霆军是
咸丰六年战将
鲍超创立的军队,晚清
湘军主力部队之一,
军旗是黑膏旗,指挥官有
宋国永、
娄云庆、
孙开华、
谭胜达等,自创立伊始,便在鲍超的带领下东征西讨,参与了清廷许多重大军事行动,有小池口之战、尹隆河之战等。在镇压
太平军时,多次击败
陈玉成、
李秀成、
杨辅清、
汪海洋等太平军名将,并收降
童容海、
陈炳文等部太平军十余万人。后又在剿捻战争中于尹隆河大败东
捻军,成为当时朝廷依仗的精锐部队之一。霆军的创始人鲍超是湘军中数一数二的悍将,在他独立领军之前,便以奋勇敢战闻名三湘,并为
曾国藩、
胡林翼等赏识。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八月,湖北
巡抚胡林翼见
鲍超军容整齐、进退有方,认为是极难得的将才,他将鲍超的别号“春亭”改为“春霆”,取如雷如霆之义,使其名实相符。
同治六年(1867年),因鲍超回川养病,霆军马队十二营全部撤销,步队陆续撤销或改隶。次年(1868年),邓娄所统最后一部霆军也撤销。后因
西北边疆危机和
中法战争,霆军曾两次短暂重建。
建军历程
起源
霆军的创始人鲍超是
湘军中数一数二的悍将,在他独立领军之前,便以奋勇敢战闻名三湘,并为
曾国藩、
胡林翼等赏识。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八月,湖北
巡抚胡林翼见
鲍超军容整齐、进退有方,认为是极难得的将才,他将鲍超的别号“春亭”改为“春霆”,取如雷如霆之义,使其名实相符;并上奏清廷说:“游击鲍超,勇敢冠军,晓畅兵略,纪律最为严明,堪胜水陆方镇之任。”他委派鲍超赴
长沙市募勇,是年十二月
新建陆军练成,是为“霆军”。
胡林翼之所以如此看重鲍超,并让他独立领军,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其一,鲍超曾搭救胡林翼的性命。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
太平军数千人围攻汉阳高庙
胡林翼陆营, 炮轰胡林翼营帐, 连伤毙其左右数人, 势甚危迫。
鲍超督炮船飞樟往援, 击退太平军,,“拔胡林翼于间不容发之际”。自是胡对鲍“弥加敬重, 不以行伍中人视之, 亦不以部曲待之”,而“约为昆弟之交”。
其二,当时胡林翼所率绿营兵人数虽不少,却多为一些乌合之众,无事则空吃军饷,有事则作鸟兽散,不发饷不打仗,发了饷仍不打仗,根本不堪用。以致出现“官兵数万,已成废器,即令千人为营,而十贼可破”的情况。
胡林翼在与
太平军的交战过程中,深刻认识到
绿营的腐朽无能,依靠绿营等传统的经制兵根本无法对付太平军的强大攻势。
其三,在当时的中下级军官中,敢和太平军正面硬碰硬的人不多,而
鲍超就是其中少数人之一,且颇有威名。胡林翼很看中鲍超作战勇猛这点,认为他很有培养价值。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胡林翼才刻意栽培鲍超,让他去招募兵马,霆军也才得以创立。
(主要参考或引用尹广明的《鲍超与霆军》)
发展
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 湖北
巡抚胡林翼令鲍超赴
湖南省募新兵三千人, 分中前后左右
五营, 每营六百人, 即以“春霆”之下一字名其军, 是为霆军之始。
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
唐训方的训勇七营撤散, 由
鲍超招选, 霆军扩充至十营六千人。从此, 鲍超兵力可独当一面。五月, 署
两江总督曾国藩咨调鲍超霆军渡江, 霆军乃改隶曾国藩部。
同年十一月, 普成尧一军溃败后, 曾国藩令鲍超收集其众, 编立四营共二千四百人。
同治元年(1862)三月, 曾国藩批令将副五营拨与
娄云庆统带, 新五营拨与
宋国永统带, 银钱亦归该分统自支自放, 战守仍归鲍超节制调度, 是为霆军设分统之始。鲍超也亲统
五营。霆军扩充至十五营九千人, 加上亲兵等共约万人。
霆军多次派人回湘募兵勇万人,“旋募旋逃,且病且死,今又不满七成,其不病者则不满四成”,说明霆军人员编制不足。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 霆军马步兵已发展到一万六千人。
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
鲍超回
四川省养病, 娄云庆统万人赴闽增援
左宗棠镇压
太平军南方余部,
宋国永率霆军八千人西征, 走至湖北金口因欠饷哗变。霆军人数为一万八千人,加上少数亲兵和其他人员, 霆军总人数不会超过两万人。
其后, 鲍超霆军参加镇压
捻军起义, 其建制为步队二十营, 每营六百人, 共一万二千人, 马队十二营, 每营二百四十人,共二千八百八十人。其马步队人数未超过霆军最高人数的一万八千人。
撤销
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
鲍超因病回
四川省原籍, 霆军马队十二营全部撤消, 步队撤六营, 留十四营暂交
曾国荃主持调度。十月, 这未撤的十四营, 九营归提督邓训统带,
五营拨交
娄云庆统带。到同治七年(1868年),邓娄所统之霆军全部撤完。自此,霆军全部撤销。
霆军建制
建制概况
鲍超受
胡林翼的派遣,赴
湖南省招募陆勇,最初有 5 营 3000 人,到同治四年时,霆军全军已有 32 营约 18000 人,其中步队 20 营,马队 12 营。
在营制方面,霆军的营制是根据
曾国藩湘军的营制略加修改而成的,与湘军营制类似,但略有区别。霆军 600 人为一营,另有亲兵营 300 人,初建时共 5 营步队(不包括亲兵营)3000 余人,每营分 6 哨,每哨分 10 队。较湘军营制,一营 500 人,分为4 哨,每哨 8 队规制略有不同。到后来随着霆军规模的扩大又设分统,每一分统节制数营,分统自带中营兼辖左右前后 4 营,每营分亲兵及中左右前后为 6 哨,每哨设哨官 1 员,步队每营有
什长 60 名,正勇 540 名,棚夫 180 名,
劈山炮夫 8 名,子药夫 30 名,长夫 60 名;马队每营有战马 250 骑,以 50 骑为 1 哨,每哨设正副哨官各 1 员,每骑正勇 1 名,马夫 1 名,每 10 骑马棚夫 3 名,每营子药夫 30 名;营务处、文案处有总办,有帮办,或 2、3 人或 3、4 人,营务处有亲兵一二百人;另外亲兵营长夫 80 名,亲兵数百名,与初建时相比,基本营制并没有变化。
另外,在霆军之初,
鲍超曾主张以哨为单位,一哨全用
抬枪,一哨全用
鸟铳,但这一想法遭到
胡林翼的反对,他只好按着
曾国藩所定的制度仍以队为单位,一队
抬炮,一队刀矛,一队鸟枪。霆军的一半左右的士兵都配有
火器,在火器装备率和质量方面高于传统的
八旗绿营,但却远低于以后的
淮军,更无法和日后新式的
新建陆军相比,这种状况正是处于社会转型时代的特殊产物,既不同于传统军队又有别与新式现代军队。
(主要参考或引用尹广明的《鲍超与霆军》)
光绪六年建制
一、营务处: 总理: 提督
申道发, 提督刘顺隆、总兵陈由立、副将黎鸿均副之。
二、文营处: 总理: 湖北候补道许世福,
知府何葆恩、何隆简、知县黎士序副之。
三、霆军正五营: 统领: 提督熊铁生。营官: 提督杨友益、肖连贵、总兵罗进春、副将藏德。
四、霆军副五营: 统领: 提督邓训浩。营官: 总兵唐得胜、李定明、副将罗天德、李清彪。
五、霆军新五营: 统领: 提督向世珍。营官: 总兵袁国祥、孙玉林、李金声、
参将吴荣贵。
六、霆军长胜五营: 统领: 提督
何绍彩。营官: 总兵谢荣胜、
童容海( 叛徒,
太平军保王)、副将刘车尤、蔡文友。
七、霆军马队正三营: 统领: 提督徐连升。营官: 总兵初发祥、皮大霖。
八、霆军马队副三营: 统领: 提督
江自康。营官: 副将姜河清、韩景延。
主要战役
小池口之战
咸丰六年十一月底(1856 年),湖北
巡抚胡林翼再次占领武昌,随即调兵东下围攻九江。清军在九江太平军守将
林启荣精心构筑的
防御工事面前一筹莫展,因此清军计划先拿下九江对岸,且与九江城成角之势的小池口。但此时皖北宿松、
太湖县太平军三万余人直取
黄梅县,又以两万余人远征汉阳,清军急忙推迟小池口的攻势,准备阻援。当时
鲍超率部驰援黄梅,分路击败太平军援军,乘胜转攻小池口。
咸丰七年
破五节(1857 年 1 月),鲍超率自己新募之军随江宁将军
郭贝尔·都兴阿、湖北提督
杨载福参与了对九江对岸的
小池镇的进攻。鲍超所部军士背负
茅根填满太平军挖的
壕沟,攻克小池口外太平军堡垒两座,鲍超被“乱石伤右额血流满面”。三月十六日(4 月 10日)夜,霆军攻袭小池口北之孔驿,
太平军失利,撤回
石城县,鲍超身先士卒“枪子贯入顶,右脑脑浆随子迸出,昏绝两日复苏,又滚木打伤左手伤筋,枪子贯穿右膝,”其部下死伤六百余人,伤亡颇重。此役虽未能取胜,但已初显霆军剽悍敢战的作风。
(主要参考或引用尹广明的《鲍超与霆军》)
亿生寺之战
咸丰七年六月,
陈玉成亲临前线,清军各部相继被击溃,坐镇
黄梅县附近亿生寺的江宁将军都兴阿能指挥的部队加起来不过三千多人,其中有三千是霆军,另外就是
呼尔拉特·多隆阿的两百多骑兵。几次见仗之后,
郭贝尔·都兴阿手下
王国才等数员将领被陈玉成部一一所毙,都兴阿、多隆阿见
太平军兵势正旺,决定撤兵到
长江边上与
北洋水师相互为援,共同防御太平军,但黄梅、
武昌之间并无
湘军主力防守。如果撤军,太平军就可以由黄梅直捣武昌,如果要水师协防都兴阿,则围困九江的
李续宾部就会失去水师的支持,也就无法彻底围死九江了。因此,黄梅的得失事关重大。
鲍超反对撤军,对多隆阿讲明此地实属要地,事关整个战局,不可放弃。
呼尔拉特·多隆阿“壮之,因从其计”。鲍超认为多隆阿马队人太少“不敷应用”,对多隆阿说:“请公以马队布列阵后,见我霆字营士卒有后退者,即飞骑斩之。”
七月初一(8 月 20 日)鲍超让每个营官各率本营攻打一垒,自己则率亲兵营首先进攻
太平军最大最坚之营垒,所部将士也都拼死作战,连续两个营官阵亡气势不减,太平军几座大垒在霆军亡命进攻下相继被攻克,太平军防线大乱,于是出现局部溃散,引发大溃,进而引起全军惊骇,导致全溃,太平军四万之众就这样被霆军冲溃,霆军连毁太平军营垒四十八座,
陈玉成“只身逃去”,此战之后,霆军名声大震。
(主要参考或引用尹广明的《鲍超与霆军》)
祁门解曾国藩之围
咸丰十年六月,曾国藩大营由
建德市移至祁门。
李秀成、
李世贤、
杨辅清等部
太平军对
皖南清军发起攻击,连下
宁国市、
徽州、
休宁县等地,威逼
湘军祁门老营,八月二十日,
鲍超部抵皖南。十月太平军以保卫
安庆市为目标再次开始西征,李秀成部太平军占领县羊栈岭,离祁门仅六十里,祁门大营告急。当时皖南仅有鲍超霆军、
张运兰老湘营一部分共约一万三四千人,而太平天国方面,各路援军会集皖南,李世贤、杨辅清、
黄文金、
刘官芳等皆在皖南,“环徽郡二百里群贼极多”。因此李秀成如果联合诸军,乘占领
黟县之势,大举进攻
祁门县,直捣
曾国藩老巢,完全可以取胜。曾国藩惊恐万分,甚至已经写好遗书。鲍超、张运兰急从
休宁县来援,十月二十日霆军、老湘营合兵攻
李秀成部,攻占黟县,
太平军退至
卢村一带。二十一日霆军及老湘营与太平军遭遇于柏庄岭,李秀成亲自督战,战况激烈,战至傍晚,太平军因伤亡太大开始撤退。
(主要参考或引用尹广明的《鲍超与霆军》)
许湾大捷
同治三年六月(1864 年 7 月),
曾国荃攻陷天京,幼天王
洪天贵福在
洪仁玕等护送下出逃,由
黄文金接入
湖州市。黄文金与洪仁商议,决定入赣与
李世贤等会合。此时天京外围之太平军纷纷转进入赣,
鲍超奉命率霆军援赣迎头堵截太平军。七月初一,霆军各部追进逼
抚州市东南之许湾。太平天国
赵构汪海洋为声援
崇仁县之李世贤部,率主力正集结于许湾。七月初四日(8 月 5 日),霆军攻克双凤岭、琉璃冈、九子岭等
太平军要隘。汪海洋组织反攻,霆军使用前后夹击、包抄分割的战法将太平军截为数段,将其各个击破。太平军大败,伤亡近万人,许湾落入鲍超之手,汪海洋退入
南城县境内,使得崇仁的
李世贤部陷于孤立。七月初六日(8 月 7 日),李世贤与
湘军刘典、
席宝田发生激战,李世贤失利。初十日,崇仁也落入清军之手。同时霆军兵近金溪,太平天国听王
陈炳文等率六万余人投降。此后霆军连占
南丰县、新城等地,赣东太平军全部被肃清。九月,霆军进入
赣州市,与
汪海洋等继续作战。九月十二日(10 月 12 日)在
宁都县城外再次大败汪海洋。十五日汪海洋在
瑞金市设伏兵向
鲍超诈降,但为鲍超识破,又被打得大败。
(主要参考或引用尹广明的《鲍超与霆军》)
尹隆河之战
1867年(清同治六年)初,
赖文光赖文光率东捻军在湖北连占
云梦县、
应城市、
天门市后,进入
京山市、
钟祥市一带,企图渡过
汉江,进军川、陕。为摆脱清军围追,东捻军盘旋打圈,先后在钟祥罗家集、安陆杨家河击败提督
郭松林部
湘军和总兵
张树珊部
淮军。在钟祥臼口附近数次抢渡汉水未成,便在京山西南的杨家、
拖市镇、尹隆河(今永隆河镇)筑墙修垒,转攻为守,以待时机。这时郭松林部湘军紧随其后,提督
刘铭传部淮军正由
河南省向鄂中疾进,提督
鲍超部湘军由
襄阳市南下,企图把东捻军消灭在臼口地区。
1867年2月18日,刘铭传率所部淮军万余人进入京山下洋港,鲍超亦率湘军1.6万人到达臼口镇。两军商定次日辰刻,淮军从下洋港由北而南,湘军从臼口由西而东,夹击
捻军。19日卯刻,刘铭传贪功先发,军至尹隆河,以5营守护后路重,15营渡河进攻捻军,因捻军马队抄袭其后路,又急抽马步3营回救,仅率12营分兵三路进攻。东捻军抓住战机,亦分三路迎击。
任化邦率军首先将左路清军击溃,并歼灭
刘铭传从中路派出的3营援兵。旋又与中路
赖文光、
魏王李允一起击败中路清军。随后,三路捻军将右路清军合围,毙敌总兵
唐殿魁以下600余人。刘铭传见三路兵败,失魂落魄,与部将"俱脱冠服坐地待死"。就在东
捻军即将全歼刘铭传部
淮军时,
鲍超率
湘军赶到,也分左、中、右三路从杨家洚侧击捻军。赖文光未做周密部署,仓促率中军反击,虽激战多时,终归受挫,更由于捻军侧后空虚,后路又被湘军马队截断,致使军心动摇,阵势大乱,撤退时慌不择路,损失惨重。至晚,始乘夜暗摆脱清军。
此战,捻军筹划不周,指挥失误,先胜后败,伤亡、被俘达1.8万余人,军力严重受损,西进川、陕计划也因此落空。
主要将领
鲍超
鲍超(1828-1886)清末湘军将领。字春霆。四川奉节(现重庆奉节)人。行伍出身。初从
广西提督向荣,后隶
湘军水师,累至
参将,
咸丰六年后,改领陆军,所部称“霆军”,为湘军主干之一,与
太平军转战湖北、
江西省、安徽、
江苏省、
浙江省、
广东省等省,官至提督,封子爵,后与
淮军镇压
捻军,卒谥忠壮。
鲍超以镇压农民起义军发迹,一生经历大小战斗500余次,身负轻重伤108处,成为清军中屈指可数的名将,与湘军勇将
呼尔拉特·多隆阿并称为“多龙超虎”。死后清廷谥“忠壮”,追赠太子少保,立专祠,
国史馆立传。鲍超死后葬于
奉节县北12公里的冉家坪。墓为大土堆,墓室石条拱砌,巨柩三道铁,穿铁链悬于墓室。1958年鲍超墓被毁,今不存。
娄云庆
清代将领。初入
北洋水师,累功至
都指挥使司,寻充霆军营官。
咸丰十年,小池驿之战,功最,擢
参将。从战
皖南,会
鲍超赴援
江西省,留云庆率四营扼渔亭。贼闻大军远出,突来犯,击走之。追至岩,毙贼酋黄世瑚等,复击败上溪口贼。十一年,会克
休宁县。既而攻
徽州,诸军失利,云庆仍挫贼,全军而退。寻会
张运兰战
卢村,遂克徽州,以总兵记名。从鲍超转战江西,数破贼,功最,授直隶
正定镇总兵。
宋国永
宋国永(?—1865)四川人,清朝将领。由军功补千总。初从鲍超隶
北洋水师,以战金口功,擢守备。破贼童司牌、黄蜡山,克
麻城市、
红安县,累擢
参将。霆军初立,为营官。
咸丰十年,
曾国藩调霆军赴
皖南。
鲍超方假归,国永暂统其军。及超至,从攻休宁,分兵复
黟县,连破贼於羊栈岭、卢村、洋塘、黄麦铺,功皆最,超擢以总兵记名。十一年,补
梧州市协副将。从援
江西省,破贼
樟树镇,加提督衔。克铅山,解
抚州市、广信围,以提督记名。
孙开华
孙开华(1838-1893)
慈利县人。咸丰中从军,镇压
太平军、
捻军。转战江西、湖北、安徽、
江苏省、
广东省诸省间,赐号“擢勇巴图鲁”;累官至提督。光绪初,历任福建漳州镇总兵,署陆路提督。募勇成捷胜军,治
厦门市、台北防务,曾用兵后山地区。
中法战争时,驻守台湾沪尾,大败
法国侵略军,歼敌二千余。封世职,帮办台湾
明朝军事。光绪十九年卒。
谭胜达
胜达,湖南长沙人。
咸丰中,投效霆军,无役不从。石牌、羊栈岭、洋塘、赤冈岭诸战,功皆最,累擢至副将。从战双港,克铅山,赐号协勇
巴图鲁。
同治元年,赴援
铜陵市,战横塘,斩贼酋於阵。进攻城外贼垒,胜达偕
唐仁廉冒炮烟逾壕,夺其一垒,馀垒皆下。贼夜遁,复铜陵,以总兵记名。又战於寒亭,胜达横冲贼队截为四,不能成伍,大破之,复
宁国市,加提督衔。二年,分兵解
泾县围,连夺西河、
湾沚区要隘,诏遇总兵缺先行简放。三年,克
句容市,以提督记名。
鲍超以东坝为重隘,令胜达守之。贼至,蔽山谷。胜达陷阵,刺杀其酋,贼大溃。践尸追击,歼毙数千。寻赴援
江西省,克新城,解宁都围。四年,霆军以索饷殴伤粮道段起,胜达坐职,寻复之。及
嘉应州殄灭粤匪,赐
黄马褂,授直隶
正定镇总兵。八年,始赴任,练军捕盗,濬河修堤,颇著劳。光绪元年,卒於官,赐恤,谥勇。