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武夷山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端,武夷山市、建阳区光泽县邵武市四县(市)交界处,总面积56527.3公顷。该保护区全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相距最宽处22公里,其中有2.9万公顷原生性亚热带森林植被,是中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为96.3%,是闽江上游主要溪流的发源地。
该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原生性的天然常绿阔叶林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福建省最长的地质断裂带及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景观、福建闽江和江西赣江重要的水源保护地。
1992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评估》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
历史沿革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美国人Jcaminfham第一个进入武夷山市桐木村一带采集植物标本。
1845年,外国生物学家开始入区采集植物标本,l873年法国神甫入区采集的标本使武夷山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1978年10月,以著名昆虫学赵修复教授为首的一批生物学家,提出《关于建立大竹岚、挂墩自然保护区的紧急呼吁》。
1979年4月16日成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同年7月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1992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评估》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
1997年,在国家14部委联合编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被列为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ll个关键地区之一。
1999年12月,保护区与武夷山风景区联合申报世界双遗产名录获得成功,本区成为中原地区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
2006年12月又被国家林业局列为中国首批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
2016年2月,武夷山与美国火山口湖国家公园签订友好关系协议书(姊妹公园)。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福建武夷山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端,地处武夷山、建阳区和光泽三县市境内,与邵武市江西省铅山县毗邻。
地形地貌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武夷山,武夷山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具有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的地貌特征,保护区内平均海拔1200m,最高处达2158m,最低处仅300m,相对高差达1858m,高差极为悬殊。河流侵蚀切割深度达500m~1000m,沟谷相间。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貌分为构造侵蚀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及构造侵蚀低山地貌4种类型。断裂地貌壮观,桐木关——大竹岚断裂,黄溪洲——皮坑口断裂,美罗湾断裂等延伸十几公里。
气候特征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境内以黄岗山为主峰的海拔1800m以上的山峰有34座,在西北部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冬季阻拦、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抬升、截留了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了该区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年平均气温8.5~18℃,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mm~215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年平均雾日达120天。
水文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段是福建闽江水系与江西赣江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保护区内沟壑纵横,溪流隔行扫描,各类溪流多达150余条。
土壤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高峰黄岗山山顶自上而下,随着平均海拔的下降,生物、气候递变,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分别为山地草甸土带、黄壤带、黄红壤带、红壤带;海拔从高到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相对减少。
区域范围
区域面积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527.3公顷。该保护区全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相距最宽处22公里,其中有2.9万公顷原生性亚热带森林植被。其中核心区面积29272hm,缓冲区面积12395hm,实验区面积14860hm。
经纬度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东经117°27′~117°51′,北纬27°33′~27°54′。
四围界限
福建武夷山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端,武夷山市、建阳区光泽县邵武市四县(市)交界处,以武夷山脉北段的黄岗山、猪母岗山系为主体,境内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最高峰,素称“华东屋脊”。
保护措施
保护对象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除了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外,还分布有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草甸等11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25个群系组、57个群系170个群丛组。包含了中原地区中亚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随海拔的递增,植被垂直带谱明显,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中山草旬等5个群落外貌特征不同的植被带谱,其分界线清晰可见,在世界同纬度地区十分罕见。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调查到的维管植物种类有267科1028属2466种,其中苔藓植物73科192属361种、蕨类植物门38科83属248种、裸子植物7科16属19种、被子植物门149科737属1838种;原植体植物840种,其中菌类植物503种、地衣植物98种、藻类植物239种。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区系在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动物资源丰富。已查明区内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共5纲35目103科475种,其中哺乳纲8目23科71种、鸟纲18目47科256种、爬行纲3目13科73种、两栖动物2目8科35种、鱼类4目12科40种。区内昆虫资源丰富,专家推测种类约有2万种以上,已查明昆虫有31目341科4635种,并不断有新的种类发现。此外,还有贝类27种,寄生植物病原线虫43科112种。
植物
武夷山市采到的动物标本中已发现600多个新种,根据科学考察,尚未发现武夷山有第四纪冰川遗迹。武夷山现存的一些珍稀孑遗植物银杏、南方铁杉鹅掌楸、钟萼木、天女花、水松、榧树等以及丰富的物种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已知有维管植物2200余种。在分布最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建群种和优势种既有温带常见的壳斗科,又有亚热带分布最广的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安息香科。温带最多的菊科紫苑属、香茅属蒿属植物在保护区中也有分布。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植被森林覆盖率达95%。从下而上突出的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曲林、山地草甸五个植被类型。
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生长发育最稳定的植被类型,壳斗科植物是这种森林中最主要的成员,以甜槠、丝栗、罗浮栲、硬壳柯、铁等最为多见。其次为樟科的红楠黑壳楠、黄楠、新木姜子等。还有山茶属和木兰科的紫茎木荷、厚叶杨桐和深山含笑、假地凤皮、武夷木芙蓉等,均为乔木层中的主要成分。
温带生态系统相比,由细齿木、短柱柃马银花檵木乌药南山茶等主要种类及其他伴生成分组成。草本植物较稀少,主要为蕨类植物门铁芒萁狗脊
针阔混交林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100~1350米处较典型。主要以黄山松针叶树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杜鹃花科阔叶树种混交。在黄岗山海拔1350~1750米范围,可明显看出黄山松、日本柳杉南方铁杉等针叶树构成的针叶林带。
山地矮曲林主要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750~1900米范围内。这里由于海拔高,气温降低,风速加大,因云雾多而空气相对湿度大。由于林内环境阴湿,苔藓植物繁多,而草本植物不发育,主要是薹草属
保护区出产许多营养价值高的食用真菌,如香菇、平菇、银耳、红菇科、木耳等,都是富含营养的美味菌类。野生灵芝、茯苓、冬虫夏草图等是名贵的药用菌。还有许多真菌是森林和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具有农药所不能比拟的作用,既能除害,又不污染环境,是一支十分理想的清洁队。
动物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被资源,保护区中约有哺乳动物100余种,占中原地区同类动物总数的1/4;鸟类约400余种,占中国总数的近1/3。仅在挂墩地区就有160余种,集中了全保护区鸟类总数的1/3以上。
其中有40余种为本区所发现的新种,如白鹇黄嘴角鸮苍头竹啄木鸟短尾鸦雀白额山鹧鸪等;还有白背啄木鸟、橙背鸦雀、红尾噪鹛、滇绿等,两栖和爬行纲约100余种,崇安髭蟾蝾螈三港雨蛙平胸龟丽棘蜥等均为世界罕见的特有种
鱼类也有30余种,保护区中昆虫的丰富程度也是中国其他地区少有的,中国昆虫32个目,保护区采到的就占31目,估计可达2万余种之多,仅在大竹岚一带已发现的昆虫就达300多个科,占中国昆虫总科数的1/3。
保护区内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华南虎白颈长尾雉金猫大灵猫鳞甲目猕猴属云豹毛冠鹿短尾猴小灵猫黄腹角雉鬣羚等。
旅游资源
保护区内主要有八大生态景观:海蜃云低黄岗巅,万亩竹海起峰烟;惊世无双阔叶林,华南虎啸踪迹迷。金斑喙凤舞翩跹,天地精华聚红岩;天然氧吧桃源峪,正山小种世纪茗。
其中区内2.9万公顷原生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地球纬度带保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雄伟奇特的千里大峡谷景观和别具一格的气象景观,既有华东屋脊观黄岗草甸之雄伟,又有世界模式标本产地的万亩大竹岚;既可探寻桃源幽谷,又可沐浴挂墩飞瀑。
机构设置
保护区管理局隶属于福建省林业厅,为财政核拨的正处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核定编制70人,现有编制内人员65人,具有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8人。保护区设立党委,有党员66人。
保护区还增挂“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林业公路养路段、森防检疫站、正山小种研究所等5个机构。
保护成效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成立30年来,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至今已实现连续22年无森林火灾。全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6.3%,比建区初期提高了4.2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增长了22.4%,动植物资源得到良好保护。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护管理体系,在科普宣传和科研工作中取得重要成绩,积极探索“用10%面积的特色产业换取90%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经验,寻找到适合武夷山保护区的联合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建设道路。
获得荣誉
保护区管理局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林业厅的表彰。
•1999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四部委联合授予“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
•2002年,森林防火工作成绩突出,获得林业部、人事部嘉奖。
•2002年,获得“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先进单位”的嘉奖。
•2003年,被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省政府授予“2000-2002年度文明单位”。
•2004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森林保护十佳集体”。
•2006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海洋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七部委联合授予“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
•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首批51个“生态示范保护区”之一。
•2006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联合授予“2003-2005年度文明单位”。
•2007年,被福建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福建省林业厅授予“1986-2006二十年无火灾单位”。
•2008年,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海洋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七部委联合开展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荣获福建省第一名。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1979年11月福建省武夷山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隶属于省林业局。
1990年5月,经福建省编委会批准,该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福建省林业厅主管,为福建省财政核拨的事业单位,编制70人。
1994年,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由福建省林业厅有关单位、保护区周边四县市的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有关乡镇,区内及周边地区的乡镇村场和有关单位组成的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作为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机构。
管理措施
1990年7月18日福建省政府颁布实施《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995至2001年,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GEF-B)”。
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生态景观、曲溪瀑泉、森林植物、鸟鸣猴跃、峰石和断裂带景观、气象景观,教堂庙宇摩崖石刻自然博物馆观鸟台、小种红茶原产地等人文景观。 
科学研究
1997年,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国家14部委联合编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被列为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1个关键地区之一。 
1997年7月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就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与社区的协调发展”为主题在武夷山召开评估会,总结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方面的经验。 
1999年,经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委确定,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溪洲建立了中国唯一一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定位研究站,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森林水文、森林土壤、植物群落监测和气象等方面的研究。
价值意义
武夷山保护区不仅是中国的保护区,而且是世界的保护区。
一是世界知名。保护区腹地挂墩和大竹岚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便是闻名于世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一百多年来,中外生物学家已先后在此发现的生物新种模式标本近1000种(包括新亚种)。
二是生态功能发挥很充分。它直接保护了武夷山风景区的精华九曲溪,是闽江赣江分水岭、闽江的主要源头和集水区之一。
三是重要的科研平台。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际和国内保护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植被保护区。武夷山保护区在海峡西岸乃至中国生态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已经成为福建省林业的名片。
旅游信息
交通状况
区内交通较为便利,有主干线3条47公罩,支线10条82公里。保护区管理局局址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三港,往东途经星村镇折北至武夷山市,全程65公里;往南途经建阳区黄坑镇折西至邵武市全程78公里,到达光泽县114公里。依托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大市场,保护区外围航空、铁路、公路等通往中原地区各地的交通网络发达。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水文
土壤
区域范围
区域面积
经纬度
四围界限
保护措施
保护对象
植物
动物
旅游资源
机构设置
保护成效
获得荣誉
管理措施
开发利用
价值意义
旅游信息
交通状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