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勤礼碑
唐代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71岁时撰书并刊立的楷书,也是其为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
《颜勤礼碑》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在陕西西安出土,1948年由小碑林迁至西安碑林,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高268厘米、宽92厘米、厚25厘米。碑身四面书写刻字,今存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满行38字,左侧5行,满行37字,三面共计44行。碑中部断裂,字有残损。
该碑系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立的墓碑,碑文叙述颜氏的家世、先祖的官职及功绩,并记述了颜真卿兄弟几人的官爵,补充了史书记载之不足。整体为四面刻,一面磨去,刻宋人诗句“忽惊列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赵明诚金石录》、欧阳修集古录跋尾》、陈思宝刻丛编》等中均有著录。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之一,字体中横细竖粗的变化强烈,每笔既丰腴又刚劲,既圆融又遒健,体现“颜筋柳骨”中的“筋”字。整体大气磅礴,浑然一体,端庄整齐,字字又顾盼有致,表现其真性情。结字端庄,集中表现了“颜体”的风格特征和艺术面貌。是颜真卿书法成熟阶段的代表作之一,确立了颜真卿的颜书风格。
《颜勤礼碑》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自宋代以后,《颜勤礼碑》作为书法初入门者的取法范本,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世书家多受其影响。
创作历程
创作历程
《颜勤礼碑》碑文撰者为颜真卿,公元709年—公元784年天宝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官至太子太师,封爵鲁郡开国公,谥号文忠,世人尊称颜鲁公、颜文忠。
颜勤礼(597~664年),字敬,琅临沂(今临沂市)人。天宝时期大臣、训诂学家,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之孙,秦王府记事颜思鲁之子,书法家颜真卿曾祖父
少年,颜真卿在长辈的悉心呵护与严格教育下,学业精勤,尤工书法。《颜勤礼碑》是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的神道碑,记述其生平事迹。
组成
碑石
《颜勤礼碑》石为首方,碑高268厘米、宽92厘米、厚25厘米。碑身四面书写刻字,今存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满行38字,左侧5行,满行37字,三面共计44行。碑中部断裂,字有残损。《颜勤礼碑》因长期埋于地下,未经后人剔剜,故神采饱满。
内容
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 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
君讳勤礼,字敬,琅邪临沂人。高祖讳 见远,齐御史中丞萧衍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父讳,梁湘东王记室参军,《 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南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 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郡刘臻辩论经义,臻 属屈焉。《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李世民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 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贞观三年六月兼行凉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乃拜陈胜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颜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李世民尝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监为,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褒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诗述之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驰誉,龙楼委质。”当代荣之。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年加上护军。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不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旋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先夫人陈郡殷氏泉柳夫人同合焉,礼也。
七子:昭甫,晋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张缉,吏部郎中,事具刘知几“神道碑”。庶、无恤、辟非、少连、务滋,皆著学行,以柳令外甥不得仕进。
孙:元孙,举进士,考功员外刘奇特标之,名动海内,从调以书判入高等者三,累迁太子舍人属。李隆基监国,专掌令画,滁、沂、豪三州刺史,赠秘书监。惟贞,频以书判入高等,历赤尉丞、太子文学、薛王友,赠国懿仲祭酒、太子少保,德业具陆据“神道碑”。会宗,襄阳市参军。孝友,楚州司马。澄,左卫卫。润,倜傥,涪城尉。
曾孙:礼部尚书,工词翰,有风义,明经拔萃,犀浦蜀二县尉。故相国苏举秀才,又为张敬忠剑南道节度判官、偃师区丞。卿,忠烈有清识吏干,累迁太常丞,摄常山太守,杀逆贼安禄山将李钦凑,开土门,擒其心手何千年、高邈,迁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城守陷贼,东京遇害,楚毒参下,言不绝,赠太子太保,谥曰忠。曜卿,工诗善草隶,十六以词学直崇文馆,淄博市司马。旭卿,善草书,山令。茂曾,讷言敏行,颇工篆籀,犍为县司马。阙疑,仁孝,善《诗》《春秋》,杭州市参军。允南,工诗,人皆讽诵之,善草隶,书判频入等第,历左补阙、殿中侍御史,三为郎官国子司业、金乡男。乔卿,仁厚有吏材,富平尉。真长,耿介,举明经。幼舆,敦雅有酝藉,通班《汉书》,左清道率府兵曹。真卿,举进士校书郎。举文词秀逸,泉尉,黜陟使王鉷以清白名闻。七为宪官,九为省官,荐为节度采访观察使,鲁郡公。允臧,敦实有吏能,举县令,宰延昌,四为御史,充太尉郭子仪判官、江陵少尹、荆南行军司马。长卿、晋卿、卿、充国、质,多无禄早世。名卿、倜、、、伦,并为武官。
玄孙:,通义尉,没于蛮。泉明,孝义有吏道,父开土门佐其谋,彭州市司马。威明,邛州司马。季明、子干、沛、诩、颇、泉明男诞,及君外曾孙沈盈、卢,并为逆贼所害,俱蒙赠五品京官。濬,好属文。翘、华、正、,并早夭。,好五言,校书郎。颋,仁孝方正,明经,大理司直,充张万顷岭南营田判官。顗,凤翔区参军。頍,通悟,颇善隶书,太子洗马、郑王府司马,并不幸短命。通明好属文,项城市尉。,温江丞。,绵阳市参军。靓,盐亭县尉。,仁和有政理,蓬州长史。慈明,仁顺干蛊,都水使者。颖,介直,河南府法曹。頔,奉礼郎。颀,江陵县参军。颉,当阳市主簿。颂,河中参军。顶,卫尉主簿。愿,左千牛。、,并京兆参军。頩、须、䪻,并童稚未仕。
自黄门、御正至君父叔兄弟子侄陈过庭、益期、昭甫、强学十三人,四世为学士、侍读,事见柳芳《续卓绝》、殷寅《著姓略》。小监、少保,以德行、词翰为天下所推。春卿、杲卿、曜卿、允南而下,臮君之群从光庭、千里、康成、希庄、日损、隐朝、匡朝、升、恭敏、邻几、元淑、温之、舒、说、顺、胜、怡、浑、允济、挺、式宣、韶等,多以名德著述,学业文翰,交映儒林,故当代谓之学家。非夫君之积德累仁,贻谋有裕则,何以流光末裔,锡羡盛时?小子真卿,聿修是。婴孩集蓼,不及过庭之训;晚暮论撰,莫追长老之口。故君之德美,多恨阙遗。
铭曰(铭阙)
艺术鉴赏
笔法
《颜勤礼碑》的点、横、竖、撇、捺有自己的特色。字中的点都非常浑厚、饱满,外轮廓线圆浑自然,显得朴实而憨厚。长横画往往极尽舒展,有时中间笔道较细,甚至一线孤悬,但细线当中有深沉之力。《颜勤礼碑》长竖画的笔势极为厚重、遒劲,仿佛壮士兀立,力能扛鼎,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真力弥漫之感。颜字楷书的转折处,几无折笔顿挫的动作,多以使转之法,提笔暗过,即或有折笔动作,也是提笔换向,笔锋内敛,不使露骨。颜字的捺画入笔稍轻,逆入后调笔翻转,顺势折下行笔,波尾重按后骤然提笔出锋,一波三折,力透纸背。
中锋是书法用笔的基础性笔法之一。运笔时使笔毫的最尖端保持在笔画的正中间,写小篆需熟谙此法。《颜勤礼碑》是典型。较细的横画亦能以中锋出之,笔到力到势到,无一丝颓弱气。
铺锋在颜体书法中运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颜体风貌。铺锋是把笔毫完全铺开书写,笔画立体饱满、厚重有力。《颜勤礼碑》中部分竖画的写法、捺画收笔的写法,皆浑厚苍茫,是利用铺锋笔法的结果。
《颜勤礼碑》字形较大,且刻于碑板,内容记录其曾祖父事迹,更增添了其庄严、神圣的格调。具体到笔法上就不能太过刻露,而须在含蓄凝练中表现一种谦恭的敬仰和低调的张扬。这种笔法在魏晋并不常见,或者说表现很不明显。
《颜勤礼碑》在用笔上较严格地遵循“无垂不收,无往不缩”的藏锋用笔技巧,使笔画更加含蓄蕴藉。力量内藏,正如绵里裹针,骨肉相合,无懈怠之感,有苍茫之气。藏锋用于表现笔画的“筋”,似柔实刚,气息内敛,显示出笔画弹性、韧性与骨力的完美统一。
露锋与藏锋相对,用于笔画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处,一般笔锋斜切而入,形成方笔,果断有力;收笔时需蓄势,或者短促“弹出”,如出锋点的写法,或者舒缓提起,如撇、捺的收笔。露锋笔法可以写出爽利洒脱的效果,容易表现骨力和气势。
字法
《颜勤礼碑》用笔厚重爽利。此碑用笔,篆籀意味强烈,以圆为主,方圆并用,外方内圆与内方外圆交错呈现,横画劲细,竖画立挺壮硕,一气直下若千钧立柱,有强烈的艺术感召力。
在用笔上,《颜勤礼碑》强调对“端点”的控制和表现。在对点画“端点”,在起笔、转折和收笔的控制上,《颜勤礼碑》表现出更丰富的形态。比如“事”字,颜真卿能利用“方圆提按”的技巧使其和而不同:第一横切笔入纸,而后发力行笔,线条中段稍有提笔至收笔处按下,而“口"部下面的三横,分别以逆入方笔、方笔侧切和转笔的方式起笔。用笔上强调“横细竖粗”的提按对比关系,使得《颜勤礼碑》本来空间上以茂密为主的章法有了透气感。
颜体楷书不经意间显匠心,不拘于法而法自在,尽力表现出宏阔、挺拔、舒展、开张、庄重、大气的结字风貌,强调自然,强调力量,强调气势。
在《颜勤礼碑》中,每一个字都像一座城池,给人以稳定结实之感。为表现这种稳定性,一是横画要托得住,如长横,好比地基一样支撑着整个字。二是竖画要撑得起,如果一个字中竖画做主笔,那么竖画往往要比横画粗壮有力,以保持整个字的稳定性。
《颜勤礼碑》笔画多向四周分布,呈现出“外拓”型结构特点,开阔舒展、雍容大度。《颜勤礼碑》的笔画较为粗壮,需外拓以张其气。
一个字的重心,指笔画集中的位置。笔画越集中,“重量”就越大。如果重心在字的偏中位置,重心就是中心,《颜勤礼碑》字重心若在中间偏上的位置,则笔画倾向于向字的上部集中,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颜真卿突破陈规,在结构上适当“造险”,将某些字的重心上移,从而表现出挺拔奇伟、傲岸开张的气势。
《颜勤礼碑》打破平衡,避免呆板,相同笔画的组合注意变化,勿使雷同。颜真卿既能表现楷书的法则,又善于把握笔画的变化,使结构显得活泼生动。
章法
《颜勤礼碑》的章法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严整、茂密、匀称、开张,字与字之间空隙较小,通篇融为一体,加之笔画外拓、结构疏朗,形成一种向外发散的气势与张力。此外,在细节处理上极富变化,通篇生动自然。
《颜勤礼碑》整碑效果上注意到,该碑的字距(上下字之间的距离)与行距(左右字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每个字好像被安放在一个正方形的格子里,显得非常规矩、匀称、和谐,秩序井然。当然,仔细观察,会发现有些字占满自己的“领地”,甚至可能偶尔还“侵犯”别人的地盘,但这并不影响通篇的严谨性,与唐楷本身的严谨法度是统一的。《颜勤礼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章法特色.就是茂密。其字距、行距都很小,字与字之间空白少。
此外,《颜勤礼碑》在结字上善于运用丰富的部首组合,下方《颜勤礼碑》“曾”字上下两个“口”部,上部以折笔运之呈现出内方势,而下部以转笔为之,呈现出圆势,此与王羲之《兰亭序》“会”字内有异曲同工之妙。
《颜勤礼碑》章法的另一特点是较活泼生动,通篇既显示出较严谨的法度又无板滞布算之弊。其原因在于颜真卿重视相邻字的各种变化,比如大小、正敲、疏密等,从而增加了字与字之间的联系。节奏清楚、脉络连贯。
流传与保护
历史流传
《颜勤礼碑》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刊立。刻宋人诗句“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赵明诚金石录》、欧阳修集古录跋尾》、陈思宝刻丛编》等著录。后湮没800余年。
此碑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宋代金石家赵明诚著《金石录》云:“元祐间有守长安者,后圃建亭多取境内古石刻以为基址,此碑几毁而存,然已磨去其铭文,可惜也。”
元明时,被埋入土中。1922年10月,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库堂后土中,始被重新发现。次年宋伯鲁在碑侧刻跋。发现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中有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重出土时石已中断,行缺一二字。发现《颜勤礼碑》的大致经过,宋伯鲁在1923 年春题写的跋语(后由何孟庚将此题跋刻于碑之一侧)中有部分记述:“民国十年壬戌十月之初,何客星营长获之于长安旧藩库堂后土中,石已中断,上下皆完好无缺。”
保护
1924年,鲁迅先生应邀赴西北大学讲学,刘镇华送来《颜勤礼碑》十份。鲁迅将其中的八份分别赠予李慎斋、许季上、徐思贻、徐吉轩、齐寿山、戴螺龄等人。
1925年,梁启超也收到刘镇华寄来的《颜勤礼碑》拓本。
1927年10月,宋哲元出任陕西省主席,将省长公署迁至新城以内,而将原来的省长公署改为民政厅驻地。一天,宋哲元到民政厅视察,看到院内巍然竖立着《颜勤礼碑》,突发奇想,欲将《颜勤礼碑》运到新城内,兴办“小碑林”。随后,宋哲元将迁徙《颜勤礼碑》兴办“小碑林”的计划呈送冯玉祥,得到冯的赞赏。在冯的支持下,宋哲元命财政厅划拨专款,于1928年三四月间将《颜勤礼碑》移至新城大楼北东侧竖立。接着,又在旁边大兴土木,兴建东西廊坊以及碑亭等附属建筑。然后,又陆续从兴平、华阴市蒲城县、富平等县迁来《汉武都太守碑》、《唐述圣颂碑》、《黄庭坚诗书》等38通碑石,一时间,新城内碑碣林立,俨然成为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1948年,新城“小碑林”整体迁入西安碑林。
《颜勤礼碑》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作品影响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晚年所书,其书法艺术已臻成熟之境,是“颜体”中的代表作。
自宋代以后,《颜勤礼碑》作为书法初入门者的取法范本。颜真卿书法是继王羲之后的又一座丰碑,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世书家无不受其影响。
目录
概述
创作历程
创作历程
组成
碑石
内容
艺术鉴赏
笔法
字法
章法
流传与保护
历史流传
保护
作品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