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纹石班鱼
石斑鱼、红斑,广泛分布于
印度洋和
太平洋的
热带、
亚热带海域。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
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省、
浙江省等省沿海省份。
尾鳍近截形,体侧和鳍上有小于瞳孔的六角形斑点。
花斑又叫
褐带石斑鱼,属
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
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
产地及产期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省沿海省份。
生存环境
石斑鱼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
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15~34℃,最适水温为22~2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
捕食底栖
甲壳亚门、各种小型鱼类和
头足纲。
福建省省钓石斑鱼历史悠久,据记载,
平潭县钓鱼业始于清朝,已有300年历史。每年4~11月为钓
鲙鱼汛期,5~10月为旺汛,有“
立夏鲙鱼满岩下”之说。延绳钓与手钓为钓捕
石斑鱼的主要捕捞工具。1993年产量达1900多吨,主产区平潭县与
连江县的产量超过全省的一半。石斑鱼养殖有网箱、筑堤和池养三种形式,已成为福建省沿海的创汇
渔业。养殖苗种大部分来自天然海区捕捞的小规格鱼种。
青石斑鱼已开始批量人工育苗,为大规模发展石斑鱼养殖开辟广阔前景。
介绍
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石斑鱼烧
芋子,原本是泗渔区一道
家常菜,如今却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珍贵菜。石斑鱼(2)
赤点石斑鱼背鳍Ⅺ,16条,背鳍基底具一黑斑,体棕褐色,头、体、奇鳍有许多橙黄色斑(浸制标本变白色)。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
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龄性成熟,体长231~295毫米时,从雌性转变为
雄性。大部分6龄鱼(个别为5龄鱼)体长340~400毫米,绝对生殖力为10万~25万粒,产卵期为5~9月,盛期为5~6月。肉鲜美,可供出口,是名贵鱼类,现已进行人工繁殖,是网箱及浅海养殖对象。分布于我国台湾,
东海、
南海,以及
印度和
日本。
(3)
青石斑鱼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第3与第4带间隔最宽;仅
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
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鱼先性成熟,体长250~400毫米时性逆转,雄鱼6龄(个别5龄)全部性成熟。绝对生殖力为8万~25万粒,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7月,20℃开始产卵,22~24℃盛期,产浮性卵。水温22~25℃,需23~30小时孵出仔鱼。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活鱼大量销往
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为我国及东南亚浅海养殖对象,可以用网箱养殖;分布于我国台湾,
东海、
南海,以及
日本。
(4)
斜带石斑鱼身体延长,在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是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
鳍条的中部;身体上有5大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个黑斑在前背鳍棘的下方,最后的黑斑在尾柄上;2个黑斑在中鳃盖,而另外的1~2个在次鳃盖和中鳃盖的边接处。当暴露于空气中时
橙色的点变为褐色,而在防腐剂中则变得模糊。
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55~75厘米体长。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鱼估计为85万粒,而62厘米的鱼约为290万粒。
主要分类:
石斑鱼可分为很多种类:
豹星斑
麻斑
金钱斑
杉斑
苏鼠斑
龙(巨石斑鱼)
生活习惯
石斑鱼沿海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主要栖息在岩礁地带、海底洞穴以及有空隙
珊瑚礁。一般不结成大群,性凶猛,是肉食性鱼类,有互相残食现象。尤其在稚幼鱼阶段,个体小的常被个体大的吞食。食物以虾、蟹等
甲壳亚门为主,鱼类和
软体动物门次之。石斑鱼是雌雄同体,随着个体的成长,可发生性转变,一般先雌后雄,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区别出雌雄。每年从3月起开始产卵,有多次产卵的特性。据研究观察,
青石斑鱼摄食周期一年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春季的五月份,第二个高峰出现在秋季的八月份以后。
生长繁殖分析
据试验显示,青石斑鱼在水温22~30℃之间时,鱼活跃,摄食量大,生长快;当水温下降到22℃以下19℃以上时次之;水温下降到19℃以下时,摄食量明显减少,生长速度减慢,活动情况随着水温的下降而减弱;在室内水池越冬时还观察到,水温降到10℃以下再不
捕食死饵,但对活的
甲壳亚门仍能选食;当水温下降到7.5℃以下时,停止摄食,鱼处于静止不动状态;水温低于5.5℃时,出现死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都能生存,最适在30‰左右。
生长时期
在浙闽沿海是5月~11月,两广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沿海是4~11月,
海南省是3~12月。石斑鱼从体长10厘米生长到商品鱼体重500~750克需要 16~24个月,可采用两种养殖周期安排生产。一种是从第一年3~5月份投放体长10厘米的鱼种,养到入冬,体重达150~200克,在网箱内越冬,一直养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种是3~5月份投放体重200克的大规格鱼种,到入冬前可养到500~700克上市,或者养到第二年冬前体重1.5公斤左右上市。
赤点石斑鱼和
三斑石斑鱼的生长速度比
青石斑鱼和
点带石斑鱼慢,所以青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的上市规格要大些。
繁殖情况
一周龄性可成熟,怀卵量随鱼体大小而异,如青石斑鱼怀卵量约15~20万粒,分批产卵,产浮性卵,圆形,具油球。孵化后,幼鱼就在沿岸索饵生长。石斑鱼生长迅速,如鲑点石斑鱼,一年可长到250~300克,二龄鱼体重可达500~600克,三龄鱼体重达800~900克;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一龄鱼体重达200~250克,二龄鱼体重400~500克,三龄鱼体重达700~800克。
营养作用
营养价值
石斑鱼营养价值很高,富含
蛋白质、
维生素a、
维生素D、钙、磷、钾等营养成分,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名鱼之一。
石斑鱼鳍科、石斑鱼属,是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赞誉,活鱼运销港澳市场,被奉为上等佳肴,供不应求。其价格昂贵,经济价值高。
适宜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
不适宜食用:感冒、烧伤
不适宜体质:痰湿体质
功效作用
石斑鱼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具有活血通络等功效
宜食
老少皆宜,每次80~100克
忌食
痛风患者,喝啤酒时,不宜食用
美食制作
石斑鱼主要以天然野生为主,越大肉越嫩,肉细嫩厚实、无肌间刺,味鲜美。常用烧、爆、清蒸、炖汤等方法成菜,也可制
肉丸、肉馅等。代表菜式有
清蒸石斑鱼。
食疗作用
因为石斑鱼经常捕食鱼、虾、蟹,就会同时摄取虾、蟹所富含的
虾青素,对人类来说,石斑鱼就成为了含虾青素的食物。
虾青素(英文名Astaxanthin,在日本和港澳地区也称虾红素)是1938年从龙虾中首次被分离出来的一种超强的天然胞外
抗氧化剂。也是唯一能达到延缓器官和组织衰老功能的抗氧化剂。石斑鱼也含虾青素的,石斑鱼的
鱼皮胶质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
胶原蛋白细胞的合成的营养成分的重要物质叫二甲基(MSM);而“胶原蛋白”是高脂的极易被氧化,所以要配合抗氧化剂使用才能达到美容护肤的效果。因为石斑鱼是同时具备了二甲基砜(MSM)和
虾青素的,所以才有“美容护肤之鱼”的称号。
人工育种
石斑鱼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nense),原产于中美洲
尼加拉瓜,属慈
鲷科鱼类。1988提引入我国台湾省,是台湾省南部地区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1999年引入
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其生长速度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而且外形美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既可以做为商品鱼又可以作为观赏鱼种,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品种。
淡水石斑鱼1冬龄,个体在100克以上就可以产卵。产卵习性与
罗非鱼一样,会在池塘底部挖很多产卵的巢穴(水泥池底会直接产在池底)。一般在20℃以上即可产卵。产卵后主要由雌鱼守护
受精卵,雄鱼出会协同守护。受精卵后主要由雌鱼守护受精卵,雄鱼也会协同守护。受精卵色呈暗黄绿色,不透明,粘性,分散排列在池底,很少重叠,在水温26~29℃下,经过48小时可孵化出仔鱼。刚孵化出的仔鱼全长0.58~0.60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运动,在水温26~28℃,孵化后第6天卵黄囊消失,仔鱼游至中上水层,不再群集在池底。此时即可用鱼苗网拉出,进入鱼苗培育。因此亲鱼塘每隔6~8天拉网1次。该鱼鱼苗阶段肉食性相当强烈,个体相差悬殊会互相残杀,而且亲鱼有吞食鱼苗现象,因此,要实行多次分级分塘养殖。
一、培育池要求
1、土地培育
因淡水石斑鱼苗种有巾壁习性,土池池底、池壁凹凸不平有隐蔽作用,因此面积可稍大一些,但一般以不大于1亩为宜。水深1.0~1.5米,池中可种植少许水草(底层及表层水草都可以,如
苦草、
喜旱莲子草、
凤眼莲等)。
2、水泥池培育
面积30~80米2,水深1.2米左右。可选择方形或圆形池塘,要求排灌水方便,无死角。
二、清池试水
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
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清塘后2~3天加水,加水时用4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敌害进入培育池。清塘加水后7天可放养仔鱼,放养前先试水。放苗前每亩投发酵有机肥200~250
千克培育
浮游动物,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
天然饵料。
三、确定放养密度
同一池内放养规格要整齐,大小一致。放养密度一般为100尾/米2左右。
四、饵料
刚下塘的仔鱼饵料以浮游动物为主,此时应根据水色施用肥料培育
轮虫、
水蚤等浮游动物。有机肥或无机肥都可施用,使透明度保持25厘米左右。1厘米以上可以增喂豆浆。经15~20天培育鱼苗达2厘米以上。
2、寸鱼
淡水石斑鱼苗长到2厘米以上,其食性开始转化,此时应改为定点投喂。可以投喂
鱼糜、蚯蚓、
蝇蛆等。我所投喂干质经
线虫,生长较快。3~5天后可以搭配人工饲料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3、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5%~40%,动物性蛋白应在25%以上,其它可以添加植物蛋白原料。一般饵料系数能达到0.8~1.2之间。
五、日常管理
1、及时分养
鱼苗有大吃小、互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当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要及时过筛,分级分养。同一池的苗种要求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率。
2、调节水质
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坏水质,为此水泥池塘应每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应能反池底污手排尽为宜;土地每周换水10~20厘米。
3、消毒
在拉网过筛之后要进行消毒,可用5%
食盐水浸泡鱼体15~20分钟,也可全池泼洒卤素类消毒剂。
4、巡塘
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水色变化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饵量,并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经过1个月的培育,淡水石斑鱼长到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养成,经过5~7个月的养殖可达到300~400克。
养殖管理
石斑鱼鱼苗选择
选择时,必须注意鱼的质量。应选择鱼体壮,活力强,无病、无鳞片损伤,肤色光泽好的进行养殖。石斑鱼成鱼养殖的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两种,以网箱养殖较为普遍。网箱养殖石斑鱼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高,便于管理,生产效益较高,所以发展很快。在介绍
成鱼养殖技术时,以网箱养殖为主,池塘养殖和室内水泥池养殖可参考网箱养殖。
养殖条件
养殖海区的环境应具备如下条件:避风条件好,波浪不大,不受台风袭击;沙质底、砾质底、礁石质底为好,低潮时水深应在4米以上;潮流畅通,流速适中,网箱内流速保持在0.20~0.75米/秒为好;冬季最低水温不低于15℃,22~28℃水温天数不少于200天;水质清新,石斑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都能生存,最适在适宜盐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染,暴雨季节无大量淡水流入,盐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条件好,活鱼运输、饲料供应方便。
石斑鱼育苗尚未达到生产性要求,因此养殖的鱼都还是以自然海区捕获的幼鱼为鱼苗养成。养殖的
石斑鱼幼鱼以手钓钓获的为好。
放养规格
放养密度与养殖海区的流速有很大的关系,流速通畅的海区可大些,反之要少些。一般一只3×3×3(米)的网箱,放养鱼种规格在50克/尾以下的每箱可投放2500尾左右,规格在150克/尾以下的每箱1000尾左右。也就是说一只3×3×3(米)的网箱
养殖产量200公斤左右是较合适的。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放养密度在水温25℃的条件下,以60~70尾/立方米为好。生产实践中,在3米×3米×3米的网箱内饲养成鱼500尾左右。结果表明,放养密度为15尾/立方米和30尾/立方米时石斑鱼的生长较快,当放养密度提高到60尾/立方米时生长速度与前者相近,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当放养密度增大到120尾/立方米,尾增重量减小,饲料系数大大增加,存活率明显下降。证明60尾/立方米的成鱼放养密度是比较适宜的。浙江
象山县港海区网箱养殖
赤点石斑鱼,尾重100~150克的放养密度以90~70尾平方米为宜。
投饵技术
石斑鱼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投喂用的主要饲料是鲜度较高的小杂鱼。一般根据石斑鱼的大小,用切鱼机将小杂鱼切成适宜的大小后喂养。因
饲料鱼的种类不同,投喂系数波动在5~12。以蓝圆鱼参作饲料的投喂系数较低,而眼睛鱼的投喂系数较高。随着石斑鱼网箱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饲料鱼的供应日趋紧张,推广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石斑鱼势在必行。实践表明,石斑鱼对饲料的软硬程度、颜色和口味等适口性要求较高,喜食软颗粒、色浅且明亮的饲料,颗粒过硬则有吐食现象,其对软颗粒饲料的适应性明显优于硬颗粒饲料。从投喂小杂鱼到改喂人工配合饲料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投喂配合饲料前要进行摄食驯化。在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中粗蛋白的适宜含量为40%~50%;
青石斑鱼配合饲料中
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51%~55%,脂肪适宜含量为9.87%左右。如果在饲料中适当提高脂肪含量,能够使更多的蛋白质用于鱼体的生长,而不作为能源物质被消耗,可以起到节约蛋白质、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以
鱼粉为主要蛋白原配制成的湿性团状饲料喂养鲑石斑鱼小鱼和鱼苗,当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0%~50%和54%时生长最好。以鱼粉及酪蛋白为蛋白原制成干性配合饲料喂养鲑石斑鱼,蛋白质最佳含量为 50%。石斑鱼肌肉
氨基酸组成的种间变异不大,10种
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为
赖氨酸∶
亮氨酸∶
精氨酸∶氨酸∶
Thr∶
异亮氨酸∶
L-苯丙氨酸∶
甲硫氨酸∶
组氨酸的生物合成∶
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此氨基酸组成模式可为石斑鱼配合饲料配置提供参考。
赤点石斑鱼和
青石斑鱼对
丙氨酸刺激的电生理阈值分别为10
摩尔/升~9.9摩尔/升和10摩尔/升~9.6摩尔/升,明显低于其他鱼类。这可能与它们生活于底层岩礁间、视觉机能退化而嗅觉机能相对发达有关。它为石斑鱼的嗅觉诱食剂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前景。石斑鱼对饲料颗粒大小有特殊的要求。投喂成鱼时,颗粒饲料的
粒径不宜小于6毫米,颗粒太小食欲不高。
投饲技术对石斑鱼养殖的效果影响较大。在水温25℃的环境条件下,石斑鱼的消化速度约为20~24小时。所以,在
南海海域5~10月对石斑鱼每天投喂一次,一般在上午9时~11时进行。11~12月、3~4月每两天投喂一次,冬季海水温度降至20℃以下3~4天投喂一次。每次的投喂量约占体重的3%~5%,水温适宜时投饲量大些,水温较低或过高时投饲量减小。在生产中,一般视石斑鱼的摄食状态来决定投饲量,以食欲减弱时为度。投饲的一般原则是,小潮水流缓水清,水温适宜时多投,反而少投。日投饵量一般掌握在鱼体重的8%左右,每次投喂时,应先投入小许、分批缓缓遍洒,等抢食完前批饲料后再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抢食为止,决不可将饲料一次倾倒入网箱,以免造成饲料浪费和污染环境,石斑鱼决不吃沉底的食物。由于石斑鱼是吞咽方式进食的,因此饵料的个体大小要小于鱼的口径。投饲还应讲究定质、定量、定时原则。池塘养殖中还应注意搭设饲料台,进行定点投饲,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便于清理残料,保持水质的良好。
分档饲养
鱼种放养时要根据鱼体的大小分档次进行饲养。从理论上分析,个体差别愈小愈好,但实际操作较难作到。因鱼体大小级差小,摄食均匀,有利于生长。
日常管理
选择合理的网箱和鱼排密度,防止缺氧事故的发生。养殖过程中除投饵外,要经常观察检查鱼的生长、摄食、活动和体色等情况,还要经常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附着生物的多少,定期清除网箱上附着的污损生物,以保持网箱内外水流畅通。可以采用污损生物预防剂、机械清理和
化学处理、搭配饲养污损生物的天敌等方法清除之。定期筛分,保持同一网箱内石斑鱼鱼体规格的一致。因为鱼类具有大鱼压倒小鱼生长的作用和饥饿时自相残食现象,所以应定期筛分,使网箱内石斑鱼大小均匀。混养少量
鲷科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这样,一是可清除底部残食和网箱上污损生物;二是因科鱼类抢食性强,可激发石斑鱼食欲;三是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饲料资源,提高养殖效益。加固铁锚和缆绳,定期检查网箱的破损情况,确保安全生产。特别是台风到来之前,更应加强防御,加强抗风浪措施,做好安全工作,保证生产安全。定期监测水质,保护养殖环境。按国家颁布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来监测养殖用水,利于石斑鱼正常生长和肉质鲜美,预防因水质恶化而造成的事故。
网箱养殖
近些年人工饲养石斑鱼比较普遍,网箱养殖石斑鱼是兴起的一种先进养殖方式。
场地选择选在避风条件好,常年风平浪静,底为泥沙质;水深7~10米,水流速度每秒0.2米,水质清新,透明度3~5米,水温20~31.5℃,盐度22~27‰,pH7.5~8.3,每升水体溶解氧6毫克的无污染海区。且该海区饵料生物丰富,能提供大量低值小杂鱼虾和放养所需的种苗。
网箱结构 由框架、浮子、网衣组成。框架用梢木加工,并用螺丝连接成7.5米×7.5米,再等分成4个小格,每小格吊挂用
乙烯无节网片做成规格3米×3米×3米的网箱。网底用一寸镀锌小管沉着,使网箱张开。浮子规格为2米×0.5米×0.7米,
浮力约360
千克,框架下面的沉子,是用50千克的铁锚,用缆绳锚泊海底固定,网箱上面用网片密盖,为封闭浮运式网箱。
种苗放养购进的苗应该是健康无伤,经暂养20天左右,挑出壮苗,经药浴后,方可作为网箱养殖的种苗。放养要早(4~5月),要放粗苗(100~150克/尾)。放养规格要均称。一次放足。尾重100~150克的苗种,一般每平方米放养75~90尾,随着鱼体的长大,再进行分箱,其密度保持在每平方米11~13千克。
饲养管理石斑鱼为肉食性鱼类,一般投喂以低值小杂鱼虾。在4~10月份,可进行强化养殖,从饵料的质量和数量,促其快速生长,则饵料除以新鲜小杂鱼,还辅以加有药物、生长素等的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两次,分别在上午8时和下午5时,量为鱼体总重量的6~8%。11月后改为两日投喂一次,则在上午10时进行。遇到恶劣天气减少投饵量。投喂时,应以先投中间,再撒向周围,以让体弱和抢食能力差的鱼能有机会获食,投饵要慢慢地投,待鱼吃完后再投,使鱼吃饱又不能浪费。日常管理工作,要做到勤字,这是保收至关重要的措施。
鱼病防治每月用淡水加入10ppm
高锰酸钾(或10ppm
孔雀石绿)浸洗鱼体3~4分钟,可促使附着鱼体表的
鱼虱脱落,又可防白斑病和
寄生虫病。另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加入
土霉素、鱼服康等药物。
病害防治
石斑鱼①.白斑病(又叫瓣体虫病) 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时白斑扩大连片,头部、皮肤、鳍和腮表面粘液明显增多,游动迟缓,呼吸困难,死亡后
胸鳍向前后僵直,几乎紧贴在腮盖上。致病体是石斑鱼瓣体虫,寄生于
赤点石斑鱼的腮、体表和鳍上。用2×10-6浓度的
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洗2小时,次日重复一次,疗效显著。或用淡水洗澡4分钟,也可杀灭石斑鱼瓣体虫,治疗白斑病。
②.
白点病(又叫
小瓜虫病) 病鱼体表出现直径0.5~1毫米的白色斑点,粘液增多,鳞片脱落,厌食,小瓜虫在腮部
寄生破坏腮小片,致鱼呼吸困难,直至死亡。在水温30℃左右,白点病传染很快,几天内整个网箱或鱼池的石斑鱼都会被感染。致病体是
刺激隐核虫。用淡水浸浴5分钟~10分钟,或用100× 10-6浓度的甲醛海水药浴30分钟~1小时,3~5天一次。
③.回旋病(又叫
粘孢子虫病) 病鱼在海面呈不正常的回旋游泳,下不了深水层。致病体是
脑粘体虫。预防方法是鱼种放养时用0.34×10-6浓度的
高锰酸钾药浴10分钟,保持水质清新。
④.
指环虫病 病鱼体表失去光泽,食欲不振,游泳迟缓。有的
鳍条溃烂,体表和腮部粘液增多,局部鳞片脱落,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发炎、坏死或脱落,游泳失去平衡,打转转。致病体是指环虫。用淡水浸洗5~1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2~3天,疗效好。
⑤.
吸虫病 吸虫大量增生时,可引起病鱼游动缓慢,腮上粘液增多,腮部有的部位淤血,有的部位贫血呈淡红色,严重时会因呼吸困难而致死。致病体是石斑双鳞盘吸虫、分性双吸虫、石斑鱼异性双吸虫等。治疗方法可参考
指环虫病。
⑥.隐鞭虫病 病症与吸虫病相似,
病原体是隐鞭虫,可用淡水或0.15×10-6浓度的
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分钟杀灭。
⑦.病 鲺
寄生在鱼体表和腮部,用吸盘吸取鱼体养分,造成腮组织的完整性受破坏,导致呼吸功能受损,最终使患病鱼体死亡。鲺繁殖和传染很快,特别是在海水温度较高的季节。还没有既不污染环境又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养殖生产中应注意保持水质清洁,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淀粉卵加藻、锥体虫、角
孢子虫、
车轮虫等
寄生昆虫对石斑鱼危害也较大。此外,线虫病是石斑鱼较常见的
寄生虫病,感染率很高。特别是在网箱养殖条件下,
饲料鱼的
线虫对石斑鱼的感染甚为严重。有时体腔内出现数十条,因病症不明显而未引起重视。
细菌疾病
①.烂尾病 尾部体表充血发炎,皮肤溃烂,鳞片脱落。鱼病灶边缘充血发红,中央浮肿溃烂,严重时肌肉和骨骼外露,鱼体失去平衡,数十天死亡。多发生在4月~10月,死亡率很高。预防可用0.34×10-6浓度的
高锰酸钾药浴10分钟,还可用抗生素缓解病情。
②.溃烂病 病鱼主要症状是行动迟钝,游出水面,各鳍及基部溃疡,甚至遍体鳞伤。溃疡面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溃烂面会加深,最终死亡,死亡率很高。致病菌是
创伤弧菌。发病季节为4~11月。用喃西林浸洗3~5分钟,内服抗生素,可控制病情。利用创伤弧菌强毒菌株植被的
甲醛水溶液灭活疫苗、热灭活疫苗和创伤弧菌中提取的粗制
脂多糖,通过肌肉注射接种
青石斑鱼和
三斑石斑鱼都能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
③.细菌性白斑病 病鱼体两侧最初出现指印状红斑,少数情况下可在头部和尾部发生,病灶部位稍有隆起。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转为白斑,此时鳞片稍有竖起,较易脱落。鳞片脱落后白斑更为清晰。病鱼食欲丧失,死亡率高达90%以上,流行在冬季。预防措施是避免鱼体损伤。用抗生素和消炎药物可缓解病情,但效果不明显。
其他病害
①.营养性障碍综合症 病
鱼鳔内充气,腹部鼓胀,失去平衡,在水面或网箱底部打转,所以俗称“
膨胀病”“打转病”。组织切片可见肝脂肪变性、坏死、空泡化、
细胞核溶解。病鱼鳃和内脏器官出现局部或全身炎症,在水面浮游数天后死亡,死亡率较高。流行季节5月~10月,用药物“清胀宁”防治,效果较好。
②.增生性
肾脏病 病鱼有不同程度腹胀、倒浮或侧卧,鳍和体表溃烂,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瞎或瘸,体表发黑或发白,即为石斑鱼养殖中严重流行的“胀膘症”。血
白细胞平均占48.09%,单核细胞占2.82%,明显高于
正常值。
病原体是一种原生动物
粘体虫,发病率较高,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制的药物“鱼宝散”投喂,效果显著。
种群现状
石斑鱼
香港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各种石斑鱼类均遭到持续的滥捕,多种石斑鱼类面对绝种危机。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163种石斑鱼类,有20种面临灭绝,另有5种属濒危水平。
单是2009年,全球就有超过27.5万吨的石斑鱼被人吃掉。以平均每条3公斤推算,数量相当于9000万条。香港大学更指出,实际数量可能更多。因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
印度尼西亚的数据显示,大部分被出售的石斑鱼,重量只有1公斤。
根据报告,过度的捕捞、缺乏监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鱼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据悉,每年全球的石斑鱼销售总金额,高达10亿美元。渔民不分大小的捕捞,一方面杜绝了成年的雄鱼,另一方面令小鱼无法生存至成年,扼杀石斑鱼的繁殖机会。
所有石斑鱼,包括常见的红斑、星斑、鼠斑和
鞍带石斑鱼,它们出生的时候都是
雌性,成年后才会转为
雄性。然而,石斑鱼要10年才到成年,许多幼鱼未及成长即被人捕获,令成功繁殖的机会锐减,鱼的数量大幅下跌。
由于数量下跌,需求却不断上升,渔民不惜使用稀释的山埃补鱼,虽然能捕捉一定数量的大小石斑,却把鱼苗(俗称鱼毛)毒杀。一些品种被赶尽杀绝,再没有鱼苗聚集。另外,即使是人工养殖业,也会补捞鱼苗。
在
亚洲,包括但不仅限于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客人又愿意付款,即使价格上升,他们仍会点选石斑菜式。另外,亚洲区餐馆把活鱼养在鱼缸的招客手法,成功的吸引大量客人。由于运费及关税等问题,进一步推高石斑鱼在中国的售价,许多中国游客专诚到香港的餐馆用膳。全球的石斑渔获,有8成在亚洲水域捕获。
研究海洋和淡水生物的学者薛绮雯(Yvonne Sadovy)指出,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中国大陆为邻,是环球石斑贸易的一个主要中心,在管理海产进口和销售方面的条例已经过时,因此未能遵守国际公约和协定。从事
渔业的香港人士指出,香港红斑(Hong Kong Grouper)原本常见于福建沿岸,但因中国需求大,在近20年遭到过度捕捞,十之八九已被人补获。
有香港食家得知石班鱼面临绝种,表示会考虑不再吃,又称还有许多海鲜可以代替石斑,而且同样好吃。
国外对于石斑鱼的保护有立法保障,例如美国和
加拿大规定了可以捕捉的石斑鱼尺寸规格,同时在绝大部分时段禁止捕捉雌性石斑鱼。这些措施都值得我国渔业资源部门进行借鉴。我国象山等地对于石斑鱼的最低捕捉规格是250克,因此国家也正在努力通过立法保护
渔业资源。
资料信息
中山大学和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2011年3月18日下午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石斑鱼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据悉,这是中国完成的第三个鱼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和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世界上首个
鲈形目鮨科石斑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意味着,今后养殖石斑鱼的口感与野生石斑鱼接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