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开国
开国皇帝建立新王朝、开创基业的过程
“太祖开国”是指朝代开国皇帝通过军事、政治等手段建立新王朝、开创基业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驾崩后在太庙有专属庙号,开国皇帝庙号多为“太祖”或“高祖”,像朱元璋赵匡胤、清太祖努尔哈赤。他们有着领导才能、军事智慧和政治手腕,于乱世崛起,推翻旧统治秩序,建立新王朝,开启新的历史时期,对当时及后续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太祖开国涉及军事征服与统一、政治制度创立与建设、经济与文化奠基等多方面。在军事上,太祖们初期着手组建武装力量,像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发展势力,努尔哈赤凭十三副遗甲起兵建立女真军队,而后通过战争征服割据势力或敌对部落实现统一,如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混乱,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在政治方面,建立新政权架构,朱元璋废除丞相制、设三司,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改革官制等;同时制定法律法规,如《大明律》《宋刑统》,保障统治秩序。经济上,采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等政策促进发展,清代初期的圈地令、奖励垦荒推动了农业生产恢复。文化方面,重视文化教育,通过设学校、推崇儒家思想培养人才,明朝大力发展科举选拔人才,加强思想文化统一和传承。这些举措为王朝长久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背景
朱元璋是州钟离(今凤阳县)人,祖籍金陵句容(今江苏镇江市句容县)朱家巷,祖辈迫于生计从句容渡江北走。元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大旱,次年饥荒加瘟疫,17天之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侄子、母亲四位亲人相继病逝,年仅十几岁的朱元璋一人送葬,无衣殓棺木,草草掩埋。孑然一身的朱元璋来到于觉寺出家。不到两个月,旱蝗灾害迫使寺庙遣散众僧,朱元璋只有托钵流浪,倍尝痛苦和磨难。至正七年(1347年)底,乡讯平安,朱元璋返回于觉寺。至正十二年(1352年),濠州遍地兵,于觉寺焚于战火,朱元璋再失栖身之所,走投无路,投奔了当时的义军领袖郭子兴。
之后,朱元璋经连年战事的历练,逐渐成长。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统帅24人南侵定远,作出了独立发展的尝试。他下定远,克滁州,取和州,力量得到迅猛的发展,甚至可以和郭子兴相颉。于是他便为郭子兴所不容,并且被剥夺了带兵权,手下才干也全被调走。胸怀抱负的朱元璋小心谨慎地侍奉郭子兴,防备他对自己下手。而在郭子兴遭遇敌方强攻硬取的危急时刻,朱元璋又能做到捐弃前嫌,竭力解难抉危打开局面。郭兴遂逐渐信任和重用朱元璋,朱最终接替了郭子兴的事业。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无道。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在位后期,朝政极其腐败。元顺帝不理政事,终日在后宫过着荒淫无道的生活,任由奇皇后把持朝政,祸害忠良。不仅如此,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元顺帝还派人到民间大肆搜罗美貌女子,送进宫中供他玩弄,百姓对此敢怒不敢言。元朝各级官府巧立名目,对百姓横征暴敛。与元朝初年相比,元末百姓的税务负担足足增长了二十倍,即便如此,政府还是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为了解决眼前的财政困难,元朝统治者想出了一个饮鸩止渴的法子:在国内大量发行纸币。此举导致纸币贬值,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让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蒙古贵族疯狂剥削各族百姓,这其中尤以对汉族百姓的剥削最为残酷。大批农田被蒙古贵族兼并,农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农田,只能到有钱人家或是官宦人家为奴为婢。这大大加剧了国内的民族矛盾。
元顺帝在位期间,黄河连年发生洪涝灾害,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瘟疫横行,百姓们不是饿死就是病死。
眼看情况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工程规模庞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为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对于原本就穷苦不堪的百姓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参与治河的民工每天都要从事高强度的劳动,官府却乘机克扣粮食,让他们饿着肚子干活。民工们内心悲愤无比,大规模的反抗蓄势待发。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1352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郭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 
早年艰辛
朱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根据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市,地名朱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业”,后徙居泗州盱眙县和濠州钟离乡。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云游四方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
起义过程
入伍起义
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区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市。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县县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兴十分高兴,就替朱元璋做了镇抚。
招贤纳士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早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县。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地方武装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攻下滁州市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此年中,郭子兴病逝,韩林儿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由于元朝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政策,歧视汉人、汉文化和汉族知识分子,因此在元朝行将灭亡之时,大量落拓秀才背叛朝廷,作贼作寇。朱元璋自起义以来与身边的这样一批文人书生紧密联系,如文人毛骐,当侵定远之时,毛骐帮助朱元璋攻下第一个县城,并为朱元璋筹划兵事。定远冯国用冯胜兄弟及“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的李善长也投赴朱元璋,成为朱元璋最早的心腹和谋臣。二冯首陈“大计”,告诉朱元璋要“拔金陵,立根本,倡仁义,收人心,以平定天下”。胡惟庸郭景祥、李梦庚、阮弘道、侯元善、樊景昭等也先后归附朱元璋。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漳渡江克太平,耆儒陶安、李习等迎降。陶安是入幕的第一个举人。同时被征聘的还有宋思颜潘庭坚王恺及名士汪广洋。次年攻克应天,儒士夏煜杨宪孙炎孔克仁栾凤、陈养吾等十几人被征入幕府。在大军攻取镇江市时,朱元璋寻访并用隆重的礼仪诚聘元江南行台侍御史秦从龙。至应天后,秦从龙又把“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的陈遇举荐给朱元璋。经过徽州,朱元漳召见儒士唐仲实、姚琏,并亲自登门造访著名学者朱升。朱升遂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相告。过兰溪,召见精通天文的月庭和尚,使其蓄发取妻。攻克金华,朱元璋也极力拉拢地方文人,他把著名文人许元、叶玉、胡翰吴沉、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童冀、戴良、吴履等召来,在中书分省“会食”,并令每天二人轮流进讲经史,敷陈治道。朱元璋手下最有名的名士要属声闻遐迩、名震江南的刘基。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军师,参与机谋。刘基初见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刘基的献策使在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却一直处于浑噩和模糊状态下的朱元璋感到茅塞顿开,渐入佳境。朱元璋听取和贯彻了刘基的策略和谋划,对最终完成统一中原地区大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吴国公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进攻集庆之战,不到十天便攻下集庆。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长兴县,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市。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常熟市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池州市,缪大亨克扬州市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地区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市、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是年五月,韩林儿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攻占应天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被采纳。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
大破陈汉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六月二十三日早晨,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阜阳市安庆市。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省和湖北东南部。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等人,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共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击败吴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孙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
一统江南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南通市兴化市盐城市泰州市高邮市淮安市徐州市宿州市、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十一月,杭州市湖州市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之战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改“吴元年”。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失败被俘后,自缢而死,东吴灭亡。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省。同年,方国珍投降。
建立大明
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省,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省,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县,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省陕北地区、关中、甘肃省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常茂常遇春、李文忠李文忠、冯胜冯胜、邓愈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汤和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国号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又称皇明,清朝时称之为前明。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而南京大学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另有观点认为,明朝国号出自《周易·乾·》“大明终始”,与元朝国号同出一典,象征元、明之间正统嬗替。
开国功臣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有36位开国元勋获封爵位。其中,获封公爵者6人,侯爵者28人,伯爵者2人。
这36人,构成了明朝初年第一批权贵阶层,因为其中大部分都出身于淮西地区,又被称为是淮西勋贵
公爵表
艺术作品
《朱元璋》《刘伯温传奇》《乞丐皇帝朱元璋》《传奇皇帝朱元璋》《大明天子》《神机妙算刘伯温》《朱元璋》《大明群英》《真命天子》《凤阳小子朱元璋》《朱元璋传之屯兵金西》《百家讲坛》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早年艰辛
起义过程
建立大明
国号
开国功臣
艺术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