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
江苏无锡市新吴区的山峰
鸿山位于东北部,区依山傍海,北靠海拔最高的洪山,东临台湾海峡。全面积15.1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65公里,管辖11个行政村。
简介
鸿山是1999年9月11日新建制的滨海侨乡新,位于东北部,总人口三万余人,外来人口近二万。2009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5.88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工业产值34.71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地方级收入7206万元,同比增长12.7%;农民人均收入10500元;荣获福建省文明乡称号。
投资兴业
全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即从西至东贯穿全的石(狮)祥(芝)公路鸿山工业走廊;西南部1000多亩的鸿山科技工业园;东南部集中处理污水的伍堡工业污染集控区;南部为可供休闲、旅游的伍鸿滨海风景区;东部为将建设国家一级渔港的东埔蓝色产业发展区。是工、贸、旅游较为发达的滨海城。
地理位置优越
距市区13公里,距泉州晋江国际机场20公里,距福泉厦高速公路出口20公里,距石湖万吨集装箱码头仅5公里。38米宽的石祥公路贯穿全境,东面沿海是26米宽,集交通、经济建设、防洪挡潮、旅游观光等多项于一道的沿海大道,与泉州市沿海大通道相连接,东面有5000吨级东埔陆岛交通码头,陆海交通十分便利。
基础设施完备:辖区拥有11万千伏变电站,采用叁回路供电。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行同城同网同价;两个通讯基站确保通讯畅通无阻;设立有线电视转播中心,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化;日供水15万吨输水管网保障用水需要;鸿山新大街、东埔商贸街贯穿区,11个行政村村间主干道全部硬化。
投资环境良好:竭诚为企业服务——政府成立企业服务中心,专为企业代办各种手续,提供优质服务;集中处理工业污水——伍堡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污水能力已达9万吨;集中供气——辖区内已有一座热电厂,现在正在建设第二座热电厂,向辖区企业统一供电供汽;首期国际通用标准厂房占地180多亩,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
经济产业初具规模:鸿山是福建省重点纺织染整基地和福建省水产品基地。辖区内分布有100多家企业,其中规模企业22家。以运输、区商贸、滨海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已见雏形,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染整业为主,运输、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树脂工艺、蓝色产业等行业同步发展的产业结构。
鸿山自1999年建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2007年9月被评为中国休闲面料名;2008年3月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2008年被省政府评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政府评为2002年-2007年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单位;被中宣部和国家计生委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先进乡;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城管理达标活动先进单位和2002年度宽裕型小康建设先进单位;被委、市政府评为双拥工作先进单位和国土规划建设先进单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鸿山突出工业立,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鸿山的明天将更加辉煌灿烂。
鸿山镇位于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邻锡山区鹅湖镇,南连苏州相城开发区,北靠锡山区安镇镇,西接梅村街道、硕放街道、望虞河穿境而过。鸿山镇水陆空交通便捷,属上海市1小时经济圈范围,南傍京杭大运河,西接无锡机场,紧靠上海—霍尔果斯公路宁沪高速公路、锡甘路、锡东大道穿过。已经规划和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锡张高速公路和东干线、锡太路、东环线,也在该镇经过。2009年,全镇面积58.6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辖15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
沿革
鸿声镇与后宅镇合并设立鸿山镇,1949年设鸿声镇,1956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乡,1992年,鸿声、后宅的建制均为乡,隶属于无锡市。1993年3月撤乡建镇,称为鸿声镇、后宅镇,开始实行镇管村体制。1995年,无锡县撤县建锡山区,两镇隶属之。2000年,锡山市撤市设锡山区、惠山区,鸿声镇、后宅镇归锡山区管辖。此时,鸿声镇下辖1个居民委员会,14个行政村;后宅镇下辖1个居民委员会,17个行政村。2003年10月,鸿声镇和后宅镇合并,因其境北有鸿山,故命名为鸿山镇,仍属锡山区管辖,镇政府设于后宅集镇。此时下辖3个居民委员会,15个村民委员会,年末人口5.2万人,外来人口5510人。2005年3月18日,鸿山镇成建制委托新吴区代管,全镇面积58.6平方公里,人口5.3万人。此时至2006年,鸿山镇下辖鸿声、后宅二个居民委员会,鸿西村、鸿山村、鸿声村、鸿新村、友联村、马桥村、七房桥村、后中村、建新村、南塘村、大新村、东塘街村、大坊桥村、荡东村和梁鸿村等15个村民委员会。
经济概况
2010年全街道工业经济突破10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3亿。按照新区优化发展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人文新鸿山、科技产业新鸿山”的总体目标,目前,鸿山有五大重点优化发展片区正在加快建设之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初具形象,鸿山都市农业生态园初具规模,无锡机光电工业园区初具成效,鸿山工业安置区初具雏形,鸿山文化新镇初现活力。
工业
全镇拥有规模骨干企业70多家,初步形成了多元产业经济结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苏双象集团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银邦股份等成为国内同行骨干企业;无锡机光电装备制造工业园以专业化制造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优势品牌产品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机械装备制造工业高地。2006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56.57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38.6亿元,增长32%,三产营业收入17.97亿元,增长7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2亿元,增长24.8%;财政总收入1.77亿元,增长48.4%,一般预算收入7592万元,增长41.6%;新办个体工商户328户,新办工业企业66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5亿元。全镇技工贸总收入,工业销售收入,三产营业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性投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区水平。
农业
鸿山农业结构、效能趋好。努力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在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上下功夫;积极尝试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生态、优质、高效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全镇2.7万亩水稻,单产525公斤,总产1417.5万公斤;1.9万多亩小麦,单产286.5公斤,总产555.8万公斤,实现全年粮食总产1973.3万公斤的历史新高。积极实施“一村一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完善规划定位。全镇3200亩葡萄,总产值达到1600万元以上。镇奶牛园区形成1300头奶牛存栏饲养规模。鸿山特色精品型农业片区被列为市六大现代都市农业主题片区,基本形成鸿山千亩葡萄园区、鸿山奶牛园区、梁鸿花卉苗木园区等三大农业示范园区,一批特色强、市场大、品牌响的特色农产品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中崭露头角,全镇农业逐步呈现出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良好格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三农”工作方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鸿山生态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已完成。
人文环境
鸿山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悠悠六千年的彭祖墩文化、三千年的吴文化渊源和梁鸿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古代和谐家庭典范;更有被列为200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级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鸿山遗址”。 2006年,“泰伯陵”和“鸿山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在泰伯墓广场举行了以祭祀泰伯为开幕式的首届中国吴文化节。中国吴文化博物馆吴中博物馆,怀海义庄建成开馆,为鸿山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鸿山近代人才辈出。国学大师钱穆、物理学泰斗钱伟长、经济学巨擎钱俊瑞,以及钱令希钱临照钱易邹承鲁等等,仅五万多人口的地域拥有两院院士七人之多。鸿山不但是至德名邦,还是“院士之乡”。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呈现全面协调发展成效
社区建设
2004年起,鸿山镇17个村(居委)先后建起了社区服务站,开设了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外来民工法制学校、计划生育指导站、民事调解室,有条件的建有医务站等活动项目,发挥了社区、教育、咨询、维权、娱乐、健身、医疗等诸多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2002年,鸿声镇规划鸿泰苑社区的建设工作。2003年起,随着该镇境内锡东大道铺筑带来的拆迁,共分批安置安居房18101平方米。2005年8月,鸿泰苑社区的物业管理与鸿声居委采取“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办法。至2006年,鸿泰苑社区共管理730户2240人,其中外来人口200人左右。社区内共有住房852套,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1734平方米。
2006年4月,开始兴建鸿运苑社区市民中心,规划建筑面积5466平方米,建成后的市民中心集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商贸、社区活动为一体。设有事务受理中心、司法室、警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残疾人康复室、卫生服务站。二楼文体中心设有居家养老室、排演厅、视唱厅、爱心超市、桌球室、乒乓室、多媒体室、青少年科普活动室、绿色网吧、书画苑和图书阅览室。三楼设有志愿者活动室、成人教育教室、棋牌室、健身房,党建活动室。四楼设有大众舞厅、多功能厅等。(此市民中心已于200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计划建造鸿运苑社区幼儿园和鸿泰苑社区幼儿园。使社区居民住在社区、学在社区、乐在社区,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环境面貌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居环境的要求,积极开展省级卫生镇创建活动,通过狠抓重点地区、重点路段、重点场所的环境整治和综合管理,逐步向相关周边地区延伸扩展,扩大整治范围,采取绿化美化、亮化洁化、整治取缔、翻旧建新等多种措施,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长效管理制度,促使旧貌换新颜。2007年9月,顺利通过省级卫生镇的验收,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全镇绿化面积达4000亩。
社会稳定
围绕“创建平安鸿山”的必达目标和要求,加大技防、物防、人防力度,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形成了全镇社会稳定、秩序良好的新局面,被评为2006年无锡市“社会治安安全镇”。2007年6月鸿山镇保安联防大队成立,是鸿山镇在建设平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国防教育
双拥优抚持续深化,征兵任务如期优质完成。法律服务和民调工作进一步强化,各类矛盾有效化解。交通安全意识教育进一步加强,镇区主要道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确保了出行安全,107公交线路布点设站顺利完成并投入运行。
教育卫生
1992年,鸿声乡有中心幼儿园1所,村级幼儿园11所,共接收3-5周岁幼儿716人,教职员工27人;有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1所,在校学生1762人,教职工110人;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1065人,教职工85人。此年,鸿声乡发展社会事业,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向中小学投入111万元,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达标工作。1992年,后宅乡有中心幼儿园1所,村级幼儿园18所,在园幼儿541人,教职工24人;有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6所,在校学生3013人,教职工156人;有初级中学1所,村级联办初中2所,共有学生1650人,教职工144人。1990~1992年,后宅乡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为建造校舍共投入1990万元左右。2002年是鸿声中心幼儿园迁入新园舍的第三年,此时有村级幼儿园2所,全镇在园3~5周岁幼儿387人,教职工34人;有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3所,在校学生1446人,教职工95人;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922人,教职工79人。此年该镇加大教育投入,为中学新建了自行车停车棚,翻建了中心小学食堂。2002年,后宅镇有中心幼儿园1所,村级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518人,教职工46人;有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5所,在校学生1837人,教职工119人;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345人,教职工112人。此年,该镇筹措150多万元用于规模办学、撤点并校和增添教育设备。
1992~2002年,鸿声、后宅两镇的教育事业成绩斐然,幼教、小教、中教三类学校除获得30多项县(区)级、市级以上的荣誉外,创建的省级业绩有:后宅中心小学、鸿声中心小学先后于1999年、2000年通过省教育现代化验收。2001年,鸿声中心幼儿园创建为省示范实验幼儿园。
2003年,并镇后的鸿山镇有中心幼儿园2所,村级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923人,教职工78人;有中心小学2所,村级小学6所,在校学生3186人,教职工206人;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2303人,教职工186人。2004年,后宅中心小学易地新建,竣工投用。2006年,全镇共有中心幼儿园2所,村办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1179人,教职工107人;有中心小学2所,乡(村)校2所,在校学生2996人,其中外地民工子女777人,教职工219人;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1762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183人,教职工178人。2003~2006年,鸿山镇的教育事业又迈上新台阶。三类学校除获得40多项区、市级荣誉外,创建的省级以上业绩有:2003年,鸿声中心幼儿园被评为省绿色学校;2004年,鸿声中学创建为省档案工作二级单位;2005年,鸿声中心幼儿园被命名为省教科研实验基地、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2005年,后宅中心幼儿园创建为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后宅中心小学创建为省实验小学,鸿声中学被评为省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后宅中学创建为省示范初中。2006年,投入近1000万元,鸿声中学通过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省示范初中)达标验收。
1992年,鸿声乡卫生院共有职工5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43人;大专以上学历3人),全年业务总量145万元,固定资产161万元。此年,改扩建了住院大楼,增添了附属设施,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住院床位40张。1992年,后宅乡卫生院有卫生技术人员36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4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19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1人,此年,卫生院固定资产226.3万元,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住院床位25张。1993年,投资150万元的后宅镇卫生院落成投用。1995年,后宅镇卫生院创建为一级甲等卫生院。1998年,创建了爱婴医院。2002年,鸿声镇卫生院有职工5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1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44人;大专以上学历12人)。卫生院业务总量352万元,固定资产222万元,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比1992年增加78.3%,住院床位40张。此年相继对7个村进行医疗体制改革,无上岗证的“赤脚”医生停止行医,取消村级卫生室,全镇设立4个医疗服务站,由镇卫生院派医务人员实施统一管理;推行大病医疗保险,当年参保率51%。2002年,后宅镇完成了镇卫生院的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并构筑起“低水平、广覆盖”的医保框架,大病住院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农村为19000多人,城镇为456人,参保率分别为82.3%、100%。此年,镇卫生院有卫生技术人员57人,其中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34人,高中及以下学历8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50人,拥有固定资产552.3万元,占地面积6018平方米,比1992年增加140.7%,住院床位45张,比1992年增加80%。 2003年,并镇后的鸿山镇所属的鸿声卫生院、后宅卫生院的体制和职能范围均没有变化。至2006年,鸿声卫生院共有职工5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0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39人;大专以上学历17人),全年业务量67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24万元,占地面积4927平方米,住院床位51张,观察床16张。后宅卫生院有卫生技术人员58人,其中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28人,中专学历21人,高中及以下学历7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49人,拥有固定资产705.7万元,占地面积6018平方米,住院床位45张。此年,投入300多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卫生院的硬件设施,优化其周边环境,全镇“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取得新进展,参保人数达28725人。
鸿山镇积极投入卫生镇和卫生村的创建工作。2003年,鸿声、七房桥、荡东三个村成为“锡山杯”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后宅居委通过省卫生村(居)的验收。2004年,友联、建新、鸿新三个村成为“锡山区杯”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七房桥、鸿声、荡东三个村的卫生工作再上一个台阶,通过了省卫生村验收;此年鸿山镇投入350万元通过了无锡市卫生镇的达标考核。2005年,鸿声居委和鸿山村、大坊桥村通过省卫生村(居)验收;2006年,又有后中村获得省卫生村称号。
社会保障
1992-2006年,鸿山镇(包括并镇前的鸿声镇、后宅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拆迁安置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进展。
就业保障
实施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农村富有劳动力得到较好的安置。2004年后的3年里,举办职业指导培训班58期,参学人员5430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3期,参学人员2850人。培训内容有葡萄栽培、奶牛饲养、家政服务、安保知识等。举办大型招聘会6期,提供就业岗位7856个。3年内共安置就业14386人。
养老保障
1998年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项目有基本养老、生育、工伤、失业、医疗等方面。至2006年参保人数5642人,其中已办理退休171人。1997年6月开始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当年鸿声镇参保45人,后宅镇参保1068人。至2006年共计参保1063人,已办理退休504人。1992年开始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至2006年,参保人数5642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失地农民逐年增加。2004年5月开始实施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当年共有13188人受惠,2006年底已增至17128人。2004年共发放保障基金1262万元,2005、2006年发放3760万元。老年纯农民生活补贴从2005年10月开始发放,至2006年底,受惠人数7550人,共发放补贴566万元。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成立。农村困难补助,1992年鸿声乡、后宅乡分别补助350户和400户,补助金额分别为7.5万元和8万元。2002年两镇共补助720户,补助金额18.7万元,2006年,补助户数950户,补助金额35万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鸿声镇、后宅镇分别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鸿声镇107户259人进入最低保障线,当年发放保障金11.7万元。后宅镇 106户281人进线,当年发放保障金8.1万元。2006年417户928人进线,发放保障金111万元。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精退老职工、烈属、病故军人家属也得到相应救助。2006年上述各类人员124人,补助金额86.5万元。慈善救助2006年开始运作,当年募集善款260.2万元,救助人数763人,发放救助金额65.4万元。2006年残疾人救助人数40人,救助金额3万元。五保老人供养条件改善,待遇提高。1992年,鸿声后宅敬老院分别有五保老人53人和54人。2002年,两镇供养数分别为43人和47人,2004年投入318万元扩建后宅敬老院,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有120张床位。2006年两镇敬老院合并设鸿山敬老院,年底,鸿山镇敬老院有供养老人45人,带养老人47人。
医疗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覆盖面逐年扩大。2002年实施大病医疗保障。当年12000人参保,参加资金1200万元。至2006年,28500人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占应参保人数54000的80%。
拆迁安置
遵循“友情拆迁 温情安置”的原则,拆迁安置工作顺利推进。1992年3月,因国家望虞河工程,宁沪高速公路工程需要,共拆除28户涉及115人的房屋6283平方米。实行货币拆迁、移地安置办法。2003年,锡东大道建设,鸿声镇拆迁47户、17761平方米,安置18101平方米。2003年8月,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后宅镇拆迁23户,拆除房屋5061平方米,安置2404平方米。2004年至2006年,共拆除房屋20.2万平方米,涉及671户3769人,先后安置12.7万平方米。拆除企业32家,拆除面积31118平方米。
人民生活
2003年5月前,两镇户籍管理一直沿用二元管理办法,即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1992年,二乡总户数15912户,其中鸿声乡6580户,后宅乡9332户。总人口52514人,其中鸿声乡20283人,后宅乡32231人,非农业总人口3690人。2002年二镇总户数18189户,其中鸿声镇7436户,后宅镇10753户,总人口52009人,其中鸿声镇21658人,后宅镇30651人,非农业人口7681人。2003年5月江苏省出台户籍改革政策,取消户口性质。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称为居民家庭户口。当年全镇总户数为17675人,总人口52417人。2006年,全镇总户数17506户,总人口54357人。生活水平 1992-2006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2年农民人均收入(包括职工收入在内)鸿声乡1312元,后宅乡1247元。2002年,鸿声镇4240元,后宅镇4096元。2003年,全镇4958元,2006年8284元。15年来,人均收入增长6.4倍。住房面积。1992年鸿声乡人均31.3平方米,后宅乡人均32.5平方米。2002年鸿声镇人均住房面积为48.1平方米,后宅镇为47.88平方米。2006年全镇人均53平方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2年,两镇总额6720万元,鸿声乡为2967万元,后宅乡为3753万元。2003年,两镇总额为18970万元,其中鸿声镇8800万元,后宅镇10150万元。2006年全镇51300万元,平均每人近万元,15年增长7.6倍。存款总额。1992年两乡共有存款7003万元,其中鸿声乡2987万元,后宅乡4016万元。2006年全镇存款总额90408万元,人均1.7万元。15年间增长近20倍。有线电视。1994年后宅镇开通有线电视,当年接入450户。1996年,鸿声镇开通有线电视,当年接入250户。2006年全镇有线电视用户11027户,接入率为63%。通讯设备。2006年,全镇固定电话16200部,移动电话23420部,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92.6部,移动电话133.7部。彩电、冰箱已成为普通家庭必备家电。数码相机、计算机逐步进入寻常农家。2006年,全镇宽带接入5563户,平均每百户中有31.8户办理了宽带接入业务。消费结构。以吃为主要消费的比例逐年下降,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的比例逐步上升。家居环境明显提高。90%以上的家庭住房宽敞舒适。全镇村村通公路,总里程达71公里。绿化面积逐年增加,建成了鸿山景区,双象公园,鸿山广场,等成为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86%以上的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95%以上的家庭用上了自来水,人民生活由“小康型”向“富裕型”迈进。
精神文明建设
1992年至2006年间,鸿山镇(包括并镇前的鸿声镇,后宅镇)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建设。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八荣八耻”、“二五”、“三五”、“四五”全民普法教育。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五好家庭”、“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三八红旗手”、“和睦家庭”创建活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开展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15年来,共创建省、市、区级文明单位 个,其中2006年省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区级文明单位15个。
计划生育
1992-2002年,鸿声、后宅两镇坚决推行国家“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生育政策,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坚持分类指导,重心下移,不断完善人口和生育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效能。后宅镇于1997年、鸿声镇于1998年先后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2001年,后宅镇计生服务站升格为中心服务站。此年10月,该镇被定为江苏省出生缺陷二级干预工程项目镇,181人参加了此项活动。2002年始,两镇开展以生殖道感染干预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11年中,两镇的计划生育率逐年提高,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下降,鸿声镇已出现负增长。1992年,鸿声乡人口为23262人,出生232人,其中计划内一孩224人,计划内二孩7人,计划外1人,死亡168人,死亡率7.21‰,出生率9.16‰,自然增长率2.74‰。2002年,鸿声镇人口为21469人,出生119人,计划内一孩116人,计划内二孩3人,计划生育率100%;死亡178人,死亡率8.29‰,出生率5.54‰,自然增长率-2.75‰。1992年,后宅乡人口为32231人,出生334人,计划内一孩314人,计划内二孩19人,计划外1人,计划生育率99.7%;死亡223人,死亡率6.9‰,出生率10.37‰,自然增长率3.4‰。2002年,后宅镇人口为30429人,出生222人,计划内一孩214人,计划内二孩8人;死亡211人,死亡率6.83‰,出生率7.29‰,自然增长率0.46‰。11年间,两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工作获得多项荣誉。鸿声镇于2000-2001年、后宅镇于2000-2002年连续被评为锡山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镇。2001年,后宅镇万洪英被评为该年度的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个人。
2003-2006年,鸿山镇坚持稳定当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把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计划生育管理范围,积极探索人口计划生育网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新途径。2003年初,全面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建立了鸿山镇计划生育技术中心服务站。2005年,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同时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2006年2月,易地新建鸿山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年中,鸿山镇的总人口、生育二孩数量在上升,但由于死亡率增多,故自然增长率为负数。2003年,鸿山镇人口为52415人,出生318人,计划内一孩304人,计划内二孩14人,计划生育率100%;死亡394人,死亡率7.52‰,出生率6.07‰,自然增长率-1.45‰。2006年,鸿山镇人口为55398人,出生364人,计划内一孩334人,计划内二孩30人,计划生育率100%;死亡391人,死亡率7.15‰,出生率6.65‰,自然增长率-0.5‰。四年间,鸿山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工作与并镇前一样走在先进行列,四年期间计划生育率均为100%。2003年,鸿山镇计划生育技术中心服务站被评为无锡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同年,周红琴被评为江苏省计生系统防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王彩媛被评为江苏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
扶贫工作
正式成立镇慈善协会,共募集资金260.2万元,开启了该镇扶贫帮困工作的新局面。
村务政务公开
各村按规定定期公开村务,扩大公开范围,接受群众监督,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信力。
旅游名胜
鸿出十八景,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为古今寻根访祖、观光旅游之胜地。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AA级景区和无锡市旅游十八景之一
泰伯墓
泰伯墓是江南第一古墓,位于风景秀丽的鸿山。泰伯,乃公元前十二世纪周太王之长子,他三让王位,从陕西省来到南方荆蛮之地,建句吴国,创吴文化,江南社会从此由原始走向文明。泰伯是开化江南的始祖,吴文化的创始人。“西有黄帝陵,东有泰伯墓”足见泰伯的历史地位。
由平台和石阶将各个地面建筑连成整体,四周筑以围墙。顺自下而上的墓道拾级登上最高处,便是泰伯墓冢。墓冢呈平面圆形,直径约4米,系青石护围,顶部以土覆盖,高约2米。墓前分立石望柱一对,柱顶各雕石狮栩栩如生。向下而行是四角攒尖式的四棱碑,正面雕长形双钩“泰伯墓”三个篆体大字,边刻火珠、云龙浮雕图饰。该碑两侧有泰伯墓碑记两块:东侧刻以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杨文所书《重修泰伯墓记》;北侧为明天启三年(1623年),由东林党首领高攀龙所撰写“泰伯墓再次重修记”。
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吴郡太守糜豹所作《泰伯墓碑记》载:朝廷授命于他,改宅为祠,修墓冢。宋、明、清历代朝廷都派祀奉官到墓地、庙祠致祭。原墓地东南里许,还有驻房数千间,现只见地面散落的大量残砖碎瓦。1949年时,这里已满目疮,破败不堪了。之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屡加修缮。特别是1984年以后的二年,经省、县两级政府拨专款重建,使这座历经千百年的古墓得到了妥善保护。2000年经上级政府批准,在国内外吴氏宗亲的支持下,再度修葺了该墓,增建扩建了香花桥街道、戟门、前宫、仰止阁、泰伯铜像、怀仁堂、宗会堂等景致。修葺后的泰伯陵区已成为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该墓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游人到墓地祭扫、凭吊、瞻仰的,逐年渐多。
遗址公园
鸿山遗址公园位于鸿山镇东部,北依伯渎河、南抵新宅路,西至规划道路,东至大坊桥河。《鸿山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规划面积749.79公顷,规划结构为九区一带一中心,主要为遗址管理中心(包括遗址博物馆)、九曲河生态展示带、3个农业生态展示区、3个遗址现场展示区、2个服务区以及1个湿地公园展示区。遗址公园设1个主入口2个次入口,内部游览沿着3条主轴线:博物馆遗址模拟展示区两条轴线,湿地公园内伯渎港-大坊桥河主轴线,公园内利用游船游览,设有5个码头。公园内除有2个服务区外另设有4个服务点。
梁鸿湿地(Lianghong )
遗址博物馆
鸿山遗址博物馆功能包括展览、文物库房、考古研究、游客服务、遗址管理与办公等内容。博物馆总建筑面积8697平方米,其功能布局体现为“一体两馆”、“三个展示主体”、“四个辅助功能”。即一个建筑群体,挂设“鸿山遗址博物馆”和“中国(无锡)吴中博物馆”,突出“鸿山遗址出土文物展示”、“丘承墩原址展示”、“吴越文化展示”三个主题,附设四个辅助区。博物馆景区,除博物馆之外,还配套有一些旅游休闲的功能项目。为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博物馆将采用泥墙、坡顶、草面等简朴造型,使博物馆与环境融为一体。同时,为了突出遗址的平面形象,整个设计就像一把弓箭,用以象征吴越争霸历史、孙吴人文所具有的独特力量和进取心。预计博物馆主体建筑已经完成,已正式向社会开放,无锡邀请了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副院长崔恺先生等一批国内著名专家负责博物馆的设计和文物展陈工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投资兴业
地理位置优越
沿革
经济概况
工业
农业
人文环境
社会事业
社区建设
环境面貌
社会稳定
国防教育
教育卫生
社会保障
就业保障
养老保障
医疗保障
拆迁安置
人民生活
精神文明建设
计划生育
扶贫工作
村务政务公开
旅游名胜
泰伯墓
遗址公园
遗址博物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