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
歌词和曲谱组合通过声乐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
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谱相结合而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歌曲的创作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先写歌词再写乐谱;二是先写出乐谱再填歌词;三是对已有的歌曲进行二次创作,一般是改写新词对应原来的歌谱,属于另类翻唱,而给原词写新谱的很少见。演唱形式分为一人独唱,多人齐唱,多人多声部重唱、对唱、联唱、领唱、齐唱或合唱。随着歌曲创作的发展和演变,也产生了很多不同风格的分支和流派,从而使得唱法也有各种类别如美声、通俗、民族、流行唱法等。
歌曲由曲谱与歌词结合而成,词曲一一对应,是具有文学价值与音乐价值的综合性艺术体裁,起到情感寄托、启迪心灵、陶冶心情、丰富情感的作用。
内涵
歌曲的定义
歌曲属于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歌曲的创作需有文辞加谱曲,一般采用三种创作方式:第一种是先有文辞,而后根据文辞谱曲;第二种是先曲后辞;第三种则是改编,属于翻唱,通过已有的歌曲,对词或者曲进行修改、提升,重新谱写并演唱。歌曲并不是“诗词”与“音乐”的混合物,而应该是音乐的一种,是一种包含文辞的音乐。
Song
源自原始日耳曼语*songwho-(源头还包括古诺尔斯语söngr,挪威语song,瑞典语sång,古撒克逊语,丹麦语,古弗里西亚语,古高地德语,德语sang,中古荷兰语sanc,荷兰语zang,哥特语saggws),源自原始印欧语*songwh-o-"唱歌,歌曲",来自*sengwh-"唱歌,念咒语"。
音乐内涵
音乐内涵即音乐性。歌曲的音乐性主要是从曲调中体现的,然而演唱者在依字行腔的过程中,对歌词的语调、语气、语势处理的细微变化都对曲调的音乐性和表现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学内涵
歌曲的文学性在于其中承载的歌词,它影响歌曲的风格形成、乐句安排、乐段数量、情感基调等,是歌曲创作的关键要素,没有歌词的歌曲是不存在的。就本质而言,歌曲的最终目的在于表现歌词的文学内容,歌曲创作过程中对于歌词的选择和确定是非常谨慎的,把握好歌词是歌曲创作的重要一步,是歌曲作品成败的关键点。而相对于以歌词充实的歌曲来说,还存在无歌词也能表现艺术内容、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一乐曲.区别于填词用语的歌曲,乐曲重在运用乐器的某些特性,如音色、音域、演奏技法等器乐化的语言创造出供专业乐器演奏的音乐曲目,其与歌曲的一个关键性区别即在于有无歌词更加具体来说,歌曲与乐曲在展示形式、内容、节奏上都有区别。
主题
爱情类
 爱情歌曲和其他文化媒介一样, 将爱情“从隐晦的私人领域提升至公共领域层次, 甚至塑造了人们对爱情概念的想象与理解,如歌曲《吻别》《我只在乎你》《迟来的爱》等。
劳动类
劳动歌曲是占比普遍较高的一类体裁,它反映的是各民族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生产劳作活动的真实写照,蕴藏了当地独特的地域审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歌曲《鄂伦春族小唱》《乌苏里船歌》《节令歌》等。
亲情类
 歌曲中的代际亲情,往往是子代对亲代思慕感恩的单方面表达,从《烛光里的妈妈》《真的爱你》到《听妈妈的话》《时间都去哪儿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对此都有动人呈现。父母对子女的犊情深总是“无言地送赠”,一般不诉诸歌唱,即便歌中加入长辈角色,《父子》《吉祥三宝》等,也都是亲子两代一派和谐美满。
历史背景
考古学家曾发现过由骨头和象牙制成的原始长笛,其历史可追溯至4.3万年前,并且很多古老的音乐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但是要说到某种具体的歌曲,现在已知最古老的曲子则相对没有那么久远的历史。现今最早的乐谱碎片是在一个有着4000年历史的苏美尔人泥板文书上发现的,上面是关于一首赞颂统治者里皮特·伊什塔的咏歌的指令和调音。
要说现存最古老的歌曲,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是Hurrian Hymn No.6,这是一首赞扬女神尼卡勒的颂歌,公元前14世纪左右的胡里安人用楔形文字写成了这首歌。20世纪50年代,在叙利亚的乌加列城废墟中挖掘出了这些带有曲调的泥板文书。除了一套基本完成的乐谱之外,这些泥板文书还包含在九弦里尔琴上如何演奏这首歌的具体指示。这首歌被刻在一个古代的大理石柱子上,而这根柱子就在土耳其一位女性的墓地旁。“我是一块墓碑,一个标识,”柱子上的文字写道,“塞基洛斯将我安放在此处,作为不朽的纪念。”这根柱子除了有乐谱之外还有一段简短的歌词:“趁活着的时候,尽情闪耀吧/无须悲伤/生命转瞬即逝/时间终会收回一切。”
塞基洛斯的墓志铭上那些完好保存的碑文让现代音乐家和学者们能够根据上面一个一个的音符重新创造出悲伤的曲调来。来自纽卡斯尔大学的DavidCreese教授用一个8弦乐器和一根木槌演奏了这首歌,而古代音乐研究员MichaelLevy则录制了这首歌在里尔琴上演奏的版本。有许多人曾尝试过破解和演奏HurrianHymnNo.6,但由于解读古代泥板文书的困难性,没有确定出最终的版本来。接受度最广的版本是2009年那版,当时来自叙利亚的作曲家马利克·简达利在一个大型的管弦乐队中演奏了这首古老的颂歌。
结构
歌曲结构就是研究歌曲的旋律段落所形成的规律性,研究它们的类型、特点以及句、段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歌曲一般由动机、乐节、乐句、乐段、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等结构组成,而构成歌曲的基础是动机。
一段式
一段式成为独立的作品,主要见于民俗音乐。其特点表现为短小、精练、情绪表现单一,符合民歌表情达意的需要。通常以分节歌(一段曲调,多段歌词)的形式出现。
二段式
较为专业的说法是“单二部”,由两个乐段构成,视其对比程度的强弱而有“单一性的”和“对比性的”区分。电影《红日》中优美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两个乐段均表现为抒情的歌唱性,曲调的情绪是单一性的。《苏尔维格之歌》则是对比性的二段式,而多数含复歌(第二段曲调的歌词是固定重复的一段)的二段式作品,常因表达的需要而设计成对比性的,这构成了二段式的一个特征。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我的祖国》,《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就是如此。
三段式
三段式,在曲式中叫做单三部曲式,单三部曲式是在单二部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其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中部与再现部结构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也就是说,中部和再现部是否是以一个相当于乐段的结构形式出现,决定了曲式结构是单二部还是单三部。因此这种由三个相对独立,且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内在联系的乐段,或者是相当于乐段功能的段落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结构称之为单三部曲式。其图示为:ABA。
多段式
多段式,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没有明显的再现部分的并列乐段构成。每段都有它的独立性,但各段间又相互联
系,共同表现统一的主题思想。音乐形象是通过旋律的连续向前发展来塑造的。结构公式是A+B+C或A+B+C
+D等。如:聂耳的《毕业歌》。
唱法
关于唱法的定义,它还包括:基本的发声方法的不同;音色的不同;歌唱方法,包括咬字、行腔的不同以及对字腔关系的不同处。演唱风格,包括演唱风格的总体特征的不同,也包括服饰、舞台动作等外部形象的不同。关于唱法的分类主要有美声、民族、通俗三大类。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或称美声歌唱的概念,含有歌唱方法的技术演唱风格的表现、艺术审美的标准等多重内涵,具有一整套区别于其他声乐演唱形态的系统而规范的训练标准及美学原则,成为其特有的艺术形态特征定位。美声唱法是一种源于意大利被称为“Bel canto”(原意为美妙的歌唱)的声乐艺术学派与演唱形态。它在演唱技术、声音形态与艺术表现方面有着如下一些标志性的规范要求:严格的呼吸控制技术;正确的起音;发音纯净、柔美、明亮,在整个歌唱音域的范围内保持声音的均匀、圆润,金属般悦耳的音质;富有穿透力的共鸣;柔韧、连绵、流畅的连音歌唱;优美的颤音;音量控制的强弱变化;宽广的音域,统一的声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高难度技术手段和歌唱技巧;精美的语言表述;华彩、优美的声腔;深刻而动人的情感表现等。
美声唱法经历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歌唱形态与技术技巧方法,积累了一套传统的训练方法,并构成完整的艺术表现与审美体系。美声唱法的演唱方法科学性强,发声技术技巧几乎达到人声潜力的完善境界,歌唱音域宽广,声音优美动听,具有卓越而丰富的表现力及美学价值。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催生下的歌剧的诞生。意大利歌剧的创作与发展孕育了美声唱法,换言之,美声唱法是歌剧的产物。同时,美声唱法促进了歌剧艺术的逐步完善与发展。美声唱法的发展经历了阉人歌手盛行时期所创造的偏重轻快、华丽的花腔唱法和注重强烈戏剧效果的歌唱风格两个阶段。阉人歌手创造了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但由于歌剧艺术的发展使得管弦乐队的编制有了大幅度的扩充、歌剧院和音乐厅的规模扩大、歌剧脚本的主题倾向于戏剧性的深化等。因此,着重于声音的华彩性、表现辉煌性的传统唱法,就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而趋于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比传统唱法喉头位置较低的,能发出明亮、丰满、圆润,具有金属般音质声音的一种新的发声方法,以表现充满“人文主义”内涵的强调个性特征的歌剧角色。所以,美声唱法后来也被称为“欧洲歌剧唱法”。
民族唱法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有大量保持传统特色的民族民间声乐演唱形式的存在,而且还有自元、明、清以来,就有史料记载的比较系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理论及演唱方法的著作。中国民族唱法的定义,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学者进行过讨论,直到今天,它仍为学者们所关注。经过学者们多年努力,目前,能够被普遍接受、较权威的民族声乐的定义是:广义的民族唱法,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和带有这类风格的创作歌曲,如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其形式繁多、内容丰富、风格迎异;狭义的民族唱法主要是指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它由两方面融会贯通而成,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戏曲和曲艺演唱,与这些传统声乐形式互有联系又各有特点;另一方面又借鉴和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演唱内容等的不同,所以演唱风格也丰富多彩。如北方歌曲高亢、明快,如歌曲《牧歌》《骏马奔驰保边疆》,南方歌曲委婉、甜美,如《茉莉花》《太湖美》等。民族风格的歌曲包含的范围广泛,有收集、整理的原始民俗音乐,如《茉莉花》《小放牛》《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有根据民歌改编或新创作的作品,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马之歌》《看见你们格外亲》《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剧选段《小曲好唱口难开》《红梅赞》《万里春色满家园》等;还有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如《教我如何不想她》《松花江上》《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颂歌》《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等。
可以说,民族唱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的民族唱法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差异,既有联系,又各有特点。随着民族音乐文化及声乐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与民族民间多元化声乐艺术形态并存的,在继承与融合传统演唱形态的基础上,立足于民族的文化、气质与审美,并赋予时代精神,广泛吸收民族声乐艺术和其他歌唱方法的科学部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新的唱法形式一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上强调真假声相结合,要求有较深的呼吸支托,重视声音的统一,还特别强调演唱时吐字及韵味的风格,强调“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字里传情””“依字行腔”“腔随字走””等。民族演唱风格有一整套咬字、吐字的方法,如“五音四呼”“齐开撮合”、字头、字腹、字尾等。这些咬字、吐字、行腔、归韵等方法都是来自戏曲。因而戏曲的学习对于演唱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我国有很多歌唱家都是学过戏曲的,如郭兰英李谷一李玲玉等。民族演唱风格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音色明亮、甜美,就是我们常说的““圆润”“甜美”““清脆”““柔美”“水灵”,因此深为国人所热爱。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的风格特点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是通俗音乐的声乐演唱形式。通俗音乐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民俗音乐,又称轻音乐或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源于西方,而通俗唱法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主要是指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首先是在美国出现了一种以都市生活为中心,结合美国黑人音乐与白人乡村音乐风格,在创作上有意识地把旋律和伴奏加以简化,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合城市市民兴趣爱好的音乐及演唱形态。通俗音乐的风格在发展中逐渐走向多元化,包括从美国黑人舞曲中吸取节奏特性的摇滚爵士乐、迪斯科音乐,以及城市民俗音乐风格的音乐与歌曲、轻歌剧等。这种简明、直率的音乐形式,带有自娱的色彩。
通俗唱法就是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流行音乐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唱法。它们的演唱形式各具特色,但又有着相似的规律和特点。通俗唱法的语言简洁、亲切,没有过多雕琢。歌者仿佛在向你诉说某一件事或抒发某种感想,那么贴近,那么亲切。歌者与听者的距离拉得很近,像朋友一样。这种语言与声音高度融为一体的演唱风格,听起来流畅、洒脱,犹如身临其境。它不像其他唱法那样对语言的形态、韵味十分讲究,需要进行长时期的严格训练才能运用于歌唱实践中。通俗唱法从诞生时起就已然离不开扩音设备了。由于扩音手段的运用,歌曲的演唱处理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歌手们只需用说话般的音量轻轻哼唱,听众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歌声的魅力。这种唱法在声音的听觉上较为自然,所用音量不大,音域也不宽,但一定要吐字清晰、乐感好,并能巧妙地运用电声音响。如果他们离开了舞台上的扩音设备,演唱便会大为减色,甚至无法继续演唱下去。
也正是由于这种技术手段的应用才为后来通俗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俗歌曲一般音域不宽,曲式结构比较简明,旋律起伏不大,演唱易上口,很多人在演唱时用自然发声状态就可以做到。从歌唱发声的角度看,通俗歌曲唱法基本采用真声演唱,听起来十分真切。这就不像美声歌唱法那样需要对嗓子进行较长时期的科学训练,待获得音域宽广的混合声后才能演唱。相反,如果运用那种“混合声”来演唱通俗歌曲,反而会显得极不自然、极别扭,与歌曲的风格基调格格不入。通俗歌曲的演唱形式活泼明快、节奏鲜明、载歌载舞。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中,演唱者与电声乐队伴奏之间形成良好的默契,可以说是区别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一大显著标志。从通俗歌曲自身的风格上看,无论甜歌还是劲歌,都隐含着舞曲的节奏性。歌者与听者均能伴随爵士鼓奏出的节奏翩翩起舞。如歌曲《昨夜星辰》属于探戈舞节奏型;《我曾用心爱着你》属于慢四步狐步舞节奏型;《巴比伦河》则属于迪斯科舞节奏型。
体裁
歌曲艺术属于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体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歌唱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宽范围。一般认为,歌曲作品的体裁大致可分为民俗音乐、艺术歌曲、群众性歌曲、民歌改编曲、秧歌剧、影视歌曲、歌剧、清唱剧音乐剧专业等种类。
民歌
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涛万物神灵的保佑,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俗音乐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歌曲的一大门类,是声乐艺术宝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艺术歌曲,原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一种古典传统抒情歌曲的通称,德语称Lied,英文称Artsongo古典传统艺术歌曲,作为世界音乐宝库中极其珍贵的声乐艺术重要文献,不仅至今广为流传,而且是声乐教学与音乐会舞台的传统曲目与重要体裁、著名歌唱家的保留曲目。百余年来,古典艺术歌曲一直是声乐创作的经典范作。后人沿袭这种体裁与创作手法的传统,有许多新的延伸与发展。以古典艺术歌曲为代表的广义艺术歌曲是专业声乐教学领域声乐教材或音乐会曲目的重要选择。艺术歌曲的另外一个概念,是相对歌剧民俗音乐、宗教歌曲、儿童歌曲、合唱歌曲而言的创作歌曲,有别于群众歌曲、通俗歌曲、影视歌曲等,是具有自身基本品质与艺术规范的声乐作品体裁。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歌曲,清晰地体现出该时代的特点和该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文化传统和风格。
古典艺术歌曲
意大利古典歌曲产生于17、18世纪,其中许多作品就是早期意大利古典歌剧的咏叹调,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在文艺复兴思想影响下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民性,在艺术上集中体现了意大利古典歌曲丰富的艺术特点及美声声乐艺术的风格。正是这些意大利古典歌剧风格的演唱奠定了美声声乐艺术的基础。意大利古典歌曲在声乐演唱技术上,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是世界各国的声乐教学与训练的必修教材。意大利古典歌曲对于发声训练既有基础性的训练作用,又能够加深对于美声观念的理解。这一时期的阿斯卡拉蒂、佩戈莱西、帕依谢洛、焦阿基诺·罗西尼等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传世的经典作品,代表作品有乔尔达尼作曲的《我亲爱的》,卡奇尼作曲的《阿玛丽莉》,阿斯卡拉蒂的《在我心里》《紫罗兰》,佩戈莱西的《假如你爱我》和帕依谢洛的《我心里不再感到》等。意大利歌曲《我亲爱的》的作者乔尔达尼,生前活跃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等地,曾到英国伦敦进行音乐活动。这一时期正是美声唱法的形成和发展期,这首歌曲符合美声唱法的特点和原则: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强弱自如,连音流畅,句法完美。《我亲爱的》是单乐段三段体曲式,分为A+B+A'三个部分,旋律优美流畅,曲调委婉动听,感情质朴率真,节奏平稳规整,调性色彩明朗。《阿玛丽莉》的作者卡奇尼是16世纪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早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歌唱家兼鲁特琴演奏家。因有歌唱家的音乐背景,他创作的《阿玛丽莉》旋律优美动听、细腻感人。《阿玛丽莉》的歌词是一首古老的中世纪抒情诗,表现普通人的忠贞爱情,让歌唱者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歌曲中。这首歌曲对呼吸、发声、乐感、表现的训练都很有价值。
德奥艺术歌曲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德国的音乐创作一方面表现出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反对奴役人民的封建等级制度,用音乐来唤起人民的觉醒,激发奋斗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则表现了热爱自然,向往幸福和美好的生活追求理想境界和浪漫主义的情怀。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适应历史变革和浪漫主义思潮的需要,以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和沃尔夫等为代表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与以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席勒弗里德里希·缪勒等为代表创作的大量优秀诗篇相结合,产生了声乐发展史上一个鞋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德奥艺术歌曲。德奥艺术歌曲主要的风格特征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与浪漫主义情怀、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以及高度的艺术性。德国艺术歌曲含蓄、内向、富有诗意,演唱时的声音要求圆润,情绪变化幅度较小,情感细腻,声音线条优美,一班不强调气势。
法国艺术歌曲
法国歌曲创作的历史悠久,11世纪就有大量的歌曲文献出现。12、13世纪是法国抒情诗人与叙事诗人的时代,他们的世俗歌曲成了无价的宝藏;14至15世纪,法国有伴奏的歌曲开始兴盛,其作曲技法上放弃了固定旋律,从三部曲式改为四部或五部,从三拍改为两拍,节奏与对位法单纯美妙,这种采用模仿对位法为基本原则创作的歌曲,成为早期法国歌曲的巅峰之作。代表歌曲有《在水边》《摇篮》《月光》《幻想曲》等。
俄罗斯艺术歌曲
沙俄时代,俄罗斯上流社会文学艺术活动频繁,出现了亚历山大·普希金、莱蒙托夫、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湟夫等著名的诗人和文豪,他们笔下的不朽诗篇为世人欣赏和赞叹。当时的音乐活动很活跃,推动了俄罗斯风格的艺术歌曲的出现。米哈伊尔·格林卡是涉足此种体裁的第一位重要作曲家,之后的代表人物还有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彼得·柴可夫斯基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等。俄罗斯艺术歌曲的特点是注重心理刻画,富有强烈的民族性与艺术独创性,与本民族语言声调丝丝入扣,相得益彰。俄罗斯艺术歌曲的代表歌曲有《春潮》《清晨》《别唱吧!美人》《我等着你》《这儿好》等。
中国艺术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20世纪初期,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在中国开始传播与发展,后来肖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为代表的作曲家创作的《问》《教我如何不想他》《大江东去》《玫瑰三愿》等作品的问世,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河。中国艺术歌曲借鉴与继承了欧洲音乐创作理论,特别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同时又融合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与音调特点,结合传统语言特征与韵味,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产生的艺术成果。中国艺术歌曲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审美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与风格。
继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之后,在近八十年间,我国历代作曲家创作了大量艺术歌曲,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广泛,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与历史发展的文化折射。中国艺术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真善美的崇尚,以及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赞美家乡,赞美大自然,追求爱情的丰富情感。代表作品有:《延安颂》《黄河怨》《草原之夜》《北京颂歌》《我爱你,中国》《春天来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祖国,慈祥的母亲》《那就是我》《乡音、乡情》《春天的故事》《好日子》《故园恋》《七月的草原》《我像一朵雪花天上来》等。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已产生广泛的扩展。许多优秀的民俗音乐,经过作曲家配以钢琴伴奏,如《牧歌》《二月里见罢到如今》等;
由作曲家改编的民歌,如《蓝花花》《小白菜》《乌苏里船歌》等;根据民歌音调素材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歌风格的作品,如《洞庭鱼米乡》等,都属于艺术歌曲的范畴。还有,中国古曲如《满江红》等;为古代诗词谱曲的《大江东去(共三部)》等;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等;以及根据古诗风格创作的中国古典风格的艺术歌曲,如《长相知》《枫桥再泊》等;根据戏曲音调素材创作的《故乡是北京》等;根据民俗音乐填词的《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均属于艺术歌曲的范畴。中国艺术歌曲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既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成为我国声乐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声乐教学训练与音乐会演唱的重要曲目。
群众歌曲
群众歌曲是为大众歌唱而创作的歌曲。其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常在群众性活动中演唱。群众歌曲的音乐结构以简单、小型者为多,音域不太宽,多采用齐唱或简易合唱的形式。中国近代群众歌曲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末。当时的不少乐歌作品已具有群众歌曲的某些特征。20年代是群众歌曲的初创期,当时既有在工农革命运动中出现的工农歌曲和中国工农红军歌曲,又有萧友梅赵元任等新音乐工作者创作的适合大众演唱的歌曲。30年代以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歌曲的大量产生和广泛流传,形成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空前活跃的创作、歌唱热潮。由此造就了中国近代群众歌曲以爱国为主题,以汉语新诗为歌词主体,以中国风格的音乐素材为主要创作基础,激昂奋发、积极向上的歌曲面貌和艺术特征。群众歌曲这一体裁的形成是我国近代音乐创作的突出收获。它是近代新式歌曲中为时代与大众所欢迎、接受的最重要的一类歌曲,它影响社会音乐生活之巨,超过了其他音乐体裁;它的发展还给其他类型的歌曲、新歌剧、大型歌唱音乐以有益的影响;群众歌曲的传播又是一种社会性的音乐教育,起到了学校音乐教育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从而大大地扩大了新音乐文化在全民族中的影响;群众歌曲的大量创作和广泛传播还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群众歌曲作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聂耳。
民歌改编曲
民歌改编曲是指在保留原有歌曲音乐旋律、风格精髓的基础上的大胆创新。代表作品有《蓝花花》《小白菜》《孟姜女》。其中改编曲《蓝花花》被称为新时期民歌改编的典范,广受演唱者的青睐。
作曲家在改编《兰花花》的许多段落的旋律中,创造性地非常巧妙地在关键字上添加了一些极富陕北音乐特色的装饰音,使得演唱者更加传神地表现人物情感,展现一种浓郁的西部民歌风韵。民歌改编曲《兰花花》在保留了原民歌音乐的主旋律、歌词和基本风貌的基础上,作曲家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术理论,在曲式结构、段落布局、润腔装饰等方面加以改进、创新,巧妙地将一些极富西北戏曲风韵的素材和西部民歌特有的吐字发声装饰音都吸收融合进来,从而使改编曲在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思想情感的深度挖掘、彰显故事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艺术张力等方面,显示出了非凡的艺术修养和品格,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黄土高原上蓝花花这样一位美丽坚强、敢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刚烈女性的风采,塑造了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现实和浪漫主义艺术精品。这首改编曲无论在思想情感还是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原民俗音乐,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的成功,无疑为古老传统民歌的改编与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之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民歌改编曲还有《孟姜女》《小白菜》《绣荷包》《龙船调》等。
秧歌
秧歌,原本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北方特别是陕北甘宁边区农村的一种大众化的民间艺术。我国的秧歌基本形成五大类系:即陕北秧歌、河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1942年至1945年间的解放区的秧歌剧共有169篇,有《开荒》《开荒前后》《兄妹开荒》等。著名秧歌剧《兄妹开荒》反映了边区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曲调具有浓郁的民俗音乐特点,充满了劳动气息,既有载歌载舞的秧歌表演,又有鲜明的人物及动人的戏剧情节,成功地表现了边区农村青年蓬勃向上的新风尚、新面貌。同时还有反映边区民众的政治生活,配合当时的选举运动、反对迷信、减租减息运动而改编的《选举去》、《破处迷信》、《减租》等秧歌剧。另外还有再现边区新型家庭关系,或其他涉及开荒、逃难、拜年、竞赛、识字、拥军等主题的秧歌,如秧歌剧夫妻识字》、《买卖婚姻》、《一朵红花》等;还有描述军民关系的,如“鲁艺”排演的秧歌剧《拥军花鼓》、《牛永贵挂彩》、《红布条》、《刘顺清》、《大家好》等。
影视歌曲
影视歌曲,即电影电视中的主题歌或插曲。它能够起到揭示剧本主题、渲染剧情、烘托人物、升华剧本思想感情的作用,让观众在视听双重震撼的同时,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我国的国歌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是上世纪30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它鼓舞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在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勇往直前。今天,只要我们一听到它就肃然起敬,精神振奋,它永远是中国人民的战歌。今天只要一唱起这首歌,“美丽祖国”就浮现在眼前,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歌曲《我爱你,中国》是影片《海外赤子》插曲,在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表达海外儿女一腔炽热、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影视儿童歌曲方面,《让我们荡起双桨》及《红星照我去战斗》等优秀儿童歌曲,伴随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成长。这些歌曲都是影视艺术歌曲中的精品,也是我国音乐艺术中的瑰宝。
我国影视歌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道路。上世纪20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我们就有了土、洋两种唱法并存。30年代的影视歌曲一部分是纯粹的民间唱法,如影片《马路天使》插曲《天涯过客》,这种唱法音域不宽、气息不深,难于胜任难度较高的歌曲;另一部分则完全应用西洋美声唱法,如电影歌曲《铁蹄下的歌女》,以及《松花江上》、《黄河怨》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电影歌曲较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歌唱教学,因为这些优秀的电影歌曲一经随影片出现就进了高校歌唱教学的教材内容。如:影片《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思乡曲》、《春天来了》、《生活是这样美好》;影片《旋涡里的歌》插曲《船歌号子》;电视连续剧《话说长江》主题歌《长江之歌》;电视片《百年恩来》主题歌《你是这样的人》等等。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努力终于形成了当前我国影视歌曲的美声、民族、民间、通俗、戏剧等多种唱法并存的繁荣局面。流行唱法有韩红演唱的电视剧《天路》主题歌《青藏高原》,极富个性,让人震撼;戏曲唱法有老艺术家骆玉笙演唱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别有韵味,感人至深,给人以丰富的听觉盛宴;美声唱法有杨洪基演唱的《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跌宕起伏,充满豪气,是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绝唱;民族唱法有彭丽媛演唱的电视剧《江山》的主题歌《江山》,声情并茂,婉转悠扬,细细品味,足以体现各个民族的魅力。影视歌曲的风格正一步步地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必将大大地丰富我国的影视艺术表现力。
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
大歌剧
欧洲歌剧体裁之一。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法国,由法国古典歌剧发展而成。最早的作者是斯旁蒂尼。特点是:剧中不用说白,只用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和大规模的芭蕾舞场面来开展剧情;音乐效果讲求华丽辉煌。盛行手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剧本题材大都选自历史上的爱国的和英雄故事,如奥柏的《波尔蒂契地方的哑女》,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和迈耶贝尔的《恶魔罗柏特》等。
正歌剧
欧洲歌剧体裁之一。18世纪形成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不久盛行于全意大利,并流行德、法、奥、英等国,成为当时各国宫廷贵族普遍支持提倡的戏剧。特点是:剧中没有合唱和芭蕾场面;由宜叙调、咏叹调串联构成,剧前面般都有序曲。其咏叹调的结构是“反复三段体”,即da-capo-aria。演唱时,允许演员即兴发挥唱出“华彩段”,亦可任意增加花腔。剧本题材多为希腊神话或历史故事,作家有麦塔斯塔西奥、亚·斯卡拉等。18世纪木叶,正歌剧即趋衰败。
轻歌剧
一种喜剧性的小歌剧形成于18世纪、盛行于19世纪。特点是:结构短小,通常只有一幕;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亦用说白:音乐风格通俗活泼。对近代西欧轻歌剧有直接影响。近代欧洲轻歌剧起于奥地利维也纳。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索贝和法国的奥芬巴赫,奥芬巴赫曾为巴黎各剧院编写轻歌剧100部左右。大都情节滑稽,音乐通俗。代表作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什坦公爵夫人》等。
清唱剧
歌剧和康塔塔一样,清唱剧也是一种重要的巴洛克声乐体裁。类似歌剧,清唱剧(oratorio)是为合唱、独唱和乐队创作的大型作品,通常有叙事性的歌词。清唱剧不同于歌剧,它没有表演、布景和服装。①大多数清唱剧根据圣经故事创作,但它们一般不用于宗教仪式。今天,清唱剧可以在音乐厅或教堂中演出。一部清唱剧由一系列合唱、咏叹调、二重唱、宣叙调和管弦乐间奏构成。合唱在清唱剧中尤为重要,它有时评论剧情,有时参与剧情。叙事性的宣叙调通常用于表现故事情节,并连接不同段落。清唱剧比康塔塔更长(有些清唱剧的长度超过两小时),更具故事性。清唱剧起源于17世纪初的意大利,作为讲述圣经故事的音乐戏剧在称为oratorio的礼拜堂演出。在巴洛克时期,清唱剧传入其他国家并发展出多种形式。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的《弥赛亚》(Messiah)一直以来都是最著名、最受大众喜爱的清唱剧。
音乐剧
音乐剧(Musical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它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专业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其演唱方式多元化,艺术形式、音乐形式不拘一格。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音乐剧的分类
音乐剧依照表演形式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剧情为主的叙事音乐剧、音乐喜剧(代表作有:罗杰斯和小哈姆斯创作的典范《音乐之声》、《巴黎圣母院》等)和以秀场表演、视听享受为主的综艺秀、时事秀(代表作有:《猫》、《弗斯》等)两大类。音乐剧按其表达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以戏剧表现为主导的音乐剧、以舞蹈表现为主导的音乐剧和以音乐表现为主导的音乐剧专业。其中以戏剧表现为主导的音乐剧。此类音乐剧情节曲折多为小说或戏剧改编,其剧中人物平时多以道白交代情节,在人物内心感情激荡、戏剧矛盾尖锐时,常以歌曲或音乐及轻快优美的舞蹈代替语言。代表作有:《音乐之声》《窃宛淑女》等。以舞蹈表现为主导的音乐剧。将舞蹈作为阐释主题、展示情节、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其中舞蹈所具有的表现力与震撼力是非话剧和古典歌剧所能婉美。代表作有:《猫》《西区故事》等。以音乐表现为主导的音乐剧。将声乐作为阐释主题、展示情节、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代表作有:《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以音乐剧依照剧情情节风格类型划分,可分为喜剧音乐剧如《设计生活》、讽刺音乐剧如《百老汇大扫把》、恐怖音乐剧如《完美罪行》和悬念音乐剧如《捕鼠器》等。
相关研究
歌曲分类技术
起初,学者们都青睐通过处理音频信号的方法来对音乐进行分类。借助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从符号化的音频文件取相应的声学特征,如音色、音乐强度和节奏等特征来对流派进行分类。基于各种音乐情感情感模型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歌曲情感分类的理念被提出。2006年,Lu等学者创新了分类的过程。与之前直接对音乐进行分类不同,其提出的分层分析过程,基于Thayer模型用两个阶段的工作来完成分类工作。2013年,YHChin等学者提出采用双层SVM模型对音乐进行分类,设定音乐分为“生气”“高兴”“悲伤”“平静”四类,以“平静”类为基础分别训练得到四个SVM模型,每一首歌首先会获得四个模型的预测值,再将这四个值送入第二层模型分类得出结果。2017年,龚安等学者通过计算MFCC系数与共振峰的带宽和频率来提取音频中的音色特征,将带宽和频率融合后作为歌曲的总体特征来分类,其效果好于传统的单一特征分类效果。2019年Nam等学者使用改进后的多种CNN模型,使用基于音频进行歌曲分类的方法,在公开的英文歌曲数据集上获得了不错的分类效果。
参考资料
..2023-12-03
song .在线词源词典.2023-12-05
流行歌曲中的亲情关系变迁.中国青年网.2023-12-06
..2023-12-03
..2023-12-03
..2023-12-03
..2023-12-03
目录
概述
内涵
歌曲的定义
Song
音乐内涵
文学内涵
主题
爱情类
劳动类
亲情类
历史背景
结构
一段式
二段式
三段式
多段式
唱法
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通俗唱法
体裁
民歌
艺术歌曲
古典艺术歌曲
德奥艺术歌曲
法国艺术歌曲
俄罗斯艺术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
群众歌曲
民歌改编曲
秧歌
影视歌曲
歌剧
大歌剧
正歌剧
轻歌剧
清唱剧
音乐剧
音乐剧的分类
相关研究
歌曲分类技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