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1907~1965),中国戏曲作家,名飞雕,字健翎,陕西米脂人。他的许多剧作都是自己导演或亲自参加演出的。作品有《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
窦娥冤》、《血泪仇》等。
1933年顶替其兄
马云程入北京大学读书,失去中共组织关系。民国二十三年夏,因探兄病,来到
西安市观看了
易俗社等很多班社演出的新戏,对
王天民、
李正敏、
王文鹏、
和家彦、
苏哲民、
马平民、
耿善民等名角的演唱特征,都作了认真的比较研究,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
1934年肄业于北京大学。民国二十四(1935年)年肄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河北清丰师范任教。赶写出话剧《冲上前去》和
京剧《辱皇后》两个剧本,配合了抗日募捐宣传活动。1936年肄业后先在河北清丰简师任教,1937年回陕在延安师范任教。在延安组织乡土剧团,创作演出抗日内容的话剧《中国拳头》和
秦腔《一条路》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西安事变”后他回到
陕西省,在延安师范教学,组建乡土剧团,自己兼任编剧和导演,创作演出了话剧《大中华的儿女》、《中国的拳头》、《上海小同胞》和京剧《逃难图》等。《大中华的儿女》,亦名《国魂》,后改为秦腔,经毛泽东提议改名《中国魂》,这是马健翎早期的代表作,多年来久演不衰。民国二十七年,参加了著名诗人
柯仲平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从此离开了教育界,投身于他终生执着追求的戏剧事业。
1938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他率乡土剧团大部分人员加入,被任命为民众剧团编导主任,正式开始戏曲艺术生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一周年,在延安演出了他第一个
秦腔现代剧《一条路》。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秋,创作出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通过王仁厚一家从国统区
河南省到解放区延安的遭遇和不同待遇,深刻地揭露了
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现实,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这个戏演出后,
周扬著文称赞这个剧本“提出了阶级斗争主题,赋予了这个主题以强烈的浪漫色彩,同时选挑了群众熟悉的所容易接受的形式。”
陆侃如则预言:“中国文学史上,这个戏剧一定要占个重要的位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西北文委授予《血泪仇》剧本
一等奖。同年十一月陕甘宁边区召开文教大会,授予他“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49年3月,将《血泪仇》、《穷人恨》、《大家喜欢》、《保卫和平》四个反映解放区文艺创作成果的剧本,选入了《人民文艺丛书》。
1949年7月,马健翎以
西北代表团副团长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
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全国剧协常务委员、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备委员会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西北文化部副部长兼戏曲改进处处长、西北戏曲研究院院长,
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虽然公务繁忙,但他为繁荣
社会主义戏剧创作,仍然在辛勤地耕耘着。先后改编丁
秦腔《
四进士》、《
太平庄》、《游龟山》、《
游西湖》、《
窦娥冤》、《
赵氏孤儿》等优秀传统剧目。
1952年,他改编的《游龟山》,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剧本奖,并在《
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会后在
天津市、
保定市、
太原市、
西安市等地演出数十场,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戏剧界的好评。1956年,在
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游龟山》获得剧本改编
一等奖,后成为秦腔和其他地方剧种盛演不衰的优秀剧目。
1964年马健翎等创作的现代戏《蟠桃园》,被打成反党反
社会主义的
大毒草,受到了批判。1965年7月,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摧残,10月18日,在西安含冤逝世,终年五十八岁。1980年4月7日,陕西省委在西安为马健翎昭雪平反,并隆重举行了马健翎骨灰安放仪式。
1939年中共中央提出“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三大政治口号,
马及时创作了大型秦腔戏《
三岔口》,形象地教育民众克服投降反共逆流,争取时局好转。同年冬,为了迎接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他又创作了
秦腔小戏《干到底》,歌颂中国工人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作用。次年,他创作了中型眉户剧《两亲家》,宣传婚姻自主。特别是眉户喜剧《十二把镰刀》的创作和演出,进一步表现了他丰富的生活实践和卓越的艺术才能。这个反映边区人民参加生产建设的喜剧,深受边区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根据地各剧团都排演了这个戏。1941年,马恢复了中共组织关系。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指引下,马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创作了闻名全国的大型
秦腔现代戏《血泪仇》。该剧以鲜明的阶级感情,反映了
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两个世界;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统治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深重灾难,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光明幸福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王仁厚这个极其贫苦、朴实、憨厚、勤劳勇敢的农民
典型形象,对教育群众鼓舞军民士气起了巨大的作用。1944年,马创作了反映边区政府和人民把懒汉二流子改造为新人,最后皆大欢喜的生活喜剧《大家喜欢》。这个戏在陕甘宁边区文教英模大会上演出,得到了与会同志和领导的一致赞扬。为了反映抗战胜利后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自由的愿望,马创作了《一家人》(亦名《保卫和平》)和《穷人恨》等剧本。《一家人》揭露了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破坏“
双十协定”,阴谋发动内战的险恶用心;《穷人恨》表现了广大农民反抗地主压迫、争取翻身解放的迫切愿望。这些戏剧紧扣时代脉搏,起到了动员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马既是一位多产的现代戏作家,又是一位创作
历史剧、改编传统戏的能手。1942年到1948年,经他编写、改编的戏曲作品有《
庆顶珠》《葫芦峪》《
八大锤》《
回荆州》《
斩马谡》《
金沙滩》《
反徐州》《八大锤》《顾大嫂》《鱼腹山》《伍员逃国》等。这些剧作情节感人,语言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演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曾观看过部分戏剧的演出,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彭德怀、王震先后写信,对马的戏在革命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 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英模大会上,授予他“特等模范”奖状和“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49年8月,马作为西北解放区的代表,赴
北平市出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
他在清丰师范和延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创作排演宣传爱国抗日的
京剧和话剧。正式从事戏剧创作后,运用
秦腔、眉户等艺术形马健翎的《
血泪仇》演出剧照式,积极反映现代生活,为传统戏曲与新时代相结合作出了贡献。他共创作、编写了60余部戏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饱满的战斗热情,深受边区人民喜爱。整理或改编秦腔传统剧目和编写秦腔新的历史戏,是其戏剧活动的又一重要内容。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和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历任
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主席、副主席,西北戏曲研究院、
陕西省戏曲剧院院长等职。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领导和团结广大艺术工作者,挖掘整理出了一批民族戏曲传统剧目,改编了
秦腔传统戏《游龟山》《
四进士》《
游西湖》(与
黄俊耀等合作)、《
窦娥冤》《
八义图》;还领导创作了大型眉户现代戏《雷锋》《两颗铃》等,其中《游龟山》曾在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中荣获剧本奖;《大家喜欢》《查路条》《血泪仇》等五个剧本被翻译在国外发行。1962年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集》。
马健翎雕像由
陕西省雕塑院设计完成,高2.8米,为铜体结构,
栗色花岗石底座。这位“
朱仝”身披大衣,拄着拐杖,沉思着凝视远方。雕像背面为马健翎生平简介,两侧是部分捐赠人名单,正面镌刻的“人民艺术家马健翎”8个金色大字格外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