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回忆录》1985年2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顾维钧。该书讲述了作者五十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经历。
作者简介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
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
汉族。字少川。英文名“Vi Kyuin "Wellington" Koo”,1888年1月29日(清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十七)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
嘉定区)人。初入旧式私塾,后于1899年考入上海英华书院,1901年考入圣约翰书院。1904年入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专攻
国际法及外交,获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后,任总统秘书、
内阁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1915年起历任
北洋政府驻
墨西哥、美国、
古巴、
英国公使。1919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
巴黎和会和
华盛顿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就
山东省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1922~1926年先后任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其间,于1924年5 月曾代表中国政府与
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了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
东北地区的侵略罪行。1932年起先后任驻法、英、美大使和驻
国际联盟代表等职。1945年6月,出席
旧金山会议,参加《
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其后任
中国国民党政府驻
联合国代表。1956~1967年,历任
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中国国民党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资政等职。退休后定居美国,以十七年时间完成口述回忆录,记述了五十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经历。1985年11月1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
作品目录
第一分册
第一卷 童年及求学时代(1888-1912)
出生及家庭
私塾及娱乐
顽皮
风波
圣约翰书院
向往变革
首途留美
库克学院
何去何从
教授和校长
拉丁文和地质学
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
省亲抵沪
婚姻问题
结婚和离婚
留学生的政治见解
学士、硕士和博士
结业回国
第二卷 担任外交官的头十年(1912-1922)
前言 返国后的最初印象,1912年春
一 民国初年的北京
(1)袁世凯与唐绍仪
(2)与袁世凯的一次谈话,1912
(4)帝制运动与袁世凯之死
2. 在北京的生活与职务,1912-1915
(2)北京外交部1912年的改组
(3)在外交部的工作
(4)晋升参事
(1)边境纠纷及中英、中俄谈判,1912-1916
4. 北京社会
(1)北京在转变
(2)在北京的留美及留欧归国学生
二 首次出使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15-1919
1. 出任驻华盛顿公使,1915年8月
3. 美国参战
4. 父亲逝世
5. 中国宣战
7. 准备参加和会,1917-1918
2. 在和会上代表南方军政府问题
3. 代表团内的初期摩擦
4. 1919年1月28日在“十人会”上阐明中国立场
5. 公文递送箱遗失;提出书面声明
6. 代表团内部困难加深;陆徴祥的然离去和归来;讹传我订婚
8. 力争对青岛条款的保留权利
9. 6月28日前夕;中国不参加合约签字
10. 中国决策的背景
11. 后果
四 首次出使伦敦及华府会议
1. 我的任命和华府会议的召开
2. 华府会议-组织与程序
第三卷 回国任职(1922-1932)
一 北京的政治生活,1922-1924
1.
颜惠庆博士再次担任内阁总理,1922年6月11日-8月5日
2.
王宠惠博士的
内阁及其与国会的冲突,1922年8月5日-11月19日
4. 摄政内阁,1923年6月13日-10月12日
二 政治、内战及财政
1. 引退和重返北京任财政总长,1925年-1926年7月
(1)五家银行从中作梗
3. 我的总理职务,1926年10月5日-1927年6月17日
4.
张作霖的军政府,1927年6月-1928年6月
5. 安格联爵士、张家和北京政府
(1)安格联爵士被革职
(2)外交界的反响
(3)结语
三 在我外交总长任内(1922-1928)所发生的问题
2. 美日要求在北京设立无线电台与企图行贿
4. 参战借款
6. 临城劫案
7. 中苏谈判,1923-1924
(3)炸弹事件和1924年5月31日签署的协议
8. 归还威海卫问题的讨论
9. 万县事件的解决
10. 终止1865年签订的中比条约
11. 归还庚子赔款;中国基金会
12. 1927年4月袭击苏俄大使馆一案
四 回顾北京政府
1. 对于1912年至1928年民主政治在中国失败的一些看法
2. 北京政府三权之间的冲突,1912-1928
3. 1912-1928年间北京政府施政工作的几个方面
(2)各部经费
(3)官员薪俸
(4)各省的陋习
(5)外交部的陋习
(6)财政部的陋习
4. 北京和南京在对外事务方面的对比
5. 外交家和外交
五 满洲危机
1. 赴欧小住;被召去满,1928-1929
3. 沈阳事变的发生
6. 出任外交部长,1931年11月28日
8. 李顿调查团
(1)在中国
(2)在满洲
(3)李顿调查团-李顿爵士的手杖
第二分册
第四卷 出使
法国(1932.10-1941.7.2)·上
引言
第一章 中日冲突时期在巴黎和
日内瓦的外交官生涯 1932年10月-1933年
第一节 首途赴欧;
维克多·李顿报告书和在船上与李顿调查团的接触 1932年9月5日-10月2日
第二节 驻外公使馆及大使馆
第四节 在日内瓦的第一个月,对李顿报告书的反应 1932年10月初-11月21日
第五节 在国联行政院及全体大会上为我国申辩 1932年11月21日-12月27日
第六节 根据盟约第十五条第四项拟定一个可接受的最终报告书 1932年12月27日-1933年2月14日
第二章 继国联最终报告书提出结论意见后的活动 1933年2月14日-1934年6月
第一节 关于根据盟约第十六条实行制裁问题 1933年2月14日-5月
第二节 塘沽协定和以对日制裁为中心转为以对华经济技术援助为中心 1933年5月15日-9月
第三节 世界各国对中国兴趣淡薄后我的工作与态度 1933年10月-1934年6月
(1)国外对1933年最后数月中国发生的事件的反应 1933年10月-12月
第三章 归国度假 1934年6月-1936年3月
第四章 任驻法大使的第一年:
欧洲局势的进展及对华新政策
第五章 欧洲和
远东严峻的一年 1937年1月-12月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的前奏 1937年1月-7月9日
第二节
中日战争爆发时的外交努力 1937年7月-9月
(1)卢沟桥事变当时的外交活动 1937年7月
(2)战事开始波及
上海市时的外交努力 1937年8月-9月初
第三节 在
国际联盟的外交活动 1937年7月-10月初
第四节 卢沟桥事变后争取国外物资援助 1937年6月-10月
第五节 关于中日冲突的
布鲁塞尔会议 1937年10月-11月
(1)会议背景 1937年10月
(2)在布鲁塞尔会议上为中国辩护 1937年11月1日-15日
(3)会议第一阶段有关国外援助特别是提供过境便利的一些问题 1937年11月1日-15日
(4)会议结束,争取在会议的支持下获得援助的努力也随之结束 1937年11月15日-24日
附录一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第九章及第十章全文
附录二 外交部1932年10月20日718号密电,内容系关于
维克多·李顿调查报告书致
日内瓦中国代表团的指示
附录三 外交部1932年12月2日电报转述
林森主席12月1日还都令要点
附录四 1933年1月21日国联公报
附录五 1933年2月4日国联公报
附录七 中国政府致日内瓦中国代表团的指示
附录八 蒲立德1937年7月30日致美国国务卿电
第三分册
第四卷出使
法国(193210-1941.7.2)·中
第六章
欧战爆发前的外交活动 1937年11月末-1939年8月中
第一节
布鲁塞尔会议的余波 1937年11月末-1938年5月中
(1)谋求停战和列强间的协同行动 1937年11月末-1938年1月
(甲)1938年1月末-3月末
(乙)1938年3月末-5月中
第二节 国内军事形势恶化,欧战迫在眉睫,中国需要援助日益迫切,获得外援更加不易 1938年5月末-8月
第三节 中国再次向国联申诉,因
欧洲危机而告失败 1938年9月
第四节 在日本开始南进,而西方列强又缺乏单独行动积极性的情况下,我所进行的外交努力 1938年10月-11月中
第五节 在当时欧洲的形势下,西方国家在
远东采取联合行动的可能性 1938年11月中-1939年2月初
第六节 在日本企图加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并在
太平洋地区实行军事扩张之际,西方各民主国家在远东采取联合行动的幻想 1938年12月末-1939年2月
第七节
轴心国在欧洲和远东的猖狂活动对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所起的作用 1939年2月末-4月初
第八节 促进中、英、法之间的合作 1939年4月初-6月初
第九节
日本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猛烈冲击所引起的反应 1939年7月-8月中
附录一 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声明
附录二 1938年11月3日近卫首相的广播讲话
第四分册
第四卷 出使法国(193210-1941.7.2)·下
第七章
欧战爆发后的外交活动1939年8月22日-1941年6月
第一节
欧洲战争的爆发及其对
中原地区和中国政府的影响1939年8月22日-9月18日
第二节 惶惑不定的时期1939年9月16日-10月21日
第三节 鉴于欧战爆发以及英、法和美国对
莫斯科的疑虚,重新估价中国的外交政策1939年10月21日-12月中
第四节 中、法合作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至关重要的印度支那过境运输问题1939年9月-12月
第五节 兵临
巴黎城下前,法国外交政策的摇摆1939年12月末-1940年5月17日
第六节 巴黎陷落和
法国向
德国投降1940年5月18日-6月23日
第七节
日本对维希治下印度支那的进逼1940年6月末-8月10日
第八节 法、日关于印度支那的协定1940年8月19日-9月25日
第九节 对法、日1940年9月协定及德意日三国条约的反应1940年9月下旬-12月上旬
第十节 在维希关于欧亚两洲局势的一些谈话1941年1月-4月
第十一节 调往伦敦和在
葡萄牙的逗留1941年4月-6月
第五分册
第五卷 二度使英(1941.7-1942.10)
第一章 使英初期
第一节 任职伊始
(1)受命使英
(2)使英总目标
第二节 五大问题
(4)印度独立
(5)作战方针
第三节 初期概述1941年7月-1942年10月
(1)英国公众早期对中国抗战的态度
(3)美国参战
(6)返渝旅程
第二章 归国阶段 1942年10月-1943年3月
第一节 与国内领袖们的谈话和为争取支持中英结盟而奔走 1942年10月
第二节 与国内领袖们进一步谈话 1942年11月
第三节 英国国会访华团访问中国 1942年11月-12月
第四节 在国内的其他一些谈话 1942年12月
第五节 1943年1月11日的中英条约
第七节 在国内的最后几天 1943年3月1日-9日
第三章 在美停留 1943年3月-5月
第一节 由
重庆市至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43年3月10日-23日
第二节 在华盛顿 1943年3月24日
第三节 在
旧金山和蒋夫人商谈访英问题 1943年3月25日
第四节 华盛顿 1943年3月
第五节 与蒋夫人一行在
洛杉矶,并陪同去美国东部 1943年4月1日-14日
第六节 在纽约地区 1943年4月15日-5月3日
第七节 在
乔治·华盛顿与
富兰克林·罗斯福等人会谈 1943年5月3日-6日
第八节 在纽约 1943年5月6日-7日
第九节 安排蒋夫人与
温斯顿·丘吉尔会谈未果 1943年5月
第十一节 中国海员问题
第十二节 在华盛顿进行的其他谈话 1943年5月
第四章
英国对华关系的发展 1943年6月-11月
第一节 英国对中国的不满 1943年6月
第二节 英国对华友谊的表现 1943年7月
第三节 宋子文访问伦敦 1943年7月-8月
第四节 1943年8月底到11月的情况
第五章 从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到
旧金山会议 1944年8月-1945年6月
第一节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1944年8月-10月
(1)中国为出席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4年8月-9月
(2)会议的第一阶段:没有中国参加
(3)会议的第二阶段:有中国参加
第二节 中国与其他三强的关系
(1)中国与美苏的关系 1944年8月-10月
(2)在伦敦,应付对我国政府的批评 1944年10月-12月
(3)在伦敦,我国各方面代表来访及英国职工大会 1945年1月-2月
(1)在国内,研究中苏关系和即将开幕的旧金山会议等问题 1945年3月
(2)在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为出席旧金山会议做准备 1945年4月
(3)中国代表团 1945年4月-6月
(4)预备会议和正式会议
(5)在幕后(一)
(6)在幕后(二)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与
联合国的成立(待编稿)1945年5月-1946年7月
2. 经华盛顿会伦敦 1945年6月-7月
4. 中苏条约 1945年9月
6. 五强外长会议 1945年9月-12月
7. 中国的共产党局势 1945年9月-12月
8. 联合国筹备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 1945年8月-12月
10.
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 1945年1月-2月
11. 联合国大会
13. 回国 1946年3月
14. 中央执行委员会 1946年3月
15. 与国家领袖们的商谈 1946年3月-6月
16. 告别伦敦 1946年6月-7月
第六分册
第六卷 再度出使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上)1946-1950年
第一章 开始时期 1946年7月-12月
第一节 使美之初 1946年7月-9月
第二节 第一届联合国大会 1946年10月-12月
第二章 美国从中国部分脱身时期 1947年1月-3月
第一节 马歇尔使命和美国调停工作的终止 1947年1月
第二节 美国对
国共内战扩大的反应 1947年2月-3月
第三章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1947年3月-9月初
第一节
莫斯科会议,
哈里·S·杜鲁门主义和美国的援外政策 1947年3月-4月
(1)莫斯科会议,特别是这次会议反映了中国在五国外长会议中的地位
(2)杜鲁门主义和美国的援外政策
第二节 1947年5月-9月的形势发展 1947年5月-9月6日
第四章
中原地区要求经济援助 1947年4月-6月
第一节 中国要求十亿美元贷款 1947年4月-5月
第二节 美国对于中国要求的反应 1947年6月
第五章 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1947年7月-12月
第一节
阿尔伯特·魏德迈代表团访华 1947年7月-9月
(1)访华的经过 1947年7月11日-8月25日
(2)魏德迈访华在中国和美国的反响 1947年9月
第二节
联合国所反映的国际背景 1947年9月-12月
第三节 中国得到象征性的援助 1947年9月-12月
第六章 为援华计划而奋斗 1947年12月下旬-1948年9月
第一节
美国国务院的援华法案 1947年12月下旬-1948年2月中旬
第二节 关于1948年援华法的国会辩论 1948年2月中旬-4月5日
第三节 援华法的实施 1948年4月-9月
(1)谈判与拨款 1948年4月-6月
(2)军事物资的采购 1948年6月-9月
(3)外交背景 1948年7月-9月
第七章 国际新形势,美国国内政治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1948年
第一节 1948年国际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国内政治-总统选举
第八章 中国情势恶化之际的中美关系 1948年10月-1949年1月中旬
第一节 中国要求美援 1948年10月-11月中旬
第二节 中国局势及美国的反应 1948年10月-11月
第三节 蒋夫人访问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敦促美援 1948年11月25日-12月30日
第四节 中国政府建议和谈期间的美援前景 1948年12月1日-1949年1月中旬
第七分册
第六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上) 1946年至1950年
第九章 紧要关头 1949年1月-10月
第一节 中国的局势及分析 1949年1月-3月
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政局动荡和可能组织联合政府的反应(一) 1949年1月中-2月中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政局动荡和可能组织联合政府的反应(二) 1949年2月中-4月中
第四节 战争复起的,为寻求一项建设性政策所作的努力 1949年4月中-6月末
第五节 面临分裂之际,对建设性策略的探索 1949年6月中-8月末
第六节 白皮书发表后要求继续援助 1949年7月中-8月
第七节 从区域性条约看当时的国际阵营 1949年1月-10月
第八节 军事和经济援助的情况 1949年8月初-9月
第十章 大陆失守 1949年9月-1950年6月
第一节 承认问题和中国向联合国控诉 1949年9月-1950年1月
第二节 政府自
广州市撤至中国台湾 1949年10月1日-12月8日
(1)援华法案的延长 1949年12月9日-1950年2月15日
(2)美国的援助和中国的总统职位之争 1950年2月15日-3月7日
第四节 大陆失守,中国的局势及由此而产生的若干问题 1949年9月-1950年6月
(1)大陆失守的原因及失守后出现的局势 1949年12月-1950年6月
(2)大陆失守造成的困难 1949年9月-1950年6月
第五节
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的美援情况 1950年2月中-6月
第八分册
第七卷 第二次出使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50年-1956年)
第一章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中美关系 1950年6月24日-1951年2月1日
第一节 朝鲜战争的爆发及其于美国对华政策的直接影响 1950年6月24日-7月下旬
第二节 赴台差商时局问题 1950年7月下旬-8月21日
第三节 美国对台态度暖昧的后果 1950年8月-1951年1月1日
(1)美国暧昧态度下的中国台湾合法地位问题 1950年8月22日-9月中旬
(3)对台新援助的初步阶段 1950年8月-1951年2月1日
第二章 中共介入
朝鲜战争时期 1950年12月末-1951年7月
第一节 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前景 1950年12月末-1951年4月24日
(1)援华政策的发展及对
国民政府的态度 1950年12月末-1951年2月中
(2)关于对中国台湾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计划 1951年2月中-4月24日
第二节 国际背景和美国的政治争论 1951年3月-7月
第三节 共同防御互助方案及对华援助 1951年4月24日-7月
第三章 毛邦初与周至柔之争及个人专断的政治;这些问题对美国舆论和美国援华政策的影响 1950年9月-1958年
第一节 毛邦初的控诉及其反响 1950年9月-1951年8月初
第二节 政府采取行动 1951年8月中-10月末
第三节 法律起诉和难产的调查委员会 1951年10月26日-1952年1月27日
第四节 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 1952年1月22日-12月
第五节
毛邦初案续记 1952年12月中-1958年
附录一
陈之迈的备忘录:朝鲜危机爆发后
美国国会的舆论
附录二 崔存的备忘录:美国的对华政策
附录三 关于“外交部”就有关中国台湾的一些问题致联合国大会备忘录的报告
附录四 1950年11月9日和12月27日“外交部长”
叶公超和美国代办
蓝钦的会谈记录
第九分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下) 1950年-1956年
第四章 对日和平条约 1949年9月-1952年8月
第一节 对日和约的准备工作 1949年9月-1951年1月23日
第二节 对日和约临时草案的谈判和修改 1951年2月-1951年5月
第三节 中国参加对日和约问题 1951年5月中-6月
(1)面临反对
中国国民党中国参加对日和约的问题 1951年5月末-6月21日
(2)伦敦方案 1951年6月末
第四节 中国被排斥于对日多边和约之外 1951年6月20日-7月11日
第五节 封中国被排斥于多边条约之外的反应及其对双边条约谈判的影响1951年7月11日-9月
第六节 对日双边和约 1951年9月8日-1952年8月5日
(1)开始缔约谈判的困难 1951年9月8日-1952年1月25日
(2)谈判、缔约和批准 1952年1月26日-8月5日
第五章
朝鲜停战谈判时期 1951年8月-1953年1月20日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 1951年8月-1953年1月20日
(1)国际背景 1951年8月-1952年5月
(2)再谈国际背景 1952年6月-1953年1月20日
第二节 美国国内局势及其对华政策 1951年8月-1953年1月20日
(1)援华和合同安全计划 1951年8月-12月
(2)选举年前期的中美关系 1952年1月-6月初
(3)中美关系表面改善 1952年6月-10月10日
(4)共和党的胜利和自由中国的新希望 1952年10月12日-1953年1月20日
附录一 美国关于对日和约策略之修正译文
附录二
(1)1948年3月27日《
中央日报》社论:我们的对日方针
(2)1948年5月21日中央社电讯:芦田感谢对日本的政策
附录三 1950年12月28日美国送交
苏联的备忘录(美国发布的新闻稿)
附录四 1951年1月22日
国民政府对美国政府七点节略的答复合文
附录五 1951年3月美国致送对日和约临时草案的策略全文
附录六 1951年4月11日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所拟关於美国对日和约草案的评注
附录七
(1)中国大使馆就美国对日和约临时草案致送美国政府的节略全文
(2)1951年4月24日提交上述节略时,顾大使向
约翰·杜勒斯先生宣言的声明全文
附录八 1951年7月3日对日和约草案的抄本
附录九 1942年1月1日华盛顿宣言
附录十
叶公超部长1951年7月11日面交美代办
蓝钦公使之节略
附录十一 叶公超部长1951年8月13日递交蓝钦公使之节略
附录十二 1951年9月26日致蓝钦公使关于双边和平条约适用范围之节略
附录十三
吉田茂首相于1951年12月24日致杜勒斯函;1952年1月16日向报界公布
附录十四 1952年1月16日
约翰·杜勒斯复吉田首相函;1952年1月17日向报界公布
附录十五 中国政府所拟“中华民国”与
日本和平条约草案全文:1952年2月初递交
河田烈附录十六 “中华民国”与日本国和平条约(最后文本)
附录十七
白宫就杜鲁门总统和
温斯顿·丘吉尔首相会谈结束后发表的联合公报全文(1952年1月9日)
附录十八 中国大使馆关于各军事采购机构改组与合并的照会
第十分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50年-1956年)下
第六章 华盛顿莫斯科新领导人高谈和平时期1953年1月-8月
第一节 艾森豪威尔的援华“新”政策 1953年1月20-3月17日
第二节 朝鲜停战及其对
中国国民党中国的影响 1953年1月-8月
(1)僵局打开:对战俘问题的协定:自由中国前途难卜 1953年1月-6月8日
(2)停战协定和拟议中的政治会议 1953年6月8日-8月
第三节 美国和自由中国之间的互助合作问题 1953年3月16日-8月
(1)争取军事合作及解决诸如在印度支那和缅甸的中国军队等问题的努力 1953年3月16日-5月
(2)1954财政年度的对华共同安全援助 1953年5月5日-8月
第七章 从
板门店到
日内瓦 1953年9月-1954年2月18日
第一节 把世界问题拿到会议桌上的连续尝试对
中国国民党中国的影响 1953年9月-1954年2月18日
第二节 大使馆事务 1953年9月-1954年2月
(2)美国援助问题 1953年9月中-1954年2月
(3)其他问题 1953年9月中-1954年2月
附录二 1953年2月12日对蒋介石“总统”的无线电访问
附录三 1953年3月2日在
台北市与
李弥将军的会谈记录
附录四 关于苏联和平攻势的性质问题蒋“总统”与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往来信件
附录五 1953年5月11日
温斯顿·丘吉尔在下议院的演讲词摘要
附录六 1953年6月23日蒋介石“总统”致艾森豪威尔总统信
附录七 中国政府就朝鲜问题政治会议致美国政府备忘录
附录八 1954年1月3日《普罗维登斯星期日报》评述阿瑟·迪安先生主张重新考虑对华政策的文章
附录九 “财政部”部长致美国预算局局长
道奇先生有关援助问题的备忘录草稿
第十一分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下)1950年-1956年
第八章 讨论
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的
日内瓦会议时期 1954年2月18日-8月
第一节 日内瓦会议时期的国际形势 1954年2月18日-7月
(1)日内瓦会议召开前的事态发展 1954年2月18日-4月26日
第二节 大使馆馆务,着重谈美援问题和“前台湾省主席”
吴国桢无端指责政府而引起的种种问题
第三节 1954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序幕 1953年3月-1954年7月17日
第四节 重访
中原地区台湾 1954年7月17日-8月
第九章 1954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8月24日-12月
第一节 缔结条约的国际背景 1954年8月24日-10月
(1)第一次金门危机,
东南亚条约组织公约和
联合国的处境
(2)国际上对“海峡”危机的关注影响着条约谈判
第二节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在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正式谈判和缔结 1954年11月-12月初
(1)1954年11月1日-11日谈判的初期
(2)谈判的末期
第三节 谈判期间大使馆的其他事务:特殊来访者和特别援助问题 1954年8月24日-12月
附录一 使馆馆员1954年5月6日提供的关于1954年4月20日在美国国务院召开的十九国会议情况的备忘录全文
附录二
蒋介石“总统”和
李承晚总统在台北会谈结束时发表的声明
附录三 中美安全条约初稿 1953年12月18日递交
蓝钦大使转送
美国国务院附录四 “外交部”叶部长1954年3月3日致蓝钦大使函
附录五 1954年9月9日海军武官柳鹤图向“国防部”二厅报告
俞大维部长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卡尼谈话
附录六
(一)1954年9月蒋“总统”接见
约翰·杜勒斯国务卿的谈话记录
(二)1954年9月10日叶部长呈蒋“总统”关于中美条约草案修正本的条陈
(三)1954年9月10日叶部长与蓝钦大使会谈记录(随同当日条陈送呈蒋“总统”)
附录七
(一)1954年10月7日
陈之迈大使编写的关于
联合国发展情况的备忘录
(二)陈之迈博士在联合国大会特别政治委员会上对缅甸指控所谓中国对其侵略的发言摘要 1954年10月11日
附录八 1954年9月20日“外交部”次长沈昌焕与
蓝钦大使谈话记录摘要
附录九
(一)1954年10月14日
约翰·杜勒斯国务卿致蒋“总统”函
(二)1954年10月23日中国大使馆关于
新西兰提案致
美国国务院备忘录
附录十 条约
甲、1954年11月2日在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会议上提交中方的《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华民国”共同防御条约》的美国草案
乙、在1954年11月4日的会议上递交美方之《“中华民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11月3日中国对应草案
丙、1954年11月4日会议上双方同意之《“中华民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共同防御条约》议定文本
附录十一 换文
甲、美国之条约议定书草案全文,在1954年11月6日会议上提交中方,标明“最机密”
乙、中国反建议之换文草案全文,1954年11月11日晚送交国务院
丙、1954年11月12日美国换文草案全文,1954年11月14日由
马康卫先生递交谭绍华博士
丁、中国新换文草案全文,在1954年11月16日会议上递交美方
戊、中国换文草案全文,11月17日拟定,1954年11月18日由
谭绍华博士递交马康卫先生
己、换文议定文本,1954年11月10日会议制订
附录十二 关于中美防御条约之共同声明
甲、共同声明美方草案全文,1954年11月2日条约谈判期间递交中方
乙、共同声明中方草案全文,1954年11月6日由谭绍华博士递交马康卫先生
丙、共同声明美方修订草案全文,1954年11月9日吗康卫先生递交谭绍华博士
丁、共同声明之协议草案全文,1954年11月22日会议上暂时议定
戊、共同声明全文,1954年11月30日最后商定,12月1日对新闻界发表
附录十三 叶外长致沈次长通报其访问
西班牙情况之电文摘录,1954年11月23日
附录十四 1954年11月5日《华盛顿邮报与时代论坛报》上查默斯·罗伯茨文章
附录十六 关于军事协调技术协议之备忘录
第十二分册
第七卷 第二次出使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50年至1956年
第十章 沿海岛屿危机声中中美共防御条约之实施 1954年12月初-1955年5月初
第一节 在困难情况下中国批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12月初-1955年1月中
第二节 关於沿海岛屿的几项重大决定-中国台湾决议;后大陈撤退和在中国台湾海峡停火的建议 1955年1月中-1月末
第三节 在执行关於大陵沿海岛屿的决定中的一些问题 1955年1月27日-2月7日
第四节 台湾危机的缓和 1955年2月-5月
(1)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批准与生效,大陈撤防的完成及安理会停火决议的搁置 1955年2月-3月中
(2)顶住了放弃金门马祖的压力:共产党采取了和解的政策 1955年5月初-5月中
第一节 1955年7月的四强首脑会议 1955年5月-7月
第二节 美国-中共在
日内瓦的会谈及中国在
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1955年8月-12月
(1)日内瓦会谈的“第一项议程”-被扣留的平民问题及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1955年8月-9月10日
(2)日内瓦会谈的“第二项议程”和联合国席位问题 1955年9月10日-10月末
(3)接纳联合国新会员国的一揽子交易威胁
中国国民党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1955年11月-12月
(4)日内瓦的“第二项议程”,谈判在东西方缓和精神减退的情况下继续进行 1955年10月末-12月
第三节 美援、
孙立人案及其他 1955年5月-12月
第十二章 使美任务终了1956年1月-5月初
第一节 驻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后阶段的几个国际问题 1956年1月-5月
(1)从国民党中国的立场看英美会谈和
日内瓦会谈 1956年1月-2月初
(2)在共产党的政治和外交攻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结束我在华盛顿的使命 1956年2月初-5月初
第二节 辞去华盛顿职务 1956年1月-5月初
附录二
(甲)1955年1月6日艾森豪威尔总统致
美国参议院建议批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咨文
(乙)1954年12月22日
约翰·杜勒斯国务卿向总统报告条约问题的全文
附录三本杰明·科恩关於拟议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备忘录全文
附录四
(甲)国务院关於1955年1月19日千后三时四十五分会谈的备忘录
(乙)1955年1月21日上午十一时四十五分,中方
叶公超外长、
顾维钧大使与美方杜勒斯国务卿、饶伯森助理国务卿会谈的国务院备忘录(标明绝密)
附录五国务院公布的1955年1月24日艾森豪威尔总统致国会咨文
附录六
(甲)
新西兰代表致安理会主席函文本,1955年1月27日会谈时由助理国务卿饶伯森交顾大使
(乙)新西兰提出的在沿海岛屿停火的决议草案文本,1955年1月27日会谈时由助理国务卿饶伯森交给顾大使
附录七 1955年2月7日“外交部”致驻外使馆关于宣布从大陈撤退一事的通报
附录八
(甲)艾森豪威尔总统关于1955年4月派遣饶伯森-雷德福外交使团去
台北市时的叙述,见《白宫岁月:授权变革,1953-1956》第481页(包括脚注),纽约道布尔戴出版社版本
(乙)《白宫岁月:授权变革,1953-1956》一书的附录第611-612页
(丙)斯图尔特-艾尔索普关于饶伯森-雷德福使团1955年4月去台北的评论,摘录自1958年12月13日《星期六邮报》第88页《金门幕后》
附录九 由
顾维钧大使转交的1955年7月28日
叶公超外长致
约翰·杜勒斯国务卿信件全文
附录十 1955年9月10日中美两国大使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的声明全文
附录十一 艾森豪威尔1955年11月28日致
蒋介石电
附录十二 由顾维钧转交的蒋介石1955年12月4日致艾森豪威尔电
第十三分册
第一章 退出外交界及入选国际法院
第二章 赴海牙的航程
第三章 开始法院工作
第四章 国际法院第一次秘密会议我正式就任法官
第五章 参加法院工作
第六章 海牙生活
第七章 暂时在海牙租房安家
第八章 海牙琐忆
第一节 礼仪问题
第二节 和王室的关系
第三节 和外交使团的关系
第五节 海牙的华侨
第六节 各国贵宾对法院的访问
第七节 亲友来访
第九章 关于法官改选提名我为候选人问题
索引
索引说明
一 人名索引
二 外国人姓名英汉对照表
三 部份中国人的英文姓名
四 史事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