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
儿童文学体裁之一
童话(Fairy Tale)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是一种以儿童为受众对象,通过故事情节和寓意传达道德、智慧或娱乐的文学体裁。童话通常以幻想、奇幻和寓言等元素为特点,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形象来呈现,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在欧洲,“童话”一词最早指带有想象色彩的民间故事,其词源Märchen为德语。后来,法国一些文学家在改编民间故事时多加入仙女成分,由奥努瓦夫人首次提出“Conte de fée”,并被翻译为英文fairy tale,这个词本来指仙女故事。随着贝洛、安徒生等人的创作和儿童文学的发展,才逐渐演变成专为儿童创作的、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清末,“童话”一词由日本传入中国,并于五四时期形成一种独立的文体。
童话的渊源可以追溯至神话传说、寓言,早期形态为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如古印度的故事集《五卷书》以及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等。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如意大利的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和法国的夏尔·贝洛等作家将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并出版,奠定了后来童话文学的基础。19世纪初,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故事的搜集和整理,并将其出版成书,丹麦作家安徒生积极、大量开展童话创作,他们的贡献使童话文学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并吸引了一大批文学大家如阿尔丰斯·都德、乔治·桑、王尔德、列夫·托尔斯泰等人从事童话创作,提升了童话的品格和地位。到了20世纪,童话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在中国,《山海经》《淮南子》中的部分志怪故事可视为早期童话雏形,魏晋南北朝起,各种各样的志怪故事集和传奇中,保存了许多古代民间类童话故事,如《搜神后记》《太平广记》《聊斋志异》等。这些启发了近现代中国童话的创作。1908年,孙毓修开始主编《童话》丛书,对后来中国童话学理论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此后叶圣陶、张天翼等人为中国童话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童话发展迅猛,代表人物为“童话大王”郑渊洁。
童话在体裁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想象性和教育性两方面。童话的根本特征是幻想,同时,还常融入教育和寓意的元素,通过故事中的冲突、挑战和解决方法,传达价值观、人生哲理或教育意义。在艺术形式上,童话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夸张、象征和拟人。在故事情节架构上通常具有一定模式,或者带有重复性。语言通俗生动,词汇和句子简单,适合儿童的阅读水平。童话表现出质朴浪漫的文学风格,蕴含着民族和民间文化的深厚传统,可以取悦读者,特别有助于儿童的心理、性格教育,还对心理学、历史学语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有所裨益,对于整个儿童文学发展乃至其他文学门类,都有促进作用。
童话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按照来源和发展可分为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民间童话代表作包括法国作家夏尔·贝洛的《鹅妈妈的故事》和德国的《格林童话》。文学童话代表作品包括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爱尔兰作家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集》等。按照表现形态的不同,童话还可以分为拟人体(如《丑小鸭》)、超人体(如《巨人的花园》)和常人体(如《皇帝的新衣》)三种形象类型。
词源和定义
童话一词,最早源于德语中的“Märchen”,它源自古德语中代表新闻或故事的单词“Mär”。Märchen的真正释义是:一种在民间流传的虚构的小故事,其主人公通常是女巫、巨人、小矮人等,其故事背景往往是很久很久以前。当时,在德语民间故事中有一种开头叫“在许愿能够生效的旧时代”。法国民间故事的改编者和一些作家参考德国民间文学,在他们自己的故事中经常加入仙女这个形象,在17世纪形成了一种流行的体裁,并由奥努瓦夫人(Marie-Catherine Le Jumel de Barneville, Baroness d'Aulnoy)首次用法语命名为“Conte de fée”,意为“关于仙女和其他超自然生灵的故事”。受此影响,当德国的《格林童话》译入英语时,德语的“Märchen”一词被译成法国的Conte de fée,形成英文的童话(fairy tale)一词,直译为妖精故事或仙女故事,这个英文名称实际是一个误译。但无论如何,奥努瓦夫人发明的法语术语和后来的英文术语,成为童话这一体裁的标准表述方式。
“童话”最早并没有特指以儿童为读者,直到19世纪,安徒生最先为儿童写作这种体裁的作品,这也逐渐形成了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又由于译入中国时《格林童话》等书已从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著作变成儿童文学经典,所以才有了中文“童话”一称。
中国原本没有“童话”这一名称,或者说“童话”二字并不指代这种文学题材。照字面上讲,“童话者,小儿语也”,或者说,“童话者,儿童所喜闻之话也”。唐朝的《诺皋记》等作品中里有不少类似童话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没有特别称谓。“童话”一词出自日本。18世纪日本小说家山东京传在《骨董集》里首先用了“童话”这两个字。后来,曲亭马琴在《燕山杂志》及《玄同放言》中又发表了许多童话的考证,童话一词固定下来。清末,“童话”一词由日本传入中国,最早见于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孙毓修主编的儿童读物《童话》丛书。后为中国人普遍使用,并且渐渐取代了原先德语Märchen(神怪故事)、英语Nunsery tales(儿童故事)和Fairy tales(仙女故事)的中译文。但当时“童话”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庞杂,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真正把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幻想文学故事,并使其成为独立的文体,在中国是在五四时期。
西方童话发展
起源阶段
印度人的《五卷书》,希伯来人的《旧约圣经》,阿拉伯人的《卡里来和笛木乃》《一千零一夜》,都对西方的神话、传说、寓言和童话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古代人整理的这些民间童话故事集兼有童话和寓言的性质,其中的部分故事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视为早期的民间童话。
成书于1~6世纪的印度《五卷书》现今被认定为是最早向孩童传授经验、启迪智慧的童话故事书。它用五个母故事套78个子故事的方式,串起了许多用形象语言道破的教训。教育家勃劳纳认为,它是世界上第一本童话书。公元8世纪中叶出现于阿拉伯的《卡里来和笛木乃》脱胎于古印度文学名著《五卷书》。阿拉伯语译写者伊本·阿里·穆格法在译写过程中删除了《五卷书》比较粗糙的部分,并增加阿拉伯人创作的寓言,使这部故事集相较于《五卷书》更为优美、隽永、风趣。公元8世纪末至12世纪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在阿拉伯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千零一夜》中的134个故事,为童话史提供了神话传说、神魔故事、颂扬智慧和勇敢的故事这三种模式,其中著名的故事包括《乌木马的故事》《渔翁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的故事》《巴格达窃贼》等。
西方的童话起源于民间,最初与神话、传说几乎处于同生共体的状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神话和传说都曾是孕育童话的摇篮,很多民间童话就是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童话作为一种文体存在之前,神话、民间传说故事早已为先民群体中的儿童中所分享了。西方的古希腊英雄传说可以视为最古老、最优秀的童话读物,古罗马的故事集《金驴记》等带有童话色彩的故事集也属于此列。此外,还有中世纪时期,以动物为题材的民间故事诗《列那狐的故事》已经在法国广泛流传。西方民间童话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加工,说故事的人——僧侣、旅行学者、吟游诗人、水手士兵、妇女——在传播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丰满故事,从而增强了故事的魅力。这些故事从12世纪开始到20世纪陆续被记录下来,取得了书面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诸如杰弗雷·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斯宾塞的《仙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等作品中,都包含了童话的元素。
雏形阶段
古典童话的真正兴起是在17世纪的意大利法国。1634年至1636年间出版的意大利宫廷诗人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Giambattista Basile)的民间故事《五日谈》( Pentamerone)以那不勒斯方言写成,其中包含了基本成型的《睡美人》《白雪公主》《灰姑娘》《穿靴子的猫》《小红帽》《美女和野兽》等原型童话故事的文字记述。
17世纪以来,在人们开始关注和重视民间文学的大背景下,一些学者和作家相继对民间流传的童话进行搜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某种意义上的独立创作,从而催生了现代形态的文学童话的出现。1697年,法国作家夏尔·贝洛于(Charles Perrault)出版了一部童话集,许多研究者都将此看作世界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正式的开端。贝洛在每篇童话后面都附上了一首点明本篇的“教育意义”的短诗,并将这本童话集命名为:《鹅妈妈的故事——或昔日寓含道德教训的故事》。初版《鹅妈妈的故事》包括八篇童话,分别是:《睡美人》《小红帽》《穿靴子的猫》《取水姑娘和仙女的故事》(又译《冰心》或《陶罐和银瓶》)《灰姑娘和水晶鞋》《一簇发里凯》(又译《生角的吕盖》)、《小拇指》《蓝胡子》。贝洛在这本集子的前言中说明:这些故事采录自民间童话,但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其间被改编了的主要是童话所包蕴的寓托之意。
法国儿童文学的自觉也是以夏尔·贝洛及其《鹅妈妈的故事》为文学符号和历史标志的。贝洛之前,有的是只神话和民间故事,而自《鹅妈妈的故事》开始,才有了儿童文学。它使各种故事及其母题进入了识字蒙养、文明和历史。贝洛童话不仅是法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明确为儿童创作的自觉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时也是欧洲儿童文学史上由民间童话向作家创作的艺术童话转化时期的第一部有影响的、成功的作品。它既保留了民间童话的传统特色,显示了自觉期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的普遍而深刻的文化血缘关系,也显示了作家创作童话的巨大可能。1729年《鹅妈妈的故事》被译成了英文,加快了它在世界上的传播。19世纪俄国作家伊凡·屠格涅夫将贝洛童话译成俄语,并在有关评论文章中指出,贝洛的童话在整个欧洲妇孺皆知。
此外,贝洛还开创了使民间童话走进文学沙龙、走向文坛的新局面,这类用韵文写成的民间故事适合席间朗读和传阅,因此也流行于当时上层社会贵妇的沙龙。在法国,与贝洛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作家,如让·德·拉·封丹、费纳龙等,也以诗歌或散文形式写了不少寓言或童话。这几位作家成为了法国儿童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几乎在同一时期,还有一批女作家的童话著作也相继问世,其中有贝洛的侄女勒里蒂埃(《菲耐特遇险记》,1695)、萝丝德·拉福丝(《童话的童话》,1698)、卡斯坦尔曼·缪拉(《童话》,1698;《新童话》,1710)、皮埃尔·高乃依的侄女贝尔娜(《伊纳斯·德·高尔杜》,1696)以及成就较高的作家奥努瓦伯爵夫人(《新童话》,1698)。可以说,17世纪是法国古典童话的黄金时代。
18世纪的法国在童话创作方面,最有成就也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家是勒普兰斯·德·博蒙夫人( Leprince de Beaumont,1711-1780)。让-雅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对于儿童理念的讨论也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
成熟阶段
从17世纪到19世纪,《贝洛童话》(即《鹅妈妈的故事》)《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三座童话里程碑的出现,标志着童话的继发阶段的完成。19世纪是儿童文学自立门户的时代,此时的欧洲儿童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批以童话创作成就显赫的杰出作家,例如丹麦安徒生德国格林兄弟、豪夫、意大利的卡洛·科洛迪等;此外还有一些文坛大家也从事童话创作,例如法国的乔治·桑、阿尔丰斯·都德爱尔兰的王尔德等。这些童话作品继承了童话的传统,并且在艺术美学创造上也有所拓展。
《格林童话》,又名《格林童话》(德语:Kinder- und Hausmärchen),是时任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格林兄弟帮一位文学家完成的一部民俗学著作。第一版《格林童话》于1812年出版后引起了争议,并受到了一些批评指责。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故事中包含了残酷和暴力的情节,以及一些成人不适宜的内容。随后,格林兄弟进行了广泛的修改和改写,试图去除故事中的一些暴力和恶劣描写,并更加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和娱乐性。在接下来的几个版本中,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改进,以使得这些童话更符合当时的社会观念和道德标准。最终,1857年出版的第七版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成功的版本。这一版本的《格林童话》文体措词更加优雅,故事情节也更加适合儿童欣赏,因此也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也是后来其他童话故事的重要影响源之一。通过格林兄弟的修订和改写,他们确保了童话故事的受欢迎程度和销售量。同时也确保了这些故事能够更好地适应儿童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童话"这一文学体裁的精神。其中的故事最为众人所晓谕的是《灰姑娘》《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勇敢的小裁缝》《布莱梅镇的音乐家》《狼和七只小山羊》《青蛙公主》《白雪和红玫瑰》《金鹅》《走运的汉斯》《十二个舞蹈公主》等。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为童话文学的独立创造条件。西方学者认为,为儿童而创作的童话始于19世纪中后期。如鲁迅所说,《格林童话》其实不是创作,而只是搜集整理德国民间童话,再早些的法国的《贝洛童话》也是对民间童话的整理和改写。虽然上述童话故事中也包含不同程度上的作者的改编和修订,但是自安徒生开始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由作家个人创作的童话作品。安徒生早期的一些作品也取材于民间童话,如《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在汲取了民间故事和传统元素之后,才逐渐走上独立创作的道路。《海的女儿》《丑小鸭》等作品都充分显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可以说,安徒生开创了作家创作童话的历史新纪元,使童话这一文学体裁逐步走向成熟,开辟了一个童话的新领域。从取材看,安徒生的童话一部分取材于民间故事、歌谣和传说,而更大一部分是取材于实际生活,是他从人生和社会生活观察中独立创作的。作品体裁多样,有寓言、故事和小说,其中许多艺术形象,如赤身裸体游行的皇帝、丑小鸭和拇指姑娘等。
融合与泛化阶段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儿童文学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都逐渐趋向丰富多彩,从题材、体裁到艺术手法、美学风格日趋多样化,不同表现手法和叙事风格的作品丰富了儿童文学的艺术积累,为童话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厚养料。特别是一大批著名作家开始投入童话的创作中。如阿尔丰斯·都德的《三只乌鸦》表达了对外国侵略者的蔑视和仇恨,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而乔治·桑的《灰尘仙女》则是一篇传播唯物主义的科学幻想童话。此外,著名作家如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美国的马克·吐温,乃至20世纪的莫洛亚安德烈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图尼埃等,众多著名作家加入和参与了通话的创作。这并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或一般性的现象,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一个时代儿童文学,特别是童话发展的进程,创造了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儿童文学艺术文本。
这一时期,英国的童话小说异军突起,开创了英国儿童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成为整个童话史上融合泛化发展的里程碑。这一时期童话创作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风格各异、深受少年儿童读者喜爱的童话名著,其中许多作品已经成为英国文学的经典名篇,如约翰·拉斯金的《金河王》,威廉·萨克雷的《玫瑰与戒指》,金斯莱的《水孩子》,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麦克唐纳的《乘着北风遨游》,约瑟夫·吉卜林的《林莽传奇》和《原来如此的故事》,内斯比特的《五个孩子与沙精》《凤凰与魔毯》和《护符的故事》,巴里的《小飞侠》,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等等。从总体上看,文学童话的艺术品位得以确立,亦真亦幻的童话表现手法也日臻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文化中的童话得到了多元的发展:一方面,许多著名作家通过对传统童话进行创新,创造出了许多充满新意的童话。比如,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范斯·德·古鲁姆的《草房子故事》等,这些作品都融合了奇幻、冒险、成长等元素,吸引了全球数亿读者。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将童话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寓言和现代童话,引导读者思考当下社会中的问题,如《小王子》让人反思爱情和友谊的真谛,《纳尼亚传奇》则探究了信仰、权力和善恶的深层次意义。此外,近年来,西方童话还出现了许多与科技和数字文化相关的作品。比如,《游戏王子》中的虚拟现实游戏,以及许多涉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科技元素的作品,这些作品带给了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方式。
中国童话发展
早期类童话
在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也有大量类童话故事世代口耳相传。如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蛇郎》等都是民间童话的代表。但因为是通过口头传统方式流传下来的,没有进行系统性的搜集和记录,因此,很多古老的故事都只存在于民间,并且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变迁,一些作品逐渐散佚或遗失。
山海经》和《淮南子》以及其他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些带有神秘、奇幻和寓言的色彩故事也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童话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故事集保存了许多古代类童话故事,如《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就是最早的“田螺姑娘型”故事。安徒生《皇帝的新衣》最早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汉魏六朝时《高僧传》里的故事《虚空细缕》,格林童话中《灰姑娘》在情节上与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叶限》高度相似。《叶限》的问世肯定早于九世纪末,由此可见,中国的“灰姑娘”故事要比贝洛的早八百多年,比格林童话早近一千年。宋代盛行“坐谈说古话”,给那个时代的儿童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宋代的说话主要是为成年人讲历史演义,讲传奇小说,但说话人也经常讲点充满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太平广记》等诸多典籍中就有不少童话故事。元代陶宗仪的《寒号鸟》,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就可以视为完整的童话作品。而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集中的部分故事也具备童话的特征,如《八大王》《崂山道士》等。黄之隽的拟人童话《虎传》全文见康熙黄承增编撰的《广虞初新志》卷十九,故事情节与贝洛的《小红帽》十分相似,记录时间也几乎是同时的。
现代童话形成
20世纪初,西方的童话的译介开始在中国引起关注,一些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开始搜集、研究和创作中国童话。1908年,孙毓修开始主编《童话》丛书,对后来中国童话学理论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20世纪初从西方译介进来的童话成为中国文学童话诞生的催生剂。叶圣陶在1921年冬至1922年夏相继创作的《小白船》《一粒种子》《稻草人》等23篇作品,标志着中国的童话创作已经开辟出自己的道路。1923年出版的童话集《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创作童话集,为我国现代童话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张天翼在30年代初发表了中国第一部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
除此之外,五四时期涌现出的一些著名作家为儿童创作的童话,如陈衡哲的《小雨点》、赵景深的《一片槐叶》、王统照的《小小的画片》、郑振铎的《竹公主》,徐志摩的《小赌婆儿的大话》、全平的《烦恼的网》等。沈从文还创作了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
新时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童话创作跃入一个全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如方轶群的《萝卜回来了》、黄庆云的《奇异的红星》、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葛翠琳的《野葡萄》、洪汛涛的《神笔马良》、贺宜的《小公鸡历险记》、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严文井的《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童话生产力被空前激发出来,老、中、青三代童话作家都有大量作品产出,在他们的童话中不难觉察到童话的教育性质已经被重新认识和理解,童话的游戏性质和娱乐性质得到了应有的张扬,风格各异的童话琳琅满目。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是郑渊洁,他的作品数多量大,主要有:《皮皮鲁外传(写给男孩子看的童话)》《鲁西西外传(写给女孩子看的童话)》《荞麦皮外传(写给不爱看书的孩子的童话)》《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等,有“童话大王”之誉。此外,汤素兰张秋生葛冰方轶群等风格各异的童话作家,产生了“荒诞童话”“低幼童话”等新形式。
体裁特点
题材内容
童话的题材具有多样性,大致包括以神话和传说为背景,讲述神灵、英雄和魔法的故事;通过人性化的动物角色来传递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的动物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幻想和惊险的世界中,主人公会经历各种挑战的冒险故事等。虽然题材各不相同,但是一般会具有以下共同特质:
想象性:幻想
童话的根本特征是幻想,通过幻想的艺术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这种手段,使故事中的人、事、物都放射出奇光异彩,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魅力,而由此构成的幻想境界又正是童话故事的美妙、动人的内容。童话的幻想是童话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童话的诗情和哲理都蕴涵其中。由于童话幻想植根于现实生活,虽神奇、巧妙,却是合情合理。丰富的想象性、强烈的夸张性与事理的逻辑性达到高度统一,幻想故事就达到了艺术真实,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
教育性:寓意
童话还常常融入教育和寓意的元素。通过故事中的冲突、挑战和解决方法,童话可以传达一些道德价值观、人生哲理或教育意义。童话中的一个基本主题是赞美人民的正直、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反映他们的美好理想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从贝洛开始的很多作家都寓道德教育于童话之中。贝洛在童话集自序中曾有过明确的表示:“我的这些童话都是有创作宗旨的,它们首先在启人诚实,有忍耐心,有远见,要勤恳,在种种不幸迫使人偏离这些良好品质时,仍要保持这些品质。”
艺术形式
童话几乎涵盖了各类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特质,例如童话故事通常破题快,并借着主角的行动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内容常带幽默,引人人胜;故事角色通常具有鲜明的人格特质,角色间好坏、正邪、勤惰、顺逆分明,在故事中往往不是绝对的美善便是极端的丑恶,少有灰色地带,因此儿童读者很容易对故事角色做出是非判断与正邪区分。
夸张、象征和拟人
童话的幻想需要通过一些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其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就是:夸张、象征和拟人。童话的夸张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是一种强烈的、极度的夸张。如安徒生的《拇指姑娘》里描写拇指姑娘的体型,正是借助夸张手法把拇指姑娘娇小可爱的特征予以强调突出。童话的夸张超乎异常之处还在于它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的夸张,夸张色彩可以渗透到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气氛渲染、细节描述等各个环节。如《皇帝的新装》里皇帝光着身子游行的整个场景的描绘都是用了夸张的语言,有效地烘托出皇帝及其大臣们的愚蠢和虚伪。
象征是一种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把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形象可感地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段。它是童话把幻想与现实结合起来的中介,也是童话创造典型形象的常用方法。童话是在以丰富多彩的幻想境界折射现实时把象征意义隐于作品之中的。如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中的兄弟两个人物分别代表着当时的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形象,而且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是两个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的象征。
童话还常常采用拟人的手法,将动物、植物甚至物品等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使其拥有与人类类似的特点和行为方式。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童话形象既具备了人的特点,又保留了它作为物的某些基本属性,使童话形象具有了似幻犹真、亦真亦幻的美感。
重复的叙事模式
童话故事的情节架构通常具有一定模式,富含韵律与重复性,吸引儿童读者的聆听或阅读兴趣,且便于孩子理解、记忆或重述。“重复”是童话、民间故事中最基本的叙事手段,童话叙事中的重复性是指在故事中出现相同或类似的情节、动作、对话或符号等元素。这种重复性是童话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童话中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常常要重复三次。童话中的重复叙事一方面来自民间故事在角色安排和故事的结构方面的程式化特点,另一方面也正是顺应了儿童对重复痴迷的心理。
通俗生动的语言
童话故事的语言通常采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表达,以适合儿童的阅读水平。这包括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确保年幼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在选择词汇时,童话故事倾向于使用常见而简单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字词。此外,童话故事的句子结构也通常较为简洁,不过分复杂。句子的长度适中,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使得儿童能够更轻松地跟随故事的进展,并理解其中的含义。例如格林兄弟在辑录童话故事的时候尽量保持其民间文学的纯洁风格,同时义对笔录的童活按照童话语言的规范字斟句酌地进行加工、提炼和润色,赋子它们以简朴、明快、风趣的形式。而《安徒生童话》的语言既是丹麦丰富、生动、灵活的民间语言,又是朴实、自然、优美的艺术语言,故事里没有华丽的辞藻、雕琢的句子,全是纯朴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的语言。
类别划分
童话按照语言形式可以分为:散文式童话、诗歌式童话、散文与韵文夹杂式童话、戏剧式童话等;按照篇幅划可以分为长篇童话、中篇童话、短篇童话;按照创作对的不同分为幼儿童话和少儿童话;按照主人公形象不同克分为三类:即鸟言兽语式的拟人童话,超自然人物的超人童话和夸张了普通人形象的常人童话。根据童话的具体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游记式、传记式、梦游式、神话式、历险式、诘难式等等。童话与其它体裁还有互相交叉的现象,如童话诗、童话剧、科学童话等。另外,芬兰民俗学者安蒂·阿尔奈(Antti Aarne)和美国民俗学者斯蒂思·汤普森(Stith Thompson)按照内容题材、结构程式、素材来源等,全面细致划分了民间故事的类型,创设并发展了“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虽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总结,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但对于童话的分类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来源划分
童话的发展经历了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两个历史阶段。虽然童话的发展大致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口头流传的民间童话阶段,改编创作的现代童话阶段,以及改编创作的现代童话阶段,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并不仅仅是时间问题。即使当代,童话作品也有大量民间故事来源的,一些作家至今仍在致力于搜集各地的民间童话,如安吉拉·卡特卡尔维诺,I.。在文学传统和口头传统之间始终存在张力,口传故事继续存在着,并继续对那部分更为传统和经典的故事构成威胁。
民间童话(口述童话)
民间童话,也是民间故事(folk tale)的一个门类,又称魔法故事、神奇故事。通常借助魔法、宝物、仙人、精灵等奇异形象和离奇幻想来展开故事,反映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这类童话包括《一千零一夜》的部分故事以及《格林童话》等。
民间童话大都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口头童话加以搜集、整理、加工的,由于长期在民间流传,不断地渗入各个时代中人们的憧憬和期望,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民间童话的故事类型有:①正直、善良、勤劳的人得到幸福,邪恶、凶残、懒情的人受到惩治;②被好人救护的动物帮助主人公战胜敌人,取来宝物,获得成功;③英雄少年志向远大,不畏艰险,终于建立丰功伟绩,为家乡人民造福;④身居高山险崖,有各种怪物守护的妖魔和高踞皇位、贪得无厌的暴君,最终被勇士和百姓诛灭;⑤好人与异类结成美满婚姻等等。
民间童话的艺术特点包括:语言的口语讲述性,幻想逻辑的一次元性,情节的模式化和描写手法的非写实性等。民间童话属于集体创作、口传且流传短暂的,它来自评书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包含笑话、说书、茶余饭后的闲谈和在火堆旁、田野间说的童话故事,内容时有变动,且常为适应新的文化背景而修改。而一旦民间童话写成白纸黑字,故事中人物的时空背景就定了型。
创作童话(艺术童话)
创作童话是与民间童话相对的称谓,又称为文学童话、艺术童话、文人童话、作家童话等。创作童话与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民间童话不同,是个体的作家的独立创作,大多以印刷文字的形式传播。创作童话的绝大部分是作家怀着为儿童写作的明确意识而创作,它们一产生就直接成为儿童的文学。创作童话在早期阶段与民间童话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但随着时代发展而渐渐拉开了与民间童话之间的距离。艺术童话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德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威廉·豪夫的童话集里的《小矮子穆克》《矮子长鼻儿》《假王子》等作品已经具有了鲜明的创作童话的特质。安徒生则为现代童话的真正确立做出巨大贡献。勃兰兑斯说,安徒生是丹麦发现儿童的人。
从创作的角度看,创作童话与民间童话有两点关键性的区别:民间童话是集体性的创作,而创作童话是个体性的创作;民间童话使用的媒介是口头语言,而创作童话使用的媒介是书面语言。个体创作、书面语,这是创作童话的艺术特征的根本性由来。
内容划分
童话按其表现形态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拟人体、超人体和常人体三种形象类型,这三种形象类型并不相互排斥,有时还会同时出现在一个童话作品中。
拟人体童话
拟人体童话是童话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是写动物、植物或其它无生命物质人格化以后的思想、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故事。这类童话中,动物植物以及各种物品都不仅有生命,而且有它们的思想感情,它们像人样讲话、活动,其目的是以此构筑童话象征。如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卡洛·科洛迪的童话《木偶奇遇记-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彩图本》等。
超人体童话
超人体童话指以写神仙妖怪、法宝物为主,幻想神秘、奇特,表现出超乎人类动力量的童话故事。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洪汛涛童话《神笔马良》、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这类童话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都具有超自然性质,但却寄托了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它的超自然实际是合乎自然的。超人体童话跟神话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二者有较多的幻想元素,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着渊源关系。但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神话中的神都有名称,而且大多是形体奇异、威力无穷的神,内容更为严肃。超人体童话中的神则是在儿童想象力的基础上塑造的具有超人力量的“人物”,它的内容相对更为活泼。
常人体童话
常体童话一般以普通的人作主人公,但这些“普通的人”,不是生活中的一般人物,而是有着被一定程度夸张洪汛涛童话人物的性格和行动,他们的命运和行为常带有幻想色彩。这类童话中的人和事往往具有某种讽刺性或者象征性,而并非在生活中实际存在过、发生的。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豌豆上的主》,张天翼童话《大林和小林》都属这一类。常体童话在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真实感。
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
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Aarne-Thompson classification system),简称AT分类法,是一套童话分类的方法。这套分类法先是由芬兰民俗学者安蒂·阿尔奈(Antti Aarne)在芬兰学者Julius Krohn和Kaarle Krohn的“历史-地理法”(historic-geographic method)基础上发展而来,后又被美国民俗学者斯蒂思·汤普森(Stith Thompson)加以改进,故以两人之名命名。
代表作家和作品
西方
中国
其他国家或地区
价值影响
在童话的早期阶段,先民们借这些神话、民间童话以艺术的方式进行自我慰藉;排遣和释放情绪;传递经验性精神成果。而后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艺术童话往往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因此,童话是文化模式的载体,生活智慧的宝库。
娱乐
童话以简洁、生动的叙事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为特点,吸引着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奇幻的世界。它们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元素,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独特的角色和情节引发欢笑、传达快乐,带给读者阅读乐趣。
教育
童话在史前时期里,虽不排斥娱乐人类自己的目的,但主要重视的是训诫功能和教谕功能。童话故事在内容上保留并传递了民间故事和人类传统文化意念中通常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正义感,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愿望和理想,它们歌颂善良、正直、勤劳、智慧等人性中美好的品质,鞭挞凶残、贪婪、自私、昏聩等人世间的丑恶现象,向往自由、平等、吉祥和光明,控诉邪恶和黑暗。
童话故事最初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它能取悦孩子,但它的魅力持久不衰,则是因为它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启发儿童认识自我,并且推动其人格发展,童话中主人公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故事为儿童提供了非常必要的自信和引导。因此,在西方,童话还被用来治疗心理障碍性疾病,医生让病人(包括儿童和成人)从分析童话中学会分析自己的疾病,有一些荣格派的心理学家还认为童话故事中展现了人类早期的集体无意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聪明,就给他们读童话故事。如果你想让他们更聪明,就给他们读更多童话故事。”
审美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从艺术上看,童话吸收或者说是发扬了民间故事通俗质朴而又浪漫、瑰丽的艺术特色,将淳朴的自然之美与优雅的艺术之美自然地融为一体。首先,这些童话在形象塑造、叙事语言、叙事结构和风格方面明显保留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简朴生动的艺术特色;其次,童话有着现实生活的强大投影,许多作品都以作者自己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现实和精神现实。
文化传承
童话故事通常融入了民间传说、神话和传统的元素,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可以向后代传递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民间童话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传统,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语言和方言传承下来,避免因时间推移而失去原貌,它们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启发文学创作
童话对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童话故事中常常涉及奇幻、神秘和浪漫的情节,这些元素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常常成为其他文学作品的原型或参考。例如比利时女作家阿梅丽·诺冬对贝洛童话的重构。另一方面,童话在叙事结构与故事形式等方面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例如卡尔维诺,I.的小说对人物的“超现实”处理,使得故事还笼罩着一层清新的童话色彩;
促进学术研究
对于童话的研究,除了作为文学作品本身之外,大体还有三种走向:一是社会拟态学研究。通过童话内容来考察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状况,研究童话所从属的那个社会的观念形态。二是心理分析学研究。这种研究在西方盛行于20世纪后半期的70代,在布鲁诺·贝帖尔海因( Bruno bettelheim)的专著《魔幻的功用》( The Uses of Enchantment,1975),以及他的追随者玛丽娅·刘易斯·冯·弗兰茨( Malie Leuise von franz)的研究著作,展现了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后者用心理分析法分析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认为这个荒诞百出的世界确实让人想起了噩梦和胡言乱语。她还用心理分析法分析了安徒生童话《彼得·潘》、扬松的中篇系列童话。三是结构学研究。这种研究最早是由苏联人类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 Vladimir Propp)于1928年进行,主要分析魔幻童话叙述成分的相同之处。杰姆逊曾总结,“二十世纪最初对叙事进行分析就是从童话开始的。”普罗普在二十世纪20年代研究了大量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童话,发现传统以“主题分类的童话研究容易造成概念混乱,比如“狐仙”类,或是“蟒蛇”类,以分清角色正反。因此,普罗普认为“叙事中某种成分的功能”远比“主题”重要。他的著述《民间故事形态学》(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更是归纳出“西方民间故事的基本形式是‘追寻’”。而后,学者克·莱维斯特劳斯( Claude Levy-strauss)和A·J·格雷玛斯(A.J. Greimas)以儿童幻想故事为材料,继弗拉基米尔·普罗普之后出版了不少读来颇有趣味的著作。
衍生文化
19世纪末,童话已扩张进入不同的艺术形式之中,包括:歌剧芭蕾舞、戏剧,以及民间戏剧、歌舞杂耍和滑稽剧等,成为一种为了其儿童和成人观众而经历了古典的和实验的发展的艺术形式。
插图
一些插图画家为童话作品创作的插图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是用视觉作品的方式对童话的进行的重新构想与诠释。其中著名的如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画家沃尔特·克兰(Walter Crane,1845-1915),他创作的《格林童话》插画受到好友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所推崇的“工艺美术运动”影响,注重手绘,画风颇具装饰性,对欧洲日后的插画黄金时代影响深远。另一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插画家亚瑟·拉克汉姆(Arthur Rackham, 1867 - 1939)为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绘制的精怪、奇特画风的插图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唯美梦幻风格,他的作品也催生了一种新型的图书类型——礼品书。
芭蕾舞
童话故事一直都是芭蕾舞剧钟爱的题材。著名的芭蕾舞剧经典《芭蕾舞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等都是来源于童话故事。
《天鹅湖》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作曲家彼得·柴可夫斯基于1875至1876年间为莫斯科帝国歌剧院所作的芭蕾舞剧,灵感可能来自一部1786年出版的童话集《德国民间童话》里面的一个叫《被施魔法的面纱》的故事,作者是卡尔·奥古斯都·姆赛斯。《胡桃夹子》这部童话也被改编成芭蕾舞剧,由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谱曲。
迪士尼
迪士尼公司以其经典的动画电影闻名,其中很多作品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包括《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灰姑娘》《睡美人》。这些电影在保留原始童话的基本故事框架和元素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迪士尼独特的风格和创意,通过精心打造的角色形象和插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除了电影,迪士尼还将童话故事延伸到主题公园、游戏、商品等多个领域。迪士尼乐园中的童话城堡、角色扮演活动等,都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能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的童话体验。在西方世界,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世界上,人们对童话故事的接受已经受到迪士尼影业公司和其他类似的联合企业的极大影响。
迪士尼打破童话的文学类型,将文学童话改编搬上银屏,通过各种书籍、物品、服装和唱片贸易,将童话作品打包印上自己名字,但同时,迪士尼的娱乐指向使得童话中的一切都浮于表面,维度单一,而其受众也从这样单面的描绘和思考中得到快乐,因为它的简单使它显得可爱、轻松而又能抚慰人。
参考资料
夏尔·佩罗 Charles Perrault.豆瓣读书.2023-09-08
格林童话全集.豆瓣读书.2023-09-08
E·T·A·霍夫曼 E. T. A. Hoffmann.豆瓣读书.2023-09-07
胡桃夹子.豆瓣读书.2023-09-07
威廉·豪夫 Wilhelm Hauff.豆瓣读书.2023-09-08
豪夫童话.豆瓣读书.2023-09-08
卡洛·科洛迪 Carlo Collodi.豆瓣读书.2023-08-27
詹姆斯·巴里 J.M. Barrie.豆瓣读书.2023-09-04
意大利童话.豆瓣读书.2023-08-27
安吉拉·卡特 Angela Carter.豆瓣读书.2023-08-27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豆瓣读书.2023-09-07
稻草人.豆瓣读书.2023-09-07
郑渊洁 Yuanjie Zheng.豆瓣读书.2023-09-05
舒克和贝塔历险记.豆瓣读书.2023-09-07
一千零一夜.豆瓣读书.2023-09-06
卡里来和笛木乃.豆瓣读书.2023-08-27
新美南吉 Nankichi Niimi.豆瓣读书.2023-08-26
去年的树.豆瓣读书.2023-09-07
倒长的树.豆瓣读书.2023-08-27
目录
概述
词源和定义
西方童话发展
起源阶段
雏形阶段
成熟阶段
融合与泛化阶段
中国童话发展
早期类童话
现代童话形成
新时期发展
体裁特点
题材内容
想象性:幻想
教育性:寓意
艺术形式
夸张、象征和拟人
重复的叙事模式
通俗生动的语言
类别划分
来源划分
民间童话(口述童话)
创作童话(艺术童话)
内容划分
拟人体童话
超人体童话
常人体童话
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
代表作家和作品
西方
中国
其他国家或地区
价值影响
娱乐
教育
审美
文化传承
启发文学创作
促进学术研究
衍生文化
插图
芭蕾舞
迪士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