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昌黎文集校注是根据近代
文言文名家
桐城市马其昶(1855-1930)的遗稿编辑而成。马其昶在校注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
清代各家的评说,对文字训、名物制度、史实疏证等方面进行了订正和补充,修订了旧本中的讹误和校勘错误。
韩愈(768-824),字退之,
孟州市(今
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幼丧父,兄
韩会抚养之。会能文章,对愈有影响。
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
长安参加
进士考试,直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
推官的微小官职。36岁时,任
监察御史,不久就被贬为阳山县令。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
元和十二年,
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
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
谏迎佛骨而触怒
李纯,险些宪宗被处死,幸得
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
潮州市(在今
广东省)
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
国子监祭酒、
京兆尹、
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有《
昌黎先生集》。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钱仲联《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童第德《韩集校》等。
马氏用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
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都对旧注作了许多的订正和补充,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
原稿完成历时十三年,所涉及的资料,极为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传抄本和手稿,对各家的说法,折衷去取,下了一番选择工夫,文字上亦删繁节芜,作了很多的加工工作。关於文学欣赏方面,书中集有各家评语,这些文评,就其总的精神来说,出自桐城派
文言文义法的角度,不免为封建的观点立场所局限,但其中某些具体分析,对研究者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故
张果老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右金吾衞大将军赠工部尚书太原郡公神道碑文(以上原本为第二十七卷)
请迁
李隆基庙议(以上二篇‧原本入第一卷‧○原本第一卷共为七篇‧内有诗歌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