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凤山(1923年~2012年12月22日),男,京剧琴师,出身北京。姜凤山是
杜奎三(
徐兰沅的学生)的大弟子,与
梅兰芳合作多年,先是在梅兰芳剧团乐队演奏京剧
王少卿(
京胡),辅助琴师王少卿,王故去后,他升任琴师,给梅兰芳操琴(以京剧胡琴、京胡配合唱腔和表演)。
人物生平
2012年12月22日13:05于北京病逝,享年90岁。定于2012年12月28日上午10:00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厅)举行向姜凤山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姜凤山老先生是地地道道的
北京人,1923年生于南城
崇文区花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是个安分守己以修理眼镜为生的艺人,老人家对儿子的期望值并不高,那就是希望后代能跟着他学会这门手艺,“长大喽!有口子饭吃就得。”哪知,慢慢长大的小凤山,对父亲的一番用心良苦反倒不以为然。倔强的他无论大人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就是坚决不肯随父亲干摆摊修眼镜的活儿,却一门心思要学
京剧,争取日后唱红成为“名角儿”。
看到铁下心来执意要学习的儿子那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即媳妇出于对疼爱儿子的妥协,老父感到实在无法拗过他们母子俩,也就勉强同意小凤山到戏班子里去学习。这一年他正好8岁,就由家人带着他来到位于城南的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考场,几位考官一番例行询问和听姜凤山唱上几句会唱的一段戏后,梅清目秀、身材适中的姜凤山还真被老师慧眼给挑上了,并且校方真对他的自身条件安排其学
小生。但是在此之前小凤山一直喜欢
京剧中的黑头行当,觉得唱黑头或演武二花一类的角色无论从人物作派、行腔、念白等更有伟岸的气势,像个真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况且当初定下从艺志向后,可以学习模仿的基本上也是以“黑头、
脸谱”之类的人物为范本。所以,当戏校老师将决定让他改习京戏中的小生行当时,姜凤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因此也就错过了这次入戏校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
不久之后,经热心的亲戚牵线搭桥姜凤山又到“京城文林社”学习,这一学就是四年,后来"文林社"因经营不善散伙了,原班人马并入“富连成科班”。这会科班的领班人偏巧再次让学黑头已有一定水准的他再次改攻
青衣、
花旦这一姜凤山本不喜欢的
行当,但心仪黑头、
脸谱角色的姜凤山还是没有遵从,于是不得已又来到了另外一家戏班子“福庆社”搭班唱戏。在此之际,姜通过
梨园界有绰号“活张飞”之美誉的梨园前辈
侯喜瑞的入室弟子关洪斌大力引荐给侯老学习净行,后姜凤山还拜
京剧名家张鑫奎为师专攻为武花脸,这一学又是3个年头,从艺方式为边学边演,业内人士称之“代艺演戏”。光阴至1933年时,学艺坎坷的他却因祸不单行差点被黑心戏班子的班主给卖掉,紧急关头多亏
梅兰芳先生果断地和“北平梨园工会”出面打点不少的钱财,才算平息这件另姜凤山一生都铭心刻骨的大事。之后迫于生计的姜还在名旦
尚小云创立的“
荣春社”与净行前辈
雷喜福挑班的戏班子里联袂搭班唱戏,如与雷振东、
时慧宝等人连手上演(捉放曹)(闹江州)(
宛城之战)和其他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
姜凤山不足20岁的时候,经朋友沈子厚帮忙得以结识了梅兰芳的姨夫
徐兰沅先生(当时他是梅先生的第一位琴师)的入室高足
杜奎三为师。初次见面杜就问姜:“能吃苦吗,会吹
唢呐、笛子、笙,还会弹
月琴吗”。姜凤山有些腼腆的低声答道:“这几样儿乐器都会点儿,不过还不太熟。”“行,那就捡你会吹会弹的先来一段,让我听听”,杜奎三说。姜凤山听罢,顺手摘下墙壁上挂着的月琴,演奏了一段“
徐策跑城”那段儿高拨子。杜奎三一则边品着杯中的
茉莉花茶,一边用手指轻敲桌面打拍子支着耳朵细听,末了杜奎三一拍大腿说:“行,是块当琴师的料,这徒弟我收下了”。这样姜凤山就与梅家牵上线了,至今姜老爷子说起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仍有一种深深地回味感。“我们学操琴那年头,讲横的、竖的都得会(横的指笛子,竖的指
京胡、
月琴等),哪像会一种玩艺儿就齐活。”
拜
杜奎三为师后,姜凤山由于嗓子原因在
梨园界大多以操琴为主,中间因某出戏个别角儿生病,为救场临时唱戏客串一下,也属偶然所为。像随四大须生之一
马连良创立的扶风社戏班子到东北沈阳、
长春市等地演出,不仅阵容强大且演出时间长达两年左右。姜凤山作为乐队中操京二胡、京胡的琴师在此先后为马老板主演的剧目《
四进士》《借东风》《
空城计》伴奏。有时又为其他名角儿如著名
老生谭富英、
李世芳、
宋德珠等人表演的剧目中操琴一显身手。
人物经历
姜凤山自7岁开始学戏,最初学习
脸谱并兼学操琴。1933年加入文林社科班带艺演戏,后改学
京胡,并于1942年正式拜
杜奎三为师。1950年加入
梅兰芳剧团,为梅兰芳先生及其子女
梅葆玖、
梅葆玥等伴奏。梅兰芳逝世后,姜凤山为梅派剧目的整理传承倾注了毕生心血,为培养梅派胡琴传人、梅派弟子作出了巨大贡献。
除伴奏外,姜凤山先生还精于唱腔设计,1959年担任
京剧《穆桂英挂帅》唱腔设计;上世纪60年代,他担任了《洪湖赤卫队》《红嫂》等现代戏的唱腔设计。
中国国家京剧院新排演的梅兰芳先生的名作《
太真外传》,姜凤山曾亲自执笔改编,力求在保留梅派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演艺经历
姜凤山自七岁开始学戏,曾拜李福庆为师,后又拜
侯喜瑞之高徒关鸿斌、张鑫奎为师攻文武花脸并兼学操琴。1933年加入文林社科班带艺演戏,同时兼搭
雷喜福及
孙毓堃、
刘宗杨、程永龙等班社轮流演出有十年之久,后因嗓音失声于1942年正式拜
徐兰沅之得意门生
杜奎三为师改学京剧乐队,曾为鲜蕊芳
宋德珠、
尚小云、
谭富英、
叶盛兰、
言慧珠、
杜近芳、
童芷龄、
毛世来、
赵燕侠等演员伴奏。1945年拜律佩芳为师攻青衣并演出《
京剧《霸王别姬》》《大探二》等剧。1950年正式参加
梅兰芳剧团,为梅兰芳先生及其子女
梅葆玖,
梅葆玥和为其配演的谭派老生
王琴生等演员伴奏。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时,随以梅兰芳为首的
中国国家京剧院、
上海京剧院赴朝鲜慰问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
朝鲜人民军。此后至1958年其间多次随剧团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慰问及访问演出。1959年应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排练《穆桂英挂帅》担任该剧本的唱腔设计,该剧在演出时曾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和高度评价。20世纪60年代期间除担任梅葆玖、梅葆玥的操琴外,还为
马连良、
张君秋伴奏,同时担任现代戏如《洪湖赤卫队》《红嫂》等的唱腔设计。粉碎“四人帮”后,为了振兴传统
京剧于1979年应
杜近芳的邀请重新排演并上演《穆桂英挂帅》《
京剧《霸王别姬》》。20世纪80年代初多次随剧团出访
香港特别行政区、
日本、
丹麦、
新加坡、台湾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当地华人及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
主要作品
1959年,
梅兰芳做院长的北京中国京剧院(
中国国家京剧院)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演新编戏《
穆桂英挂帅》,梅兰芳领衔主演,
赓金群打鼓,他做琴师和唱腔设计,音乐指导是
徐兰沅。
他的唱腔设计作品还有现代
京剧(京剧现代戏)《洪湖赤卫队》,新编古装京剧《兰梅记》等。
荣誉获得
现任北京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梅兰芳习研会副会长,中国戏迷协会副会长,国际票房顾问,北京市文联理事。荣获了
北京京剧院从事艺术工作50周年证书,并担任北京京剧院
中国农工民主党支部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活动年表
1996年1月11日,农历
乙亥十一月一日: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赛举办由北京市戏曲艺术学校校长
孙毓敏与
蓝岛大厦总经理李贵保共同发起举办由北京、
上海市、
天津市、中戏附中、台北复兴五戏校参加的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赛在
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拉开了帷幕。11位评委为
于世文、
谭元寿、
王金璐、
吴素秋、李慧芳、于玉衡、
李金鸿、
景荣庆、
赓金群、姜凤山、
刘曾复。参加比赛的戏校学生有王佩瑜、
王玺龙、
穆宇、
郭伟等。大赛于1月17日结束。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出席大赛的开幕式,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出席大赛的闭幕式。
2006年12月6日,农历丙戌年十月十六日:纪念
白登云诞辰百年活动举行纪念白登云诞辰百周年活动在华侨宾馆举行,100多位
京剧界人士再次追忆了这位著名京剧鼓师。本次活动由
中国戏曲学院和
中国国家京剧院举办,当天的活动规模不大,但来的人不少,100多位艺术家将会议室几乎坐满。从第一排向后望去,可以看到手捧的鲜花和花丛间隙的缕缕白发。
景荣庆、
李金鸿、姜凤山、
欧阳中石、
张曼玲等平日里很少露面的艺术家也冒着寒风赶来。
福州市、
上海市、
石家庄市、台湾的10多位白登云的弟子听说此事后,也都赶到了北京。
社会活动
退休后,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为京剧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自己的艺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大批青年演员,同时应国内外京剧爱好者的要求为他们讲解说戏,并应邀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曾在1992年被聘为北京戏曲学校高级艺术指导,1994年被聘为
泰州市梅兰芳杯业余戏剧大奖赛评委,1995年被聘为北京市梅兰芳基金会理事,1996年被聘为
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青年剧团艺术指导,1996年被聘为海峡两岸五大戏院蓝岛杯大奖赛组委。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