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阶
中国著名作曲家,代表作《三毛流浪记》
王云阶(1911-1996),曾用名雪林,山东黄县人(今龙口市)。1911年生,中国著名作曲家。主要音乐作品:《新闺怨》1948/《万家灯火》1948/《丽人行》1959/《三毛流浪记》1949/《林则徐》1959/《阿Q正传》1981等二十余部影片配乐及创作交响乐室内乐和歌曲。其中歌曲《小燕子》(《护士日记》插曲)获第一届当代少年儿童喜爱的歌奖。《六号门》作曲获1957年文化部1949~1955年个人三等奖。专著有《音乐与管弦乐配器法》《论电影音乐》。除了创作歌曲,王云阶还是乐理家,他还写过不少音乐理论文章,著有《电影音乐形象的塑造》《从影片〈林则徐〉谈电影音乐民族化问题》《谈交响音乐的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电影音乐与管弦乐配器法》《论电影音乐》,还翻译出版了《儿童唱歌法》《大音乐家的爱》《和声学》等。
人物生平
1919年
幼时即酷爱美术与音乐,王云阶自小就是音乐的小天才,天生两只“音乐的耳朵”,1919年,8岁的王云阶随家人迁居青岛市,就住在福建路25号(修建快速路时拆除)。16岁时,就为青岛电影院上映的默片演奏钢琴配乐。受到外国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影响。
1927年
上海市求学,曾先后在新华艺术大学,人文艺术大学读音乐系,又在国立音专兼学钢琴选科。20岁时不顾父亲反对与1931年来到北平市进入清华大学跟随弗朗齐歇克·库普卡学习钢琴和作曲,喜欢看电影的他形成了让电影唱歌的理想。大学毕业后在学校任教,
1932年
因在山东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院指挥学生高唱唱《国际歌》被当局被捕入狱三年。出狱后,专攻作曲的他与冼星海、聂耳一起进行抗日救亡音乐活动,并创作了一批抗日歌曲和介绍苏联新音乐艺术。并发表过《紫竹调》等音乐作品。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来到武汉市,参加冼星海主持的"星海歌咏队",投身于抗日救亡音乐的运动中,创作了《抗战到底》和《 我们站在一条线上》《我们在炮火中长大》、《东北,我们的家乡》等歌曲,并发表长诗《向阿波罗宣誓》。
1939年
王云阶来到四川成都为西北影业公司的影片《风雪太行山》谱写主题歌《上战场》,此曲成为他电影作曲的处女作。并为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录音兼任指挥。
1940年
重庆市,出版第一部歌曲集《国防音乐》。40年代在重庆国立音乐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和金陵大学任教。1943年3月,通过重庆青木关镇国立音乐学院教务主任李抱忱介绍,应青海省当局之邀,来到西宁市。他是继王洛宾之后,来青海的又一位知名的音乐作曲家。他到西宁后,安排到青海昆仑中学及省立其他学校教授音乐,夫人李青惠分配到西宁女子师范担任音乐教员。当时全国正处在抗日紧要时期,他们教唱的歌曲,内容多以抗日爱国为主,还介绍一些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同时又为青海儿童抗战剧团创作了不少作品。他在教学之余,搜集大量的青海民歌,并在当时的《青海民国日报》上创办《乐艺》副刊。每期刊发他搜集整理的民歌,主要内容为青海花儿和民间小调等。后来他将这些民歌汇集成册,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山丹花》一书。在《乐艺》周刊上,每期还连载由他翻译的巴勒泽的《音乐史》。王云阶夫妇的初衷是为筹建青海省音乐学校而来西宁市的,但当时青海当局无创办学校的实力。师资、设备、学生来源等均无着落,遂于1944年2月,离开了西宁。1947年任昆仑影业公司作曲,为由白杨主演、“昆仑”出品的影片《新闺怨》作曲。影片上映后,王云阶成为了昆仑公司的作曲组组长。随后,他又连续为《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等40多部中影股份史上的经典影片谱写音乐。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儿子王龙基由于在《三毛流浪记》中成功扮演了三毛,王云阶还亲自出镜扮演一个钢琴师,这在上海电影界传为佳话。
1949年
7月,他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1951年,调北京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委员兼音乐处副处长,并为《团结起来到明天》、《翠岗红旗》、《六号门》等影片作曲。其中因《六号门》的作曲,在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个人三等奖。1953年,先后师从丁善德肖淑娴、冯文元等学习高级和声学、对位与赋格,师从苏联专家阿尔扎玛洛夫学习“音乐作品分析”和“复调音乐”。
1956年
回到上海市,负责组建上影乐团,任团长,后仍专门从事音乐创作,先后为《青春的园地》《母亲》《护士日记》《湖上的斗争》《不夜城》《黄浦江的故事》《林则徐》《万紫千红总是春》《飞刀华》《魔术师的奇遇》《青山恋》等影片作曲。
去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虽已年逾古稀,还为影片《傲蕾·一兰》与《海之恋》作曲。曾参加1954年捷克第八届国际电影节,1982年法国第三十五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王云阶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三、四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上海音协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于1996年去世。
音乐特色
王云阶受过系统的西洋音乐教育,对西洋的乐理、技巧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但他认为中原地区的音乐艺术是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反映。因此,在他的电影音乐创作中,从《六号门》《护士日记》到《林则徐》的音乐创作,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林则徐》的音乐,准确有力地渲染了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鞭辟入里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乐曲的本身就是一部悲壮的爱国主义交响曲,但又浑然一体地成为影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显示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创作历程
综述
1931年在北平清华大学跟库普卡教授学钢琴,1937年至1938年参加冼星海领导的“星海歌咏队”,1947年进上海昆仑影业公司,1948年师从谭小麟等多名教授学习高级乐理,建国以后曾兼上海音乐学院作曲课,多次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
出生
王云阶出生在美丽的胶东半岛——龙口市的一个靠海的村子。村里的人常来请妈妈给年画开眼。那些大红与许多说也说不清的美丽的色彩,绚丽的窗花、端午时节孩子手脚上带的彩色花线、春节时做的“月饼”、多彩的风筝、小姑娘额头上点的红点……甚至天上的白云、窗上晶莹洁白的冰凌花也是那么纯净、美丽,它们让王云阶认识和懂得了什么是美。山东省丰厚的艺术氛围,淳朴的民风、原汁原味的民俗音乐、童谣、村子里婚丧时的吹打乐、传统的京剧、妈妈做针线时哼的小调,夏天的雷雨声、秋风里飘来的货郎鼓和吆喝声、虫鸣蝉唱……都给了王云阶神奇的音乐感受,使他如痴般的着迷。为了听吹鼓手们的乐曲,幼小的他,跟着乐手们走过了一村又一村,有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胶东半岛又是一个接触外国文化较早的地方,这也使王云阶能较早地接触了一些文明戏(话剧)和影戏(电影),幼时的王云阶就这样与美术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迁居青岛
1918年王云阶随全家迁居青岛,他进入了美国教会办的胶东中学开始学习五线谱,并学会了在风琴上弹奏四部合唱,同时,他的绘画成绩也十分出色,学校的走廊和楼梯墙壁上还挂上了他的油画,学校为了表彰他的音乐和绘画方面的成绩曾奖励给他一枚银质镀金的奖章。父母一直希望王云阶能学习商务,以后能光宗耀祖,但这并不是他的追求。在王云阶十岁时父母给他做了一套华贵的长袍马褂,带他去拍了一张照片,在摄影师的摆布下拍出的照片,人显得十分呆板,开始有了反叛意识的王云阶就在这张照片的背后写了一段话,以鲜明的态度表示了自己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呆像何如木头人,年方十龄没天真。褪却俗衣褪俗气,还我生机还我身!”
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蒋光慈等人的作品震撼了他的心灵,对外国文学艺术的接触更开阔了他的眼界。其中,珀西·雪莱的诗歌,丰子恺译编的有关世界名音乐家的介绍对王云阶影响最大。那时,王云阶不仅热爱音乐和绘画,逐渐地对文学、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海求学
1927年,王云阶只身到上海求学。他在当时任新华艺术大学教务主任的大提琴家声乐潘伯英的热情帮助下,以学习西洋绘画为名曾先后在新华艺术大学,人文艺术大学学习绘画,同时就读音乐系,后又在国立音专兼学钢琴选科,先后师从小提琴谭抒真、捷克钢琴家沃尔曼(ULMANN)、钢琴家兰琴(泠韵清)、卡尔·车尔尼池卡夫等学习小提琴、钢琴。在这个时期,潘伯英老师对王云阶的帮助和影响最大,在王云阶的印象里潘老师是一位献身艺术事业,不为名不为利,爱护学生的好老师。以后,王云阶在艺术道路上,在音乐教育中常以潘老师为榜样,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路,像潘老师一样爱护着每一个学生。潘老师也为有王云阶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在潘老师弥留之际还留下了遗言,将自己心爱的指挥棒赠给了王云阶,他知道他的事业是后继有人的。
发表处女作
1928年,受英国诗人珀西·雪莱的影响,在青岛的《青岛民报》上,王云阶用“雪林”的名字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诗歌《寄雪儿》,表达了自己一心向往着的春天。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王云阶顽强并快乐地学习着,还有幸受应云卫的邀请,和谭抒真老师、潘伯英老师组成的钢琴与管弦乐三重奏,为话剧威尼斯商人》配乐。逐渐地,王云阶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32年,王云阶回到山东省,在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他在“五四”运动追求真理,追求民主、追求自由的思想指引下,怀着振兴中华的纯朴愿望,教育学生并且指挥师生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并在巴黎公社纪念大会上指挥全校师生唱《国际歌》,为此王云阶被捕入狱,被监禁了3年。残酷的现实打破了他成为钢琴家的梦想。在监狱里,王云阶接触了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从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逐渐转变为一个自觉地要和人民大众结合的有志青年,并计划对曾经收集的民俗音乐进行改编。被保释出狱后,王云阶开始专攻作曲,陆续发表了由民歌改编的重唱《紫竹调》等音乐作品,翻译并发表了《苏联新兴音乐艺术》一文,向国人介绍苏联的新音乐艺术。
武汉抗日救国
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云阶怀着一颗抗日救国的的决心到了武汉,参加了冼星海主持的“星海歌咏队”。在冼星海、林路等人的影响下,他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音乐运动。聂耳、吕冀、贺绿汀麦新张曙孙慎孟波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使王云阶看到了自己作品的薄弱之处,认识到只有投身到群众中去,融于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在与大家一起高唱战歌时,才能感受到音乐艺术与民众相结合而产生的巨大力量。这个时期,王云阶在积极进行抗日宣传的同时,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我们在炮火中长大》(安娥词)、《抗战到底》《东北,我们的家乡》《好女儿》《十三勇士》《战地之春》等二十多首抗日歌曲,用音乐激励着无数有志气的人们。王云阶还在纪念冼星海召开的全国歌咏协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自己创作的长诗《向阿波罗宣誓》。
电影音乐创作
1939年,王云阶在四川省除了教音乐外,还应邀参加电影音乐的创作。他为影片《风雪太行》谱写主题歌、录音,可以说这部片子是王云阶为电影音乐作曲的处女作。同时,他还为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的音乐指挥,为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指挥、录音。这时的王云阶思想非常敏捷,才思奔放,治学严谨,多才多艺,在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朋友还给他取了一个雅号,称之为“中原地区沃尔夫冈·莫扎特”。
爱情故事
这个时期的王云阶身体很差,经常吐血,朋友们都知道,王云阶不太会照顾自己。只要一有工作他就什么都忘记了,见他身体这样虚弱,都很关心他,爱护他,劝他早些结婚,能有个人在他身边照顾他会好一些的。于是,就在这一年的“八、一三”纪念日,曾经与他并肩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的战友、同台演出《菱姑》的好姑娘——李青蕙,相爱并结婚了。
从那一天起,王云阶和李青蕙俩人开始了一起奋斗,同甘共苦,不论生活中有多少坎坷,王云阶和李青蕙都是共同分享欢欣与快乐,也共同分担磨难与痛苦。就这样,王云阶和李青蕙相互支持着恩恩爱爱地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的爱情故事一直是朋友们中广为传诵的一段佳话。五十年以后,在王云阶和李青蕙的金婚纪念日,王云阶和李青蕙连续被评为上海市及全国的“金婚佳侣”。
抵达重庆
1940年王云阶到达重庆,有机会结识了新音乐运动的领导人李凌、赵枫,舞蹈家吴晓邦。这些人都给过他影响和帮助。在这期间,他发表了歌曲《战地之春》(安娥词)、《我们是世界的主人》(臧云远词)等,还翻译了几篇介绍苏联音乐的文章。并担任作曲和钢琴伴奏,与舞蹈家吴晓邦、戴爱莲、盛捷合作举行了一次新舞蹈表演会,周恩来副主席曾亲临观赏。在此期间,王云阶也曾想去前线,但因咯血而未能成行,后来,从战地慰问回来的安娥又带来了在新四军工作的大妹的邀请。可是,皖南事变发生了,有消息说她在战斗中牺牲了。王云阶怀着十分悲愤的心情奋笔写下了纪念大妹的长诗《想念妈妈》,并在实验歌剧院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他在同年出版的《国防音乐》一书的扉页上标明:“仅以此书纪念亲爱的母亲和勇敢的妹妹”。
西北任教
在“白色恐怖”时期,王云阶因为思想进步而无容身之处。这个时期,他只翻译了一本《儿童唱歌法》。1942年,王云阶受聘重庆青木关镇国立音乐学院任音乐教师,因不满该学校的高压政策,很快辞职转去青海省主办音乐学校。当时,他怀着“以有涯之生命创永恒之艺术”的梦想,并将它刻成了一方印鉴。王云阶就这样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到了西宁市,他和在女子师范任教的李青蕙用抗日歌曲和艺术歌曲作为教材,结果受到追查,王云阶无奈离开了西宁到了兰州市。这一时期虽然吃尽了苦头,王云阶并没有放松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记录,他在《青海日报》上主办了一个《乐艺》附刊,先后出了十五期和一个《青海民歌专号》。此后,王云阶又先后受聘于成都金陵大学、四川省立艺专、南虹艺专等学校任教。
举办个人音乐会
1945年,王云阶举办了两次个人音乐作品欣赏会。作家陈白尘曾写介绍文章,舞蹈家吴晓邦在《云阶和我》一文中指出作曲家是“为抗战歌唱,为祖国而作曲”。以后,王云阶到了上海市,因思念青海省成都市的学生他写了一首《牧羊恋歌》,歌唱家周小燕喻宜萱在上海举行独唱会时都演唱过这首歌。在这个时期王云阶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副教授。1947年,王云阶经人介绍进入了地下党领导的昆仑公司,担任了白杨的钢琴教师并为白杨主演的影片《新闺怨》作曲。从此,他长期蕴藏在心底的音乐创作热情,象火山一样地迸发出来。在为《新闺怨》作曲后,又连续为《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表》《母亲》等影片作曲和配乐。王云阶为影片《关不住的春光》写的插曲《青春的梦》就可以表达他在事业上找到了归宿后的欢乐。
出席全国文代会
在进入电影音乐创作后,王云阶离开了自己热爱的教育岗位,但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中还是接受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聘请担任客席教授,参与了对作曲系研究生的带教工作。王云阶始终把培养年轻人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1949年7月,王云阶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周恩来总理接见了来自国统区的电影工作者。王云阶一直牢牢记住当时总理说的话:“今天见面,互道辛苦。以后再见,要问进步如何。”会议期间观摩学习了来自解放区的文艺节目。从此,王云阶更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电影音乐的创作。建国后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专职从事音乐创作
调任北京
1951年,王云阶调北京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委员兼音乐处副处长,并为《团结起来到明天》、《翠岗红旗》、《六号门》等影片作曲。在创作《六号门》时,王云阶身背铺盖卷,与大连码头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制作号子,为此在1957年文化部举办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王云阶获得一枚奖章。
1956年,王云阶为了专心于音乐创作,辞去音乐处的行政职务回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并负责组建了上影乐团,任团长,仍专门从事音乐创作。在此期间,王云阶先后为《青春的园地》《母亲》《护士日记》《湖上的斗争》《不夜城》《黄浦江的故事》《林则徐》《万紫千红总是春》《飞刀华》《魔术师的奇遇》《青山恋》等影片作曲。其中《护士日记》的插曲《小燕子》,以其优美悦耳的声调,舒缓有致的旋律,曾风靡一时,在全国广为传唱。
晚年创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云阶虽已年逾古稀,还为影片《傲蕾·一兰》与《海之恋》,《江水滔滔》等作曲。在为影片《江水滔滔》作曲时,他与年轻人一起坐着大卡车去外景地,因卡车的挡板被颠开从卡车上摔下来而跌断了手臂,他还是带伤坚持按时完成了任务。在为《傲蕾·一兰》作曲时,他更是不顾自己年老体弱,来到哒斡尔族向当地的歌手学习当地的民歌,他骑着麋鹿爬山越岭,进入原始森林访问牧民,到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海拉尔区观看鄂温克族男女健儿的骑马射击比赛。亲身感受大草原的人文环境,为他用音乐塑造人物形象积累了依据,创作了《一兰永不变》《马上的哥哥你在何方》《但等冬天雪花扬》等脍炙人口的歌曲。王云阶曾参加1954年捷克第八届国际电影节,1982年法国第三十五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王云阶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上海音协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1996年6月4日王云阶因脑出血在上海去世。
个人评价
从1927年到1996年的七十多年里,王云阶的艺术生涯饱经沧桑,道路崎岖,对生活有丰富的经历,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题材丰富:有历史的、现代的、工人的、农民的,少数民族的;体裁多样:包括交响乐室内乐、电影音乐、歌曲。由于他一贯坚持深入生活,向民族民俗音乐学习,在西洋作曲技巧与西洋音乐民族化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所以他的音乐作品充满热情,激动人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为一位音乐家,王云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艺术,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自己热恋的事业。即使在受到批判被送进干校劳动改造的日子里,他仍坚持钻研作曲技巧,做了十本和声学笔记;写成了一首管弦乐曲和一首赋格曲。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还在为自己尊敬的音乐家冼星海的第二交响乐做整理校对。
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家,王云阶热爱祖国,热爱孩子,关心后辈,他为孩子们写歌、写诗,翻译儿童唱歌法,向学生传授音乐创作技巧;他在自己经济拮据时,还预支自己下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学生的路费;他在学生有困难时,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家人,供给他们上学;他在学生困惑时,为他们释疑解惑,他把爱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学生们。
人物作品
演唱单曲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1919年
1927年
1932年
1939年
1940年
1949年
1956年
去世
音乐特色
创作历程
综述
出生
迁居青岛
新文化运动
上海求学
发表处女作
武汉抗日救国
电影音乐创作
爱情故事
抵达重庆
西北任教
举办个人音乐会
出席全国文代会
调任北京
晚年创作
个人评价
人物作品
演唱单曲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