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经十书》是指
中原地区汉、唐时期流传下来的十部重要数学书籍的总称,这些书籍曾经是隋唐时代国子监算学科的
教科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明初严恭在《通源算法》称之为“十经”,明末
程大位《
算法统宗》称之为“十书”,而
清代戴震校勘,交
亲家曲阜市孔继涵在1777年刻印的
微波本最早采用《算经十书》这个统称。近代,1963年
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包括《
周髀算经》(简称《周》)、《
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
孙子算经》《
张丘建算经》《
五曹算经》《
五经算术》《
缉古算经》,附录《
数术记遗》《
夏侯阳算经》。1998年
郭书春与刘纯校点的《算经十书》,次序依照钱宝琮校点本。这十部书虽不能概括
中原地区汉唐时期的全部数学知识,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古代先贤的理论成就。
主要内容
《周髀算经》
这十部算书,以《周髀算经》为最早,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据考证,它成书的年代当不晚于西汉后期(公元前一世纪)。《
周髀算经》不仅是数学著作,更确切地说,它是讲述当时的一派
天文学学说——“盖天说”的天文著作。
就其中的数学内容来说,书中记载了用
勾股定理来进行的天文计算,还有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当然不能说这两项算法都是到公元前一世纪才为人们所掌握,它仅仅说明在已经知道的资料中,《周髀算经》是比较早的记载。
对古代中国数学的各个方面全面完整地进行叙述的是《九章算术》,它是十部算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它对以后古代数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正像古希腊
欧几里得(约前330—前275)《
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所产生的影响一样,是非常深刻的。在中国,它在一千几百年间被直接用作数学教育的
教科书。它还影响到国外,
朝鲜和
日本也都曾拿它当作教科书。
《九章算术》,也不知道确实的作者是谁,只知道
西汉早期的著名数学家
张苍(前201—前152)、
耿寿昌等人都曾经对它进行过增订删补。《
汉书·艺文志》中没有《
九章算术》的书名,但是有
许商、
杜忠二人所著的《算术》,因此有人推断其中或者也含有许、杜二人的工作。1984年,
江陵县张家山西汉早期古墓出土《
算术书》书简,推算成书当比《九章算术》早一个半世纪以上,内容和《九章算术》极相类似,有些算题和《九章算术》算题文句也基本相同。
可见两书有某些继承关系。可以说《九章算术》是在长时期里经过多次修改逐渐形成的,虽然其中的某些算法可能早在
西汉之前就已经有了。正如书名所反映的,全书共分九章,一共搜集了二百四十六个数学问题,连同每个问题的解法,分为九大类,每类算是一章。
从数学成就上看,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书中还记载有解决各种面积和体积问题的算法以及利用
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各种问题。《
九章算术》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在
代数方面,书中记载了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方法,并且在这基础上有了求解一般
一元二次方程(首项系数不是负)的数值解法。还有整整一章是讲述联立
一次方程解法的,这种解法实质上和中学里所讲的方法是一致的。这要比
欧洲同类算法早出一千五百多年。在同一章中,还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
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九章算术》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影响还远及国外。在欧洲
中世纪,《
九章算术》中的某些算法,例如分数和比例,就有可能先传入
印度再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再如“盈不足”(也可以算是一种一次内插法),在阿拉伯和欧洲早期的数学著作中,就被称作“中国算法”。作为一部世界科学名著,《九章算术》已经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
约成书于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传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卷上叙述算筹记数的纵横相间制度和筹算乘除法则,卷中举例说明筹算分数算法和筹算开平方法。
《孙子算经》
中原地区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的国家,
春秋战国之际已普遍应用的筹算,即严格遵循了十进位值制。关于算筹记数法仅见的资料载于《孙子算经》。《孙子算经》三卷,成书年代约为公元4世纪,该书上卷是关于筹算法则的系统介绍,下卷则有著名的“物不知数”题,亦称“孙子问题”。 卷下第31题,可谓是后世“鸡兔同笼”题的始祖,后来传到日本,变成“鹤龟算”。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卷下第26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
孙子算经》不但提供了答案,而且还给出了解法。
南宋大数学家
秦九韶则进一步开创了对一次同余式理论的研究工作,推广“物不知数”的问题。
德国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K.F. Gauss.公元1777-1855年)于公元1801年出版的《算术探究》中明确地写出了上述
定理。公元1852年,
英国基督教士伟烈亚士(Alexander Wylie公元1815-1887年)将《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传到
欧洲,公元1874年马蒂生(L.Mathiesen)指出孙子的解法符合高斯的定理,从而在西方的数学史里将这一个定理称为“中国的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五曹算经》是一部为地方行政人员所写的应用算术书(作者不可详,有的认为其作者是
甄鸾),全书分为田曹、兵曹、集曹、仓曹、金曹等五个项目,所以称为 “ 五曹 ” 算经。所讲问题的解法都浅显易懂,数字计算都尽可能地避免分数。全书共收67个问题。它的著者和年代都没有记载。
欧阳修《
新唐书》卷五十九《
艺文志》有:“甄鸾《五曹算经》五卷”其它各书也有类似的记载。甄鸾是公元535-566年前后的人。
《
五曹算经》此系
南宋刊本《五曹算经》卷首书影,刻于南宋
嘉定五年(一二一二年)。《五曹算经》是我国的一部数学古籍,作者是
北周的
甄鸾(字叔遵,
无极县人),他通晓天文历法,曾任
司隶大夫、
汉中市郡守等职务。唐
李淳风等曾为之作注。
夏侯阳算经,算经十书之一。原书已失传无考。
北宋元丰九年(1084年)所刻《夏侯阳算经》是唐中叶的一部算书。引用当时流传的乘除捷法,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保存了很多数学史料。
《张邱建算经》的作者是张邱建(
南宋刊算经为《张丘建算经》,因避讳
孔子,后改为《张邱建算经》),大约作于5世纪后期,里面有对最大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问题,还有等差
级数问题,最著名的是提出了不定方程组 —— 百鸡问题,但是没有具体说明其解法。《
夏侯阳算经》估计是
北魏时代的作品。里面概括地叙述了乘除速算法则、分数法则,解释了 ” 法除 ” 、 “ 步除 ” 、 “ 约除 ” 、 “ 开平方 ” 、 “ 方立 ” 等法则,另外推广了十进小数的应用,全与表示法不同,计算结果有奇零时借用分、厘、毫、丝等长度单位名称表示文以下的十进小数。 “百鸡问题”是《
张丘建算经》中的一个著名数学问题,它给出了由三个未知量的两个
方程组成的不定方程组的解。百鸡问题是:“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依题意即解。
自张邱建以後,
中原地区数学家对百鸡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百鸡问题也几乎成了不定方程的代名词,从宋代到
清代围绕百鸡问题的数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期
刘徽(约225—约295)所作。这部书中讲述的都是利用标杆进行两次、三次、最复杂的是四次测量来解决各种测量数学的问题。这些测量数学,正是中国古代非常先进的地图学的
数学基础。此外,刘徽对《
九章算术》所作的注释工作也是很有名的。一般地说,可以把这些注释看成是《九章算术》中若干算法的
数学证明。刘徽注中的“割圆术”开创了
中原地区古代
圆周率计算方面的重要方法(参见本书第98页),他还首次把极限概念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
王孝通撰《缉古算经》。唐武德八年(625)五月,王孝通撰《缉古算经》在
长安成书,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
唐朝立于学官的十部算经中,王孝通《缉古算经》是唯一的一部由唐代学者撰写的。王孝通主要活动于六世纪末和七世纪初。他出身于平民,少年时期便开始潜心钻研数学,
隋朝时以历算入仕,入唐后被留用,唐朝初年做过算学博士(亦称算历博士),后升任通直郎、太史丞。毕生从事数学和天文工作。唐武德六年(623),因行用的
傅仁均《戊寅元历》推算日月食与实际天象不合,与吏部郎中
祖孝孙受命研究傅仁均历存在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又与大理卿
崔善为奉诏校勘傅仁均历,驳正术错三十余处,并付
太史姓施行。
王孝通所著《缉古算术》,被用作国子监算学馆数学教材,奉为数学经典,故后人称为《
缉古算经》。全书一卷(新、旧《
旧唐书》称四卷,但由于一卷的题数与王孝通自述相符,因此可能在卷次分法上有所不同)共二十题。第一题为推求月球
赤纬度数,属于天文历法方面的计算问题,第二题至十四题是修造观象台、修筑堤坝、开挖沟渠,以及建造仓和
地窖等
土木工程和
水利工程的施工计算问题,第十五至二十题是勾股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当时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等土木和水利工程施工计算的实际需要。
北周甄鸾所著,共二卷。书中对《
周易风水》 《
诗经》《
尚书》《周礼》《仪礼》《
礼记》《
论语》《左传》等儒家经典及其古注中与数字有关的地方详加注释,对研究经学的人或可有一定的帮助,但就数学的内容而论,其价值有限。现传本亦系抄自《
永乐大典》。
徐岳(?—220)的《数术记遗》,《数术记遗》以与
刘洪问答的形式,介绍了14种计算方法,“未满百言,而骨削质奥,思纬淹通,依然
东京风骨。”也就是在这部书中,徐岳在中国也是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算盘的样式,并第一次珠算定名,在世界珠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其中著录了十四种古算法。第一种叫"积算",就是当时通用的筹算。还有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珠算、
计数。”
《
数术记遗》仲介绍的一种心算方法。原文说:’既舍数术,宜从心计。’注中说:’言舍数术者,谓不用算筹,当以意计之。’这说明计算时不用珠、筹、针等工具,只用心算完成。但从注中所举各例来看,此处"计算",与现代对心算的理解,又有不同之处。现在的心算,指在数字运算时,不用计算工具,只用意念完成。而"计数"的范围颇广,在测量及其它方面,不但不用计算工具,而且想出巧妙办法,不通过数字运算,直接可得所要求的数字结果。
《缀术》是
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
祖冲之的著作。很可惜,这部书在唐宋之际公元十世纪前后失传了。宋人刊刻《算经十书》的时候就用当时找到的另一部算书《
数术记遗》来充数。祖冲之的著名工作——关于
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第七位小数),记载在《隋书·律历志》中。
刊刻历史
北宋雕版印刷术甚为发达,曾将十部算经刊刻发行(1084),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但此时《缀术》已经失传,实际刊刻的只有九种。
唐朝夏侯阳撰《
夏侯阳算经》于北宋时已失传,北宋
元丰九年(1084年)所刻《夏侯阳算经》是一部伪书。到
南宋时期,又进行了一次翻刻(1213),在这次南宋翻刻本中则是用《
数术记遗》替代了已失传的《
缀术》。在明代,由于不够重视以及其他的社会原因,这十部算经几乎失传。直到清
乾隆,由于《
四库全书》的编辑和乾嘉学派的兴起,十部算经才被重新整理出版。当时发现流传下来的南宋刻本(均系孤本)有《
周髀算经》《九章》(只有前五章,残)、《孙子》《五曹》《夏侯阳》《张丘建》等七种,其影抄本呈入清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后,除了《夏侯阳》一种又不知去向外,其余六种
南宋刻本经历代藏书家收藏流传至今,存于
上海图书馆和
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代学者
戴震在参加编辑《四库全书》时,又由明代《
永乐大典》中抄出《周髀》《九章》《孙子》《五曹》《夏侯阳》《海岛》《五经》等七种,由影宋抄本中抄出《张丘建》《缉古》二种,《记遗》是由明刻本抄出,十部算经于是都被抄入《四库全书》。由《永乐大典》中抄出的七种还曾用
武英殿聚珍版刊印。1773年
孔继涵以戴震的校订本为主,将十部算经刻入《微波榭丛书》之中,题名为《算经十书》。这是《算经十书》名称的首次出现。因此,《算经十书》按狭义的理解,是专指孔刻《微波榭丛书》之一的书名;按广义的理解,则是指上述汉唐千余年间陆续出现的十部算书。通常都是按广义来理解。
版本
1932年北平故宫博物院将
汲古阁本算经收入《天禄琳琅丛书》。1980年
文物出版社将现存
上海图书馆的六部孤本
南宋鲍澣之刻本影印为《宋刻算经六种》。1963年钱宝琮根据
戴震孔继涵微波榭本校勘《算经十书》,由中华书局刊行,这套《算经十书》后来收入《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卷4。1998年
郭书春和
刘纯以文物出版社根据南宋鲍澣之刻本影印的《宋刻算经六种》为底本,校勘《
周髀算经》《
张丘建算经》《
孙子算经》《
五曹算经》《
数术记遗》和《
九章算术》前五卷,又根据
毛晋版校勘《
缉古算经》《
夏侯阳算经》和《九章算术》后四卷,收入新世纪万有文库的《算经十书》二卷,由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价值意义
《算经十书》的其余几部书也记载有一些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例如《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一次同余式解法,参见本书第106页),《张丘建算经》中的“百鸡问题”(不定
方程问题)等等都比较著名。而《缉古算经》中的三次方程解法,特别是其中所讲述的用几何方法列三次方程的方法,也是很具特色的。《算经十书》中用过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都一直沿用到今天,有的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算经十书》较完备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数学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多数还曾传入
朝鲜和
日本,成了他们进行数学教育和考试的
教科书。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