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危机(又称:台湾海峡危机,英文:Taiwan Strait Crisis)指的是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台湾当局在台湾海峡范围内发生的冲突或对峙,以及由此引发的两岸关系紧张乃至国际政治、大国利益冲突的重要历史节点。
在中国学术界,对于台海危机的历史阶段划分问题存有较大分歧,从“台海危机三次说”到“台海危机七次说”均有,2020年7月份,《
中国台湾网》发表的文章中,采用了“台海危机五次说”的划分方式。第一次台海危机发生于1950年,是
解放战争的延续;第二次
台湾海峡危机发生于1954年,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大陆方面出现了“解放台湾”的口号;第三次台海危机发生于1958年,当时美国强化在东亚地区的军事部署,以
蒋介石为首的“台湾当局”趁机军事骚扰大陆、试图反攻,遭到解放军炮击
金门县的反制。第四次台海危机发生于1995年,时任美国总统
威廉·克林顿邀请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访美”,打破了17年不准台湾最高层领导“访美”的禁令,解放军展开
导弹试射和
军事演习,台海陷入兵凶战危。第五次台海危机发生于1999年,李登辉在即将卸任之际抛出“两国论”,导致海峡两岸陷入军事紧张状态。
在台湾和大陆分隔70多年里,由于“台独”势力在两岸政策上逐渐走向极端化,同时受到中美博弈的影响,导致除了上述五次台海危机以外,还有一些事件也让两岸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对峙状态。2022年,时任
美国国会众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引发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反制,部分学者认为佩洛西窜访台湾已引发新一轮台海危机。
历次危机时间划分
在中国学术界,从“台海危机三次说”到“台海危机七次说”,出现了多达五种“台海危机”的划分方式。例如,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次在
台湾海峡地区采取军事行动为划分依据,将1954-1955年、1958年、1995-1996年三个阶段划分为三次台海危机;以
美苏冷战国际史与大国政治的角度为划分依据,将1954-1955年、1958-1959年、1961-1965 年、1995-1996年四个阶段划分为四次台海危机;从军事斗争角度入手,将1949年以来发生在台湾海峡范围内的,两岸间发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历次军事威慑和演习,作为划分台海危机的主要依据。按照此种划分方式,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史
视域内,总共发生过6次台海危机。由此可见,当前学界在台海危机的历史阶段划分问题上分歧较大,这些分歧直接产生了研究者们总结出不同版本的“台海危机”划分方式。
2020年7月份,《
中国台湾网》发表的文章“【史海】回顾惊心动魄的5次台海危机”中,采用了“台海危机五次说”的划分方式。
第一次
背景
1949年4月,在
解放战争进入尾声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在
江南地区的战事节节胜利,进一步加速了新中国的成立。同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上已没有大战争可以打,但在海上,包括
福建省的沿海岛屿和
台湾岛还没有解放,人民解放军便筹划进军台湾岛和福建的沿海岛屿。与此同时,
中国国民党方面也制定了“建设台湾、闽粤,控制两广,开辟川滇”的
战略计划,并试图建立一个“北连
青岛市、
长海县,中段连接
舟山群岛,南到台湾、
海南岛”的海上锁链,使其成为国民党封锁、反攻大陆的战略基地。为了实现反攻大陆的战略计划,
蒋介石将重兵集结在
长江下游一带,并在
金门县、
马祖一带设防,同时,任命
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任
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以便为国民党军队顺利撤退台湾做准备。
过程
1949年10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金门和
厦门市采取军事行动。10月15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采用声东击西的作战方式,小部分作战力量假装攻打
鼓浪屿,主力部队则大举进攻厦门岛,顺势将其拿下。这场战役是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第一次成功的渡海登陆作战。解放军解放厦门后,
中国国民党为了固守
金门县,派遣了两个军于10月10日前后陆续撤离到金门,到了10月24日,国民党固守在金门的兵力达到了4万余人。攻占金门的任务由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第28军、第29军各一部担任,10月24日晚间8时许,登岛第一梯队3个团,分别从莲河、
大嶝岛、后村等地出发,10月25日凌晨2时许,解放军开始军事突破。由于国民党军队阻拦造成解放军部分人员伤亡,登陆船被严重损毁,解放军登岛部队开始向纵深猛插,但
中国国民党部队增援速度很快,最终导致
金门战役失利。不过,金门一战并没有打消解放军继续解放沿海岛屿的决心。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提到,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就是
海南岛战役、台湾和
西藏自治区,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1950年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解放台湾为全党最重要的战斗任务”,随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前委发布了《关于攻台准备工作的批示》。为了攻打台湾,解放军在福建前线集结15万人的精锐部队,准备了30个左右的
空军基地和百架战斗机。6月,毛泽东主席指定粟裕指挥对台战役。7月,解放军对台湾进行了侦察,定于8月攻打台湾。值此之际,
台湾海峡战云密布,局势高度紧张,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解放军会在台风季节到来之前发起军事进攻。
结果
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备战攻打台湾之际,
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
哈里·S·杜鲁门命令
美国军队支援韩军作战,次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公开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其海军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大陆解放台湾。为了
抗美援朝战争,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国民党得以喘息与休整。
影响
1950年的台海危机是
解放战争的延续,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以及中美军事实力的差距,导致大陆丧失了解放台湾的时机。同时,因朝鲜战争、
美苏冷战以及遏制中国的需要,美国炮制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并撕毁“不干涉中国内政”国际协议,悍然派遣第七舰队、第十三航空队,武力干涉中国内政。为了合法化武装入侵,美国和
日本等国又于1951年非法和炮制“旧金山和约”。
美国在
台湾问题上采取“保蒋”的政策,阻碍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造成了海峡两岸70多年的隔绝,台湾问题自此成为中美之间的重大争端。
第二次
背景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并不甘心在
亚洲的惨败,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便在台湾问题上大做文章,提出了“放蒋出笼”的政策,计划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时任美国国务卿
约翰·杜勒斯在会见
蒋介石时明确指出,美国把
台湾海峡危机看成国际战争而非内战。同时,艾森豪威尔授权美国驻太平洋部队协助
中国国民党集团防守台、澎计划,并于1953年8月,同台湾举行了第一次针对中国大陆的海空军联合演习。1954年3月3日,美国驻台北“总领事馆”向艾森豪威尔政府建议,用美国或者
联合国的名义,立即对台海局势加以“干预”。
面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步步紧逼,1954年7月,人民解放军再次提出了解放台湾的口号。同年8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决议,号召全国人民为解放台湾而斗争。与此同时,解放军制定了“从小到大,逐岛进攻,由北向南解放沿海岛屿”的战略方针,并任命张爱萍将军为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随即,美国以武力进行威胁:8月17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宣布出动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航母编队,武装干涉中国内政;8月19日,
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图普率领
美国海军6艘军舰侵入
大陈岛一带海域,出动飞机160多架次,在大陈岛海面上空活动。
过程
面对
美国军队的威胁,一方面,解放军炮击
金门县予以回应,另一方面,集结部队向
中国国民党占据的
浙江省沿海岛屿发起进攻。
1954年9月3日、9月22日,人民解放军两度猛烈炮击金门。同年11月1日,解放军开始轰炸浙江沿海岛屿——大陈岛。11月14日,国民党军队“太平号”军舰被击沉,解放军乘胜出击,夺取了大陈岛的
制空权和
制海权。12月,美台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美国政府表示“决心协防金门、
马祖以巩固台湾地位”。为了打击美台军事勾结,中共中央军委作了进一步攻打大陈岛外围重要岛屿
一江山岛的决策。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华东军区集陆海空
三军之合力,对大陈群岛中的一江山岛发起进攻。18日下午5时30分解放军占领全岛,毙敌519人,俘虏567人。解放军在
浙江省沿海岛屿的攻势令美国政府感到不安,1月24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美国会提交了题为《
台湾海峡正在发展的局势》的特别咨文。参、众两院经过数天的辩论,最终通过了“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即“福摩萨决议案”。与此同时,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主力也向台湾海峡和
浙东地区海面集结。
结果
1955年1月30日,在解放军强大攻势下,盘踞在大陈各岛屿的国民党军队为避免灭顶之灾,只好在第七舰队的掩护下,裹挟岛上居民2万余人仓皇撤逃。同年2月9日至23日,解放军又先后解放了渔山列岛、
披山岛等岛屿。至此,
中国国民党军所盘踞的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沿海岛屿后,并没有乘势进军台湾本岛及其附近的
澎湖岛,而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海峡两岸的武力对抗有所缓和,第二次台海危机结束。
影响
在第二次台海危机中,人民解放军炮击
金门县,然而
美国军舰置台湾运兵船不顾,掉转船头逃往公海,让美台之间的矛盾得以显现。
美国军队在所谓“护航”中的表现,其实说明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并不是真正鼓励
蒋介石反攻大陆,美国害怕自己被拖入国、共长期内战。
乔治·华盛顿的长期目标,实则是威胁
中原地区大陆不能解放台湾,同时敦促蒋介石不再反攻大陆,以便将海峡两岸隔离开来,达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不过,美国的政治阴谋遭到了海峡两岸的坚决反对,
中国国民党军队没从金门撤军,美国的分裂企图没有得逞。
在炮击金门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领海线的概念。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1万千米海岸线、领海线始终没有得到确认。1958年9月4日,中国发表了领海线的声明,美国等西方国家表示不予承认,只承认3
海里领海权,但第二次台海危机,解放军通过炮击金门证明了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海线。即使
美国不承认,但是美军舰也不敢越过12海里领海线。
经历第二次
台湾海峡危机后,中国政府在
台湾问题上有了新的考量。一方面,大陆取得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民党在台湾执政后,台湾社会的经济、文化也有了很大发展。在两岸人民都能够共同争取和平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于1955年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初步概念,并形成了一定的政策,1956年,大陆方面又提出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这时的台海局势得到了一定缓和。
第三次
背景
1958年,是中东地区的革命之年。这一年2月,亲西方的
黎巴嫩总统夏蒙试图连任总统,但遭到国内强烈抵制,黎巴嫩陷入武装冲突。与此同时,
伊拉克也爆发了推翻王朝的革命。出于对亲西方政权的维持,美国于1958年7月出兵黎巴嫩,这一举动遭到全世界的声讨。美国为了转移国际舆论对于中东局势的关注,便出动大批战斗机、军舰前往西太平洋,强化在
台湾海峡的军事部署,增强对中国大陆的威慑。时任
美国海军参谋长伯克扬言,
美国军队准备像在黎巴嫩那样登陆中国沿海。在美国第七舰队航母战斗群的支持下,以
蒋介石为首的“台湾当局”以为“反攻大陆”时机已到,企图进一步将事态扩大,不断派遣战斗机骚扰
福建省、江浙地带。8月6日,
中国国民党向
金门县、
马祖增兵至10万余人,台海局势进入高度紧张态势。8月11日,
美国国务院向驻外使团发出《关于不承认共产党政府的备忘录》。为了粉碎美国政府试图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挫败美台军事挑衅,进一步“肃清”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并声援中东人民,8月17日,毛泽东在
北戴河区会议上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
过程
从8月23日中午12时开始,从角尾的
厦门市、
大嶝街道、小到
泉州湾的围头,人民解放军万炮齐射
金门群岛,2小时落弹5.75万发,炮击造成金门防卫司令部3名副司令身亡,2名美国顾问也被打死。人民解放军开炮后,
中国国民党军队也发炮还击,双方展开火炮对射,3天之内,人民解放军的10万发炮弹落到了金门群岛。
金门炮战打响后,美台组成了联合补给编队,对遭受炮击的金门群岛展开海上补给。解放军的炮击重点转向了向金门群岛补给的国民党军舰船。9月2日,国、共两军在
金门县东南海岸
料罗湾发生
海战,双方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损失。
料罗湾海战后,
美国军队从
中东调来的第六舰队以及从美国本土运输来的航空部队、
海军陆战队抵达台湾。此时,美军在
台湾海峡部署了约3800名的陆战队、7艘
航空母舰、40艘
驱逐舰、3艘
重巡洋舰,台海面临中美直接爆发冲突的风险。10月6日,中国共产党发布文告,为避免直接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宣布暂停炮击金门,第三次台海危机宣告结束。此后,炮击金门逐步发展为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每逢双日解放军停止炮击,逢单日为炮击日,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结果
金门“八二三”炮战,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7000余人,击沉击伤各型舰艇23艘、军机34架。解放军伤亡460余人,被敌军击落击伤20多架军机,毁坏火炮32门。“八二三”炮战后,台军在美国的援助下,多次派遣军机袭击大陆沿海岛屿与沿海城乡,两岸因此也时不时地爆发空战和海战。1962年夏天,蒋介石试图反攻大陆,解放军根据当时的形势在军事上作了充分部署,台海再次陷入军事危机。不过,看到大陆方面准备后,国民党知难而退,开始调整政策,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岛内建设上来。
影响
金门“八二三”炮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蒋介石政府“反攻大陆”的嚣张气焰,同时也使美国在
台湾问题上认识到了国、共两党对于“一个中国”立场的高度认同,这在相当程度上挫败了华盛顿企图搞“两个中国”的阴谋。此外,
金门炮战也使得于1957年中断的中美大使级的谈判重新启动,这也初步确立了日后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谈判机制。通过金门炮击,中国政府摸清了
美国在台海危机中的底线,测试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为日后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事件,海峡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立场上的高度默契,为两岸关系日后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次
背景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两岸在军事关系上基本处于和平状态,这种和平状态一直持续到了80年代末期。1995年5月22日,时任美国总统
威廉·克林顿突然宣布,邀请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到
美国进行为期一周的“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美国允许李登辉 “访美”,打破了17年不准台湾最高层领导“访美”的禁令。1995年6月7日至11日,李登辉窜美,在此期间,他于9日下午在
康奈尔大学发表了名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政治性演说,李登辉在演讲过程中宣扬“台湾经验”,呼吁强化台美关系。为了吓阻李登辉的分裂言行、警示美国,中国大陆采取了强硬的回应措施。
过程
对于李登辉窜美发表“台独”言论,一方面,中国大陆在外交、两岸交流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反制。1995年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抗议美国政府邀请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访美”。同日,时任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召见美国驻华大使
芮效俭,表示抗议。紧接着,中方宣布推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原定6月对美国的访问。一时间,两国副部级以上的高层访问和一些双边磋商戛然停止。在两岸交流方面,大陆海协会宣布暂停原定于7月进行的“
汪辜会谈”,两岸其他层次的事务性商谈也一律停止。
另一方面,解放军展开了
导弹试射和
军事演习,震慑“台独”势力。1995年7月18日,新华社发布公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7月21日至26日在
东海公海海域进行
地对地导弹发射演习训练。1995年7月21日至7月28日,解放军从江西铅山导弹基地发射两枚“东风-15”导弹;7月22日0时和2时,再次发射了两枚“东风-15”导弹;7月24日2时和4时,又有两枚“东风-15”导弹被发射。先后发射的6枚“东风-15”导弹,预定目标为台湾富贵角北方约70
海里处,导弹均命中目标区。随后,解放军东海舰队又于8月15至25日,在东海海域进行了海空联合作战和海上封锁演习,共发射
战术导弹20多枚。11月下旬,南京战区陆海空部队在
闽南地区沿海地区举行了
三军联合作战演习。
李登辉窜美引发的
台湾海峡危机一直持续到1996年3月底。1996年是台湾地区第一次选举“民选总统”,为了打击“台独”气焰,防止李登辉当选“总统”后进一步推动“台独”政策,解放军于1996年3月份举行
军事演习。3月8日夜,原二炮部队在各集结地发射了四枚导弹,飞过台湾海峡,其中三枚落在了距离
高雄港西南30至150海里的水域,另一枚落在了
基隆市外海29海里处。3月12至25日,解放军出动了
导弹驱逐舰、登陆舰艇,护卫舰、
扫雷舰、空军、
陆军航空兵和海军
舰炮、在台海又展开了两次大规模军事演习。在解放军演习如火如荼之际,美国“独立”号和“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也在台海周边游弋,随着紧张局势的升级,有接近40艘美国军舰开进了台湾海域。当时,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表示,美国战舰介入台海旨在观察动向和 “平息怒火”,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结果
对于美国军事介入台海的行径,包括江泽民在内的中国领导人感到愤慨。根据美国前国务卿
亨利·基辛格的回忆:中国领导人非常希望实现统一,但并不希望与台湾或美国的紧张关系升级。随着解放军在1996年3月底结束军事演习,台海第四次危机结束。
影响
1996年
台湾海峡危机,迫使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1997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
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克林顿政府宣布了对台湾问题的“新三不政策”,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
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第五次
背景
1997年以后,随着
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两岸也开始恢复接触。1998年10月份,台湾海基会董事长
辜振甫访问大陆,开启“融冰之旅”。1999年3月,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海协会长汪道涵也计划于秋季访台,缓和两岸关系。然而,将于2000年卸任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在1999年7月9日接受
德国媒体采访时,突然抛出“两国论”,宣称大陆与台湾是所谓“特殊国与国的关系”。李登辉的“两国论”激起了两岸中国人的愤慨,大陆方面随即做出反制。
过程
7月11日,国台办发言人警告“台独”分裂势力,停止一切分裂活动。7月18日,中美两国元首通话,中方向美方传达中国在
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表示“两国论”是李登辉在分裂国家的道路走出的十分危险的一步,大陆方面不会坐视不管。解放军的反应更为强烈,7月15日,《解放军报》发表
社论指出“台独”势力企图分裂国家的图谋,令全军指战员无比愤慨。和平统一虽然是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但从未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放军将坚决拥护这一严正立场,并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7月31日,在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72周年招待会上,军方领导强调人民解放军正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8月下旬,解放军空军首次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地对空
导弹实弹打靶试验,与此同时,海军部队在
台湾岛北部海域开展实战化
反潜演习。9月初,解放军三大军区,
沈阳市、
济南市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的
世界十大特种部队和两栖侦察队,在
山东省中部山区集结演练。同月,解放军在浙东、粤南沿海举行了大规模的诸
兵种联合实战登陆演习,
台湾海峡局势陷入到了兵凶战危的境地。
结果
就在台海局势不断升级之际,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大地震,台湾中部遭受重创,2000多人遇难。大陆出于
人道主义考虑,也为了避免
国际社会的误解,解放军在地震发生后停止了各项
军事演习,台海局势得到缓解,第五次台海危机宣告结束。
危机根源
内战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
国共内战遗留问题,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
台北市建立了地方政权。大陆方面多次想通过军事手段解放台湾,但迫于作战条件限制、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美国武力介入
台湾海峡干涉,大陆方面不得不暂时将
台湾问题给搁置起来。因此,蒋介石在台湾建立的地方政权得以长期发展下去。
台当局两岸政策的变化:虽然“蒋氏家族”在内战中溃败,并且一直在谋求“反攻大陆”,但是蒋介石、
蒋经国一贯反对“台独”。在蒋经国统治台湾中后期,眼看“反攻大陆”无望,开始在台湾发展大建设,他仍咬定一个中国政策,自称是中国人未曾动摇。然而,从“台独教父”李登辉开始,便背弃了两蒋的“一个中国”理念转而走向“台独”。民进党出身的台湾地区领导人
陈水扁和蔡英文,进一步继承了李登辉的衣钵,大肆推动“台独”政策,放任纵容“
去中国化”和“渐进台独”活动,严重阻挠了两岸走向统一。
中美博弈:
美国在
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历经了一个长时间的演变。总体而言,美国政府试图扶持台湾地方政权,从而起到制衡大陆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大陆的发展,几乎把台湾问题置于大国博弈的最前沿。美国政府谋求“以台制华”,使得台湾问题走向长期化和复杂化。
其他台海局势紧张事件
除了5次台海危机之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也有一些在任的美国政府高官和台当局频繁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两岸关系和
中美关系构成了损害。
美国政客窜台
艾森豪威尔窜台:1958年“八二三炮战”两年后,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宣布自己将“访问”台湾,以增添自己的政治遗产。1960年6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司令部发布“福建前线司令部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表示,为了支持台、澎、金、马同胞反对美国总统的正义斗争,为了展现中国人民对于艾森豪威尔的鄙视,解放军将予以坚决反制。在艾森豪威尔抵达和离开台湾时,解放军按照单日打炮的惯例,在金门前线炮击“迎送”。
金里奇窜台:1997年3月27日,时任美国副总统
艾伯特·戈尔访问中国结束之际,同天,时任美国众议长金里奇窜访台湾。金里奇赴台仅仅只有3个小时,但对中美关系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在台期间,金里奇表示美国会使用一切手段阻止北京“使用武力”解决
台湾问题。
金里奇窜访台湾引起大陆方面强烈不满,外交部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告诫美国,在外交政策上要用一个声音说话。对此,克林顿政府对金里奇的言论回应称:这只是个人言论,美国对台政策没有发生变化。从美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来看,当时执政的是民主党,而金里奇是共和党籍的众议长,金里奇窜台有着很强的
美国政党斗争的含义。
佩洛西窜台:2022年8月2日,时任
美国国会众议长
南希·佩洛西窜访台湾,引发大陆方面强烈反制。在政治外交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防部、中共中央台办、全国人大常委会等部门,以及中国外长,副外长等官员接连发声,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在军事反制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方于8月4日12时至7日12时,在台岛周边6个方向展开军事演训行动。军演期间,解放军出动上百架各型战机、穿越所谓“海峡中线”,军舰更是进入台岛“12
海里”,宣示主权。此外,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实弹演习过程中,发射数枚“东风”
导弹首次穿越台岛上空,落入预定海域。在两岸经贸上,大陆自2022年8月3日起暂停输入台湾地区
柑橘属水果和冰鲜白带鱼、冻竹荚鱼。同时,暂停对台湾地区出口
天然砂。在对美反制上,8月5日,中国外交部宣布“三取消”和“五暂停”的八项反制措施,取消两军战区领导通话、取消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取消两国国防部工作会晤、暂停
非法移民遣返合作、暂停刑事司法协助合作、暂停禁毒合作、暂停打击跨国犯罪合作、暂停气候变化商谈。
台湾地区领导人“过境”窜美
民进党执政时期,作为台湾地区领导人,
陈水扁、蔡英文多次以“过境”为理由,短暂窜访美国,企图升级美台官方往来,谋求制造“两个中国”。
陈水扁:2001年5月21日,陈水扁带着150多名随从,抵达美国
新泽西州的
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经美国去
萨尔瓦多、
危地马拉、
巴拿马共和国、
巴拉圭、
洪都拉斯五国。2003年10月31日,陈水扁搭乘“华航”专机,窜访巴拿马参加建国百年国庆,途中“过境”美国
纽约及
阿拉斯加州的
安克雷奇。2007年8月21日,陈水扁窜访
中美洲的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
尼加拉瓜,期间“过境”美国阿拉斯加。2008年1月初,陈水扁窜访危地马拉、圣卢西亚,来回程“过境”美国阿拉斯加。
蔡英文:2016年6月,蔡英文窜访巴拿马、巴拉圭等地,往返“过境”
美国。2017年1月,蔡英文以“英捷专案”的名义,窜访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等地,去的时候“过境”
休斯敦,返程“过境”
旧金山。2019年7月,蔡英文以“自由民主永续之旅”之名,窜访多个
加勒比海国家,去程“过境”纽约,返程“过境”
丹佛。2023年3月29日,蔡英文以“民主伙伴共荣之旅”为名义,前往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去程“过境”纽约,回程“过境”
洛杉矶,返程期间蔡英文还与美国众议长
凯文·麦卡锡会见。
陈水扁、蔡英文多次以“过境”为由短暂窜访美国,违反了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损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两岸关系和
中美关系造成了严重损害。对此,大陆方面多次向台当局和美国政府发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