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镇
四川省江油市辖镇
中国发射药之乡、释海灯法师故里——重华镇,位于四川省江油市中西部偏北,地理坐标大致在东经104°54′~104°58′,北纬31°47′~32°09′。东与厚坝镇交界,南与小溪坝镇毗连,西、北与永胜镇为邻。镇人民政府驻地重华场,东经104°58′,北纬31°57′。行政区域面积约98.36平方公里,辖1个居民社区(公安社区),6个行政村(灵溪村、平桥村、老君山村、兴旺村、铜星村、百宝村),共84个村民小组,在籍人口9229户29519人,场镇建成面积约1.5平方公里。重华场镇距江油市市区43公里,省会成都市约190公里,东去宝成铁路小溪坝车站车程约10分钟、京昆高铁江油北站(厚坝)约20分钟。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重华镇常住人口为15439人。
重华镇历史文化悠久,自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设石井里,至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文化古镇。镇辖区北端的老君山风景区,自然风光优美,拥有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古硝洞遗址群,是考证“中原地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发射药的重要历史遗迹及史据资料。2006年,“老君山硝洞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重华烟火架制作工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2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绵阳市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7号):撤销铜星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重华镇管辖,重华镇人民政府驻灵溪街377号。
历史沿革
炎黄时期为氐、汉族人合居之地。
梓潼县,今重华镇境域属之。西汉,置安业乡(乡治今厚坝)德阳亭(亭治今雁门坝)石井里(今重华镇境内)。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分梓潼县西北地区设德阳县,县治设今雁门镇。石井里随亭、乡改属德阳县。
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德阳县治迁今遂宁市龙凤场,原县治地今雁门镇降为德阳亭。石井里仍随亭、乡复归梓潼县管辖。
晋朝元康八年(298年),为安置陕、甘入蜀求生流民,分梓潼县西北部地区设万安县,县治设今梓潼县仙峰镇。石井里仍随亭、乡改属万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万安县治迁今罗江县城,安业乡改名为北乡。石井里仍随亭、乡复归梓潼县管辖。
西晋永和四年(348年),分梓潼县西北地区设阴平郡、阴平县,郡、县治设今小溪坝镇阴平村。原北乡改名西乡县。石井里仍随亭、乡改属阴平县。
元钦二年(553年),阴平县改名龙安县
拓跋廓三年(556年),龙安县复名阴平县。
南宋淳三年(1243年),阴平县西乡乡治迁石井里。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撤销阴平县,原阴平县政区复归梓潼县。设北乡,石井里属北乡。
明代,梓潼县北乡改名为上乡。
清顺治三年(1646年),梓潼县上乡乡治迁石井里今重华场。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上乡改名忠乡,下辖六甲。原石井里,今重华镇为第三甲,下辖2保25徘。
宣统元年(1909年),梓潼县忠乡分出四甲(今重华、文胜、马角、厚坝等地)15保246排成立靖安乡,乡治设重华场。
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乡团制,靖安乡原四甲分设为10团,原第三甲为重华团,首次以地名为行政区名。
民国七年(1918年),靖安乡分为第六、七两区,七区区公署设重华场,下辖重华、过街楼、重兴、百碾子及邓家坝等5个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工农红军四方面军31军,在重华场组建重华县苏维埃政府,下设过街楼、石坪坝两处区苏维埃政府,下辖5处乡及47处村苏维埃政府。
同年八月,重华团改设为重华联保,下辖保、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重华联保改建为重华乡,下辖21个半保(其中一个保很小,仅二三甲),保下设甲。
1951年3月,重华乡21个半保改建为村,原以序数称呼的一保、二保等,改称为华胜村、红花村等。保以下各甲改为农村或场镇居民小组,仍以序数称呼。
1953年1月20日,梓潼县正式将重华、文胜、青龙(马角)、青寿(厚坝、青林口镇)等四乡划交江油市管辖。
1955年11月,撤销星顺、双柏两乡,将两乡13个村和五星乡的双河、红花、大兴3个村合计16个村划交重华乡管辖。
1958年1月1日,重华乡改建为重华乡人民公社,属下为12村。
1984年1月,重华乡人民公社改为重华乡。
1990年1月20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撤销重华乡,以原乡行政区设立重华镇。
2003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场镇居委会设立公安社区。
2010年8月30日,经上级批准,撤销镇属华胜、红花两村合并为华红村;撤销双柏、石坪两村成立双石村。
2019年12月,撤销铜星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重华镇管辖,重华镇人民政府驻灵溪街377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重华镇位于四川省江油市中西部偏北,地理坐标大致在东经104°54′~104°58′,北纬31°47′~32°09′。东与厚坝镇、小溪坝镇交界,南与新春乡为邻,西与铜星乡、西北与新春乡毗连,东北与文胜乡接壤。行政区域面积68.48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重华场,地理坐标东经104°58′,北纬31°57′,距江油市区43公里,距四川省会成都市约190公里。 
地形地貌
重华镇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860米,最高海拔近2500米(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重华镇位于川西北龙门山东南段,山势由西北向东南发脉,大略像一个由西北向西南倾斜的“M”,海拔高度一般在600多米,最高的老君山与新春乡藏王寨相连,海拔2151米,最低在东南端双河村马掌坝,海拔590米。左右山脉分别与铜星、新春两乡及文胜、厚坝两乡镇为界,各占一面。3条山脉大小30多个山头,主要有跑马梁、卧龙山(古名,在重华寺后)、斋公山、老坟山、大石梁、打鼓台、欧家台、雷家坡、刘家、公母树、道子梁、窑山坡、甘家坡、廖家坡、石子岭、一根松梁、土地梁、司马梁、官印岩、观音岩等。境内3条河流广利河冲积平坝有胡家坝、贺家坝、石坪坝、藤坝、杨家坝、华胜坝、大河坝、猪市河坝、粮食河坝、太平坝、马掌坝及史家坝等。福胜河沿岸有石院坪、秦家坝、曾家坝、邱家坝、曹家坝、范家坝及上曹家坝等,多为河流冲积形成的灰褐色砂壤土,土层肥厚。 
地质
• 地层
重华镇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在龙门山——大巴山脉台缘褶断带龙门山褶断束雁门凹褶束。镇西北广利、福胜两村,有古生界泥盆纪出露地层,最厚达5800米,发育完好,多化石,为中原地区泥盆系地层典型区域之一。镇境内新生界地层第四系(Q)分布于广利河、福胜河流域,属河流冲积相,以冲积、洪积和冰水沉积为主,为松散砂和砂石至砾石积层及阶地堆积物。 
• 构造
重华镇位于上古生代三叠纪时的沉降中心,沉降物质几乎全是碳酸根类。下部地层一般由早泥盆世的石英砂组成,厚度不稳定:中为中泥盆世至中三叠世的大理石砂岩页岩组成多次海侵式韵律,厚度比较稳定;上部地层为三叠式的砂岩和页岩。境内西北部山高坡陡,谷狭沟深,出露岩层破碎,且属龙门山暴雨区,逢特大暴雨岩山崩塌,土层滑坡,时有泥石流灾害。东南丘陵区遇大暴雨或雨,时有滑坡,范围窄,规模小,损失轻。 
土壤
重华镇呈垂直分布规律,西北部广利、福胜两村以山地为主,主要是碳酸盐类岩层间有砂岩和泥岩,其中二迭系母质盐酸度呈微碱且有碳酸盐反应,三叠系母质酸碱度呈中性至碱性,亦有碳酸盐反应。广利、福胜及铜星三条河流沿岸平坝地区,属第四系老冲积层母质土壤,灰色和灰棕色冲积物成分复杂,质地沙质少粘,夹有砾石沉积物,酸碱度一般呈中性,且无碳酸根反应。丘陵坡地为侏罗系下、中统母质,主要为砂岩和泥岩,并伴有砂砾岩。其中,下统母质夹有大理石,酸碱度呈中性至碱性且有碳酸盐反应;中统母质下部一般呈中性至微碱性,局部呈现中性至微酸性,但均无碳酸盐反应;上部酸碱度呈微酸或微碱亦无碳酸盐反应。 
气候
重华镇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早春,夏热,秋短,冬温;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热量充足,无霜期短;冬春常有旱象。年日照2700小时,年降雨量1100毫米,日平均气温16.8℃左右。 
1950年代为3℃~24℃。西北大山区广利村猪咀、福胜村高家沟以上气温低于山下5℃~6℃。1950年代冬、腊月,山下水沟、塘堰、冬囤水田及居民家水缸多会结冰,厚约1厘米,霜雪常见。1958年后,因大炼钢铁砍树烧炭,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气温逐渐上升,仅1962年、1992年降有积雪。至1980年代中期上升3℃~4℃。最高达31℃。四季分别为:春:≥19℃~22℃,3月10日至5月31日共83天:夏:≥22℃,6月1日~8月31日共92天;秋:≤22℃且\u003e10℃,9月1日至11月20日共76天;冬:\u003c10℃,11月21日至3月9日共100天。初霜日11月6日,终霜日3月26日,无霜期225天。 
1992年后,气温继续上升达8℃~36℃。四季变化为春早、夏长、秋迟、冬短,无霜期增至280天左右,西北部大山区也少见冰雪。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重华镇西北广利村至福胜村约3公里长、1公里宽一线,藏有分布不均匀、含铁量较低的赤铁矿碳酸钙含量较高的生石灰石。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有多个含硝矿洞。双河村与小溪坝镇,集体与大兴村交界处,藏有分散石油天然气。 
土地资源
2012年,重华镇有耕地16566亩,其中水田12890亩,旱地3676亩,人均耕地1.01亩。 
2013年,重华镇有耕地1104.4公顷,其中水田860公顷,旱地245公顷。 
2014年,重华镇有耕地16566亩,其中水田12890亩,旱地3676亩。 
动物资源
鸟纲:有白鹤、红腹锦鸡(锦鸡)、环颈雉野鸭、斑鸠、黄拐子(黑枕黄鹂)、杜鹃、八儿(八哥)、老鹰、鹞子、露丝、白鹤、乌鸦、燕子、喜鹊、画眉、秧鸡子、麻雀、燕子、雁、檐老鼠、鬼丁哥儿,啄木鸟科等。 
走兽:有老虎、野猪、豹子、熊、猴子、野兔、毛狗狐属)等。近十余年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密林里常见野兔,时有野猪出没,其他走兽鲜见。 
水族:主要有鲫鱼、鲢鱼、白条子、桃花板、泥钻子、钢钻子、黄鳝、乌龟、团鱼、螃蟹、虾、方形环棱螺背角无齿蚌等。
昆虫:有野蚕、麻浪子(差翅亚目)、凤蝶总科蜂子、马峰、亮火虫(萤火虫)、蝉、蟋蟀科螳螂、蜘蛛、蜈蚣虫、蛐蟮子及蚂蚁等。 
植物资源
重华镇森林植被常见优势树种23科、37属、78种,有种类繁多的佩兰;有红豆杉、银杏、苏铁孑遗植物珙桐连香树杜仲藤山柳等特有植物:有针叶树种有云杉冷杉属等儿种:有阚叶树种香樟苗楠木桦木等21种。森林植被随着平均海拔的变化而呈垂直分布,海拔600-16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1600-2200米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2200-28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还有矮箭竹水竹方竹筇竹孟宗竹慈竹、白央竹等10多种竹类灌木层。各种中草药有约200余种 。 
农作物:1、大春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番薯、黄豆及绿豆等。2、小春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阳芋、豌豆及胡豆等。3、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花生及麻类等。蔬菜主要有白菜(海菜花卷心菜小白菜)、青萝卜(白、红、黄三种)、莴笋、青菜、菠菜、腾腾菜(蕹菜)、油菜苔、茄子、韭菜、豆腐菜观达菜、韭菜、冬瓜、南瓜、西瓜、黄金根、苦瓜、丝瓜、辣椒、番茄、芋子疏毛磨芋、峨眉豆(刀扁豆)、黄花、莲藕、洋葱、生姜、大蒜、葱子(有家种与野生两种)、花椒、竹笋、山箘及厥苔等。 
竹木花卉:主要有慈竹斑竹华西箭竹紫竹;松、柏、高山栎桤木、桑、杉、马桑油桐、梧桐、柳、茶、漆、槐按、皂荚、苦、梨爪子、香椿、桃、李、梨、杏、桔、苹果中国樱桃花红、秋子、香橙、菩提、卷子、冬青、林青、枇杷、核桃、桂花、芙蓉、凤仙花、兰花、鸡冠花、木瑾花、杜鹃花、菊花、迎春花、荷花、栀子芭蕉等。 
中草药:主要有厚朴杜仲川贝母、牵牛、党参、当归、使君子、何首乌、桔梗、大黄、半夏、湘蕾金银花、羌活、山药、沙参麦冬天门冬金钱蒲夏枯草车前、蒲公英、北柴胡前胡、白芨、紫苏益母草茵陈蒿、红花、荆芥、木贼谷精草、百合、枸杞、木通土茯苓、黄芪、独活天麻升麻(原变种)、黄柏、枳壳和泡参等等。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重华乡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设石井里时,辖区大致为今华红、双河、双柏、集体四村,铜星乡全部及小溪坝镇的五里坝、神龙河、鲜花、鲤鱼口、五一及人民等六村等共19个村,幅员面积约60平方公里。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重华由忠乡第三甲改制为第三区重华乡,下辖6个保调整为21个半。其中,新增第17保为今永胜镇河口坝村。18保为今小溪坝镇民政、赵家河村,面积约103平方公里。
1953年1月,重华乡分为四乡,重华乡仅辖民主、前进、新一、华胜及胜利等五个村,幅员面积约6平方公里。
1955年8月,撤销星顺、双柏两乡,将两乡13个村和五星乡的双河、红花、大兴三村共16村划入重华乡,连同原5个村共21村调整为12个村,政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
1992年9月,铜星乡划入重华镇,全镇幅员面积103.62平方公里。镇政府在原乡政府驻地设办事处,干部群众意见较大。1995年11月,省政府批准从重华镇分设新建(恢复)铜新乡。幅员面积仍为63.482平方公里。 
星顺乡
古属平武县“让里之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划交江油市第六甲,约为今重华镇广利、石坪、星顺3村,平桥、福胜部分,文胜乡仁和、安顺市2村,二郎镇塔坝(4保),马角镇沉水、钢堡、木通溪3村及枫顺乡枫橡村(13保)。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建成三星场兴市,爱新觉罗·旻宁初设乡团。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名星顺乡,乡治设火神庙。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设乡联保,下辖14个保。民国二十九年(1949年)复名星顺乡公所。
1950年1月划出沉水、钢堡、木通溪3保并入新建沉水乡。1951年1月划出枫橡村并入新建六合乡。1952年3月划出仁和、安顺市2村并入新建仁和乡。1953年4月划出石坪村部分并入新建双柏乡。1955年11月撤销销星顺乡,乡原属4个村并入重华乡。 
重华镇
1990年1月20日,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撤销重华乡,以原乡行政区设立重华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14年,重华镇辖,辖1个居民社区(公安社区),9个行政村(华红村、双河村、集体村、大兴村、平桥村、福胜村、广利村、双石村、星顺村),共9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重华镇辖,辖16个行政村(华红、双河、集体、大兴、平桥、福胜、广利、双石、星顺、五佛、福长、兴旺、铜广、宝藏、白坭、菩堤),1个社区(公安),共171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2001年,重华镇总人口17060人,其中农业人口16375人,非农业人口68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重华镇总人口116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0人,人口出生率为7.5‰,主要为汉族
2012年,重华镇总人口17452人,其中农业人口16333人,主要民族为汉族。 
2013年,重华镇有村(居)民5617户,总人口17528人,主要民族为汉族。 
2014年,重华镇有村(居)民5617户,总人口17528人,主要民族为汉族。 
2017年,重华镇总人口15002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重华镇常住人口为15439人。
经济
综述
2012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60万元;财税收入完成14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增加1047元,达到8588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80人;引进项目5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个;新增种养殖大户18户、营销大户1户、加工大户1户。
2013年,全镇新增种养殖业大户18户,固定资产投资5255万元,招商引资3094万元,财政收入14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加1261元。
2014年,重华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5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21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267万元,新增种养殖业大户18户,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2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加1205元。
农业
2012年,重华镇建设优质水稻基地8000亩,建成青黛种植基地20亩,以大兴村、平桥村、广利、双石村为重要示范点,发展水稻、小麦和油菜制种基地。培育核桃、板栗等干果林,建成核桃干果基地近3000亩。 
2013年,重华镇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达533公顷,建成233公顷的干果基地。 
2014年,重华镇建成以青黛种植为主的中药材基地200余亩,西施地参300余亩;种植佛手和植翼柄花椒7万余株、600余亩。 
文化
烟火架
四川省江油重华“烟火架”,亦称“烟火架儿”,又名“烟花架儿”。是集爆竹、礼花、戏剧人物造型等于一体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主要用于寿诞、婚庆、道场、节日、庙会和重大庆典活动,以声、色、动感烘托氛围。因夜间燃放时悬挂于木架上,故名。烟火架兴于何时、何地,由何人创造已无从稽考。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初步分析认为“烟火架”应产生于清康、雍、乾盛世,距今约300年历史。过去,江油市有许多制作烟火架的艺人,二郎庙镇青林口镇的袁学茂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个。袁学茂带了许多徒弟,现在二郎庙青林口古镇经营“李氏豆腐庄”和“李氏豆腐”的李守成、李守忠的父亲李永金在1969年4月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大”召开时,制作了一个九层的烟火架燃放。李守成、李守忠对于制作火炮、烟火架还记忆犹新。通过调查,现江油市铜星乡宝藏村10社51岁的冯沛建还熟练地掌握制作烟火架工艺流程。冯沛建祖籍湖广孝感,他7岁时开始跟堂祖爷冯成方学习做火炮、烟火架。据冯沛建介绍,制作烟火架有图谱,可惜在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烧毁。2007年重华烟火架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现以家传的方式进行传承。
传统川剧
以前,重华人演唱观看戏剧,在火神庙、万寿宫禹王宫或寿福宫乐楼(戏台子)进行,有二三十名川剧爱好者平时自娱自乐,不化妆着装上台,称为“清唱”、“摆围鼓”或“唱板凳戏”,在茶馆或大户人家举行。特别是逢老君会、古东岳会等更是演出频繁,热闹非凡,使得重华场有“戏窝子”之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华地方豪绅苟戎首建重华专业戏班“聚胜班”,自任班主。民国11年(1922),江油市中坝川剧团“绚春班”到重华场演出,被重华地方袍哥头子黄清源收为己有,并兼并“聚胜班”,独成一家,常年在重华及邻近五六县巡回演出传统剧目。自民国16年(1927)起,重华“绚春班”改名“重绚剧部”,并连续九年身成都六大剧班(社“之列,川剧文化常年不衰。至今,重华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传统民俗文化节及其他盛大节日,均有川剧表演。剧目一般根据节日类型及活动背景等因素,确定《封神榜》、《白蛇传》、《八阵图》、《空城计》等等表演剧目,目前川剧文化传承良好。
雕刻艺术
民间石刻木雕技艺:主要反映在建筑门窗、梁柱、家具、石碑、牌匾、神等等,涉及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华是中国发射药之乡,因明清时期主产火药用硝,商贾云集,经贸发达,在当时有着“旱码头”之称,人们对生活环境的美感很是讲究,使之形成了以明清风格为主的大量石刻木雕技艺及成品。至今,在当地的民俗文化馆保留有大量民间藏品,仍有梅文杰等民间石刻木雕艺人传承该项技艺。
木板年画
明洪武年以前,重华木版年画颇具盛名,盛行一时。明洪武二年(1369),重华场版画世家杨伯达兄弟三人“奉命”移居山东潍坊崇道乡(今寒亭区)从操祖业,亦补农耕之不足,发展为近代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四大木板年画之一——山东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时至今日,重华木板年画仅有少量存世。
老君会
相传太上老君用八卦炉炼丹,后被金、银、铜、铁、锡匠奉为祖师。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太上老君的生日,重华一带十里八乡的道教信士及金、银、铜、铁、锡等“金火匠人”,少则三五十,多则百十名,都要上老君寺上香祭祀,祈求身体康健、生意兴隆及技艺长进。时至今日,老君会已发展为重华传统民俗文化节,且已连续举办三届,文化节期间的文化巡游、烟火架燃放展示、武术表演、川剧大戏等内容精彩纷呈,四周乡镇,观者如潮,盛况空前。
海灯武术
“本愿精舍”,蕴育了享誉海内外的佛教一代宗师——释海灯,其梅花桩、二指禅绝技至今让重华人民为之惊叹。作为海灯法师的故乡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武术、对海灯法师自然有着独特的感触和情怀。上世纪60至90年代,重华人争相拜海灯法师为师,习武强身者络绎不绝,习武的男女老少几近人人参与,就连在校读书的学生,也会利用寒暑假参加“海灯法师武术培训班”。时至今日,重华也不乏习武强身之人,海灯武术精神以及重华人习武的传统,已然为了一种民俗文化,在重华周边乡镇以及江油市境内,悄然传开。
地方特产
重华有胥菜刀,远近闻名,以其钢火好,厚薄匀,不夹灰卷口,锋利好用赢得广泛好评,常被个人、餐馆、厂矿单位订购一空,胥菜刀还曾被二郎庙水泥厂出国人员作为馈赠礼物送到伊拉克,受到外国朋友的称赞。曾获得江油市名小吃称号,在绵阳市名小吃比赛中被评为绵阳市名小吃一等奖的重华抓油饼,已有160余年历史,抓油饼由于其独特的选料和制作工艺,在煎烤成饼后,从饼中心抓起,呈丝丝缕缕状,不断裂,状如灯笼,放下后又成饼状,因需抓起一点一点细细品尝,才能品出个中香味,故名抓油饼。重华抓油饼曾是宾馆、酒楼定作宴席的一道必备菜肴,广大食客也排起长队购买,食者大都赞不绝口。重华抓油饼名传全国各地,是佐食、馈赠之佳品。重华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山清水秀,出产许多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山野菜,如野核桃、萱麻尖、刺笼包、红绿春芽、薇菜、广东蕨、牛尾蕨、蕺菜等十多个品种,满足崇尚自然、追求绿色食品的人们的需求。
重华镇特色农产品
小麦,杂粮,西瓜,生姜,生猪,仔猪,油菜,水稻,甘蔗,樱花,蘑菇,菌种,蔬菜,莲藕,茶叶,药材,家禽,种兔,草坪、莲藕,茶叶,药材,家禽,种兔,草坪
旅游
重华民居
民居建筑的分布特点:一条发源于老君山的灵溪河经蔓延数十里后,自北向南,呈“月牙”状穿过重华场镇,民房在河两岸倚势而建,以“月牙”内侧居多,俯瞰古街道与民房的整体建筑布局,大致勾勒出犹如道家“太极”之状。
民居建筑的保存情况:因“5·12”5·12汶川地震致使民居大面积受损,以及保护措施及资金等问题,导致原有民居建筑有所损失,但整体布局及风貌控制尚好。
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多为明清建筑风格,又富有川北民居特色。民居主要为土木结构,门柱以石墩为基,门窗注重雕花、镂空等艺术修饰手法,梁柱多选整木,用料颇为考究。
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当地长期受佛教、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加之重华场明清时期曾为“旱码头、戏窝子”致使商贾云集,全国多地文化交汇,使得公安社区民居总体呈现出明清风格,又各有地方特色。特别是民居的总体布局,呈现出道教“太极”之状,反映出道教文化对其深远影响,体现了重华人民追求自然、繁荣、和谐的美好向往。
黄公祠
黄公祠位于重华镇半边街(今灵溪街)北端,灵溪河西岸,坐西向东呈“回”字形。原占地约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总投入大洋5万多个,20多万个工日,拥有高大优质树木6万多根。建筑有大小房屋20多间,墙体砌大青砖,青瓦座脊,地面用煮熟糯米石灰加细砂调制为三合泥铺成,坚实平滑;房门窗柱呈拱形彩色泥塑,古朴典雅。民国20年(1931)秋破土动工,至23年(1934)3月竣工。由时任区袍哥组织大头目,梓潼县公安局局长黄清源以其父黄德斋名义所建而名。次年4~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设于此间。1949年12月改作区军管会驻所,1950年7月由人民政府作为区公所办公场所及生活场所。1975年5月区革委会迁出,公社革委会迁入。1984年拆除南部小院房屋,新建现代办公生活用房。2008年“5·12”大地震受损后经修缮改为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民俗文化藏馆,其保存现状和利用情况良好。
公安桥
素有川北“廊桥”之称的重华古桥——公安桥(当地普称“桥楼子“)。位于半边街(今灵溪街)中段东侧灵溪河上,东与火炮街相连。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九月破土动工,次年五月竣工投入使用。桥长29.35米,宽6.6米,两墩为向北石龙,各高3.7米,楼高4.5米,双层结构,青瓦做脊,中部有一方形翘角楼,通高8.2米,梁枋石柱雕刻彩绘有花鸟鱼虫、山水、勉农耕、劝汤麻、戒赌博等风情画。桥上正中南侧建有木制板房龙王庙,坐南朝北,1964年被拆除。现今,整座古桥保存良好,仍旧是人们来往两岸、休憩闲谈的雅处。
重华寺
重华寺位于重华镇半边街(今灵溪街)后西侧,坐西北向东南,约建于明成化(1465~1487)年间,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有三级两重大殿及两侧配殿,因主奉舜帝重华而名。
南华宫
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南华宫(广东省馆),位于老街东段北侧,坐北向南,呈“回”字形,分为乐楼、正殿、厢房三部分建筑,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正殿主供庄子,因广东移民所建而名。1920年利用其厢房办女子学校,1954年改作重华区食品站,2003年转让私人,今存大殿及厢房。
万寿宫
位于老街十字口以东约40米处北侧,坐北向南,呈“回”字形,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内供孙思邈、药王孙思邈神像。亦因江西省移民创建称江西馆。约建于清乾隆中期(1736-1756年),布局结构与火神庙相同。清、民国时期至1950年代初,重华甲、团、联保及乡办公处均附设此间,1950年设重华乡农民协会、乡人民政府。1952年农历3月改建为重华区、乡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大殿改为会议室,东头为供销社职工伙食团。1999年供销社解体,房屋荒废,2003年将大殿拆除,老旧木柱门框墙砖运至青莲场修建陇西院仿古太白堂。
禹王宫
位于老街十字口以东约70米处北侧,坐北向南,呈“回”字形,有乐楼、大殿及东、西禅房四部分建筑物。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因主供舜帝重华接班人大禹而名。又因湖北、广东省移民所建,内设会馆,又称湖广馆,创建于清乾隆中期(1756-1776年)。1954年改作重华区粮站,2000年粮站撤销后荒废至今。
洪济宫
位于老街大水巷子对面,为张姓家庙,规模较小,约60多平方米,为纪念唐朝“安史之乱”中睢阳守将张巡而建,取洪恩普济之意而名。1951年收为公有,曾作街道居委会办公处和成人夜校,1961年因修建“重华礼堂”拆除,后在地震中被毁,今仅存遗址。
寿福宫
位于老街中段,今迎宾街北口,坐北朝南,被老街从中一分为二,北为正殿,主供寿佛而名,南为乐楼,东西两侧均有厢房,中为石板铺砌的院坝,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民国及以前有宫属田地400多亩。1952年3月设乡政府,1956年将大殿改作区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处,1964年将乐楼两侧厢房改作公社农技站用房,1983年拆除乐楼建区农技站新式楼房,1992年镇工商所从正殿迁出改作公安派出所,2011年派出所迁出大殿后闲置至今。
陕西馆
位于老街东段北侧,东距老街口文风楼约30多米,坐北向南,呈“回”字形,大门位于南侧,由乐楼、正殿和厢房三部分组成,正殿供奉关于、周仓和关平神抵,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清乾隆中期(1756-1776)由陕西陈姓为主的移民创建而名。民国32年(1943)于馆内开办私营“振民纱厂”。1956年改建为区粮站库房,2000年后荒废。
天后宫
位于半边街火神庙南侧,坐西向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因供奉武则天皇后及妈祖,称天后宫或妈祖庙,亦因福建省浙江省移民缩减,又称福建馆或浙江馆。约建于清雍正初期(1720年前后),1950年代逐步荒废。现址已于2008年灾后重建中新建民居。
火神庙
位于半边街(今灵溪街)南段灵溪河西侧,今镇卫生院所在地。坐东向西,呈“回”字形,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因主供远古时期钻木取火,被奉为火神的燧人氏(亦称回禄)而名。约创建于唐龙朔年(661~664)前后,兴建半边街时期。入山门(大门),头顶上是乐楼(俗称戏台子),垮3级石阶,是石板砌成的院坝,南北两侧为两排一楼一底禅房,直穿院坝上9级石阶,上有一排5间正殿,内供主神。1965年拆除乐楼改作区人民医院门诊部,正殿改为住院部和办公室,两侧禅房改作医务人员生活用房及仓库等。2008年大地震受到严重损坏,2009年被整体拆除重建为镇卫生院综合大楼。
海灯法师故居
位于火炮街中段,距离公安桥约十余米,房屋最初约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于火炮街开市前后。故居共有房舍三间,早期为土木结构,总面积在90平米左右。由于释海灯一生简朴,仅有其生前诵经、习武及生活用具等物品,房屋内其他陈设寥寥。
重华堰
唐龙朔二年(662),阴平县令刘凤仪组织民众,在今老街十字口向东南修筑一拦河堰,引广利河水灌田助农耕,灌面达1000多亩。由于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下,完成了这样一项伟大的地方利民工程,被有识之士认为是继承了舜帝治河兴农大业,为表彰有功者,激励后来人,便以舜帝之名将河堰取名为“重华堰”,而重华场亦由此堰而名。
黄公祠石碑
黄公祠石碑共有21块,主用于对黄公祠落成道贺。碑文作者有当时梓潼县县长张年为代表的政府官员,有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人士、军事家、著名抗日将领军官邓锡侯为代表的国民革命军军官,以及梓潼县区正、教员等地方显赫人士,足可见当时黄清源的人脉之广,地方势力之大。黄公祠石碑碑文内容丰富,多以赞颂黄氏家族功德为其题诗作赋等。碑文文体不一,书法各有千秋,石刻技艺精湛,具有较强的历史及书法参考价值。因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部分碑文被凿毁,导致碑文内容有所缺失。
参考资料
江油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_江油市人民政府.2021-07-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地质
土壤
气候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动物资源
植物资源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区划详情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农业
文化
地方特产
旅游
重华民居
黄公祠
公安桥
重华寺
南华宫
万寿宫
禹王宫
洪济宫
寿福宫
陕西馆
天后宫
火神庙
海灯法师故居
重华堰
黄公祠石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