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
佛教中四位护法天神
四大天王是居于欲界第一天的四位佛教护法天神,别名护世四天王、四镇,俗称四大金刚。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梵文名为Dhrtarastra,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梵文名为Viradhaka,能使他人增长善根;西方广目天王,梵文名为Viripaksa,能净眼观察守护人民;北方多闻天王,梵文名为 Dhanada 或 Vaisravana,音译毗沙门,别名普闻天王,能守护道场、听闻佛法、赐人福德。
四大天王来源于古印度,原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的恶神,佛教产生后,吸收古印度神话传说以及婆罗门教中有关“天”的说法,提出“六欲天”,随后又吸收四大天王成为佛教的护法天神,作为圣山须弥山上三十三帝释天帝释的外将。随着佛教的东传,四大天王也随之进入中国,其形象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唐朝以降,四大天王的形象开始了分化,并有了各自不同的称号。至元代,四大天王手持的宝物也有了变化,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问世后,四大天王的形象由佛教护法变为了中国商朝的“魔家四将”,具有了中华文化的色彩。
四大天王居住在四天王天中的须弥山山腰处,四天王天中还有一座犍陀罗山,天王及其部属驻守在犍陀罗山的四座山峰上,分别守护四大部洲。四大天王在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天王由最初印度佛教中象征地、水、火、风的天王,变为了各自代表风、调、雨、顺的象征寓意,这也是明清之际佛教世俗化的结果。除对信仰体系产生影响外,“四大天王”这一称号也被用于各个领域,这一形象也已发生中国化改变。
名号
名号由来
四大天王为佛教四位护法天神的总称,别名四镇、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其“天王”之名与佛教和“天”相关的说法有关。佛教吸收了古印度神话传说和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提出了“三界”说。三界由欲界、色界、无色界组成,其中欲界最低,为众生居所,此界的天有六重,即“六欲天”,这四位护法神居住其中,故名四大天王,其居住的第一重天就叫“四天王天”。同时,由于四大天王各自守护一个部洲,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护世四天王”。
名号释义
四大天王各自的名号均为其梵语名的意译,各自名号前的方位名依其镇守的部洲命名。东方持国天王的梵文名为Dhrtarastra,因其能护持国土,故名,此外,他还有一种形象能以音乐使众生皈依佛门,故也有主乐神之称。南方增长天王的梵文名为Viradhaka,因其能使他人增长善根,故名。西方广目天王的梵文名为Viripaksa,因其能净眼观察并守护人类而得名。北方多闻天王的梵文名为 Dhanada 或 Vaisravana,音译毗沙门、毗舍罗门、鞞沙门等,别名普闻天王、遍闻天王,因其闻法众多,以福德之名文娱四方,故名,他还有一种形象为左手托塔,右手持宝剑或棒,这种形象的多闻天王也被称为李靖
神祇源流
四大天王起源于古印度的原始信仰,他们最初作为婆罗门教的恶神而存在,位列婆罗门教的二十诸天之中。自佛教产生后,四大天王被吸收进佛教的信仰体系之中,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印度早期佛教造像中便已出现四大天王的形象。此后四大天王便居住在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上,此山有四座山峰,名叫须陀四宝山,天王及其部属各自驻守在一座山峰上,统归帝释天管辖,部属则帮助天王管理所属的山川、森林。人类社会则分为四大部洲,分别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四大天王各自护持一方部洲。
宗教角
四大天王最初为婆罗门教的恶神,后被佛教吸收成为佛教的护法天神,成为了佛教二十四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传入中国后,四大天王最初继承了佛教护法天神地位,至唐朝他们拥有了各自的称号:东方的天王为持国天王,南方的天王为增长天王,西方的天王为西方广目天王,北方的天王为多闻天王。至元代,四大天王已变为专门镇守佛门的四大金刚。
东方持国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他的职能为护持国土,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手持碧玉琵琶,琵琶也寓意“调”,因此他作为主乐之神,用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同时他还率领从者乾婆和部众癫狂鬼等守护东胜神洲。
南方增长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他的职能为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手握宝剑,锋利无比,以“锋”谐音“风”,同时他还率领从者鸠荼及部众守护南赡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能以清净天眼观察护持世界,守护人民,手持龙象征着“顺”,他是群龙的领袖,率领部众守护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信仰随佛教传入中国后,毗沙门天王在四人中影响最大。在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中,天神俱毗罗被认为是世界财富的保护者即财神,后来被佛教吸收后,演变出了多种财神的形象,毗沙门天王也被认为是财神的化身而受到供奉。由于毗沙门天王经常守护伽蓝,在佛祖面前听闻佛法,因此被称为“多闻天王”,除此以外,他还能赐人福德,知闻四方,带领从者夜叉及部众守护北俱卢洲并兼守其余三洲。
宗教形象
有关四大天王的形象,在佛教经典中没有严格的规定,下文列举不同典籍对于天王形象的描述:
东方持国天王
关于其形象说法不一,根据《陀罗尼集经》记载:“身着种种天衣,严饰极令精妙,与身相称。左手伸臂垂下把刀,右手屈臂,前向仰手,掌中着宝,宝上出光。”《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则载:“东方持国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守护八佛东方门。”因此总体而言,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白色,穿甲戴,或手持碧玉琵琶,或左手持刀,右手持宝器。
南方增长天王
据《胎藏界曼荼罗》记载,他通身红色,披甲胃,肩上着绯色的玛瑙,目怒视,左手作拳按腰,右手把剑,但更为通行的说法则认为他身为青色,穿着甲胄,手握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
《佛说陀罗尼集经》中称,西方广目天王与其他四天王大小、衣服一样,穿着种种天衣,严饰极令精妙,与身相称,左手伸臂执长矛,右手持赤索。西方广目天王通身红色,穿甲胄,手持紫金花狐貂,一说其手持螭龙,有时手上会缠绕着一条赤龙(赤索)或者蛇。
北方多闻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梵语名音译为毗沙门天王,因毗沙门天王掌托古佛舍利塔,因此在民间也被称为“李靖”。根据职能的不同,北方多闻天王的形象也有所不同。当他作为财神时头戴宝冠,右手持一顶一顶黄伞盖,据藏传佛教传说,伞盖一转动就可以落下珠宝,左手抱一只鼠,鼠鼬嘴里还叼着一串珠宝。他骑在一头绿鬃卷毛白狮子身上,狮子卧在莲台座上。其通常的形象为通身金色,身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头戴迦楼罗宝冠,带长刀,左手持佛塔,右手执三叉戟,脚下踏三只夜叉鬼
民俗信仰
六斋日
六斋日是指每月的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六斋日是四大天王调查人类善恶的日子,四大天王将检视人们的善恶业行,同时规劝他们守戒行善,这几天也是恶鬼窥伺人的时候,因此人们在这天诸事必须谨慎,而且要遵行“过午不食”的要求,潜心修行。
战神毗沙门
毗沙门天王在民间也被视为战神的化身而供奉崇拜。唐宋时,统治者下令让诸府州军建天王堂供奉他。元时建东南西北旗,将毗沙门像绘制在旗上,列于卤簿之内。据唐朝僧人不空在《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记载,天宝,大石等五国包围了安西城,安西请兵救援,但安西离京城长安距离过远,远水难解近渴,佛教僧人便就地建立伽蓝,祈求北方多闻天王发兵救援,天王果然在安西城北城楼现身,退去敌兵。此后,北方多闻天王在民间在战场上多被作为战神崇拜。
门神信仰
由于四大天王具有镇守佛法、护佑人民的职能,因此在民间常有门神彩绘以四大天王作为素材,或是将四大天王作为门神贴在门上,其作用是驱鬼镇邪。在门神彩绘中,四大天王分别手持宝剑、琵琶、伞及缠蛇,四人脸色各有不同。
保佑风调雨顺
四大天王手中的宝器代表了他们各自所执掌的权力: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赤龙,司顺,四人相结合便是“风调雨顺”,因此在民间,人们通过奉祀四大天王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如在顺德的慈航净院中便有一天王殿,天王殿殿门上有一副楹联,写有“统领诸天四部洲四宇风调雨顺,普施大地八功水八方国泰民安。”
道场祖庭
四天王及其眷属的住处被称为“四天王天”,是梵语 Caturmaharajakayika的意译。四天王天位于欲界六欲天的第一重天之中,这里幅员辽阔,是离人间最近的地方。《长阿含经》中记载,四天王天高四万二千由旬,“所居宫殿,有七重宝城栏橘,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诸宝铃,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另有说法认为四大天王居住在须弥山山腰处,山腰十分广大,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的四面各有一座山峰,被称为须陀四宝山,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四大天王及其部属分别驻守在其中一座山峰之上,归帝释天管辖。
相关典籍
《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梵文为 Dirghagama,佛教经典,是汉译四阿含之一。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翻译,共二十二卷,其中收录阿含部经典三十部。因每部经的篇幅较长,故名《长阿含经》,一说因为多叙述久远之事,以及通过破斥外道之劣,以显示佛教之优而称之为“长”。内容为宣说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因果轮回等早期佛教基本教理,并叙述释迦牟尼时代印度思想界的一般情况。《长阿含经》中对四大天王的居所四天王天进行了叙述。
《陀罗尼集经》
《陀罗尼集经》是密教经典,唐永徽四年由阿地瞿多翻译,共十二卷。据传此经从《金刚大道场经》撮要译出,实集又十二篇经文组成。其密法分四大类:佛部、菩萨部、护法部、都会部。该经集中了持明密教的几个主要秘法,在李治武则天时期较为流行。《陀罗尼集经》中对于四大天王的相貌穿着都有记载。
《胎藏界曼荼罗》
又称《大悲胎藏界曼陀罗》,根据佛教密宗经典《大日经》绘制而成,《大日经》中分为十院,《青龙仪轨》中分为十三院,该图略去了“四大护院”,共分为十二院,分别为:外金刚部院、文殊院、释迦院、遍知院、地藏王院、观音院、中台八叶院、持明院、金刚手院、除盖障院、虚空藏院、苏悉地院。《胎藏界曼荼罗》中对四大天王的外貌、所持宝器进行了叙述。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四大天王的文学形象集中体现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在明代的文学作品中北方多闻天王的财神身份已逐渐消退,其印度式的三叉戟宝器也被换为了中国猎户所使用的的虎叉一类兵器,从他身上还分化出一位“李靖”。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四大天王负责镇守南天门,除四大天王外,另有托塔天王李靖担任天兵大元帅一职。在许仲琳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四大天王被描写成纣王阵营中驻守佳梦关的“魔家四将”:南方魔礼青变为魔礼青,司风;西方广目天王变为魔礼红,司调;北方多闻天王变为魔礼海,司雨;东方持国天王变为魔礼寿,司顺。魔家四将奉帝辛之名,抗击姬发均身陨。四兄弟战死后,被姜子牙敕封为“四大天王”,“辅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风之相,护国安民,掌风调雨顺之权。”
绘画形象
在与四大天王有关的绘画作品中,画面色彩的设定往往根据佛像的不同有着固定的模式。当多闻天王作为财神出现时,其绘画形象多以黄色为基调,既是财神的代表,也象征着为众生带来丰收和财富。西方广目天王则多以红色为基调,以红色代表严厉与威严。持国天王以白色为基调,白色能彰显其慈悲、正义的一面。增长天王以蓝色作为基准色,显示其威猛之风。且四大天王的绘画形象多为怒相,瞠目而视,充满威慑力。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保留的唐朝毗沙门天王壁画中,画面中毗沙门天王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执宝剑,脚下踏着两只被降服的鬼怪,旁立一个织女。在大约绘制于五代十国北宋时期的绢画行道天王像中,图中为毗沙门天王乘云出巡的场面,天王头戴宝冠,身着甲,左手拖莲花佛塔,右手持戟。
雕塑形象
现存最早的四大天王造像,是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印度巴尔户特大塔的塔门和护栏上的守护神,其形象为贵族装束,站立在邪鬼身上。在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的犍陀罗雕刻中也可见四大天王的造像,此时的天王形象已为身着甲胄的武士造型。四大天王随佛教传入中国,有说法称四大天王进入中国后成为了护卫弥勒菩萨的卫士,但整体上仍保留了其护法天神的形象。最早在公元四世纪的中原地区可见四大天王相关造像,莫高窟西魏洞窟中便出现了四大天王像,该造像保持着身着甲胄、手持武器的武士姿势,体现了镇守护法的造型。此时四大天王的形象较为相似,其穿着和手持宝器都没有较大的区别。如在唐朝以前,四位天王均穿甲戴冑,在所持宝器上:持国天王左手持刀,右手执长矛,也有手持弓矢的;西方广目天王则左手持长矛,右手执赤索,有的仅一手持宝剑;增长天王手拿宝剑;多闻天王形象略丰富一些,带长刀,左手持佛塔,右手执印度式的三叉戟,由此可见,四位神祇的宝器相似,均为长矛、宝剑、刀之类的物件。四者依全身颜色区分,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白色,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北方多闻天王身为金色。
在唐代以前,四大天王的雕塑形象整体上形态相貌与中亚的将军或武士形象类似,雕刻者着重刻画了四天王的面部表情,使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对四天王加以区分,如天王有的深锁眉头,有的则怒目而视,相较于其他佛教造像显得更为真实生动。从元代开始,四大天王所持宝器有了差异,都有了其代表性的宝物: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琵琶;南方魔礼青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握螭龙;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此时四大天王的职能已由护法天神变为了专门镇守佛门的四大金刚。明清以后,四大天王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此后的天王造像大多依据小说而造,而非依据佛教经典,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他们所持宝器上,增长天王手持剑,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多闻天王手持伞,广目天王手握蛇。现存中国寺院的四大天王像,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寺庙雕像,形象与印度的造像有了较大的差异,从外貌到装束宝器都已趋于中国化。
影响
四大金刚虽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佛教以及民间的信仰体系产生了影响,在印度佛教中四大天王作为护法天神而存在,在中国至元代,四大天王已作为镇守佛法的四大金刚以及财神而存在,但大体上仍承袭了其最初的职能。但在中国民间,四大天王尤其是北方多闻天王,常作为战神受到人们的供奉,四大天王同时作为保佑风调雨顺的神灵而存在。四大天王形象丰富了佛教造像、壁画的创作素材,也为中国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四大天王”的称号也被用于各个领域,如在罗浮山地区,人们将糖丸、糖不甩、濑边和老鼠扒泥这四样午食合称为午餐“四大天王”,因这几样餐食制作简单、泰安而不腻、营养丰富同时又物美价廉故而得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乐坛的刘德华郭富城黎明张学友四人也被称为“四大天王”。
后世纪念
在与四大天王有关的后世纪念中,以各地寺庙中的的天王殿以及天王造像居多。在寺庙中,一般通过山门便到达了第一重殿,而天王造像通常分列在莲宗与禅宗思想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因此第一重殿又被称为天王殿。在各地的天王殿中,殿内造像的分布位置大多为固定模式,位于大殿正中的多为弥勒佛佛造像,其背后为韦驮护法神,大殿的两侧则分列着四大天王的塑像
云林禅寺天王殿
云林禅寺即杭州灵隐寺,建于晋朝咸和元年,在清代顺治筹资重建,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中有一天王殿,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的彩塑像,高个八米,身披重甲,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狰狞。
宝光寺天王殿
新都县城北有一座宝光寺,在去宝光寺途中,经过二天门后便是天王殿,大殿正中供奉着弥勒像,大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手一手持龙一手持剑;南方增长天王怀抱琵琶;西方多闻天王执舍利塔;北方西方广目天王执伞,这与佛教经典所载有差异。殿后还有一根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刻满经咒的尊胜幢。
相关争议
四大天王是否等同四大金刚仍存在争议,一说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至元代,四大天王变为了镇守佛法的四大金刚;一说四大金刚并不等同于四大金刚,四大天王为佛教二十四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六欲天中的第一重天,四大金刚比天王要低一等,属于力士的范畴,称为金刚力士。
相关传说
天王巧治贪宰相
洛阳市有一户姓马的人家平时乐善好施,信佛敬僧,某一日有一位和尚来到马家化缘,想请马家布施一块地以修身养性,马家人便说城内东半边的土地都姓马,让这位和尚随意占,和尚脱下纳衣后随手一扬,只见一道金光闪过,占据了几十亩大的地方,马家人便明白这是佛祖显灵点化自己,是与佛家有缘,之后这一消息传到了当朝宰相的耳朵里,他便想将这块风水宝地据为己有,就在他准备动工之时,四大天王现身,他们高大威严的样子,吓得宰相再也不敢贪图这块地。
李靖前世毗沙门
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名将,灭东突厥,扫平域内,立下战功无数,去世后被封为卫国公,民间也叫做李卫公。人们认为李靖是毗沙门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的转世,其所用兵器与毗沙门天王相同,均为三叉戟和宝剑,且手持宝塔,故毗沙门天王也被叫做李靖,这或许是因为毗沙门天王和李靖都被视为战神,二人具有相似性,故人们认为李靖为毗沙门的转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名号
名号由来
名号释义
神祇源流
宗教角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宗教形象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民俗信仰
六斋日
战神毗沙门
门神信仰
保佑风调雨顺
道场祖庭
相关典籍
《长阿含经》
《陀罗尼集经》
《胎藏界曼荼罗》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绘画形象
雕塑形象
影响
后世纪念
云林禅寺天王殿
宝光寺天王殿
相关争议
相关传说
天王巧治贪宰相
李靖前世毗沙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