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真
清朝时期的官员
李培真17岁庚申年考上童试,33岁丙子年开始食禄,走上仕途。42岁乙酉年通过明习经学,被人推荐当上县官,43岁丙戌年进补任命为庶吉士,清顺治二年(1646年)46岁己丑年参加会试答题3道,李培真考上进士清代会试试题都是三道,曰诗三房。47岁庚寅年请探亲假回老家,修父亲和叔叔两个人的坟和碑,49岁回到京城继续任职,升任右春坊右赞善,春坊,就是太子宫的下属单位,右赞善是官名,为太子宫的秘书科副科长。李培真50岁升任扬州海防兵备道副使,因为清朝是闭关政策,海防就是海军了。赐李培真进士及第中宪大夫,这是荣誉称号,任命为扬州市海防兵备道副使,兼管河道清理、盐两江总督的运输、扬州驿站管理,还兼任江南地区按察副使,同时兼任着右春坊右赞善和翰林院检讨,这个检讨也是官职,相当于编修。据河南省文献记载:李培真清顺治二年(1646)第3甲28名是明清进士
生平简介
李培真:河南省夏邑县骆集乡赵楼村人士,现今本村李氏祠堂保存有本人真丝画像。和河南巡抚贾汉复题词的《泽冠两河》的牌匾及简介。李培真的子子孙孙分别分布在:夏邑县骆集乡小赵楼村,夏邑县何营乡五里桥村,夏邑县桑堌乡李口村,夏邑县车站镇李合楼村,更有大部分分别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每逢大年初一和喜事他的子子孙孙都来拜祭他。画像题有简介:事实十七岁庚申入府,三十三岁丙子食,四十二岁乙酉选明经旋登乡荐,四十三岁丙戊捷进士,选内翰林国史院麻吉士,四十五岁戊子升补内翰林秘书院检讨,四十六岁乙丑入会缮分试诗三房,四十七岁庚寅 请假旋里修父叔两,四十九岁壬辰复命还都,升右春坊右赞善,五十岁癸已升扬州海防兵备道副使。赐进士第中宪大夫,扬州市海防兵备道廉管河道两江总督监法驿侍江南等,后提刑按察司副使前右春坊。右善房与内翰林秘书院检讨李培真----五十三岁喜像----岁在----顺治十三年四月之。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所有资料残缺不全,无法复原,只保存其一。
李姓祖先像于1987年修复题字:祖先之像迄今已数百年,也漫漫长夜几经沧桑辗转转流传,致使画幅破损无法张挂,而今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吾族子孙更念先人之德,不惜重金复修先人之像绫绢生辉。重展风采。千古流芳。一千九百八十七年古历十一月二十九日画讫并记。
个人经历
考取进士
顺治知府
宋国荣修,羊琦等。国荣字君用,辽东辽阳(今辽阳市)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顺治十七年(1660)夏来任知府。羊琦字郡玉,河南汝阳(今汝南县)人,顺治九年(1652)进土,本府儒学教授。府志自明代嘉靖间李嵩等修撰,后百余年未有续修。顺治帝十五年(1658),巡抚贾汉复檄修志书,归德府以兵火之后,文献无征,难以应命。十七年夏,宋国荣来任,始以修志为一郡政治之先务,遂命府学教授羊琦领本府举人徐作肃,贡士贾开宗、侯方岳、王琰等人负纂修之责。因明旧志增删,越秋稿成。复经本郡名进士李目、李鼎、李培真、汤斌、崔抡奇五人校订,成志十卷。
卷前为知府宋国荣、府通判杜永盛、府推官符应琦各一序。次列府及属县疆域、城池图十四幅,总目和修志姓氏。十卷自次为;天文卷一,地理卷二,建置卷三,田赋卷四,祠祀卷五,官师卷六,人物卷七,选举卷八,艺文卷九,杂志卷十。
按此志纲目颇为奇特。其天文、地理、建置、田赋、祠祀五卷,仅有纲而无目,全卷通为一篇。实际所统内容却很丰富。诸如地理卷,有概况、沿革、形胜、城池、古迹、陵墓、风俗、土产等,但却不标目,给读者带来极大不便。尤其是田赋卷,满篇条款数额,头绪混乱,难以卒读。其余各卷虽有细目,但多不恰当。如官师卷只立帝王、建封、官师三目。帝王岂可入职官?实有违封建纲常!又如义行、仙释、方伎等不列入人物卷,反人杂志卷,亦不合志体。
书之优点亦甚明显:一是文字雅洁,辞简意明;二是言之有物,不见空言冗语。试摘地理卷中之几段如下:“商丘市供需独繁,而责成最先。且当四通孔道,食力舆马之役,仆仆不休。又数有河患。地宜黍麦菽谷暨瓜果蔬菜,饶桑柳榆槐椿,有桧柏桐竹,属地同。每河决辄数岁无成。田东南多荒芜,西北滨河有数千亩之家阙口实者。迁史谓梁为大国,居天下膏腴之地,今综其实,岂其然乎?”“宁陵县要冲与商丘同,距河稍远,故河患稍杀。地沙瘠,宜木棉,附城郭多为圃”。“柘城县为邑最小,规制未备。地率碱瘠,少牧,多煮盐自活。其土著者杂居境内,易起讼生盗,土醇朴,守礼义,绝亡浮靡习”。另,人物卷附有《乙亥殉难》、《壬午殉难》两目。按品级、出身分别排列。略见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此地区活动情况。
此志原刊本现存极少。只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南京地理研究所备藏一,均为善本上海图书馆有抄本。其余各处所藏均为胶卷本。
巡抚赠牌匾
河南巡抚贾汉复题写牌匾:清赠中宪大夫,内翰林秘书院检讨廉右春坊,右赞善扬州市海防兵备道副使。李公李培真 德政。河南巡抚贾汉复 题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嘉平月下三浣重立。贾汉复(1605-1677),字腾侯,号静庵,曲沃县安吉人。
少年时豁达不羁。明末为淮安市副将,清顺治二年(1645)归清,隶正蓝旗汉军。
汉复为官能悉心吏治,为民兴利。顺治十四年巡抚河南省,鼓励农民垦荒1.8万余顷。康熙元年(1662)巡抚陕西省时,免除宜川县延安市、分州、白土关等贫困地区的部分钱粮。在曲沃置社仓田数百亩,为县人备荒。
西安龙首渠是隋唐以来的古渠道,汉复引伸西渠扩大水地。他捐资募工,并传授开凿方法,修褒城县宝鸡市300km栈道,便利川陕交通。在他已奉命离任时,还捐出俸银疏浚通济渠。汉复注重文事。在河南,最早设局纂修《河南通志》;在陕西,又组织宿。儒重修《陕西通志》;在西安市还补刻《孟子》石经。
汉复尤崇教育,多处修办书院,培育人才。巡抚河南省时,在开封市创建贡院,便利乡试。巡抚陕西省时,重修被破坏朐关中书院。在曲沃县,以私资修建文昌阁,请名儒卫山讲学其间。捐500亩滩地,以租金助学。后又将自己所建的“雨翠庄”捐赠,创建乔山书院。并刻碑:“请与后人约,我子孙不得视为私有,他人亦不得以势力攘夺,倘有睨窃据,许合邑之人声大义而共击之,庶世世为公物”他还将私产出租,租金专供文武生员乡试使用。在北京建曲沃会馆,为曲沃赴京的儒生提供世俗方便。
有一女贾佳氏嫁爱新觉罗·岳乐第八子护国统领、辅国将军塞楞额为嫡妻。19年开封道废,县隶省。民国22年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商丘市)。抗日战争时期,夏邑县中国国民党、共产党、日伪3方政府管辖。(国民党)夏邑县政府,治所无定,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夏邑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无定,先后属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淮北路西专员公署;雪商毫县抗日民主政府(会亭、马头、业庙、济阳区一带属之)属淮北路西专署。日伪夏邑县政府,治县城,属豫东道。解放战争时期,夏邑属国民党,共产党两方政府管辖。夏邑县政府,治县城和刘堤圈,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商丘市);夏邑县人民政府,治所无定,先后属苏皖边区第八行政专署、豫皖苏区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区第三专署、商丘专员公署。1949年,夏邑县属商丘专区。1958年,商丘专区与开封专区合并,夏邑隶属开封专区。1961年,商丘专区与开封专区分开,夏邑仍属商丘专区。1996年商丘专区改商丘市,夏邑隶属商丘市。夏邑最有名大红枣!
文献评价
【台湾文献丛刊·第168 种】《郑氏史料续辑》 三 由「明清史料」甲编、丁编、戊编及己编汇辑而成
--录自明清史料己编第三本二三一~二三四页。
· 八六、江南总督马鸣佩残揭帖
(上缺)以报等因到□,理合具文呈详等因到职。据此该职看得:贼众在洋乘风飘突,凡任汛防之责者,须远侦预防,寇至竭力堵御,此人臣之职分,无可自诿者也。上年十二月间,贼■〈舟宗〉由海入江。十八日至朱家嘴,焚掳江西省粮艘。比时前督臣马国柱、操江臣李日、满汉提督臣哈哈木、管效忠同心剿贼,馘丑获船,贼虽溃败遁去,然贼从洋而来,汛防各官,乌能辞咎?查朱家嘴系江宁府所属,乃奇兵营汛地,江宁府江防同知张维贤、分巡江防道张思明,已为前督臣马国柱题参矣。该营游击吴德舆、中军守备姚逢时,已为操江臣李日芄题参矣。又江西漕艘被毁,皆道厅尾押不力之故,江西粮道周日宣、通判陈诚心、推官胡淑寅,已为前漕督臣沈文奎题参矣。此正、二月间事也。及三月初八日,前督臣马国柱接准户部咨文,奉有该管地方各官著严察具奏之旨。职接理旧事,查江防道厅将领皆已论劾,部覆奉旨处分在案。惟是朱家嘴虽在江宁府上元县境内,而府县印官职在守土,原无江防之责。今据守道呈详:江防设有专官,府县难分其咎。江宁府知府今休致孟元、上元县知县姜廷应否免议,合候睿裁。然职犹有请焉。
朱家嘴、堂奥也,镇江瓜洲、门户也,今贼深入堂奥,岂能飞越而至?如沿江文武知觉速报,倍加戒严,堵回贼舟,内地自不致有焚掳。何以直抵省地?职今奉查汛防,不得不行追论。朱家嘴失事,乃贼入犯京口第三次也。若镇江府海防同知江山秀、扬州府江防瓜洲同知徐腾鲸、镇江营副将杨廷机、巡江营守备今陛任徐文、瓜洲营守备陈国用,虽二十三日在江上剿贼有功,然十八日贼越该管地方,直入朱家嘴,实不能为文武掩其罪也。至常镇道胡亶在江阴一带协防,扬州市道李培真在泰兴市等处协防,但海贼入境,均不能预知调度,亦难免疏防之咎,所当并请议处以重封疆者也。职谨会同漕抚督臣蔡士英、江宁抚臣张中元、操江抚臣李日芄合词具题,伏乞睿鉴,敕部议覆施行。为此除具题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
史书记载
清代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汉章帝实录卷之五十九
顺治八年。辛卯。八月。丙午朔。上自南苑还宫。 ○革陕西关南道夏日严职。以挟私诬揭兴安总兵官任珍、造谋不轨也。
○癸亥。兵部尚书金之俊、以老疾休。温上□日慰留之。
○丙寅。追谥功臣图尔格为忠义公、图赖为昭勋公、配享太庙。仍于坟前立碑。
○以初设詹事府。补太仆寺卿、管顺天府府丞事薛所蕴、为詹事。兼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学士内翰林弘文院侍讲学士高珩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李呈祥、为少詹事。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傅以渐、为左春坊左庶子。内翰林弘文院侍讲吕祖、为右春坊右庶子。内翰林秘书院修撰张尔素、为左春坊左谕德。内翰林弘文院修撰杨思圣、为右春坊右谕德。内翰林国史院修撰夏敷九、为司经局洗马。内翰林秘书院编修王一骥、内翰林弘文院编修傅维鳞、为左春坊左中允。内翰林秘书院编修王紫授、内翰林国史院编修王舜年、为右春坊右中允。内翰林秘书院检讨艾元徵、内翰林弘文院检讨乔映伍、为左春坊左赞善。内翰林秘书院检讨李培真、内翰林国史院检讨蓝滋、为右春坊右赞善。
○以新定翰詹官员升转例。补原任吏部右侍郎学士成克巩、为内翰林弘文院学士。升侍读学士刘正宗、为内翰林秘书院学士。侍讲学士魏天赏为内翰林国史院学士降补学士胡统虞、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学士。升国子监祭酒王崇简、为内翰林弘文院侍读学士。侍读乔庭桂、为内翰林国史院侍读学士。岳暎斗、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罗宪汶、为内翰林弘文院侍讲学士。编修梁清标、为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陈爌、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读。王炳昆、为内翰林弘文院侍读。黄志遴、为内翰林国史院侍读。法若真、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讲。胡兆龙、为内翰林弘文院侍讲。韦成贤、为内翰林国史院侍讲。
○以太祖配天覃恩。加修撰吕宫、右春坊右中允、仍管内翰林秘书院修撰事。升编修程芳朝、为内翰林国史院修撰。蒋超为内翰林弘文院修撰。检讨李霨沙澄傅作霖为内翰林秘书院编修。宋杞刘泽芳石申、为内翰林弘文院编修
参与保卫战
明嘉靖年间,当外国侵略者的鞭子横扫江淮,铁骑妄图践踏扬城那一刻,扬州市人民面对存亡,开启了扬城三大保卫战大幕!那是何等的志节慷慨,猛气雄发!455年过去了,可是,我们依然能听到那一曲抗击外侮的雄壮悲歌,看到那一派捍卫尊严的民族风范!
这个入侵者,就是来自东瀛的倭寇。所谓倭寇,是说日本李治以前称古倭奴国,自明洪武二十五年,日本南北分裂,互伐局面结束,南梁并于北朝。于是南朝的遗臣、败将、溃兵、武士、海贾、游民不愿臣服,相率逃进大海,亡命为盗,这就是史称的“倭寇”,他们穷凶极恶,非但驾着盗船在我千里海疆抢劫肆虐;而且潜结内奸,蠡测峰警,不时窜上岸来,侵扰我中华领地,致使东南沿海备受荼毒,构成了对明王朝的严重威胁!
乙卯血战
扬州城惨遭倭匪焚掠
扬州市,是倭寇嘴中的一块大肥肉!为什么?因为扬州富名在外,豪甲天下。《雍正扬州府志》说:两淮盐课当天下漕粟之直,国家仰给甚厚。倭寇当然不会放弃对盐课的掠夺;另外地理上,扬州也是军事重镇,南北对峙,须据扬州为要塞;东南逐鹿,须拔扬州为要冲;加之处东海之滨,江淮入海之口,风顺了,倭寇就趁风而来,流窜抢劫;风紧了,倭寇就借水东遁,顺流直下,逃进大海,伺机再犯。
所以,倭祸早在洪武之后、嘉靖之前的150年间,就已经是扬城的心头大患了。打开历朝地方志,今天,我们不难看到这期间不少的抗倭史略和抗战英雄。比如:
李培真,夏邑县人,进士,出为扬州兵备道副使。当其时,倭寇收买了朱祺作为内应,十分猖,培真秘传方略,智除汉奸朱祺,一举歼匪,民赖以安。
刘景韶,字子成,湖广人,进士,到扬州市初任时,倭夷猖獗。刘景韶料敌制胜,战场上矢石雨注,许多将官都心惊胆落,而刘景韶临阵奋勇,悉歼狂寇,保障东南。扬州人为他建了生聂氏宗祠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区人。嘉靖八年会试第一,调兵部主事,视师扬州时,正巧遭遇倭犯江北,军情紧急,史载他“跃马布阵,持刀直前”!
然而,小震闹,大震到,倭患真正将扬州推上生死一线的,是在嘉靖甲寅之后。《万历扬州府志》说,“维扬倭患嘉靖甲寅以后至极矣。”“甲寅”即嘉靖三十三年,也就是说,自1554年始,倭寇向内地蔓延,五扰江北,特别是三犯扬州市,臻于疯狂!而这三次也正是扬州人在反侵略战争中的三次大啸傲!
1554年,扬州城敲响了倭患警钟!这一年,倭匪船队从东海窜犯而来,他们击退了明王朝零落的巡海鹰船、冬船、乌船、快船,又连连摧毁了虚弱的滩涂防倭墩堡,终在掘港攻破防线,实现登陆,恶浪一般吞噬盐滩,淹没渔村,席卷盐场,裹胁盐民,整个淮南盐场遭受到一场疯狂的大劫掠。至此,倭匪仍然贪心不足蛇吞象,欲图西进两淮盐业管理中心的扬州!扬州城震动了,军情危急,强盗迫近,但是,嘉靖年间的兵备松弛,两淮巡盐御使莫如士手下,无军可调!这时,西商盐业公会挺身而出了,所谓西商,是陕西省山西省两地商人的合称。从明初起,西商以秦晋大贾身份,称霸扬州市盐界达百余年之久,曾经有这么一首竹枝词:客连拥巨资,朱门河下锁葳;乡音歙语蒹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这里操秦语的就是西商,直到清康乾之后,徽商势力才列西商之前。当其时,倭寇劫掠淮南盐场,实际已经侵犯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于是西商盐业
公会首先在扬的山陕盐商子弟中,挑选了五百名善骑射的西北汉子,组成主力兵团;同时请出军事内行、盐运副使汪集主抓武技训练;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招募骁悍的盐民组成商兵,同仇敌忾,备战抗倭!一霎时军威雄壮,倭寇见扬州城严阵以待,不得不暂停了西犯的铁蹄!
但是,狗行千里吃屎,狼行千里吃肉,倭匪亡我之心从来不死,不过一年就初犯扬州市了,这是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1555年的夏四月,倭寇窜犯南通州如皋市、泰兴之后,气势汹汹从瓜洲、新港、通泰分三路直逼扬州大门!可是,当时的巡按吴百朋对倭匪侵略本性缺乏认识,武备不足,待他闻警,已经无力消弭兵祸了,致使扬城沦于敌手,惨遭倭匪焚掠!《康熙扬州府志》是这样沉痛记录的:乙卯年,倭寇突然进攻扬州城,漕运被抢,官仓被劫,民舍被掠,粮行被烧,妇女被虏,民敛避不及,被杀死数千人,尸积断流!面对城内外一片惨状,不少官员吓得逃窜了,吴巡按决心以生命作拼搏,他破格启用了已经退休的淮扬参将张恒挂帅。
张恒是位武艺高强的老将军,尽管闲赋多年,但以保家卫国为重,毫不含糊,毅然出山,与千户罗大爵、百户曾沂列营于东门外教场,校场点兵,奋怒誓师!这时闻报东洋匪正在大东门外焚掠民舍,烧毁盐堆,张老将军便率兵出战,慷慨迎敌!交锋之际,倭寇挥扇为号,鸣角四起,兵势嚣张;扬州兵民冲突入阵,殊死杀敌,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张、罗、曾三位将军和所有家乡兵勇全部血染绿杨大地!但是,铁蹄能蹂躏扬州城,却征服不了扬州人,在一个视死如归的民族面前,倭匪颤栗了,失色而去!这场保家卫国的民族战争,史称“乙卯血战”,将为扬州英雄城史所永世凭吊。
二犯扬州市
高邮晏锐抗倭中捐躯
白旗腥风,倭螺嘶嚎,乙卯沙场血迹未干,倭匪就二犯扬州,这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事。倭寇自福清侵入我国领土后,驾船沿长江溯江而上,东窜镇江市,首先劫掠金山,烧毁漕船,然后挂帆破浪,横渡长江。只见几十艘双枪八桨“朱印”船,全用潮湿棉被包裹,船身写有肥前、萨摩、和泉、丰后、博多、纪伊字样,联舫蔽江而来。甲板上,花衫短裤的倭寇手挥锤、锥、斧、统,蛮喊乱叫,乌统枪、药丸弹齐发,火炮、佛郎机齐开,火焰蛇窜,热浪蔽天,北犯瓜洲!
瓜洲地南北,形势险要,历为江防要塞,扬州市门户,岂容侵略者饮马长江?瓜洲水师与民众了无恐惧,同仇敌忾,迎头痛击,抵死阻挡倭寇登岸,最终取得大捷,以亮节捍卫了尊严,以浩气保卫了古渡。尤其是100多位码头盐工纷纷举起扁担,抡起抬杠,当作长枪棍棒,挥舞杀入倭阵,直杀得倭匪尸横遍野,狼狈而逃!后来的捷报称他们为“脚兵”,正是这些最草根的脚力地方武装,书写了上战的光辉一章。
倭匪只落得个丧师瓜洲,魂断古渡,不得已继续北奔劫掠,目标是扬州城。倭匪兵临城下,重云压城,云裂数尺,刚刚透出的几束光辉就被硝烟遮挡!当时扬州城里有两位最高军事指挥官:御使大夫吴百朋知府石茂华,都是有良知有骨气的爱国官吏,面对入侵者嚣张攻势,他们毅然带领士卒登城坚守。吴御使说,小小东洋倭国偏居沧溟,不守己分,居然睥睨神州,结怨天朝,杀掠吾民,是可忍孰不可忍!谁愿迎敌?首先争得先锋令牌的是参将王介。
据《万历扬州府志》记载,王介,山东人,起自行伍,勇于赴敌,雅知大义;抗倭时骁勇善战,多所斩获。他出发时,对士兵们气冲云天地喊道:古人马革裹尸,今倭奴未灭,遑恤其身?王参将本是一位神箭手,第一个策马冲锋出城。他把步骑分为两翼,配以强弓劲弩,在血河火海中,只见他白马素袍,银枪霜剑,头盔当中,一朵火花似地红缨跳动,只杀得裸胸足的倭匪纷纷应弦而毙!
还有一位骨似铁,气如虹的抗战名将,是高邮卫经历晏锐。晏将军用兵如神,马战功夫十分了得,历来以气势沉雄勇冠三军。他率兵出东门,驰骋到沙口阔地,与倭寇展开了一场正面兵团交锋,箭矢交坠,旌旗蔽野,刀剑撕咬皮肉,鲜血流淌疆场!血战沙口一仗,打出了扬州市兵民救亡图存的血性!大战结果,史载“击退倭人,击毙倭酋,夺回人畜”。海螺响,白旗扬,倭匪不得不兵败退缩。晏锐后来在抗倭小东门一战中捐躯,牺牲时满脸泥沙,浑身血污。后人在甘泉街粉妆巷头建“晏公庙”祀之。
倭寇三犯
扬州兵民誓死共存亡
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寇三犯!七艘倭船自金沙登岸,流劫通泰后,又杀近扬州,盘踞东郊。五月的一个夜晚,倭匪以湾头为桥头堡,夜袭新城东关,其危险程度,从倭寇一箭能射城中可见一斑!月黑风高,火箭、烟罐、火砖、火炮在夜空中拉出了一条条红色的弧线。然而,眼前的扬州城,万里长城永不倒,无异于一座铜墙铁壁!
这首先得感谢前任知府吴桂芳。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吴桂芳,字子实,江西新建人。嘉靖三十一年知扬州府。及倭寇江北,桂芳募练乡勇,悬赏格以简拔将校,守御之策,无不备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高筑墙,深挖。这样,军民才得以“据城保聚,倭至得免焚烧抢掠”。新任知府石茂华走马上任后,又继承前任未竟的筑城事业,重筑东关新城,加固高岸深池,这才使扬城遭倭匪围城水泄不通时,依旧固若金汤。
当然,扬州城在血与火中,磨砺出更强劲的生命力,在于众志成城。倭匪拆下民房檐梁木柱,建造起与城相平、外面覆盖牛皮的高台云车,车上布置了麦草柴薪,纵火焚烧,黑烟腾涌,轮番攻城!城内城外,火势炎炎,厮杀声、爆裂声、塌陷声混成一片。面对来犯之敌,全城官兵坚守防守第一线,誓与扬城共存亡!
战功最为卓著的数关西大汉阎金,他移居扬城多年,一向任侠尚义,精于骑射,在东关一带有着极大的凝聚力,一旦振臂登上城,身边自然聚集起丁壮年少,老百姓也不分男女,纷纷抬出门板,提起刀斧,登城助战!这时,指挥云车攻城的是一个倭众渠魁,他身穿锁子甲,腰束生牛皮,扬着指挥刀狂叫,刀身血槽旁凿刻的“春日大明神”几个字,在血光下分外阴森。好个阎大汉,他弯弓搭射,百步穿杨,一箭射杀倭匪头目!鸟无头不飞,倭匪大乱。扬州市兵民乘势杀出城外,倭匪拖旗倒戈,望风披靡!扬州城坚如磐石,遂被誉为“石城”而写进历史;而这个美号,是扬州人民用热血铸就的。
455年前的扬城抗倭风云,早已散尽;可是,那一段血脉相连的坚定抵抗,却值得回溯。因为,扬州人抵御外侮的气节,已经铸成了一座城市的风骨,一个民族的脊梁。那是我们永远毋忘的永恒!
综合叙述
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期间所致资料残缺不全,故有些资料难以查找,只能复原其中部分重要资料和大家阅读和查看。李培真第二十一世子孙李留升与第二十二世子孙李坡整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生平简介
个人经历
考取进士
顺治知府
巡抚赠牌匾
文献评价
史书记载
参与保卫战
综合叙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