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坡头镇
陕西咸阳旬邑县下辖镇
湫坡头镇隶属于陕西省旬邑县县,位于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25千米,东临旬邑县职田镇,南接旬邑县太村镇,西与彬县新民镇相邻,北和旬邑县底庙镇甘肃省正宁县相望,湫坡头镇地势呈东西走向,长约20千米。
截至2011年,湫坡头镇辖15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属旬邑县第二人口大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383亩,果园面积28500亩。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湫坡头镇常住人口为28562人。
湫坡头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中,2010年底,湫坡头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99亿元。
历史沿革
明成化年间复立三水区时,全县设有5镇16里。湫坡头分属椒村里、北宫里。至清时,椒村里辖今湫坡头下部区及底庙各村;北宫里辖今湫坡头上部塬区及职田以下部分地区。
民国初,全县划为中、东、南、北、西5区,湫坡头乡隶属北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立革命根据地。湫坡头区隶属新正县,为第四区,区公署驻湫坡头村。下设第一乡(看花宫)、第二乡(坪坊)、第三乡(北崖头)、第四乡(椒村)、第五乡(甘家店)。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推行保甲制。北区划为太峪、底庙、太平3联保。联保下设保,保下设甲。联保设主任,保、甲置保、甲长。看花宫、散集属职田联保3保,保公所设在看花宫。其他各村属太平联保。
1950年,店子区辖看花宫、坪坊、椒村、甘家店等4乡,区公署驻甘家店村
1956撤区并乡,该地区合并为两个乡,上片为湫坡头乡、下片为甘家店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湫坡头乡、甘家店乡合并设立和平人民公社。机关驻地湫坡头村
1959年栒邑县并入邻县,和平人民公社并入职田人民公社。后设置湫坡头管理区。
1961年栒邑县制恢复后,设立湫坡头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政社分设时,设立湫坡头乡人民政府。
1998年2月更名湫坡头镇人民政府。
地理环境
位置境遇
湫坡头镇地处旬邑县中塬北部,位于北纬35.23°,东经108.29°。镇界呈长方形,东西长14.5千米,平均宽6千米,总面积8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湫坡头镇地处黄土高原,属旬邑县中部塬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差不明显。塬体大致呈东北~西南向不规则延伸。塬区海拔1010~1350米,平均坡降1.3%。
土地类型依地貌分,有山坡地、塬面地、川道地3大类。塬面地为主体,占土地总面积80%。土壤多为土层深厚、物理性状好、肥力较高、蓄水性强的黄绵土和黑垆土。
水文
湫坡头镇少有水系发育,河流较少,水量不大。支党河从八王庄、刘家庄地域流过。此外还有梁渠沟、车门沟、门家沟、看花宫沟、西洼沟等无名河沟。
气候特征
湫坡头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中,雨热同期。年最高温度7月份平均为36.3℃,最低温度1月份平均为—4.9℃,全年积温4308.2。年日照市2497小时。年降水量606.3毫米,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夏多雷阵雨,秋多连阴雨。早霜始于10月下旬,晚霜终于次年4月上旬,全年无霜期179天。由于受地势影响,境内热量有少许差异。上部塬区比下部塬区每年小麦收获晚5—7天左右。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8年2月,湫坡头镇辖散集、车门、坪坊、门家、看花宫、芝村、北崖头、湫坡头、西洼、椒村、太堡、旮子、罗家、甘家店、埝桥子、苟家、风火台、刘家庄、八王庄等19个行政村。 
2005年,八王庄并入北崖头村、刘家庄并入西洼村、苟家村并入罗家村、风火台村并入椒村。 
2006年10月,湫坡头镇合村并村后为散集、车门、坪坊、门家、看花宫、芝村、北崖头、湫坡头、西洼、椒村、太堡、旮旯子、罗家、甘家店、埝桥子等15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92个村民小组。 
2010年,湫坡头镇辖湫坡头村、散集村、车门村、坪坊村、门家村、看花宫村、支村、北崖头村、西洼村、椒村、太堡村、旮旯子村、罗家村、甘家店村、埝桥子村等15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 
区划详情
截至2019年10月,湫坡头镇辖湫坡头村、散集村、坪坊村、门家村、看花宫村、北崖头村、西洼村、椒村、太堡村、甘家店村、埝桥子村共11个行政村。
截至2011年,湫坡头镇辖15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
自然资源
截止2010年,湫坡头镇有土地面积为4802公顷,人均2.82亩。耕地2588公顷(其中苹果面积1900公顷),林地2214公顷。
人口民族
据考古发现,坪坊村有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在那个时期便有人在此居住。看花宫村何氏家谱记载至19世,有540多年历史。
1990年湫坡头镇23249人,2000年25272人,2010年27289人。均分布在15个(2005年前19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村。2010年人口最多的是甘家店村,2550人;最少的是车门村,887人。人口超过2000人的村有坪坊、门家、看花宫、湫坡头街、椒村、甘家店。同时,镇区人口增至4817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湫坡头镇常住人口为28562人。
湫坡头镇不同自然区人口比重分布表
注:2005年八王庄并入北崖头村、刘家庄并入西洼村、苟家村并入罗家村、风火台村并入椒村。
交通
211国道和彬湫路穿境而过,13个村毗邻主干公路四通八达的通村路网已全面形成
经济
综述
2010年,湫坡头镇国民生产总值3.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45元。 
2017年,湫坡头镇企业个数共68个,企业从业人数41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湫坡头镇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极为贫困。封建土地私有制使以农为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大都当雇工、佃户或自种维持生存,过着租牛佃山的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湫坡头镇农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但由于所有制单一化,追求“一大二公”,生产管理上高度集中,加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限制商品生产,给农业经济带来了损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1984年后湫坡头镇在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以烤烟苹果、养殖为主导产业,农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2008年,湫坡头镇国民经济收入4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6元;新增个体户46个,完成产值5500万元,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2400万元。
2010年底,湫坡头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99亿元,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5445元,净增1656元,增长率43%。
第一产业
农业
湫坡头镇夏田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豌豆、扁豆;秋田有玉米、高梁、糜子、谷子、荞麦黑豆、黄豆、白豆、小豆等。其中以小麦、玉米为主,其余次之。经济作物有苹果咖啡黄葵
2008年,湫坡头镇小麦亩产在350千克左右;玉米亩产增加到500千克以上;荞麦亩产150千克左右;糜子亩产150千克左右;豆类亩产180千克左右;油料作物油菜、荏、麻籽、葵花种植面积达800公顷,亩产100千克左右;蔬菜产量成倍增长。 
2010年,湫坡头镇苹果面积1900公顷。
湫坡头镇夏田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豌豆、扁豆;秋田有玉米、高梁、糜子、谷子、荞麦黑豆、黄豆、白豆、小豆等。其中以小麦、玉米为主,其余次之。
小麦小麦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白露前后播种,次年夏至前后收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小麦品种有三月黄、老红麦、白芒麦等品种,亩产仅几十斤。1955年引进碧蚂1号,产量一般在100千克左右。1960年引种407、农大90等品种。1970年推广钱交麦、平原50号、33152等品种。至2008年湫坡头镇大面积引进推广长旱58号、长武131等品种,使小麦连年稳产、高产,亩产在350千克左右。
玉米20世纪40年代中期引进试种的有火烧齐、金皇后等,亩产220千克左右。50年代逐渐被白马牙、红心黄马牙代替,亩产约250千克左右。60年代引种单交、双交、三交新品种,亩产280千克左右。70年代中期种植陕单1号、陕玉683等品种,亩产达到300多千克。至2008年湫坡头镇大面积种植单玉、农大95、沈丹16、沈玉17、豫玉22等良种,加之地膜覆盖技术及作务方法的改进,亩产增加到500千克以上。
高梁早期有云丈三、灯笼红等品种。20世纪50年代中期引进高杆齐。70年代推广三尺三、忻杂202等品种。随后湫坡头镇大面积种植晋杂4号、5号,亩产在500千克以上。80年代后期高粱只作饲料之用,种植面积骤降。
荞麦种植历史较长,为夏收后主要的复种作物之一。品种有甜荞麦、苦荞麦北海道1号等,亩产150千克左右。
谷子种植历史悠久。早期品种有把子谷、独顶谷、酒谷等。20世纪60年代引进试种60天谷,70年代推广大寨谷。因其产量不高,至2008年湫坡头镇种植不到2公顷。
糜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有黄、白、红、黑4色,分硬、粘两种,是主要夏收后回茬(复种)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60多公顷,亩产150千克左右。
大麦早期品种有长芒、短芒等。20世纪60年代试种西引2号。由于大麦皮壳厚、品质差,种植面积极小。
豆类早期春种夏熟的有豌豆、扁豆等,秋熟的有黑豆、小豆、蚕豆、菜豆豇豆等。20世纪60年代后陆续引进黄豆、赤豆、绿小豆、白云豆、双青豆、60天黄豆、美国大豆等,品种多达30余种。早期以玉米、高梁地套种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纯种和回种面积扩大,亩产180千克左右。
油料类油料作物有油菜、荏、麻籽、葵花等。其中以十字科小白菜为主,品种有土油菜、关油3号、74—1、74—2、74—3等。20世纪60年代,油菜作为倒茬作物,常与荞麦混作。70年代后改为纯种,产量有很大提高,一般亩产100千克以上。作为油料作物的荏一改过去春种秋收的作务方法,变地膜育苗、夏收后栽植。2008年湫坡头镇种植面积达800公顷,亩产100千克左右。
蔬菜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种植葱、韭菜、蒜、白菜、芫荽、萝卜、菠菜、芹菜芥菜、辣椒、茄子、葫芦、黄瓜、笋瓜、蕃瓜、南瓜、阳芋、黄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引进了西红柿、菜豆、甘兰(俗称包包白)、菜花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引进优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蔬菜产量成倍增长。
畜牧业
湫坡头镇畜禽种类较多,饲养量居中。大家畜有牛(山地牛、黄牛、秦川牛)、马(青海马、伊犁马)、驴(山毛驴、关中驴)、骡等,均为常年圈养。20世纪60年代前土地分散耕种,无农业机械,牲畜是重要劳动生产力,90%以上农户都有养殖。80年代土地实行责任制后,大家畜作价归农户饲养,存栏数增加。90年代后农业机械代替了牲畜动力,大家畜存栏急剧下降。
猪的品种有内江猪巴克夏猪、约克猪、苏白猪长白猪等,均为圈舍喂养。一般农户都有养殖,少则1头,多则四五头。2008年底,湫坡头镇有养猪大户7户。湫坡头村师军锋养殖120头、车门村养殖场饲养110头,均为生猪养殖大户。
羊的品种有土绵羊、苏白羊、关中奶山羊、布尔羊等。20世纪饲养方式为常年放牧,后改为圈养。主要品种为关中奶山羊和波尔山羊,其余羊种基本淘汰。2008年湫坡头镇羊存栏4000余只。
兔的品种有土种兔、安哥拉长毛兔、日本大耳白、青紫兰兔、虎皮黄兔、丹青白兔等,农户普遍饲养。湫坡头村郭军胜投资40余万元建立的皮肉兼用型兔养殖场,饲养獭兔1500余只。
当地村民素有养鸡习惯。品种有土种鸡、来航鸡、罗斯鸡、星杂二八八鸡等。过去大多为开放式散养,由鸡自由觅食,早出晚归。后改为圈养,同时推广各种科学喂养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肉、产蛋率。
第二产业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看花宫生产大队把有手艺的木匠、砖瓦工及剩余劳动力组成建筑队,外出承建民房和进行简单维修,年收入2至3万元。当时仅有电夯、电葫芦等一般机械设备。全公社有多家生产大队办有砖瓦窑,手工制作,罐窑烧制,生产规模小,仅自给自足,少有销售量。80年代后湫坡头村、车门村开始生产机制砖瓦并建有轮窑,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乡办企业有1966年建成的下林场、1976年建成的上林场、1980年建成的公社砖厂、1983年建成的公社手套厂和地毯厂、1985年建成的乡罐头厂。
第三产业
2010年,湫坡头镇有各类商业门店260余家。
社会
教育
湫坡头的教育,明以前无考。明、清时期人口居住的大村子设有私塾,村民共请塾师以教本村子弟,费用公摊。也有人自设门馆,学生慕名而学的。全县私塾较有名气的在看花宫、甘家店等村,学生大都学有所成。据看花宫何氏家谱记载,本村历代共出生员、监生、贡生、武生、童生30余名。
私塾办学规模较小,一般只有1名教师,学生名额无定数,入学不考试,无学制年限,学生年龄、文化程度不一,混坐一室。塾师分类施教,因人而异。学生初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全天读诵,注重识字;次则增加写字;进而学习《四书》、《五经》,练习作对,习写诗文等。
民国二十年(1931),设公立初等学校。湫坡头镇有甘家店、椒村、湫坡头、看花宫4所小学,学生90余名。教师由本村聘请,年薪三石六斗小麦。校址大都设在古庙中,学生围坐在方桌周围上课,课程开设国语、算术两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湫坡头街中山中心国民学校改名湫坡头乡高级小学,几个大村设初小。教师由县第三科(文教科)派任,教师工资改小麦为薪金,实行计分制,100分为限。一般教师在55—70分之间,每分约人民币4000元(等于今0.4元)。1960年后,实行国家办学与群众办学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村村有小学,扫盲识字活动也很活跃。学校重视教学质量,教学风气良好,在校学生逐渐增加。“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教学秩序、教师队伍倍受冲击,教学质量下降。特别是在“开门办学”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处于半耕半读状态。这期间,按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方针,小学学制由6年制改为5年制,课程以政语、算术、音乐、体育为主。学校条件简陋,校舍大多为土窑洞,个别学校仍没有搬出古庙,桌凳为胡基上放置木板,被称为“泥孩子、土台子、黑屋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逐步步人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公立初等学校。湫坡头镇有甘家店、椒村、湫坡头、看花宫4所小学,学生90余名。教师由本村聘请,校址大都设在古庙中,课程开设国语、算术两门。 
2008年,湫坡头镇有1所中学,在校职工76名;教学班21个,学生1200名。完全小学14所,教学班120个,学生1650名。
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湫坡头镇较大的村子一般都有戏班(由社火头兼管),不少人都会唱几句乱弹。每遇春节、庙会、祈雨、物资交流会及家庭祝寿、婚丧喜庆,常演秦腔助兴。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大街小路,常可听到大秦之声。农事间隙,三五人一聚,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也有外地来的皮影、木偶戏班,多在冬闲演出。
社火,村村皆有。主要有抬亭子、走柳木腿、马故事(地故事)。社火从小年夜开始至来年的龙抬头结束。其表演空间小至麦场院落,大至田畴广场;演员众多,观众如潮。其表演形式分为地社火和高抬社火两类。地社火舞姿粗犷阳刚、大起大落、表演虚拟、动作朴实,即兴性很强。高台社火奇妙惊险、动作细腻、格局固定、扣人心弦。无论哪种形式,其内容完整,有时间、有环境、有情节,故事性很强。
体育活动分男女两种。姑娘有抓乌子、跳绳、踢毽子等。小伙子有打格、打柴、攻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体活动有所发展。除传承传统的民间文体活动外,革命歌曲广泛受人喜爱,逢会必唱。中、小学生歌咏队,是课余活动和开展歌咏比赛的重要组织。合作化时期,群众唱歌活动较为活跃。20世纪60年代,群众大唱革命歌曲,开展歌咏比赛。县、社电影放映队放映电影。“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始学习“小靳庄”活动,各村相继成立文艺宣传队,表演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歌曲、小戏、舞蹈。1982年成立了公社文化站,群众文体活动更加活跃。每逢重大节日,都举办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有社火、灯谜、乒乓球、拔河、象棋、书法绘画、文艺汇演等。乡文化站图书长期向群众开放,电影放映队经常为各村群众、中小学生放映电影。题材多为爱国教育、科普宣传的内容。
2008年,湫坡头镇有文化站1个、电影队1个、图书室11个、文化室11个、老年活动室4处。
2018年,湫坡头镇上在全部行政村建成了图书室、舞蹈室、书画室,新增篮球架、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健身器材。
医疗事业
2006年湫坡头镇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年参合群众5205户、19865人,参合率80%。2007年参合群众5526户、23989人,参合率90%。2008年参合群众5818户、25064人,参合率达到95%。
2006年至2010年,湫坡头镇农民受益者85702人次。医疗费用总计1429.1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总计567.11万元,报销率为4070。
2010年,湫坡头镇已建立镇卫生院及18个村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体系。并多方筹资对镇卫生院及村级医疗定点,改造房屋,增添设备,培训医务人员,建立健全了医疗服务机构。
2018年,湫坡头镇投资50万元,新建6个村级规范化卫生室,按照标准配备医疗设备和专业医护人员。
旅游
泰塔又称旬邑塔,在旬邑县城内。
泰塔是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高五十三米。在第一层北面正中辟有半圆形券门,通过门里的甬道,进至塔心小室后,有木梯可盘登远眺。从第二层起,每层都有拱形的门洞与长方形的假门相间,并逐层依次变换其方 位。
各层塔檐于转角部位的中线上,用青石制成角石一根。它的外端均特意被加工雕凿成首,自翼角伸出。螭首的颈部各有铁铸环套,用以系铃。每当清风徐来,铁马叮铛,抑扬顿挫,如听神曲,使人心旷神怡。
相传此塔建于唐朝,但据塔身第六层北面东侧槛窗上的一块砖刻题记,起塔的时间为嘉祐四年正月中,即公元1059年。
石门山的林木种类繁多,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和林相整齐的人工林。奇花异草,观赏植物资源丰富,堪称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王国”。其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
森林中满目清翠,郁郁葱葱。高大的乔木摩云日,低矮的花草争妍斗奇。树木枝叶繁茂,鲜花艳丽夺目。这里既有原始的自然风貌,又显示出人工花园的神韵。
古象犀牛化石展馆
古象、犀牛化石馆陈列有1975年出土于马栏镇西塬村的师氏剑齿象化石和犀牛化石骨架,其中古象化石体长8.45米,高4.3米,犀牛化石体长4.8米,高3.1米,距今已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是研究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古地质、古气候,古地貌、古生物的重要标本。大象化石体魄之大,象牙之巨都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世界第一象”;犀牛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复原装架的第一具完整的板齿犀牛化石骨架。古象、犀牛化石为国家一级文物。
(湫坡头镇境内没有风景名胜,以上为湫坡头镇周边景区)
文化
湫坡头镇是个文化古镇。著名的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于1937年在该镇看花宫村创建,当年学校的遗迹还清晰可见;群众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民间剪纸、刺绣远近闻名,民间的锁呐别有一番特色,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市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湫坡头镇自古民风淳厚、习俗勤俭、纯朴无华、富不喜外、穷不嫌乡。与邻和睦相处,与友亲善以待。遵长幼之序、重礼仪诚信,既具粗犷、勇敢、豪爽之品质,又兼忠厚、正直、善良之风度。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美化山河,为地方文明和社会进步做着不懈的努力。
地方特产
湫坡头镇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旬邑苹果的产区,旬邑苹果个大形正,单果重200克左右,果皮较薄,脆甜爽口,果肉细腻,香味浓郁。  2017年9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旬邑苹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代表人物
李维汉(1897—1984)湖南省长沙市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秘书长、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成仿吾(1897—1984)原名成,笔名石原生,湖南新化县人。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革命家、文学家。先后编辑出版《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刊、《创造日》、《洪水》等多种文学刊物,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小说和诗歌。
何金升(1914—1937)汉族,湫坡头镇看花宫村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新正县马栏区区长、县武工队队长、县大队副大队长、县委统战部部长等职。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为革命出生人死,屡建战功。他是创建和发展旬邑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参加者和领导者。
获得荣誉
湫坡头镇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镇,被市政府命名为“烤烟生产”先进乡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综合示范乡镇党委、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信访稳定工作先进集体、新农村建设一等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等等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遇
地形地貌
水文
气候特征
行政区划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交通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社会
教育
文化事业
医疗事业
旅游
文化
地方特产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