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
《百家姓》中排行第九的姓氏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百家姓》中排行第九。汉唐时期,冯氏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省,发展到了现今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福建省等地,主要分布省份是广东省、河南、河北、江苏省山东省四川省、山西等省。2021年2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发布,冯姓位列第29位。
冯姓的主要起源有三。一是源于姬姓周文王第15子毕公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后来毕万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二是源于归姓。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夫人,是为河南省冯氏。三是源于鲜卑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姓部拓拔穆泰氏族,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在次子拓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
冯姓名人有西汉名臣冯唐、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冯异、北燕太祖冯跋、明朝开国大将冯国用、小说家冯梦龙、清末爱国将领冯子材、清末民初军阀冯国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冯玉祥、哲学家冯友兰、文学家冯骥才等。
历史发展
姓氏溯源
汉族冯(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商丘市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菏泽市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河伯后人在冯地(今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系承毕公,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姬午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夫人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拓跋焘拓拔焘的裔孙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
• 源于蒙古族盖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 源于满族乌苏氏和富思库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得姓始祖
冯简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郑简公封其于冯地,以封邑冯地为姓,始为冯氏。
冯文孙(魏长卿)。东周时期魏国长卿,系周文王姬昌之后人,以封邑冯地改姓,始为冯氏。
1.冯简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郑简公封其于冯地,以封邑冯地为姓,始为冯氏。
2.冯文孙(魏长卿)。东周时期魏国长卿,系周文王姬昌之后人,以封邑冯地改姓,始为冯氏。
3.拓跋姓觏。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拓跋焘拓拔焘之后裔,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后汉化形成一支冯氏。
迁徙分布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省、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省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上党郡(今长治市西)郡守冯亭,为人果敢而有谋,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潞城区东北地区),有的留在赵(今河北省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御史大夫冯毋择等。
向东,冯氏进入了山东省,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丞相。冯氏一门是秦朝后期的重要柱石。因进谏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失败而双双被下狱。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渭河平原冯氏亦随之逃散尽。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氏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渭河平原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省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郡、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或北避辽东,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辽宁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另如长乐冯氏:北燕国主冯跋自称毕万第39代后裔,北燕亡国后,国主冯弘孙女冯太后执掌北魏朝政数十年,冯氏出王爵数人,极度尊崇,衍出同舆堂、京兆堂等。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中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宁化县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县漳州市武平县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省。清康熙至乾隆,广东、福建省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 郡望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秦始皇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郡置已难以考证。
京兆郡:亦称京兆、京兆尹,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知府
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县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
• 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市义堂:战国时的冯是孟尝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宣布将债书烧掉,给所有的债户解决了困难,大家感激不尽。
始于堂:冯氏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姬钊十二年保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始平乃冯氏发祥之地也。
同舆堂:根据史籍《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拓跋宏同岁,自幼又是同学,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
家谱文献
通用楹联
• 四言
大张国政;
树立家声。
——上联典自汉朝时期的冯奉世刘彻时期出使大宛,当时莎车国王杀害来使,冯奉世率军攻击莎车国,斩杀了莎车王,在新疆地区大张国政。下联典自东汉时期的开国大将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始平世泽;
大树家声。
——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父号万石;
子通四经。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冯扬,子八人皆官二千石,号“石奋”。下联典指西汉·冯奉世四子各通一经。
让功美德;
弹高风。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冯驩,尝弹铗三叹,后为孟君之得力谋士。
唐长安城旧派;
郑国名臣。
——上联典出春秋郑国冯简子,能断大事。子产为政,凡通问诸侯等大事,必告简子使断之。下联典出西汉冯奉世,潞人,徙杜陵。
治民以惠;
立业为谋。
——全联典出战国时期的冯驩为孟尝收债于薛,焚债券,民呼皇帝
焚券市义;
倚树让功。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冯驩为孟尝君收债,焚烧债券,归报曰:“为君市义。”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
单骑平寇;
弱质表忠。
——上联典自北宋时期的冯伸己,单骑出说犯边外邦归降。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冯奉世之女婕妤,随刘奭游园,挡住破拦而出之熊,帝叹其忠而进为昭仪
• 五言
平开玉叶;大树发金枝。
——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开国大将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一绝惊秋鹤;三言载梦龙。
——上联典指清朝画家冯秋鹤。下联典指明朝文学家冯梦龙,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
八骏传汉世;三冯耀金溪。
——上联典出东汉名人冯禧,与张俭、檀杉、褚凤、张肃、薜兰、魏玄、徐乾号为“八骏”。下联典出清朝冯咏,金溪人,与兄谌、弟谦并称“三冯”。
杏娥列史册;婉贞照汗青。
——上联典指革命烈士冯杏娥。下联典指清朝抗帝英雄冯婉贞。
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
——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开国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棵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赵祯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东京汴梁赵煦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汉世流风远;凌云德泽长。
凌云怀祖德;大树溯宗功。
• 六言
抚蛮单骑平寇;
挡熊弱质表忠。
——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冯伸己。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冯媛
• 七言
望出杜城为二马;名满西域号双星
——上联拆字“二马”为“冯”姓。下联典出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冯嫽,与刘解忧合称西汉民族友谊史上的“双星子”。
才难自显方弹铗;位不稍迁老作郎。
——上联典指西汉的冯媛,曾三为长铗归来之歌。下联典出西汉郎中署长冯唐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过津。
——采用唐朝诗人冯道诗联。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采用唐朝诗人冯道诗联。
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
——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自题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经历艰难好作人。
——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赠子联。
暂借荆山栖虎皮鹦鹉;聊将紫水活蛟龙
——采用太平天国领袖冯云山自题联。
八言及以上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采用清朝词人冯煦自题联。
威震边关,名传中外;义起金田,功耀古今。
——上联典指清末将领冯子材,曾大败法军。下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冯云山,参加过著名的金田起义
关内侯,因慈母而贵宠;门下客,得孟尝以优隆。
——上联典出东汉时期的司徒冯勤。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冯媛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豹。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冯定
叙穆叙昭,祖有德、宗有功,具见诒谋远大;伦常伦纪,孙可贤、子可孝,即能继述绵长。
——安徽省绩溪县下冯村冯氏宗祠联,此联嵌入“叙伦”堂号。
得氏自周代,历来鹊起人文,大汉间继封侯爵;丕基开天宝,启后鸠安寝庙,皇清降永奠馨香。
——上联典出冯氏起源及东汉冯异。下联典出唐朝东阳人冯子华,曾在当地任歙州剌史。
字辈排行
姓氏名望
清朝以前
近现以来
参考资料
《字解百家姓》第9集:冯姓.许慎文化园景区.2024-01-04
百家姓 | 邓氏、冯氏.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2024-01-04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姓氏溯源
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家谱文献
通用楹联
字辈排行
姓氏名望
清朝以前
近现以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