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人畜共患病
包虫病(hydatidosis,hydatid disease)也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一种因棘球蚴(又称包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棘球绦虫纲共有16种,而寄生于人体的棘球虫有4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及伏氏棘球绦虫,分别可以引起不同类型的包虫病。
包虫病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如人类食用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手部、餐具带有虫卵随食物一起进入人体,因此,包虫是否感染一般与环境卫生和不良的卫生习惯密切相关,其中以农牧民或野外狩猎的患者较为多见。
棘球蚴在人体内几乎可以寄生于任何部位,其中以肝脏最为常见,占所有寄生部位的53%~75%,其次为肺部、腹腔等。因其可以累及肝脏、肺、脑等组织器官,因此,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多种不同的症状。
包虫病以手术治疗为主,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药物治疗为辅。可以采取控制传染源、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做好家畜放牧与饲养、执行兽医卫生监督等综合措施预防包虫病的发生。
包虫病主要分布于全球的畜牧区,如欧洲亚洲北部、北美洲等。在中国,以囊型和多房棘球蚴病最为流行,其中泡型包虫病若未经治疗,病死率较高。少节和伏氏包虫病主要见于中美洲南美洲
分型
包虫病根据感染棘球蚴的种类可分为细粒棘球蚴病、泡型包虫病、单囊型包虫病及多囊型包虫病;也可根据累及组织器官分为肝包虫病、肺包虫病、脑棘球蚴病及其他包虫病。
根据感染不同棘球蚴分类
囊型包虫病
又称细粒棘球蚴病、囊型棘球蚴病,是因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所致。细粒棘球绦虫的宿主较为广泛,中国终宿主一般是犬,中间宿主有羊、牛、骆驼等。寄生部位多为肝脏,其次是肺、脑、骨骼等部位。
泡型包虫病
又称泡型棘球蚴病、泡球蚴病、多房包虫病。是因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所致。其幼虫一般寄生在肝脏,病变几乎均原发于肝脏,可向邻近器官组织扩散,也可转移至肺、脑等远处的器官。泡型包虫病的终宿主一般是狐属、犬和狼,中间宿主是耗子等类小型哺乳类动物。
单囊型包虫病及多囊型包虫病
单囊型包虫病是因感染少节棘球蚴所致,而多囊型包虫病是因感染伏式棘球蚴所致,这两种包虫病主要流行于中美洲南美洲
根据累及不同的组织器官分类
肝包虫病
最为常见,是指棘球绦虫纲的幼虫在人体肝脏内寄生,使肝脏出现病理改变。
肺包虫病
较为常见,是指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人体肺内寄生,或由肝脏病变波及所致,可出现肺部相关症状。
脑包虫病
多伴有肝包虫病或肺包虫病,可以引起癫痫发作,甚至危及生命。
其他包虫病
少数患者的肾脏、脾脏等器官可寄生棘球绦虫的幼虫,从而引发相应症状。
病因
包虫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是人类通过食用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或手部、餐具带有虫卵随食物一起摄入人体,经消化道感染。
病原学
囊型包虫病
病原体是细粒棘球绦虫的美国白灯蛾。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棘球蚴-成虫”。犬科是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羊、猪、牛、人等为中间宿主
成虫寄生于犬的小肠上端,体长约2~11mm,多在5mm以下,虫体是由头节、颈节、幼节、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孕节组成,孕节内含有100~1500个卵,孕节被终宿主排出后,有独自移动的能力,可爬上植物茎或沿草爬行,从而助长了虫卵的散播。
虫卵呈圆形,棕黄色,内含六钩蚴。虫卵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室温水中可以存活7~16天,干燥环境中可以存活11~12天。虫卵不容易被化学消毒剂杀死,但在煮沸或直射阳光(50℃)1小时条件下可很快死亡。
孕节或虫卵随犬粪便排出,污染皮毛、牧场、禽舍、土壤、蔬菜、水源等,被中间宿主牲畜或人吞食后,在胆汁及消化酶的作用下,卵为六钩蚴迅速逸出,钻入肠壁后,经血液循环至肝脏、肺等部位,约经5个月发育成囊状的棘球蚴。当终宿主吞食感染棘球蚴的动物脏器时,原头节进入消化道,在其小肠内经3~10周发育成为成虫。
细粒棘球蚴呈圆形囊状物,囊壁由外层透明角质层和内层生发膜组成,其中生发膜是有生殖力的胚膜组织,可逐渐发育成生发囊(即育囊)和原头蚴,生发囊脱落后为子囊,有的棘球蚴囊不产生子囊和原头蚴,称不育囊。儿童感染包虫病,大部分不含子囊。棘球蚴囊的大小随寄生时间长短、部位、宿主等不同,一般为5cm,也可达15~20cm。在体内可以存活数年甚至20年。
泡型包虫病
病原体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多房棘球蚴呈球形,由许多囊泡组成,小囊泡呈蜂窝状或海绵状,每个小囊泡的直径约0.1~3mm,囊壁由外层角质层和内层生发膜构成。生发膜富含细胞,增殖活跃,产生胚芽和原头节。均质层内没有细胞,不含角蛋白,与细粒棘球蚴角质层不同。
囊泡内充满胶状物质。每个囊泡的生发层细胞呈丝状向囊外延伸,并不断形成新的囊泡。在人体内常表现为囊泡群或团状物,含少量的胶状物,质地比较硬、表面凹凸不平,没有纤维组织被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多房棘球蚴以外生性出芽增殖,不断以侵入方式长入周围组织,并蔓延至体腔内,犹如恶性肿瘤,又称为“虫癌”。外生性子囊可以经血液和淋巴液迁移至其他部位,发育成为继发性的泡球蚴。
多房棘球蚴的生活史包括虫卵、泡球蚴、成虫三个阶段,其终宿主狐属,其次为野狗、狼、獾、猫等。孕节和虫卵可以随粪便排除。中间宿主主要为鼠兔青海田鼠,人偶尔成为中间宿主而患病。多房棘球绦虫主要在野生动物中循环。
发病机制
囊型包虫病
虫卵被人体吞食后经小肠液作用,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出六钩蚴,借小钩先吸附于肠黏膜,穿过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门静脉系统而侵及肝脏,形成囊状的棘球蚴;也有少数六钩蚴经肝静脉、肝动脉及淋巴液等到达全身各处器官。
随着棘球蚴的不断成长,体积逐渐增大,会对周围脏器造成压迫,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棘球蚴囊破裂而引起机体过敏反应,产生相应症状。
泡型包虫病
虫卵被人体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出六钩蚴,穿过肠黏膜达门静脉,在肝内发育为泡球蚴。
随着泡球蚴的生长,周围组织被侵蚀破坏,使其造成实质性损害。病变可扩散到邻近器官或转移至远处器官,引发相应症状。
病理生理学
囊型包虫病
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与囊肿压迫邻近器官有关。
肝细粒棘球蚴囊逐渐增长时,肝内胆小管受压迫,并被包入外囊壁中,有时胆小管因压迫性坏死破入囊腔,使子囊与囊液染成黄色,容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
肺细粒棘球蚴囊可破入支气管、角皮层旋转收缩,使内面向外翻出,偶尔使生发层与头节及囊液一起咳出,易并发感染。如果棘球蚴囊破人细支气管,由于空气进入内外囊之间,形成新月状的气带。若大量囊液与头节破入体腔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及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
泡型包虫病
泡型棘球绦虫虫卵被吞食后,容易到达肝脏发育为泡球蚴。病变常为单个大块型或几个坚硬肿块,周围边界不清。肝表面可见多数散在灰白色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理切片可见坏死组织与空腔,显微镜下可见形不规则的串珠小囊泡,囊泡间及周围有肉芽组织增生。严重者可破坏整个肝叶,中心区可形成假腔。
病变可向邻近器官组织扩散,并侵袭下腔静脉、门静脉、胆总管;泡球蚴脱落入血液循环的生发膜细胞可以转移至肺、脑等远处的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脏器病理改变。
传播机制
传染源
囊型包虫病
主要是已被感染的家犬,通常是因食用羊、牛肝或肺里的棘球蚴囊而被感染。
泡型包虫病
主要是已被感染的赤狐野狗、狼等野生动物,通常是因捕食耗子等鼠类小型哺乳类动物而被感染。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一般与环境卫生和不良的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与犬接触密切的牧民、饲养犬者、狩猎者、皮毛加工者、农民等是感染高发人群。一般在儿童期感染,成年期发病。
临床表现
包虫病潜伏期很长,自感染至发病可达10~20年或更长。根据患者感染不同类型的包虫病及病变波及的不同器官,患者可出现多种不同的症状。
囊型包虫病
肝囊型包虫病
约占包虫病的75%,较常见。病变多位于肝右叶表面。早期患者可无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压迫肝脏,患者可有右上腹不适、胀痛、隐痛等,肝肿大、表面隆起,并可触及无痛性囊性肿块。囊肿向下位于肝门附近时,可压迫胆管出现梗阻性黄疸,少数可压迫门静脉引起门脉高压症。肝下部病变可进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及过敏反应,而囊液中的头节播散至腹腔或胸腔内,形成继发性腹腔或胸腔棘球蚴感染。
肺囊型包虫病
约占包虫病的10%。病变多位于右肺下叶、中叶。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或有胸部隐痛、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等表现。若病变与支气管相通,可以咳出大量液体,并带有粉皮样囊壁和棘球蚴砂,偶尔可因大量囊液堵塞造成窒息。若继发感染,可有高热、胸痛、咳嗽及咳脓痰等症状。
脑囊型包虫病
约占囊型包虫病的1%。以儿童居多,包囊常为单个,好发于顶叶。患者常有头痛、视神经盘水肿、呕吐等颅内高压症,常伴有癫痫发作
其他囊型包虫病
如脾、肾、心肌、心包、女性盆腔等部位偶有细粒棘球蚴发生,引起相应的脏器压迫症状。
泡型包虫病
肝泡型包虫病
肺泡型包虫病
可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咯血、伴发胸腔积液等表现。
脑泡型包虫病
主要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呕吐等,常出现局限性癫痫或偏瘫
诊断
包虫病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肝、肺、脑等部位占位性病变及相关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流行病学史
有流行病区居住或生活史,或与犬、羊、牛、狐、狼等动物及其皮毛有接触史,或有从事对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屠宰、加工屠宰品等接触史,可怀疑包虫病。
症状诊断
存在流行病学史,有肝、肺、脑等部位发现有占位性病变及相应症状体征,可高度怀疑包虫病。
检查项目
实验室检查
囊型包虫病
血常规
免疫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偏高。若继发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免疫学检查
泡型包虫病
影像学检查
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
鉴别诊断
囊型包虫病
应与先天性多囊肝肝囊肿肝脓肿多囊肾肺脓肿肺结核、脑囊虫病、肺转移癌、脑转移癌等疾病相鉴别,在临床表现方面可与囊型包虫病类似,需要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相应表现及病因学检查等予以鉴别,列举如下:
泡型包虫病
应与原发性肝癌结节性肝硬化、肺结核球、肺癌、颅内肿瘤等疾病相鉴别,在临床表现方面可与泡型包虫病类似,需要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相应表现及病因学检查等予以鉴别,列举如下:
治疗
包虫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以解除占位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
临床治疗
手术治疗
囊型包虫病
外科手术为根治包虫病的首选方法,尤其是肝囊型包虫病的巨大囊性病变,术中以0.1%西曲溴铵杀死原头蚴,抽尽囊液后切开囊腔,将内囊完整剥离。肺囊型包虫病也应摘除内囊,若囊肿较大或并发支气管扩张时,可切除整个肺叶。
术前需服用阿苯达唑以防止术中出现棘球蚴播散及术后复发。
泡型包虫病
早期手术切除病灶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但手术不易完全根除,需要长期用药治疗。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如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主要适用于有手术禁忌或术后复发且无法再次做手术者,多器官脏器或同一器官发生多处病变且手术治疗效果不好者,因播散继发胸膜腹膜等多发病变者等人群。
不良反应较少见,长期服用对肝、肾、心等器官均未见显著损害,偶尔可引起可逆性白细胞减少与一过性血清ALT升高。因其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用。
对症治疗
肝、肺、脑、肾包虫病等出现相应器官损伤时,应注意维护器官功能,酌情给予支持治疗;若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发生过敏反应时,需要给予抗过敏治疗等。
预后
囊型包虫病
囊型包虫病的预后取决于棘球蚴囊的病变部位、大小、治疗是否及时、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多数预后良好。但脑及其他重要器官多部位病变者、囊肿破裂伴发休克者预后较差。
泡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一旦发生肝外转移,往往提示预后不佳。若未经积极治疗,可威胁患者生命。
美国阿拉斯加州北海道研究表明,5年内病死率可达70%,10年内病死率高达90% 以上,死亡原因主要包括:深度黄疸、门脉高压、腹水、脾大、肝功能衰竭、颅内转移瘤等。
预防
包虫病的预防策略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做好家畜放牧与饲养、执行兽医卫生监督等。
控制传染源
加强健康知识宣传
做好家畜放牧及饲养
执行兽医卫生监督
历史沿革
发现史
国际
1786年和1863年,Batsch和Leuckart分别发现细粒棘球绦虫与多房棘球绦虫,自此,一种在寄生虫学和人畜共患寄生的包虫开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
1905年,在中国青岛发现了第1例人棘球蚴病;1911年,在北京犬体内发现细粒棘球绦虫。
1958年,首次报告人感染多房棘球绦虫。
治疗史
上世纪80年代初期,WHO组织协同多学科应用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对包虫病进行了疗效观察,其结果得到肯定。临床使用二十年及动物体和体外培养实验均证明两种药物对包虫病有效,尤其是阿苯达唑较甲苯咪唑肠道吸收好,而且应用也更为广泛。现阿苯达唑已成为WHO推荐抗包虫病的药物。
但阿苯达唑仍存在肠道吸收差,肝脏浓度低等缺陷,疗效也不稳定,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研发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新剂型、衍生物及脂溶性载合形式势在必行,如静脉给药针剂、脂质前体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聚合物载体、及有机大豆油载体等。
流行病学
中国
地理分布
中国包虫病主要流行于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截至2016年,已有25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报告有包虫病病例。 其中已明确为包虫病疫源地的为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等7省(自治区)。
流行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大多为高原山区,冬季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多为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大多数是高原牧区和草原牧区;在生活方式方面,流行区居民大多为少数民族。
患病情况
第一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分布调查(1988-1992年)共报告病例13601例, 其中囊性包虫病占13049例,多房棘球蚴病552例。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宁夏、甘肃、青海、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11省(自治区)。
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2001-2004年)显示,全国棘球蚴病平均检出率为1.08%, 血清学阳性率为12.04%。人患包虫病检出率依次为西藏(2.76% )、四川 (2.33% )、青海(1.91% )、宁夏回族自治区(1.41%)和甘肃 (0.90%)。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以牧民、 半农半牧和家庭妇女患病率较高;少数民族高于汉族, 其中藏族检出率最高。 第二次流调结果显示, 中国包虫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然十分严重, 由此推算中国包虫病患者可达38万人。
2012年,中国首次开展包虫病专项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范围除已知流行的新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甘肃、青海和宁夏等7地外,还包括包虫病病例报道较多的云南省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江苏省等5地。 已知流行的7个省共调查263个县(市/区),共发现3900例包虫病病例 ,其中细粒棘球蚴病占76.41%,多房棘球蚴病占22.38%,混合型占1.21%, 由此推算人群平均患病率为0.24%。与2004年全国流调相比,重点流行省 (自治区 )患病率下降明显。
死亡情况
包虫病如果未经治疗,患者病死率较高,其中囊型包虫病病死率为2.0%~4.0%,而泡型包虫病患者病死率高达90.0%。
国际
地理分布
囊型包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地方性流行,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如澳大利亚阿根廷法国土耳其意大利等。
多房棘球蚴病遍及欧洲亚洲北部、北美洲大部分区域,多为散发,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北海道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瑞士、土耳其、波兰等地区。
患病情况
在流行区域中,细粒棘球蚴病的人类发病率可超过每年每10万人50例,在阿根廷、秘鲁、东部非洲、中亚和中国的部分地区患病率可达5%-10%。在牲畜中,南美洲高流行地区的屠宰场中囊型包虫病的患病率为受屠宰牲畜的20%-95%。
全球约有400万人感染肝包虫病,而且有6000万人有感染风险,严重危害全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与经济发展。
死亡情况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食源性疾病负担流行病学研究组估计全球每年因包虫病死亡19300人,伤残调整生命年达871000(一个伤残调整生命年等于损失一年“健康”生活)。
公共卫生
中国
2005年起,在国家层面上中国首次将包虫病列入需要积极开展防治的重要寄生虫病,并由中央财政列出专款在主要流行区启动防治工作,由点到面逐渐扩大,开创了中国包虫病防治工作的新局面。
2016 年,国家原卫生计生委等 14 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 年)》,提出了有效控制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并强调加强其科学研究作为技术保障,如开展治疗药物及驱虫的药品研发。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的通知》,旨在加强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对包虫病患者救治规范化管理与绩效评估,持续巩固包虫病,防治健康扶贫效益,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并对《包虫病外科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卫办疾控发〔2008〕44号)进行了修订。
2021年底,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9月16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包虫病在西部地区严重危害当地群众生命健康,病例总数降至2.67万,比2016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的16.6万下降了83.87%,达到了基本控制包虫病流行的目标。
国际
1985年,在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成立了一系列棘球蚴病非正式工作小组。1985年至1995年10年间,在J. Eckert教授(瑞士苏黎世大学)领导下,这些小组组织了多次专家会议,促进了棘球蚴病研究领域的国际科学交流与合作。
1995年,世卫组织包虫病非正式工作小组制定了一种适用于所有环境的囊型棘球蚴病标准分类。
2009年,发表了该工作小组就诊断和治疗囊型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达成的共识(Brunetti等人,2010年),提供了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4-2015年,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进行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对细粒棘球蚴病的真正负担知之甚少,而且许多病例无症状,得不到适当的医疗诊断和治疗。这项研究评估了该疾病在这三个国家的农村人口中的流行程度。
2017年,泛美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美洲区域办事处和泛美口足病中心(Panaftosa)编制了囊型包虫病控制手册,并以西班牙语发表。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个别国家,如蒙古,制定其囊型棘球蚴病控制规划,并在乌兰巴托召开了一次多学科会议,开始制定控制包虫病的国家行动计划。由于未对棘球蚴病进行显著投资,因此规划步骤进展缓慢,但世卫组织继续召集利益关方,并在2019年商定了进一步行动。世卫组织还促进验证了用于狗棘球蚴病的诊断检测方法,这对监测工作甚为重要,并在蒙古巴彦洪果尔省省建立了基线。 
世卫组织正在促进“一体化卫生”方法,如Larrieu博士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开发的方法,该方法涉及社区卫生工作者、为狗驱虫和为绵羊接种疫苗。
社会经济
包虫病在全球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其中细粒棘球蚴病可以导致畜牧业生产损失,如兽皮价值减少、产奶量降低及繁殖率下降等。每年与囊型包虫病相关的治疗费用及畜牧业损失估计为30亿美元。
研究进展
外科治疗
随着中国精准医疗发展,包虫病治疗方法越发微创,手术常见并发症如术后胆汁瘘、 肝功能异常等逐渐减少。对于部分晚期、复杂性包虫病患者,通过肝移植、自体肝移植的治疗方式为之带来了希望。除了手术,化疗、射频消融、微波固化等治疗方法也在快速发展,为包虫病的治疗另辟蹊径。
药物治疗
苯并咪唑类药物是治疗包虫病的首选药物,其中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是WHO推荐治疗包虫病仅有的两种药物, 而阿苯达唑更为常用,但由于阿苯达唑存在肠道吸收差等缺点,对于阿苯达唑新剂型的改进(如静脉给药针剂、脂质前体、高分子聚合物载体及大豆油载体等),促进了药物吸收并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在包虫病的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另外,包虫病的联合用药,即在一种苯并咪唑类治疗药物基础上,添加另一种药物(如中药组分或其他功能性化学药物), 可以发挥药物协同作用,并起到辅助保护及增效减毒的作用。常见的联合用药包括维拉拍米、吡、二甲双胍、5-尿、消包丸、骆驼蓬等。
相关人物
 1786年和1863年,Batsch和Leuckart分别发现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一种在寄生虫学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疾病 “包虫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参考资料
国家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数据库动态维护.国家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数据库动态维护.2023-05-11
ICD-11编码工具.ICD-11编码工具.2023-05-11
包虫病诊疗方案(2017年版).卫健委网站.2023-05-09
棘球蚴病.世界卫生组织.2023-05-18
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3-05-10
目录
概述
分型
根据感染不同棘球蚴分类
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
单囊型包虫病及多囊型包虫病
根据累及不同的组织器官分类
肝包虫病
肺包虫病
脑包虫病
其他包虫病
病因
病原学
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
发病机制
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
病理生理学
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
传播机制
传染源
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临床表现
囊型包虫病
肝囊型包虫病
肺囊型包虫病
脑囊型包虫病
其他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
肝泡型包虫病
肺泡型包虫病
脑泡型包虫病
诊断
流行病学史
症状诊断
检查项目
实验室检查
囊型包虫病
血常规
免疫学检查
泡型包虫病
影像学检查
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
鉴别诊断
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
治疗
临床治疗
手术治疗
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预后
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加强健康知识宣传
做好家畜放牧及饲养
执行兽医卫生监督
历史沿革
发现史
国际
中国
治疗史
流行病学
中国
地理分布
患病情况
死亡情况
国际
地理分布
患病情况
死亡情况
公共卫生
中国
国际
社会经济
研究进展
外科治疗
药物治疗
相关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