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明
中国摄影家
黑明,是一位中国著名的摄影家,出生于1964年的陕西延川。他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摄影艺术专业,并曾担任中国青年杂志社摄影工作部主任和中原地区摄影家杂志社社长。现在,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工作,是国家一级摄影师,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明曾获得全国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和首届全国百杰青年艺术家称号,并获得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他的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人物经历
个人经历
1979年开始学习摄影;
1980年购买第一部照相机
1985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摄影艺术比赛中获得金奖;
1988年加入香港中华摄影学会;
1989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1989年加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1990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摄影艺术专业;
1994年开始,黑明做的是知青的选题,做了三年。
近年来采访拍摄过100个知青、100个右派、100个藏民、100个农民、100个边民、100个僧人、100个老兵、200个移民、300个天安门广场照过相的人等系列作品。
出版记录
1997年出版《走过青春》摄影集
1999年出版《毛泽东时代的红卫兵》(日语)摄影集
2000年完成了《磨难人生》百名右派图文集
2001年出版《走进北大》图文集
2001年出版《走进清华》图文集
2001年出版《古城平遥》摄影集
2002年出版《上情歌》摄影集
2003年出版《古城丽江》摄影集
2005年出版《100年的新窑子》摄影集
2006年出版《西藏影像》摄影集
2007年出版《黑明与1000人对话》中国摄影家研究系列丛书
2007年出版《照相中国的僧人和凡人》摄影集
2011年出版《记忆青春》摄影集
2014年出版《探秘克里雅人》摄影集
展览记录
1990年在天津美术馆举办“黑明摄影艺术作品展览”
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黑明摄影艺术作品展览”
1997年在北京华威大厦举办“走过青春·黑明摄影作品展览”
2001年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举办“山村纪事·黑明摄影作品展览”
2003年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举办“少林僧人·黑明摄影作品展览”
2004年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少林僧人·黑明摄影作品展览”
2004年在北京百年印象画廊举办“黑明摄影艺术作品展览”
2004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少林僧人·黑明摄影作品展览”
2005年在联合国总部举办“少林功夫·黑明摄影作品展览”
2006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黄河子民·黑明摄影作品展览”
2007年在广东美术馆举办“100年的新窑子·黑明摄影作品展览”
2013年在南通市中心美术馆举办“公民记忆1949-2009·黑明影像展”
2016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100个人的战争”摄影展
2019年在法国巴黎举办“黑明摄影作品回顾展”
2019年在西安乐像艺术中心举办“100个人的战争”黑明摄影作品展
研讨会记录
1997年在北京举办“黑明摄影作品研讨会”
获奖记录
1998年授予“全国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称号
1999年授予“全国百杰青年文艺家”称号
1999年获得“中国摄影艺术香港电影金像奖
1999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动感摄影大赛”金牌奖
2003年获得“中国当代摄影家金奖”
2006年授予“中国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
2008年日本肯高国际双年度摄影大赛”设“黑明奖”
2009年获得“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
2019年授予“中国人像摄影十杰”称号
摄影之路
黑明是地道的陕北人,真诚、直率。1964年生于陕西延川,兄弟姐妹7人,排行老四。大哥是美术教师,所以很小的时候,黑明就受大哥的影响写写画画,初一时临摹的版画毛主席像便被老师贴在板报上公开展示。当时自以为有些天赋的黑明,曾怀揣当画家的梦想跑到西安美术学院的进修班学习绘画。费了一些工夫后,他发现摄影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花35元钱买了一台120型孔雀牌相机尝试着照相。
这以后,黑明迷上了摄影。他自制曝光箱和上光设备,在被窝里冲胶卷、厨房里洗照片。看着自己亲手洗印出来的“作品”,黑明觉得这比画画有趣多了,就放弃了画家梦,开始了他的摄影艺术创作。
1985年,黑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摄影艺术》杂志发表了他的第一幅摄影作品《铁饭碗》,并一举获得月赛金奖。随即他又在《摄影画报》、《中国摄影》、《人民摄影》等报刊发表摄影作品和摄影札记,先后3次获得香港《摄影艺术》\《摄影画报》摄影比赛的金、银奖……黑明的摄影之路从此走得坚定而执著。
作品选题
黑明最早做的是知青的选题,1994年开始,做了三年。做这个选题和他的家庭有关系,虽然自己不是知青,但他的哥哥和姐姐都是知青,所以他对这个选题非常感兴趣。通过这个选题,他的图片找到了市场。1994年之前,他觉得他的照片没有被市场认可。1997年之前出过的书全部是图片的画册,没有卖掉,只好送人。从那之后,黑明觉得应该改变一种方法,不应该认为摄影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报道摄影应该让更多的人去看到,通过出书的方式,让摄影通过出版的形式到社会上让大家去购买、去阅读。
关于纪实摄影选题的选择,黑明做的一些选题,知青,右派,僧人等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一点不比摄影容易,拍什么甚至比怎么拍重要。首先看这个东西有没有用,或者能不能表达你。比如我最新出版的《100年的新窑子》这本书,很多人可能不需要,所以并不畅销,但对我来说,心情却很舒畅,也很高兴。因为这本书真实地表现了我对中国农村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摄影语言给更多的读者传达了我的想法。所以亏本也是计划之内的事情。”
“当然,自己喜欢的选题又能够被市场所接受,那才是最为期待的。比如《走过青春》当年在西单签名售书的时候,当天就卖到了5万元,这就是市场和读者的需求,毕竟中国有好几千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后来我们用收回的书款在陕北地区修了一所希望小学。”黑明笑着说到。
“有的人认为我的书成功,是因为选题的成功。我觉得摄影这东西,也没有什么成功不成功,也并不是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对于拍摄者来说,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再说选题成功了,也没有什么不好啊。当然还要看说这种话的人是抱着一种什么心态。”
采访摄影
黑明的摄影是和采访结合在一起的,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详细的故事,而不是仅仅写一个短的图片说明或起一个标题。
“为什么要写?其实我不想写,但不写那么多故事,仅仅是图片类的画册,放在书店里很少有人去购买。因为照片的信息量毕竟很有限。所以我的每本书都有十几万字在讲述人们的故事。”
黑明表示很多人认为老百姓不买摄影画册是因为他们看不懂。“20年前,我就开始拍照片。那个年代,一些摄影的报刊杂志总是在宣传摄影不需要文字,要用图片本身说话,所以,好多人认为不要文字的摄影就是艺术。但我认为不是这样,一张新闻照片,没有文字很难说明问题,信息量根本交待不出来。比如我拍的知青,一张照片是不能反映出这个知青的情况的,他什么时候去插队,在哪插队,插队时干过些什么事情等等。这些年,我用文字配合影像,用文字解释我的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得到了明显的效果。”
至于摄影的信息量问题。经常有这种讨论,很多人认为摄影就是靠图像说话。“我认为要分什么摄影,有的摄影做得到,有的摄影做不到。新闻摄影没有文字是不能的。摄影的信息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达到普通读者所了解的信息量。摄影只是一个历史的瞬间切面,很难表达出详细的历史背景。”
黑明说,拍照片好比制造文物,尤其是纪实类摄影。黑明有一个同学在敦煌市研究院工作,他听同学说,敦煌那么多壁画,只有一幅壁画上写有作者的名字,所以很多人都想了解这幅壁画。“那么文物上如果有文字的话,大概就不用考古了。”李振盛的摄影非常注重文字的搜集,他拍摄的每幅文革照片都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人物的姓名、年龄、职务等等。
摄影历程
1979年开始学习摄影
1980年购买第一部照相机
1985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摄影艺术》杂志发表处女作
1985年获得香港新意摄影比赛金牌奖
1988年加入香港中华摄影学会
1990年在天津美术馆举办“黑明摄影艺术作品展”
1995年联合出版《黑氏四兄弟看陕北》摄影集
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黑明摄影艺术作品展”1997年出版《走过青春》摄影集
1997年在北京举办“黑明摄影作品研讨会”
1998年获得首届“全国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称号
1999年获得首届“全国百杰青年文艺家”称号
1999年获得中国摄影艺术香港电影金像奖
1999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动感摄影大赛”金牌奖
1999年出版《毛泽东时代的红卫兵》(日语)摄影集
2000年完成了《磨难人生》百名右派图文集
2001年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举办“山村纪事摄影展”
2001年出版《走进北大》图文集
2001年出版《走进清华》图文集
2001年出版《古城平遥》摄影集
2002年出版《塬上情歌》摄影集
2003年出版《古城丽江》摄影集
2003年出版《寂寞喧嚣》图文集
2003年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举办“少林僧人摄影展”
2003年获得“中国当代摄影家大奖”
2004年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少林僧人摄影展”
2004年完成了《地雷村》百名边民图文集
2004年在北京百年印象画廊举办“黑明摄影艺术作品展”
2004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少林僧人摄影作品展”
2004年成为瑞典哈苏基金会年度人选
2005年在联合国总部举办“少林功夫摄影作品展”
2005年出版《100年的新窑子》摄影集
2006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黄河子民系列作品展”
2006年出版《西藏影像》摄影集
2006年出版《走过青春》摄影集修订版
2006年获得“中国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
2007年在广东美术馆举办“100年的新窑子摄影展”
2007年出版中国摄影家研究系列丛书《黑明与1000人对话
2007年出版《照相中国的僧人和凡人》摄影集
2008年出版《古城平遥》新版摄影集
2008年出版《古城丽江》新版摄影集
2009年出版《中国记忆》摄影集
2009年获得中国摄影艺术香港电影金像奖
个人作品
出版有《走过青春》、《走进北大》、《走进清华》、《塬上情歌》、《古城平遥》、《古城丽江》、《看陕北》、《新窑子纪事》、《传说西藏》、《毛泽东时代的红卫兵》等多部图文集。在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多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会,并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现在中国青年杂志社供职。
出版有《100个人的战争》《探秘克里雅人》《公民记忆》《走过青春》《西藏影像》《塬上情歌》《古城平遥》《古城丽江》《走进北大》《走进清华》《毛泽东时代的红卫兵》《100年的新窑子》《黑明与1000人对话》《照相中国的僧人和凡人》等20余种影集、随笔、访谈和田野调查等专著。
代表作品
《走过青春》
作者:黑明
副标题:100名知青的命运写照
出版年:2006-7
《记忆青春》
作者:黑明
出版年:2011-10
内容简介:《记忆青春:100个知青的命运写照》介绍的知识青年,既有普通的小学老师,也有驰名中外的大学教授;有默默无闻的家庭妇女,也有经常在电视屏幕上与观众见面的知名人士;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养路工,也有在国际学术界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有修公共厕所的,也有设计高楼大厦的;有修理自行车的,还有研制飞机的;有去了陕北地区再没回过北京的,有出国就像串门一样的;有下岗的,有当官的;有卖菜的,有当老板的;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当然也少不了腰缠万贯的京城大亨……总之,书中100名知青,100个活法。
作者:黑明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2005-02
内容简介:
新窑子是陕北的一个偏远而穷困的小山村。
自从1903年这里有了第一位村民到现在,新窑子已走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
100年来,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在这里娶妻生子,也在这里生老病死;人们在这里耕耘梦想、收获希望,顽强地与大自然的灾害和城市里传来的诱惑抗争着。到2004年底,这里已繁衍为282个人。
在这本书中,摄影家黑明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这个小山村,对准了一个个勤劳朴实,虽有几分无奈,却不乏改变命运的理想的普通农民,以及他们天真可爱的下一代。在照片的旁边,黑明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娓娓道来地记叙了这些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祖祖辈辈的梦想,读来让人同情、让人心酸,也让人深深地为他们的质朴所感动、为他们美好的愿望和顽强的奋斗所鼓舞。
100年的新窑子是一个偏远小村的故事,它也是几亿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作者:黑明
出版年:2007-09
内容简介:1995年,黑明改变了持续10年的摄影方式。又一个10年过去了,黑明已经拍摄了100个知青、100个右派、100个和尚、100个藏民、100个农民、100个边民、100个在天安门广场照过相的人、100个……
这些年黑明通过和1000多人的对话,以及对一件件个案的分析、研究、出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黑明以最为平实的视觉影像和犀利的洞察目光,叙述时代变迁,记录大众生活,以特征鲜明的摄影语言和质朴无华的文字,完成了纪实摄影的社会使命。
《西藏影像》
这本摄影作品集是黑明对西藏自治区的表现。他第一次踏入西藏之前,西藏对他而言有神秘,也有恐惧。他深切地感受到西藏和他远在西北的家乡以及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北京完全不同,那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说,那里的人们对宗教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他们抵制平庸,追求梦想,每一个虔诚的信徒对神的崇拜都是五体投地。作为一个偶然的闯入者,他的激情在燃烧,这种激情对他来说,更多的可能是摄影的激情。大学期间,黑明第一次走进藏区便对这个民族有着坚定的信念,充满着激情。之后,他便成了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四川省等藏区的常客。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先后多次前往西藏采访拍摄。无论是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浪卡子、那木错、日喀则、古格王朝,还是随风飘扬的五色经幡、流淌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壮观的马尼堆、原生态的风景地貌,千里之外赶来的朝圣者、日夜守护圣殿的喇嘛以及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藏民……都曾是他关注的对象,西藏的神圣、博大、厚重都体现在了他的作品里。在这本书里,黑明认为,摄影是最能表达自己思想和抒发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因此,他觉得每当用图像把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事物的态度表达出来的时候,他的心境总会变得最好。虽然在西藏自治区的摄影途中几次遇险,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因为他对摄影的虔诚,就像藏族子民对神的虔诚。黑明在这本书的前言里写到,为了摄影,希望一生都在行走!为了摄影,更希望遥远、美丽、圣洁的西藏成为他的最后一站。
《中国的僧人和凡人》
作者:黑明
出版年:2007-10
内容简介:《照相中国的僧人和凡人》共收入130余张照片,共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少林僧人的作品,一部分是黄河人系列作品,而让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作者刚刚完成的天安门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所投射是20世纪中国的历史记忆和新世界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公民记忆》
作者:黑明
出版年:2010-1-1
内容简介:《公民记忆》精装,铜版纸全彩,中国十大摄影师之一、摄影艺术香港电影金像奖得主黑明在天安门前用相机记录中国人60年来的光影故事,300张天安门前新老照片,力求在同样的季节、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光影效果下,用不同时代、不同色彩、不同面孔,展示中国的时代变迁和老百姓的人生变迁。
根据照片显示的春、夏、秋、冬,力求在同样的季节、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光影效果下,用不同时代、不同色彩、不同面孔,展示他们不同的人生故事。五年寻找,五年拍摄,先后有300多人带着当年的回忆和珍藏已久的老照片,从北京、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新疆等地赶到天安门广场,他们不辞劳苦、不谋报酬,愉快地走进了作者的作品。
《100个人的战争》
作者:黑明
出版年:2016-1
内容简介:《100个人的战争(上、下)》记述了100名中国抗战老兵和4名日本人的人生经历,作品分为两册,以抗战老兵口述记录为主体,配以详尽的解说、采访手记和作者拍摄的104张照片,还原了抗战期间惊心动魄的故事。本书生动展现了抗战老兵鲜活的形象、及其生活、情感,表达了战争中复杂丰富的人性。《100个人的战争(上、下)》的图片和故事,经文化部批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100个人的战争记忆——百名抗战老兵摄影作品展览。”
作者:黑明
副标题: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
出版年:2014-7-1
内容简介:《探秘克里雅人》通过影像,生动、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在塔克拉玛干的克里雅人的生活状态,对克里雅人及克里雅文化进行了发掘和展示。克里雅人有着面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淡定,对现代文明既有漠视又有着向往,但仍能坦然地生活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之中。《探秘克里雅人》记录了他们独特的文化,是一部有意义的图书。
编辑推荐
《黑明:与1000人对话》编辑推荐:中国摄影家。
《中国摄影家》选取了当代中国十位杰出的纪实摄影家。他们不仅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带出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社会存在的状态。吴家林、朱宪民胡武功侯登科贺延光、王文澜、于德水、姜健、王征、黑明,他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着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他们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也深深地吸引了国外摄影界同行和海外读者对中国的关注。本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当代重要纪实摄影家研究丛书。书中荟萃了国内外学术界、摄影界的专家学者的精彩文字,每个摄影家提供了150幅左右的经典作品以及几十幅生活照、工作照,全面梳理了摄影家的成长历程。《与1000人对话》试图通过中国摄影家的眼睛看中国社会的发展,通过摄影作品看中国摄影家的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与1000人对话》为该丛书之一,摄影作品出自黑明之手。
黑明是一个话题,更是一个传奇,黑明对自己的追求充满热忱和探险般的兴趣,他牢牢抓住出现的每一个灵感,把它变成最终的记录,理想到行动的距离在黑明那里很近,想了就做,是黑明标志性的特征。
媒体推荐
黑明的摄影正是饱含着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无尽的感慨I和遐思的作品黑明一贯都是果敢地“超溢”摄影本身的限定性,不断用新的想象力突破摄影的边界,创造新的可能性对于黑明来说,摄影其实是一个自我和他人之间相互理解的空间,是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对话的展开。
文化批评家张颐武
黑明是一个着力用镜头去记录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摄影家存《走过青春》《西藏自治区影像》《塬上情歌》等多部摄影集中,他为人们展示出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而在《100年的新窑子》中,他则将态度镜头长时间地对准陕西一个小山村那几百口人落后而又普通的生活。
社会学家孙立平
当我们透过这些已经不再年轻的,甚至几近苍老的面庞回忆我们的青春时,悔与无悔都近于多余,因为这些照片要我们记起和思想的,并不同定是谁的青春,而是青春,是所有的青春,是青春必然的身影、路途或消息。
作家史铁生
在《100年的新窑子》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一个村庄所有村民的面目,读到关于他们的命运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群体的梦想,看到一个个梦想是如何实现或破灭的。以这些故事为基石,我们还能建立套坚同的中国观。
史学家关思
黑明的影像追踪就是他对知青的记忆在他的镜头前,知青们一个个老去,他们苦笑、成熟,或面无表情,岁月留驻并同时抹去了他们被污辱、被损害的印记,既不像当年的知青,也不像世代的农民——这是人的容颜,超越了意识形态、浪漫情怀与伤感主义,也超越了知青自己的记忆。
画家陈丹青
这些肖像拍得很精彩,把肖像置入情节场景中,使作品表情刻画与故事性并重,让人从一帧照片的有限瞬间中,能够感知人物在几十年时间跨度中的内涵有些照片拍得幽默有趣,唯幽默,更让人心酸。
艺术评论家栗宪庭
我不记得黑明来过新窑子多少次了,反正他每年郁来好几回,一住就是好多天、村里人的拖拉机、农用车,常去城里的火车站和飞机场接他送他夜里,他总是钻进一个红布袋子,睡在学校教室的桌子上,白天他要是不去庄户家吃饭,顿顿就吃快餐面,十几年了,他来来回回都这样。
新窑子村民房志珍
目录
看与1000人对话
认识黑明,认识一种影像
命运观察家
田野研究和专题摄影——吉尔、维诺格兰德和黑明
黑明总是对自己充满自信
走向社会学的摄影
天马行空的黑明
黑明的作品总是在逼视你
对话之难
看100年的新窑子
让我们心里有谱
不仅仅是为了他们
我们早就不把黑明当坏人了
看知青
风雨历程40年
季节的律令
无名者的青春与凝视的社会记忆
超越了知青自己的记忆
看西藏
去西藏
看僧人
以摄影家的想象力赋予“中国”形象
我在少林寺的日子
重复天安门
重复天安门
自由地奔跑——黑明访谈
黑明年谱
编后记
序言
这几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急流涌来,急流涌过。世界的变化在加速,中国犹然。谁还记得从白石桥到中关村的那条破路,偶或有辆机动车从浓密的树荫下开过,树荫下一个老太太坐在蝉声下面,坐在两个大保温瓶后卖三分根的棒冰?1971年,取水路从苏州市杭州市客船转在连绵不断的芦苇荡里,那景象更像唐宋人笔下的画卷,离开三十几年后的两岸楼房灯光却非常非常遥远了。现在的少年青年,听说“文革”,听说1976……影影绰绰,像是听李隆基的故事。说起这些,连我们自己也难免有隔世之感。生活流水般逝去,一些镜头抓住我们,仿佛我们要通过它们抓住生活。眼前的这套书借助比我们自己更广淘的视野,更具穿透力的视线,把这些镜头摆到我们眼前。
照相机镜头未必从不撒谎(想想“大跃进”时期那张新立村人民公社两个村姑坐在亩产可达12万斤的稻子上的照片),但它在纪实方面确有优势。纪实,当然不是照抄现实——从来没有照抄现实那回事。纪实摄影师通过纪实手法,展现他们对现实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展现他们自己的心灵;一如真正的艺术摄影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世界和心灵的另面真实。眼前的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它们同时是对现实的独特理解。
这十位摄影师都是研究者,他们的摄影作品、他们的生活历程,无不表明这一点。他们在借助相机进行研究,研究并不只是学院知识分子的专长。实际上,由于远离现实生活,尤其由于丧失真切的关怀,学院研究越来越接近于语词的癌变,只在叽叽喳喳的研讨会上才适合生存。而这十位研究者,无论风格和题材多么不同,各个都执著于真切的关怀,关注一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一群人……他们对某片断现实的关注引发我们的关注,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启发我们的思考。
一个山村是一个世界。世界之为世界,不在于涵盖的面积广大,你可以从北京飞到巴黎,从巴黎飞到圣保罗,可你出出入入的,只不过是个会场,你听的说的,还是上次会议说过听过的那些话。这里也许有全球化,但没有世界。世界是我们取食于此、欢笑于此、相濡以沫于此、丧葬于此的生活整体。这套摄影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世界。
一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那里生活着一些普通人,甚至底层人。纪实摄影师把镜头对准百姓,这该不是偶然的。这里才有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实实在在的影像。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那么绚烂,但由于紧接地气而实实在在。今天,满街广告上,满电视荧屏上,都是靓丽的罩乡像。它们都像从工艺品厂新出炉的工艺品,没有土地,没有历史;漂亮,然后空空如也。当年我们满眼看到的是空洞的政治宣传品,在心智健全的人眼里,理想旦流于空洞就不再是理想,只是令人厌恶的欺骗;我猜想今天心智健全的青年看到那些空洞的青见丽,也早觉得厌倦甚至厌恶了吧。
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影像却并不缺少美。我是个外行,无力从形象配置、采光滤光、抽象质感来谈论这些作品。但你翻开每一本书,你怎会不知道这是幅出色的艺术作品呢?我不懂怎样计照片产生质感,我猜想仅仅计照片产生质感是不够的,那背后更需要生活的质感。我,像很多日子过得不错的城里人一样,习惯了浮光掠影。在这些照片中,生活的质感存顽强呈现,它们在纪实的同时,似平也在召唤,把我们大家唤向较为质朴的生活。
陈嘉映:哲学家
2007年8月9日写于北京
后记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有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土摄影家。他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用充满个性的影像在中国摄影史上联名书写了一段独特篇章。
我们编这套丛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对中国摄影史的研究,而是希望更多地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层面,通过摄影来了解中国三四十年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个国家的变化。
如此大规模地认真梳理和研究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家,集中出版他们的作品,这是摄影界的件大事,也是出版界的一大盛事。我们尽可能地展现每个摄影家的思想和图像本身的魅力,我们对作品的选取、编排甚至印刷,无不体现着对摄影家本人和其作品的尊重和理解。
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都很难分清:是这个时代给与了他们太多的光环,还是他们的镜头使这个时代更加丰富而色彩缤纷。但我们明确知道,经历了“艰巨历程”的摄影家们所留下的那些瞬间,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
个人见解
摄影观点
黑明的摄影是在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学的,学校的很多老师都套用绘画理论来讲摄影。在他看来这显然是不能套用的。“影像的真实瞬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那些黄金分割式的构图和相关理论在我看来是不适合摄影的。”他觉得八九十年代对摄影的宣传是不正确的,比如有报道说有人不顾家庭生活困难去西藏拍照片。
他以为,摄影的定位很重要,不管什么摄影,商业或是新闻,都要和市场接轨。现在的情况是,报社如果觉得自己的摄影记者拍得不好,就可以不用他的照片,而去图片网站去购买照片,这是很方便的事情,在北京可以看到全世界的记者拍摄的照片。中国的照片在世界市场上特别火,一张照片能卖两三千美金甚至几万美金。因为中国的摄影在不断规范,在与国际市场接轨。“过去,我们的照片卖不了,就是因为它不规范,比如感光材料、制作水平等等。现在就不一样了,像北京就有好几个工作室,做得就非常规范,用收藏家所推崇的纸基纸,包括销售照片应该怎样去编号等等。”
“我觉得摄影也可以多元化,海尔蒙牛乳业的成功都因为它们产品的多元。摄影也没必要单一,国外很多摄影师就是全能型,什么都可以拍,当然他不喜欢可能就不做。如果一味只拍自己感兴趣的选题,那就很难把自己喜欢的摄影进行到底,因为胶片和机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去对付它。”黑明以自己的经验阐述这个最实际的问题。
把握细节
在拍摄每一个选题之前,黑明都会提前选择好相机,决定拍数码还是胶卷,一旦决定拍摄,中途就不再更换。“这与后期的编辑、排版、出版、销售都有关联。甚至包括单幅、组照、横幅、竖幅都会事先确定。”他会把这些技术上的细节要提前确认。
而就艺术方面来说,他觉得是摄影语言的应用。“有的主题适合用欢快的形式去表现,但有的主题就适合用悲伤的表情去体现被摄对象的内心世界。”
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摄影应该有变化,不能老是一种方式去拍,要随着思维的变化去拍。在他看来,不用刻意形成单一的风格。并且他个人不太喜欢过于形式感的东西,认为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摄影最重要的是真实。“形式的东西就是让人一看感觉能眼前一亮,其实看完之后发现原来什么也没有;就好像一个人长得再漂亮再帅,但没有思想就不会有什么建树一样。”
社会评论
很多人把黑明看作是一个成功的摄影家,因为在印象中他总是和这样一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知青、右派、农民、少林僧人……并且他用10年时间,为这些关键词“找”到了相对应的《走过青春》、《毛泽东时代的红卫兵》、《少林僧人》、《100年的新窑子》《与1000人对话》等19个版本的摄影集和图文书。如果仅仅是镜头的简单记录,那还算不得是黑明的本事。翻开这些书,作为主人公的100个知青、100个右派、100个和尚、100个农民……当他们的影像和故事跃然纸上时,你会发现黑明关注的,也是我们大家所关注的……
黑明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脑子里总有许许多多想知道的人和事。他说自己只对真实活着的人感兴趣,总有一种要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欲望。
人物荣誉
在中国、法国、美国、日本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摄影作品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先后获得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中国当代摄影师大奖、中国十大摄影师奖、中国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首届全国百杰青年文艺家、文明中国杰出摄影家、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日本照相机株式会社等机构在“日本肯高国际双年度摄影大赛”中设立——“黑明奖”。
人物评价
1、黑明是一位着力用镜头去记录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摄影家。他在摄影界是一个话题,更是一个传奇。30多年来,他以具有人文关怀的纪实摄影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2、黑明的影像追踪是他对知青的记忆,他的镜头超越了知青自己的记忆。
3、黑明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因为是口述的历史,所有涉及的事件和要点都要仔细研究,认真核实考证,大到某次会战的时间,小到一杆枪的名称。照片是无声的语言,有时照片拍得不满意,黑明都要回去一次次重拍。只要能拍到更好的,就坚决不用留有遗憾的。
4、黑明有一个执念:“要把做不成的事做成,把能做成的事做好。”这种对自己的追求充满热忱和探险般的兴趣,让他能够牢牢抓住出现在面前的每一次机会,闪现在脑海里的每一次灵感,最终把它变成珍贵、鲜活、真实的艺术影像记录和影像历史。
5、学者张颐武评价他的摄影是“饱含着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无尽的感慨和遐思的作品。”
参考资料
黑明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2-01-05
特殊的“抢救”.新华网.2021-09-2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人经历
出版记录
展览记录
研讨会记录
获奖记录
摄影之路
作品选题
采访摄影
摄影历程
个人作品
代表作品
编辑推荐
媒体推荐
目录
序言
后记
个人见解
摄影观点
把握细节
社会评论
人物荣誉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