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镇
湖北省大冶市下辖镇
金牛镇隶属湖北省大冶市,位于大冶市西南部,东与灵乡镇接壤,东南与咸宁市担山镇为邻,南连咸宁市双溪桥镇,西邻武汉市江夏区湖泗镇,北接鄂州市太和镇;截至2023年7月,全镇总面积158.5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10万余人,其中镇区常住人口达5万人;全镇耕地面积8.2万亩,林地面积5.6万亩,水面面积1.2万亩。
金牛镇在殷商时期为鄂国,秦为鄂县,三国属吴,改名武昌;晋、南朝、齐、梁、陈为鄂县;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属武昌;民国时期属鄂城。金牛镇所在地1949年6月为鄂城县金牛区,8月金牛区改为鄂城县第七区;1955年11月,划归大冶县管辖,改为金牛区;1958年,撤消金牛区,成立上游公社,同年12月上游公社改为金牛公社;1961年,金牛公社改为金牛区;1975年撤区并社,金牛区改为金牛公社,1984年改为乡,同年建镇。自隋朝以来,金牛镇就建有集镇,1995年,黄石首个商贸试验区在金牛镇成立;截至2023年,金牛镇建有服装、建材、农副产品、五金家电等专业市场。金牛镇内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鄂王城城址,于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牛镇还是一个农业大镇,是大冶的四大粮仓之一。
2014年7月,金牛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在2023年8月发布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中,金牛镇(虾稻)榜上有名。
历史沿革
金牛殷为鄂国鄂王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村境内。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古代它是扬越族的一支鄂氏族的活动中心,是古鄂国的首都。古鄂国是鄂氏族所建的诸侯国。
西周中期至战国,鄂属楚。姬燮之时,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楚公熊渠兴兵伐扬越,至于鄂。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楚公熊渠封次子熊红为鄂王,都于鄂王城,从此鄂属楚。西周末叶,鄂曾为楚国都城。春秋时,鄂为楚国别都。楚怀王时,鄂为楚国大贵族启的封邑。
秦为鄂县,鄂县属南郡,鄂王城为鄂县县治,后迁至江边,即今鄂州市城内。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楚,取楚元郢都,置南郡,鄂邑属南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三十六郡。此时,鄂为县,属南郡。
汉属鄂县,鄂王城仍为鄂县县治,鄂县属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至江夏郡,鄂县属江夏郡。刘彻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江夏郡属荆州,鄂县仍属江夏郡。东汉沿西汉旧制,鄂县建制未变。
三国属吴,改名武昌。魏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孙权都鄂,将鄂县县治迁往今鄂州。金牛镇龙山东三里之山曰武昌山,以此山名取“武力昌盛”之义,改鄂为武昌。此为鄂县改武昌之始;同年八月筑武昌城,徙建业(今南京)之民千家至此。并划分江夏郡的东部立为武昌郡,郡治设在武昌。领武昌、下雉、阳新、柴桑、寻阳、沙羡六县。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于武昌,至九月迁都建业,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甘露元年(265年)九月,末帝孙浩又自建业迁都武昌。宝鼎元年(266年)十二月,仍还都建业,留卫将军腾镇守武昌。
晋,金牛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鄂县属武昌郡。西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武昌郡仍属荆州市。又分武昌复立鄂县。武昌郡统辖武昌、柴桑、阳新县沙羡县寻阳县、鄂、官陵等县。晋朝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因荆、杨二州疆土广远,统治困难,于是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县庐陵郡、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县、安城等十郡置江州。武昌郡自此属江州。司马睿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移武昌。武昌县仍属武昌郡。
南朝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宋永初元年(420年),沿用晋制,武昌郡仍属江州,领辖武昌、鄂、阳新三县。司马曜孝建元年(454年),分荆州的江夏区竟陵郡、武陵三郡,湘州的巴陵郡、江州的武昌郡、豫州的西阳郡设置郢州,武昌郡从此属郢州,仍领3县。
齐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齐建元元年(479年),武昌郡仍属郢州,下辖武昌、鄂、阳新县、义宁(寄治于鄂)、真阳。
梁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梁天监元年(502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阳新、安昌(分阳新立)4县。中大通四年(532年),分郢州置北新州,不久州治南移于武昌。
陈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陈永定元年(557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3县。
隋属武昌县。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直接统县,开皇九年(589年)罢武昌郡存武昌县,又废西陵、鄂二县归武昌县。同年改鄂州市为郢州,改江夏郡为江夏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鄂州改为江夏郡。武昌县先隶鄂州,后隶江夏郡。其时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大业九年(613年)废,仍并入武昌。
唐属武昌县。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为鄂州。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鄂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改为十五道,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鄂州属江南西道天宝(742年),重改鄂州为江夏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江夏郡为鄂州。道、州、郡之名虽几经变更,而武昌县上属关系未变。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置武昌军节度使,驻鄂州(今武昌,武汉市之武昌区),而武昌县名如故。
五代十国属武昌县。南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起,昭宗封杨行密为吴王(史称“杨吴”),武昌属杨吴的鄂州市。经历后梁、后唐两代,武昌县属吴国(史称“杨吴”);自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到五代末年(960年),武昌县属南唐鄂州。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割武昌三乡之地置大冶县(另一说:保大十三年即公元955年置)。
宋代属江夏区,武昌县后升寿昌军,领本县。至道二年(996年),武昌县属鄂州江夏郡归武昌军节度。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鄂州属荆湖路。咸平二年(999年),荆湖路分为荆湖南路、荆湖北路,鄂州属荆湖北路。自此,武昌县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归武昌军节度。宋南渡后,金兵骚扰江北,因武昌地扼上游,为江西省要冲隘口,遂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升武昌县为武昌军使,次年,续升为武昌军。因军名与鄂州武昌军节度之名相类,乃取“玉宝寿昌”之义改名寿昌军,领武昌本县,直隶武昌军节度。端平(1234年),废寿昌军,仍为武昌县,还隶鄂州市嘉熙元年(1237年),又升为寿昌军,仍领本县。
金牛镇,嘉定甲申十七年(1224年)议升金牛镇为县,以费重事竟止。后,设巡检司。
元代,属武昌县。元代初沿宋制,仍为寿昌军。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散府,仍治武昌本县。成宋大德五年(1301年)废散府复为武昌县,属湖广行省湖北道的武昌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吴王朱元璋改武昌路为武昌府
明代,属武昌县。武昌县属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
清代,属武昌县。康熙帝三年(1664年),分湖广为湖南省、湖北布政司(省)。后湖北省分为五道。武昌县属武昌盐法道武昌府。
中华民国,属武昌县,武昌县后改名为寿昌县,继而改名为鄂城县。民国元年(1912年),武昌县仍属武昌盐法道武昌府。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政府改湖北为三道,武昌县属武汉黄德道,同年三月,废武昌府,并改武昌府治江夏县为武昌县,而将武昌县改为寿昌县。民国三年(1914年)元月,因县名与浙江的寿昌县名相同,始改称鄂城县。同年,武汉黄德道改为鄂东道,后改为江汉道,鄂城县属湖北鄂东道(江汉道)。民国21年(1932年),鄂城县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5-38年(1936-1949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时期鄂城县的内四乡归金牛镇管理,1946年成立金牛区署,明确内四乡属金牛区署管理。金牛解放后成立鄂城县工作委员会,管辖原内四乡(解放后改为几个区)的行政事务,直到1955年金牛划归大冶为止。
新中国成立之初,设湖北省大冶专区,鄂城县归大冶专区管辖,并为专区治所。1952年7月撤销大冶专区后,鄂城县划属黄冈专区。同时议升金牛为县,未果。1955年11月13日,金牛划归大冶。
1949年5月17日,金牛地区解放,此时至1955年11月13日,金牛仍属鄂城县。1949年6月,鄂城县设金牛为金牛区,区公所设在距金牛街约十华里的晏公庙附近的沙子吴村。8月,金牛区改为第七区,将民生、民权、民族三个旧制乡和金牛镇组建而成。区公所仍设在沙子垴吴村。
1951年元月,鄂城县委县政府决定从第七区中将杨葆、高桥、巫山、峡山、孙鉴、刘铺、学堂、李铺、高铺等十个乡划出,成立三十二区(即高桥区),并将第七区改名为第十二区,区公所于1950年由沙子垴吴村迁往金牛街当铺屋,
1951年又迁往卢詹雯村。
1952年3月,十二区改为十区,11月又改为十一区,区属金牛镇划为县属镇,并将原十四区的胡铺、胡铁、下边、黄泥、下田划归十一区管辖。1954年元月十一区区公所由卢詹雯迁往晏公庙。
1955年11月13日,上级决定将鄂城县的十一区、十二区和金牛镇由鄂城县划出,归大冶市管辖。十一区、十二区合并为金牛区,金牛镇为大冶县直管。金牛区公所设在金牛街上。
1956年5月,大冶县委、县政府决定:撤区改组。金牛区改为三个指导组(十四组、十五组、十六组)。十四组辖西、晏公、高河三个乡,驻地西畈;十五组辖南城、堰口、胜桥、胡铺四个乡,驻地当铺贺;十六组辖毛铺、谈桥、大桥、罗桥四个乡,驻地谈桥。
1957年4月,大冶县委、县政府决定:撤销指导组,恢复金牛区。金牛区辖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指导组的辖区,区公所设在金牛镇。
1958年9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撤金牛区,成立上游人民公社,撤销县属金牛镇,划归上游人民公社管辖,社址在金牛镇。辖区为原金牛区加金牛镇。同年十二月上游人民公社改名为金牛人民公社,辖区未变,社址未变,下属营有所调整,并将营改为管理区。金牛镇为金牛管理区。
1959年12月,大冶县制取销,改属黄石市。大冶县金牛人民公社改为黄石市金牛人民公社。1961年春,黄石市委、市政府将金牛人民公社改为金牛区,金牛管理区改为区属金牛镇,其余十一个管理区改为十一个小公社。
1962年6月,恢复大冶县制,金牛又隶属大冶县。谈桥、大桥、罗桥、毛铺划出,其余七个小公社和金牛镇组建成金牛区。区址仍设在金牛镇。
1963年4月,大冶县委、县政府将灵乡区的毛铺、罗桥两个小公社划回金牛区管辖。此时金牛区辖九个小公社和金牛镇。一直到1975年10月,金牛区辖九社一镇未变。
文革中的1968年5月,成立了三结合的金牛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8月,成立了金牛区委员会、区政府。
1975年10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撤区并社,金牛区改为金牛人民公社。县政府将原属毛铺人民公社划出与铜矿区的汀桥人民公社合并成立毛铺人民公社;划出罗桥人民公社并入矿山区的灵乡人民公社;划出西畈、高河、晏公三个人民公社成立西畈人民公社。金牛人民公社党委、政府将剩下的南城、堰口、胜桥、胡铺四个小公社改编成二十八个大队。撤销金牛镇。镇属桥东、桥西两个居委会隶属金牛人民公社。此时金牛人民公社隶二十八个大队,两个居委会。社址设在金牛镇。
1976年11月,公社革委会改为管委会,辖区未变,社址未变。1977年管委会对辖区进行了改编,将原来的二十八个大队改编成十八个大队。此时金牛人民公社辖十八个大队和桥东、桥西两个居委会。
1980年4月,金牛人民公社社镇分家。金牛镇为县辖镇。金牛人民公社社址仍设在金牛镇。
1984年3月成立金牛乡。1984年11月,乡镇合一,金牛乡改名为金牛镇。
2001年3月,高河乡并入金牛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金牛镇位于湖北省大冶市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58.5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4°32'2"~114°40'4",北纬29°54'55"~30°2'27"之间。
地形地貌
金牛镇境内是幕阜山的北侧边缘的丘陵地,地势西低东高、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40~200米之间。
气候特征
金牛镇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自然灾害
金牛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2008年中国雪灾、雷击等。2009-2011年连续三年发生洪涝灾害,最严重一次发生在2010年7月14日,连降暴雨、大暴雨,短时间降水量达1100毫米,全镇三分之二的面积轮为水乡泽国,受灾人口6.3万人,受灾面积6.7万亩,粮食减产4成,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2008年1月14日遭受百年未遇大雪灾,造成农作物减产3成,直接经济损失760万元。
自然资源
金牛镇水资源主要来自地表,境内有高桥河、川河两条河流流经。
土地资源
根据2016年9月金牛镇政府官网显示,该镇有耕地面积8.2万亩,林地面积5.6万亩,水面面积1.2万亩。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金牛镇下辖金牛村、南城村、童畈村、雷畈村、金畈村、吴伟村、堰口村、胡胜村、胡铺村、胡铁村、袁铺村、下边村、黄泥村、胜桥村、贺桥村、祝山村、屏峰村、小泉村、小堰村、高河村、林畈村、官阁村、鄂王城村、西畈村、祝铺村、沈畈村、徐桥村、晏公村、龙潭村、水碓村、秦畈村、泉波村等32个行政村和东街社区、西街社区、虬川社区3个社区,镇政府驻西街社区。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金牛镇辖区总人口9.1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000人,城镇化率27.6%。另有流动人口2600人。总人口中,男性47476人,占52%,女性43820人,占48%;14岁以下18004人,占19.7%;15~64岁65307人,占71.5%;65岁以上7989人,占8.8%。总人口全部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2‰,死亡率4.34‰,人口自然增长率6.28‰。
截至2017年,该镇常住人口6741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金牛镇完成农业总产值2亿元,工业生产总值4.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5亿元,财政总收入0.35亿元。
第一产业
2011年,金牛镇农业总产值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5%。粮 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全年生产粮食3.3万吨,人均356.5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油菜、蔬菜。全年油菜种植面积3.5万亩,产量0.3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为0.7万亩,产量1.0万吨。畜牧业以猪、家禽为主,全年生猪饲养量4.7万头,年末存栏1.5万头;家禽年饲养量25.3万只,年末存栏13.5万只。
第二产业
2011年,金牛镇工业以食品加工、服装、电子轻工、建筑材料为主。全年工业生产总值4.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9%。拥有工业企业214家,职工18365人;实现工业增加值3.6亿元,比2010年增长15%。
第三产业
2011年末,金牛镇共有商业网点426个,职工1408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5亿元,比2010年增长18%;城乡集贸市场9个,年成交额1.2亿元。年末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4.4亿元,比2010年增长23.7%;各项贷款余额0.7亿元,比2010年增长-0.6%。
文化
文物古迹
截至2014年8月,金牛镇境内有龙泉、刘复故居、龙川书院、宋代 王铸墓、五里亭、下马湖庙、灵溪观、张王庙、太平天国将领墓、胜桥冶炼遗址群、东周时期古遗址、香炉山新石器遗址、鄂王城城址等文化遗迹。
鄂王城城址位于金牛镇鄂王城村胡彦贵湾,是一处东周时期遗址。城垣依岗地而建,南高北低,高出附近地面约5~10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左右。2001年,该城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产美食
交通
金牛镇境内有大金、铁贺两条省道镇区相交 ,并与106国道、北京—香港公路相接;另有黄咸高速、鄂咸高速公路两条高速穿镇而过,并在金牛设立互通出入口。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金牛镇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1302人,专任教师 63人;小学12所,在校学生5258人,专任教师26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4所,在校学生2385人,专任教师17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高中1所,在校学生2588人,专任教师117人。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552.2万元,比上年增长2.2%。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金牛镇有镇文化馆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35处,各 类文化专业户28户,各类图书室36个,藏书7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300人,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2018年建成使用全市首个镇级党建主题文化广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金牛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7个,门诊部(所)2个;床位200张,每万人拥有病床21.9张;固定资产总值10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19名,其中执业医师35人,执业助理医师15人,注册护士80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6万人次。33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金牛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97户,人数1250人,支出322.47万元,比2010年增长11%,月人均215元,比2010年增长7%;城市医疗救助6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医疗保险1250人次,共支出50万元,比2010年增长2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06户,人数3261人,支出322.47万元,比2010年增长15%,月人均70.60元,比2010年增长18%。农村五保集中供养86人,支出18.06万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172人,支出24.5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4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3261人次,共支出19.57万元。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获得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金牛镇概况.云上大治.2024-03-06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金牛镇.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03-06
通报.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2021-05-2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化
文物古迹
特产美食
交通
社会
教育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