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
安徽省芜湖市辖区
弋江区是中国安徽省芜湖市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芜湖市中心区域南部,东起荆山河,南临漳河,西濒长江,北依青弋江。截至2024年,弋江区面积1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43.8万,辖6个街道办事处,共有42个社区和11个村,是全市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中心。
弋江区前身为马塘区。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马塘区更名为弋江区。 2015年,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弋江区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202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安徽省撤销三山区、弋江区,设立新的芜湖市弋江区。芜湖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坐落于弋江区。区内自然环境优美宜人,有白马山等大小山麓十余座,紧邻长江漳河青弋江水系资源丰富,坐拥十里江湾天然美景,滨江·松鼠小镇与十里湾畔遥相呼应。
弋江区先后获批军民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等。2022年,弋江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7.7亿元,同比增长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8亿元,同比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1%。弋江区所获荣誉众多,2023年,弋江区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
历史沿革
明朝后,弋江区地域沿江一线商贸渐趋发达,屡有管理机构设置。朱见深成化七年(1421),明廷工部在泗关街设立“抽分厂”关卡,管理江上来往木竹商排等的征税。
明毅宗崇祯元年(1628),明廷户部在泗关街设立钞关,征收商船正税,商贾税法自此较完善。
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八年(1869),长江巡阅大臣彭玉麟奏准增设长江水师,建立提标右营驻弋江;民国元年(1912),全营改编为海岸警卫队清代道一级的行政机关道署设在弋江。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芜湖池太广分巡道迁至区境将军港原芜湖署(今兴隆街、库子街与大安路之间)。雍正十一年(1733),设安徽宁池太广分巡道兼理芜湖关务,简称芜湖关道,辖皖南各县。
民国三年(1914)关道分治,芜湖监督署仍在原址,道尹公署迁至码头口前清长江水师芜湖游击署。泗关街和南(关)街则是那时水陆货运征税关卡的署地。芜湖市素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弋江区则是米市的发祥地。由于地处青弋江汇入长江一带的南岸,沿岸人烟稠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米商、木商及行商聚集。旧志形容米市兴盛时“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甲于江左,百物翔集,市声若潮,至夜不休”。自南关至浮桥(今弋江桥址)为米行云集区,谓之“南市”。“河南肆视市县为不及”是对旧时本地繁荣的称誉。境内鲁港元代设馆驿,明代发展为芜湖首镇,清代道光米市一度超过芜湖城,“大大的鲁港镇,小小的芜湖城”因此流传。
弋江地域隶属历来随芜湖市地域隶属改变而变。据载,朱元璋在马背上南征北战取得政权后,喜好养马,至朱翊钧万历四十一年(1613)前后,官方在芜湖城南养马数以千计,“马塘”由此得名。清末民初,沿青弋江河南省)一片行政区域设有江口、尚塘、来远三铺,后合为江口、尚来两镇。日伪时期,河南称为芜湖的“四区”。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设河南区人民政府。
1950年4月,市区建制撤销。1952年7月,恢复市区建制,在原第四区行政区划内,建立河南区人民政府。1955年12月,河南区建制再度撤销。1960年城市实行人民公社化,在原河南区建制的基础上,建立马塘人民公社,这是“马塘”地名的真正命名。
1964年12月,取消芜湖马塘人民公社名称。1968年8月,成立马塘区革命委员会。
在1980年6月召开的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撤销马塘区革命委员会,设立马塘区人民政府,下辖江口县、朝阳、马塘3个街道办事处。1984年12月郊区渔业公社,1990年3月郊区马塘乡和山乡的铁桥村、爱国村,1991年6月湾沚区鲁港乡先后划归弋江区管辖。至此,区域面积增加了20多倍,人口翻一番,奠定了区域规模。进入新世纪,作为市政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马塘区亦称“城南新区”。
1998年1月,区政府驻地由码头口3号迁至利民西路418号。2006年2月10日芜湖市行政区划调整,马塘区更名弋江区,原芜湖县火龙岗镇整建制划归弋江区。
2006年7月,弋江区撤销南瑞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承担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移交给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原来承担的社会性、群众性工作,移交给社区。南瑞街道原来下设5个社区,办事处撤销后,区委、区政府将其调整为沐春园、荷夏园、锦坤园3个社区。全区辖5个街道、1个镇:弋江桥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马塘街道、澛港街道、火龙岗镇,以及南瑞社区中心。
2011年6月23日,撤销火龙岗镇,设立白马街道和火龙街道。全区辖7个街道:弋江桥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马塘街道、鲁港街道、火龙街道、白马街道,以及南瑞社区中心。
2020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安徽省撤销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弋江区,设立新的芜湖市弋江区,以原三山区和原弋江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弋江区的行政区域,弋江区人民政府驻中南街道利民西路418号。
地理环境
地形
区内中部区域以白马山、马头山凤凰山等大小山麓十余座散落分布,四周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6-10米;境内沟渠纵横,湖塘密布,面积超300亩的湖塘主要有黑沙湖、南塘湖、殷村湖、超湾湖、沉塘、潘塘、黄泗滩、园墓(元亩)塘、芦花塘等十多处。
气候
弋江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冬冷夏热,春暖秋爽,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18.7℃,年平均降水量1200-1410mm,集中在春夏两季,年平均日照1939-2092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40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一)耕地4615.19为公顷(69227.85亩)。其中,水田4409.66公顷(66144.90亩),占95.55%;水浇地10.34公顷(155.10亩),占0.22%;旱地195.19公顷(2927.85亩),占4.23%。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3884.88公顷(58273.2亩),占全区耕地84.18%;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688.77公顷(10331.55亩),占全区耕地14.92%;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40.74公顷(611.10亩),占全区耕地0.88%;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0.80公顷(12亩),占全区耕地0.02%;无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
(二)种植园用地38.59公顷(578.85亩)。其中,果园7.13公顷(106.95亩),占18.48%;其他园地31.46公顷(471.9亩),占81.52%。
(三)林地1146.41公顷(17196.15亩)。其中,乔木林地701.41公顷(10521.15亩),占61.18%;竹林地1.05公顷(15.75亩),占0.09%;灌木林地118.40公顷(1776.00亩),占10.33%;其他林地325.55公顷(4883.25亩),占28.40%。
(四)草地121.54公顷(1823.1亩)。均为其他草地。
(五)湿地63.00公顷(945.00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全区均为内陆滩涂。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817.15公顷(87257.25亩)。其中,城市用地3613.85公顷(54207.75亩),占62.12%;建制镇用地506.77公顷(7601.55亩),占8.71%;村庄用地1499.94公顷(22499.10亩),占25.79%;采矿用地137.69公顷(2065.35亩),占2.37%;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58.90公顷(883.50亩),占1.01%。
(七)交通运输用地774.35公顷(11615.25亩)。其中,铁路用地249.02公顷(3735.30亩),占32.16%;公路用地447.06公顷(6705.90亩),占57.73%;农村道路77.77公顷(1166.55亩),占10.04%;港口码头用地0.44公顷(6.60亩),占0.06%;管道运输用地0.06公顷(0.90亩),占0.01%。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267.65公顷(64014.75亩)。其中,河流水面1161.65公顷(17424.75亩),占27.22%;湖泊水面658.06公顷(9870.90亩),占15.42%;坑塘水面1831.85公顷(27477.75亩),占42.92%;沟渠217.86公顷(3267.90亩),占5.11%;水工建筑用地398.23公顷(5973.45亩),占9.33%。
矿产资源
境内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碳酸钙白陶土、煤等,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金、铜、铁等,非金属矿产石灰石储量丰富。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底,弋江区辖5个街道和1个党工委:弋江桥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马塘街道、港街道、火龙街道、白马街道和南瑞党工委。
截至2020年1月4日,三山经济开发区辖峨桥镇和三山、保定市、龙湖三个街道,共36个行政村,8个社区。
截至2020年7月2日,弋江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共有38个社区和13个村。
截至2020年7月6日,弋江区辖9个街道、1个镇:马塘街道、澛港街道、火龙街道、白马街道、中南街道、南瑞街道、三山街道、保定街道、龙湖街道峨桥镇。弋江区人民政府驻中南街道利民西路418号。
截至2020年12月29日,弋江区辖10个街道、1个镇:中南街道、马塘街道、澛港街道、火龙街道、白马街道、南瑞街道、三山街道、保定街道、龙湖街道、高安街道、峨桥镇。
人口民族
弋江区辖3个街道、3个镇,户籍人口19万人(2007年末),截至2018年底,常住人口34万人。
截至2020年11月,弋江区常住人口422620人。
经济
综合实力
弋江区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经历了发动群众、建立巩固新生政权阶段(1949.5-1952.7);经历了民主政权建设,开展区街“生产自救型”劳动合作组工作阶段(1952.8-1960.4);经历了人民公社以粮食、钢铁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和工业生产阶段(1960.5-1966.5);经历了“文革”各方面工作受到冲击阶段(1966.6-1976.10)。粉碎“四人帮”、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弋江区步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1986年全区财政收入81万元,1996年为1270万元,十年增长15倍。到1998年,全区社会总产值10.23亿元,财政收入2100万元,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11年弋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8%;财政收入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4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2%。
2019年,弋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83亿元,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1亿元,下降7.5%;第二产业增加值257.37亿元,增长9.2%,其中工业增加值222.64亿元,增长9.2%,占全部二产增加值的8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5.35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为0.68:56.46:42.86。2019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9.3亿元,增长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92亿元,增长5.6%;全区地方财政支出21.66亿元,增长7.4%。
2021年,弋江区生产总值5331431万元,增幅10.6%。
农业
90年代推广新型实用的农业技术,先后实施了“种子工程”、“畜牧业进位工程”、“渔业致富工程”和“林业二次创业”。1998年,粮食单产由1990年的每亩35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含专业队天然捕捞)分别达到1524吨和645吨,是1990年的1.8倍和3.4倍。原有马头山林场,50年代受到国务院表彰;199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18%,2003年城区绿化覆盖率37.7%,人均公用绿地11.97平方米。城南屠宰交易市场规模较大,日屠宰生猪350头。90年代前期,鲁港乡农民兴起挖田精养万蟹楼大闸蟹鳖科热;1994年芦花塘生产中华绒螯蟹近1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开始萎缩,农村二、三产业逐渐兴盛。
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7467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287公顷,年内减少了267公顷。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43公顷,粮食产量3.1万吨;油料播种面积1701公顷,油料产量3955吨;蔬菜播种面积995公顷,蔬菜产量21298吨。肉类产量3633吨;水产品产量7010吨。
2019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3亿元。谷物播种面积4689公顷,谷物产量27510吨;蔬菜播种面积965公顷,蔬菜产量27650吨。肉类总产量1230吨,其中:生猪出栏5405头,比上年减少25602头;猪肉产量452吨,比上年下降83.8%。水产品产量6219吨,渔业产值2.09亿元。
工业
解放前,全区只有私营美隆面粉厂自产自销。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属芜湖钢铁厂、芜湖木材厂、芜湖市造漆厂、芜湖卷烟厂陆续在区境兴建;区属工业以手工业加工为主,规模很小,产品技术含量很低。70年代中后期,区办工业得到发展,区属8家企业上升为大集体公有制单位。80年代初,新华服装制帽厂、长江蓬布厂、江口衡器伞厂等街办企业相继投产。1992年实施“三年大变样”的计划方案,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区属集体企业全面推行全员风险承包和效益目标管理,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46亿元。1995年,接受芜湖市第一批划转工业企业17家,2000年又接受第二批划转工业企业18家。针对划转企业的现状,抓住旧城改造的机遇,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厂一策、整体推进”的措施,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让民众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角。到2003年底,完成企业改制36家,企业改制工作至此基本结束。
1995年,全区工业企业开始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当年新增个体经营户和民营企业195家,新增注册资金1711万元,民营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开始逐年加大。2003年底,民营企业379家,从业人数增至2.2万人,其中1.6万人属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当年民营经济总量和财政贡献率均占工业经济的90%以上。民营企业的竟相涌现,2003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已达20.35亿元,其中11.05亿元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全区工业企业及8人以上工业个体户251家,规模企业37家,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的企业7家、超亿元的企业2家。初步形成以高新区为龙头、镇街工业园为两翼,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制药业、服装加工业兼容发展的格局。
2011年,1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48.77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增加值15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8%;销售收入383.14亿元,比上年增长36%;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379.5%。实现企业利润总额22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流动资产周转率2.5次,增长0.3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563199元/人,比上年增长29.4%。
2019年,全区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2019年,全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9%,占总产值的比重达69.2%,比去年同期增长0.9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9.9%,占全区总量的73.2%。2019年,全区产值过亿元企业85家,占全区总数的49.7%,产值占全区总量的94.7%,增长20.6%,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对全区工业总量的贡献率达106.7%,拉动全区规模工业增长19.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
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工业投资60.37亿元,比上年增长55.7%;房地产投资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全区在建项目369个,比去年同期增加72个,其中本2011年新开工项目203个。新开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35个,其中工业项目19个,三产项目16个。在建房地产项目39个,实现房地产投资65.4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4.1%。三产投资8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9.1%。
财政
2011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44.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47.9%。营业税5.2亿元,比上年增长52.5%;增值税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企业所得税4.48亿元,比上年增长5%。实现地方财政支出11.51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67亿元,比上年增长47.4%;医疗卫生事业支出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9%。教育支出为1.93亿元,比上年增长45.1%。
2019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4%;房地产投资增长23.5%。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0.8%。2019年全区在建项目26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8个,10亿元以上项目39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7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
房地产
2001年以起商住楼建设势头旺盛,销售火暴。2003年区内有在建房地产项目11个,房屋施工总面积68.5万平方米,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38万平方米。城南的大开发、大建设,带来了商业的初步繁荣。2003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商业零售服务企业1000余家,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38亿元,市级限额以上商业企业5家,商贸批发零售企业142家,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贸易企业10家。从城南新区的规划布局上看,弋江区已初步构成中南建材城、新时代商业街、亿万多超市一线及高教园区一点的三产发展形态,迎来了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的起步阶段。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区域南端峨山路以南,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经市政府2001年2月6日现场办公会确定设立的。区内规划有光电子工业园、综合加工园及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等。
高新区是区财政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自2001年建区至2003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5亿元,完成了区内总长9.5公里的路网建设、配套管网建设和绿化等;完成总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建设;完成星火工业园40套产房建设;整治水系6.1公里,建成箱涵9座。高新区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到2003年底,已有68家工业企业进驻高新区,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59亿元。高新区已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评审,为弋江区未来的经济拓展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建筑业
2011年弋江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9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4.2%。2011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7.58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新开工193.9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6.93万平方米。
2019年,全区新增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3家。比去年同期少13家。全区72家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5.64亿元,同比增长2.2%,低于市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其中,建筑装饰装修产值为1.6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他建筑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130%。全区安装工程完成产值10.5亿元,同比下降4.5%。建筑工程产值为42.9亿元,下降1.6%,占全部产值的77.1%,比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
2011年弋江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74亿元,比上年增长33.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8亿元,比上年增长53.8%。
201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46亿,增长13.5%,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实现零售额135.17亿元,增长34.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发展较快,互联网零售企业贡献突出。限上批零业实现零售额133.9亿,占限上零售额比重为99%,增长35.8%,其中互联网销售企业实现零售额116.3亿,占限上零售额比重86%,对限上零售额贡献率94.9%,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33.2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
2011年弋江区完成国际贸易总额1837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4%。其中出口80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3%;进口103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3%。
2019年,全区进出口总额29772万美元,上升48.31%。其中进口额10226万美元,增长76.33%;出口额19546万美元,上升36.93%。
招商引资
2011年弋江区引进项目234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175.8亿元,实际到位外资6899万美元,引入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48.3亿元。
文化
截至2011年底,拥有体育场1个;街道文化站3个;农家书屋2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举办大学生嘉年华系列活动、弋江金秋文化月系列活动、春节民俗巡游等大型文化活动46项。拥有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13家,各类健身队伍96支。弋江区经营场所200多家,从事印刷、复印、打字、书刊报亭、图书出租、娱乐业等。群众性的文娱演出活动活跃,88年以来,先后有短剧《春风吹进无声荒原》、舞蹈《时针分针秒针》、小品《下岗之前》、歌曲《青弋江小唱》等在省级比赛或文艺汇演、交流研讨中获奖。2002年和2003年,分别率先在全市三县四区与市电视台合办专栏节目,与芜湖日报合办城南新区月刊。
交通
截至2012年底,弋江区3条城市环线、2条国道过境,宁铜铁路、芜宣杭铁路、皖赣扩能、宁安高速铁路弋江站、高速公路网芜湖南出入口紧临高新区,高新区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骆岗机场均仅1个半小时车程。芜湖港有码头泊位70多座,其中朱家桥外贸码头对外籍轮开放。
社会
科教
截至2011年底,弋江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15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497人。拥有高新技术产品5个,专利技术产品12个。2003年,利民路街道办事处、弋江镇被评为该市首批科普示范街道(镇)。
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区境兴办私立学校20余所;1994年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推进教育现代化基础工程,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教育设备配备率达100%。2000年后,加大实施名师名校战略,共有20余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市教坛新星,市级骨干教师。截至2011年底,弋江区有中学5所(含代管1所),小学11所,幼儿园19所。南瑞小学“中华文化教育”特色、利民路小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色、鲁港中学体育特色等,以“名校”加“特色”的办学理念赢得社会认同。
卫生
弋江区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眼科可诊治多种常见疑难眼疾,其中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997年,区医院眼科被省卫生厅命名为“省临床医学特色专业”。截至2011年底,弋江区境内村级以上的医疗院所68个,每万人拥有医生12人。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个,拥有床位数710张,专业技术人员884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11年底,弋江区拥有托老所3个,在院老人106人。2003年,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555人,月保障金21.6万元;享受农村低保688人,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由730元提高到1200元。2002年1月,出台对失去土地农民的八项优惠政策。2003年起,在全省率先免除农民所有的农业税正附税,国家政策规定的粮食补贴仍足额发放给农民。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2003年,利用区劳动市场,为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做好职介工作,帮助解决工作岗位6200个;全年有2100人次受到职业技能培训。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602元,比上年增长18.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5497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63万人,参加农村农村医疗保险13.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4.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4%,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99万人,比上年减少1.12万人。发放低保金2505.3万元,比上年增长27.4%。
截至2018年底,投入2.79亿元,完成19项民生工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8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加大社会救助和困难帮扶等托底力度,发放低保金3775万元,保障低保户61963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1372万元,医疗救助3893人次;发放救助金181万元,临时救助756户;为3406名重度残疾人发放242.8万元“护理补贴”,为1977名困难残疾人补贴257万元生活费,为92名残疾儿童配套康复资金138万元。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发放优待金、自主就业等补贴1686人次、2366万元,为600余名退役士兵补缴社保。交付弋江嘉园三期、火龙岗北区等安置房2368套,完成弋江嘉园378套公共租赁房配租工作,办理安置房权证37.32万平方米。持续开展县域结对帮扶工作,拨付利辛县1200万元专项资金。
代表人物
钱毅(1925--1947),原名厚庆,芜湖人,文学家阿英(钱杏,1900年出生在二多桥61号)的长子。参加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剧艺社、新艺剧社,在《夜上海》、《一年间》、《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剧中担任主角,深得戏剧界前辈和观众的赞赏。
徐少鳌(1911--1968)名祥定,字楚行,芜湖弋江区澛港人。敏而好学,工诗善文。为继承祖业(四代业医),攻读医经五年(1929--1933),随父临诊,常有卓见。因医术高明,患者争相求治,尤擅长外科,声誉甚高。
阿英(1900--1977),原名钱德富、德赋,安徽芜湖人,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撰写《扫荡别记》、《春荒杂记》、《敌后日记》记录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的对敌斗争历史。
李少白(1909--1986),芜湖澛港人,幼年酷好方术,攻读经史。1937年毕业后,在芜悬壶行医,对“小儿夏季热”有独到之处,在省、市内久负盛名。
黄叶村(1911--1987),书画家,原名厚甫,学名成昆,祖籍安徽当涂,生于芜湖澛港。1988年5月20日,安徽博物院举办“黄叶村遗作展”,震动省城,被赞为“继承和发扬新安派传统之第一人”。
获得荣誉
2017年12月14日,弋江区获评2017年工业百强县区。
2019年9月21日,弋江区入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榜单;入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区榜单。
2019年11月13日,入选2019年工业百强区。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区”称号。
2020年11月,位居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第73位。
参考资料
弋江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政府.2024-08-12
弋江区.查字典地理网.2024-03-12
弋江概况.弋江区人民政府.2024-03-12
弋江区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网.2020-03-02
芜湖市弋江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05-27
弋江区概况地图.行政区划网.2020-03-02
弋江概况.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政府.2020-03-02
2021年全市分县区地区生产总值.芜湖市人民政府.2022-02-06
黄叶村画集近日出版.人民网.2020-03-02
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小康杂志社.2021-05-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形
气候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综合实力
农业
工业
固定资产
财政
房地产
建筑业
消费市场
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
文化
交通
社会
科教
教育
卫生
社会保障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