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慈寺,又叫大慈寺,
四川省成都著名古寺,位于
成都市东风路。大慈寺地理位置独特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这一古朴、典雅、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无疑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大慈寺相传始建于
魏晋(也有说法为
隋朝),唐宋为鼎盛时期,据传名僧玄奘法师20岁时曾在此寺受戒、讲学,因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且高僧辈出,被世间誉为“
震旦第一丛林”。
大圣慈寺经历过多次的火灾和多次的重建,迄今仍然屹立不倒。大慈寺内主要以壁画著称,曾经被著名诗人誉为“精妙冠世”,这里不仅庭院深广,而且整个建筑看起来气势恢宏。殿宇有天王、大雄诸殿、藏经楼、
大雄宝殿等,古木参天,宝华威严。在
唐朝的大慈寺是中、韩、日三国佛教学学术交流中心,如今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名画和铜像,成为十分罕见的艺术宝藏。
基本简介
大圣慈寺,佛教古寺,又俗称太慈寺,讹呼太子寺。位于
成都市东风路一段,占地1.7万平方米,号称“震旦第一丛林”“成都第一大佛寺”,曾以拥有众多的名家壁画而著称天下,是古代西蜀地区屈指可数的名刹。自晚唐至五代及两宋时期,寺院由庞大的画家阵容创作了惊人数量的壁画及雕刻造像,曾对中原王佛教文化的繁荣产过深远的影响。大圣慈寺修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唐宋极盛,衰落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曾在“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损毁,
改革开放后不断翻新、修复、重建,现为
成都博物馆所在地。
大圣慈寺,相传始建于
隋朝,唐玄宗赐匾“敕建大圣慈寺”。
唐朝名僧
唐僧曾在这里受戒。
历史沿革
公元七世纪中叶
大圣慈寺修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唐天宝、
至德年间),由
李隆基(李隆基)赐匾“敕建大圣慈寺”始建。后
李亨(李亨)为其亲书“大圣慈寺”,故得名。唐代高僧玄奘曾在此受戒。相传:
成都市是一块漂浮在内海上的大陆——“一年成市,二年成都”(市,交易也;都,总汇也)。为防止城市漂移和沉浮,乃至水患作怪,古人就在蜀地通向大海“海眼”的“风水宝地”之上,修建了这座大型的寺庙和湖水庭院建筑群——“大慈寺”,作为永保成都繁荣、太平的镇宝之寺。
据史料记载:原寺经
唐朝扩建后,规模宏大壮观。当时寺内有96个庭院,楼、阁、殿、塔、厅、堂、房、廊8524间。占地数百顷(包括现东风电影院、东风路、糠市街、点将台、牛王庙等一带区域)。特别是该寺在历史上香火鼎盛、僧侣众多(现北糠市街右端就有一条街叫和尚街。街以和尚为名,足见该寺在当时的影响)。晚唐诗人张宾(北京海淀清河人,
李晔时中
进士,当过膳部
员外郎和金堂县令{赵镇})曾在“大慈寺”借景抒情题过一首颇有名气的诗:《夏日题老将林亭》:“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骤落花。井放辘轳闲浸酒,花开鹦形目报煎茶。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寒沙。”勾勒出墙头细草、水面落花以及浸酒、煎茶等生活画面,足见当时“大慈寺”的闲情怡趣及风光美景。据明人曹学全编撰的《
蜀中名胜记》描述,至宋、明时期,大慈寺香火仍然还非常旺盛,附近街区也相当繁华,遇有庙会、节日更是分外热闹。
唐武德元年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师
唐僧从
长安到
成都市,随宝、道基、志振等法师学习佛教经论。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并坐夏学律。玄奘在成都四五年间,究通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讲经,为蜀人所景仰。玄奘不以此为满足,乃泛舟三峡,取道
荆州市至长安,实现他赴西天取经之壮举。
大慈寺在唐宋极盛时,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是当时成都的游览名区,每逢
庙会更加热闹。大慈寺附近商业繁荣,寺前形成季节性市场,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等。同时,解玉溪两岸还形成夜市。从《方兴胜览》“登大慈寺前云锦楼观锦江夜市”和田况诗《登大慈寺阁观夜市》的记述中,说明了宋代大慈寺附近夜市的盛况。夜市习俗,一直沿袭到近现代。
至明末清初大慈寺逐渐趋寂。据后人考证和推测,衰败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受明末后历次战乱和瘟疫的影响,特别是
张献忠“剿四川”时,肆意对
成都市城建和经济的破坏(当时成都曾荒芜到出城不到十里,即可见豺狼虎豹的境地);二是基于佛教禅宗内部的斗争。如明末清初,成都北郊“昭觉寺”出了位佛界巨子
丈雪通醉及其周围一批高徒名僧,使得“大慈寺”权威和声望日下。
明宣德十年
明宣德十年(1435年),大慈寺毁于火灾,明末复毁。清顺治间重修,
知府冀应熊为书“大慈寺”匾额。
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中轴线上建筑为
三门殿、弥勒殿、
观音殿、
大雄宝殿、
说法堂及藏经楼、
接引殿(1958年辟东风路拆除),两旁建筑为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共占地四十余亩,山门殿上方,刻有四川
按察使黄云鹄榜书“古大圣慈寺”石匾;各殿堂石柱上,刻有
清代名士顾复初等撰书的楹联。
分院考究
有着众多的别院
大圣慈寺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曾经有着众多的“院”。
院本是周围有垣之意,专指周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至于将佛教建筑称为院,则始自
唐朝在
大慈恩寺内为
唐僧三藏译经而建的翻经院。自翻经院创建以后,一般较大的寺院之内都建有别院,如荐福寺立净土院、菩提院、律院等,到了宋代,官立的大寺亦多称院。然而一寺之中建有众多别院莫过于成都大圣慈寺。
据宋代
志磐的《
佛祖统纪》记载:上皇(
李隆基)驻
成都市,内侍
高力士奏,城南市有僧英干,于广施粥以救贫馁,愿国运再清,克复疆土。欲于府东立寺为国崇福。上皇说御书大圣慈寺额,“赐田一千亩,敕新罗全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
其中的原因
成都大圣慈寺为何拥有如此多的别院呢?这其中的原因不外有以下几种:
一、虽著唐玄宗敕赐,使大圣慈寺变成了拥有特权的皇家寺院,一座皇家寺院必然拥有它所独有的气势和规模;据宋代
文同的《丹渊集》记载:
“蜀自唐二帝西幸,当时随驾以画待诏者,皆奇工。故
成都市诸郡寺宇,所存诸佛菩萨罗汉等像之处,虽天下能号为古迹多者,尽无如此所有矣。”?
大门口的简介“蜀之寺观,尤多墙壁。”?
一座寺之中建有很多墙壁,自然会将寺分割成很多小的院落,这些小的院落正好满足了西蜀寺观绘画的要求。据宋代
李之纯的《大圣慈寺画记》记载:“举天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
大圣慈寺以唐画名闻天下,而这些唐画均画在各个别院的墙壁上。
三、
唐末农民起义,中原群雄割据,此时的蜀地“商贾如鲫,人物繁盛。”这为蜀地的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大圣慈寺九十六院正是蜀地社会繁荣的写照。
四、据宋人
韩琦的《
安阳集》记载:“蜀风尚侈,好遨乐。”?
此时蜀地文物典章制度皆承唐制,
唐朝的人文气韵虽因着蜀地的社会繁荣和蜀人的好侈乐之风尚得到了新的发展;自中唐以来,京地区的画家陆续的来到蜀地,这些宫廷画师和名家画匠的到来无疑是为蜀地的社会文化之繁荣锦上添花,而大圣慈寺九十六院一万三千余堵壁画正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相关文物
名画
历史上,“大慈寺”最有特色和影响的文物是名画和铜佛。
唐代扩建后,规模宏大壮观,当时寺内有96个院子,楼、阁、殿、塔、厅、堂、房、廊共8524间,壁上有各种如来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262幅,佛经变像114幅。所有画像“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珍贵的艺术宝库。宋
苏轼誉为“精妙冠世”。宋
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大圣慈寺之盛。”据专家评价:该寺所有画像“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珍贵和罕见的艺术宝库。据宋代
黄休复《
益州名画录》及
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等史料记载:该寺壁上有各种如来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262幅,佛经变像114幅。宋苏轼曾誉为“精妙冠世”。宋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大圣慈寺之盛”。特别是描述
五代十国时
四川省著名得得和尚(
贯休)的《渡海罗汉图》(平等阁藏《中国名画集》 (1934年上海有正书局出版)上册第七幅所绘)最为有名。原藏家狄平子在原画左边有一题记:“此幅原绢上,有僧来复题云:蜀僧贯休临唐
卢楞伽过海罗汉图,藏在成都大圣慈寺六祖院内罗汉阁。后五百年弟子来复游方过此,恭观敬题。云云”。
铜佛
据说,该寺的铜佛、石佛也曾有大小数百尊。均先后被战、乱所毁。其中,最有名的
有两尊:一尊毁于1927年;一尊曾保存至解放后。此佛为全铜所铸。高两丈余,造像庄严,四周已用玻璃柜保护起来。关于这尊铜佛,流传着一则有趣的神话传说:每当盛暑季节,人们常到此处纳凉,据说夜深人静时,有时会听见铜佛脚下海水的声音。塑造铜佛的目的,就是用他来镇压脚下的“海眼”口。铜佛的背面刻有“永镇蜀眼李冰制”七个比拳头还大的字。字为秦篆体(因此,有人就从这尊佛像的制作和秦篆体上来看,怀疑它并非
秦朝制作,极有可能为明、清时所铸)。在玻璃佛龛的前面两侧,当时还挂着
颜楷(华阳人,清末民初的著名书法家,四川许多名胜古迹多有他的题咏)所撰联:
“立脚镇潮音,预防沧海横流日;以手援天下,应现金刚不坏身。”
可惜此佛最终被毁于“
大跃进”时代的1958年。(据目击者市诗词协会副会长冯水木先生回忆:目睹工人抡大锤所砸,铜佛的基座就有一米高,仅铜皮就有约两寸厚,头部无法砸烂,为实心
铜。)
别院文献
历代名画记
柱子上精美的壁画
药师院、石经院、
大悲禅院、三学延祥院(三学院、延祥院)、竹溪院、崇福禅院、崇真禅院、极乐院、兴善院、中和院、灌顶院、炽盛光明院、观音院、六祖院、御容院、方丈院、萧相院、多利心院、经楼院——《
益州名画录》;
图画见闻志
鲜于院、百部院、千部院、白马院、承天院、如意轮正觉院(如意轮院)、文殊阁院、西大悲院、大将院、保福院、石像院、慧日院、吉安院、寿宁院、华严院、西林院、揭谛院、宝胜院、
弥勒佛院、锦津院、东律院、愣严院、起悟院——《成都古寺名笔记》
全唐文
成都文类
圆通院、嘉?禅院。——《成都文类》。
以上史料中出现的48院明确记载是大圣慈寺的别院。另外在一些史料中出现的别院能否断定为大圣慈寺的别院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如宋代
邓椿的《
画继》中的“大智院、正法院、清凉院、水陆院、柏林院、四天王院、宝相院、青莲院、金地院”,《
图画见闻志》中的“广福院、龙华东禅院、寿宁院等”。
游乐内容
游寺观画
此类游乐有如此几种情形:第一,浏览寺院建筑。大圣慈寺建筑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唐宋
成都市士庶的游赏对象应在情理之中。前引
段义宗《题三学院经楼》二首,可以视为此类游赏的代表之作。除建筑外,大圣慈寺花木也是游赏内容之一。段义宗另有《题大圣慈寺芍药》一诗:“浮花不与众花同,为感僧护法功。繁蕊夜铺方丈月,异香朝散讲筵风。寻真自得心源静,观色非贪眼界空。好是芳馨堪供养,天敎生在释门中。”于寺观中广植花木,是唐宋寺观的传统之一,并各形成了自己的观赏特色。由此推测,大圣慈寺之特色花木或者即是
弄岗报春苣苔。第二,观赏寺院壁画。前面说过,唐宋大圣慈寺壁画非常有名。故观赏壁画曾是唐宋
成都市士庶入寺游乐的主要内容之一。勾延庆《
锦里耆旧传》卷二:“戊寅,魏王以孟公(知祥)
至大圣慈寺,拜僖宗御容。又至延祥院,见伪蜀少主真容。”所谓“御容”、“真容”,都指绘于寺中的
李儇、
王衍壁画。
苏轼兄弟来成都,也曾至大圣慈寺观赏壁画———《成都记》称:“大慈极乐院有
至和丙申(1056)季春二十八日眉阳苏轼与弟
苏辙来观
卢楞伽笔迹留题”,后为
陆游名为《中和院东坡帖》,并为其跋。苏轼还写有著名的画评论著《书蒲永升画后》,评论大圣慈寺寿宁院中的
孙知微画水。第三,参观寺院收藏。上面提到,唐宋大圣慈寺藏有许多文物,如
李隆基书“大圣慈寺”匾、
韦皋《再修大圣慈寺普贤菩萨记》碑、
李德裕《大慈资福院记》碑,以及金铜
普贤像、
千手观音像、
王衍铜像、白金香炉、
佛掌骨等,都是唐宋成都士庶游观寺院的看点之一。
买物看戏
逛大圣慈寺市场,也是唐宋
成都市士庶非常热衷的游玩项目。宋祁《大圣慈寺前蚕市》:“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寸壤不容,仅能充岁粮。间或容堕烂,曷能备凶痒。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野氓集广,众贾趋宝坊。惇本诚急务,戒其靡常。兹会良足喜,后贤无忽忘。”田况《(三月)九日大圣慈寺前蚕市》:“高阁长廊门四开,新晴市井绝纤埃。老农肯信忧民意,又见笙歌入寺来。”都是咏颂大圣慈寺市场的诗歌。除买物闲逛外,大圣慈寺市场内有专门的表演棚位,唐宋
成都市士庶还可在此观看各种伎艺表演。张唐英《蜀梼杌》卷下:“广政元年(938)上已,游大圣慈寺。宴从官于玉溪院,赋诗。俳优以王衍为戏,命斩之。”
聚餐饮酒
唐宋时期,大圣慈寺曾是成都著名的饮宴场所之一。据费著《
岁华纪丽谱》载:一年四季,仅官府在大圣慈寺举行的饮宴,即有正月二日出东郊、
元宵节放灯、二月八日药市、三月九日药市、二十一日出大东门、
寒食节出大东门、五月五日药市、七月七日夜市、十八日散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以及
冬至等。届时,官府或早宴或晚宴于大圣慈寺设厅。而平时之饮宴,官民皆随兴致,无有定准。
韩琦《故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赠左仆射张公神道碑铭》:
至道三年(997)秋,“西川都巡检使韩景佑为所部广武卒刘旰所逐,率众掠怀安军,破
汉州。(
张咏)公方与僚属游大圣慈寺,报至,饮燕如故,举城忧之。贼又掠蜀,将趋益。公适会客,报者愈急,公复不问。其夕,始召
上官正谓曰:‘贼始发,不三四日,破数郡,势方锐,不可击。今人得所掠,气骄,敢逼吾城,乃送死耳。请出兵,比至方井,当遇贼,破之必矣。’正既受教,及行,公为出送于郊,激其尽力。正至方井,果遇贼,一战斩旰首,余党尽平。”值遇叛军逼城,张咏之镇定自若全在大圣慈寺的随兴饮宴中彰显,颇有些类似空城计中的诸葛亮。
品茶闲话
范成大《会庆节大圣慈寺茶酒》:“霜晖催晓五云鲜,万国欢呼共一天。淡淡暖红旗转日,浮浮寒碧瓦收烟。衔杯乐圣千秋节,击鼓迎冬大有年。忽忆捧觞供玉座,不知身在雪山边。”“会庆节”为宋孝宗生辰,范成大品茶饮酒于大圣慈寺以为庆贺。陈杰《赠张慈宝五行精到奇中》:“大圣慈寺里谈天宝,蜀产凋零此亦奇。借我
天干地支作正鹄,验渠祸福似龟。李虚中术曾无失,老人年漫不知。大运茫茫君自扣,故乡归去定何时。”闲时悠游于大圣慈寺中,与人聊聊天宝旧事、蜀中掌故,再听卜算老人说说祸福前程,陈杰诗中所述情形在唐宋
成都市士庶的游闲生活中应有普遍意义。
观灯赏月
陆游《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宝帘风定灯相射,绮陌尘香马不嘶。星陨半空天宇静,莲生陆地客心迷。归途细踏槐阴月,家在花行更向西(予官居在花行距寺数里)。”由此可知,
元宵节、
端午节(即端午节)等大圣慈寺例有灯会,游人如织。费著《
岁华纪丽谱》:“
王建孟昶时,间亦放灯,率无定日。宋
开宝二年(968),命明年
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夜观山棚变灯,其敛散之迟速,惟
知府意也。如繁杂绮罗、街道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此元宵放灯既有昭觉寺在内,大圣慈寺亦必身其中。又,费著《岁华纪丽谱》:“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圣慈寺。”说明中秋赏月,大圣慈寺也是
成都市士庶乐于光顾的地方。
登楼高望
大圣慈寺门旧有高阁,名雪锦楼。登楼高望,是唐宋时成都士庶常有的大圣慈寺游乐项目。李涛《十五日同登大圣慈寺楼得远字》:“
重楼得云气深稳,谁能发关键?楼下轮蹄涣散驰,行人一顾不容返。好游独是我辈闲,衣直上相推挽。层轩危槛倚欲偏,更假胡床同息偃。西南繁会惟此都,昔号富饶今已损。填城华屋故依然,孰为君王爱基本。茫茫八表聊纵目,情知日近长安远。白云浩荡飞鸟没,玉笙凄凉
氧化铁。梁王吹台得李杜,黄公酒垆醉嵇阮。高峰千载凛莫攀,与世相浊徒混混。荷衣蕙带芙蓉裳,野服犹堪敌华衮。去梯孰复共君谋,杀马毁车从此遁。”
七夕前后登大圣慈寺楼看锦江夜市,更是唐宋
成都市士庶一年一度的必有游乐项目。
田况《七月六日晚登大圣慈寺阁观夜市》:“万里银潢贯紫虚,桥边待星珠。年年巧若从人乞,未省灵恩遍得无?”
纳凉避暑
唐宋大圣慈寺庭院宽敞,建筑高大通气,加之茂林修竹,繁茂阴,自然也就成了房屋低矮之成都士庶纳凉避暑的绝佳去处。张唐英《蜀梼杌》卷下:乾德三年(921)六月,“往大圣慈寺避暑,观明皇、僖宗御容,宴群臣于华严阁下。”蜀主王衍尚且避暑此寺,其他成都士庶可以推想。
在中国古代,游乐绝不只是一种消闲的事情,而有太平盛世的象征意义。侯溥《寿宁院记》即明确称:“以游观之多,而知一方之乐也;以施予之多,而知民生之给也;以兴之多,而知太平之久也。”将寺院视为游乐场所
南北朝时已有迹象,
郦道元《
水经注》即多次提到一些风景优美的寺院“道俗嬉游,多萃起下”、“小足闲居,亦胜境也”,而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则多次提到洛阳士庶至景乐寺、宗圣寺、景明寺等观看伎乐表演。至于唐宋,伴随社会的根本性转变———平民成为社会的主角,此一传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唐末
五代十国书法家
杨凝式喜好游赏,据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载:“寻常每出,上马至大东门外,前驱者请访所。杨与一老仆语曰:‘今日好向东游广爱寺。’老仆曰:‘不如向西游石壁寺。’少师举鞭曰:‘且游广爱寺。’举鞭欲东。老仆曰:‘且向西游石壁寺。’少师徐曰:‘且游石壁寺。’闻者窃笑之。”作为主人而反从仆人故遭他人窃笑且不理会,应该注意的是,其争来争去的游赏之地无非
寺院,说明寺院在士庶游乐活动中的地位确已非同一般。经此发挥,佛教所具有的神圣意义通过人间天国的形式展示出来,对帝国而言是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对士庶而言则是天人毕会的极乐感受。
相关现状
开放典礼
成都市“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系
清代顺治以后陆续重建。殿宇有天 王、观音、大雄诸殿及
说法堂、藏经楼等。其中,藏经楼以峡石为柱,殿宇尤为宏丽、雄伟、壮观。“文革”前,在原临东风路的大门(原为后门)的砖砌的寺门上,仍然还有湖北蕲春
黄云鹄所书“古大圣慈寺”(书法一般,没甚特色)五个比斗还大的字,石刻填金。但寺内只剩下一殿,右边有少数僧,两三间精舍为
住持所住。还有一个小茶肆,供游人憩息。
大慈寺位于
成都市中心地区,座北向南,前为糠市街北口,后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厚的中国名刹,世传为“
震旦第一丛林”。大慈寺的始建年代,据宋代普济《
五灯会元》所载
印度僧人
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推算,当为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据今己有1600多年。
改革开放后,辟为市文物展览馆;内设茶园、棋苑、名小吃店。
1981年,公布大慈寺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底,经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大慈寺恢复开放筹备小组。
2004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对外开放。
2005年6月25日,大恩大和尚荣成都大慈寺中兴第一代方丈。
历史考证
大圣慈寺画史从考(封面)
〔宋〕
文同:《丹渊集》卷二十二,《彭州张氏画记》。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六,
黄苗子点校,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47页。
〔宋〕
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转引王卫明著《大圣慈寺画史丛考——唐五代宋时期西蜀佛教美术发展探源》,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12页。
〔宋〕
韩琦:《
安阳集》卷五,《故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赠左仆射张公神道碑铭》。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宋〕
黄休复:《
益州名画录》,秦岭云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南宋〕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王卫明注释,载王卫明著《大圣慈寺画史丛考——唐五代宋时期西蜀佛教美术发展探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社会影响
经济实力方面
在经济实力方面,大慈寺周迥六华里,占地千余亩,面积约相当于当时
成都市的十三分之一。另有枢密学士
张咏、枢密史
马知节等人赠田四百余亩,是一个较大的经济实体;寺院之间,商贾列次,市肆杂呈,四时之间则有蚕市、扇市、药市、夜市……等麋集于斯,亦是工艺竞技之场,对活跃以成都为中心的经济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圣慈寺在经济生活中的这种功能,作为一种寺院经济模式,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思想文化方面
在思想文化方面,大慈寺%院中,现在可以考见其名目的有83院,其建筑布局亦充分体现了它作为
正统的佛教中心且又兼容各宗的特点。诸院高僧辈出,共拥有佛经一十二藏。经常开放的佛学讲座,曾达73座之多,足见其对佛教思想的传播作用之大。
文化艺术方面
在文化艺术方面,大慈寺拥有雕塑佛像千余尊,更拥有壁画15000余壁,其中神佛画像及经变等14000壁,山水、花鸟、龙虎、
台阁等1500壁,总计约31000平方米,数量之多,与
莫高窟拥有的唐宋壁画相当,而艺术水平过之。所谓“当时画手,或待诏行在,或禄仕两蜀,皆一时绝艺,格入神妙”。便是说明这些壁画大都是第一流的作品,作画之人,也多是第一流的画师。至今尚可考见其名姓者,计有
卢楞伽、
范琼、赵忠义父子、
黄筌、
文同、
常重胤、李异、
孙知微等一代名家,共60余人。由于当时佛道画像,极为严肃,必须有经典作根据,有代代师承的传本作模本,因而大慈寺的这一大批名家之作便成了蜀中各地画、塑、刻工加以描摹的原本。自大圣慈寺建立以后,唐、
五代十国及两宋时期。
四川省各地陆续营造了许多石刻群雕。最著名的如大足石刻、三台石刻、梓潼石刻、乐山夹江石刻,以及峨眉名山的庄严宝刹的建筑布局与铜铁铸像,石雕彩塑等。大体上都以大慈寺壁画为其兰本。从这些流传至今的石刻、铸像与建筑群落中,都不难捕捉到它们在结构造型、构图布局等风格上的相同特征。
由于大慈寺累经兵,原有最宝贵的艺术品——壁画已经荡然无存。今存大慈寺乃
清代重修,其规模仅及唐宋时期的百分之一。我们的研究仅能根据当时记载的有关资料来进行。本文由于材料有限,只能着重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一、大慈寺的壁画艺术。二、大慈寺的寺院布局。三、大慈寺的文化辐射。由于篇幅太长,此次会议,仅能提供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部分。以就教于海内方家。
参考资料
大慈寺.Tripadvisor.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