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文明》是由国学大师
文怀沙担任主编,陕西震旦汉唐研究院编,历时20年,对我国先秦至隋唐两千余年间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学术的、总结性的大规模纂述,堪称展现中华文明前半期的集大成之作。《四部文明》之“四部”因历史时序,将中国历史前半期之文明成就以时代划分,归并为《商周文明卷》、《秦汉文明卷》、《魏晋南北朝文明卷》、《隋唐文明卷》四部丛书,是为《四部文明》。
书籍说明
《四部文明》于2007年12月16日首发。
《四部文明》是针对《
四库全书》编纂中,为维护
清代统治,对
中原地区古籍大规模的删灭和篡改而造成的遗憾而编,本着“择善存真”、“拨乱反正”的旨归(钱伟长语),力图还历史本来面目。在编纂中,以“罕见”与“实用”并举,每册均排比多种版本,比较异同,选定最善之本;在文献价值上,首次披露了国内外收藏的大量珍
善本古籍,其中不少为学术界久慕其名而无由一睹的传世孤本,有极高的版本收藏价值。
主编介绍
人物资料
文怀沙,1910年1月15日生于北京,祖籍
湖南省,著名国学大师。自称"以论公岁,四十颇有余,五十尚不足"。私淑
章太炎,受业章门。
人物履历
解放前在
四川省、
上海市等地任大专学校教员,教授;解放后,先后在北京八所大专院校──包括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乃至
北京中医药大学等校讲课或担任教授。
现为陕西震旦汉唐研究院终身院长,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湖南岳麓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北自
黑龙江大学、南到
汕头大学等十数所大学皆聘为名誉教授。
文怀沙自嘲曰:"画虎何尝真类犬,空头其实假斯文。"
主要作品
《屈原集注》、《屈原\u003c离骚\u003e今绎》、《屈原\u003c九歌\u003e今绎》、《屈原\u003c九章\u003e今绎》、《屈原\u003c招魂\u003e今绎》、《中华根与本》、《鲁迅旧诗新诠》、《毛泽东诗词吟赏》、《文怀沙序跋集》、《击空明集》等;主持编辑建国后第一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刊》约三十种专著,近五、六百万字;以之年,更发奋编纂大型文献丛编──《四部文明》,总计200册。
编纂委员会
执行编委 傅 光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丁范镇 文怀沙
王元化王运熙史念海任继愈 池田温 李 浩 吴 枫 何沛雄
周绍良胡如雷徐连达张岂之 张荣芳
程千帆 傅 光
傅璇琮 简锦松
龚鹏程钱伯城
饶宗颐由来缘起
忆在50年顷,
余嘉锡先生(故友
周祖谟教授之岳丈)一夕以病残之身垂顾荒居,谈及《
四库全书》之汇书、纂书、毁书、禁书;并许我为并世之"有识之士",还说所谓"识"指"见识"、"学识"和"知识","知"之高明者曰"智"。余翁说:"文先生,你是我心目中罕见的'智识分子'。"这位老辈使后生文某既惶恐又感激。正是这位老纯儒(他不是名流)不可磨灭的感召力,助我渡一切苦厄,乃至老来也不敢懈怠,遂立志修纂《四部文明》。
一
"四部"之名,起于晋初,
荀勖、
张华等,编列晋室所藏书籍,分为四部。及晋移江左,藏书淆乱,
李充删除繁冗,虽仍分四部,而内容稍异于前。于是甲部为经部之属,乙部为史部之属,丙部为子部之属,丁部为集部之属。降及
唐朝,
李隆基于两京各聚书四库,以甲乙丙丁为次,列为经史子集四库,四部之名遂沿用至今。此乃从文献内容分类,《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
四部备要》等皆据此分类而纂集。
二
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及中国,为举世公认之人类文明发源地。中华文明,不惟发祥至早,而且亘古及今,递相祖述,四大文明渊源中,绵延不绝传承如一者,仅我中华文明。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之发展历程中,自上古以迄隋唐,是中华文明由奠基、发展、渐趋壮大乃至鼎盛之阶段,尤以汉、唐两个统一的大朝代,将中华文明推向发展繁荣之巅峰。"汉""唐"遂成为东方悠久文明中备受世界瞩目者。
秦汉和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两个高峰,也都是统一的大时代,在这两个统一的大时代之前,又分别存在着两个政治上分崩离析,但思想文化异常活跃的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和
魏晋南北朝时代,此一演变轨迹,显示出历史发展轮回的迹象。
三
中国文化带着"早熟"与"
营养不良"的缺憾,呈现出繁荣与忧郁之风貌。因为在其衍生与发展的封建历程中,在以君权制为先导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所构成的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中从尊崇与被阉割、扶植与受打击、伪善与良知、放纵与禁的狭缝中生长起来。由是之故,中国文化在总结与批判、表现与认知等各方面始终存在着带有反抗精神的"奴隶文化"与御用的"奴才文化"在
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便是"文章西汉两司马",一方面是"述往事,思来者"以"人民性"来批判历史的一代史炳
司马迁,另一方面则是被
刘彻"倡优蓄之",以"歌功颂德"为能事的
司马相如。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到
爱新觉罗氏王朝更用其极。秉承着满清王朝为维护统治需要而修纂《
四库全书》的
纪昀,堪称清三百年"奴才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纂修《四库全书》的整个过程中,对
中原地区古籍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毁灭、阉割、篡改和歪曲,留下的就是那部充满统治者灭裂中国文化阴谋的《四库全书》。至今还让"现在中西的学者们,几乎一听到《钦定四库全书》这名目就魂不附体,膝弯总要软下来似的。"(
鲁迅语)
四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自恃武功煊赫,他晚年为夸耀他在位六十年来的十次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除了武功,他还要显示其文治。他循安徽学政
朱筠之议,拟在全国范围内网罗历代遗书,并计划据之编成一部旷世钜典。乾隆帝选派学者在北京翰林院着手,并令于办成时名为"四库全书",设馆经办全书事宜。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谕内阁著直省督抚学政购访遗书",标榜:"以彰稽古右文之盛。"自是诱使全国献书,其上谕虽"辞恳意切",但各省执政等,还是心有余悸,因此时过大半年,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对
爱新觉罗·弘历此一号召,并无响应。故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寄谕各省督抚学政速行购访遗书并先行将购访情形奏覆",进一步地诱使各地献书。但这些手段仍难奏效,故而乾隆三十八年三月"谕内阁传令各督抚予限半年迅速购访遗书":"各省奏到书单寥寥无几,且不过近人解经、论学、诗文私集数种,聊以塞白。……朕办事光明正大,可以共信于天下,岂有下诏访求遗籍,顾于书中寻摘瑕,罪及收藏之人乎?若此番明切宣谕后,仍似从前疑畏,不肯将所藏书名开报,听地方官购借,将来或别有破露违碍之书,则是其人有意隐匿收存,其取戾转不小矣!……予以半年之限,……速为妥办……若再似从前之因循搪塞,惟该督抚是问。"其用心手段,已露端倪。在这样的威逼利诱之下,各省采进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果然一年有余,全国采进的书籍即达万种以上,基本上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时
乾隆露出了他的政治目的。凡是:
一 有种族思想妨害满清统治之著述;
三 思想立场与满清对立者之著述;
四 被认为有伤风化之著述;
一律要搜查、禁行,将刻板及其印本全部或局部加以销毁或挖改,禁止流传。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寄谕各督抚查办违碍书籍既行具奏":"各省进到书籍,不下万余种,并不见奏及稍有忌讳之书。岂有裒集如许遗书,竟无一违碍字迹之理?况明季末造野史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断不宜置之不办。……至各省已经进到之书,现交四库全书处检查,如有关碍者,即行撤出销毁。"同年十一月初九、初十日又迭下上谕,查禁违碍各书:"寄谕各督抚再行晓谕如有违碍书不缴后经发觉以隐匿治罪"、"谕各督抚再行晓谕如有悖谬书不缴日后发觉不复轻宥"。此前所谓"朕办事光明正大,可以共信于天下,岂有下诏访求遗籍,顾于书中寻摘瑕疵,罪及收藏之人乎?"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欺世谎言。
至此,全国范围的访书已经大体结束,而全国范围内的查禁销毁违碍各书却贯穿了"四库全书"的整个修纂过程,仅全国范围内查禁书籍的上谕就连年不断的下发。自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谕令各省督抚查明如有应禁书版片即解京销毁",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寄谕
两江总督高晋等严饬所属加意搜查违禁书籍",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寄谕各省督抚派教官赴原籍清检违碍各书",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寄谕各省
巡抚务须实力查办违碍书籍",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谕
内阁著通谕各督抚予限二年实力查缴违碍书籍",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寄谕各省督抚查缴天文占验妄言祸福书籍版片解京销毁",乾隆五十四年五月"寄谕江南等督抚严饬所属留心查访违碍书籍"……可以说关于毁书禁书的圣谕是连年叠下。
爱新觉罗·弘历对于毁书禁书,真是处心积虑,而且持之以恒。到这时全国查缴的各类禁书的分量,比不禁的书多十数或数十倍。于是在《
四库全书》修书期间发生的文字狱即有四十多次,作者、刻书、卖书、藏书者,遭受灭门之惨者不乏其例。
谁曾想到这样如此冠冕且又堂皇之文化工程,其另一目的便是毁灭文化。《四库全书》之所在机构竟是使人下狱、被戮和焚书、抄家之大本营。
五
对于清修《四库全书》的手段和实绩,鲁迅先生早有中肯的评价:
乾隆时代的一些办法,是凡以文字获罪者,一面拿办,一面就查抄,这并非看重他的家产,乃在查看藏书和另外的文字,如果别有"狂吠",便可以一并治罪。因为乾隆的意见,是以为既敢"狂吠",必不止于一两声,非澈底根究不可的。但是,清的
康熙,
雍正和乾隆三个,尤其是后两个皇帝,对于"文艺政策"或说得较大一点的"文化统治",却真尽了很大的努力的。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一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四库全书",于
汉族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的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为定本。此外,对于七经,二十四史,通鉴,文士的诗文,和尚的语录,也都不肯放过,不是鉴定,便是评选,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而且他们是深通
文言文的异族的君主,以胜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也鄙夷,但也恐惧,有苛论,但也有确评,文字狱只是由此而来的辣手的一种,那成果,由满洲这方面言,是的确不能说它没有效的。(《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
鲁迅先生的见解和批判,都值得我们认真的领会和理解。
张元济先生曾以《四部丛刊》影印旧抄本与文津阁《
四库全书》本宋人
晁说之《嵩山文集》之《负薪对》一篇对勘,即可见《四库全书》滋伪增误之甚,令人惊悚。至于"贼"、"虏"、"犬羊"、"夷狄"诸字之改窜,竟至比比皆是;而抄写之讹夺,更是在在而有。仅从此《嵩山文集》之一篇,改易已面目全非,足见当日改窜之烈,实出吾人意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四库全书》虽云浩如烟海,所收古籍至三千四百七十一部,七万九千二百十八卷,但没有一种是可以称为
善本的,数十年来古籍整理之实践,正说明了这一点;即便是那些辑自《
永乐大典》等的佚书,虽无别本可资对勘,但是《
四库全书》本仍然难以称善,如《元和姓纂》是四库馆臣辑自《永乐大典》的佚书,直到
岑仲勉先生作《元和姓纂四校记》,才算大体恢复了该书的本来面貌。
民族英雄必须首先忠于自己的民族,正好比为人子者,不容忘怀亲娘的养育之恩。这就是中华历史文明的伦理基础。一个民族可以建立不止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也可以融合若干个民族。汉
岳飞所留给我们的四个字:"精忠报国"是有着永久生命力的。这个"国"字的内涵既是民族的,又随着历史演进不断变化,不断壮大。我们清醒地看到《
四库全书》对于
汉族的民族英雄,是抱着抹杀和消灭的态度的;以爱国赤诚感染和熏陶了无数代中华儿女的民族英雄岳飞,《四库全书》对他的事迹只字不提,《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只说:"事迹具宋史本传"。经四库馆臣查出的一百八十一种"抽毁"书籍中,涉及岳飞的就占近二十种,连后人凭吊
岳飞墓,瞻仰
汤阴岳飞庙的诗文,也都一概除,其水平远不如
孛儿只斤·忽必烈在杀了汉民族英雄
文天祥以后,又大大赞扬文天祥为"好男儿"。在《钦定四库全书》中,象
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其事迹,其民族气节,是一定要消灭尽的。仅举一斑,便足窥全豹矣。
《
四库全书》是在
乾隆的亲自指挥下,由以
纪昀为首的那些"帮忙"或"帮闲"的"奴才"们,秉承爱新觉罗王朝的"党性",对
中原地区古籍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清剿"。今天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就是要拨乱反正,以最广大的"人民性"去反对
爱新觉罗氏王朝的"党性",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六
在编纂整理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录的范围上,尽可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明的整体面貌,最大程度地保存一代文献。对所有文献又据其内容进行分门别类,既突出各时代最有成就的方面,又不忽视整个文献的完整性。
二、古籍整理以"据
善本"为要务,因此我们在对各种古籍版本流传的情况作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罕见"与"实用"为选择的条件,确定底本的使用。对流传稀少的珍善本,和对历来经过学者认真整理日臻完善的整理本,都给以足够的重视。
三、在内容的编纂上,既考虑到所收文献的完整性,又照顾到学术体系的延续性。在编排上尽量使从事某一领域学术研究工作的学者能够更方便的利用材料参证研究。
四、所收古籍因其具体内容和学术研究的惯例与需求,或补缺、或辑佚、或作校勘、或作汇证、或考核文献渊源、或辑录参考资料,分不同情况作了适当的整理工作,但绝不更动原书。既保存古籍的原貌,又在此基础上作出提高。
此外,应该特别说明的是,在收录的著作中,有极少量的底本就是《
四库全书》。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底本灭失的,如四库馆臣辑自《
永乐大典》的诸书,随着《永乐大典》的散佚,已无
善本可据的,只能使用《四库全书》;二是今传各本晚出,而《四库全书》尚属早期传本,可备一格;三是清人著述进呈内府而收入《四库全书》的,以较接近原始面貌,因此加以收录。但我们仍然需要提请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材料时,应给以极大的审慎。
在本书的整个编纂过程中,得到学术界同仁的广泛支持和帮助,得到
中国国家图书馆、海外图书馆和部分省市图书馆以及一些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大力协助。正是这些慷慨而无私的支持与帮助,才使本书得以编纂完成和顺利出版。这些是特别要提出来表示感谢的。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竭尽了我们近二十年的努力编纂本书,但限于水平,肯定还会留下许多有待高明加以匡正的地方。但编者同仁区区用心、共此书规模、旨归,必将会被至亲至爱的后贤以及我们不认识的子孙们所理解。设想及此,编者同仁感到无比欣慰,至于千秋功罪则非敢端详也。
目录
商周文明
四部文明总序
商周文明卷(一)
商周文明综目
先秦图志
甲骨文存
商周文明卷(二)
先秦史表
商周文明卷(三)
金文类纂一
商周文明卷(四)
金文类纂二
商周文明卷(五)
古器图象类纂一
商周文明卷(六)
古器图象类纂二
商周文明卷(七)
十三经汇函一
商周文明卷(八)
商周文明卷(九)
十三经汇函三
商周文明卷(十)
十三经汇函四
商周文明卷(十一)
十三经汇函五
商周文明卷(十二)
十三经汇函六
十三经汇函七
商周文明卷(十四)
十三经汇函八
商周文明卷(十五)
十三经汇函九
商周文明卷(十六)
十三经汇函十
商周文明卷(十七)
十三经汇函十一
商周文明卷(十八)
十三经汇函十二
商周文明卷(十九)
十三经汇函十三
商周文明卷(二十)
十三经汇函十四
商周文明卷(二十一)
四书汇纂一
商周文明卷(二十二)
四书汇纂二
群经总义
先秦古史汇纂一
商周文明卷(二十三)
先秦古史汇纂二
商周文明卷(二十五)
商周文明卷(二十六)
诸子汇纂一
商周文明卷(二十七)
诸子汇纂二
商周文明卷(二十八)
先秦杂著汇纂
先秦地理著述类纂
商周文明卷(二十九)
全上古三代文
诗经辑纂
商周文明卷(三十)
楚辞辑纂
先秦大家集汇
商周文明索引
四部文明总序
秦汉文明卷(一)
秦汉文明
秦汉图志
秦汉史表一
秦汉文明卷(二)
秦汉史表二
秦汉文明卷(三)
秦汉文明卷(四)
说文汇纂二
秦汉文明卷(五)
说文汇纂三
秦汉文明卷(六)
说文汇纂四
秦汉文明卷(七)
广雅 释名 方言
秦汉文明卷(八)
史记汇证一
秦汉文明卷(九)
史记汇证二
秦汉文明卷(十)
史记汇证三
秦汉文明卷(十一)
史记汇证四
秦汉文明卷(十二)
汉书汇证一
汉书汇证二
秦汉文明卷(十四)
汉书汇证三
秦汉文明卷(十五)
汉书汇证四
秦汉文明卷(十六)
汉书汇证五
秦汉文明卷(十七)
后汉书汇证一
秦汉文明卷(十八)
后汉书汇证二
秦汉文明卷(十九)
后汉书汇证三
秦汉文明卷(二十)
后汉书汇证四
秦汉文明卷(二十一)
秦汉史部书汇一
秦汉文明卷(二十二)
秦汉史部书汇二
秦汉金石文汇
秦汉文明卷(二十三)
秦汉史部书汇三
秦汉文明卷(二十四)
秦汉史部书汇四
秦汉史部书汇五
秦汉文明卷(二十六)
秦汉史部书汇六
秦汉文明卷(二十七)
秦汉史部书汇七
秦汉文明卷(二十八)
秦汉史部书汇八
秦汉文明卷(二十九)
秦汉史部书汇九
秦汉文明卷(三十)
秦汉史部书汇十
秦汉文明卷(三十一)
秦汉著述汇编一
秦汉文明卷(三十二)
秦汉著述汇编二
秦汉文明卷(三十三)
秦汉著述汇编三
秦汉文明卷(三十四)
秦汉地理书荟一
秦汉文明卷(三十五)
秦汉地理书荟二
两汉说部书荟
秦汉古逸书辑佚汇纂一
秦汉文明卷(三十七)
秦汉古逸书辑佚汇纂二
秦汉文明卷(三十八)
秦汉古逸书辑佚汇纂三
秦汉文明卷(三十九)
秦汉文一
秦汉文明卷(四十)
秦汉文二
汉大家集汇
秦汉文明索引
魏晋南北朝文明
四部文明总序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综目
魏晋南北朝图志
魏晋南北朝史表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
魏晋南北朝史表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三)
三国志汇证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四)
三国志汇证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五)
晋书汇证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六)
晋书汇证二
宋书汇证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七)
宋书汇证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八)
宋书汇证三
南齐书汇证
梁书汇证一
梁书汇证二
陈书汇证
魏书汇证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
魏书汇证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一)
魏书汇证三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二)
北齐书汇证
周书汇证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三)
南北史汇证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四)
南北史汇证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五)
南北史汇证三
魏晋南北朝史部书汇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六)
魏晋南北朝史部书汇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七)
魏晋南北朝史部书汇三
全三国六朝文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九)
全三国六朝文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
全三国六朝文三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一)
全三国六朝文四
魏晋南北朝诗总集汇纂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二)
魏晋南北朝别集汇纂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三)
魏晋南北朝别集汇纂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四)
魏晋南北朝别集汇纂三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五)
魏晋南北朝别集汇纂四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六)
文选辑纂一
文选辑纂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八)
魏晋百家小说
魏晋南北朝杂著书汇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九)
魏晋南北朝释道书汇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三十)
玉篇
魏晋南北朝类书丛编
魏晋南北朝金石书汇
魏晋南北朝地志汇纂
魏晋南北朝文明索引
隋唐文明
四部文明总序
隋唐文明卷(一)
隋唐文明综目
隋唐图志
隋唐文明卷(二)
隋唐史表
隋唐文明卷(三)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一
隋唐文明卷(四)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二
隋唐文明卷(五)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三
隋唐文明卷(六)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四
隋唐文明卷(七)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五
隋唐文明卷(八)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六
隋唐文明卷(九)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七
隋唐文明卷(十)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八
隋唐文明卷(十一)
隋唐文明卷(十二)
唐代谱牒科举职官名录书汇二
隋唐文明卷(十三)
唐代诏令奏议书录一
隋唐文明卷(十四)
唐代诏令奏议书录二
隋唐文明卷(十五)
隋书汇证一
隋唐文明卷(十六)
隋书汇证二
隋唐文明卷(十七)
隋书汇证三
隋唐文明卷(十八)
隋书汇证四
隋唐文明卷(十九)
旧唐书汇证一
隋唐文明卷(二十)
旧唐书汇证二
隋唐文明卷(二十一)
旧唐书汇证三
隋唐文明卷(二十二)
旧唐书汇证四
隋唐文明卷(二十三)
新唐书汇证一
隋唐文明卷(二十四)
新唐书汇证二
隋唐文明卷(二十五)
新唐书汇证三
隋唐文明卷(二十六)
新唐书汇证四
隋唐文明卷(二十七)
隋唐史部书录一
隋唐文明卷(二十八)
隋唐史部书录二
隋唐文明卷(二十九)
隋唐史部书录三
隋唐文明卷(三十)
隋唐史部书录四
隋唐文明卷(三十一)
隋唐地志辑录一
隋唐文明卷(三十二)
隋唐地志辑录二
隋唐文明卷(三十三)
隋唐金石文汇一
隋唐文明卷(三十四)
隋唐金石文汇二
隋唐文明卷(三十五)
隋唐金石文汇三
隋唐文明卷(三十六)
隋唐金石文汇四
隋唐文明卷(三十七)
隋唐文明卷(三十八)
唐代类书选录二
隋唐文明卷(三十九)
隋唐释道书荟一
隋唐文明卷(四十)
隋唐释道书荟二
隋唐译经举隅
隋唐文明卷(四十一)
隋唐杂著丛编一
隋唐文明卷(四十二)
隋唐杂著丛编二
隋唐文明卷(四十三)
隋唐杂著丛编三
隋唐文明卷(四十四)
隋唐杂著丛编四
隋唐文明卷(四十五)
隋唐杂著丛编五
隋唐文明卷(四十六)
隋唐杂著丛编六
隋唐文明卷(四十七)
太平广记一
隋唐文明卷(四十八)
太平广记二
古今说海说渊部
隋唐文明卷(四十九)
唐人百家小说
唐人说荟
隋唐文明卷(五十)
隋唐小说补编
隋唐文明卷(五十一)
全隋唐文一
隋唐文明卷(五十二)
全隋唐文二
隋唐文明卷(五十三)
全隋唐文三
隋唐文明卷(五十四)
全隋唐文四
隋唐文明卷(五十五)
全隋唐文五
隋唐文明卷(五十六)
全隋唐文六
隋唐文明卷(五十七)
全隋唐文七
隋唐文明卷(五十八)
全隋唐文八
隋唐文明卷(五十九)
全隋唐文九
隋唐文明卷(六十)
全隋唐文十
隋唐文明卷(六十一)
全隋唐文十一
隋唐文明卷(六十二)
全隋唐文十二
隋唐文明卷(六十三)
全隋唐文十三
隋唐文明卷(六十四)
全隋唐文十四
隋唐文明卷(六十五)
全隋唐文十五
隋唐文明卷(六十六)
全隋唐文十六
隋唐文明卷(六十七)
全隋唐文十七
隋唐文明卷(六十八)
全隋唐文十八
隋唐文明卷(六十九)
全隋唐文十九
隋唐文明卷(七十)
全隋唐文二十
隋唐文明卷(七十一)
全隋唐文二十一
隋唐文明卷(七十二)
全隋唐文二十二
隋唐文明卷(七十三)
全隋唐文二十三
隋唐文明卷(七十四)
全隋唐文二十四
隋唐文明卷(七十五)
隋唐诗一
隋唐文明卷(七十六)
隋唐诗二
隋唐文明卷(七十七)
隋唐诗三
隋唐文明卷(七十八)
隋唐诗四
隋唐文明卷(七十九)
隋唐诗五
隋唐文明卷(八十)
隋唐诗六
隋唐文明卷(八十一)
隋唐诗七
隋唐文明卷(八十二)
隋唐诗八
隋唐文明卷(八十三)
隋唐诗九
隋唐文明卷(八十四)
隋唐诗十
隋唐文明卷(八十五)
隋唐诗十一
隋唐文明卷(八十六)
隋唐诗十二
隋唐文明卷(八十七)
隋唐文明卷(八十八)
唐代诗文总集丛编二
隋唐文明卷(八十九)
唐代诗文总集丛编三
唐代诗文纪事丛编一
隋唐文明卷(九十)
唐代诗文纪事丛编二
隋唐文明卷(九十一)
唐代诗文纪事丛编三
隋唐文明卷(九十二)
唐代诗文纪事丛编四
隋唐文明卷(九十三)
唐大家集汇一
隋唐文明卷(九十四)
唐大家集汇二
隋唐文明卷(九十五)
唐大家集汇三
隋唐文明卷(九十六)
唐大家集汇四
隋唐文明卷(九十七)
唐大家集汇五
隋唐文明卷(九十八)
唐大家集汇六
隋唐文明卷(九十九)
唐大家集汇七
隋唐文明卷(一百)
唐大家集汇八
隋唐文明索引
书籍特色
《四部文明》是由我国著名国学大师
文怀沙先生担任主编,陕西震旦汉唐研究院编纂的大型古籍文献丛编,由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四部文明》二百巨册,收录古籍原著一千五百六十余种,一万八千二百余卷,总计一亿四千余万字。其中《商周文明卷》三十册,《秦汉文明卷》四十册,《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三十册,《隋唐文明卷》一百册。
《四部文明》是对我国先秦至隋唐两千余年间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的、学术的、总结性研究的大规模纂述,是展现中华文明前半期的精髓与核心的集大成之作,堪称周秦汉唐文明集成。
与历代所修纂的大规模丛书不同,《四部文明》无论在编纂思想、编纂体例、以及文献收录和底本选择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大体而言,有以下数端:
原则
罕见与实用并举的原则:
汇印古籍,其要在"据
善本",《四部文明》所收各书,均在全面了解存世版本的情况下,经与
中国国家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大专院校图书馆及海外图书馆等商借底本,或选择孤本、珍本,或选择初印本,或选择名家校勘本,汇集了大量的古籍善本。与《
四库全书》相较,仅以《十三经》为例,《四库全书》为
生员手录,书成于众手,鲁鱼亥豕,手民之误,不可胜举;而《四部文明》不仅收录了宋代各种刻本的《十三经》,还收录了开成石经本《十三经》,此外更广泛搜罗了
宋明以来《十三经》的诸多珍、罕注疏本,因此在所收文献的可靠和完善方面,与《四库全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四部文明》广泛搜集罕见文献,使大量孤本、珍本古籍化身千百,极大地取便于学术研究。其中收录了唐写本4种,宋本101种(宋刻本68种,影翻宋本33种),元本19种(元刻本18种,影元本1种),明本121种(明刻本118种,明抄本3种),清刻本311种,经藏本7种,日本古刻本3种等一大批稀见古籍原本。其中
宋本《十三经》、宋本《老子》、《
庄子》、《
荀子》、《
列子》、《
管子》、影翻宋本《
韩非子》、《
国语》、《战国策》(以上《商周文明卷》),宋本《
史记》、《汉书》、《
后汉书》、《说文》、《
古文苑》、《东汉文鉴》(以上《秦汉文明卷》),宋本《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陶渊明集》、《
六臣注文选》、《世说新语》、影翻宋本《
鲍氏集》、《
江文通集》(以上《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宋本《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杜诗补注》、稿本《
全唐诗》、清抄本《
大唐开元礼》、《
唐会要》阙卷(以上《隋唐文明卷》)等等珍罕古籍在学术研究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前
商务印书馆在
张元济先生主持下,辑印"百衲本
元史",名山事业,为
历史学结成硕大之果。时《隋书》用元
大德本,今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宋中字本、宋小字本两本拼合,阙卷乃以元大德本补足,成《宋本隋书》,使沉埋数百载之故籍一朝彰显於世。在搜罗珍
善本的基础上,又以实用为目的,对常用文献及普通古籍,以精校、精刻本为主;对虽非珍本但已为学术界所熟知的著作及版本,也作了广泛的收集,以取便于专家读者的研习与参考。
宗旨
集成与精粹结合的宗旨:
根据《四部文明》编纂的宗旨,既向集大成的方向努力,使之成为周秦汉唐文献的集大成之作,又突出反映各时代文明成就的重点方面,清晰地跟踪描绘中华文明发展的演进历程。汇集一个时代的文献,尽量做到全面,不使重要文献遗漏,《四部文明》对先秦至隋唐的文献做了全面的搜罗整理和汇集,是全面反映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各个时代文明成就的文献巨编。
在我国文化史上,先秦诸子思想的活跃,秦汉经学、
历史学的发达,魏晋南北朝思想的解放,隋唐文学的发展高峰,都是显现时代特征的文明成就,在《四部文明》中,依各时代文明成就的特征,在文献的搜罗上有重点的突出,以利于读者充分了解不同时代我国历史文明的走向。
完整性
文献搜罗的完整性:
我国自古有易代修史、总结
文化遗产的传统,尤其是汉代对儒家经典的搜集整理,
清代考据家对文献的考证清理,为总结我国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囊括一个时代的文献全貌,从
孔子整理六经开始,就有了这方面的努力。宋代以来,有意识地总结文化的工作更是作出大量的成绩。《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宋四大书",
朱棣时期的《永乐大典》,清代的《二十四史》、《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民国时期的《四部丛刊》、《
四部备要》,以及新近出版的《
传世藏书》、《
续修四库全书》等等,都是大规模清理编纂古代文献的工程。但是以时代划分,汇总一个时代的总体文献于一编的大型断代文献纂述,还要以《四部文明》始。以往的各种丛书,或兼收并蓄,或以类相从,断代文献全编,则付阙如。以往的大规模丛书,即使其规模超过《四部文明》,但如学者要检阅某一个时代的文献全貌,则如大海捞针,茫无头绪。而《四部文明》以时代划分,集中划一地汇集各个时代的文献全貌;因此,《四部文明》分之则是分别展现"先秦文明"、"
秦汉文明"、"
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的大规模文献丛编,合之更成为中华历史前半期文明成就的总汇。鉴于现代学术与教育发展的要求,文、史、哲、科普遍进行分时代、分学科研究的情况下,文献以时代汇总的编纂方针,使得本丛书的实用性、收藏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说,在中国古籍整理方面,象《四部文明》这样的断代文献全编,对古文献进行时代与内容的分合,是前人从没有作过的,是空前的。此外,在具体文献的收罗上,也尽量采用全本,如《唐会要》一百卷,为治唐史所必须借重之重要文献,自清人辑入《
四库全书》即阙卷七至卷十计四卷,库本《会要》该四卷为后人所补,已非原貌,后民国间
商务印书馆出版"国学基本丛书",收录《会要》一以殿版为式,至数十年来中华书局仍据商务本影印行世。中四卷抄本原貌学者罕,今以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
清代抄本此四卷补阙,并附库本所补四卷,以供学界研讨。
系统性
资料编排的系统性:
在收集和编排上依照学术体系与学术惯例对所有文献进行分门别类。在以往历代
编修的大型丛书中,大体都据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从目录学角度,这样的编排对于管理和查阅,有一定的便利;但以学术研究出发,要集中查阅某一时代的整体文献,或某一领域跨时代文献的全貌,则非常困难。《四部文明》以当前学术体系为蓝本,将各时代文献进行新的分门别类,极大地方便了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读者参考和查阅。如《商周文明卷》,对收录的各方面文献,分列在:先秦图志、甲骨文存,先秦史表、金文类纂、古器图象类纂、十三经汇函、四书汇纂、群经总义、先秦古史汇纂、国语汇纂、战国策汇纂、诸子汇纂、先秦杂著汇纂、先秦地理著述类纂、全上古三代文、诗经辑纂、楚辞辑纂、先秦大家集汇等若干分部中;《秦汉文明卷》,分列在:秦汉图志、秦汉史表、说文汇纂、广雅、释名、方言、史记汇证、汉书汇证、后汉书汇证、秦汉史部书汇、秦汉金石文汇、秦汉著述汇编、秦汉地理书荟、两汉说部书荟、秦汉古逸书辑佚汇纂、秦汉文、汉大家集汇等分部中;《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分列在:魏晋南北朝图志、魏晋南北朝史表、三国志汇证、晋书汇证、宋书汇证、南齐书汇证、梁书汇证、陈书汇证、魏书汇证、北齐书汇证、南北史汇证、魏晋南北朝史部书汇、全三国六朝文、魏晋南北朝诗总集汇纂、魏晋南北朝别集汇纂、文选辑纂、魏晋百家小说、魏晋南北朝杂著书汇、魏晋南北朝释道书汇、玉篇、
魏晋南北朝类书丛编、魏晋南北朝金石书汇、魏晋南北朝地志汇纂等若干分部;《隋唐文明卷》,分列在:隋唐图志、隋唐史表、隋唐典章职官书汇、
唐朝谱牒科举职官名录书汇、唐代诏令奏议书录、隋唐史部书录、隋唐地志辑录、隋唐金石文汇、唐代类书选录、隋唐释道书荟、隋唐杂著丛编、隋唐小说汇编、全隋唐文、全隋唐诗、唐代诗文总集丛编、唐代诗文纪事丛编、唐大家集汇等若干分部中;这样的编列与辑集,对于研习某一领域的学者,甚便使用。
学术性
古籍整理的学术性:
在全面搜罗文献的同时,又不同于过往丛书简单的文献罗列,而是广泛吸收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保存文献的基础上,使文献价值进一步充分体现和易于利用。在底本选择上,有大量名家校勘或批校本,以及整理、注释本。在文献整理上,或罗列不同版本,或汇集研究资料,或增加题跋,或标注出处,或校勘,或补遗,不一而足,尽可能地提高其学术价值。如《
全唐文》这样一千卷的大书,考虑到作为总集其作用主要供查阅之需,故本丛编对《全唐文》所收一万八千四百余篇文章逐一进行核检,将其原始文献出处,一一注明,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文献线索。《
大唐开元礼》通行本为光绪间公善堂刻本,此次影印不用公善堂本,而采用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
清代抄本,此本罕见而弥珍。此抄本虽衍讹误颇多,但经过清代大考据家
王念孙等人悉心校勘,朱墨斑斓,浮签满纸,
李璋煜辑其校勘成果成《大唐开元礼辨证》,附於全书之末,因此使之成为有关此书的重要研究成果,汇入本编,为学术界提供十分难得的资料。
古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大支脉,是传承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根基所在。《四部文明》是规模宏大的旷代巨编,是展现中华历史与文明的山容海纳之钜构,更是当前
陕西省在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它的编纂完成,对于继承和弘扬我们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总结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傅光(《四部文明》执行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