵家】人的除夕活动主要有:①贴门神,就是把门神的人像张贴于门扇上。门神像有,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也有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门扇各一张。②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赵家】人叫“对子”。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黄两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一到除夕,就把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③祭坟、祭灶等祭祀活动。祭坟尤为重要,一般是已故者直系后代,天黑以前带上香表纸和冥币,在亡者坟前跪拜,燃香,燃放爆竹,烧表纸和冥币,寄托旧岁之哀思。④守岁,赵家村人也叫“坐夜”,守岁从吃春节菜谱开始,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庭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⑤给压岁钱,压岁钱一般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也有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把压岁钱放在子女的枕头下。这都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习俗。⑥辞旧爆竹,是一年的结束爆竹,是继往开来的透响!
生活习俗
(1)饭食
主食: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前,【赵家】人像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一样,把丰衣足食作为生活的基本追求。过去绝大多数人温饱得不到解决,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逢灾要靠苜、槐花食用野菜、糠皮等充饥,村民普遍营养不良。主要以自种的玉米、高粱、豆类等五谷杂粮做出的玉米面粑粑、玉蜀黍属面节子、糜子面窝窝、高粱面饸饹、甚至糠团为主食。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主食大多以细粮为主,或粗细参半,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1985年以后,【赵家】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以纯精粉做成的蒸馍、包子、花卷、锅盔、面条、饺子、饸饹、死面饼、狗舌头、烧蒸馍为主要面食,其间也习惯搭配吃些大米饭。进入21世纪,村民的饮食观念已经从吃饱变为吃好,吃得可口、营养、健康。
蔬菜:1985年以前村民多用青萝卜、白菜、卷心菜等腌制成腌咸菜或者做浆水菜下饭,冬天吃咸菜,春天吃咸菜干相当普遍,普通人家日常基本吃不上肉,只在逢年过节或有客人到时才会配有及少量肉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年四季经常可以吃到肉,菠菜、芹菜、韭菜、黄瓜、茄子、西红柿等逐渐成为村民常食的蔬菜。近年来,各种反季节蔬菜、肉、禽、蛋、奶及各类水产品也已进入家庭餐桌。
(2)穿衣
解放前,包括赵【赵家】在内的广大农村百姓生活穷困,缺衣少穿,一件衣服往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衣穿、穿得暖成为贫苦农民的最基本需求。20世纪50年代,赵家村人穿衣以土布为主,穿平布者极少,土布多为自织,主要以蓝、黑、灰三种颜色,在染坊上色,有的在家里厨房用大锅煮染料上色。以对襟上衣普及,裤子呈“人”字形,接白布腰,袜子厚而长,直达小腿肚,因裤子宽松,年长者有缠腿布,穿好裤子后,用缠腿布缠紧小腿部的宽松裤腿,便于行走和生产。20世纪60年代平布普及,但颜色和款式比较单一,当时流行列宁装、中山装。“文革”中,青年男女最时髦的服饰是黄色军装、黄色军帽,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上学身背黄色军用书包改革开放以后,西装流行,各式中青年时装不断更新。随着群众收入增加,衣着变化无穷,向时尚化、高档化发展。
赵家特色
苹果
【赵家】海拔高,森林覆盖率大,是苹果生长的最佳生态区。由于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降水适宜,分布较均匀;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环境无污染,病虫害危害轻,为生产优质苹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国内外公认,且被生产实践验证了的优质苹果公司最佳适生区,其自然条件可与意大利都灵、里昂、日本长野、美国罗切斯特等世界驰名苹果产区相媲美。是国家批准的原产品地域保护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陕西省首家优质苹果基地达标村、绿色苹果生产基地村。【赵家】苹果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市场,并出口到俄罗斯泰国新加坡、南、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赵家】有优质苹果是和灿烂的文化有机结合,生产的艺术果不仅有吉祥祝福语,而且有十二生肖图,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吃了甜泌肺腑,难以忘怀。在2004年召开的“东盟-中日韩”果品企业家圆桌会议上,【赵家】苹果受到国外朋友的高度赞赏,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朋友都大量订购赵家艺术果,作为节日大礼送给友人。
2、饸络
旧时用木制的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着吃,这种传统独特的饮食制作方式,不知从何时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如今都变为机械饸饹床子和小麦面,成为我们地方家庭过红白喜事宴客的风味名吃,其口感骨汤浓鲜美,汤鲜味美、面条柔软、香味浓郁、香辣开胃、滑润爽口、柔软筋道、营养丰富、健康减肥、美容养颜。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等;面条易于消化吸收,有改善贫血、增强免疫力、平衡营养吸收等功效。
御面单从字面看,就知道这种既是面食又是小菜的食品就是一种宫廷菜。
传说唐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本县职田镇代职垦田期间,在上百种食品中选出的一种食品献给唐王李世民品尝,被钦定为御膳房专用食品而得名,后流传于民间,其加工材料为上等精良小麦细磨于面粉十多道手工工艺加工而成,特征为细滑如玉,筋韧耐嚼,余味悠长,乃有“御面得味远如燕窝”之意境。后被宫廷选作皇帝专用食品,因此而得名“御面”。淤面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炼淤面、蒸淤面、切淤面。后来又加了压淤面,即将蒸熟的淤面压制成饸饹。制作方法是:取上乘精粉适量,拌匀揉成面团,将面团放于凉水盆中反复揉洗,直到洗净面筋为止。再将洗出的面水过箩沉淀,在凉快干净处沉淀一夜。第二天滤掉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浆用小火在锅内提炼成团,人工搓成小块、笼蒸一小时后出锅,用饸饹床压制成粉条状。或用文火在锅里边搅边炼,炼成半熟为宜,再揉成细长条,置于笼内蒸熟。然后缓缓晾冷,用锋刃片切成极薄的片,佐以蒜泥、姜末、醋的运用、精盐、小磨香油,即可食用。御面筋光柔软,光滑爽口。2003年4月,彬县御面在“中国烹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花馍
花馍是一种民间面塑品。【赵家】花馍手法细腻精巧,配以鲜艳花色,千姿百态,民俗气息十分浓郁。活灵活现的二龙戏珠、栩栩如生的“花鸟走兽”、色彩绚丽的各种“花卉”、构思奇特的龙腾虎跃,乍一看,让人难以相信这些都是用面粉、大枣、大豆等材料制作而成。很多没有见过花馍的更是啧啧称奇。
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石子馍),形如石榴、桃、虎狮、鱼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在农村有制作花馍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
花馍的花饰以神态自然的花鸟虫鱼凤蝶总科、蔬菜杂果、猴献桃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新婚夫妇的恭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五月端午或婴孩满月时,由舅家送外甥一个特制的大型圆圈面花,群众叫“曲莲”,上面捏塑着鱼、龙、莲花之类,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指时运享通,青云直上;莲指幸福花开,喜气迎门。
所有花馍的内容都象徽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5、花子馍
【赵家】花子馍由于蒸做工艺特别,既像两个莲花瓣,又像两颗心,底部像太极图,据考源于周代礼馍,在当地民间逢年过节、庆生过寿、婚丧嫁娶、建房筑屋等活动较为盛行,平常是不吃这种面食的。据当地发掘民间文化的专家解读其文化内涵为:这两边两半代表两颗心,只有举行了婚礼,两人从此才能永结同心,心心相印,白头偕老。更为有意思的是,在馍的底部,由于做法的原因,形成了一个形象逼真的太极图。这也更进一步的印证了此馍的文化内涵。取名为花子馍,也就寓意着夫妻结合后要阴阳调和,不要阴阳失调。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因其纯手工制作,口味劲道,花子馍成为各个宾馆饭店招待游客的一道特色面点。
社会
教育
【赵家】人重视教育,支持教育事业。学校最早曾在“前门”几个地方设立,教舍为窑洞,70年代后搬到中路,是全村群众集体修建的大瓦房,全名为“赵家村小学”,针对本村适龄儿童实施义务教育;校长及任教教师均为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予以委派。1995年,赵家村群众在村支书赵文峰带领下,率先集资建成符合教学需要的全县第一座农村教学楼,并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初级小学的标准,配备了能够满足教学的设施及教学办公设施。学校不设餐厅和学生宿舍,学生放学回家吃饭、住宿,教师在学校住宿、在就学学生家庭轮流吃派饭,这种习惯至今已沿袭40余年。
赵家基本思路
养殖业
对于有传统养殖经验的农户,扶持其发展特色养牛、养羊、养猪、养鸡等家畜,推广养殖新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有传统种植经验的农户,鼓励支持其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高含油玉米、中草药材等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通过培训、示范和推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增产增收。
依托果品贮藏和深加工企业,大力实施优果工程,优化品种结构,教育引导群众推广苹果生产新技术,提高优质果品率。依托山川秀美工程,在栽植柿子、仁用杏、核桃等传统品种的同时,积极推广引进杂果新品种,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待开发项目
赵家村是陕西省第一个优质苹果示范园,每年四月,随着天气变暖,苹果花和其他花一样,争先恐后地开放了,就像一幅百花争艳的大花园,满树繁华,满园缤纷,一眼望不到边的苹果园变成了花的海洋。苹果花瓣共有五片,梅花形。花白色带晕,就像美少女脸蛋,花梗花萼均具有灰白色绒毛,萼叶长尖,花呈白色喇叭状,非常漂亮,那类似西洋花的果实,色泽鲜艳,具有一种独特的清香,和一种带有新鲜泥土味的田园芳香,令人心旷神怡、如梦如醉,引发每个人的惊叹和深情的呼吸。唐朝孙思邈曾说苹果花有“益心气”;元代忽思慧认为能“生津止渴”;清代名医王士雄称有“润肺悦心,生津开胃,醒酒”等功效。从阿尔布雷特·丢勒和克拉纳赫的油画,到莎士比亚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诗歌,再到约翰·高尔斯华绥普宁市、契诃夫、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小说,绘画和文学尽情赞美苹果树、苹果花和苹果。这无边的花海,不但招来了成群的蜜蜂属,也招引了不少游客观赏和拍照留念。
采摘苹果
每年的金秋十月,青翠的苹果园中硕果累累,丰收的果实压低了树梢,红彤彤的苹果就像一张张火红的笑脸向我们问好。帖字苹果有“福”“禄”“寿”“喜”等吉祥字词,夕阳西下,洒落在这一望无际的果树林上,这时苹果如同一盏盏红灯笼,由于采收前的苹果是生长在套袋中,所以无病虫,无农药残留,色泽亮丽、质脆肉细、硬度好、耐储运而闻名中外,被国家确定为绿色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
由于丰收季节的景色迷人,新鲜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如画的风景更是令人流连忘返,好多城市生活的人们,到了寒衣节假期,远离都市喧嚣,来到极富黄土风情的渭北高原,感受淳朴亲切的农家风情,挎起菜篮,过一把丰收的瘾,体会劳动的快乐,亲手采摘挂满枝头的优质苹果,将沉甸甸的幸福果实带给亲朋好友。
赵家村之子
概述
常怀思念情,永存感恩心,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为了弘扬陕西省旬邑县原底乡赵家村人执着坚韧、仁义孝道的精神,文史资料《赵家村之子》一书,由村内人员自发组织编写,填补了村里史料的空白,更是赵家村发展进步的里程碑。从2009年策划开始,到2014年初出版,历时4年,发信函、邮件数百封,奔波行程数万里,拍摄照片数千张,耗资数万元,特编本书,书内体裁布局,与村志、县志大体相当,人物部分打破“生不立传”之说。书内收录记载的内容为:赵家村简史、人物、大事记,附录、恭贺作品五部分组成。薄古厚今,简史部分涵盖区位村境、组织沿革、村落变化等;人物部分涵盖老游击队员、知识分子、革命军人、烈士、干部、好媳妇、好公婆、等诸多方面,共110人,人物排列顺序不论职务高低、辈分及年龄的大小,根据其对家乡的关爱、感情、学历、资料送交时间等方面,综合平衡、排列。本书对收录的人物不收任何费用,不拉赞助,不谋利益,除部分送往省、市、县有关部门参阅外,于2014年121月26(古历2013年腊月26日)赵家村人每户一本免费发放。
基本信息
书名:赵家村之子
作者:赵福养
出版社:书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页码:258
编撰组
顾问:邹少陶吴斌名誉
主任:赵志修赵京阳
主任:赵会民赵俊峰
委员:赵仰云赵文博赵小军
主编:赵福养
编务:代艳丽万炎旬赵文利
赵小平赵阿明赵孟頫
赵海军赵一凡赵二凡
赵海霞赵佩佩赵文芳
目录
第一编:赵家村简史
第二编:人物春秋
第三编:大事记
第四编:附录
第五编:恭贺作品选
资治
《赵家村之子》一书,使我们“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盛世修志,功在当代,惠泽无穷。《赵家村之子》一书可帮助地方官员了解地方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志书是考察一地地情的工具书,很多中央领导到地方考察都要先查看地方志。如习近平同志谈修志工作:“我来宁德市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县志。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
存史
《赵家村之子》一书,是全面记载陕西省旬邑县原底乡赵家村历史的一个重要载体,可以全面盘点乡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面的状况,追溯乡村的历史渊源,填补文献空缺,总结乡村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较详细地记录现当代乡村发展变化情况。可以说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功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还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村落已难以看到旧有的痕迹,昔日田园相望的农村景象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等等。乡村的飞速巨变,迫切地要求我们把各乡村的人文书写下来、保留下来,以便激励子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争取更大的业绩。《赵家村之子》一书,一方面可以记录传承乡土社会的风俗人情;另一方面又细致反映了当代乡村演进的过程,为社会学研究保存了第一手资料。
兴利
《赵家村之子》一书,是人民方志人民写,人民方志写人民,不仅为政府和各级领导者提供了用志材料,而且为社会各阶层、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各自所需的材料。
文化交流
无论是地方开发,吸引外资,还是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全面关系等相关方面,往往都要对该地方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而乡村志作为乡村优秀文化的载体,是最好的乡村地情书,交流功能更加突出,可以起到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赵家村之子》一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乡村文化建设工程,是乡村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促进着地方经济发展。《赵家村之子》一书,真实地反映好当地各方面的大文化状况,记述本地地域文化与其它地域不同之处、特色之点,呈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效益和潜力。
教育
《赵家村之子》一书,是在正确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弘扬社会主旋律,宣传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广大群众服务,有利于乡村人们继承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忘过往,励精图治。《赵家村之子》一书,以特别生动翔实的材料为村民提供热爱家乡的生动教材,正确而又适度地调动人的恋乡恋地情结,既可教育今人,又可启迪后代。特别是,如果一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乡民有着淳朴的古风,一代代前赴后继追求和谐幸福的精神,《赵家村之子》一书,就更具教育、启迪作用。
警示
《赵家村之子》一书,具有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官书”权威性,通过对反面典型的记述给人们以警示,可以正确引导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立传
《赵家村之子》一书,为当地古今名人,为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有卓越贡献者留名立传。《赵家村之子》一书的编,以“以人为本”主线记述,可以打破“生不立传”之说,入传人物不以“生”、“死”为论,以入传标准为依据,主要看其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影响。同时,留名立传形式也可以打破“传、录、表”的模式,不局限以往只表现个体人物的传表形式,而增设表现群体的“人才志(篇)”等多种形式体例展开。
普通人生活
《赵家村之子》一书,与县志、省志不一样,《赵家村之子》一书,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可以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当地群众可以从中了解乡村情况,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赵家村之子》一书是村庄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所记的村情村事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事例,这里有政治生活、经济活动、文化娱乐情景,村民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赵家商会商会
宗旨
1、精诚团结奉献爱心商机互通信息共享
2、做实事做好事做善事心长远创和谐争共赢
业务范围
1、培训学习:提高会员公益爱心理念和素质。
2、引进资金:促进经济,牵线搭桥,促进项目合作,接受捐赠和赞助。
3、维护权益:保护捍卫会员及弱势群体利益。
4、信息传递:向会员传递收集商机信息。
5、集资捐款:村里遇到特殊的需要救济帮助的、超出会费额度的事件,发动会员资助捐款集资。
6、会同有关部门推荐、评选、表彰、宣传优秀杰出人员。
7、承办政府及有关部门或个人委托事项。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文化
社会
待开发项目
赵家村之子
赵家商会商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