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2007年6月,其最早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创建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人文学院,2001年又设置法政学院,经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第14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学校调整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的各个系所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院按B类学院运作,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哲学系、古籍整理研究所、
政治学系、法律系、
社会学系、社会科学部。同时撤销了人文学院、法政学院建制。
简介
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
师范大学,创建于1951年,简称华东师大或华师大。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80年恢复
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校园环境幽美,被誉为
远东最美校园。
现在是国家教育部直属
重点大学,是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
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同时也是国家“111计划”和“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的重要成员,与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并称上海“四大名校”。
院各系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
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调整后,
许杰、
徐震堮、
施蛰存、
徐中玉、
钱谷融、程俊英、
周子美、
余振(李珍)、万云骏、
史存直、林祥楣等一大批一流学者均执教于此,使中文系成为学界重镇。此后,从钱谷融先生引发全国讨论的“文学是人学”命题、
王元化先生撰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著作,到80年代中期文学研究方法论大讨论,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等,该学科都在学术界赢得了巨大声誉。新时期以来,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等领域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
目前,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
上海市市重点学科,其中,词学、中国古代小说以及各体文学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处领先地位,近年来上海近代文学研究也开始成为特色之一。汉语言文字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该学科在开发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检索与研究甲骨文等古文字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型项目《
古文字诂林》已完成,各卷正在陆续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所设立的资料研究中心已搜集整理了大量鲜见的第一手资料(含口述
历史学类的影像资料),建设已初见规模。
中文系于2000年被批准为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下设12个博士点:中国古代文学(1981年批准)、中国文学批评史(1984年批准,后于1998年归入文艺学博士点)、中国现当代文学(1986年批准)、
汉语言文字学(1998年批准)、文艺学(1998年批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1年批准)、古典文献学(2001年批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1年批准),以及2004年教育部学位办批准的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博士点:中国各体文学理论、文艺
民俗学、对外汉语教学、艺术语言学、文学与传媒。
中文系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中心和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后三个与兄弟学科共建)。中文系现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该基地被教育部评估为优等。
目前挂靠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机构有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史专业委员会、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全国古代文论研究会、中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这些学术团体和机构的会长(主任)、秘书长均由该系教授担任。主办的
学术期刊有:《
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刊)、《词学》(全国词学学会会刊)、《
中国文字研究》、《中文自学指导》(教育部自考委员会刊物)、《
中文自修》等。
长期以来,中文系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于社会各领域都卓有成绩,毕业生中涌现了在文坛上令人瞩目的“
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优秀出版社家群”和“优秀教育家群”。行政工作如孙颗(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蒋述卓(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等,作家如沙叶新、
戴厚英、
赵丽宏、
王小鹰、
格非、
陈丹燕等,著名学者如
吴熊和、
陈伯海、南帆等,出版家如
赵昌平(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总编辑)、陈保平(
新文艺出版社社长)、雷群明(
学林出版社总编辑)等,中学特级教师如
过传忠、
陆继椿、
金志浩、刘
金海、顾朝晶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成绩斐然,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
厦门大学中文系赢得了荣誉。
历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
华东师范大学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
吕思勉、
吴泽、
李鼎声、
戴家祥、
林举岱、
陈旭麓、
王养冲、
郭圣铭、
夏东元等。在老一辈学者奠立的基础上,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华东师大历史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包括继续教育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均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进入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
华东师大
历史学系现为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含九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暨硕士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
语文学、专门史、
古代史、中国近
现代史、
世界史、
历史社会学、国际冷战史、海外中国学。还设有历史学科教学论硕士点。历史学本科专业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48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18人。经过长期努力、不断积累,形成了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既发扬传统优势、又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20世纪80—90年代,曾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金文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洋务运动史、
法国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非洲史等领域取得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学科队伍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及拓展,一些新的特色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如:汉唐史、江南地区社会史、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城市发展与
文化研究、国际冷战史、欧美民族和文化史、近现代地区国别史、海外中国学、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学等,形成了新一代研究群体。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每年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哲学学科合作先后承担了“九五”和“十五”211工程项目《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社会文化》、《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在历年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多项高等级奖励,如:《
非洲通史》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
金文大字典》获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
特等奖、《中国历史通论》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
一等奖、《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获上海市社科学术贡献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在国家文科基地第一轮建设中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基地”。“历史学基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
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目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招生比例已达到2:1,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总量超过120人,其中博士生达到30人。在历届毕业研究生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各单位的学术带头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拥有一定规模并具收藏特色的历史文物陈列室,现已被
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高校特色博物馆——古钱币博物馆,近期将在新校区建设博物馆新馆。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编辑出版专业学术刊物《
历史教学问题》,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列入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各学科还编辑出版多种学术集刊,如:《知识分子论丛》、《冷战国际史研究》、《
海外中国学评论》等。
华东师大
历史学系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近年来举办了多次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和国际学术讨论会,一些国内外著名学者应邀前来访问讲学,该系教师也经常前往国内外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
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前身是原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哲学教研室,学术奠基人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冯契教授。冯契教授毕业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从
金岳霖、
冯友兰等先生,致力于在实践
唯物主义基础上汇通中西哲学,出版《冯契全集》10卷本。他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建立了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冯契会同
刘佛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任校长)、周抗(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徐怀启(
哈佛大学博士、著名
基督教史家)、曾乐山(著名中国哲学史家)诸先生组建了哲学教研室。以后,著名伦理学家
周原冰教授等先后加盟,逐渐形成一支涵盖诸哲学分支学科的师资队伍。1979年,哲学教研室制定了10年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哲学学科。同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哲学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批获准设立中国哲学硕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硕士点。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中国哲学博士点,成为全国第一批建立中国哲学博士点的单位之一。此后,又陆续设立了
伦理学、
逻辑学、
宗教学等硕士点。1985年成立了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1986年正式成立哲学系。1997年,为了整合学科力量,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并入哲学系,进一步充实了学科力量。
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已经成为我国在哲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镇之一,具有学科多、师资强、学术传统深厚的特点。目前,哲学系与哲学研究所实行系所合一的建制,拥有7个教研室:中国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外国哲学教研室、
逻辑学教研室、
宗教学教研室、
伦理学教研室和科学哲学教研室。1998年,
中原地区哲学学科被列入校“211”工程建设项目“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社会文化”。2000年,以中国哲学学科为核心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被教育部确定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中国哲学入选
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以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为主的哲学系部分学科被列入“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2007年,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中国哲学再次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
在学科建设方面,目前,哲学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外国
马克思主义研究;拥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8个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自然科学史(物理学史)和
宗教学;1个本科专业:哲学专业。自1995年起,该系还接受来自
韩国、
日本等海外留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哲学系在读学生692人,其中博士生31人、硕士生165人、本科生111人,夜大学专科生385人。属于教学研究复合型的哲学系。哲学系共有教职工43人,其中专职教师38人。哲学系现有1人被聘为“
长江特聘教授”(
杨国荣),1人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成员(
高瑞泉),1人为教育部社科委员,1人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杨国荣),2人入选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杨国荣、
陈嘉映),6人为
华中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潘德荣、杨国荣、陈嘉映、高瑞泉、
童世骏、冯棉)。此外,还长期聘有美国、
挪威等国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如
希尔贝克、
理查德·罗蒂等。在青年教师中,共有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
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2人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1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在专职教师中,有28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有9人分获美国、
德国、挪威和中国香港的博士学位。该系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0人。
哲学系资料室现有面积约120平方米,主要由图书阅览室和期刊阅览室两大部分组成。创建于1987年,起始资料源来自
冯契先生名下的中国哲学史教研室自筹经费购置书籍、政教系划拨相关哲学书籍(含期刊),以及学校图书馆下拨书籍三大块。1999年随着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教研室归并哲学系,给哲学系资料室充实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史方面的书籍和刊物。
资料室现有藏书近4万册,品种丰富、涵盖面广。除哲学学科必备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如《
哲学大辞典》、《逻辑大辞典》、《
伦理学大辞典》、《
宗教大辞典》、《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哲学史词典》(德文版)、《哲学逻辑手册》(英文版)等外,还配备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门类的大型成套资料,诸如《
续修四库全书》、《民国丛刊》、《民国丛书》、《二十四史》等,还陆续收集有《朱熹全书》、《
船山全书》、《
王国维遗书》、《
胡适文存》及
蔡元培、毛泽东、
张岱年、
熊十力、
汤用彤、
张之洞、季羡林、
陈旭麓等文(全)集。同时,在“211”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添置了大量西文原版书籍,以供广大师生教、研、学之用。
在期刊方面,资料室订阅哲学专业类刊物13种,社会科学类14种,学术理论类14种,各大学报12种,综合类6种,人物研究及文学类各4种,同时订阅人大复印资料18种。目前,资料室藏有过刊3500册,并以每年近160册的速度递增,其中《
哲学研究》、《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世界哲学》,以及人大复印资料的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美学、
逻辑学专题刊从创刊号收藏至今,保存完好。这些资料为很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素有重视科研的传统。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不仅培养了一支年龄层次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传统深厚,队伍阵容较强,近年来在
社会发展理论方面在全国较有影响。中国哲学专业依托
冯契教授的“智慧说”哲学体系,以中国近现代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为主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不少成果影响远及海外。外国哲学研究集中在19世纪
西方哲学和当代西方哲学,教师队伍学历高、年龄轻、外语能力强、国际联系广,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逻辑学的研究重点是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
伦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西方经济伦理和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这两门学科建设起步早、积累厚,在上海同类学科点中居于领先地位。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科学史(物理学史)在全国和
上海市亦有较高学术声誉。
政治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按照学校B类建制建立的新型教学系。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学生600余人。下设
政治学与行政学、党史与思想政治史、国际关系与共运史、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关系、政治学科教学法5个教研室,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2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专业(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科社与共运、国际关系、中共党史),1个博士点专业(政治学理论)。现任总支书记方媛、系主任齐卫平教授,总支副书记赵正桥,副主任郝宇青副教授。
政治学系非常注重学术交流。老师、研究生经常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获得相关奖励。同时,政治学系还积极拓展国外学术访问研究的领域。截至目前,同美国、
日本、
加拿大、
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
政治学系科研氛围浓厚。截至目前,全系教师已经承担国家、省(市)级研究课题共计50多项,出版专著30余项,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余篇,获科研奖励30余项。研究生也积极参加了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先后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且有论文被《
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摘录,学生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政治学系学生工作规范有序、丰富多彩。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学生工作分层别类而又相互联系,齐头并进。
学生工作始终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
世界观,并且积极推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截至目前,政治学系已经在校外建设有3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多项工作获得了学校和
上海市的奖励。
法律系
华东师范大学从1997年开始设置法学本科专业,2001年设置法律系。目前,法律系共有专职教师16名。从教师的年龄结构上看,基本上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格局,其中30岁到40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50岁以上的教师占有非常小的比例;从职称结构看,也形成了一定的梯队,其中正教授1名(已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副教授5名,讲师10名,所有教师都取得了中级以上职称;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的教师有4名,其他教师大都具有硕士学位。
法律系已经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法学专业教学计划表构建起了学科体系,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16门主干课基本上都已经作为必修课开设,另外,还开设了10余门法学专业选修课。各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积极,为了使授课任务分配合理,每门课程在全系的统一安排下都有两个以上的任课教师,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使教师能够完成拟定的教学工作量。全系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一些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003年组织全系教师编写司法部统编教材《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已由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有些教师还在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还有些教师着手网络课程教材的建设。各位教师在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学年论文指导等方面都作了大量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
法律系各位教师在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全系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两个国家项目、两个省部级项目、三个教学建设基金项目和多个横向项目,还参与了一个部级项目和多个横向项目。这些课题有些已经结题,有些正在完成中。全系教师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编司法部统编材料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40多篇,其中数篇论文发表于国家一级刊物上,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全系教师多次参加了国际性或全国性会议,
上海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学术会议参加的人数则更多。还有一些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先后在市人大、市政府、市工商局、市公安局以及区政府参与立法与执法的咨询活动。
法律系于2003年申报成功“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点。
社会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恢复和重建
社会学的全国性重点高校之一。早在1979年中国大陆社会学恢复和重建之初,在老一辈社会学家
言心哲教授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华东师范大学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专门的社会学研究小组,不久后便在原政教系下增设了“社会学教研室”。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全国首批社会学硕士点,并开始招收大陆恢复和重建社会学专业以后的第一批社会学专业硕士生。1986年,为加强社会学研究生的培养,促进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在整合校内
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科学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社会统计学等相关学科力量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中心”,首任主任为我国知名
社会学家
吴铎教授。2000年建立社会学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本科生,2001年建立社会学系,挂靠在原法政学院。2007年6月,经学校批准,社会学系正式成为独立的二级实体单位。
目前,社会学系有教职工20人,其中专任教师有16人,校内兼职教师若干名。在16名专职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10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访问学者的经历。校内兼职教师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社会学系教师中,有5人在全国及
上海市社会学学会担任理事以上的学术职务。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外国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亦挂靠在社会学系。自1999年以来,社会学系先后从
一桥大学、立教大学、
大阪市立大学、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岭南大学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引进了数名社会学博士,并进一步加强了与实际应用部门的联系,使得
社会学教学与科研队伍不断得以充实和发展。近年来,社会学系专职教师发表研究成果750万字,著作、教材49种,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包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20多项。科研成果有20人次获奖,其中获得全国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9项,其他奖励9项。目前,挂靠在社会学系的主要校级学术研究机构有:社会学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中心、社会调查中心、青少年与
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等。此外,该系部分教师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的核心组成人员。近年来,
社会学系每年派出教师到海外著名高校进行研修和访问,并与美国、法国、
德国、
日本、俄罗斯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著名高校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社会学系自1982年招收研究生以来,已累积培养硕士研究生120多名,毕业生就业渠道宽广,深受各用人单位欢迎。目前,社会学系设有“社会学”和“
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在研究生教育上设有“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两个硕士点,并与其他校内单位共建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社会学硕士点设有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
都市社会学三个研究方向,并纳入到了
华东师范大学与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计划,在读硕士生已达80人,其中包括若干名外籍学生。社会工作与管理硕士点设有社区建设与管理、
社会政策与福利、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等四个研究方向,并与
香港中文大学开展良好的合作培养方式。自2000年招收社会学本科学生以来,社会学系以改革教学制度、培养一流社会学人才为宗旨,引用国外新型的教学方法,已有数门核心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在致力于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启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实践能力,已收到显著的成效。目前,社会学系自办有《社会学快讯》和《社会学探索》两种不定期内部刊物,并为本科生设有“大学生华夏科研基金”,专门用于资助该系本科生的科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