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1908年10月7日—1998年8月5日),
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
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国画家、书法家。
何海霞受其父母影响,幼时即喜爱书画,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1934年拜
张大千为师,随其游历
山东省、
四川省。何海霞随张大千习画期间,饱览了
中原地区古代名画并大量临摹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真迹。1936年,他与
齐白石、张大千、
于非闇在
长春市、
大连市等地举办作品联展。1945年,何海霞开始协助张大千搜集琉璃厂的书画珍玩,并协助鉴定。1946年3月,何海霞随张大千南下四川,期间张大千多仿临古画,一部分由何海霞起稿,同时,他也为张大千代
笔画山水画,并多次和张大千合作人物、山水巨幅,不少作品被
英国、
荷兰、
比利时、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收藏。1951年春,由
重庆市迁居
西安市。1954年他与
赵望云、
石鲁结为艺术上的知音,并融入了开创时期的“
长安画派”。
1961年,他应
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在该院授课两年,培养了一批
中国画人才。1976年后,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
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所创作许多巨幅山水画。1983年,何海霞任
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不久后调到北京,在
中国画研究院任专业画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此间兼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委员会顾问,以艺术为纽带,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1988年,何海霞被编入
英国《
世界名人录》。20世纪90年代,何海霞作品进入其个人绘画生涯的高度成熟时期,尤其是金碧青绿山水画达到了当时无人企及的境界。1998年8月5日21时0分,何海霞因病医治无效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何海霞擅长山水画,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饱游沃看,师法自然。何海霞的山水画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他在水墨、青绿、
界画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面貌多样,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致的小幅作品。
西北的自然景观给了他不少灵感,其作品个性鲜明,立意雄奇,骨体坚凝,笔力雄健;作品中的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泼彩、
泼墨和水墨
浅绛高度融为一体,
黑色浑厚华滋,蔚为大观。
2023年5月26日,《
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发布,何瀛(海霞)的代表作被国家文物局定为限制出境的文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少年时期
1908年10月7日,何海霞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父亲何子元、靠写字为生。何海霞的父母酷爱文艺。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就偏爱书画,三岁即捉笔涂鸦,并随父学习书法,随母背诵千字文及唐诗宋词。六岁入读私,学习四书五经,为何海霞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此期间,他书法练习不缀并开始对《
芥子园画传》进行摹写,开启绘画研习之路。何海霞在学校中除了学习国文和算术科目外,还接触到了手工制作的一些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写生画、记忆画、图案画、剪纸贴画等等,并且对艺术鉴赏的能力进行培养,重点训练了线条,体积,色彩,角度,光线等知识的运用,在《芥子园画传》的临墓画稿上尝试““渲染法“的学习。
学徒经历
1917年6月,何海霞读完初小三年,辍学回家。同年7月,父亲何子元经琉璃厂鉴光阁老板张效禹推介,送十岁的何海霞拜“
悦古斋”的掌柜韩公典为师,何海霞进入了学徒生涯。学习
国画,临习唐、宋、元、明、清古画,同时兼学装裱、鉴赏等技艺。当时,虽为衣食计而适应古玩商的需要,然而奋发图强精神,为他扎根于传统艺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年少成名
金城门下
1923年,16岁的何海霞被周肇祥和金城两位名满京城的画坛领袖慧眼识才选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当选为研究员,并正式以金城为导师,京城画坛名声显赫的一些书画大家为辅助。何海霞在中国画学研究会学习期间,主要受导师金城的影响较大。1924年,何海霞参加在北京、
上海市举办的第三届中日绘画联展。1926年,参加在日本东京、大阪举办的第四届中日经画联展。次年,被破格提升为中国两学研究会评议员。1931年,何海霞与叶玉珍女士结婚,叶民家族为
京剧世家,当时富连城戏班、广和楼戏院均为叶家所有。婚后所居统璃厂东北国小院为叶女士之陪嫁。次年,何海霞创作《饷鸟图》,并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第九次成绩展览,此画深得张大千欣赏。同年12月,其作品《松风润涛》作为艺林月刊第36期封面发表。
拜师张大千
1935年,何海霞居住在北平琉璃厂东北园胡同小院。继续研习“
明四家”之作品,并给琉璃厂古玩画商复制名人之作来维持生计,水平已经达到乱真的程度。同时,与周肇祥等师友常常联系,也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其仿古和
界画在绘画界有了一定影响,在业内博得“鬼手何海霞”的称号。同年春,何海霞经佩文斋裱画店主人张佩卿引荐,在北平虎坊桥五道庙口春华楼行跪拜礼,拜
张大千为师,并被纳入“
大风堂画派”,成为其入室弟子。同年9月,何海霞作品《牛背读书图》,张大千作品《巫归舟》在“中国画学研究会第十二次成绩展览”中展出,并刊登于《
艺林月刊》第72期。何海霞拜张大千为师是其绘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何海霞自师从张大千以来,深受器重。习画之余,在老师的引荐下,参加了诸多艺术活动。第二年1月,何海霞与
张善子、张大千、
萧谦中、
胡佩衡、溥心备徐燕蒋、于非厂在天津永安饭店举办日人联展,轰动
塘沽区。“
齐白石、张大千、于非厂、何海霞四人联展”在
长春市举行;同年6月,随张大千赴山东益都采风;12月,因“济西郊赤贫于非厂、张大千画展”在北平
中山公园水榭稷园举办,得与同门巢章甫各有2幅山水及合作多幅随展,均被赏者收藏,所得款项合部捐赠济贫。在张大千的推介下,何海霞扩展了自己在艺术界的交流圈,作品也得到了画界同仁的普遍认可。广泛的圈内交流也让他在思想认识、艺术境界上提高了很多,确立了他在画坛可以与当时书画名家比肩而立的地位和影响力。
1937年春,张大千住在北平颐和园,何海霞可以经常前往请教。在传统绘画方面,得到了张大千的悉心指教,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传统绘画的实践和认识上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
文人画的理解和学习有了颇多的突破。在老师的指导下画有大量的建筑园林
速写稿,突破了
界画用尺子画线的技法,把自己扎实的传统工地彻底表现出来。画出的作品也更加灵动,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同年4月,何海霞的作品《山中一夜雨》入选当时的“第二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在《艺术通讯》发表。“
七七事变”后,张大千被困
颐和园,何海霞多方奔走,于8月1日与
德国友人海斯乐波冒险将张营救回城。1938年5月,何海霞的《界画山水》刊载于《
艺林月刊》第101期;同年6月,送张大千至
天津市,又在天津送张大千赴
上海市。次年,经篆刻家
寿玺介绍,入北平古学院,作画、鉴赏、修部古画。1940年,因时局动荡,卖画艰难、生活更为贫困,大病染身,濒于绝境。幸得同门李树人仗义相助,勉强度日。1941年,迁出琉璃厂东北园,租住北平山西街小房。同年6月22日,参加
中国画学研究会在北平
中山公园举行的第十八届成绩展览。同年7月,与同门吴子京、萧建初、萧充中、谢天民、
孙云生、唐面澜、宋继美共同举办了《大风堂第子6人画展》。1942年,参加北平故官博物馆古物陈列所国国研究所第二期学习班,精研古画,期间仿古人笔法作西许多。第二年迁居
北平市酉单宗帽四条14号。1944年,生活日趋艰难,一方面,靠作西维持生计,另外,凭借临仿字画的传统功力,为他人仿画题款,略得润资,聊补生活。1945年11月,张大千自
重庆市抵北平,师生重逢,何海霞协助张大千搜集琉璃厂的书画珍品,并参与鉴定。
随师入蜀
1946年3月下旬,何海霞随张大千入蜀;同年6月,随张大千与同门萧建初、
王永年等游
峨眉山,观景写生;同年9月下旬赴
上海市协助张大千举办个人西展。次年,何海霞与张合作人物、山水多幅,为
英国、
荷兰、
比利时、
日本等博物馆收藏。1949年,何海霞的技艺日臻纯熟,成为大风堂最具有代表性的弟子。同年,张大千仿临古画,为代笔部分初稿;同年12月6日,张大千出国,何海霞滞留
重庆市,卖画为生。
长安画派
迁居西安
1950年,何海霞迁居西安,初居
岳松侪处。第二年,何海霞开始在西安卫生局宣传科工作,结识了
赵望云、
石鲁等人,并经常在一起切磋画艺。1956年,经石鲁、赵望云介绍,何海霞加入中国美协西安分会,进行专业创作。同年与美协成员一起赴
华山写生。赴泰岭、
宝成铁路深入生活,创作出大量反映新
中原地区建设的作品。创作的《森林批探》《铺轨》参加国家文化部和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国百展”。1957年,赴
陕北地区深入生活,期间画了大量写生作品。第二年,又赴
商洛市、
汉中市等地深入生活,写生采风。1959年,与石鲁、
赵望云、
刘旷等到黄河禹门口及
陕西省、山西黄河两岸写生,之后又到
三门峡市工地、华山、
潼关县等地写生。
1961年,54岁的何海霞应
中央美术学院邀请,赴京为中国画系授课,受教学生有
贾又福、
吴丽珠、
李春海、轰兆明等。期间深入秦岭林区、陕南汉中、安康,经由然县、
西乡县、
留坝县等地写生采风,画了大量写生。同年秋,到陕北写生,同来后与
石鲁、李琦、冯真、冯建吾深入秦岭深山,体验生活。同年10月,与石鲁、赵望云、
康师尧、
方济众、李盛在北京举办“中国美协西安分会中国创作研究室习作展”反响强烈。1962年,“中国美协西安分会中国画创作研究室习作展”在南京、
上海市、
杭州市、
广州市等地巡展,引起轰动,“长安画派”由此产生,何海霞与石鲁、
赵望云一起被誉为“长安三杰”。同年冬,因接受紧急创作任务,独自赴
华山写生。
1964,为庆祝建国15周年搞创作,与陕西美协大部分画家赴
陕北地区写生,搜集素材。而后与
石鲁及
何纪争、
侯声凯等再赴院北、
延安市写生。次年,与石鲁、起望云、李梓要组成创作小组,赴安康深山中的朝天河深入生活,边写生、边创作、边晨览。1966年,何海霞受“文革”迫害,逃难于
河南省各地,生活颠沛流离,但仍有不少创作。1970年,何海霞被下放到陕西富平庄里落户,绘制陶瓷为生。1975年,重返院西省美术家势会创作组。1976年,应文化部邀请赴北京作画,此时是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为
北京饭店、
钓鱼台国宾馆、
友谊宾馆等处绘制巨幅金碧
青绿山水。1979年,何海霞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延安宝塔》,并受
西安市政府委托作唐大明官、唐青龙寺复原图,赠日本东京、
平安京。第二年,应邀赴四川灌县(今
都江堰市)客居约一个月,期间作画约五十余幅。1981年,何海霞任
陕西国画院副院长、
陕西省政协委员,并收到张大千的赠画《事荷》。1982年,何海霞见报载张大千绘制《宝岛长春》的消息后,即开始构思,历经半年有余,创作出32米长巨幅金碧青绿山水《山河壮丽,大地长春》,以为回应。1983年,为中南海紫光阁创作《爱我河山》等,被授予奖状,并在《中国画》1983年第二期发表创作论文《山水情趣》。
定居北京
1984年,何海霞被调入文化部所属
中国画研究院(今
中国国家画院),担任研究员。同年,
荣宝斋出版了其作品《何海霞画册·山水部分》,何海霞发表文章《林泉拾萃——山水面漫谈》。1985年,何海霞作为艺术顾问,随以王震为团长的政府代表团访同
日本,为中曾摄首相作《松风海水图》,中曾根以自己的作品《富士山》回赠;同年,何海霞为人民大会堂作巨幅山水画《
华山》《金碧青绿山水》。1986年,何海霞在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人展;同年5月,赴
成都市参加“张大千师生画展”。1987年,
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作品《
何海霞画集》,何海霞亲自为画集写宇《写在前面的话》;同年,在北京清秘阁举办扇画展,作品共五十余幅,参加
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的“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获中日两国现代水墨大展
优秀奖。1988年,何海霞被
陕西国画院授予名眷院长,还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聘为顾问。1989年,何海霞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个人国展,并出版《何海霞画集》。
1990年,何海霞赴
日本访问交流,与日本著名西家
东山魁夷交流画艺捐赠给中国人口谣利基金会山水画一幅,作品被拍卖25万元,全部捐赠。1991年,何海霞在
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创作的山水画作为国礼赠送给泰国国王,珍藏于“淡浮院”。1992年,何海霞创作的《黄山莲花峰图》在江泽民主席出访日本时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
田中角荣。同年6月6日,何海霞在西安长安画院主持“海霞天地”(何海霞美术馆)开馆仪式,馆内长期陈到各个时期精品百余幅。
陕西广播电视台拍摄大型电视片《何海霞陕西行》,并在
陕西美术馆作《中国画创作》讲座。
陕西省旅游出版社出版大型画册《何海霞书画集》选编了自1932年至1992年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二百余幅。同时,应
四川省内江人民政府邀请,出席张大千纪念馆开馆典礼。1994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其作品《何海霞画选》。次年,何海霞在台湾举办“何海霞、
何纪争、曹湘秦家族画展”。1997年3月,何海霞将自己创作的46幅
国画精品捐赠给国家,分别为
中国美术馆和
中国画研究院收藏保管。同年6月,将国家奖励的20万元,捐赠甘肃裕国族自治县红湾小学,支援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苏州古吴轩出版《当代中国画全集·何海霞》。
人物逝世
1998年8月5日21时0分,何海霞因病医治无效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何海霞的母亲和淑祥是
和珅的后人,何海霞的父亲何子元是赫舍里部,后在清末民初,取“赫”音为“何”。何海霞共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三。父亲何子元酷爱书画,以鬻书为生。他有一好友樊海霞,去世以后,何子元对他怀念不已,而后才将儿子改名为海霞。
拜师仪式
1935年春的一天,何海霞在北平虎坊桥附近的春华楼正式拜张大千为师。在场的证人有画家兼
古琴家
管平湖、
收藏家刘北庵等。何海霞行跪拜礼,再奉上其岳父资助的一百
银元作为拜师礼。张大千收下后,回赠《
张大千画集》。没过几天张大千将一百银元还给何海霞,说:“你送来银元,执弟子礼我如不收,非礼也。现在我还给你,表示师礼,你如不收,亦非礼也。我们都是寒士,艺道之交不论金钱!”
主要作品
作品列表
代表作
何海霞主要作品有《西岳峥嵘何壮哉》《陕北清秋》《金碧华山》《黄河颂》《且看千山起卧龙》《陕北风光》《海南太平山》《西北望兰州之行》《春到田间》《驯服黄河》《爱我河山》《禹门三叠浪》《看山还看祖国山》等。
艺术特点
绘画艺术
何海霞擅画山水间写花卉,其山水有
界画、青绿和水墨之分。画风奔放浑厚而又雄奇壮丽。凡其画作大都构图严谨,笔墨雄健。而题材多以西部风光获得契机,可谓深得张大千真传。何氏
青绿山水的特点突出,通常以西部景色为主,其笔下的自然风光都呈现出变幻莫测而又雄姿英发的状态。设色华丽,笔力凝健,意象雄奇,极富情趣。在何氏的作品中,大小青绿、金碧、泼彩、
泼墨和水墨浅绛等画法早已高度娴熟地融为一体,形成水乳交融,给人以天衣无缝、相得益彰的感觉,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因此又被人称之为中国画坛的“全能冠军”。正如何海霞曾对学生所说的:“什么样的纸我都可以用,没有用过的纸,只要画上几笔,我就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它。”何海霞说这句话是自豪和自信的,也隐含着他年少时曾下过的苦功,这种童子功奠定了他坚实深厚的绘画基础。
何海霞的绘画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20世纪60年代前拥抱
黄土高原时期,作品以写实风格描绘革命历史和黄土高坡的风情的自然风光,运笔雄强坚硬,敦实厚重,富有立体感,具有感染启迪人的魅力;20世纪70年代为巅峰时期,创作多为
使君子题材和山水作品,笔锋散乱,
黑色浓重,取得了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何海霞大胆实施八十叟变法,甚至将水彩、油画、
水粉中丰富的色彩元素巧妙地融进作品之中,遂进入创作巅峰期,达到了笔力老到洒脱奔放的境界。
他吸收了西方的创作方法,创造了大
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灿烂辉煌又不失中国艺术精神。“他可以放笔作寻丈巨幅
长卷,游刃有余,绝不枯竭,也可以收笔作寸缣尺楮,而得千里之势;他可以
泼墨大写、气势磅礴,也可以重彩工笔,金碧辉煌。”画家潘兹曾这样评价何海霞的山水艺术精神。晚年时,何海霞调至
中国画研究院,开始尝试在传统青绿山水画中加入泥金一色,用泥金勾染山廓、石纹、彩霞等,这种独创的画法设色鲜艳,笔调雄浑,极度发挥了水墨彩功能,使山水画浪漫奔放。晚年何海霞独创金碧山水,中国画自此增添了金碧辉煌的重彩
青绿山水画形式,别具一种青春气象和俊雅清丽的辉煌感。从而开创了何派金碧山水的范式。
章法布局
何海霞的山水画在章法布局上展现出显著的多样性,这一特征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深谙中国绘画中构图的重要性,强调画面的虚实相生、起承转合以及边角处理的技巧。何海霞的作品通过巧妙的布局,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和深远意境。他擅长运用起承转合的构图法则,使画面中的山势层层递进,气势磅礴,如《西岳峥嵘何壮哉》等作品便是典型例证。此外,他还注重边角处理的虚实对比,通过留白和物象的精心布置,引导观者的视线流动,使画面更富层次感和想象空间。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对不同题材和景致的描绘上,更在于他如何巧妙地运用传统构图技法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山水画作品。
墨色相融
在何海霞的山水画艺术风格中,墨色相融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突显了色彩的丰富性,更在画面中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与深度。何海霞在继承
中原地区传统山水画精髓的基础上,勇于探索与创新,将西方绘画语言中的色彩运用融入其中,使得他的山水画在墨与色的交融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善于运用墨色的深浅、浓淡、干湿变化来表现画面的层次与空间感,同时巧妙地将色彩融入其中,使画面既有传统
水墨画的韵味,又不失色彩的鲜艳与生动。这种
黑色相融的技法,使得何海霞的山水画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多彩,色彩不再仅仅是画面的附属,而是成为了表达情感、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创作中,何海霞注重墨与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通过控制墨色的比例、运笔的力度与速度,使得墨与色在画面中自然过渡,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这种技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也更好地传达了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理解。
笔法灵活
何海霞强调笔法需根植于传统,灵活运用中锋与侧锋,在古拙中寻求变化,将个人内在修养和情感节奏通过笔尖自然流露。自幼年起,他便深耕传统,经年累月的学习与实践,使他对传统笔法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在何海霞的作品中,无论是仿古佳作如《寒林楼阁》还是创新之作如《万古长青》,都能看到他笔法之精妙,中锋侧锋自如转换,笔锋拧转有力,每一笔都透露出扎实的笔墨功底和深厚的艺术造诣。这种笔法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更将山水画的抒情达意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泥金一色
何海霞的艺术生涯跨越了北派山水的雄浑与
青绿山水的创新。早期,他深受北派山水画影响,作品多以雄伟壮丽、苍劲浑厚的北派风格为主,强化线条与结构,展现北方山水的磅礴气势。晚年时,他勇于突破传统,在青绿山水画中大胆革新,融入泥金技法,将
写意与青绿巧妙结合,创造出金碧辉煌的新青绿山水样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特别是在表现
华山题材时,他运用金线勾勒山石轮廓,强调力量感与雄伟气势,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他对华山的深情厚谊与
精神寄托。《西岳太华图》与《峰插天界外》等作品,不仅展现了
华山的险峻与陡峭,更通过金碧辉煌的色彩,传达了他晚年的雄心壮志与进取精神。何海霞的艺术探索,不仅拓宽了
青绿山水画的表现领域,更赋予了自然景观以坚韧不拔、屹立不倒的人格化精神。
书法艺术
何海霞自幼便在父亲的引导下,从
欧阳询、黄自元等名家起步,不仅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更在生活的磨砺中,将书法锤炼成一门生存的技艺。他的书法之路,是从技艺的精进到艺术的领悟,最终触及“道”的境界。何海霞深谙“书画同源”之理,认为书法是人性情的直接流露,每一笔一划都承载着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个性风采。在他的艺术追求中,书法不仅仅是画面的附属,而是与画面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深化作品内涵的关键。他反对形式化的书法创作,倡导将新的见解与感受融入其中,使书法作品充满生命力与感染力。何海霞的书法,既承袭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他个人的情感与领悟,既有规矩严谨的笔墨功底,又不失飘逸潇洒的性情表达。
在八十岁之前,他深受恩师张大千的影响,其书法与绘画均带有“大风堂”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
艺术语言。然而,海老并未止步于此,八十岁后,他开始了“打散自己”的探索,力求在艺术上实现新的突破。从近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书法创作上的广博与深邃,既有对传统碑帖的深刻理解,又有对名家笔致的巧妙融合,展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与独特的创意。值得一提的是,何海霞在书法领域的造诣,也体现在他卓越的模仿能力上。他曾以造假为生,尤其是“大千体”的模仿,几可乱真。然而,尽管他在形体与风神上与大千先生相似,但在气势与笔力上,仍保持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展现出一种近乎纤弱而又不失韵味的书法风格。
人物影响
艺术价值
何海霞金碧
青绿山水画的革新不仅使人们重新认识了青绿山水,而且使中国青绿山水画坛重新恢复活力,大批的后继画家因受到何海霞创新理念和对艺术无限热情的感染,不断尝试探索创新中国画,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艺术。何海霞的金碧青绿山水创新是中国画由传统走向新阶段的一次成功探索。何海霞的金碧青绿山水画中既有对传统笔墨韵味的保留又有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借鉴吸收,在传统笔墨技巧的支持下,画家用色彩表达情感,在那个时代堪称独树一帜。他的金碧
青绿山水画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之路,使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也为当代画家的艺术创新带来诸多思考与启迪,对今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良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社会影响
何海霞虽成名很早,但作品进入市场较晚。1990年西安书院门诸多画廊何海霞四尺整纸青绿山水精品标价为六千元。而在北京大千画廊七千元仅能购得何海霞四尺
A1纸应酬之作。从1992年起何海霞绘画作品开始亮相于拍卖场,
深圳市艺术品拍卖会首拍何海霞作品,参拍两幅,分别以8万和12万元的价格被深圳的企业家购得,从此一炮打响。何海霞画作在北京市场受认可的程度超过
赵望云。1995年
中国嘉德春拍,其《游赤壁图》立轴以10.5万元成交,高过同时期的赵望云。后来由于宣传不济,何海霞不肯送精品参拍等诸多因素,何海霞绘画市场值多年稳定在每平方尺1万元以内。
1998年可谓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随着何海霞仙逝,其艺术作品价格在市场上开始猛涨,民间交易价一般在每平尺1.5万元以上,精品之作还要高出一倍。四尺整纸成交价在12万至15万元之间。作品上拍数量明显增加。如从1993年10月至何海霞去世的1998年8月,其绘画作品只上拍41件。然而从1998年8月他去世后至2003年底的5年间,拍卖市场上拍其作品405件,价格一路走高。至2005年秋拍,何海霞作品的价格达到一个峰值,每平方5.6万元,比同年春拍出时的1.6万元上涨近2.5倍。其中《江山一览手卷》成交价为35.2万元;《华岳夕霞图》以31.6万元落槌;《征服黄河》以27.5万元被人购藏。何海霞的《金碧泰山雄姿》与《小三峡》更是分别以110万和148.5万元高价成交。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荣宝拍卖会上,其《仿巨然雪景图》突破了2004年以来的150万元的压力线,以220万元成功落槌。时至2006年,北京荣宝书画精品拍卖会上拍何海霞作品有21件之多,成交近1100万,平均每平方尺成交价达8.5万元以上。其中《湘西不二门》以121万元成交,《雨后山冈》以110万元成交。何海霞《天山南北》估价150万至180万元,最终以616万成交。2008年11月陕西盛世拍卖其《仿巨然雪图》估价330万至350万元,以660万元落槌,创造了何海霞书画作品成交价的最高价。2009年5月,在中国嘉得春拍中,何海霞的一幅镜心《泰山雄姿》,最终也以296.8万元的高价转手,这足以看出何氏作品的价值。2010年,何海霞的《
万山红遍》以537.6万元成交;2011年,一幅何海霞的巨作《人在画图中》在荣宝斋拍出了2070万元,这一年还有多幅何海霞的作品拍出了超过500万元的价格;2012年,何海霞《唐骊山避暑图》以782万元在嘉德成交;2013年,何海霞《三峡图》成交价达到1638.5万元。其作品每平方尺2000年春季为9000元,2012年秋已达到5.5万元。
社会职务
人物评价
“画亭台楼阁等建筑、不用界尺画,而是全用笔走线,起笔落笔有笔法、有弹性、有韵味、有厚重感、有别于古人。”(
张大千评)
“面对着他的作品,我无法谈论某一方面的见解,谈出都失水准,行话全沦为小技,露出我一副村相了。我只想到
项羽,力举千鼎,气盖山河。他使我从病痛中振作,怯弱生勇,改造我的性格。……真正的中国的山水画,何海霞可能是最后的一个大画家。”(
贾平凹评)
“这位先生,一生宠辱不惊,灵根清静,和气天真。从不枉生烦恼,超然无争自固气,大度容人不独尊。唯独醉心于纸上翰墨,彩笔缥缈,纵横于山水之间朝披夕揽。真是大刀阔斧,壮夫驰骋亦英豪。”(
周韶华评)
何海霞的山水画深具传统笔墨修养,功力深厚,又饱含现代审美气息;刻画对象高度概括,又真实亲切,形神俱妙;古意粲然,传承和发展了中国画的传统血脉。其作品气势磅礴、金碧辉煌,境界高远,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派、时代精神和独特个性,是
中原地区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精神风貌相结合的典范。何海霞是中国现代山水画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代巨擘宗匠。(《
文化艺术报》评)
何海霞是金碧山水的创新者和传承者。何海霞晚年创新金碧山水系列,以体现祖国繁荣昌盛的气象,别具一种青春气象和俊雅清丽的辉煌感,中国画自此也增添了金碧辉煌的重彩
青绿山水画形式。在艺术传承上,何海霞这位“
长安画派”代表人物,既可穷追荆关
李范之精严,也可比八大、
石涛之放逸。更能追随时代,将建党以来的各个重大历史时刻和大好河山落笔成画,形成一幅幅经典画作,成为书写和记录民族发展的艺术经典。(《北京时间财经》评)
后世纪念
2008年5月,由文化部、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国文艺网、中国国画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央美术学院主办,陕西长安画院、何海霞美术馆、陕西省美协、陕西省国画院、
西安美术学院共同承办的“何海霞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西安先后展开。此次系列纪念活动,包括系统整理何海霞的艺术思想、不同时期的作品;出版《海霞全集》《何海霞编年表、艺术年谱》;推出何海霞从事艺术创作和教育活动的电视纪录片;举办何海霞作品展等。此外,
雅昌艺术网对此还开设专栏。
2018年4月14日,“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学术研讨会在嘉德艺术中心举行。来自中国各地数十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及学者围绕何海霞其人其事,以及近十年来
美术史研究和
中国画创作的最新进展,评价了何海霞的艺术史地位与贡献。
相关事件
2023年5月26日,《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发布,何瀛(海霞)的代表作被国家文物局定为限制出境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