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世荣,男,1962年3月1日出生,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森林生态学首席专家。1990年获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国家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
人物履历
1980年—1984年,沈阳农业大学林学系,获学士
1984年—1987年,沈阳农业大学林学系,获造林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1987年—1990年,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获生态学博士学位;
1990年被分配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工作;
1994年—1995年,爱丁堡大学,博士后;
1995年—1996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修;
1996年—1998年,任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1998年—2004年,任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所长;
2004年—2014年,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2014年—2018年,国际竹藤中心党委书记并兼任中原地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2018年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
主要作品
期刊文献
[1] 林分-流域森林凋落物持水能力的空间尺度上推模型构建——以河南宝天曼蛮子庄流域为例. 余恩旭;刘世荣;张明芳;侯怡萍;孙美荣;邓诗宇.生态学报,2025(02)
[2] 纳秒脉冲激光制备黑硅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 王可;王梓霖;周晓雨;黄伟其;张铁民;彭鸿雁;王安琛;张茜;黄忠梅;刘世荣.量子电子学报,2024(05)
[3] 南亚热带人工林树种配置对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李金凤;王晖;尤业明;王健;童秀丽;胡佳佳;明安刚;陈琳;刘世荣.应用生态学报,2024(06)
[4] 撞击过程对月表氧逸度的改造:来自嫦娥五号探测器月壤中撞击玻璃珠的启示(英文). 庞润连;杨晶;李瑞;刘世荣;李琼;朱丹;杜蔚;刘耘Science Bulletin,2024(10)
[5] 宝天曼8种阔叶树木材密度的解剖学决定因素及其与叶性状的协同与权衡. 杭宇杰;陈志成;王林;牛保亮;刘松松;于博;王晓;刘世荣.林业科学,2024(04)
[6]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森林碳储量、碳汇变化预估与潜力提升途径. 刘世荣;王晖;李海奎;余振;栾军伟.林业科学,2024(04)
[7] 7年穿透雨减少对锐齿槲栎光合固碳及生物量碳储量的影响. 刘翠菊;陈志成;刘世荣;高小敏;牛保亮;刘晓静;白兵勇.生态学报,2024(05)
[8] 生态流量方法应用现状研究. 李强;王俏俏;陈红丽;秦艳丽;张明芳;刘世荣.生态学报,2024(01)
[9] 陕西秦岭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综述. 马孟良;李强;王亚萍;张明芳;刘世荣.生态学杂志
[10] 2017–2018年河南宝天曼天然栎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牛晓栋;孙鹏森;陶思睿;陈志成;牛保亮;刘世荣.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2023(04)
[11] 国外森林文化价值研究进展. 付佳琳;陈雷;尹刚强;朱霖;冯艳萍;李晓华;刘世荣.生态科学,2023(06)
[12] 不同树种混交对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的早期影响. 叶钰倩;王晖;栾军伟;马金豪;明安刚;刘世荣.生态学杂志
[13] 生态学中韧性的概念范畴及表征方法. 鲁庆奥;孙小平;顾峰雪;张远东;刘世荣.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3(04)
[14] 毛竹林土壤呼吸及组分对氮磷添加的非对等响应. 王一;栾军伟;陈琛;刘世荣.林业科学,2023(07)
[15] 1982—2020年东北地区森林带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 张宇;余振;栾军伟;王一;叶晓丹;刘世荣.生态学报,2023(16)
[16] 乔木根系和凋落物对南亚热带3种人工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差异化影响. 马金豪;栾军伟;王晖;叶晓丹;王一;明安刚;刘世荣.生态学报,2023(18)
[17] 根系去除改变了毛竹林土壤酶活性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王一;栾军伟;刘世荣.生态学报,2023(16)
[18] 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 钟姣;姜超;刘世荣;龙文兴;孙建新植物生态学报,2023(04)
[19] 树种丰富度和组成对南亚热带人工林土壤植物源碳保存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叶晓丹;刘世荣;栾军伟;王晖;王一;张宇;马金豪.生态学报,2023(12)
[20] 树种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李茜;王晖;栾军伟;高丙;王一;刘世荣.生态学报,2023(12)
[21] 2000—2019年中国南方竹林区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 梁家凤;赵银兵;栾军伟;刘世荣;倪忠云;周国李;陈馨熠;罗宇豪.生态学报,2023(12)
[22] 不同抚育措施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短期影响. 李旭华;徐峥静茹;蔡蕾;冯秋红;李登峰;刘兴良;刘世荣.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3(03)
[23] 氧化硅层厚度对Si/SiO_2界面电子态结构与光学性质的影响. 王安琛;黄忠梅;黄伟其;张茜;刘淳;王梓霖;王可;刘世荣.光子学报,2023(01)
[24] 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战略思考. 王登举;刘世荣;何友均;赵荣林草政策研究,2022(04)
[25]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类型分类. 李哲;张安安;杨琦;张德旭;臧润国;刘世荣;龙文兴;柳帅;冯广.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2(06)
[26] 海南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生境质量评价. 雷婕;许涵;龙文兴;丁易;董佳乐;刘世荣.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2(06)
[27]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监测与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陈洁;李艳朋;许涵;洪小江;李意德;刘世荣.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2(06)
[28] 马尾松红锥叶片解剖和光合对穿透雨减少的响应. 郭鑫炜;刘世荣;王晖;陈志成;聂秀青;张京磊;明安刚;陈琳林业科学研究,2022(06)
[29] 新时期我国林草业的使命及其转型发展战略的思考. 汪金松;郝天象;刘世荣;何念鹏;牛书丽;于贵瑞.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2(05)
[30] 全面提升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实践与思考. 郝天象;王兵;牛香;刘世荣;于贵瑞.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2(05)
[31] 岷江上游退化森林的保护、修复与展望. 刘世荣;缪宁;张远东;刘兴良.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2(05)
[32] 穿透雨减少对红锥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化学组分的影响. 王晖;王健;杨予静;陈琳;刘世荣.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10)
[33] 挖掘森林碳汇潜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刘世荣 ;冯德金 ;葛千涛 ;孙阁 .生态文明世界,2022(04)
[34]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碳汇的空间分布特征. 张远东;鲁庆奥;李威;顾峰雪;牛保亮;刘世荣.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2(04)
[35] 不同排放情景下中国西南地区碳汇时空格局及气候影响. 鲁庆奥;顾峰雪;於琍;牛保亮;张远东;刘世荣.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2(03)
[36] 模拟干旱和磷添加对热带低地雨林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王文秀;栾军伟;王一;杨怀;赵阳;李丝雨;梁昌强;孔祥河;刘世荣.生态学报,2022(15)
[37]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恢复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孙美荣;孙鹏森;张明芳;刘世荣.水土保持学报,2022(02)
[38] 模拟干旱和磷添加对热带低地雨林氮矿化过程的影响. 赵阳;栾军伟;王一;杨怀;刘世荣.植物生态学报,2022(01)
[39] 树种及多样性组配对南亚热带人工林早期树木生长的影响. 胡佳佳;王晖;刘世荣;王健;宋战超;李朝英;明安刚;陈海.应用生态学报,2022(06)
[40] 暖温带麻栎林凋落物调节土壤碳排放通量对降雨脉冲的响应. 田慧敏;刘彦春;刘世荣.生态学报,2022(10)
[41] 固氮树种旱冬瓜对退化林地土壤修复和林下植被重建的生态驱动效应. 李茂萍;缪宁;刘世荣.生态学报,2022(06)
[42] 提升林草碳汇潜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刘世荣.经济管理文摘,2021(22)
[43] 升温突变对川西道孚林线川西云杉和鳞皮冷杉生长的影响. 彭钟通;郭明明;张远东;顾峰雪;邵辉;刘世荣.生态学报,2021(20)
[44] 稀有物种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启示. 李意德;陈洁;许涵;刘世荣.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1(01)
[45] 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刘世荣;庞勇;张会儒;王兵;叶兵;江泽平;谢和生;牛晓栋;王登举;丁易;吴水荣;宋庆丰;王晓慧;张超.生态学报,2021(13)
[46] 天然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研究专栏 导读. 刘世荣;庞勇.生态学报,2021(13)
[47]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生态屏障带水土流失趋势研究. 郎燕;刘宁;刘世荣.生态学报,2021(13)
[48]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对减雨的响应. 闵惠琳;陈琳;刘世荣;曾冀;李华;郑路.生态学报,2021(13)
[49] 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胡宗达;刘世荣;刘兴良;胡璟;罗明霞;李亚非;石松林;吴德勇;肖玖金.生态学报,2021(12)
[50] 基于供需关系的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动研究. 张欣蓉;王晓峰;程昌武;刘世荣;周潮伟.生态学报,2021(09)
[51] 南亚热带6种人工林小型土壤节肢动物门群落多样性. 李小涵;刘世荣;魏雪;吴鹏飞生态学杂志,2021(05)
[52] 森林文化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 汪绚;樊宝敏;李智勇;宋军卫;刘世荣;陈雷;蔡登谷;尹刚强;江泽慧.生态学报,2021(01)
[53] 穿透雨减少和氮添加对毛竹叶片和细根化学计量学的影响. 高小敏;刘世荣;王一;栾军伟;蔡春菊;任立宁.生态学报,2021(04)
[54] 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特征. 胡宗达;刘世荣;罗明霞;胡璟;刘兴良;李亚非;余昊;欧定华.植物生态学报,2020(09)
[55] 南亚热带混交人工林树种丰富度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关系. 宋战超;王晖;刘世荣;胡佳佳;明安刚;陈海;李朝英;伍俊廷;史作民;卢立华;蔡道雄.生态学报,2020(22)
[56] 川西亚高山3种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特征. 胡宗达;刘世荣;刘兴良;罗明霞;胡璟;李亚非;余昊;欧定华;吴德勇.林业科学,2020(11)
[57] 全球降水格局变化下土壤氮循环研究进展. 陈琳;曾冀;李华;刘士玲;雷丽群;刘世荣.生态学报,2020(20)
[58] 西南高山亚高山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周雄;孙鹏森;张明芳;刘世荣.植物生态学报,2020(06)
[59] Synthesis of new silicene structure and its 能量 band properties. 黄伟其;刘世荣;彭鸿雁;李鑫;黄忠梅.Chinese Physics B,2020(08)
[60] 中国亚热带温带过渡区锐齿栎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 牛晓栋;孙鹏森;刘晓静;栾军伟;刘世荣.生态学报,2020(17)
[61] 减雨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舒韦维;陈琳;刘世荣;曾冀;李华;郑路;陈文军.生态学报,2020(13)
[62] 掺氧纳米硅局域态中的电子自旋能级展宽效应. 李鑫;黄忠梅;刘世荣;彭鸿雁;黄伟其.物理学报,2020(17)
[63] 长江经济带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及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 邵辉;张远东;顾峰雪;缪宁;刘世荣.生态学报,2020(16)
[64] 川西亚高山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林地水源涵养能力比较研究. 冯秋红;王毅;刘兴良;蔡蕾;刘世荣;祝玮;孙治宇.四川林业科技,2020(01)
[65] 川西亚高山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生长季蒸腾特征. 张雷;孙鹏森;刘世荣.林业科学,2020(01)
[66] 模拟穿透雨减少对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树干液流密度的影响. 凌海燕;刘世荣;栾军伟;刘晓静;牛晓栋;张京磊;李想.生态学报,2020(08)
[67] 生态毯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及其进展. 刘兴良;刘世荣;刘杉;姬慧娟;马文宝;冯秋红;潘红丽;张利;刘千里;缪宁四川林业科技,2019(06)
[68]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hm~2动态监测样地土壤微生物物种估算. 唐欣;刘世荣;许涵;张于光.林业科学,2019(12)
[69] 降水减少对红锥和马尾松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陈琳;刘世荣;曾冀;王晖;卢立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12)
[70] 辽东栎林演替过程中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 张晓;刘世荣;黄永涛;傅声雷.林业科学,2019(10)
[71] 中国温带草原荒漠区域春季物候的变化及其敏感性分析. 李耀斌;张远东;顾峰雪;刘世荣.林业科学研究,2019(04)
[72] 基于冠层塔吊原位测定长白山温带阔叶果子松原始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光合特征. 梁星云;刘世荣.应用生态学报,2019(05)
[73] 白千层属生态营林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温远光;周晓果;朱宏光;刘世荣;王磊;蔡道雄;贾宏炎;明安刚;卢立华.广西科学,2019(02)
[74] 岷江上游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变化——以杂古脑流域为例. 康磊;刘世荣;刘宪钊.水土保持通报,2019(01)
[75] 川西亚高山五种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组成及动态. 张远东;刘彦春;顾峰雪;郭明明;缪宁;刘世荣.生态学报,2019(02)
[76] 我国森林天然更新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现状与展望. 程中倩;吴水荣;刘世荣.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0)
[77] 孟宗竹和林下植被铁芒萁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 任立宁;刘世荣;王一;蔡春菊;栾军伟;陈琛林业科学研究,2018(05)
[78] 亚热带温带过渡区天然栎林的能量平衡特征. 牛晓栋;刘晓静;刘世荣;孙鹏森.生态学报,2018(18)
[79] 川南地区毛竹和林下植被芒箕细根分解特征. 任立宁;刘世荣;蔡春菊;王一;吴溪玭;郭明明.生态学报,2018(21)
[80] 南亚热带红锥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对穿透雨减少的响应. 陈琳;刘世荣;温远光;曾冀;李华;杨予静.应用生态学报,2018(07)
[81] 不同亚高山草甸群落类型的土壤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 宋爱云;董林水;刘世荣;刘京涛水土保持研究,2018(03)
[82] 引入固氮树种对辽东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氨基葡萄糖的影响. 井艳丽;刘世荣;殷有;姚荣生;张少强;毛日昕.应用生态学报,2018(06)
[83] 模拟降雨减少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化学性质的短期影响. 杨予静;刘世荣;陈琳;王晖;卢立华.生态学报,2018(13)
[84]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对穿透雨减少的响应. 杨予静;刘世荣;陈琳;王晖应用生态学报,2018(06)
[85] 川西亚高山川滇高山栎林火烧迹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胡宗达;刘世荣;胡璟;刘兴良;余昊;李登峰;何飞.林业科学,2018(02)
[86] 中国人工林经营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追求木材产量的单一目标经营转向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效益的多目标经营. 刘世荣;杨予静;王晖生态学报,2018(01)
[87] 赤杨对辽东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氨基葡萄糖积累的影响. 井艳丽;刘世荣;殷有;邓继峰;刘源跃;阎品初;苟堪堪.生态学报,2018(08)
[88] 锐齿槲栎水力结构和生长对降雨减少的响应. 陈志成;陆海波;刘世荣;刘晓静;刘畅;万贤崇生态学报,2018(07)
[89] 密度调控对川西山地云杉人工林地被物及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 冯秋红;吴晓龙;徐峥静茹;刘兴良;卢昌泰;潘红丽;刘世荣.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1)
[90] 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明安刚;刘世荣;李华;曾冀;孙冬婧;雷丽群;蒙明君;陶怡;明财道.生态学报,2017(23)
[91] 水分敏感的反射光谱指数比较研究——以锐齿槲栎为例. 刘畅;孙鹏森;刘世荣.植物生态学报,2017(08)
[92] 遮荫处理对灰木莲幼苗叶片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唐敬超;史作民;罗达;刘世荣.生态学报,2017(22)
[93] 卧龙巴朗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生活型海拔梯度特征. 杨朗生;刘兴良;刘世荣;潘红丽;冯秋红;李迈和.生态学报,2017(21)
[94] 鼎湖山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高德强;徐庆;张蓓蓓;马迎宾;陈婕;刘世荣.林业科学研究,2017(03)
[95] 宝天曼三桠乌药对降雨减少后的生理生态响应. 陈志成;陆海波;刘晓静;刘畅;刘世荣;万贤崇林业科学研究,2017(03)
[96] FvCB生物化学光合模型及A-C_i曲线测定. 梁星云;刘世荣.植物生态学报,2017(06)
[97]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冠层乔木某些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关联性及其演化模式. 许格希;史作民;刘顺;陈欢欢;唐敬超;马凡强;许涵;刘世荣;李意德;林明献.生态学报,2017(17)
[98] 降水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水氘特征的影响. 高德强;徐庆;张蓓蓓;陈婕;刘世荣.林业科学,2017(04)
[99] 生境概率预测值转换为二元值过程中4个阈值选择方法的比较评估——以珙桐杉木生境预估为例. 张雷;王琳琳;刘世荣;孙鹏森;余振;黄书涛;张旭东植物生态学报,2017(04)
[100] 三种同域高山鸡形目鸟类的生境选择. 徐雨;王彬;窦亮;冉江洪;刘世荣;岳汉秋;杨柳;宗建伟;李彦娇;李八斤.四川动物,2017(03)
[101] 穿透雨减少下锐齿槲栎叶片光合色素季节动态及其反射光谱响应. 刘畅;孙鹏森;刘世荣;陆海波;陈志成;刘晓静.应用生态学报,2017(04)
[102] 暖温带森林土壤酶活性对增温的响应及其环境解析. 王一;刘彦春;刘世荣.林业科学研究,2017(01)
[103] 基于反射光谱指数的锐齿栎叶片色素含量估算. 刘畅;孙鹏森;刘世荣.林业科学研究,2017(01)
[104] 我国首座森林生态站70年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 李世东;许格希;陈欢欢;史作民;刘世荣;蒋有绪;周霄羽;王小艺;杨洪国;刘兴良;理永霞;赵广东;刘顺;慕长龙;孙尚伟;庞勇;王晖;冯秋红;陶钢;杜文钲;张桂林;刘千里;张刚;颜贵军;范贤君;林达;张利;张璇;董生刚;宋洪腥;陈淼;陈健;邢红爽.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105] 2017–2022年河南宝天曼站森林生态系统日尺度气象数据集. 陶思睿;孙鹏森;陈志成;刘世荣.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106] 海南岛橡胶林不同复合经营模式碳密度和固碳潜力. 于磊;陆问;宋佩鸿;杨秋;杨怀;刘文杰;栾军伟;刘世荣.生态学杂志
[107]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冠层树种功能多样性特征. 许格希;史作民;唐敬超;刘顺;马凡强;许涵;刘世荣;李意德应用生态学报,2016(11)
[108] 模拟气候变暖和林内穿透雨减少对干旱年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王一;刘彦春;刘世荣;陆海波.林业科学研究,2016(05)
[109] 川西亚高山流域水碳平衡研究. 孙鹏森;刘宁;刘世荣;孙阁.植物生态学报,2016(10)
[110] 南亚热带五种树种幼苗光合特征. 唐敬超;刘萍;史作民;罗达;刘世荣.生态学杂志,2016(09)
[111] 南亚热带格木红锥凋落叶及细根分解特征. 王卫霞;史作民;罗达;刘世荣.生态学报,2016(12)
[112] 物种多度和径级尺度对于评价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的影响:以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为例. 许格希;史作民;唐敬超;许涵;杨怀;刘世荣;李意德;林明献.生物多样性,2016(06)
[113] 密度调控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冯秋红;黄劲松;徐峥静茹;谢大军;刘兴良;潘红丽;刘世荣.四川林业科技,2016(03)
[114] 贵州省织金磷块岩结构及其沉积环境. 刘洁;温汉捷;刘世荣;樊海峰;张羽旭.矿物学报,2016(02)
[115] 热退火、激光束和电子束等作用对纳米硅制备及其局域态发光特性的影响. 吴学科;黄伟其;董泰阁;王刚;刘世荣;秦朝介.物理学报,2016(10)
[116] 模拟氮沉降红锥人工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洪丕征;刘世荣;于浩龙;郝建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6(05)
[117] 植物反射光谱对水分生理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刘畅;孙鹏森;刘世荣.植物生态学报,2016(01)
[118] 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黄雪蔓;尤业明;蓝嘉川;刘世荣;贾宏炎;朱宏光;温远光.生态学报,2016(01)
[119] 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不同年龄红椎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 尤业明;徐佳玉;蔡道雄;刘世荣;朱宏光;温远光.生态学报,2016(01)
[120] 南亚热带红锥杉木王纯林与混交林碳贮量比较. 明安刚;刘世荣;莫慧华;蔡道雄;农友;曾冀;李华;陶怡.生态学报,2016(01)
[121] 不同经营模式对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林地水文效应的影响. 冯秋红;刘兴良;卢昌泰;吴晓龙;潘红丽;马文宝;刘世荣.生态学报,2016(17)
[122] 南亚热带红椎和格木人工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洪丕征;刘世荣;王晖;于浩龙.生态学报,2016(14)
[123] 正常和环割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素添加对红锥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洪丕征;刘世荣;王晖;于浩龙.生态学报,2016(14)
[124] 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张远东;庞瑞;顾峰雪;刘世荣.生态学报,2016(06)
[125] 岷江上游水文气象因子多尺度周期性分析. 康磊;刘世荣;刘宪钊.生态学报,2016(05)
[126] 硅表面硅镱键合与量子级联结构的发光. 董泰阁;黄伟其;黄忠梅;王刚;苗信建;吕泉;刘世荣;秦朝建.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07)
[127] 南亚热带11种珍贵阔叶树种光合特性研究. 郭昉晨;刘世荣;温远光;唐敬超;蔡道雄;明安刚;史作民;雷丽群.广西科学,2015(06)
[128] 人工林不同营造模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王群;李萌;刘世荣;吴鹏飞.生态学杂志,2015(12)
[129] 岷江冷杉原始林土壤物理性质的海拔梯度变化. 何方永;何飞;吴宗达;刘世荣;刘兴良;彭培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
[130] Plasmonic emission and 等离子体 lattice structures induced by pulsed laser in Purcell cavity on 黄伟其;黄忠梅;苗信建;刘世荣;秦朝建.Chinese Physics B,2015(10)
[131] Plasma induced by pulsed laser and fabrication of silicon nanostructures. 黄伟其;董泰阁;王刚;刘世荣;黄忠梅;苗信建;吕泉;秦朝建.Chinese Physics B,2015(08)
[132] 川西米亚罗林区主要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差异. 郭明明;张远东;王晓春;刘世荣.应用生态学报,2015(08)
[133] 升温突变对川西马尔康市树木生长的影响. 郭明明;张远东;王晓春;黄泉;杨素香;刘世荣.生态学报,2015(22)
[134] 四川卧龙岷江冷杉林分布规律及种群特征 何飞;冯秋红;潘红丽;樊华;刘兴良;刘世荣.四川林业科技,2015(02)
[135]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ha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结构特征. 许涵;李意德;林明献;吴建辉;骆土寿;周璋;陈德祥;杨怀;李广建;刘世荣.生物多样性,2015(02)
[136] 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现状、挑战与展望. 刘世荣;代力民;温远光;王晖.生态学报,2015(01)
[137] 南亚热带3种阔叶树种人工幼龄纯林及其混交林碳贮量比较. 明安刚;刘世荣;农友;蔡道雄;贾宏炎;黄德卫;王群能;农志.生态学报,2015(01)
[138] 中国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技术. 刘世荣;马姜明;缪宁.生态学报,2015(01)
[139] 植物叶片氮分配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史作民;唐敬超;程瑞梅;罗达;刘世荣.生态学报,2015(18)
[140] 南亚热带格木马尾松幼龄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 罗达;史作民;王卫霞;刘世荣;卢立华;明安刚;于浩龙.生态学报,2015(18)
[141] 人工林碳汇潜力新概念及应用. 魏晓华;郑吉;刘国华;刘世荣;王伟峰;刘苑秋;Blanco A.Juan.生态学报,2015(12)
[142]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朱宏光;陆晓明;温远光;蔡道雄;刘世荣;李晓琼;黄雪蔓;周晓果;李婉舒.广西科学,2014(05)
[143] 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与多尺度适应性管理研究进展. 刘世荣;温远光;蔡道雄;朱宏光;黄雪蔓;李晓琼.广西科学,2014(05)
[144] 连栽对白千层属人工林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 温远光;左花;朱宏光;刘世荣;梁宏温;黄雪蔓;李晓琼;罗应华.广西科学,2014(05)
[145] 第二代桉树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 黄雪蔓;刘世荣;尤业明.林业科学研究,2014(05)
[146] 固氮树种对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 黄雪蔓;刘世荣;尤业明.林业科学研究,2014(05)
[147] 黄喉雉鹑育雏早期雌体与幼体夜栖地的选择. 徐雨;王彬;窦亮;冉江洪;刘世荣;李八斤.四川动物,2014(05)
[148] 高压溶出硅质结疤物的形态结构研究. 袁艺;黄芳;刘华龙;刘世荣;马海珠.矿物学报,2014(03)
[149] 南亚热带乡土树种人工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罗达;史作民;唐敬超;刘世荣;卢立华.应用生态学报,2014(09)
[150] 木棉岩体钛铁矿成分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郑文勤;邓宇峰;宋谢炎;陈列锰;于宋月;周国富;刘世荣;向建新.岩石学报,2014(05)
[151] 纳米硅上的弯曲表面效应及其特征发光. 黄伟其;黄忠梅;苗信建;尹君;周年杰;刘世荣;秦朝建.物理学报,2014(03)
[152] 四川理县杂谷脑干旱河谷岷江柏木造林恢复效果评价. 李东胜;罗达;史作民;唐敬超;刘世荣;刘千里;何建社;杨昌旭.生态学报,2014(09)
[153] 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树轮碳稳定同位素对气候的响应. 靳翔;徐庆;刘世荣;姜春前.生态学报,2014(07)
[154] 岷江干旱河谷造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卫霞;罗达;史作民;李东胜;唐敬超;刘世荣;刘千里;何建社.生态学报,2014(04)
[155] 随机森林算法基本思想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以云南松分布模拟为例. 张雷;王琳琳;张旭东;刘世荣;孙鹏森;王同立.生态学报,2014(03)
[156] 恶臭假单胞菌碳酸钙的诱导矿化作用. 韩金鑫;连宾;唐源;刘世荣;龚国洪.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
[157]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特性海拔梯度特征. 刘兴良;何飞;樊华;潘红丽;李迈和;刘世荣.生态学报,2013(22)
[158] “非正常”凋落物对冰雪灾后南岭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肖以华;刘世荣;佟富春;陈步峰;吴仲民;罗鑫华.生态环境学报,2013(09)
[159] Curved surface effect and emission on nanostructures. 黄伟其;尹君;周年杰;黄忠梅;苗信建;陈汉琼;苏琴;刘世荣;秦朝建.Chinese Physics B,2013(10)
[160] 西南高山地区土壤异养呼吸时空动态. 张远东;庞瑞;顾峰雪;刘世荣.生态学报,2013(16)
[161] 基于区域植被类型评估的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宁攸凉;吴水荣;李智勇;刘世荣;陈绍志.生态学杂志,2013(08)
[162] 贵州江口平引老堡组顶部的锆石钩虾年龄与对比意义. 周明忠;罗泰义;刘世荣;钱志宽;邢乐才.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07)
[163] 川西亚高山森林岷江冷杉树轮碳稳定同位素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靳翔;徐庆;刘世荣;姜春前.林业科学,2013(07)
[164] 山西太行山不同林龄油松林的水量平衡. 常建国;王庆云;武秀娟;崔璐;刘世荣.林业科学,2013(07)
[165] 南亚热带3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王卫霞;史作民;罗达;刘世荣;卢立华.应用生态学报,2013(07)
[166] 强度干扰后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中保留木的生态效应研究综述. 缪宁;刘世荣;史作民;马姜明;王晖生态学报,2013(13)
[167] 四川巴郎山齿果酸模叶片氮素及其分配的海拔响应. 冯秋红;程瑞梅;史作民;刘世荣;王卫霞;刘兴良;何飞.植物生态学报,2013(07)
[168] 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徐宁;王晓春;张远东;刘世荣.生态学报,2013(12)
[169] 流域水碳过程耦合模拟——WaSSI-C模型的率定与检验. 刘宁;孙鹏森;刘世荣;孙阁.植物生态学报,2013(06)
[170] 巴郎山异型柳叶片功能性状及性状间关系对海拔的响应. 冯秋红;程瑞梅;史作民;刘世荣;王卫霞;刘兴良;何飞.生态学报,2013(09)
[171] 南北样带温带栎属树种幼苗功能性状的变异研究. 李东胜;史作民;刘世荣;许中旗;黄选瑞.林业科学研究,2013(02)
[172] 硅量子点的形状及其弯曲表面效应. 黄伟其;周年杰;尹君;苗信建;黄忠梅;陈汉琼;苏琴;刘世荣;秦朝建.物理学报,2013(08)
[173] 我国南亚热带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 王卫霞;史作民;罗达;刘世荣;卢立华;明安刚;于浩龙.生态学报,2013(03)
[174] WASSI-C生态水文模型响应单元空间尺度的确定——以杂古脑流域为例. 刘宁;孙鹏森;刘世荣;孙阁.植物生态学报,2013(02)
[175]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的关键耦合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探讨. 于贵瑞;高扬;王秋凤;刘世荣;申卫军中原地区生态农业学报,2013(01)
[176]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和南方铁杉年轮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靳翔;徐庆;刘世荣;姜春前.林业科学,2013(01)
[177] 西南高山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动态. 庞瑞;顾峰雪;张远东;侯振宏;刘世荣.生态学报,2012(24)
[178] 南北样带温带栎属树种种子化学组成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李东胜;史作民;刘世荣;耿丽君.生态学报,2012(24)
[179] 陆地水-碳耦合模拟研究进展. 刘宁;孙鹏森;刘世荣.应用生态学报,2012(11)
[180] 硅量子点发光的激活及其物理模型研究. 黄伟其;黄忠梅;苗信建;刘世荣;秦朝建.物理学报,2012(21)
[181] 川西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及其季节动态. 胡宗达;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何飞.生态学报,2012(20)
[182] 保护植物润楠资源现状及分类学地位探讨. 何飞;隆廷伦;刘兴良;刘世荣.四川林业科技,2012(05)
[183] PAFC脱除贵阳市城市污水中磷的TEM-EDS研究. 章兴华;刘世荣;陆洋;舒海霞;周丽芸;张珍明;朱守平.工业水处理,2012(09)
[184] Activation of quantum dots for emission. 黄伟其;苗信建;黄忠梅;刘世荣;秦朝建.Chinese Physics B,2012(09)
[185] 南亚热带壳菜果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刘恩;刘世荣.生态学报,2012(16)
[186] 川西北冷杉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动态. 崔丽巍;刘世荣;刘兴良;吴鹏飞;张洪芝;何先进.生态学报,2012(15)
[187]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全球变暖正负反馈的不确定因素. 栾军伟;刘世荣.生态学报,2012(15)
[188] Activation of quantum dots and coupling between the active centre and the defect state of the photonic 晶体 in a nanolaser. 黄伟其;陈汉琼;苏琴;刘世荣;秦朝建.Chinese Physics B,2012(06)
[189]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叶片营养元素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刘千里;徐雪梅;刘兴良;文智猷;刘世荣.四川林业科技,2012(03)
[190] 川滇高山栎林土壤氮素和微生物量碳氮随海拔变化的特征. 胡宗达;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何飞.林业科学研究,2012(03)
[191]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红桦岷江冷杉土壤种子损耗特征. 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生态学报,2012(11)
[192] 烧结法赤泥的物质组成与颗粒特征研究. 顾汉念;王宁;刘世荣;田元江岩矿测试,2012(02)
[193] 不同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含量. 胡宗达;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何飞.林业科学,2012(03)
[194] 南亚热带不同林龄红锥人工林碳贮量与碳固定特征. 刘恩;王晖;刘世荣.应用生态学报,2012(02)
[195] 基于C-Plan规划软件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优先区规划——以东北地区为例. 栾晓峰;孙工棋;曲艺;黄维妮;李迪强;刘世荣;吴波.生态学报,2012(03)
[196] 基于年轮分析的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 张远东;刘彦春;刘世荣;张笑鹤.植物生态学报,2012(02)
[197] 西南亚高山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 张远东;刘世荣;顾峰雪.生态学报,2011(24)
[198] 秦岭山地典型次生林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 康冰;刘世荣;王得祥;张莹;刘红茹;杜焰玲.应用生态学报,2011(12)
[199] 开敞度调控对次生林林冠下红松径高生长量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沈海龙;丛健;张鹏;张群;范少辉;杨文化;刘世荣.应用生态学报,2011(11)
[200] 海拔梯度对巴郎山富山奇蝶柳叶片δ~(13)C的影响. 冯秋红;程瑞梅;史作民;刘世荣;刘兴良;何飞;曹慧明.应用生态学报,2011(11)
[201] 中国西南地区灌丛归一化植被指数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张笑鹤;张远东;顾峰雪;刘世荣.生态学杂志,2011(11)
[202] 气候变化对马尾松潜在分布影响预估的多模型比较. 张雷;刘世荣;孙鹏森;王同立.植物生态学报,2011(11)
[203]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不同时间尺度的差异性. 余振;孙鹏森;刘世荣.植物生态学报,2011(11)
[204] 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与土壤碳过程研究进展. 刘世荣;王晖;栾军伟.生态学报,2011(19)
[205] 变叶海棠及其伴生植物峨眉小檗的水分利用策略. 徐庆;王海英;刘世荣.生态学报,2011(19)
[206] 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影响模拟中的不确定性组分分割与制图——以油松为例. 张雷;刘世荣;孙鹏森;王同立.生态学报,2011(19)
[207] 贵州早寒武世火山活动记录及其地质意义. 周明忠;罗泰义;黄智龙;刘世荣.矿物学报,2011(03)
[208] 基于GIS和改进BP神经网络的天然白桦林健康评价. 施明辉;赵翠薇;郭志华;刘世荣.水土保持研究,2011(04)
[209] 川滇高山栎幼树叶片反射光谱对不同程度水分胁迫的响应. 杜朋选;孙鹏森;刘世荣;刘兴良.现代农业科技,2011(15)
[210] 基于DOMAIN和NeuralEnsembles模型预测中国孟宗竹潜在分布. 张雷;刘世荣;孙鹏森;王同立.林业科学,2011(07)
[211] 巴郎山刺叶高山栎叶片δ~(13)C对平均海拔的响应. 冯秋红;程瑞梅;史作民;刘世荣;刘兴良;何飞;曹慧明.生态学报,2011(13)
[212]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绿度期变化与降水关系研究. 王植;刘世荣;周连第;郭志华;孙鹏森;李红.中国农学通报,2011(16)
[213] 米亚罗林区不同森林恢复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 崔丽巍;刘世荣;刘兴良;吴鹏飞;张洪芝;何先进;王长庭.生态学杂志,2011(06)
[214] 基于SOM神经网络的白河林业局森林健康分等评价. 施明辉;赵翠薇;郭志华;刘世荣.生态学杂志,2011(06)
[215] 基于BIOME4模拟未来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生物群区的分布. 董卓瑶;欧阳琰;李航;王磊;赵德华;安树青;刘世荣.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216] 米亚罗林区冬季大型土壤动物空间分布特征. 吴鹏飞;刘兴良;刘世荣.土壤学报,2011(03)
[217] 川西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地理及生态类型. 何飞;刘世荣;刘兴良;何亚平;蒋俊明;隆廷伦;马钦彦.湿地科学,2011(01)
[218] 一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羟基磷灰石合成的诱导. 何飞;连宾;刘世荣;龚国洪.微生物学报,2011(03)
[219] 西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张远东;张笑鹤;刘世荣.应用生态学报,2011(02)
[220] 青藏高原东缘林线杜鹃-岷江冷杉原始林的空间格局. 缪宁;刘世荣;史作民;薛泽冰;喻泓;何飞.生态学报,2011(01)
[221]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施明辉;赵翠薇;郭志华;刘世荣.生态学杂志,2010(12)
[222] 南北样带温带栎属树种功能性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冯秋红;史作民;董莉莉;刘世荣.生态学报,2010(21)
[223]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张笑鹤.生态学报,2010(21)
[224]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 康冰;刘世荣;蔡道雄;卢立华;何日明;高妍夏;迪玮峙.应用生态学报,2010(10)
[225] 基于NOAA NDVI研究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春季物候变化. 王植;刘世荣;孙鹏森;郭志华;周连第.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10)
[226]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新记录. 何飞;刘兴良;刘世荣;蔡蕾;文智猷;潘红丽;樊华;胡宗达四川林业科技,2010(05)
[227] 5·12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吴鹏飞;刘世荣.林业科学,2010(09)
[228]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根系生物量研究. 马姜明;刘世荣;刘兴良.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229] Role of and in emission of Si quantum dots formed by pulse laser. 黄伟其;刘家兴;蔡成兰;吕泉;刘世荣;秦朝建.Chinese Physics B,2010(09)
[230] 叶肉细胞导度研究进展. 史作民;冯秋红;程瑞梅;刘世荣.生态学报,2010(17)
[231] 川西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其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地理联系. 何飞;陈俊华;刘兴良;刘世荣;何亚平;蔡小虎;隆廷伦;马钦彦.四川林业科技,2010(04)
[232] 树木年轮碳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冀春雷;徐庆;靳翔;刘世荣.林业科学,2010(07)
[233]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评价研究综述. 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缪宁.生态学报,2010(12)
[234] 磷尾矿中磷镁赋存状态及其矿物特征研究. 黄芳;刘世荣;李军旗;陈义矿物学报,2010(02)
[235] 南北样带温带栎属树种功能性状间的关系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冯秋红;史作民;董莉莉;刘世荣.植物生态学报,2010(06)
[236] 硅锗薄膜上量子点的受激发光. 黄伟其;吕泉;张荣涛;王晓允;刘世荣;秦朝建.光学学报,2010(04)
[237] 卧龙巴朗山川滇高山栎灌丛主要木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陈俊华;刘兴良;何飞;刘世荣.林业科学,2010(03)
[238] 含钙铝铁水解聚合产物的矿物学研究Ⅲ:陈化对形态的影响. 刘世荣;章兴华;孙传敏;龚国洪;雷平;陆洋;杨鸿波.矿物学报,2010(01)
[239] 高镁磷尾矿的矿石结构与矿物组成. 黄芳;刘世荣;王华;李军旗;陈义矿物学报,2010(01)
[240] 落叶收集法测定叶面积指数的快速取样方法 郭志华;向洪波;刘世荣;李春燕;赵占轻.生态学报,2010(05)
[241]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植被类型物候期的变化. 余振;孙鹏森;刘世荣.植物生态学报,2010(03)
[242] 都龙锡锌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廖震;刘玉平;李朝阳;叶霖;刘世荣;郑文勤.矿床地质,2010(01)
[243] 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恢复过程中的生物量、生产力与材积变化. 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生态学报,2010(03)
[244] 硅镁钡石(Magbasite)的新数据. 裘愉卓;秦朝建;刘世荣;龚国洪;周国富;陈林丽.矿物学报,2009(S1)
[245] 白云鄂博矿区矿床石墨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秦朝建;裘愉卓;温汉捷;王中刚;周国富;刘世荣;郑文勤.矿物学报,2009(S1)
[246] 1981~20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王磊;丁晶晶;季永华;梁珍海;阮宏华;刘世荣.江苏林业科技,2009(06)
[247] 油松心边材量及年轮数的变异特征. 常建国;李新平;刘世荣;吕皎;任庆福.林业科学,2009(11)
[248] 米亚罗亚高山草甸冬春两季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比较. 吴鹏飞;刘兴良;刘世荣.草业学报,2009(05)
[249]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森林火灾防控策略探讨. 李剑泉;刘世荣;李智勇;易浩若.现代农业科技,2009(20)
[250] 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康冰;刘世荣;蔡道雄;卢立华.应用生态学报,2009(10)
[251] 树干液流对环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 张雷;孙鹏森;刘世荣.生态学报,2009(10)
[252] 金川岩体母岩浆成分及其分离结晶过程的熔浆热力学模拟. 陈列锰;宋谢炎;Danyushevsky L. V;肖加飞;朱丹;周国富;官建祥;刘世荣;郑文勤.地质学报,2009(09)
[253] 中国南北样带上锥栗属树种叶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董莉莉;刘世荣;史作民;冯秋红林业科学研究,2009(04)
[254] 南亚热带杉木王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素积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康冰;刘世荣;蔡道雄;卢立华.林业科学,2009(08)
[255] 多孔硅量子点的受激辐射:陷阱态的作用. 黄伟其;张荣涛;秦朝建;刘世荣;金峰;王海旭;许丽;吴克跃;陈亮.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08)
[256]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状况及其影响因子. 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张远东;缪宁.植物生态学报,2009(04)
[257] 基于高光谱遥感对板栗品质预测的实际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王植;贾劲松;李红;刘世荣.辽宁省林业科技,2009(04)
[258] 川西亚高山红桦岷江冷杉林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分析. 缪宁;刘世荣;史作民;喻泓;刘兴良.应用生态学报,2009(06)
[259] 含钙铝铁水解聚合产物的矿物学研究Ⅰ:形态和物相. 章兴华;刘世荣;龚国洪;孙传敏;周丽芸;陆洋.矿物学报,2009(02)
[260] 施用沼肥对改善农田径流水质和减轻水源地环境污染的影响. 王植;周连第;刘世荣;李红安徽农业科学,2009(10)
[261] 野生灵芝特性的激光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表征. 黄伟其;韩志嶸;吴兴亮;许丽;吴克跃;刘世荣;秦朝建;蔡绍洪;王海旭;金锋.贵州科学,2009(01)
[262] 南北样带落叶乔木功能性状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冯秋红;史作民;董莉莉;刘世荣.中国农业气象,2009(01)
[263] 川西亚高山林区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特征. 张远东;刘世荣;罗传文;张国斌;马姜明生态学报,2009(02)
[264]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 刘世荣;史作民;马姜明;赵常明;张远东;刘兴良.林业科学,2009(02)
[265] 土壤呼吸组分区分及其测定方法. 陈宝玉;王洪君;杨建;刘世荣;葛剑平.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01)
[266] 脉冲激光作用硅锗合金形成多种捕获界面态. 韩志嵘;黄伟其;王海旭;金锋;刘世荣.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267] 基于系统保护规划方法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保护空缺分析. 栾晓峰;黄维妮;王秀磊;刘敏超;刘世荣;吴波;李迪强.生态学报,2009(01)
[268] 四川会东大梁子铅锌矿床锗富集于方铅矿中的新证据. 周家喜;黄智龙;李晓彪;周国富;刘世荣;付绍洪;郑文勤.矿物学报,2008(04)
[269] 农田施用沼肥对降低辽东水源基地环境污染的作用. 王植;刘世荣;张昱;周密;李红.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05)
[270] 织金新华磷矿碎屑磷灰石的矿物成分研究. 刘世荣;胡瑞忠;周国富;龚国洪;金志升;郑文勤.矿物学报,2008(03)
[271] 硅基上低维结构的受激发光. 张荣涛;王海旭;秦朝建;刘世荣.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
[272] 岷江上游亚高山林区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 张国斌;刘世荣;张远东;缪宁;王晖.生态学报,2008(07)
[273] 不同林龄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 吴鹏飞;朱波;刘世荣;王小国.应用生态学报,2008(07)
[274] 环境同位素在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徐庆;安树青;刘世荣;程全军;潘云芬.世界林业研究,2008(03)
[275] 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分类与现代地理分布. 刘兴良;刘世荣;何飞;杨冬生;杨玉坡;马钦彦.四川林业科技,2008(03)
[276] 基于地形校正的山区蒸散时空格局模拟. 刘京涛;刘世荣;孙鹏森;吕瑜良.水土保持学报,2008(03)
[277] Stimulated photoluminescence emission and trap states in Si/SiO_2 interface formed by irradiation of laser. 黄伟其;许丽;王海旭;金峰;吴克跃;刘世荣;秦朝建;秦水介Chinese Physics B,2008(05)
[278] 卧龙降水稳定同位素与季风活动的关系. 徐振;刘玉虹;王中生;崔军;徐庆;安树青;刘世荣.环境科学,2008(04)
[279] 广西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 温远光;陈放;刘世荣;梁宏温;元昌安;朱宏光.林业科学,2008(04)
[280] 甘肃金川Ⅱ号岩体辉石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陈列锰;宋谢炎;聂晓勇;周国富;刘世荣;郑文勤;李士彬.矿物岩石,2008(01)
[281] 激光辐照加工的硅氧化结构的受激发光(英文). 黄伟其;金峰;王海旭;刘世荣;秦朝建;秦水介;胡林贵州科学,2008(01)
[282] 激光加工形成硅基上的氧化低维纳米结构的PL发光. 黄伟其;吴克跃;许丽;王海旭;金峰;刘世荣;秦朝建;秦水介.半导体学报,2008(01)
[283] 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碳密度 张国斌;刘世荣;张远东;王植;缪宁.林业科学,2008(01)
[284] 川西亚高山不同暗针叶林群落类型的冠层降水截留特征. 吕瑜良;刘世荣;孙鹏森;刘兴良;张瑞蒲.应用生态学报,2007(11)
[285] 新栽培区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谢伟东;温远光;周敏毅;梁宏温;刘世荣;陈放.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05)
[286] 森林水文学: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与水的关系. 刘世荣;常建国;孙鹏森.植物生态学报,2007(05)
[287] 川滇高山栎灌丛冠层穿透水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 徐振;安树青;王中生;崔军;刘世荣.资源科学,2007(05)
[288]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的定量分析. 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张远东;陈宝玉.应用生态学报,2007(08)
[289]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与空间变异特征. 吕瑜良;刘世荣;孙鹏森;张国斌;张瑞蒲.林业科学,2007(08)
[290]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评价. 顾志宏;金崑;刘世荣;张远东.林业科学,2007(08)
[291] 次生林概念与生态干扰度. 朱教君;刘世荣.生态学杂志,2007(07)
[292] 卧龙巴郎山流域大气降水与河水关系的研究. 徐庆;蒋有绪;刘世荣;安树青;段正峰.林业科学研究,2007(03)
[293]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呼吸速率与不同土层温度的关系. 陈宝玉;刘世荣;葛剑平;王辉;常建国;孙甜甜;马姜明;施恭暕.应用生态学报,2007(06)
[294] 全球环境变化对植物物候的影响. 王植;刘世荣.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95]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 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张远东;康冰;陈宝玉.林业科学,2007(05)
[296] 北亚热带南暖温带过渡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分离. 常建国;刘世荣;史作民;陈宝玉;朱学凌.生态学报,2007(05)
[297] 高山径流的时空变化及不同水源的贡献率. 刘玉虹;范宁江;杨海波;安树青;王中生;吴春;詹季华;刘世荣;成文连.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
[298] 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刘兴良;杨冬生;刘世荣;杨玉坡;马钦彦.四川林业科技,2007(01)
[299] 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的氢稳定同位素特征. 徐庆;刘世荣;安树青;蒋有绪;林光辉.林业科学,2007(01)
[300] 东坪碱性杂岩体金矿的EPMA研究. 周国富;胡瑞忠;刘世荣;郑文勤.电子显微学报,2006(S1)
[301] 贵州织金新华含稀土磷矿床的电子探针研究. 刘世荣;金志升;周国富;姚林波;郑文勤.电子显微学报,2006(S1)
[302] 卧龙地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的研究. 徐庆;刘世荣;安树青;姜春前;刘兴良.林业科学研究,2006(06)
[303]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宋爱云;刘世荣;史作民;董林水;刘京涛.林业科学研究,2006(06)
[304] 激光作用于单晶硅样品后的强荧光效应. 许丽;黄伟其;刘世荣;秦朝建;吴克跃;胡林贵州科学,2006(04)
[305] 锐齿栎林土壤呼吸对土壤水热变化的响应. 常建国;刘世荣;史作民;康冰;陈宝玉.林业科学,2006(12)
[306] 利用不同分辨率卫星影像的NDVI数据估算叶面积指数(LAI)——以岷江上游为例. 孙鹏森;刘世荣;刘京涛;李崇巍;林勇;江洪.生态学报,2006(11)
[307] 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次生林演替过程的种群动态. 康冰;刘世荣;温远光;张跃进;姜在民;常建国.植物生态学报,2006(06)
[308] 激光辅助制备多孔硅锗的形貌和PL光谱研究. 吴克跃;黄伟其;许丽;刘世荣.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
[309] 锗晶的零维纳米结构的光致发光模型. 黄伟其;刘世荣;秦朝建.贵州科学,2006(03)
[310] 川西高山和亚高山灌丛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 张远东;刘世荣;马姜明生态学报,2006(09)
[311] 森林生态系统立地指数的遥感分析. 马明东;江洪;刘世荣;朱春全;刘跃建;王金锡.生态学报,2006(09)
[312]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宋爱云;刘世荣;史作民;董林水.应用生态学报,2006(07)
[313] 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特性的研究. 何斌;温远光;刘世荣;和太平.土壤学报,2006(03)
[314] 植被蒸散研究方法的进展与展望. 刘京涛;刘世荣.林业科学,2006(06)
[315]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模型. 刘兴良;郝晓东;杨冬生;刘世荣;宿以明;蔡小虎;何飞;马钦彦.生态学杂志,2006(05)
[316] 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康冰;刘世荣;张广军;常建国;温远光;马姜明;郝文芳.生态学报,2006(05)
[317] 氧化硅层中的锗纳米晶体团簇量子点. 刘世荣;黄伟其;秦朝建.物理学报,2006(05)
[318] 贵州省织金新华磷矿床首次发现独立的稀土矿 刘世荣;胡瑞忠;姚林波;周国富.矿物学报,2006(01)
[319]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刘兴良;刘世荣;宿以明;蔡小虎;马钦彦.林业科学,2006(02)
[320] 川西山地主要人工林种群根系生物量与生产力. 刘兴良;马钦彦;杨冬生;史作民;宿以明;周世强;刘世荣;杨玉坡生态学报,2006(02)
[321] 激光诱导生成锗纳米晶体量子点. 黄伟其;刘世荣;胡林量子电子学报,2006(01)
[322]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降水分配过程中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徐庆;刘世荣;安树青;蒋有绪;王中生;刘京涛.植物生态学报,2006(01)
[323] 湖北渔塘坝硒矿床中次生自然硒的特征与意义. 刘家军;冯彩霞;李志明;王建平;刘世荣;周国富.现代地质,2005(04)
[324] 川西亚高山桦木林的林地水文效应. 张远东,刘世荣,马姜明,史作民,刘兴良.生态学报,2005(11)
[325] 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生态水文学意义. 石辉,刘世荣.山地球科学报,2005(05)
[326] 南亚热带人工杉木林灌木层物种组成及主要木本种间联结性. 康冰,刘世荣,蔡道雄,温远光,史作民,郭文福,朱宏光,张广军,刘磊.生态学报,2005(09)
[327] 小波变换在岷江上游杂古脑流域径流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 林勇,刘世荣,李崇巍,葛剑平,索安宁,陈宝玉.应用生态学报,2005(09)
[328] 连栽对白千层属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温远光,刘世荣,陈放.应用生态学报,2005(09)
[329] 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的空间格局分析. 张远东,刘世荣,赵常明.应用生态学报,2005(09)
[330] 南亚热带人工马尾松林下植物组成特征及主要木本种群生态位研究. 康冰,刘世荣,史作民,温远光,蔡道雄,卢立华,梁宏温,冯常林.应用生态学报,2005(09)
[331] 卧龙巴郎山高山灌丛降雨和穿透水稳定性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崔军,安树青,徐振,徐庆,王中生,刘世荣.自然资源学报,2005(05)
[332] 森林与径流关系——一致性和复杂性. 魏晓华,李文华,周国逸,刘世荣,孙阁.自然资源学报,2005(05)
[333] 川滇高山栎种群统计特征的海拔梯度变化. 刘兴良,岳永杰,郑绍伟,刘世荣,史作民,杨冬生,杨玉坡,马钦彦.四川林业科技,2005(04)
[334] 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宁丽丹,石辉,周海军,刘世荣.应用生态学报,2005(08)
[335] 山地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生产力海拔梯度变化研究进展. 刘兴良,史作民,杨冬生,刘世荣,杨玉坡,马钦彦.世界林业研究,2005(04)
[336] 桉树工业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动态研究. 温远光,刘世荣,陈放,和太平,梁宏温,陈婷.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04)
[337] 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降水分配过程的氢稳定同位素特征. 徐庆,安树青,刘世荣,蒋有绪,崔军.林业科学,2005(04)
[338] 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恢复的影响因子分析. 张远东,赵常明,刘世荣.林业科学,2005(04)
[339] 锗纳米晶体团簇形成的量子点. 黄伟其,刘世荣,胡林贵州省科学,2005(02)
[340] Fe~(3+)纳米胶体颗粒的光吸收边蓝移与溶液中Al/Fe比的关系. 章兴华,孙传敏,周丽芸,陆洋,刘世荣.矿物学报,2005(02)
[341] 河南宝天曼化香林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史作民,程瑞梅,刘世荣,蒋有绪山地学报,2005(03)
[342] 河南宝天曼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史作民,程瑞梅,刘世荣,蒋有绪.林业科学研究,2005(02)
[343] 岷江上游景观格局及生态水文特征分析. 李崇巍,刘世荣,孙鹏森,葛剑平.生态学报,2005(04)
[344] 沙棘辽宁省西部杨属人工林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研究. 赵广东,刘世荣,张振军,贾瑞,李学民,王兵.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02)
[345] 岷江上游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对水分出流速率的影响. 石辉,陈凤琴,刘世荣.生态学报,2005(03)
[346] 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基本途径及其生态对策. 刘兴良,杨冬生,刘世荣,杨玉坡,马钦彦.四川林业科技,2005(01)
[347] 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与可持续经营. 温远光,刘世荣,陈放.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01)
[348] 激光照射下的低温氧化生成锗的纳米结构及其特性. 黄伟其,刘世荣.物理学报,2005(02)
[349] 岷江上游植被冠层降水截留的空间模拟. 李崇巍,刘世荣,孙鹏森,张远东,葛剑平.植物生态学报,2005(01)
[350] 景观结构调整和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林勇,葛剑平,刘世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
[351] 锗的双层纳米结构及其特性的检测分析方法. 黄伟其,刘世荣,蔡绍洪,秦水介.贵州科学,2004(04)
[352] Effect of Yttrium on Microstructures of alloy Mg- 李亚国,刘世荣.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4(S1)
[353] 高山植物叶片δ~(13)C的海拔响应及其机理. 史作民,程瑞梅,刘世荣.生态学报,2004(12)
[354]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和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林地水文效应. 张远东,赵常明,刘世荣.自然资源学报,2004(06)
[355] MB_(26)镁合金热加工工艺的研究. 李亚国,刘世荣,刘海林,张继东.稀有金属,2004(05)
[356] 沙棘对辽宁西部杨属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赵广东,刘世荣,贾瑞,张振军,李学民.水土保持学报,2004(05)
[357] 三类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的成分特征和产品性能的关系. 龚国洪,刘世荣,邓华兴,伍正平,尹祚莹.矿物学报,2004(03)
[358] 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评述. 石辉,刘世荣,孙鹏森.水土保持研究,2004(03)
[359] 基于地形和主风向效应模拟山区降水空间分布. 孙鹏森,刘世荣,李崇巍.生态学报,2004(09)
[360] 含钙聚合氯化铝铁产品物相组成与稳定性关系. 章兴华,龚国洪,刘世荣,雷平.无机盐工业,2004(05)
[361]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的时间序列分析. 石辉,刘世荣,孙鹏森,李秧秧山地学报,2004(04)
[362] 贵州老万场金矿床红土化作用及对金赋存状态的制约. 杨元根,刘世荣,金志升.地球化学,2004(04)
[363] 川西高山林区人工林生态学的研究——人工林分区与分类. 刘兴良,宿以明,刘世荣,杨玉坡,鄢武先,马钦彦.四川林业科技,2004(01)
[364]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地区四个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碳氮特征. 史作民,刘世荣,程瑞梅.林业科学,2004(02)
[365] 硅锗合金氧化纳米结构的光致发光谱(英文). 黄伟其,祝亚,蔡绍洪,刘世荣.贵州科学,2003(04)
[366] 贵州老万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 杨元根,刘世荣.矿物学报,2003(04)
[367] 四川西部川西云杉人工林非同化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与分布. 刘兴良,宿以明,刘世荣,马钦彦.生态学报,2003(12)
[368] 濒危植物四合木结实特性与植株年龄和生境关系的研究. 徐庆,郭泉水,刘世荣,姜春前,郝玉光.林业科学,2003(06)
[369] 大尺度生态水文模型的构建及其与GIS集成. 孙鹏森,刘世荣.生态学报,2003(10)
[370] 半导体锗纳米团簇和纳米层的生成结构与PL谱研究. 黄伟其,刘世荣.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3(04)
[371] 濒危植物四合木种群传粉生态学研究. 徐庆,姜春前,刘世荣,郭泉水.林业科学研究,2003(04)
[372]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 刘玉萃,吴明作,郭宗民,蒋有绪,刘世荣.生态学报,2003(08)
[373] 鄂尔多斯市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 程晓莉,安树青,钦佩,刘世荣.生态学报,2003(08)
[374] 鄂尔多斯地区两种典型沙质荒漠化阶段微气象特征的比较研究. 孙鹏森,刘世荣.林业科学,2003(04)
[375] 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个体分布格局与土壤元素异质性. 程晓莉,安树青,李远,卓元午,管永健,刘世荣.植物生态学报,2003(04)
[376] 半导体锗纳米团簇和纳米层的生成与结构研究. 祝亚,黄伟其,刘世荣,祖恩东.量子电子学报,2003(03)
[377] SiGe合金氧化层中的纳米结构(英文). 黄伟其,刘世荣.贵州科学,2003(Z1)
[378] 甘肃民勤绿洲流沙过渡带植物群落光合和呼吸特征的比较研究(英文). 崔骁勇,刘世荣,赵广东,马全林林业科学,2003(03)
[379] 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在水分循环中的应用. 石辉,刘世荣,赵晓广.水土保持学报,2003(02)
[380] 沙木蓼砂生沙枣对地下水位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Ⅱ.叶片光合作用及其对温度和光的反应. 刘世荣,赵广东,马全林.植物生态学报,2003(02)
[381] 沙木蓼和沙枣对地下水位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Ⅰ.叶片养分、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变化. 赵广东,刘世荣,马全林.植物生态学报,2003(02)
[382] 硅锗合金氧化层中纳米结构的量子受限分析(英文). 黄伟其,祝亚,蔡绍洪,刘世荣.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
[383] 硒在干酪根中的两种不同赋存状态:TEM证据. 温汉捷,裘愉卓,刘世荣.地球化学,2003(01)
[384] 环境中硒存在形式的研究现状. 朱建明,梁小兵,凌宏文,王明仕,汪福顺,刘世荣.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01)
[385]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的比较研究(英文). 刘世荣,孙鹏森,温远光.植物生态学报,2003(01)
[386] 柳州市中心酸雨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梁宏温,温远光,何斌,刘世荣,尚鹤,安家成,韦仲烈.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2(04)
[387] 宝天曼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史作民,程瑞梅,刘世荣,蒋有绪,陈宝金.林业科学,2002(06)
[388] 杉木人工林针叶光合与蒸腾作用的时空特征. 肖文发,徐德应,刘世荣,韩景军.林业科学,2002(05)
[389] 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元素分布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何斌,温远光,梁宏温,李志先,刘世荣.植物生态学报,2002(05)
[390] SiGe合金氧化层中的纳米结构. 黄伟其,蔡绍洪,龙超云,刘世荣.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391] 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种群的分布. 温远光,刘世荣,元昌安.生态学报,2002(07)
[392] 贵州大方不规则I/S间层粘土的矿物学特征. 刘灵燕,肖金凯,刘世荣,龚国洪,张澄博,黄世明.矿物学报,2002(02)
[393] 植物源2-甲基-1,3-丁二烯及其生态意义. 崔骁勇,赵广东,刘世荣.应用生态学报,2002(04)
[394] 广西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研究. 何斌,温远光,袁霞,梁宏温,刘世荣.林业科学,2002(02)
[395]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热平衡规律研究进展. 王兵,刘世荣,崔向慧,白秀兰.世界林业研究,2002(01)
[396] 云南墨江含金脆韧剪切构造带中显微构造的矿物地球化学研究. 方维萱,胡瑞忠,王明再,刘世荣,谢桂青矿物学报,2001(04)
[397] 关于构筑敦煌自然文化遗产地生态经济区的建议. 蒋有绪,李俊清,刘世荣,王建中,臧润国学会,2001(09)
[398] 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 刘玉萃,吴明作,郭宗民,蒋有绪,刘世荣,王正用,刘保东,朱学凌.生态学报,2001(09)
[399]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研究. 刘世荣,孙鹏森,王金锡,陈林武.自然资源学报,2001(05)
[400] 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演替阶段的土壤化学性质. 何斌,温远光,刘世荣.广西科学,2001(02)
[401] 鄂尔多斯市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量变迁的关系. 程晓莉,安树青,陈兴龙,李国旗,刘世荣.林业科学,2001(02)
[402] 宝天曼落叶阔叶林种间联结性研究. 史作民,刘世荣,程瑞梅,蒋有绪林业科学,2001(02)
[403] 中国特有植物四合木种群的生殖生态特征——种群生殖值及生殖分配研究. 徐庆,刘世荣,臧润国,郭泉水,郝玉光.林业科学,2001(02)
[404] 滇西金满铜矿床中木质结构及其成因意义. 刘家军,李朝阳,张乾,潘家永,刘玉平,刘显凡,刘世荣,杨伟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02)
[405] 多形态自然硒的首次发现及其成因初探. 朱建明,郑宝山,刘世荣,李社红,苏宏灿,毛大钧.矿物学报,2000(04)
[406] 河南宝天曼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史作民,刘世荣,程瑞梅,蒋有绪.林业科学,2000(06)
[407] 中国特有植物四合木种群结构及动态研究. 徐庆,臧润国,刘世荣,郭泉水.林业科学研究,2000(05)
[408] 沙棘对中国亚湿润干旱区杨属人工林生长与生产力的影响(英文). 刘世荣.植物生态学报,2000(02)
[409] 我国天然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 唐守正,刘世荣.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01)
[410] 沙棘对中国亚湿润干旱区的杨树人工林养分分布及生物循环影响(英文). 刘世荣.生态学报,1999(04)
[411]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概述. 臧润国,刘世荣,蒋有绪.林业科学,1999(04)
[412] 宝天曼落叶阔叶林种群生态位特征. 史作民,程瑞梅,刘世荣.应用生态学报,1999(03)
[413] 中国森林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研究. 刘世荣,郭泉水,王兵.生态学报,1998(05)
[414] 宝天曼地区栓皮栎林恢复过程中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 史作民,刘世荣,程瑞梅.植物生态学报,1998(05)
[415] 低温烧结成瓷实验中黄磷渣的热转变. 刘世荣,肖金凯.矿物学报,1998(02)
[416] 贵州黄磷渣的成分特征. 刘世荣,肖金凯.矿物学报,1997(03)
[417] 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树木生长和生理的可能影响. 刘世荣,蒋有绪,郭泉水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03)
[418] 造林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研究. 王兵,刘世荣,陈力农村生态环境,1997(01)
[419] 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生物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可能影响──Ⅰ─模拟CO_2实验技术以及细胞、叶片和个体生长对CO_2的响应. 刘世荣,郭泉水,王兵.地理学报,1996(S1)
[420] 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生物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可能影响──Ⅱ─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生产力对大气CO_2浓度增加的响应. 刘世荣,王兵,郭泉水.地理学报,1996(S1)
[421] 中国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及环境质量. 王兵,肖文发,刘世荣.世界林业研究,1996(05)
[422] 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适应对策探讨. 郭泉水,刘世荣,陈力,史作民生态学杂志,1996(05)
[423] 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价方法. 史作民,程瑞梅,陈力,刘世荣.农村生态环境,1996(02)
[424] 微细粒金在碳质体中的赋存特征. 刘世荣,孙振亚,叶先贤,张海华.矿物学报,1995(03)
[425]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Ⅱ.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摸拟. 刘世荣,徐德应,王兵.林业科学研究,1994(04)
[426]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卡林型金矿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微金的微束分析研究. 叶先贤,万光权,孙振亚,刘永康,周玲棣,刘世荣,薛德钧,L.Rivers,K.W.Jones.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08)
[427] 关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若干问题. 蒋有绪,刘世荣.自然资源学报,1993(04)
[428]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 刘世荣,徐德应,王兵.林业科学研究,1993(06)
[429] 离子探针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研究. 周士涛;万光权;刘永康;朱卫国;刘世荣.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3(02)
[430] 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过程与潜在地力衰退趋势的研究. 刘世荣,李春阳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02)
[431] 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微量元素分布与循环的研究. 刘世荣;李金.林业科学,1993(01)
[432]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 刘世荣.生态学杂志,1992(05)
[433] 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能量特征. 刘世荣;王文章;王明启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2(03)
[434]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与林业 徐德应,刘世荣.世界林业研究,1992(01)
[435]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及其监测网络研究》介绍. 刘世荣.林业科学,1991(03)
[436] 丫他微细粒金矿矿化特征和金赋存状态(摘要). 刘世荣.地质地球化学,1991(05)
[437]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及其监测网络研究”项目简介. 刘世荣.林业科学研究,1991(02)
资料来源:
会议文献
[1] 硅锗薄膜能带结构及其发光. 吴学科;黄伟其;董泰阁;王刚;刘世荣;秦朝介.第十一届全国硅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研讨会,2016
[2] 基于多年NOAA NDVI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物候变化与降水关系研究. 王植;周连第;李红;刘世荣.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2012
[3] 硅镁钡石(Magbasite)的重新定义. 裘愉卓;刘世荣;龚国洪;周国富;秦朝建;陈林丽;张文兰.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2011
[4] 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独特地位分析. 李剑泉;刘世荣;李智勇;易浩若.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2009
[5] 卧龙巴朗山川滇高山栎主要草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陈俊华;刘兴良;何飞;黎燕琼;郑绍伟;刘世荣.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2009
[6] 新疆塔木铅锌矿床首次发现钡-正长石 杨向荣;彭建堂;郑文勤;刘世荣;周国富;戚华文;刘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2009
[7] 长江上游岷江流域长期径流量变化与森林植被变化的耦合分析. 刘世荣;林勇.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2006
[8] 东坪碱性杂岩体金矿的EPMA研究. 周国富;胡瑞忠;刘世荣;郑文勤.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2006
[9] 贵州织金新华含稀土磷矿床的电子探针研究. 刘世荣;金志升;周国富;姚林波;郑文勤.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2006
[10] 我国川金丝猴的重要栖息地及自然保护区. 金崑;刘世荣;顾志宏;张远东.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2005
[11] 用量子受限模型分析硅氧化层中的锗低维纳米结构(英文). 黄伟其;刘世荣.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2005
[12] 郴州芙蓉矿田锡成矿特征. 双燕;毕献武;彭建堂;胡瑞忠;李晓敏;刘世荣;李兆丽.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2004
[13] 个旧锡矿田锰结核物质组成和成因探讨. 张宝贵;胡静;刘世荣;符亚洲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2004
[14] 川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降水、亚高山灌丛植被穿透水和溪流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徐振;安树青;林光辉;徐庆;崔军;刘世荣.第五届尖端科学研讨会,2004
[15] 森林生态学的回顾与展望. 刘世荣;张远东.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04
[16] 桉树工业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退化机制研究. 温远光;刘世荣;陈放;和太平;梁宏温;陈婷.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04
[17] 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评述. 石辉;刘世荣;孙鹏森.“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2003
[18]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与重建. 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陈林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2年学术年会,2002
[19] 我国天然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 刘世荣;唐守正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2002
资料来源:
报纸文献
[1] 群策群力 共建生态荆门. 贾治邦;傅德辉;王玲;洪石;胡道银;魏殿生;周光辉;程水源;贺东航;赵中南;刘世荣;吴麟章.湖北日报,2009
资料来源:
人物荣誉
国家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曾取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获第四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主编或参编的学术专著有10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2021年6月2日,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入选为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
2021年11月3日,黄磊参与完成的《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3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2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任职情况
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 (IUFRO)执委和IUFRO第八学部-森林环境学部副协调员,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执委,国际科联工作协调委员会(ICSU-CHINA)委员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主任委员,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资源与生态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副主编和植物生态学报编委,《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副主编,《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Ecohydrology》和《Forestry》等国际期刊编委。
2021年7月,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名单。
2022年6月,任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ISC-CHINA)副主席。
科研项目
目前正在主持的项目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西部典型地区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2002-2008,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研究》(2006-2010,课题主持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森林生态系统与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涉及生产力生态学、养分循环、恢复生态学、生态水文学和全球变化对森林影响机制等方面研究。
人物评价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主要作品
期刊文献
会议文献
报纸文献
人物荣誉
任职情况
科研项目
研究领域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