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抗战,又称百灵庙战役,是1936年11月至12月间发生在中国
绥远省(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一场战争,双方为
晋绥军(傅作义部)和
日本支持的德王等蒙古分裂分子。这场战争在
国民政府蒋介石的推动支持下进行,是抗日战争初期双方主要交火之一。绥远抗战包括
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和西拉木伦战役三场战役。
抗战初期,晋绥军处于守势,成功抵挡住蒙古军对红格尔图的进攻,后在傅作义的率领下发动反攻,夺回被蒙古军控制的百灵庙。蒙古军在
关东军空军的配合下对百灵庙发动反扑,但被晋绥军重创并击退。晋绥军在锡拉木楞庙附近发起总攻,将
大汉义军几乎全歼,部分将领率部投靠。战争最终以
晋绥军全胜告终,大汉义军几乎全军覆没,被撤销编制。
日本方面因此次严重失利而减少在日伪军总攻中的使用次数。
由于百灵庙战役规模和影响最大,后来很多媒体和研究人员将整个绥远抗战称为“百灵庙战役”或
百灵庙大捷。
历史背景
日本侵绥的战备
侵占中国的
内蒙古自治区,是日本侵略者“满蒙计划”的一部分。日本自1933年侵占热河和
冀东之后就计划建立一个类似伪“满洲国”的“
蒙古国”。为此,日本将实现该目标分为三步:第一步占领蒙东。从
九一八事变到侵占热河,这一步已经实现。第二步是利用内蒙古民族分裂主义者和上层统治势力,如德王(
徳穆楚克栋鲁普亲王)等制造“内蒙古自治运动”。自
日本占领蒙东地区之后,就加紧实施这一步。第三步,在此基础上侵占
察哈尔省、
绥远省两省,建立一个名为“蒙古大元帝国”或“大元共和国”的傀儡政府。
日本侵占绥远,必须先占领察哈尔。1935年初,日本制造了
察东事件。19356月,日本企图通过签订秦土协定强迫中国军队从察东撤出。1935年7月25日,
关东军制定了《对内蒙措施要领》的绝密文件,决定了“扩大和加强
内蒙古自治区的亲日满区域,随着华北的进展,而使内蒙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方针。1935冬,日军借口张北事件,指使伪军
李守信部占领了察北六县和察东八旗,又在1936年2月1日成立了伪“
察哈尔盟公署”。
日本在
察哈尔省得手之后,便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
绥远省。
绥远在内蒙西部,北接
博克多汗国,南界晋、陕两省,东临察哈尔,西接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甘肃省。控制了绥远,就构成了对华北、西北的包围态势,就获得侵入华北、西北的理想通道。“从东北经察绥,西至宁夏新甘,造成封锁中国,隔绝中俄的阵线,是某(日)方最近一二年来努力的目标”。日本通过1936年5月建立的伪“蒙古军政府”,控制了察北和察东地区,直接威胁着
京包铁路和晋北的
大同市及绥远的
包头市。
为了侵占绥远,日关东军的《对内蒙措施要领》规定了从政治上对
绥远省的傅作义进行收买的政策;如果收买难以实现时,就抓住有利时机,把他(傅作义)打倒,驱逐到
山西省省内。接着,
关东军参谋长
板垣征四郎、参谋
田中隆吉、天津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太原特务机关长和知鹰二等人纷纷蹿到归绥(今
呼和浩特市),对傅作义威胁利诱,进行策反,声称傅若不与日本“携手合作”,日本则支持德王以“武力解决”。这一切都遭到了傅作义的拒绝。于是关东军决定发动对绥远的武装进攻。
1936年5月12日,在日本关东军的操纵下,在化德成立了
傀儡政权——蒙古军政府。由日军供给军费、武器,在各机关、军队中配备了由日本人充任的顾问、指导官、教官。
伪蒙古军共编成2个军、9个师,总人数在1万人以上。第1军军长
李守信,辖第1、第2、第3、第4师和
炮兵团等,驻
张北县地区;第2军军长由德王兼任,辖第5、第6、第7、第8师和炮兵团等,驻化德。第9师为警卫师。原在绥西五原、
临河区一带活动的土匪头子
王英也纠集了
绥远省一带的土匪游杂部队,拼凑成立了“
大汉义军”,以王英为总司令,下辖4个旅,总人数达6000人以上,驻
尚义县、商都。
1936年10月,
关东军制定了侵绥计划。关东军参谋
田中隆吉接任驻化德特务机关长,直接指挥伪军行动。11月5日,田中隆吉召集德王、
李守信、王英等布置攻绥计划。决定兵分三路:李守信第1军部署于绥东兴和一带为左翼;德王第2军部署于绥北土木尔台以北地带,并以伪蒙军第7师进驻
百灵庙(今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
右派;以王英军为主力,进攻
红格尔图和土城子。计划先夺红格尔图,然后李守信和德王部从百灵庙和兴和同时出动,会同王英部一举攻占归绥市,再分兵进占绥东集宁和绥西包头及
河套平原地区。
会后王英率部离开商都向西移动;李守信率第1军从
张北移至商都,作为第二线;德王的第2军主力布置在尚义、化德一带,为后援,其第7师绕经后草地进驻百灵庙,为北线作战的主力。伪军总兵力在1.5万人以上。其目的是以商都和
百灵庙为据点,对傅作义部取外线包围态势,以便南袭归绥,西攻
包头市、
固阳县,东攫
集宁区,迫使
绥远省守军退回
山西省。同月中旬,
伪蒙古军1万余人和王英的“大汉义军”5000余人在察绥边境和绥北集结。
田中隆吉吹嘘说:“‘九一八’事变时,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一打就跑,我们没费多大力量,就占领了东北四省,建立了“满洲国”。而
绥远军更是不中用的,可能一吓就跑,很快就能拿下绥远。”
中国军的战备
1936年春,
国民政府对
日本的态度已有变化,
蒋介石调中央直属部队5个师进入山西,准备进攻
长征到达
陕北地区的
中国工农红军,同时也准备支援
晋绥军,抵抗入侵
绥远省的日伪军。5月27日,蒋介石致电
阎锡山,要求其增兵援助绥远傅作义:“弟意于此省府改组以及四省边区名义发表时,一面应对包绥从速布防,以示决心……预请当机立断,迅即增防。”但阎畏惧日军进攻
山西省及红军再度渡黄河东征,犹豫不决,请求
中央军支援。7月中旬,蒋介石在
中国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表示对日本入侵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并成立国防会议。7月31日,
蒋介石再电阎锡山,阐明局势,令其“从速决心增加绥防五师之兵力”。8月10日,蒋介石又电阎锡山,命令对进犯
绥远省的
伪蒙古军采取攻势:“欲使匪伪不敢再扰乱绥远,则我军仅主防御,不能达成我目的,必须于其击溃之时,或侦知其后方司令部与麕集所在地,我军出其不意猛力袭击,予以一大打击后,即时退回原防固守,则匪以后必不敢轻动,此为必操胜券与一劳永逸之计。”在蒋介石的极力推动下,在日军欲取绥、晋的情况下,
阎锡山也提出了“抱着弱国的态度,守土抗战,踢破经常范围,加紧自强”的方针。
中国国民政府绥远省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以“不惹事,不怕事,不说硬话,不做软事”的原则同日军和德王进行坚决斗争,在军事上也作了相应的准备。料敌必将大举侵绥,一面加紧准备抗击,一面向蒋、阎报告。阎对
绥远省军队的部署和指挥关系作了如下调整:“第19军(
王靖国部)在晋部队(该军原有4个团在绥)及第68师(
李服膺部)并独立第7旅(马延守部)、独立第8旅(
孟宪吉部)、炮兵4个团,为先遣入绥增加抗战之部队,尔后视情况之必要,凡属晋省部队,全数入绥抗战。先以68师一部开绥,其余分驻晋北及
大同市附近集结,由……(傅作义)随时调要(用)。”
1936年8月9日,第68师一部到达兴和、丰镇,担任前方警戒。1936年9月18日,
中央军炮兵1个大队抵绥。1936年10月14日,
蒋介石致电
阎锡山,告知已调汤恩伯第13军(2个师)和门炳岳部骑兵第7师增援
绥远省。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又电告阎锡山:“谈判仍无进展,默察情势,绥远敌在必得,且预料其攻绥时期,当不出下月初旬。”并指示:“乘敌准备未完以前,决经(以)优势兵力由平地泉附近向东取积极攻势,并以有力部队由丰镇进至兴和,遮断匪伪南北之连络,迅速扑灭匪军,以绝其占领绥远之企图。”
1936年10月30日,阎锡山、傅作义面见
蒋介石,研究了兵力部署及作战等问题。1936年11月11日,
阎锡山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的身份发布关于绥远作战序列的命令:
一傅作义为晋绥剿匪军总指挥兼第1路军司令官,第1路所部为第35军,附第205旅(欠第407团)、独立第7旅,补充第10团并炮兵第21、第29团及小炮大队(欠第1、第3中队)
二
汤恩伯为第2路军司令官,指挥所部第13军,附第72师及炮兵第27团。
三
李服膺为第3路军司令官,指挥所部第68师,附炮兵第24团及小炮第1、第3中队。
四王靖国为预备军司令官,指挥所部第70师(欠第205旅,该旅第407团由师直接指挥),附独立第8旅。
五
赵承绶为骑兵军司令官,
门炳岳为副司令官,指挥骑兵第1师、第2师及第7师。
参战部队的主力由傅作义的第35军及赵承绶的骑兵军组成。第35军辖2个旅、6个团:第211旅,下辖第419、421、422团;第218旅,下辖第420、435、436团。该军和骑兵军各以一部驻绥东、绥北前线。
王靖国率第70师驻绥西包头一带。
李服膺率第68师集结于晋北阳高、天镇等地。
汤恩伯率第13军由陕西向绥远开拔(绥战开始后,该部还在途中,未参战)。
1936年11月5日,
伪蒙古军正、副总司令德王和卓特巴扎布向傅作义发出通电,为侵绥战争制造借口。1936年11月8日,傅作义在复电中对德王作了驳斥。
蒋介石也致电德王,对其进行规劝和责备。但德王在
关东军的怂指挥下发动了对
绥远省的进攻。
战役经过
绥远抗战从1936年11月15日开始,到12月19日结束。整个抗战又分为红格尔图战斗、百灵庙战斗和锡拉木楞庙战斗。其中尤以百灵庙战斗影响最大,因而人们通常把绥远抗战称作“百灵庙战役”或“
百灵庙大捷”。
红格尔图战斗
1936年11月13日,王英所部伪军兵分两路从商都分向兴和、红格尔图进攻。1936年11月15日,伪军1500人进抵红格尔图附近的阳坡村,与驻绥军前哨部队接触。1936年11月16日,伪军向红格尔图猛攻,守军据垒抗击,“战斗二小时,匪死伤六七十名,被击退”,敌攻势顿挫。
红格尔图属绥远
陶林县,为千余人口的小镇,西距县城80公里,南离
集宁区90公里,东距敌伪盘踞的
商都县30公里,为绥、察交界之要冲,是绥东北的门户,是商都通往百灵庙的必经之地。驻守这里的是骑兵第1师
彭毓斌部的3个连。彭斌在获悉战讯后即派骑兵第6团增援。1936年11月16日、17日两天中,
田中隆吉、
王英指挥2个骑兵旅、1个步兵旅向该镇猛扑。守军拼力奋战,红格尔团始终在绥军手中。
傅作义、
赵承绶于1936年11月15日午夜到达集宁前线指挥。傅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后认为:进犯红格尔图的伪军虽非敌之主力,然其诸兵混合,队伍庞杂势众,如敌首战取胜,可增伪军气势,威胁绥省安全,影响
晋绥军士气,并能西进绥西,对晋绥军形成危害。于是决定首战应击破红格尔图当面之敌。采其“守点以抑留敌人,集中主力进攻”的作战方针,即“借各城镇之既设工事,以民众守要点(县城及有工事之较大村镇),使正规军队机动出击敌之据点”;或向来犯敌人主动出击,先击一路,各个击破。
1936年11月16日上午,傅作义与
赵承绶发出作战命令:由骑兵第1师师长
彭毓斌率骑兵4个团,由步兵第218旅旅长董其武率步兵2个团及炮兵1个营,在彭毓斌、董其武统一指挥下,以秘密、迅速的行动歼击红格尔图附近之敌,并限于17日夜间发起袭击。并调驻丰镇的第68师第401团至大六号,掩护
集宁区东北一带,支援出击部队。
此时,伪军王英部在前线约三四千人,其一部围攻红格尔图,余分布于土城子、打拉村、台道湾等处。18日凌晨1时30分,
晋绥军发起全线攻击,战至上午7时,土城子大部被攻占,
红格尔图东、南、北三面之敌向北方逃窜。8时半,骑兵第1师师部进入红格尔图。此役击毙伪军500余人,俘20余人,连同前3天的保卫战,共毙伪军1000余人。晋绥军从俘虏中找出了王英军的电台台长、日本人牟礼吉和雇员松村利雄。在红格尔图激战的同时,
李服膺部1个团在兴和与敌展开了攻防战,经17、18两日激战,王英部伪军于20日全部退出兴和。
傅作义于红格尔图初战告捷的当晚,乘敌一时难以再犯之机,先发制人,立即发起百灵庙战役。
蒋介石也于1936年11月16日从
洛阳市致电
阎锡山:“即令傅作义主席向百灵庙积极占领,对商都亦可相机进拳…非此时乘机占领百灵庙与商都,则
绥远省不能安定也。”驻绥军遂准备进攻百灵庙。
百灵庙之捷
百灵庙位于绥远北部,是乌兰察布盟草原上著名的寺庙,距省城归绥约160公里,距
武川县120公里,四周群山环抱,为喇嘛、蒙牧民聚集中心。有公路北达
博克多汗国库伦(
乌兰巴托),东通化德,西南接
包头市,东南连归绥。如果说绥远是连接
东北地区、西北的津梁,而“东西策应的根据地就是百灵庙”。
百灵庙名义上是
国民政府的
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所在地,实际上
日本和德王把它经营成进行侵绥战争的后方基地。驻守这儿的有伪第7师(骑兵)约1800人、德王直属骑兵1000余人,另有专任指导的日本军官四五十人。总计约为3000人。同时运来大批的粮和装备,“存在庙上的子弹有100万发以上,白面约二三万袋”。
针对百灵庙四周环山、山外为平坦草地、35公里内无村落、易守难攻的地形特点,
晋绥军制定了隐蔽接敌、正面攻击与迂回包抄相结合、速战速决、准备阻击援敌等指导要领,“以强袭之准备作奇袭之行为”,对百灵庙发起进攻。
1936年11月20日,傅作义在归绥召集
孙长胜、孙兰峰和袁庆荣部署战斗,要求在1936年11月24日前以迅疾动作、敏快手段,在增援之敌到庙之前袭取成功。同时发布作战命令:“骑2师孙师长长胜为指挥,步211旅孙旅长兰峰为副指挥,旅参谋长袁庆荣为参谋长,指挥步兵419团(欠1营)、421团(欠1连)、第70师315旅补充第1团(欠1连)、骑兵第8团及特务3个连、炮21团第3营,及第6连小炮2门,无线电3台,汽车1队(计甲车20辆、汽车24辆),以迅捷之手段,袭占百灵庙。”1936年11月22日晚10时,各部队按指定地点集结完毕。
1936年11月24日凌晨1时,进攻
百灵庙的战斗全面展开。日本特务机关长盛岛角芳指挥作战,以炽烈火力阻止
晋绥军前进。战至4时,攻击部队深入各敌阵地,战斗呈胶着状态。上午7时天即放明,若无进展,敌飞机助战,援兵亦至,则对晋绥军非常不利。因此
孙长胜、孙兰峰到第一线指挥作战,袁庆荣指挥炮兵,并拨给尖刀连9辆汽车,每班乘1辆,由东南山口鱼贯向庙内冲击,决心在早晨全歼庙内之敌。
经过反复搏斗,终于突破敌阵,突入庙内。激战后将敌歼灭大半。
日本特务机关长盛岛角芳先率部逃跑,日本顾问烟草谷与伪蒙军第7师师长穆克登宝也分乘汽车狼狈逃窜。至1936年11月24日上午9时30分,
晋绥军收复了百灵庙。百灵庙一役,毙伤伪军七八百人,俘虏300余人,缴获炮3门、重机枪5挺、步枪400余枝、电台3架,还缴获了弹药一批、面粉2万袋和大量汽油。晋绥军伤亡官兵300余人。
收复锡拉木楞庙
在
百灵庙惨败的日、伪军退到锡拉木楞庙。
田中隆吉为了挽回颓势,命令“
大汉义军”的副司令
雷中田率领所属金宪章、石玉山、葛子原、赵奎阁等部在锡拉木楞庙集结,向百灵庙反扑。1936年11月28日,敌以汽车100余辆运兵3000余人到锡拉木楞庙,准备反攻百灵庙。1936年11月29日,王英直接指挥伪军骑兵2000余人绕过商都以北土木尔台,运动到陶林西北一带牵制
晋绥军。
锡拉木楞庙位于百灵庙东35公里处,在
四子王旗的北部。晋绥军攻下百灵庙后得知伪军在此集结,料定敌必反攻,于是制定了退兵诱敌、守庙打援的方针。在作战部署上,决定:“一、以骑兵第2师
孙长胜师长率该师(3个团)附炮2门,进击乌兰花,另以420团附炮1连,乘汽车支援骑兵;二、以211旅孙兰峰旅长指挥421团、补充第1团、炮兵2连、小炮4门,为固守百灵庙之部队,但除421团现在庙内之部队外,余在庙外准备,临时进入;三、以419团附炮1连,在后厂汗次老为伏兵;四、以独立第7旅之两个团,由
卓资山镇开驻武川、黑老各1个团。”这样,使锡拉木楞庙之敌不能单独反攻百灵庙,而又迫使该敌离开,
晋绥军则相机占领之。
自1936年12月3日起,伪军向
百灵庙反攻。守卫庙内的绥军1个团奋起反攻;杀伤伪军一部后,有计划地后退,诱敌深入。下午7时,庙外晋绥军发起反击,深入之敌大败而去。至1936年12月4日9时,彻底粉碎了伪军的反攻,毙“大汉义军”副司令雷中田及日、伪军500余人,俘200余人,并将王英伪军主力牵制于乌兰花一带,锡拉木楞庙敌守备力量大为减弱。
伪蒙军反攻百灵庙失败后,残部退到锡拉木楞庙和布拉图庙。伪军内部、伪军和日本顾问之间产生了矛盾,关系恶化。战败的伪军旅长金宪章、石玉山感到叛国附敌毫无出路,遂派人与傅作义接洽反正事宜。
当百灵庙守军与敌反攻部队激战时,骑兵第2师在乌兰花东北15公里处的南厢村、红房子与王英部激战,将其包围于乌兰花西北七八十里处的黄陶瓦。1936年12月8日,石玉山部1个旅在阵地反正。9日凌晨,金宪章也率部反正,将
日本顾问小滨大佐以下日本军官27名悉数杀死,同时向伪蒙军第7师穆克登宝突袭,将其大部歼灭。1936年12月9日上午,
晋绥军进占锡拉木楞庙。此时,
伪蒙古军呈土崩瓦解之势,伪旅长安华亭率领2个团、伪团长王子修率1个团于1936年12月18日宣布反正。1936年12月19日,伪军吕存义部闻安、王反正,也率部投诚。王英带着残兵逃回
张北,被日军全部缴械。至此,“
大汉义军”彻底覆灭。
战役影响
打击日伪气焰
绥远抗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吞绥远的阴谋。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对日先后有过
淞沪会战、
长城事变,每次战后无一不是以签订割地丧权的辱国条约而告终。而绥远抗战获得了既收复了失地、又没有签订任何条约的胜利。
关东军原以为
晋绥军不中用,一吓唬就跑,“只要由日本人作顾问,以王英部打前锋,利用汉人打汉人……蒙古军督后,作为第二线支援”就可取胜。事实与日军的愿望相反:近万名伪军和几十名
日本顾问被歼灭,“
大汉义军”彻底覆灭。此后日本不得不撤走了在
青海省、
绥远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的日本侨民,撤销了
阿拉善盟地区的特务机关。从此,日本关东军也不轻信伪军了。
激发抗日热忱
其次,激发了全中国人民空前的抗战热忱。绥远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各地,“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旺,气为之壮”,各地“自动组织各种救国团体与武装力量,如救国会、后援会、
义勇军、宣传队、救护队、慰劳队、募捐队等,努力扩大救亡阵线,加强抗日力量……”西安、上海、北平等大中城市的广大群众、各阶层人士及一些海外侨胞自发参加了“捐万件皮衣”、“以一日所得援绥”等运动,纷纷要求将绥战扩大为全国性的抗战。上海日商纱厂的4.5万名工人为抗议日本侵绥举行罢工。有人认为“这是‘五’以来,对日本帝国主义最大的一次打击”。
日本当局也承认,“绥战使抗日气氛一度上升”。1936年11月23日
天津市《
大公报》专门配发了著名记者
范长江的杰作《绥东战役中五个民族英雄》。表彰了骑兵师长
彭毓斌,旅长董其武,团长
张培勋,团长苏开元。副团长张著。
增强抗战信心
绥远抗战增强了
中国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抗战信心,诱发了“
西安事变”。各地实力派为绥战抗敌胜利而备受鼓舞。刚刚结束了两广事变的
李宗仁、
白崇禧发表通电,要求把前往西安“剿共”的
中央军开往绥远,将
广西壮族自治区军队一部或全部北上援绥。
阎锡山遵其父遗嘱,将87万元的遗产作了援绥款。李宗仁、白崇禧还抗议将抗日七君子监禁,指出:“如政府加以迫害,遂使全国志士寒心。”应傅作义之请,
宋哲元与
韩复榘一度会晤于南宫,商讨援绥事项(由于
蒋介石的阻挠,宋、韩援绥事未能实现)。
绥远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
西安市,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第17路军广大将士普遍喊出了“我们要援绥抗日,收复失地”的口号。东北军的将士找到
张学良痛哭:“即使中央不同意,我们也要自行组织队伍援绥”。傅作义在绥远抗战胜利后成了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而张学良却戴着“不抵抗将军”的帽子。这深深地刺痛了他的爱国自尊心。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向蒋介石递交了《援绥请缨抗敌书》。1936年12月3日、7日。张学良又两次向
蒋介石哭谏,要求援绥和释放七君子。蒋介石不同意,还以“没必要再派军队去绥远,必须集中全力消灭共产党”为由,将张痛斥一通。1936年12月9日,
西安市学生在纪念“一二·九”一周年大会上高喊“欢迎武装同志援绥”的口号,坚定了
张学良、
杨虎城兵谏的决心。张、杨于12月12日发动了“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张、杨在著名的通电中申明原因,并指出:“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
1946年12月12日,周恩来在延安人民举行的西安事变纪念会上讲演时指出:“唯独
蒋介石先生别具心肠,硬要在
日寇进攻绥东之际,拒绝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请缨抗日,强迫
张学良、
杨虎城两将军继续进行内战。但他这种倒行逆施,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而激起了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由诸多原因诱发的结果。蒋介石拒绝张、杨援绥之请,也是触发兵谏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获胜原因
绥远抗战是
国民政府驻绥部队抗击以日本人为顾问、以伪军为主力,旨在保卫国土、收复失地而取得圆满胜利的一次战役。仅就军事角度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是战役指导正确。它一扫1933年时长城抗战中分兵把口、处处设防、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方针,采取了主动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掌握优势,机动兵力,把打击目标首先指向对中国威胁最大、敌主力所在之红格尔图,尔后再及其他。每战都集中兵力打击敌之一部,对余敌取守势。由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使
晋绥军每战均居于优势。傅作义在战后总结说:“以绥省现有之兵力,若分路迎击,必致兵力分散,处处薄弱,重蹈过去长城抗战各不相及之复覆,难期成果;必须集结优势,先击一路,再及其他,期能各个击破。”
采取奇袭战术也是获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红格尔图之战时,傅令
彭毓斌、董其武率部出敌不意地抄袭敌后,使其猝不及防。百灵庙之战时,各部队“昼伏夜行,竭力秘密”,逼近敌阵地;全部攻击部队进入攻击位置时,“百灵庙守敌仍在酣睡,竟一点也未发觉”。
另外,重视心理战、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亦为获胜的原因之一。“以华制华”是
日本侵略者惯用的手法。傅作义认为,对德王、
李守信、王英等死硬分子难以策反,但广大的汉、蒙官兵一般都有爱国思想,不甘心当汉奸。为了策反、瓦解敌之营垒,驻绥军在1936年夏即成立专门机构,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与伪军接洽。随着日、伪军在战场上的不断失败,伪军纷纷反正,使“敌力大减,敌气沮丧”,从而得以以较小的代价获得重大的胜利。
战役评价
此战,傅作义采取先发制人、远程奔袭的手段奇袭百灵庙,作战中中国军队共击毙日军7500余人,毙伤伪军1400余人,俘伪军600余人。百灵庙大捷,是中国军队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取得的又一次胜利。中国全国掀起援助绥远抗战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