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龙,男,
汉族,1969年4月生,
洮南市人,在职研究生学历,
历史学博士学位,副研究馆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加入
九三学社,200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物履历
2012年10月任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长。
2017年8月任太原市文物局局长。
2020年12月任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
人物著作
《晋祠药用植物》
主编:于振龙
出版地:太原
出版日期:2005
摘要:本书介绍了
晋祠地区常见药用植物90余种,并详细介绍了这些植物的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分、药用价值。同时书中还摘录了部分文献资料。
《晋祠三贤传略》
作者:于振龙主编
出版时间:2006-1-1
摘要:本书讲述了明代
进士高汝行、
清代进士
杨二酉、清末民初
举人刘大鹏三人的生平事迹,讲述他们三人对晋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贡献。
文章
作者:于振龙
晋祠在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麓,最初为奉祀
晋国第一代诸侯庸叔虞的裯堂。
晋祠创建年代虽不可考。然而至迟在
北魏时期卹已见之于文献。
郦道元《
水经注》记载:“昔
荀瑶遏晋水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
《魏书·地形志》也载:“晋阳西南有
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人汾,有晋王祠。”关于晋裯的
主神唐叔虞,
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
姬发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
周公诛灭唐。
姬诵与叔虞戏,削桐叶为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
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这就是“剪桐封弟”的传说。对这个传说,
柳宗元曾作《剪桐封弟辩》对其提出质疑,然而
晋祠最初的
主神是唐叔虞确是毫无疑问的。从《
水经注》和《
魏书》的记载来看,
北魏时期唐叔虞祠已经颇具规模。
东魏武定年间(543年-550年),文士
祖鸿勋作《晋阳记》,对晋祠山水风光和祠宇楼阁极尽赞美,一时间
山西省文士竟相传抄。尤其是
北齐时以晋阳为别都,
高欢、
高洋父子又崇信佛教,在广建晋阳宫、
大明宫、十二院以及天龙、开化、童子、崇福等寺院的同时,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次第兴建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
难老泉亭以及
善利泉亭等。后主
高纬天统五年(569年)改
晋祠为大崇皇寺。
姚最《序行记》谓“自洋以下,皆游集焉”,足见当日之盛况非凡。
隋唐两朝是晋阳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唐叔虞祠声名昌隆的时代。
隋炀帝未称帝前,长期在
太原市任晋王,
杨坚开皇年间(58P年-604年)就曾在晋祠南面建
舍利塔。唐开国皇帝
李渊于
晋阳起兵反隋前,曾祈祷于晋祠
唐叔虞神像前,建立政权后,因封号“唐国公”,故名国号为“唐”。
唐朝诸帝对“王业所基”之晋阳尊崇有加,先后在晋阳设北都、北,京,晋阳成为当时仅次于
长安、
洛阳市的第三个重要城市。唐
贞观十九年(645年)十二月,
李世民东征还师途经晋阳,逗留数月,次年正月撰写《晋祠之铭并序》,“树碑制文,亲书之于石”,感恩之情溢于碑文:“昔有隋昏季,纲纪崩沦,四海腾波,三光曜。先皇袭千龄之徽号,八百之先期,用竭诚心,以祈嘉福。爰初鞠旅,发迹神祠。举风电之长驱,笼天地而遐捲。一戎
大定,六合安家。虽膺受图,彰于天命,而克昌洪业,实赖神功。”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晋祠铭》被历代学者公认为是
李世民学习
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序文1003字,为骈俪体。铭文200字,为四言体,共计1203字,28行,每行44字-50字不等。行文铿锵上口,自如纵横,引古论今,富有哲理。字体为行草,仿王羲之书法,隽永娟秀,洒脱飘逸,确实为行书上品。碑额飞白“
贞观年正月廿六日”9字,结体遒劲浑沦,展示了唐太宗的书法造诣。碑文内容追溯了古代晋侯在协隆周室、一匡霸业中的丰功伟绩,赞扬了其经天纬地的美德,说明其至今遗烈尤存是由于推行了“德为民宗,望为国范”的治国原则。碑文还对
晋祠的神祠、丛山、流泉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加以铺陈描述。文章最后,以隋亡唐兴说明暴虐引起天下共愤,贤德赢取神助民拥,在位者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方可享国长久。这篇文章可谓是
李世民治国理政思想的结晶,渗透着唐太宗对晋祠的一股浓浓深情。
继唐之后的
五代十国,北方几乎是以
太原市为根据地的割据势力与建都中原的政权长期激战厮杀的场所。后晋
天福六年(941年)追封
唐叔虞为兴安王,改晋祠为兴安王庙。
宋初,
赵光义赵光义火焚水灌
晋阳古城,彻底毁灭了这座历史名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在
晋祠大兴土木,恢复晋祠之名。宋
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追封叔虞为汾东王。宋代以前唐叔虞祠为晋祠正祠,唐叔虞为晋祠
主神。宋代以来,唐叔虞祠以及唐叔虞在晋祠的地位下降,而
圣母殿及圣母地位上升,这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圣母殿的创建年代仍有争议,但是最迟在
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加号“昭济圣母”。
圣母殿为奉祀
唐叔虞的母亲
邑姜的殿堂,为晋祠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背靠
悬瓮山,坐西朝东,前临
鱼沼飞梁,善利、难老两泉亭左右呼应。大殿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通高19米,宽26.71米,深21.15米,平面近方形,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这种做法,在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为最早的实例。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大殿前廊柱上缠绕8条木雕盘龙,工艺精巧,为宋代艺术之杰出代表。殿内有43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彩塑,为宋代彩塑的杰作。
鱼沼飞梁位于
圣母殿前,沼为方形,上架十字形桥梁。桥面东西平坦,长19.6米,宽5米;南北两侧下斜如翼,犹如
鸟纲展翅,翩翩欲飞。沼内立34根石柱,柱上有普柏枋相交,上置
大斗,斗上施十字拱,承托梁枋,上面承载十字形桥面,为我国现存古代石柱桥的孤例。有宋一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欧阳修、
范仲淹、
韩琦以及
司马光等均先后游历
晋祠,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金大定八年(1168年)又在鱼沼飞梁前增建了一座供献祭品的献殿。殿面宽三间(12.56米),进深四(7.15米),单檐歇山顶,四周无墙壁,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槛墙之上设栅栏,整个建筑显得劲健爽朗。金贞元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攻掠
太原古县城,晋祠遭到破坏,随即予以修。
元至元四年(1276年),又重修汾东王庙。元末,唐叔虞祠由原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
明洪武初,复加号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
洪武四年(1371年)改号晋源之神。明代,恢复了“
晋祠”之名,又增建了一些建筑。嘉靖年间于惠仙桥以东建乐楼一座,于
难老泉水源之上建水母楼。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增建了对越坊,两侧设钟鼓楼,又在圣母殿北侧建朝阳洞、云陶洞、三台阁等建筑。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叔虞祠。此次重建在原有三间小殿的旧址上,拓宽增高,改建享殿,新建配殿,并“属以长廊,绕以周垣,门阙岿然,登降翼如”。
乾隆于乐楼加筑西面的抱厦,更名水镜台。民国时增建真趣亭、
不系舟以及金人台等一系列建筑。明末清初,一批杰出的学者如
傅山、
顾炎武、
阎若璩、朱彝尊等云集
晋祠,对晋祠的历史沿革、文物古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晋祠建筑的布局基本采用了中轴线对称布局,另有一部分建筑则依山就势建造。从晋祠总体布局来看,以东西一线的水镜台、
会仙桥剧场、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
鱼沼飞梁以及
圣母殿为轴线,形成了晋祠建筑的主体。北以
智伯渠为界,由东向西分布三组建筑:一组为
文昌宫,一组山
北京东岳庙、钧人乐台、吴天神祠,一组为叔虞祠。祠南另有奉圣寺一纵建筑。
晋祠相地、借景充分利用天然山水资源,以山为障,借水得柔。对晋祠来说最珍贵的是水。日夜不息、湍流不止的
难老泉,是
晋水的源头、泉水从悬瓮山下约5米深的岩石中涌出,碧绿青翠,一眼见底。冈晋柯之美缘于晋水,人们多以诗赞美,其中以大诗人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最为著名,“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
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唐人诗中,还有
令狐楚的《游晋祠上李逢吉相公》:“不立晋祠三十年,白头重到一凄然。泉声自昔锵寒玉,草色虽秋耀翠钿。少壮同游宁有数,尊荣再会便无缘。相思临水下双泪,寄人并汾向洛川。”
宋代
范仲淹也有《咏晋祠水》:“神哉叔虞庙,胜地出嘉泉。一源甚澄澈,数步忽潺。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钓,长生同
水培水仙。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皆如
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晋祠内有不少古树名木,古建筑前一般植
柏树、国槐或银杏,著名的有
圣母殿旁的
周柏,宋代
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这株历经3000年仍然枝繁叶茂的周柏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被誉为“
晋源区之柏第一章”,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东岳祠前的长龄柏,树龄也在数千年以上。王琼祠前的两株
古银杏,以及其他散点式分布的隋槐、唐槐,祠内溪边成行的
垂柳,使祠区显得古意盎然。祠内植被与古建筑的关照与呼应,堪称中国传统园林的典范。
晋祠作为
太原古县城地区兴建时代最早、历史沿革最久的“晋川之中,最为胜处”的
山西省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淫朋密友,羁游宦子”‘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之所。它所蕴含的真、善、美给人带来的愉悦,置之于北方大的环境背景下,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关于这一点,
清代学者朱彝尊就有亲身体会,他在《游晋祠记》中写道:“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
太原市,七百里而遥,黄沙从风,眼眯不辨
川谷,桑乾、沱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可渡,马行深淖,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坡陀呃隘,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即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晋祠是晋阳的一部分,见证了
太原古县城历史的沧桑变化,是太原三千年历史的结晶和文化的载体。
晋阳古城虽然在一千年前的宋初已经消失,但是晋祠不仅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在以后的历史时期不断添加了新的文化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堪称太原历史文脉之所在。
任免信息
2017年8月30日
太原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于振龙任市文物局局长。
2020年11月5日,拟任
山西省省直单位副厅长级职务。
2021年2月3日,太原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决定免去于振龙的太原市文物局局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