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鳌山
安徽枞阳县麒麟镇的山脉
岱山位于安徽省庐江县县境内,地处庐江、桐城市枞阳县三县结合部,北起乐桥镇,向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至桐城、枞阳交界。因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从丘陵地境内突兀而起,宛若一头巨鳌,故得名岱鳌山。传说中,岱鳌山远古时期曾是东海之艄,后因地壳变动,巨鳌化成了岱鳌山。全区地形奇特,被誉为“皖中小桂林”,拥有丰富的奇岩怪石。最高峰为海拔270米的龙王顶。
山系概况
岱鳌山位于枞阳、桐城、庐江三县结合部,主体在枞阳县麒麟镇。东南走向,在绿荫覆盖、峰平坡缓的丘陵地带突兀而起,它有九座山峰对着大凹口,逶迤蜿蜒,山势削断,岩峭如壁。其最高峰为龙王顶,海拔270米,宛如一头巨鳌。
凹西,有一列奇异的怪石,前为矫形,中为箱状,后为人态,很像旧时闺秀出嫁的浩荡队列。神话说轿里坐的是海龙王的十小姐,她因恨龙王将自己钟爱的凡人石巴变成了石块,便领着随从永驻人间。据说这十小姐心善,她身旁箱里装的是嫁衣。穷人嫁女娶媳,向她借衣,有求必应。而穷人也很讲信用,随借随还。有一个财主见了眼红,准备找小姐借嫁衣而不还。正当他动手开箱取衣时,天空中一道闪电,一声霹雳,箱盖口被封死,从此再没有人能借到衣服了。
传说岱鳌山远古时期是东海之艄,因秦始皇得神鞭兴起,赶山填海,东海龙王十分着急。与鸿钧商议后,派遣栖歇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了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岱鳌山因神化成,任凭秦始皇如何驱赶,总是岿然不动。秦王大怒,猛抽三鞭,山被打开了三个缺口,即今山东部的大凹口(又名大化口)、小凹口和山西部的杨眉山口。大凹口东,山分二峰,一高一矮,形如出土竹笋,钻天而立,其高的一峰叫龙王顶,是岱鳌山的最高峰,峰之巅,矗立着一座寺庙,名曰龙王庙。方圆数十里的乡民,将它看作气象预报台,民谚说:“龙王庙招云,晴天要转阴”。
由奇石向西越过一道山梁,便见一峡谷,谷西岸,有一山间小平地,修篁敝日,古树参天,泉水叮咚,鸟语声不绝于耳,环境清雅秀美。传说清康熙,有张姓三姊妹春游岱鰲山,见此地山水秀美,誓不还家,便结茅而居,建成“小围净土庵”,吃斋修行。逢十二强盗惊扰而节贞不屈,圆寂后就地葬于庵旁。她们的故事则在民间传为佳话,清宰相张英听说后命人查谱得知此三圣女原为其三世祖姑。于是,张氏三姊妹的十世孙,康、雍、乾三朝大学士张廷玉为其立祠,将“小围净土庵”扩建并更名为“三圣庵”,又名“三贞庵”。虽经十年动乱中,但张廷玉及其弟兄所立的一块巨型石碑依然保存完好,被破坏的庵堂现今已原址重建。
“三圣庵”西,有两座形如狮子的山峰,一座叫姚家狮子山峰,一座叫尹家狮子峰,一雌一雄。相互依偎。东西南北,远观近看,两座狮峰都形象逼真。狮峰上,怪石嶙峋,形真名切,诱人辗转流连忘返。在姚家狮子峰一侧,有一箕型谷地,人称“龙王殿”。箕谷的三壁为奇岩怪石构成,后壁上的人形巨石,雄壮威武,酷似坐在龙椅上的海龙王。谷底正中有座墓冢,墓前立巨碑一块,文曰“明中书舍人翠林姚公府君老大人之墓”。穷其根底,原来是“桐城派”大散文家姚鼐的始祖。又有传说因葬此坟出清朝皇妃姚香姑,所以被称作“香姑坟”。过杨眉山口,是一座像削去峰巅的山峦,名叫平顶山,又名谷林寨。这里地形险要,历史上屡有绿林好汉,在此安营扎寨。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的部队也曾在此驻扎,各种痕迹至今依稀可辩,山脚下太平军当年修建的万人井更是恩泽民众。
自然景观
龙王顶
大凹口东,分为两座山峰,形如笋竹,钻天而立,最高峰叫龙王顶,峰之巅建造一座庙宇,名“龙王庙”,现叫“龙天寺”。此峰气势宏大,犹如巨鳌之头,翘首向上,吞云吐雾,当地农民把它看做气象报告,素有“龙王顶招云,不是下雨就是转阴”的谚语,登龙王顶之巅,俯视环山,犹如东海波涛翻滚,蜃楼烟树,异彻神奇,亦犹如蓬莱仙境。山脚之下,枞阳县麒麟镇钱桥镇庐江县乐桥镇泥河镇罗河镇,五镇风光尽收眼底,美妙风光犹如一幅美丽山河的风景画卷。峰之左侧是簸箕山谷,谷侧峭立三座石壁,谷深百丈,中间石壁上,滋生出一块人头巨石。威武山峰之南,有三座小峰,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寨”,明末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安营扎寨,至今寨迹尚存。
传说
岱鳌山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传说中的岱鳌山远古时期是东海之艄,后来地壳变动,栖息在海滩上的巨鳌便化成了岱鳌山。
传说其后,秦始皇嬴政实施暴政,劳役百姓造万里长城,观音菩萨怜惜万民,暗给劳工每人一根红丝带,百姓干起活来就倍感轻松,秦始皇起疑,拷问百姓缘由,并逼迫交出所有红丝带,编成了“神鞭”用来赶山填海,所到之处无山不摧。秦始皇在岱鳌山连抽三鞭,岱鳌山因神化成,却岿然不动,便留下了“三鞭子赶不动岱鳌山”的神奇传说,但秦始皇的三鞭却将岱鳌山打出了三个山口,即大凹口,小凹口和杨梅山口,三个山口把山脉分成四截。
石碑岭
山之北麓有平顶山,山上的风洞岩为岱鳌山第二峰,峰顶有一洞,蜃气缭绕,深不可测,以耳朵听洞内风声呼啸,拔蒿草投入洞中,旋即起舞,飘出洞外;洞前有一庵,名曰风洞庵,建于清康熙,院内有一株千年黄色牡丹,根壮枝茂,花团锦簇,每年春吸引不少游客来此观赏。
过大凹口,便是石碑岭。岭上一排石笋,酷似宫女出嫁的仪仗队,怪石侍女前呼后拥,衣箱床柜,各样俱全,流传中这是东海龙王的十小姐与当地一个朴实农民爱情故事的见证。
三贞庵
由此西行,便有一道峡谷,谷内现出一片旷地,周围四面高山环抱,古木参天,涓涓溪流,常年不断,百鸟欢鸣,不绝于耳,四季如春,令人惊叹。这里便是闻名省内外的佛教圣地——“三贞庵”,原名“小围静土庵”又名“三圣庵”,乃后清宰相张英的三氏祖姑,姐妹三人修行至此,三姐妹弘扬佛法广施善行,圆寂后百姓为感其恩,将三人修成佛像,世代供奉。雍正年间,十世孙张廷玉重修庙宇,并亲自作《重修三贞庵记》刻碑记载,至今留于庵内。近些年来,佛家弟子不断扩建,庙宇气势宏大,声名卓著,常年游人不断,庵内香火不绝。
国尖山峰
过母狮岭便是国尖山峰,其峰坐落桐、庐、枞三县之界,山底有一古庙叫“鸿钧庙”,传说当年鸿钧与东海龙王为谈经论法,才让巨鳌支撑起这座山。此庙过去一度荒废,开发已具规模,山上奇石丛生,具有天然生态林园之美,此山与龙王顶东西呼应,彷佛鸿钧老祖与东海龙王正在谈经论法。
两山之间,夹着一块略有千亩的平地,就是姚家墓地,这里是明代姚家用重金购买用来葬坟的墓地,风水极好。紧靠山脚有一古墓,墓前立一石碑,刻“明中书舍人姚公翠林之墓”,据说此墓所葬乃清朝桐城派大散文家姚的嫡祖,闻名古今的“姚氏香菇坟”亦葬于此。解放前这里只许姚姓的家里灵柩可以安葬于此,解放后因闻其风水,多年来这里安葬的遗骨足有数十万坟,每逢清明节冬至上山扫墓的人群,成千上万,络绎不绝。
岱鳌山之奇,不仅在于它有奇峰,亦在乎它的怪石,方圆数十里,胜过山石盆景园,素有“皖中小桂林”之美誉。整个山上,怪石嶙峋,或卧或立、或起或伏,有如人形,有如鸟状,各类动物之行,应有尽有。从东往西,石洞石窟,石柱石笋,层出不穷。
狮山
再往西行,就是闻名遐迩的公、母狮山了。公狮子巍然屹立,气势宏伟,母狮回首翘望,情意绵绵,一雄一雌,双狮起舞,前呼后逐,不管远景近景,两只狮子皆活灵活现。这里流传着许多美妙动人的民间传说。公母狮之下有一“凤凰山”,这里是美学家朱光潜祖父朱海门的墓地,山下有一“凤凰池”(现改建成汉塘水库),这里是朱光潜青少年时晨读和把钩垂钓的地方。
老虎洞
位于龙王岭西侧,前洞大后洞小,洞石上有虎爪印痕,洞内可容数十人,上山放牛的人们下雨天常到此洞避雨,放牛的孩子们也经常钻进此洞嬉玩。
仙女岩
形如婀娜多姿的仙女,峭壁上有一莲花洞,洞内流水潺潺,冬暖夏凉,石壁上钟乳石恰似盛开的莲花,千姿百态,洁白如玉,娇媚动人。
石婆岭
西北的石婆岭,岭上矗立三座人形巨石,高约数丈,被云雾裹绕,充满几分神秘,人称石公、石婆、石小姐,是婀娜多姿的岱鳌山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
十小姐
又名“石小姐”位于三贞庵东侧,十座巨石依次排列,犹如十位美女,栩栩如生。寺庙对面的山上大猴石、小猴石、蛤蟆石、绿海龟石、牛头石、油盐石,各俱异样,巧夺天工。亦有一线天、神仙屋、飞来石、登天缺诸景点。
有山就有水,有水才动人。岱鳌山森林密布,生态环境优美,诸多溪流汇集于山脚之下,形成三座水库,即曾庄水库、江庄水库和汉塘水库,三座水库被定为省级“小二型”水库。方圆几十里的岱鳌风光浓缩于这三座水库之中,群山倒映,叹为观止。库中之水,清澈见底,有鱼虾漫游,有龟鳖目戏水。水温冬暖夏凉,即使百年不遇的干旱,也从未有过干枯,不仅保证了当地居民的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而且是游人垂钓的最好场所,此水熬粥而甘甜,煮饭而清香,更有一种奇闻,许多生了疑难杂症的病人,长期饮用后便能病愈,因此带着一点迷信色彩,使进山到寺庙还愿的香客越来越多。山下的村庄被誉为“长寿村”,村内八旬、九旬和百岁老人比比皆是,小伙子英俊潇洒,姑娘美丽动人。
岱鳌山位于桐城市枞阳县庐江县三县交界之处,交通便利,四通发达,周边连接有浮山、汤池温泉、周瑜墓孔城老街、桐城文庙等著名风景名胜和人文景点。
人文建设
山因石而奇,地以人而杰
世界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就在岱鳌山“双狮岭”的脚下吴庄村民组,他幼时居住的十二间圆合的农村居房毁于文革时期,但房屋基脚至今尚存。他的祖父朱海门是晚清贡生,父亲朱子香是晚清秀才,皆终生不仕,是当地有名的塾师。其弟朱光澄,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一直在台湾供职。
我国的著名法学家、我省最早的老党员之一周新民的家乡,就在岱鳌山的龙王顶脚下的陡岗村。岱鳌山的南面、平顶山市下的阳和村,是我省著名的民主人士光明甫的出生地。
岱鳌山人杰地灵,解放前曾是新四军、游击队战斗生活过的老区,更是刘邓大军战斗和进行革命活动的老区,革命烈士朱锦铭、李景堂就牺牲并葬在岱鳌山上。出过马哲聪、张亮侯、黄大荣等一大批仁人志士。清代贡生、知名学者吴廷香墓藏在岱鳌山之北麓。
生态环境
岱鳌山不仅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宛如画卷,而且还有得天独厚的具备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相传李秀成太平军路过此地,把劫掠来的财宝藏在山上一个很隐蔽的山洞里,价值无法计数,但无人找到洞口。早年有些幸运的山民就捡到散落的银块、碎金。而在这片土地下蕴藏量惊人硫铁矿,可供中国开采一百年,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铁矿床了。
春天可观赏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感受竹林小道、鸟语花香;夏季感受蝉鸣蛙叫,涓涓泉水,小桥流水人家;秋季漫山红叶,硕果挂满枝头,金黄色的桂花,飘香千里;冬季银装素裹,冰凌悬挂石岩边缘,登山、观水、赏梅花。难怪“清末四公子”之一、祖籍当地的名人吴宝初(淮军骨干将领吴长庆之子)当年踏游岱鳌山时,便赋诗曰:“常恐好诗人不识,诗心山色共争奇。谁知路绝云深处,犹有好山诗不知。”
山中覆盖着各种树木,种类繁多,亦遍布各种中草药,譬如何首乌、麦冬沙参桔梗大花马齿苋、蒲公英等几百余种,随手可得。山中有野生的黄花菜蜜枣、毛栗、油柿马齿苋等,这是自然恩赐岱鳌山的原生态绿色食品。林中生存着各种野生动物,如野兔、环颈雉野鸭、豺狼、狐属、野猪、獾等等,池中有野生的各种鱼类、鳖、虾、蟹、泥鳅、鳝等等,当地农民捕获作为招待来宾的美食。
当地农民利用这自然条件饲养走地鸡家鸭、鹅、土猪、兔、羊、牛等,种植桃、杏、梨、李、枇杷、柿子等果木,岱鳌山一带盛产花生、番薯阳芋、黄豆、荞麦、芝麻、青萝卜(土人参)、小麦、葫芦、冬瓜等等作物。
名人
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枞阳县人(今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波特兰开拓者队之一。1897年9月19日生。支持马克思主义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安徽省桐城中学,毕业后任教于北乡大关小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国立武昌高师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他还请桐城市著名书法家方守敦题写“恒、恬、诚、勇”4字的条幅,作为座右铭。五四运中,他毅然放弃文言文,改写白话文。1921年,朱光潜发表了粤语处女作《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随后又发表《行为派心理学之概略及其批评》、《进化论证》等读书心得,初步形成自己对治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看法。1922年,他在《怎样改造学术界》中,倡导培养“爱真理的精神”、“科学的批评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证精神”。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他漫长的学术道路。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大学吴凇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1924年,撰写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美》。又到上海市与叶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丰子恺等成立立达学会,创办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广泛进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试验,倡导教育的自由独立。
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斯塔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朱光潜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解放后,朱光潜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即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对立统一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解放后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20世纪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在“文革”期间,朱光潜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仍认真系统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力求弄懂弄通。1984年,香港大学授予朱光潜为该校名誉教授。1986年3月6日,朱光潜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 《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科的《新科学》等。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为方便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学习研究一生不辍。
朱光潜熟练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他对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他出版的译著还有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此外,他通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译文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
朱光潜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在旧中国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道路有过曲折,但他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在复杂的斗争中,辨明了方向,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解放前夕的关键时刻,断然拒绝中国国民党当局的利诱威胁,毅然决定留在北京。他在与广大人民一起迎接解放的日子里,曾兴奋地说:“我像离家的孤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恢复了青春。”解放后,他始终不渝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党赤诚相见,肝胆相照。尽管他曾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从未动摇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粉碎“四人帮”以后,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振奋,老当益壮,积极翻译名著,撰写文稿,发表演讲,指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驰骋不懈。1983年3月,他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一开始他就声明自己的身份:我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是他对自己后半生的庄严评价。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光升
光升(l876一1963) ,字明甫,世居枞阳县阳和。清末举秀才,目睹朝政腐败,国事维艰、民生凋敝,内心愤葱,毅然摒弃科举,追求民主革命。1902年,考人江南高等学堂,结识革命志士赵声,进行民主革命宣传活动,被处以出堂。乃回乡,于桐城中学堂及崇实小学堂执教,历时五载。后赴日本东京留学,与章太炎、陈独秀等过往甚密,因此得以亲聆孙中山先生教诲,遂加入同盟会。
1911年学成归国,任安徽省官立法政学堂教务长,同时任桐城中学堂监督。次年,柏文蔚任安徽都督,委为秘书,不久辞职,与刘希平等创办安徽江淮大学,并任校长。以后,参加反袁斗争,失败后流亡京沪,常为《新青年》撰稿,揭露封建专制,宣传民主主义思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安庆市学生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先生热情支持。次年,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因与军阀坑淦一气,被师生驱逐,请升任校长。升接任校长后,旋与省立第一师范校长李光炯、芜湖五中校长刘希平联络,组织教育界进步人士,成立“安徽省教职员联合会”,与省学联相互支援,向盘踞在安徽的反动军阀开展斗争。1921年6月2日,安徽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向省议会请愿,反对省督倪嗣冲侵吞教育经费,遭到军阀倪道娘、马联甲的血腥镇压,五六十名学生受伤,省立第一师范学生姜高琦身戳七刀死亡,造成震惊全国的“安徽六· 二惨案”。在军阀残害学生时,升闻讯,不畏强暴,火速冲进省参议会,怒斥马联甲,遭马捆打,关进小楼。被人救出后,立即联络安庆各界人士,组成“六· 二惨案后援会”,动员安庆市市人民罢工、罢市、罢课;并通电全国,控诉倪、马罪行,得到各地驰电声援。安葬姜高琦时,升作挽联,悲痛悼唁,联曰:“天柱徒高,何如烈士垄;江流不转,长屹党人碑。”
1925年,“五册”惨案发生,安庆、芜湖市等地学生示威,声讨日、英暴行。当时,教会学校学生激于义愤,纷纷退学。为使这批学生继续就读,先生坚决支持中共党员王步文的提议,与沈子修、朱蕴山等会商,决定从“五姗惨案后援会”的捐款内,提拔6000元,在安庆、芜湖创建建华、民主和新民三所中学,收容教会学校退学的学生。8月,安庆建华中学成立,升任董事长。1926年1月,广州国民党中央派升及朱蕴山、沈子修等9 人为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升被选为常委。工作中,升坚持与我党合作,同中国国民党右派作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组成“清党委员会”,公开通缉光升,升避难汉口等地,坚持维护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不改初衷,一往无前。1932年,上海市发生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开赴淞沪会战作战,升辗转赴沪,任淞沪卫戍司令部长官公署顾问,与日寇展开血战。1938年,他又长途跋涉,至武汉出席第一届国民参政会。事后,深入湖南省桃源、乾州古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后至四川省江津县,与沈钧儒诸君组织“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先生返皖,任安徽通志馆馆长。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文史馆馆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等职。一生致力革命,兴办教育,无视艰险,高风亮节。1963年病逝。
周新民
周新民(1897—1979),原名周骏,合肥港振飞,安徽省庐江县大化乡(已并入乐桥镇)陡岗村人。早年曾在家乡兴办兢存中学(后为县立陡岗中学,今为大化初级中学),后到外地工作,一直关心学校的建设秘教学,常寄图书、教具资助该校,暮年常以书信询问办学情况。
在“五·四”运动时期,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曾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民国11年赴明治大学研究院攻读法学,回国后在皖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中国国民党左派安庆市市党部执委、安徽省党务执监委员会候补执委兼书记长,积极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安徽的大革命运动作出贡献。民国16年(1927)3月20日,蒋介石由九江来到安庆,周新民出席欢迎会。蒋介石在即席讲话中,散布同北洋军阀妥协言论,周新民在会以致答词方式,据理予以痛斥,明确指出:“合作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与流氓、政客同流合污,国民革命对外要打倒列强,对内要铲除军阀,我们决不能与军阀妥协。”发言结束,全场鼓掌,一致赞同。蒋介石勃然色变,未终席即拂袖而去。周因此而遭到了蒋介石的通缉。
30年代中期,周新民在上海市协助沈钧儒等筹建上海各界救国会,是救国会的发起人之一,以后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在河北训政学院、上海法政学院复旦大学云南大学香港达德学院任教。民国27年(1938)遵照董必武的指示,周回到安徽,在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会工作,并任安徽省总动员会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兼总干事。民国31年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民盟前身),民国33年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民国35年随民盟总部迁往上海、南京,为维护“双十协定”,实施政协决议,发展民盟组织,而奋不顾身地工作。民国37年在香港协助沈钧儒先生恢复民盟总部,公开声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署秘书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沈阳市副市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组织部长、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曾率代表团出席匈牙利国际法学会第五次大会,是第一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一生,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著述有:《民法根论》、《亲属继承》、《物权》、《债权》、《民事诉讼法》、《婚姻法讲话》、《中国民主同盟简史》等。1979年10月在北京逝世。
目录
概述
山系概况
自然景观
龙王顶
传说
石碑岭
三贞庵
国尖山峰
狮山
老虎洞
仙女岩
石婆岭
十小姐
人文建设
生态环境
名人
朱光潜
光升
周新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